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Word版,145页)
人教版
物理
八年级上册
太平中学 周飞宇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现象:试管自动上升。(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教学反思: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
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时间的单位
2、长度的估测
2、时间的估测
3、长度的测量
3、时间的测量
4、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测量误差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________。(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高空观缆车。[播放视频4]航天器的起飞和降落。[播放视频5]联合收割机。[播放视频6]生活中运动现象举例。[播放视频7]同步卫星,火箭起飞和降落。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
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60.001S了,甚至1.0×10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计算出即可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反思: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
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
s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t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2s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t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2s,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t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
2s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t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
s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t2t1[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1=s1=14.3 h v1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2=s2=2 h v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3=s3=0.8 h v3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科学世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生]耳朵.[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
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
[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
[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
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生]结果表明“能”.[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五、板书设计
空气传导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骨传导基础双耳效应: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
教学反思: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生丁] 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二、进行新课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生答]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2)超声波清洗污垢.(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师]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师]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
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生]老师,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做做看.实验结论: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想想议议]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生]大胆地猜想.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师]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
[生甲]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生乙]拨动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
进行探究活动,证实同学们上面的猜想.[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生]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生甲]“1”的响度大.[生乙]“5”的响度小.[生丙]“1”的音调低.[生丁]“5”的音调高.[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师]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想想做做]
[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甲]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生乙]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 [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演示]观察波形.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1”),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想想做做]
[师]在上节的活动课上,我已经让同学们用录音机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原声作了比较.在这里,我们要让别的同学听你讲话,再听你的录音,然后加以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听别人直接讲话和听别人的录音没有多大差别.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四、布置作业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五、板书设计
音调:决定于了发声体的效率声音的特性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教学反思:
第三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生1]我们楼道里的声控开关.[生2]广场的声控喷泉.[生3]家庭里的超声波加湿器.[生4]医院里检查病情用的“B超”和“彩超”.[生5]工厂里用的超声波探伤仪.[生6]利用“声纳”探测黑匣子.[生7]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等.[生8]平常我们利用声音获取信息.[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二、进行新课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2.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小结本章的内容.2.学过声现象这一章知识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3.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了解声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生甲]噪声从哪里来? [生乙]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生丙]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生丁]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戊]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师]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讲解)问题1: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个理论可从下面的演示实验得到证实.[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师]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问题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问题3: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
声等.(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问题4: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数学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师]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请同学们观看“一些声强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录像,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师生共同活动: 1.0;30~40;70;90;150.2.90;70;50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
裂等.[师]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生]阅读并展开激烈的讨论.[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师生共同活动: 问题1: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3)鼓膜的振动.问题2:
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问题3: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问题4:
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3.噪声的危害.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四、布置作业
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在活动课上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细,采取的措施更好.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6.知道声的利用.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教学重点
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
t=100s=0.294 s 340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综上所述选择D.[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例5]中国的乐器称为“丝竹”,西洋乐器则称为“管弦”,请分析一下它们的发声
原理.解析:除了打击乐器,如中国的锣鼓、编钟、罄,国外的木琴、三角铁等,管乐器通过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通过拉动丝弦振动,再带动共鸣箱里的空气柱振动从而使声音放大并更加纯正.但不管是何种乐器,它们的共同原理都是要使乐器的某一部分发生振动,并通过改变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优美的音乐来.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温度?
[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 [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生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想想做做]
[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1.温度计
[师]我们用桌上的东西自制一个温度计.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生甲]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生乙]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生丙]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师]是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
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现在我们看挂图和投影,来认识它们,(投影片课本图4.13,挂图温度计的构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生甲]投影片上,甲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生乙]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生丙]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
[生乙]甲图的量程是-20 ℃—110 ℃,最高温度是110 ℃.最低温度是-20 ℃,分度值1 ℃.[生戊]乙图的量程是35 ℃—42 ℃,最高温度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0.1 ℃.[生己]丙图的量程是-30 ℃—50 ℃,最高温度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1 ℃.[师]怎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所测液体温度能否超过
量程? [想想议议]
[生甲]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生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生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生丁]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是1 ℃,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生戊]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是0.1 ℃,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生己]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 ℃,分度值是℃,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采,同学们也注意到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还想了解什么?快提出来,让大家来解决!
[生甲]℃表示什么? [生乙]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生丙]用什么符号表示温度? [生丁]如何读温度? [生戊]摄氏温度如何规定? [师]请大家相互讨论来得出结论.
