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的几点体会(精)
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的几点体会
新课标对课外阅读做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尤其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强化。然而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意识不强,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阅读习惯并未形成。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是为了“学习成绩”,很难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面对种种困难,作为教师要身体力行,力求通过探索和努力,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习惯,坚持名著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目的。以下是笔者几年来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由于时空的距离,初中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少亲近感,缺乏兴趣,甚至很难与书中的人物形成共鸣。而且当今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以前只能从书上得到的东西,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即使是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怯而止步。为了激发兴趣,笔者坚持以下作法: 1.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
有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阅读,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
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笔者坚持在一定的时期师生共读一本书;同时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形成“我捐一本换五十多本图书”的读书观念,为了规范管理,保护好图书,还制订了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由班级喜欢读书、责任心强、并能热心为同学们服务的同学承
担。读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就要依靠学生来开展,同时在活动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密切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2.要把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特点,深入体会人物恃才傲物的特点,了解杨修悲剧的深层原因,领会曹操的奸诈凶狠、表里不一的特点,讨论杨修该不该杀。这样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的期待。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关于读书方法,前人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有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就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的成效,不仅在于他们读什么,更在于他们怎么样读。
1.精读略读相结合
读书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比如优美的诗文就要提倡诵读法,散文要用寻找线索阅读法,议论文要用提纲挈领法,小说要用评点法。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人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和略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保证阅读的效果。
2.加强讨论,合作探究
这是学生领略作品深层意思的有效方法。理解文意有多重角度,这与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结构、知识积累及思维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 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作品有多维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多重意义,甚至于提出许多连文学评论家都不能一一品评的独特见解,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启发,求同存异,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从而获得最充分的理解。这种讨论式的阅读理解的方法,既可以达到对作品的真切理解,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优势,从而臻于阅读理解的最佳境界。
3.倡导自主阅读,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书目
积极探索新的读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尽力“为每本书寻找它的读者”。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笔者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目,凡适合自己年龄和口味的书,无论是科技的,历史的都可以读。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倡导自主阅读,允许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如阅读《骆驼祥子》就可以对这个人物进行截然不同的评价。
三、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形式
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经常的工作,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时适度的指导形式教会一定的阅读方法。
1.适当安排课时指导
确保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笔者在指定的时间里,把学生带到图书阅读室或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名著的影片或专家评论,多次组织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阅读小说,如《苦儿流浪记》、《水浒传》等,利用活动课时间观看相关影碟。在此基础上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和不可磨灭的感情。从而使他们喜欢书,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阅读。也可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会;或让学生自由阅读等,这些阅读形式,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爱好,阅读习惯逐渐养成。2.组织课外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存在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问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组合可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的接触面尽量大一些,进行合作探究阅读,教师实时指导。如:(1同质分组,分好、中、后进生组(适合分层的读书活动。
(2异质分组:优、中、后进生混合编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的读书活动。(3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综合性读书活动。(4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读书活动。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种交往活动中最为频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同伴的知识背景、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对初中生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合作探究小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名著阅读。
3.安排形式各样的活动,注重评价与展示学生的成就
