第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
一、烘托气氛,文化熏陶。
语文教学是否负载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责任?应当是有的。初、高中语文新教材古典文学份量加强,就足以说明问题。语文教学首先是对自己汉语、文学的了解,进一步对汉语、文学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认知,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而这一点,恰恰是以往语文教学中忽视的问题,也是老师在课堂上难以传播的地方。
那么,多媒体怎样做到表现中国文化的呢?设计精美的界面,古朴典雅的音乐,往往营造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烘托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我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教学时,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家乡的杨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舞出了“婀娜的舞姿”;见到“家乡的小溪”是那样的“清澈见底”;“水鸟婉转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相唱和着”。很自然地学生不仅如同身临其境,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二、创造情境,以情感人。
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易于表现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还原作品的本来面目。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预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
三、创设意境,引人入胜。
四、增加趣味,激发兴趣。
首先,形象、生动的动画、妙趣横生的插图、好听的音乐,很大程序上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够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变不再枯燥、乏味。其次,多媒体易于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知识。
上面几点,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对多媒体的一点看法,目的是想抛砖引玉,将多媒体及其它一切可用于教学中的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祖国的下一代。
第二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
岱山县蓬山小学吴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发展。电教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逐步进入课堂教学,为当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实践证明,运用电教媒体,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能够扩大信息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效益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运用电教媒体,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把学生带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一边演示电脑课件制成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边播放配乐朗诵,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目不转睛地看,寻找着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鱼儿,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景物,好奇心油然而生。求知欲在这种引发的过程中向学习课文内容,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看到生活中不易直接看到的现象,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从而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课文写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人”字形路线。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时,为减少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演示电脑课件,先出示一条“人”字形路线,再出示一列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点击鼠标,火车顺着线路往上开,在“人”字形的贫道口,两个“火车头”进行闪烁,让学生看清原来推的火车头拉,原来拉的火车头推„„这样巧妙的演示,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新精神。
三、电教媒体,渗透美育思想。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在各科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性美和意境美。绝大多数课文是情文并茂的美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育作用,用美来润泽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美,使之因文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陶冶道德情操。运用多媒体,可以展示课文的情景,把活生生的景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凭借电脑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欣赏大榕树的静态美和鸟的动态美,让学生领略“翠绿的颜色明亮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的迷人景色。以及“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壮观景象。通过电脑课件,使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层的美的内涵,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走进了审美的情境之中,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四、运用电教媒体,品味语言内涵。
在课文中常会遇到一些重点词句,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抓住它们进行推敲、品味,揣摩它们在文中的含义,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就会达到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如《翠鸟》这一课中写道:“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下去叨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和“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含义,学生不易领会。此时,使用电教媒体,演示翠鸟叨鱼的情景,让学生反复看,对照课文有感情地读。这样,学生好像置身于翠鸟叨鱼的情境之中,看到了翠鸟轻快、敏捷的动作,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发挥它特有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素质。
电教媒体——语文教学的好助手
一、利用电教媒体,有利于生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一、二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为了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运用电教媒体能达到这个目的。学习生字时,我在屏幕上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先自己拼读,再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觉得哪个字很难读。学生每说一个字,我就用鼠标点击相应的拼音,使其变成红色,更加醒目突出,然后让学生着重朗读,加深印象。教学字形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一些生字的,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电教媒体把生字的各部件按书写顺序依次出现或按笔画依次出现。如“赞”,先出示“先”,再出示另一个“先”,最后出示“贝”。这样,“赞”的结构及笔顺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指导书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几个田字格,将难写的字一笔一画在田字格的相应位置上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对怎样起笔、怎样收笔、哪里重些、哪里轻些等都一目了然了,有利于掌握运笔技巧。在书写评议时,我挑选学生书写的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字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评议其笔画、结构是否恰当。这既满足了儿童的竞争心理,又有效地进行了书写指导。实践证明,这种评议直观、方便,便于及时找到优缺点,有利于提高书写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电教媒体,有利于理解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师生都从未接触过、感受过的内容。学生脑中是一片空白,教师虽有参考书、备课书中的资料作后盾,但毕竟是一些抽象的东西,教学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非弄清楚不可的教学重点,怎么办?电教媒体能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摆脱困境。如《开国大典》一文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但要让学生仅凭借课文想像理解当时场面的庄严、隆重、热烈,有一定的难度。为克服以上困难,我用录像将50多年前的《开国大典》场面搬进课堂,将海陆空三军的雄姿、人山人海的广场、毛主席的言行和举着火把的游行队伍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学生注目凝视、侧耳倾听,情绪高涨,仿佛自己也已成为首都广场上万人中的一员,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就这样,《开国大典》那庄严、隆重、热烈的场面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运用电教媒体,还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像课文最后一句:“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是一句双关语,学生理解此句有颇大的难度,但他们看了录像中举着火把的游行队伍向东西两头走去的情景,便轻松地理解了“两股红流”、“流”以及“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的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启发点拨,句中蕴含着的意思学生也就不难领会了。
三、利用电教媒体,有利于朗读指导。