第二篇: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套
《捣练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学具准备: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板书课题)
二、新授
播放课件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
问题: 1.什么是捣练? 2.什么是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
学生解答“仕女画”。
学生解答“捣练”、“熨烫”。
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
(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1.这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请问:画中共有多少个人物?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
三、思考与讨论:
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
评价与小结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四、布置作业:
课下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唐代人物画与不同朝代人物画以及与西方古典人物画比较的小论文,要求:1.要有自己的观点。2.条理清楚,语句通顺。3.字数不少于500字。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2幅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清明上河图〉〉提问(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教师在学生常识性地回答问题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即便文字出现以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由美术的意义,而且能够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二、新授: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簪花仕女图〉〉
唐代
周昉 提问:
1.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2.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3.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解释:
1.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
2.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
3.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而非我们当代苗条。与同学讨论,共同探讨几件作品的文化意义。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
2.从〈〈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来看,他们是哪里的人? 3.你知道教堂和道观用途分别是什么吗?它们的外观有什么区别?你能从这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中看到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吗?
分组讨论书中作品,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服装组的图片讨论。
北京街道的图片讨论。
建筑图片讨论。
岩画的图片讨论。
传统工艺品图片讨论。每组代表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三、小结: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手绘线条图象----物象的多视角表达
教学目标:
1.在对手绘线条表达物象多视角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从多视角观察事物的习惯,全面、整体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理解分析的能力,培养综合能。在绘画和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2.初步掌握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的多视角的方法,表达物象的多个角度,对物象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分析法 教学重点:
对物象进行多视角观察后,能够对物象的结构、方位有明确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物品的平面、正视、侧视图中所画的各个局部,能从空间上有正确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物象多视角”的理解。(1)实物举例。
教师拿一个实物,如水壶、汽车模型,将他的前面、侧面、背面多角度让学生观察,看同一物体不同角度的特征。让学生说出物体的组成部分、结构关系,可以用简单的线条将物体的各个角度勾画出来。
2.共同研讨。
对物象的多视角的;理解与表达的意义。
A.你很熟悉的同学、老师,他们的正脸你认识,看到侧脸你也不会认错,他们的背面也认识。为什么?因为你对他们了解记住了他们的特征。因此,只有只有全面了解物象,才能更深刻感受物象。B.生活中的一些现象:a.理发时,前面的镜子,使你看到了自己正面的发型,理发师会拿一面镜子在你的头后,让你看看后面与侧面的发型。b.旅游时导游图上印出旅游景点的图象与旅游方位,使你记住了景点的特征,并且能很快找到。
凡此种种,说明物象多视角的表达与我们生活与艺术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全面、立体的观察物体的形态、结构,可以为今后的设计打下基础。
3.物象多视角的表达方法。
(1)将物体的结构关系进行表达,一般三个角度即可,如正面、侧面、顶面或背面,也称为“三视图”
(2)将物体的形状与方位进行表达,一般有主体平面图,将物体的形象进行展示
(3)表达方法:用简练的线条将物体多角度形状、结构、方位表达出来。4.学生练习
(1)教师拿一实物,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几分钟后收起实物,让学生根据记忆和理解画出物体的多角度的形状;或将物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度想象画出其他角度。
(2)画出学校的示意图。实地考察校园,画出主楼的平视图与校园平面图。(3)画出你熟悉的人物的正面、侧面和背面的头像或发型。5.评价:
(1)把同一题材的多视角表达作业放在一起,分析图画是否说明了物体的形象、结构与方位,通过观察图画是否认识了物体的整体形象,讨论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
(2)将学生的设计创意进行展示。
用装饰色彩来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全面了解装饰画及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装饰色彩的美感,欣赏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了解装饰画在造型手法和用色方法上的特点,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
教学难点:装饰画的造型突出夸张变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已学装饰画知识: 欣赏具有装饰风格的大师作品:
让学生对装饰画及主要表现形式有较为全面地了解。
【设计意图】:感悟大师绘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装饰画,为下一步学习装饰色彩奠定基础。
三、导入新课:
1.对比欣赏《公鸡》:分析装饰色彩与写实色彩的不同 学生思考:装饰色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小结:装饰色彩与写实色彩的主要区别: ①写实色彩
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再现色彩关系,把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来表现的。
②装饰色彩 以固有色为基础,研究色彩的平面性与装饰性。装饰色彩一般排除自然界中光源色与环境色的影响,把自然界中的色彩关系综合、概括、抽象出来,利用色彩的浓淡、冷暖、明暗、互补等对比手法进行色彩的艺术创造。装饰色彩可以不再是物体本身的自然颜色,而是人们根据审美需要,对色彩进行多种艺术处理和加工,装饰色彩是人们对自然色彩的再创造,是人们主观赋予物体的一种抽象色彩。
2.赏析作品:《老子出关》、《耱地》,分析画面主要内容及色彩特点。
3.民间艺术品欣赏: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4.讲授装饰色彩及涂色方法:
装饰色彩是提取自然形象中的色彩,进行夸张和对比,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给人以质朴、真挚的感受。
民间的装饰色彩常用补色的对比关系如:红与绿 橙与蓝黄与紫 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规律:原色搭配、纯度高、对比强烈 学生活动:从色相环中找对比色 注意无彩色的灵活运用:平衡、稳定画面
【设计意图】:学习装饰色彩知识,了解装饰色彩的基本概念以及民间装饰画的常用色彩,为学生灵活运用装饰色彩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生涂色:
学习民间艺术的装饰色彩,为黑白装饰画作品涂色,完成一幅色彩既鲜艳又和谐的装饰画作品。