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能扩大学生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对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主动地去阅读。对学生的评价,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如设立小灵通信息,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影电视,收集资料,内容可以包括专家评论、名家杂谈、易中天品三国等。教师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组织学生定期互相交流,通过“小灵通”讲台各抒己见,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介绍读书经验,这样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开展“读书小明星”活动,树立榜样;办手抄报,写评论,将其中的优秀作品装订成册;举办“名著知识知多少”竞赛;开展“与名著人物对话”的语文活动课,实现“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评出最佳组织奖,最佳读书明星奖等,颁发奖状,告知家长,促进阅读。
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向名著进军应是日常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今
后,在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名著阅读仍将是笔者努力探讨实践的方向。
新课标对课外阅读做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尤其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强化。然而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意识不强,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阅读习惯并未形成。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是为了“学习成绩”,很难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面对种种困难,作为教师要身体力行,力求通过探索和努力,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习惯,坚持名著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目的。以下是笔者几年来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由于时空的距离,初中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少亲近感,缺乏兴趣,甚至很难与书中的人物形成共鸣。而且当今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以前只能从书上得到的东西,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即使是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怯而止步。为了激发兴趣,笔者坚持以下作法: 1.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
有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阅读,只有热爱阅读的
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笔者坚持在一定的时期师生共读一本书;同时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形成“我捐一本换五十多本图书”的读书观念,为了规范管理,保护好图书,还制订了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由班级喜欢读书、责任心强、并能热心为同学们服务的同学承担。读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就要依靠学生来开展,同时在活动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密切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2.要把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特点,深入体会人物恃才傲物的特点,了解杨修悲剧的深层原因,领会曹操的奸诈凶狠、表里不一的特点,讨论杨修该不该杀。这样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的期待。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关于读书方法,前人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有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就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的成效,不仅在于他们读什么,更在于他们怎么样读。
1.精读略读相结合
读书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比如优美的诗文就要提倡诵读法,散文要用寻找线索阅读法,议论文要用提纲挈领法,小说要用评点法。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
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人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
息。精读和略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保证阅读的效果。
2.加强讨论,合作探究
这是学生领略作品深层意思的有效方法。理解文意有多重角度,这与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结构、知识积累及思维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作品有多维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多重意义,甚至于提出许多连文学评论家都不能一一品评的独特见解,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启发,求同存异,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从而获得最充分的理解。这种讨论式的阅读理解的方法,既可以达到对作品的真切理解,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优势,从而臻于阅读理解的最佳境界。
3.倡导自主阅读,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书目
积极探索新的读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尽力“为每本书寻找它的读者”。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笔者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目,凡适合自己年龄和口味的书,无论是科技的,历史的都可以读。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倡导自主阅读,允许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如阅读
《骆驼祥子》就可以对这个人物进行截然不同的评价。
三、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形式
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经常的工作,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时适度的指导形式教会一定的阅读方法。
1.适当安排课时指导
确保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笔者在指定的时间里,把学生带到图书阅读室或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名著的影片或专家评论,多次组织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阅读
小说,如《苦儿流浪记》、《水浒传》等,利用活动课时间观看相关影碟。在此基础上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和不可磨灭的感情。从而使他们喜欢书,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阅读。也可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会;或让学生自由阅读等,这些阅读形式,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爱好,阅读习惯逐渐养成。2.组织课外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存在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问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组合可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的接触面尽量大一些,进行合作探究阅读,教师实时指导。如:(1同质分组,分好、中、后进生组(适合分层的读书活动。