近来,小学语文界提出“以读为本”的口号,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然而,部分老师的“以读为本”却未收到成效,学生一遍遍地读,却读不出感情来,更谈不上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指导方法还不到位,只是纸上谈兵式的强调要用“高兴、自豪、赞美、愤恨…… ”的语气来读,而根本未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最终还是不甚明白该怎么读。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方法不一,其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来指导朗读是一种好方法。本人曾先后两次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第一次为了读好“顶峰歼敌”中的“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一句,我在朗读前这样问学生:“五壮士为什么这样恨敌人?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因为敌人侵略我国”、“用痛恨的语气来读”等笼统的回答,朗读时根本未读出预期的效果。于是,我再三强调:表情要严肃,要带着愤怒的心情去读。不料,非但没提高效果,一小部分学生竟“扑哧”一声笑了,效果真是糟糕至极。第二次教学此内容时,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画面上一个日本鬼子举着带有刺刀的步枪,刺刀上挑着一个鲜血淋淋的婴儿,这个日本鬼子狰狞地笑着,他的脚下横七竖八地躺着男女老少的尸体,地上血流成河;画面的背景是一条大街,街旁的房屋有的倒塌,有的正在燃烧。远处,还有几个日本兵正在杀人、放火、抢东西。学生看了这日寇残杀无辜百姓的场面后,笑容不见了,无不流露出对日本鬼子的痛恨,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咬牙切齿。这时,我趁机说:“同学们,这就是万恶的日本鬼子,他们根本没把中国人当人看,在中国的大地上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多可恨啊!我们一起来读好句子。”这次学生的情感非常投入,一字一词无不恰到好处,与第一次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四、利用电教媒体,有利于作文教学。
一谈到作文,大多数老师会说难教,大多数学生会说难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原因诸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未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愿望,以及学生缺乏选材的能力。电教媒体能帮助师生克服以上困难。一是因为电教媒体能将一些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作文提供素材;二是因为电教媒体凭借那生动、新颖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写作《美丽的公园》,课前,我虽带学生们去游览过,但回来后,学生只能说出很美及什么景物怎么样之类干瘪的、无血无肉的话。如果就这样写下来,又怎么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呢?于是我把事先拍好的几处公园景色用电教媒体再现出来,再作适当指导。此时,学生一般均能抓住自己喜欢的几处景物的特点,写出生动有趣的好作文。
作文评讲是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如果教师评讲时只是将各类作文依次读一遍,让学生说说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学生由于记不牢各篇作文的内容,往往难以进行纵横向比较,再加上这种方法实在太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效甚微。但如果借助电教媒体来进行评讲,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我将上、中、下三类作文用电教媒体显示出来,让学生读读,想想文章取材、布局、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使用等是否恰当,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应怎么修改,为什么,并及时进行全班评讲。这样,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作文评讲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篇: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试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胡堤小学周琼
【内容摘要】:我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电教媒体。全文主要从五点进行阐述:
一、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三、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四、借助电教媒体,激发产生写作欲望;
五、借助电教媒体,激发情感,产生共鸣。
【关键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多媒体计算机的引进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象、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激活了阅读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低年纪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
学中,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往往只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局限性。世上万事万物离开了人的需要、欲望、要求,什么也创造不出来。我们的教育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利用动机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例如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多媒体进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借助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课文的重点一般表现为:集中表现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现中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今天的儿童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量成倍地增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说,准确地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重点,要求儿童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这包括儿童的感知、认识、思维、语言的活动,同时,儿童的动机、情绪都直接作用于系列的智力活动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象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象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功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教者在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
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爽、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拔,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四、借助电教媒体,激发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对图画的解决,由对课文的理解过度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育心理学家特瑞赫拉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信息,2.5%来自味觉,7.5%来自嗅觉,32%来自听觉,58%来自视觉。我们不妨赏析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如三年纪上学期有一篇习作,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可以),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涂上颜色。学生看到有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自然很高兴,纷纷动手绘制图画。把学生绘制好的有代表性的图画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对自己的图画进行描述,师生共同评议。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然后吧有代表性的作文再投到大屏幕上进行评议修改。又一次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昂然,同时,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尤其是作文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借助电教媒体,激发情感,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课文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八亿神州泪纷纷,千家万户哭总理”的悲痛场面。这感人的情景,距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周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党和人民的爱戴尊重。对于这一点,小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前,如果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迹,可萌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唤起小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现情景:一是周总理的遗像;二是夜幕降临,细雨蒙蒙的长安街两旁站满了等待周总理灵车的人们;三是胸前佩带着白花,臂上缠着黑纱的男女老少,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哭泣着,同时播放哀乐。悲壮的乐曲,深情的语言,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之中。通过创设这种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严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自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并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各种功能与优点,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即或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篇: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2)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桂阳县飞仙中心校 谢功县 电话:*** 肖国爱 电话:***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电教媒体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有效的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得知识。我是教语文的,下面我就谈几点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利用幻灯片,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主题思想的印象和理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来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原动力。像这样利用电教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语言为形态,化文字为图像,给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在讲到《赵州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史的创举,我把“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的河面上。”用幻灯片放映出来,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并展开讨论:三十七米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长?和我们的教室比起来有间教室那么长?中间没有桥墩,靠的是什么力不跨?课堂上同学们叽叽喳喳议论起来,后来变成了赞叹,大家想象的到为什么作者说赵州桥非常雄伟了,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同。