要求: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画面整体和谐 教师巡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涂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学生作品展评并总结:“炫彩世界”----装饰画作品展
六、课后拓展:留心观察生活中的装饰色彩,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装饰画作品
用色彩表达情感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教师因势利导。
3.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4.作品评价:
(1)学生互评:(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能力目标: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由故事引入。
二、新课
1.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依画之意境作诗:平地风起愁近秋①沙飞卷带百花休②落幸③屈子《离骚》④奏,雁去流水《九辩》⑤忧。
【解释】①愁近秋: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②休:休息,这里指花谢了。③落幸:失落[失去],宠幸。④《离骚》: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骚:即发牢骚。⑤《九辩》: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诗的释义: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风„„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唱着《离骚》、《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
2.《江山如此多娇》 磅礴旭日升中华,九州沐浴金彩霞。世纪更替逐浪高,国昌民种富贵花。《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三、《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万山红遍 李可染
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理解画的意境。讨论画的意境。
三、练习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课本第8—9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题:
(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5)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四、小结
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到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理解了意境是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中国画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能力目标: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万山红遍》的作者是谁?
2、《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
3、《江山如此多娇》的作者是谁? 复习导入
二、新课
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在形式美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因素:
1.形象之美
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古代为人物画像,称作“传神”。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虾、小鸡等动物,使人看了感到生动活泼,有稚拙的童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笔墨之美
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3.色彩之美
中国画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又白庙、水墨淡彩、重彩、墨骨、勾勒填彩,又有泼墨泼彩等。各种不同的画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东方绘画的代表,是世界绘画重要的品种之一。
4.章法之美
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按排表现的物象叫做章法。每幅画面上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并可以留白,有笔墨处为实境,可以是天、地、云、水、烟、气、雪等,给观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中国画上的提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款与印的大小、位置、文字也有很多讲究。介绍中国画的形式美。(播放课件欣赏贾又福的《太行丰碑》)
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形象美
理解笔墨之美(课件播放潘天寿的《露气》)
理解色彩之美(课件播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理解章法之美(欣赏扇面、册页、框裱类作品。)
三、练习
1.用已学过的中国画表现方法,试作一折扇或团扇,并加盖或添画印章。
2.简述欣赏中国画的心得体会。
四、小结
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中国画精髓,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纸板的创想——成型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立体组合的设计,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增强敢于创造的信心,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设计的美感。通过调研、研讨、设计、制作,去感受生活用品设计的美感。本课重点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设计的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难点
立体设计。既要考虑生活用品的使用功能,又要使设计既美观又有新意,这些对学生来说确有一定的难度。设计中需要立体构成的知识、纸工制作的技法及色彩搭配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材料:色卡纸、剪子、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有的我们会认为很精美,有的我们也非常熟悉如(台灯、茶壶、桌子、椅子、家具等)有没有同学想尝试着将这些物品自己设计制作出来呢?(出示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授:
应当首先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生活中日用品如(台灯、餐桌、茶具等)对所选定的对象进行一下分析首先确定它是由几部分组成,想象一下每部分的展开图是什么构成例如台灯是由灯罩、灯架、灯座以及电线组成将每部分的展开图画在相应的卡纸上。然后,根据图纸进行剪裁和粘贴。
三、注意事项:所做物象为立体的画图纸时应考虑全面。
四、教师帮助指导学生
五、小结:
本课制作比较困难复杂,学生应有很强的立体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解决这个难点,需要我们探讨。可以进行尝试抓重点、缩小范围、降低难度、开阔学生得眼界等教学方法。
六、作业:将所做物品各部分的平面展开图画在色卡纸上。
纸板的创想——座椅设计
教材分析: 一张纸条经过切割、折曲就能设计制作出各种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椅子,本课让学生通过座椅的设计与制作,关注生活,敢于创造。
教学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纸板的切割、曲折,设计制作造型美观、功能实用的椅子与沙发。初步了解立体构成知识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椅子的设计,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认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培养敢于想象、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立体造型的设计能力。在思想上关注家乡的变化,提高“三亚是我家,保护、建设靠大家”的好市民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生活中充满设计,设计的前提使敢于创造。椅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用品,但很少有人有意识地注意它、研究它、分析它的造型、功能、材料、色彩以及风格、品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椅子关注生活中的其他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难点:设计构思。椅子设计用材很少,技法也较为简单,关键是构思。纸板的联想是通过一张纸的切割、弯曲设计椅子,尽可能少去掉或添加纸块,这里含有立体构成的因素。
教具准备:剪刀,卡纸,双面胶及各种风格纸板坐椅作品(教师)。部分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图片,并回答问题,(课件展示图片)设问:①你能看出图片上的景物是哪里吗?
