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教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2:4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教案》。

第一篇: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教案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 提高阅读“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热力环流的形成”等示意图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和方向,为后面学习“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作知识、技能和方法上准备。

三、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

四、难点 :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五、内容分析: 大气组成、热力状况、热力环、大气运动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所以本人采取了实验综合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 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1 . 大气受热过程

此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A .本段内容要点:(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B .知识准备: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这些知识虽然课标中没有要求掌握,却是理解“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求注意理解其概念及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C .知识延伸:大气的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对大气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应用,属于达标后的知识拓展,可结合示意图教学。

2.热力环流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3.大气的水平运动

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部分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

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

六、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处理:

七、授课过程:

课前学习准备活动: 布置每个学生收集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日变化数据。要求对 12 : 00 和 14 : 00 两个时刻的气温做数据记录和对比。得出午后 14 : 00 的气温比正午 12 : 00 的气温还要高的结论。

新课引入:为什么一天最热的时刻不是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 12 : 00,而是稍后的 14 : 00 ?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 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讲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这样流动?

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A 地受热,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冷热不均的情况下,A 地大气膨胀上升,BC 两地大气收缩下沉)、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A 地上空空气聚集形成高压,BC 两地空气密底减少形成低压;近地面,A 空气上升,空气稀疏开成低压,BC 两地空气下沉聚集形成高压)、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小结板书: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2 .一天之内,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转折: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中,先看大气水平运动。而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经常感受到的风。板书: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讲述: 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用一小球抛向旋转中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35 页活动

师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总板书: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

二力合力: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三力合力: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摩擦力

九、课后反思和评价:

地转偏向力

对本单元中大气的组成、大气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的原理和规律,需引导学生理清各原理规律之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真正地理解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是通过现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大气的受热及大气环流的过程,并能在气压图上正确地判断风向。同时还 需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在本单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一些实验的效果难于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本人建议课堂中实验不宜太多,可能将一部分的实验交由学生操作并可纳入非纸笔考试部分。

第二篇: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

C.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 2.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

图片。

四、课时课型。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

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C,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地球上有大气

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

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 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

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这就是大气的组成及其意义,我们只需要了解。

师:好,了解了大气的组成之后我们来看两幅图片,图片显示的是运动员登陆珠穆朗玛峰的情景,如果大家平时注意观察的话就会知道登山运动员身上都背着重重的氧气筒,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很好,正如XX所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的含量不能满足人的正常呼吸,所以登山运动员在登海拔比较高的山时通常会背氧气筒。

师: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那么也就是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的厚度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师:这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总共可以分为几层? 生:三层

师:对,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垂直运动状况分为了三层、分别是12千米以下的对流层,12至50千米的平流层,以及50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这里,我们具体从每一层的特点来分析。先来看对流层。

师:同学们请看ppt,这里有一幅图,纵坐标代表的是高度,横坐标代表的是温度。红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那么,从这条曲线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为什么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而越往上温度越低呢?原因就是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再重复一遍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至于原因我们等下会解释的。刚刚我们说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降低快慢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看——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请同学们做一下笔记,这是必考的计算题。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

师:接着来我们看对流层的第二个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把第一层命名为对流层呢?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流层的大气对流运动非常显著。由于对流层靠近地面的气温要比上面的高,所以靠近地面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会冷确收缩,当越来越多的空气堆积在一起,质量越来越大时,便会慢慢下沉,由此形成了对流过程。也正是因为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常常伴随有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平流层又有怎么样的特点呢,它和对流层有什么不同?

师:图中黄色所标注的这条曲线就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平流层气温的变化与对流层的变化是相反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平流层的顶部有一层厚厚的臭氧层,臭氧吸收了大量紫外线后使得平流层的顶部空气温度相对较高。也就是说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在平流层中这种上热下冷的大气状态会不会发生对流?因而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比较晴朗。

师:下面来看高层大气。蓝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大气在这个地方,趋势改变了,那么高层大气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变化趋势呢?高层大气底层,是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分界处,仍然具有较高的臭氧含量,因此,这里也保持了较高的温度。高层大气中层,这里没有足以引起气温升高的臭氧,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也还不能使氧分子分离成为氧原子,因此,热层的温度将降到很低。高层大气的最高层,氧分子进一步分离成为氧原子,氧原子能像臭氧分子一样吸收大量的热,因而外层大气的温度又开始回升。所以,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减而后递增。另外,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无线电通信,我们使用的手机,和原来的有天线的电视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电离层,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足以反射电磁波的部分大气层。距地面高度70~500 km。)

师: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罕见的极光,流星就出现在高层大气,我们来欣赏一下神奇的极光和美丽的流星。

师:好,现在打开书43页,我们来完成活动题

下面有一道练习题。

师:既然对流层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对流层

首先来看对流层的受热状况,在这里我们首先理解一个概念,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根据波长和辐射的特点,太阳辐射分了 生:三个区,分别是红紫可见