2、利用录音,美读课文,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意义。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尽可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巧妙地综合运用各种电教媒体手段,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有的放矢地巧借这些典范的朗读教学录音带,利用音响电教媒体进行美读。听录音前应要求学生用心去多感受多领会,以求披文入情、披文入理。利用录音美读,既可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达到披文以“入情入理”的目的。如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在利用录音的基础上,再配以视觉画面,就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富于感染力,更能增强“美读”的教学效果。如学习《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我利用网络把《黄河大合唱》下载至U盘上,在课堂教学中用录音机播放片断,利用听觉让学生直接感知音乐作品豪迈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从而感受到作品所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七年级下册第13课)时,我先播放CD《命运交响曲》,让雄浑激昂的乐曲叩击学生心扉,进而理解贝多芬命运的坎坷,走进他那“真实的好灵魂”。另外,在学习古诗词曲中,我尽可能找出相应的古曲,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欣赏。如此组织教学,不仅能使文学与音乐相互结合,而且能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字语言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对音乐语言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3、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教学空间
传统的讲述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电教媒体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强度,增加可见度和可闻性;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语言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层面。如在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6课)这一课时,我们在课前把由《皇帝的新装》剧本改编成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借助影片把课文中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被电影中特定的环境再现出来,观看电影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了整体感知后,再来学习这一课,学生对剧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看法就更全面准确了。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关注范围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在拓展教学空间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总之,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更有感染力,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作为构建学习环境的理想工具,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的交流观摩中,深切感受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用得巧,哪怕是一段录音、一张幻灯投影,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用得不慎,即使是一堂多媒体教学课,也只能是光有热闹而无门道的教具演示表演。所以,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知识的特性、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的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才能从本质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1、《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郭东歧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潘克明编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第五篇: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巨大运用
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学校:闫丽霞
职称:小教高级
2013.年3月
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学校:闫丽霞
【内容摘要】:多年来,苦心钻研教材,深深感悟到,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电教媒体,会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全文主要从几点进行剖析: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三、适当使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四、利用电教媒体,催发学生写作欲望;
五、借助电教媒体,激发情趣,产生共鸣。
【关键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多媒体计算机的引进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象、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激活了阅读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低年纪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
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往往只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局限性。世上万事万物离开了人的需要、欲望、要求,什么也创造不出来。我们的教育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利用动机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例如在《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自然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这里的大山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多媒体进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课文的重点一般表现为:集中表现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现中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今天的儿童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量成倍地增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说,准确地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重点,要求儿童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这包括儿童的感知、认识、思维、语言的活动,同时,儿童的动机、情绪都直接作用于系列的智力活动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象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象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功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教者在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爽、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拔,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四、利用电教媒体,催发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对图画的解决,由对课文的理解过度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如六年级上学期有一篇习作,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可以),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涂上颜色。学生看到有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自然很高兴,纷纷动手绘制图画。把学生绘制好的有代表性的图画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对自己的图画进行描述,师生共同评议。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然后吧有代表性的作文再投到大屏幕上进行评议修改。又一次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昂然,同时,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尤其是作文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借助电教媒体,激发情趣,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课文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八亿神州泪纷纷,千家万户哭总理”的悲痛场面。这感人的情景,距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周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党和人民的爱戴尊重。对于这一点,小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前,如果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迹,可萌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唤起小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现情景:一是周总理的遗像;二是夜幕降临,细雨蒙蒙的长安街两旁站满了等待周总理灵车的人们;三是胸前佩带着白花,臂上缠着黑纱的男女老少,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哭泣着,同时播放哀乐。悲壮的乐曲,深情的语言,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之中。通过创设这种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严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自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并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各种功能与优点,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优化了课堂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艰辛而漫长,我将不断探索,寻觅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