②你能看到与美丽的景色不协调的地方吗? 提问:你是否留意过该艺术椅的造型? 提问:该艺术椅的作用? 小结:方便.舒适.美观.情趣
以三亚本市东西两河河堤上的艺术便民座椅受到人为的破坏为切入点。(课件展示)残缺不全的艺术卡通便民座椅展示
③面对人为的破坏,作为少先队员.团员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观看、讨论
自由回答:三亚河景,椅子,残缺不全的艺术卡通便民座椅 例如:手、足球、动物等 例如:走累了休息,好看等等。
学生思考并个别回答:例如保护环境以身作则,以三亚好市民自律,爱护家园,影响家人朋友,设计更坚固更美观的便民座椅
二、讲授新课
要想设计出好的座椅,就先来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其它座椅.(1)生活中的椅子还有哪些呢?(课件展示图片)生活中的座椅
设问:你知道它们的社会功能、造型特点、材料、摆放的环境吗?(2)思考与讨论:(课件展示问题)
①体会一下坐在椅子上的感觉,座椅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点击进入:座椅的特点:座椅具有实用、舒适、稳定。以人为本
②座椅的结构你了解吗?你看到的椅子都是由几条腿支撑的?它们稳定吗?为什么?
点击进入:座椅的结构: 座椅的结构一般为腿(支撑点)、面(承重点),靠背.③你能用纸板设计制作椅子造型吗? 这节课我们就是把纸板想象为塑料.钢材.木版等来设计创意坐椅。课题揭示:(板书)纸板的联想——坐椅设计。
(课件展示)设问:怎么样通过纸板来设计制作坐椅?(切换FISH)(课件展示动画教具、图例、讲解):纸板的联想(构图、卷折)
小结:由一张纸上通过折、卷、利用点、线、面的角度及纸张粗细大小变化,尽量少去掉纸块或加纸块的来完成造型。
注意:造型要符合现代造型设计的造型特点:简洁、艺术性强、以人为本 以支撑点(椅子腿)可以是:四条
三条
两条
一条(切换FISH)示范其中之一(四线)(两线一面)(两面)(一面)
(并出示学生优秀创意作品)简述
学生看图片思考并回答:
例如:①沙发、生活用椅、办公用椅、公共用椅等。②足球、逗号、花朵等。
③家里、办公室、食堂、餐厅、会议室、客厅等。
学生细心体会坐着的感觉:舒服、稳定等等 学生观察课桌椅,学生讨论、观察、回答:由靠背、椅面、椅腿构成。稳定,数学知识: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学生欣赏 师生双边活动
三、课堂练习
①把纸板想象为塑料、钢材、木材等材料来设计制作创意座椅.②比一比,看谁能最快设计制作出即创意、好看、实用、稳定的座椅,作品可为1、2个小椅子或一组椅子、沙发。
③要求大胆创新,构思制作可组成小组合作可单独完成 巡回辅导,必要时与学生共同完成制作,(提醒安全问题)
把讲台作为学生作品的展示台。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并构思制作学生欣赏作品并作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四、展示与讨论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谈谈自己的创意:椅子的造型特点,放在什么环境下最合适,如果真投产,用什么材料制作最能展示自己的创意.五、课堂小结
请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肯定学生的努力。从今后多留意身边的事物会发现生活中的设计无处不在。
布置理想的家居
教学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居室美化的平面设计与效果图制作。A.房间平面尺度与家具一般尺度的基本概念。B.房间使用功能与美化的正确关系。C.房间色彩与情调的营造。D.家居绿化与美化装饰。E.设计效果图的制作完成。
隐性内容与目标
A.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细致耐心、认真完成制作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品质。C.对身边事物观察、理解的敏锐程度。D.自信、个性培养和倾听师长同学意见的包容胸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居室的布置设计方案。
难点 设计中创新意识、功能意识和审美意识的完美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自己的家或自己的房间用的什么颜色进行装饰的?出示几张居室照片使同学展开想象从中体会居室主人的性格特征。
二、新授:
居室的空间设计,就是创造符合居住者生活情调的空间气氛,是对美的追求。而色彩设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从出示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并联想到居室主人的性格特征、年龄特点、性别以及文化层次等。这些方面可以从色彩的三个角度出发(明度、纯度、冷暖)
青年喜欢:明度较高、色调较暖、纯度较高的色彩
中年喜欢:中明度、纯度较低的色彩
老年喜欢:明度较低、纯度较低的色彩 高明度色彩(整洁、优雅、文化层次较高)低明度色彩(沉稳、成熟、高雅)高纯度色彩(活泼、现代、热情)低纯度色彩(朴素、典雅、清新)
依据居住者的特点对居室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
三、小结:
在教学中,要强调居室设计的色彩搭配也应是“以人为本”。这里的设计是“有条件的设计”,即: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要明确设计的消费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四、作业: 设计自己房间的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让我们走进不同的房间,看看怎样的家居布置才是最理想的?(看幻灯)(1)书房的设计最能体现主人的兴趣、爱好和艺术品位
(2)你一定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你能把它布置得既实用又美观吗? 根据学习和休息的需要,合理地划分居室空间。
2.客厅是家庭成员进行交流的场所,请想一想布置一个理想的客厅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1)体现主人的品位和生活情调
(2)家具摆放错落有致、空间利用合理,不过分拥堵(3)色彩明快,色调和谐而富有变化
(4)合理划分使用区域,满足人们的学习、生活、运动、或娱乐等需要 3.家居设计图中是否可以随意画出家具的大小?为什么? 教师出示设计图。
你能画出自己居室的平面图吗?
方法
一、用单色线条绘制的居室平面图:准确、清晰 方法
二、用色彩绘制的居室平面图:直观、鲜明 方法
三、用彩纸拼贴的居室平面图:装饰性强 方法
四、用纸片拼摆的方法展示居室布局:可变换家具摆放的位置 4.主题墙的设计是居室设计的点睛之笔。
二、小结:
发挥创造力,按着个人品味、感觉或顏色喜好,隨意自由组合自己的家居布置,设计独一无二的理想家居,甚至因不同的时间活动及节日,为家居加添色彩和心思,增加生活情趣。
柜架陈设的艺术
教学目标
内化目标
①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②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进行审美的习惯;③养成良好的物品摆放习惯;④培养耐心,增强信心,提高美术的学习兴趣。
认知目标
①理解柜架的一般形式及其特点;②基本掌握柜架陈设形式美的法则。
技能目标
①掌握柜架设计的方式方法;②能根据形式美的法则进行柜架陈设;③学会柜架陈设设计的表现技法。
教学重点:柜架设计三要素。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在柜架设计中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及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制作工具、材料等。学生预习第11课,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好作业纸以及绘制平面图或制作立体构成所需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问:想一想家中的物品放在哪儿?怎样摆放的?你觉得美吗? 生答:放在柜架中;整齐、对称、随意等;美或不美„„
[设计意图]:启发思考,导向主题,同时引导学生将审美触角伸向日常生活。
二、展开