(2异质分组:优、中、后进生混合编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的读书活动。(3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综合性读书活动。(4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读书活动。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种交往活动中最为频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同伴的知识背景、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对初中生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合作探究小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名著阅读。
3.安排形式各样的活动,注重评价与展示学生的成就
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能扩大学生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对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主动地去阅读。对学生的评价,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如设立小灵通信息,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影电视,收集资料,内容可以包括专家评论、名家杂谈、易中天品三国等。教师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组织学生定期互
相交流,通过“小灵通”讲台各抒己见,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介绍读书经验,这样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开展“读书小明星”活动,树立榜样;办手抄报,写评论,将其中的优秀作品装订成册;举办“名著知识知多少”竞赛;开展“与名著人物对话”的语文活动课,实现“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评出最佳组织奖,最佳读书明星奖等,颁发奖状,告知家长,促进阅读。
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中学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向名著进军应是日常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今 后,在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名著阅读仍将是笔者努力探讨实践的 方向。
第二篇: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的几点体会
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的几点体会
摘要:名著阅读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并要有一定的管理评价体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名著阅读。
关键词:文化素养;阅读兴趣;方法;形式;评价;活动 作者简介:王淑花,任教于福建省福清二中。
新课标对课外阅读做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尤其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强化。然而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意识不强,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阅读习惯并未形成。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是为了“学习成绩”,很难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面对种种困难,作为教师要身体力行,力求通过探索和努力,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习惯,坚持名著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目的。以下是笔者几年来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由于时空的距离,初中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少亲近感,缺乏兴趣,甚至很难与书中的人物形成共鸣。而且当今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以前只能从书上得到的东西,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即使是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怯而止步。为了激发兴趣,笔者坚持以下作法:
1.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
有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阅读,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笔者坚持在一定的时期师生共读一本书;同时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形成“我捐一本换五十多本图书”的读书观念,为了规范管理,保护好图书,还制订了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由班级喜欢读书、责任心强、并能热心为同学们服务的同学承担。读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就要依靠学生来开展,同时在活动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密切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2.要把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特点,深入体会人物恃才傲物的特点,了解杨修悲剧的深层原因,领会曹操的奸诈凶狠、表里不一的特点,讨论杨修该不该杀。这样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的期待。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关于读书方法,前人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有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就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的成效,不仅在于他们读什么,更在于他们怎么样读。
1.精读略读相结合
读书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比如优美的诗文就要提倡诵读法,散文要用寻找线索阅读法,议论文要用提纲挈领法,小说要用评点法。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人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和略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保证阅读的效果。
2.加强讨论,合作探究
这是学生领略作品深层意思的有效方法。理解文意有多重角度,这与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结构、知识积累及思维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作品有多维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多重意义,甚至于提出许多连文学评论家都不能一一品评的独特见解,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启发,求同存异,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从而获得最充分的理解。这种讨论式的阅读理解的方法,既可以达到对作品的真切理解,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优势,从而臻于阅读理解的最佳境界。
3.倡导自主阅读,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书目
积极探索新的读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尽力“为每本书寻找它的读者”。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笔者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目,凡适合自己年龄和口味的书,无论是科技的,历史的都可以读。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倡导自主阅读,允许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如阅读《骆驼祥子》就可以对这个人物进行截然不同的评价。
三、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形式