师:这是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我们来看,横轴代表波长,纵轴代表辐射能力,从横轴我们可以看出,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是: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其中紫外线区是短波辐射,红外线区是长波辐射,可见光区波长由长到短又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紫外区的能量占到了太阳辐射能的7%,可见光区占50%,红外线区占43%,所以我们说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同学们 这里还有一个电磁学知识,大家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而辐射波长越短;

太阳的辐射保证了地球上能量的来源,那么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够全部到达地面吗? 生:不能,大气削弱

师:打开书44页我们来看这幅图,请同学们找出图中有关大气削弱的关键字,生:。。

师:这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这三种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蓝色实线代表紫外线,黄色代表可见光,红色代表红外线,我们来看吸收的都是什么物质?吸收的是什么?是什么?可见光有没有被吸收?这说明吸收具有——选择性

但是反射作用对任何太阳辐射都没有选择性,但是云层的厚度,尘埃的多少和反射的强弱有关,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尘埃杂质越多反射越强。

那么散射呢?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说明其他的不易被散射,这说明散射有什么特点?

师:对,有选择性。我们来看44页活动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生:。。。

师:为什么不是紫色呢?。。。

师:大气受热过程除了受到大气削弱的影响外还受到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影响,什么是地面辐射,什么是大气辐射?来看了解一下他们的概念。。。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很低,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刚才呢都是预热,下面我们来学习最精彩的部分——大气受热的过程

师:首先太阳辐射来到地球,经过大气的检验后,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和反射,留下大部分可见光来到客厅,作为客人他带来了很多礼物,主人要不要收?要的,所以地面心里一热就升温了,这个过程我们叫太阳暖大地。地面升温后就会向外释放能量,要不然脸就被憋红了啊,释放的热量有75--95%被大气吸收,有一小撮会射向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大地暖大气,由于大气吸收的主要是地面的热量,所以大气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而非太阳辐射,记住了没有?好;此时,大气又收到礼物了,心里是不是热了?怎么办?对,能量反馈,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大地,射向大地的一部分叫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大气还大地。大气的受热有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好,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是?。。非常好!

师:书本45页,来看活动题

师:地面是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那么地面受热得多少直接关系到大气的温度变化,那么什么因素影响着地面的辐射呢?这是我的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这是祁连山脚下,是我去年回家拍的,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地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 生:。。

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纬度因素,那么还有什么因素呢?

这是哪里?对,是四中的马路,这里呢?还是四中,这两种地面的辐射一样吗?不确定我们就来看书本46也的图,不同地面的反射率不同就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有别,还记得我提醒过大家的一句话吗?温度越高,能量越大,波长越短,岩石和土壤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岩石受热快,地面辐射也强。土壤反之。我们还来看一下土壤的颜色好像也与反射率有关,是怎样的规律?对颜色越浅反射越强,土壤性质不同反射率也不一样,其中。很多,同学们自己去发现

师:下面我们用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来回答下面问题。。。。

下垫面主要是反射率的问题,刚才通过表已经说了,在这里不详细讲了,纬度和下垫面是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天气状况,日照长短等,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下面我们来回顾总结 师:最后巩固练习题。

第三篇:2.3 大气环境(八) 教学案

2.3 大气环境

(八)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 编号:015 时间:2014/11/6 主备人:张保华 高一地理组 第 11 周 第 1 课时 总第 10 课时 备课组长:张风丽 段长签字: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4.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5.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

6.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说明其移动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7.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8.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学习重难点】

1.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2.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使用说明】

1.自学教材第36页到第42页,找出本课中的重点和疑难点并将其标记出来。2.本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或由老师答疑解惑。【学习时间】1课时

【自主学习】 第2课时 【活动提示】

(教材P52)活动2 1.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至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南纬10°~20°之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当太阳直射点南移至南半球时,北纬10°~20°之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这样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因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干湿交替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移至一半球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当太阳直射点移至另一半球时,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这样就形成了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2.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热力原因);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多对流雨,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高空聚积的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动力原因);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近地面冷暖气流辐合上升(动力原因);气流以上升

运动为主;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两极附近;终年寒冷,气流下沉(热力原因);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控制地区降水较少(大陆东部 除外)。中纬西风带——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所控制地区降水较多。极地东风带——分布在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控制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教材P54)

1.甲是1月,乙是7月。因为甲图亚欧大陆上是高压,说明陆地上的温度低,符合冬季的情况,北半球冬季的代表性月份是1月;乙图亚欧大陆上是低压,说明陆地上温度高,所以是7月。

2.甲图东亚地区吹西北风,南亚地区吹东北风,因为东亚位于高气压的东部,南亚位于高气压的南部。

3.乙图中,东亚地区吹东南风,因为气压梯度力由太平洋指向亚欧大陆内部,又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南亚地区吹西南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形成的。【跟踪训练】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所示为

____________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

(2)图中气压中心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D点盛行____________风,E点盛行____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4)此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上,B气压中心位于北太平洋上。此时大陆上形成高压,为1月份等压线分布图,位于亚欧大陆上的高压为亚洲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图中D点位于东亚,冬季吹西北风,图中E点位于南亚,冬季吹东北风。在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下,我国天气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征。此季节,我国昼短夜长。

[答案](1)1(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4)昼短夜长

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1)从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西北偏西,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2)夏季副热带高压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往往成块状分布。[答案](1)A(2)C 【当堂检测】

9.读亚洲东南部及澳大利亚气流运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____________月(1月、7月),图中A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___。

(2)图中B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

(3)图中C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它是由____________形成的。该风主要影响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读右面的模式图,完成1~2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读下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4.a图中气压柱切断的气压带是()A.极地高压带B.副极地低压带C.赤道低压带D.副热带高压带

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5~6题。

5.若图中①为高压中心,则()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6.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下图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为____________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2)我国东部和印度的风向有何不同?分析说明此时两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位置相当,为什么气候差异较大?