1.展示课题,播放欣赏课件,提出问题:请分析一下这些柜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多宝格庄重典雅、几何形柜简洁明快、对称式富秩序美、均衡式富节奏感和韵律美、高低对比但和谐统一„„
[设计意图]:进一步学会审美;理解柜架的一般形式及其特点;分析形式美的法则的运用。
2.问:如果你来设计会考虑哪些因素呢?答:功能、造型、色彩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探讨柜架设计三要素。3.播放课件,问:柜架有哪些功能?答:储物<重实用>、展示<重美观>等 [设计意图]:理解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4.问:如何按照功能确定柜架的分割方式和格层的尺寸?欣赏课件答:规格长短、存放方式;体积与形状;居室结构等。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学会结合实际进行工艺设计。
5.问:这些造型给你什么印象?欣赏课件答:简洁、质朴;新颖别致;简练活泼。
[设计意图]:借鉴各种造型,学会设计。
6.问:这些色彩组合给你什么印象?欣赏课件答:庄重而有变化、神秘而高贵、鲜明而活泼。
[设计意图]:理解色彩组合的规律,学会色彩设计。
7.问:物品应当如何摆放呢?结合课本,分组讨论后答: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律动。
[设计意图]:学会将形式美法则运用到物品陈设中。
8.问 :如何进行设计表现呢? 讨论后观看幻灯片,了解手绘、拼贴以及立体构成的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过的表现方法。
9.提议:你也能设计,试试吧。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制作。
[设计意图]:培养耐心,增强信心,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才能。
10.巡回辅导,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分工合作。[设计意图]:师生交流,增进情谊,提高兴趣。
三、收拾与整理 1.习作点评,小结。2.展示、介绍习作。
[设计意图]:肯定成绩,提高兴趣;指出不足,取长补短;梳理知识,完善结构,加深印象。
四、拓展 提议:为自己的居室提出柜架陈设改进方案。
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思考、设计,并适当交流、展示。[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使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更加热爱生活。
美化生活的装饰布
教学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A.了解装饰布是怎样扮靓家居的。B.研究装饰布的特点。C.掌握装饰布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并完成一幅装饰布设计。
隐性内容与目标
A.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并逐步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B.培养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清晰,富于联想,大胆创新实践的精神。C.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D.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E.培养学生做事耐心细致、认真踏实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装饰布的设计,包括纹样设计,色彩设计。难点 使装饰布的色彩搭配协调。
教学过程
一、装饰布的功能
同学们:你见过装饰布吗?你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它在家居环境中可以起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装饰布吧。利用装饰布可以制作窗帘、沙发套、靠垫、床罩、枕套、桌布等。
二、饰布的特点
装饰布与一般服装面料相比,它的幅面较宽,花型较大,色彩更加丰富,纹样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富于变化。
让我们再看几块装饰布,请你说说它们与一般的服装面料有什么不同?它们有哪些特点?
三、装饰布的设计 1. 纹样设计
装饰布纹样的设计内容广泛,总体可以分为具象和抽象两大类。
(1)平面构成是将几何形作为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因为平面构成的视觉效果独特,并具有很强的现代感,所以在现代家居装饰中被广泛应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
A.你能找出它的基本形吗?它又是怎样排列组合的?重复方向的 排列组合
B.这幅平面构成中谁是基本形?它是如何排列组合的?正负形转换的重复排列
C.这幅平面构成采取了什么排列组合的形式?不定方向的重复排列(2)重复在平面构成和图案纹样中都是常用的排列方法,它能使基本形或单位纹样在重复的排列中形成和谐的美感和多样变化的节奏感。
请你说说这些装饰布纹样都是怎样排列组合的? 2.色彩设计
装饰布的色彩非常丰富,不同的色调会带给人不同的美感。请你对照片中装饰布的色彩,谈谈你的感受。
低明度色调
深沉高明度色调
明快
看了以上这些照片,你对装饰布是否已经产生了兴趣?你一定也想用装饰布为你的居室做些什么吧,那就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大家一起动手来设计一组装饰布,使之成为一个系列,分别用它们来制作窗帘、床罩、靠垫、桌布等,使我们居室的整体色彩及格调搭配得更加协调。
四、装饰布纹样的绘画步骤
1.先根据用途设计排列组合的形式。2.设计一个单位纹样。(或基本形)
3.根据单位纹样的大小画好若干个格子,再想好怎样重复排列。4.将单位纹样逐一拷贝。
5.进行色彩设计,从常用图案配色方法(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中选择一种方法,并选择一组颜色。
6.上底色。
7.分别填好大的色块。
8.描绘细部或勾线,最后调整,直至完成。
五、学生作品展示小结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作品,感受一下他们带给我们的美感,并就作品的风格、色调、纹样设计、排列方法、色彩配置、整体效果等方面,发表一下你的意见。
我的小天地——立体纸模型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有关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不同地区、民族在设计上的不同文化和习俗。了解自己的小天地不仅有一般居室的特点,还要有表现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表现和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人。启发学生通过设计、表现自己的居室,体验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居室设计的文化、习俗。加深对自己身边居住环境的了解,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难点: 绘画时房间里家具与家具、家具之间与周围环境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前后、大小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前几节课已经对居室的色彩,布局以及装饰布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制定出了我们的方案。那我们大家想不想把我们的设想变成现实呢?好!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做些准备工作。我们怎么把这些平面的纸变成立体的造型呢?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呢?(大胆鼓励学生,可以是多种方法,多种材料。如:纸、木、泡沫板、塑料等),(展示上届学生优秀作品)