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经常的工作,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时适度的指导形式教会一定的阅读方法。
1.适当安排课时指导
确保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笔者在指定的时间里,把学生带到图书阅读室或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名著的影片或专家评论,多次组织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阅读小说,如《苦儿流浪记》、《水浒传》等,利用活动课时间观看相关影碟。在此基础上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和不可磨灭的感情。从而使他们喜欢书,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阅读。也可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会;或让学生自由阅读等,这些阅读形式,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爱好,阅读习惯逐渐养成。
2.组织课外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存在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问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组合可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的接触面尽量大一些,进行合作探究阅读,教师实时指导。如:(1)同质分组,分好、中、后进生组(适合分层的读书活动)。
(2)异质分组:优、中、后进生混合编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的读书活动)。要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一是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即使是经典长篇也要试着朗读片度;二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略读和浏览,既要有速度,还要有质量。
指定阅读,引导学生“读好书”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校园中拉起竖幅: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在橱窗中出 “新书推荐”板报。其次,布置漂亮的新书展览于图书室,并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另外,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二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着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三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
第三篇:指导初中生阅读名著透析
指导初中生阅读名著透析
“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美好愿望。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重要手段。如何把初中学生引入名著阅读巴金说: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但是,眼下一些人,尤其是初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并不浓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于时代的间隔,对经典名著缺乏认识;二是当今文化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且快捷,还有那些“文化快餐”的冲淡;三是初中生课业负担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有于课外阅读,家长急功近利,眼睛紧紧盯住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分数。因此,如何把初中学生引入名著阅读,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
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六、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
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七、鼓励创新
鼓励学生读文学名著,就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就要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前人对文学名著往往已有定论。要鼓励学生不必拘泥于前人的定论,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培养鉴赏能力提高研究素质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时,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与学生共同确定一个专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那么,对学生蓄积多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综合性全面素质,完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名著的容量的,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名著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培养有特殊的功效。名著也是最好的语文自读课本,名著阅读有利于语文课程形成开放性的学习领域。
第四篇:初中生课外名著细读的实践研究
初中生课外名著细读的实践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
武陟县教师进修学校陈芳芳
【摘 要】在当前语文教师普遍重视课外阅读的情况下,浅阅读情况严重,教师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不足,阅读的目的不明确。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笔者以名著细读为突破口,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从中探索名著细读的指导策略,在指导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激发学生阅读举的基础上,分阶段有序推进,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形成了“以说促讲、以写促读”读写思相结合的推进策略。同时,也结合有实践过程中的思考,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注意对学生激趣,要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上进行,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 课外 名著 细读
一、课外名著细读提出的背景
1.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很多专家甚至列出的阅读书目,语文教师普遍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再者,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在许多农村学校已经建立起了图书室,能基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此外,家长的认识程度提高,对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有意识的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的推进活动,如“名著推介会”“课外阅读手抄报”“课外摘抄”及有关读书征文活动等,甚至很多地区在中考里设置有“名著阅读题”,这些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从现实情况看,教师的推进力度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阅读量增加。以笔者为例,仅一个学期从校图书室集中借书八次(每人至少阅读8本书,至少80万字),以此推算,完成“课标”所要求的三年完成“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阅读多是“浅阅读”,多是泛读,即多喜欢阅读故事性强的书籍,但对内容却是囫囵吞枣,甚至是浏览而过,以至于一谈到就容易张冠李戴,对内容、情节表现出生疏,更谈不上理解,从相当一个层面来看,为了考试而阅读,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的情况普遍存在。整体阅读效果看,阅读心态浮躁,和当前的“快餐阅读”和功利性阅读有很大关系,不肯对文本细读,品味其中的妙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将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迫在眉睫。因而开展课外名著细读的研究,是在学生大量泛读的基础上的一种探索课外阅读推进策略尝试。