9、答案:(1)7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2)东南(3)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 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以南(4)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1、B

2、C

3、A

4、B

5、B 6.C

7、答案:(1)七(2)我国东部: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印度:西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3)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作业布置】

第四篇:示范教案(大气环境 第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风向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何特点? 生 ①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具体过程可叙述为

②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大气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我们前面所学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板 书: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推进新课

师 那么导致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生 阅读教材,并回答(主要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投影:

“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赤道与极地间的空气会怎样运动呢?

生 思考回答,并绘出赤道与极地间热力环流图。

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师 这种因不同纬度冷热不均,而使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形成高气压带的影响因素,被称为热力因素。

师 借助投影图(或板图)总结分析:

以上情况的出现,只局限于地球不动、地表均匀,形成的是单圈环流。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现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大气运动的情况。

首先要了解低纬环流和信风带的形成。

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轻的气流便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到高空后即向南北分流,其中向低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上空,随后转为下沉气流,这样便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纬环流。而向高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在极地地区下沉,于是便在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高纬环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小组代表3:在北纬30°~60°盛行从副高吹来的西南风,形成西风带;在60°~90°盛行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小组代表4:因为在北纬60°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所以容易产生降水。北纬90°因为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容易产生降水。

师 由此可看出,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区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带,并盛行不同方向的风。在南半球,同样也存在着低、中、高纬三个环流圈,但由于受不同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师 在黑板上画出南半球的半球图,让学生到黑板上标注出各纬度形成的气压带,及各气压带之间盛行的风向。

生 讨论并画图,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如下图:

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

师 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且高低气压相间排列。

上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是在地球自转但不公转、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形成的。实际上,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地表也不均一,所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板 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师 读教材P51“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观察思考完成活动P52第1题相关内容:

第五篇:大气环境教学反思

哈尔滨市“烛光杯”地理教学大赛

教学反思

《大气环境》教学反思

哈五中 蔡恩加

在市教研员的鼓励下,借“烛光杯”地理教学大赛的平台,我在2014年10月31日上了一节《大气环境》高三一轮复习课。这节课紧紧围绕我校倡导并要求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先学后教,以学促教”的教学模式并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学情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我校的教学模式更适用于我校的学生,学生学习更有效。

这节课,我充分地调动学生。先让学生课前完成学案,然后在课上通过抽签的形式明确各小组任务,以体现公平性。教师将学生分为展示组和点评组。学生明确任务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并展示。每组的展示都由学生点评,目的是要增加小组间的竞争,使展示的效果更好。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适时地及时追问、点拨对学生的鼓励也算恰到好处。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轻松。

本节课的亮点,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原创高考题”,一是建立思维导图“知识树”。“原创高考题”环节学生积极性很高,选取材料---雾霾贴近生活,是热点问题,但由于展示台出现问题,未能将学生编的题展示,有些遗憾。教师在此处的点评点拨,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思维导图”是在每组学生展示结束后,由同组其他同学将题中所涉及的知识补充到“知识树”上的。通过逐一归纳梳理知识点,学生对这部分重点知识印象深刻,突出重 哈尔滨市“烛光杯”地理教学大赛

教学反思

点。最后教师总结,再次明确本节学习内容及高考考点。

不足:教师点拨深度不够,点拨评语逊色。课堂上的时间把握不够紧凑。学生画图不准确的地方,未指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思维导图要坚持并做好积累,逐步指导学生完善。

下载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教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教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学 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三第9节 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大气环境的保护

    大气环境的保护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上)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 曹飞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2.了......

    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湘教)

    2013年下学期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黑田铺中学唐良才一 、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八年级C167-C172共6个班的教学任务,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全体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全面......

    湘教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计划

    三、教学计划 潘一艺(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部分(湘教)

    第一部分 引以为荣的家乡 1、历史悠久的家乡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主题的学习内容,由“橘子洲头我的家乡”、“家乡的名胜古迹”两个小主题组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家乡的历......

    杭州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杭州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杭州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杭政办函〔2002〕12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

    湘教通〔2012〕171号(五篇范文)

    湖南省教育厅 湘教通„2012‟171号 关于对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 进行调查摸底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为全面掌握代课教师、原民办教师的基本情况,拟对全省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

    鄂教版_生命安全教育上册教案.李永湘_2014.09[★]

    第一课我的烦恼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总会遇到一些缺憾,这是人生的常态。 2、认识自身的缺憾及其背后的不合理观念,学会接纳自我,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