二、理念:
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完成,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创意。
师生互动:
(1)师生共同讨论居室中的具体陈设及家具的制作(如:床单、窗帘可用软纸结构,以及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更能体现其特有的效果。或布来做)。
(2)分组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法、材料来制作家居模型,自学课本中的〈〈纸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设计〉〉及〈〈坐椅设计〉〉,并为自己的模型设计出一套方案:包括材料造型比例装饰品等。并作出可行性报告。
三、教学评价:
(1)由每组学生进行自己的方案陈述,并做可行性报告,其他组员为他打分。
(2)要求每组展示居室用品的简单结构及造型图,由其他组员提出质疑。(3)自评:A.是否结构合理
B.材料是否合适
C.工具、材料的可行性
D.是否有创意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一:最新人教版(2014—2015学)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完整版)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第一章 机械运动 教 材 分 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6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7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速度的计算 3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2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3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四节,建议5课时。
第一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1课时 复习和总结 1 课时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篇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 物 理 教
八 年 级(上)物 理案 分中:聂华军 2012年9 月
第一节 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
1、图1-1-
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3.做一些小实验 ① 静电小实验 ② 三原色陀螺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能举出一些典型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动手做一些简单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体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谈话)通过本节学习,应使每一个同学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1.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及运动的普遍性,渗透着运动的相对性。
①让学生体会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不能凭感觉,需要有科学方法;判断有些物质的运动如电磁波,热运动,虽然人眼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由电磁运动、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效应间接地观察。
②物质的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2.逐个认识基本运动形式。
①教师拿出香水,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教师再打开香水盖喷,(学生回答:香水)你怎么知道的?(闻到了香气)香水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香水分子在运动。
再充分利用教材的彩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
②开闭电灯、收音机、学生互打手机等来认识电电磁运动。
③介绍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等。这些是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形式。
关于原子内部的运动与第一节介绍过的原子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原子内部有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如导体的导电是原子核最外层电子变成自由电子的运动,原子发光、煤、石油、有机物燃烧是核外价电子的运动;x光、红外线、激光都是核外内层电子运动。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常见的是放射性现象,放出α、β、γ三种射线。这三种射线对生命物质都有杀伤作用,原子弹爆炸主要利用这三种射线形成杀伤力,核反应堆为什么要筑起厚厚的防护层,就是防止这些射线影响人体健康,医疗上则用γ射线杀死残害人体健康的癌细胞。
三、发展空间
(一)“家庭实验室”指导(1)观察油滴在水面上运动。
(2)与妈妈讨论做饭中的物质运动形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2.教师小结,并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发展空间指导2.将一细铁丝,来回反复弯折,可以折断铁丝,这时发现铁线是否烫手,分析一下这个过程能量转化。3.社会调查:(1)市场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不需要电池,晃几下就可以照明。(2)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第二章 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篇三: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最新)南充育红学校八年级物理 物 理
教 案(八年级上册)
育红学校---冯兆金 年9月2012目录 科学之旅......................................................................................4 第一章
机械运动..............................................................................6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6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9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13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16 第二章
声现象..............................................................................18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9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28 第三节