二、课外名著细读的实施
1.阅读文本的选择。读什么,看似很好决定,但在选择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阅读需要和意愿。阅读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对感兴趣的内容才能产生阅读的亲近感。笔者在寒假给学生推荐了部分书籍,让学生选择一两本进行阅读,在开学初进行检查摸底。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已经选择阅读的名著再进行第二次投票选择。经过举手表决,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三国演义》。于是我们将本书作为新学期的阅读任务。
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名著动员,以熟知的成语、俗语和经典戏曲曲目等说明《三国演义》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明确阅读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做到人手一本《三国演义》,保证阅读有材料。
2.名著细读的推进策略。
课外阅读的时间重心当然是在课外,但是也要辅之以必要的课内推进手段。在整个推进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课内活动促课外阅读,以专题活动引领阅读方法培养,分步推进逐步提升阅读能力,是名著细读的基本策略。
在活动方式选择上,坚持每天课前5分钟演讲,围绕《三国演义》每一阶段一个主题,由易而难;适时开展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的方法;穿插开展命题或半命题周记写作,深化阅读成果。
3.名著细读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通读文本。通读作品是名著细读的基础阶段,只能认真的通读作品,才能为下一步的深入阅读提供保障。
一是提出时间要求。给出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充分的阅读作品,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故事脉络,了解重要人物。列出每天的阅读任务进度,小组长督促课外时间完成阅读任务。
二是开展精彩片断演讲。配合通读文本,利用课前五分钟,每天安排两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展自由选择书中的精彩片断,进行口头演讲。这样不但使全班都熟悉了原著,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
三是阅读指导。让学生明白读名著要掌握的基本方法:要理清全书的结构,确定重点精读的章节(如以某一人物为脉络确定重点研读内容);在阅读中要学会圈、点、勾、划和批注法;学会做摘抄和写读书体会。
第二阶段: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概括内容,进而学会解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让学生在阅读中尝到读名著的成就感,对名著产生亲切感和亲近的愿望。如:
(1)经典故事情节演讲。教师制作了一些小卡片,写了诸如“温酒斩华雄”“火烧赤壁”“空城计”等,让学生抽签,来讲述这个故事,以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进行演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找出这些成语、俗语,如“三顾茅庐”“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等,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与其他人不重合)来对这些成语、俗语在书中相关的进行概括介绍,并解释其含义。
(2)以“我眼中的_______(三国人物)”写作周记。要求学生自由选取一个人物,结合情节,对人物进行分析理解,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学生在第一次写的时候,很不理想,特别是涉及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等,这些人物在作品中所占的篇章多,涉及的情节多,学生在写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很多情节,对人物的评价就显得较为片面。因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阐明对人物评价应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四个“要”:结论要在作品找到材料证明;要全面、客观的评价人物;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理解人物行为;要找到其性格形成根源。
(3)学生对所写的周记进行修改,加工后,开展“三国人物谈”自由演讲,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质疑。在质疑、解答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无法自圆其说,只得下去深思;有的同学则能在质疑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有的则在演讲前汲取别人的教训,对自己的观点重新准备。总之,学生明白,文本是自己理解的源泉,充分理解文本是得出自己观点的根本方法。
第三阶段: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同时要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目的。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课外阅读能够对语文学习本身起到帮助。
(1)以“我从《三国》学到了_______(智慧、做人„„)”的写作活动,因为有了之前的心得体会的写作指导和议论文写作的专题训练,学生写作质量大为增强。从内容看,学生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精神的营养,有同学写道“从刘备身上,看到高尚的品德能产生具大的魅力,帮助自己成功”;有同学写道“诸葛亮草船借箭,让我懂得在等待机会的同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抓住它取得成功”。
(2)开展《三国》课本剧表演。表演为学生提供了机会,表演必须立足于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要表演贴切,学生就必须深入阅读作品,揣摩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艺术再加工,在表演后再通过大家的评议、争议来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和内心体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过程大大地增进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
(3)读《三国》积素材。利用作文评讲契机,将《三国演义》的内容与其他主题的写作结合起来,从作品中找写作素材。如在讲“等待时机”时,举例说道“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在火攻之前巧施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作为大量的准备,才等来了利用火攻的时机;诸葛亮选择明主之前,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了解天下大势,才等来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在写“挫折”时,启发学生从中找到很多典型事例,如“刘备屡挫屡战,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曹操败走华容道仍笑谈对手的排兵布阵;诸葛亮在前线连接败阵时,镇定自若巧设空城计。”通过这些契机,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作品,又能活学活用,拓宽了写作思路,深受欢迎。
4.名著细读的指导策略
综上所述,在整个细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说促讲、以写促读”读写思相结合的推进策略。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1)课前五分钟的主题演讲。围绕作品,从情节到人物评价再到作品感受,先后开展了多个主题的演讲,通过演讲,让学生有锻炼口头表达的同时,逐步的深入到作品深处,由掌握情节到理解内容,形成体验,阅读能力不断上升。
(2)主题周记写作。写作是思维的更进一步体现。通过主题写作,不仅让学生掌握读书心得的写作,形成写读书心得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写作中得到升华。在修改的基础上在课前进行演讲,进一步深化理解。
(3)写作课的素材提炼。通过借助于《三国演义》的阅读,实现议论文的写作素材的充实,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样就发挥了课外阅读的效益,使之服务于语文教学的全局。
(4)课外阅读辅导讲座。必要的方法指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避免阅读的盲目;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避免走弯路。