声的利用............................................................................34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37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41 第三章
物态变化............................................................................44 第一节
温度................................................................................44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49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54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60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63 第四章
光现象..............................................................................65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65 第二节
光的反射............................................................................70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77 第四节
光的折射............................................................................84 第五节
光的色散............................................................................89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96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103 第一节
透镜..............................................................................103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108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12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118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123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127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129 第一节
质 量............................................................................129 第三节 密度...............................................................................132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134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136 复习课 质量与密度复习.....................................................................138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现象:鸡蛋有浮有沉。(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第四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拍照吧,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一般喜欢拍正面还是背面呢?嗯,老师听到了,大多数同学都喜欢拍正面,极少有人拍背面。其实啊,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给父爱“定格”时,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作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背影朱自清”PPT①
二、作者简介
说到朱自清,在学习《春》的时候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PPT②)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老师PPT上的内容(PPT③),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板书:作者及写作背景
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过课前预习的作业,那老师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老师准备的生字词呢?(PPT④)好,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吧,(板书:生字词)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准确,可见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PPT④)同学们可以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的注音是否正确,另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新词的解释(PPT⑤),同学们可以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三、划分层次
老师已经把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好了(PPT⑥),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标注一下,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文章。大家都标完了吧。
四、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PPT⑦),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应的主题是什么?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讨论。
板书:整体感知
老师看到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成,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对,以背影为线索,(PPT⑦)板书:背影,主要写谁?(PPT⑦)我的父亲,板书:父亲,那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呢?(PPT⑦)对,父爱,板书:父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那背影一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文章并找出描写背影的语句。
(下去转)嗯,老师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文中一共几次写背影啊,四次啊,大家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大家读的很认真,哪位同学能说说第一次写背影在什么地方?