(5)语文活动激励阅读兴趣。活动多样化,容易激发阅读热情,演讲、答辩、课本剧表演等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视野,更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的快乐,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了语文能力。
三、课外名著细读的反思
1.育趣是阅读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更是如此。激发学生兴趣,相对来说只要找准了方法,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而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课外名著细读是要建立在有一定的阅读体验与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对阅读特别是长篇作品的阅读有一定的体验,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此时再开展名著细读,方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3.名著细读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始终不动摇。教师开展各种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阅读长篇作品,学会理解分析作品,而不能将教师对作品理解灌输给学生,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见解、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4.名著细读只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形式,它不能替代课外阅读的全部,不能因此而否定课外泛读的作用和价值。应鼓励学生将细读与泛读结合起来,相互补充,进而达到阅读能力的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五篇:初中课外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体会
初中课外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体会
麻城市顺河镇罗铺中学 刘彬
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导师,引导我们走向睿智与理性,教导我们学会宽容与温情,陪伴我们懂得真诚与信赖。名著是经过历史淘洗和时间筛选的作品,是超越了时空和文化局限的作品,有着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经典名著更是人类的精魂,它连接着历史和未来,寄托着我们的梦想与期待。
中学生阅读课外名著,这对于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为此,《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7—9九年级的学生要完成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学期要求读两三部名著。
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过: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与人类“经典”。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在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责任感的驱使下,我努力消除了语文教学中的短视和功利主义,克服困难,进行课外名著阅读教学实践。
1、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图书漂流”活动。学生每人捐出一本书,放在班级的“图书角”,教师尽可能想办法不断丰富图书角的“藏书量”。大家随意传阅,读完后放回书架,让它继续“漂流”。图书角开办几个星期,不光7-9年级语文书后名著导读涉及到的名著都齐了,常见的中外名著也不少,有的还有多套,许多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自发购买了很多图书。我拿出了一整套《中学生必读名著》和几十本其它图书,这样以来,图书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2、根据教材内容制定阅读计划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制定阅读计划时应遵循这一规律并考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制定阅读计划,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正带的初二学生更爱看一些反映自己年龄段心理的小说,思维趋向理性。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并调查学生的阅读意向,向他们推荐《少年维特之烦恼》《文化苦旅》《 三国演义》等,可在完成规定阅读任务后,再扩展一下阅读视野。
阅读名著是个长期的过程,有学生会因兴趣转移或课余时间不足而放弃,也有学生会因单纯追求情节去突击。因此,有必要对阅读内容、进度进行跟踪调查。我班根据情况每两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堂阅读,课余时间自己阅读。采取课堂阅读的目的是了解学生阅读的书目,对阅读内容、进度进行宏观调控。大部分同学阅读习惯也会基本养成。
3、趣中导,导中读
“名著导读”要着眼于“导”,“导”是手段,学生的“读”才是目的。初中学生的名著阅读指导需要教师深入了解阅读主体的情感和心理世界,激发其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阅读时空里,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探究的、创造性地阅读,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自由阅读体验、感悟,学生自身的反复涵泳品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升感悟和认识,使情感获得熏陶,思想得到启迪,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同时还丰厚语文素养,促进个性发展,促使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名著导读的立足点在课堂,名著导读课立足于“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传授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在导读《三国演义》中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开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将歌曲与画面融为一体,仿佛把人们带进了群雄逐鹿、赤壁鏖兵那样一种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使人顿时精神振奋,内心激荡起对三国人物浓浓的兴趣。
4、鼓励探究创造,追求深层阅读
名著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就不能叫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对话与交融,真正的阅读要透过文字表象,从作品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初中生求知欲强、独立意识强,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研究的眼光从名著出发,联系实际,进行主题探究。如在学了《出师表》《隆中对》后,在阅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易中天品三国》中第1-3集,然后确定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看三国人物””。讨论中,学生对诸葛亮的认识较为统一,但对曹操的认识是截然相反的,学生针对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进行了辩论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写读书笔记也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阅读的好方法。在名著阅读中,学生对作品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美词佳句、名言华章的摘抄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为了促使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班级举行了优秀读书笔记展、优秀读后感展评活动,以优秀领跑、推动整体进步,来促进名著阅读深层次化。
总而言之,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怎样让阅读经典落到实处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更多的人能走进经典著作,尽享知识人生,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农村中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教学的展开确实存在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创新思维,深挖潜力,还是大有可为,因此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