这位同学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PPT⑧)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板书:怀念父亲,点出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PPT⑧)那我们概括一下,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板书: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哪里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PPT⑧)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板书: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PPT⑧)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板书: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语句我们都已经找出来了,可是作者花最多笔墨写的,是买橘子时父亲的背影,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的背影到底写了什么。(PPT⑨)
下面请这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背影的。板书:望父买橘
这位同学朗读的很有感情,节奏也把我的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不是写父亲的穿着:黑、深青;布。看到父亲的穿着,老师想知道作者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啊?(紫毛大衣)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为我买橘子,是不是更加突出父爱的崇高啊。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是不是写父亲走路的姿势啊,对;“蹒跚”是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父亲不是瘸子啊,他走路的姿势为何是蹒跚呢?因为父亲肥胖体衰,所以步履艰难,烘托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不是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啊,首先“探”字写出了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是写手的动作,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向左微倾”是写身体的动作,一是右手支撑有力,二是因为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
那这一整段通过父亲的穿着、走路的姿势以及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这一系列的形象刻画都能看出父亲买橘子的过程非常艰难,既然买橘子的过程这么艰难,(PPT⑩)父亲为何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这位同学说: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还有同学说是因为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嗯,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其实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因为他疼爱自己的儿子。
六、拓展延伸
(PPT11)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会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爱了吧,其实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个短片。播放短片
七、小结
短片看完了,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很深的感触。(PPT12)其实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PPT13)
①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话,这些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
②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记述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第五篇: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及练习题全套
文
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目
录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 尝试科学探究 4.4 升华和凝华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1 物体的质量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3 密度的应用
第三章 光和眼睛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奇妙的透镜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3.8揭开色彩的奥秘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
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 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 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 质 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重、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器材准备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3.长度单位(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4.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读: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6. 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介绍跑表的使用。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
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60~80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测量次数123平均值 脉搏数
(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
四、小结:
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 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小结
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
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4.误差与错误 练习设计
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2.27______,某同学的身高为165_______,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测量结果既要有_______,又要有_______,还要有___________。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1s的是()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 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
(2)木板的起点对准_____________,终点对准_______________,木板的长度应为_______。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
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器材准备
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问题:
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二、新课教学: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 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如: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 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 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2.活动b:
(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
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对照仪器阅读自学。注意:
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你身上的“尺”和“表” 1.身上的“尺”
(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
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
(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估测训练。
拳头宽约1dm; 教室高约3m。2.身上的“表”
脉搏数等 小结
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练习设计
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mn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的办法。
3.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 的器材、步骤写出来。1.4 尝试科学探究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 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 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 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 器材准备
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
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 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 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 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 有关? 依据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5.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6.评估
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 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7.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小结
1.科学探究七要素 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 练习设计
1.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牛顿说过,没有____________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做 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4.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 素组成,其中__________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教学难点:
(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 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 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练习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⑵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⑶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
⑷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
由于。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重、难点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器材准备 鼓、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 ;②。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又叫。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4.乐音使人感到,有利身心。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小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练习设计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器材准备 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 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
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思考:
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原因是。
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
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2.什么是噪声? 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小结
1.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
3.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练习设计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 距鞋盒的距离l。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_________。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 方案a响度较响较响弱 方案b距离l较长最长短
第三章 光和眼睛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8节,第一节2课时,第二、三节3课时、第四至六节5课时,第七、八节3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5课时。
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器材准备
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 1.闭上眼睛,体会黑暗; 2.光的作用:
(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
(2)太阳光能使 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 才能生长;(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
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
4.光是什么?
(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
(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
(二)观察•实验•思考
列举几例:。
2.探究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观察课本图3—
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
。(2)猜想与假设:
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①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②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
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 传播的,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 和,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4.光的传播的应用
(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
(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①影子的形成是因为。
②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③ 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
(3)练一练:
①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 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②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 ③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
(四)光的传播速度 1.从课本中查阅: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的速度。(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2. 你知道吗?
(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
(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1光年,1光年大约为多少km呢? 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多少km? 4.练一练: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 中传播时,光在 中传播的快。
(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 是、不是)时间单位。
(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 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 是研究物体 运动时的规律。
(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①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实验步骤:
a、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
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 的变化。
实验记录: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填 “大”或“小”);像是(填“正立”或“倒立”);当蜡 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像变(填 “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小结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3.现象解释。练习设计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2个场景:
⑴
; ⑵。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
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⑴请你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如何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大或 变小?把你的发现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