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新课程下的新教学评价理念
小学新课程下的新教学评价理念
新课程将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新课程的实施也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呼唤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必须与新课程同行。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价值取向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在这一培养宗旨的影响下,教学质量评价最关注的是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而这种继续学习的能力又被不恰当的教学与考试窄化为单纯的对学生学过知识的记忆与解题技能。这种极端片面的质量标准不仅使教学质量评价失去了应有的公正合理性,无法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选拔出来,而且导致了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大家把精力放在智育,而轻视其它学科。对考试的科目只对学生进行各种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科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由学科考试指挥的教学质量评价,直至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都走入了“应试教育”的歧途。因此,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盼望已久的新课程终于实施。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突出学习的过程和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带来了评价标准、方法、主体诸方面的发展性科学评价。
一、评价是一个过程
传统的评价是关注结果。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依据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它的核心是以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和依据开展评价活动,用统一的目标和标准来判定教学活动的价值。其着力点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鉴定。而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观则认为,评价是一种心理建构的过程。它把评价当作自然的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强制的外加内容,是学习的终点,但更是学习的起点。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及时发现学生的估点和闪光之处,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评价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交互作用、共同建构、协调统一的过程。它是一种可以促使评价对象自主发展的自我教育的过程和自我教育的手段。
二、评价标准应该多维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有九种不同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思维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生存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在九种智能上呈现的方式不同,组合的方式不同,呈现出的表象或给他人的感觉也就不同。所以,从这个理论出发,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差生。而以往所说的差生,则是以学习的结果作为唯一尺子衡量的产物。然而,差生往往在其他某些方面却是出色和独特的。如曾获诺贝尔物理奖之一的日本的小柴昌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从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的。”而偏偏这个倒数第一,在日后的研究中登上了天体物理学真正的第一。所以,多一把尺子,会减少许多的差生,乃至根本没有差生。在评价时,由于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评价达到真正促使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
1、评价内容综合化。即评价的切入点要根据个体的状况而定,从而保证教师可以多角度地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找出他们在不同方面的优点,给予评价,促进发展。如,教师在给学生练习时,可出一些题目,有考查记忆,理解的内容有开放的,动手操作方面的内容,还有创造性的内容,给不同的学生以多种表现的舞台。这样,记忆力好的学生对记忆问题能说得头头是道,理解力强的人对理解问题做得又对又快,而那些好动的学生在动手操作问题上会得心应手。如此,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了收获,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2、评价目标有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评价中,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在确定目标时有所区别,评价要依据个体的纵向发展,而不是横向比较排列次序;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搞一刀切,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身上独有的特点,并应站在明天的角度来看待今天的学习情况。
三、评价方法多样
新课程强调性质评价,将定性的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的一种评价。其实,任职教师对于形成性评价应该不会陌性。只是在课改以前,我们不太在意罢了。形成性评价可以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进程。如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形成等,也可综合各个方面来加以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追随着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在记录袋中,在某一段时间内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侧重于某一方面。
2、延迟性评价。在学习中,学生总有不理想的时候,或者说一时难有长进,甚至出现暂时停滞不前的迹象。此时,应暂缓评价,给学生一个重新考虑的机会,待到达到一定目标或某一方面有进步时进行评价。如果对学生的错误答案立即进行评价。可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甚至妨碍他们产生独特的见解,从而阻碍他们的自由发展。
四、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求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体现在评价这一环节则是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同伴;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从而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
1、学生自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深、体验最丰富,想说的话自然也最多。因此,在评价时也最具有发言权。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省的能力。学生自评首先要提供评价的机会,比如练习之后,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操作应用之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在这些过程中的得失和感受,丰富学生的体验。其次,要对学生的自评给予评价,让学生获得满足。再次,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如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用于自我评价,促进发展。
2、同伴互评。学习伙伴处在同一个层面,对同伴的评价,被评价者更易接受。并且连评价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行为的反思,如碰到一题多解时,学生可以在小但内相互说说解题方法,并评议,哪些方法比较简便,哪些方法比较有创意。从而获取最佳的思维方法,同伴交流形成共识。
五、评价方法情境化
评价方法情境化指的是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评价。它可以真实、全面、自然、客观反映被评价者个人的情况。这种评价方法模糊了课堂教学与评价的界限,把评价有限地融入日常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学和评价的“一体两面”。其中专题作业作为情境化评价的重要形式,可在平时坚持运用。例如,学习了初步统计之后,可以让学生考查一下某十字路口东西向东流和南北向东流的情况,通过计算在单位时间内的车流量来确定红绿灯时间的长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节汽车的通行率。这种专题作业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较真实地评价学生学习的状况,同时又可以评价在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态度、情感、意志等品质,架起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之间的桥梁。
六、评价的指标
新课程的实施已近二年,人们关注的是如何科学地完成每堂课的教学,怎样评价一堂好课,有哪些标准,可提出评价课堂教学应主要考察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以上这些指标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比如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考虑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学生个人参与的时间和广度。包括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独立思考和个别学习的时间以及回答问题与示范的人次。其二,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包括参与小组学习的时间和小组交流讨论的实效性等。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必须遵循制定与选择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保证指标的明确表述。可具体化,能够通过主观努力获得改进。而评价指标一定要抓住关键因素和主要矛盾,不要面面具到,过细过全。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课堂教学评价,让课堂变成具有生命力的乐园。
七、评价与新课程同行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在营造良好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身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环境,“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
3、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以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控制者;现在,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帮助者。作为帮助者,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商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4、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我们讲了多年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际上,在“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奴隶。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变为引导者。所谓引导,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成性。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5、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首先,要制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再次,要及时反馈、激励,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四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促进的局面。
6、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要求教师开发课程,“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设想,一位教师如果从未做过一个像样的研究,怎样指导甚至怎样面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省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有最佳的研究条件。研究可以给教师带来自我实现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购买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7、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无法想象的,新课程的实施也是十分困难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8、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新课程大大增加了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诸如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加大,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等等。
在新课程环境下,课程的不确定性质教师有了新课程开发的权力,有了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同时也就有了决策的责任。新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决策者,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比如,上面谈到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教师的参与决策是不可能的;再如,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不断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无疑都必须有教师的决策参与。
为此,教师要树立新形象,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信息技术、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新课程同行。
八、理想评价与现实评价的矛盾
面对新课程,如何恰当地评价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学校师生及学生家长都反响激烈。理想中的评价是激励性的,发展性的。虽然新课程一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是为了激励教师有效工作,而并不一定要分出个三、六、九来。但现实中的评价又离不开甄别性与选拔性,实际工作中的评优,晋级,还非得把教师分出个三、六、九等来,不然就没法向教师交代。笼统地评价,没有客观标准,极易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客观、具体的评价标准,有相当的一部分素质较差的教师,又会吃起大锅饭,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新课程正在深情地呼唤教学的新评价理念。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开放式教学评价
运用开放式教学评价,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指出,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评价作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评价;小学科学;新课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校教育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学校教育阶段仅仅是学生人生的开始,我们的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一生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同时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建立一个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年级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不断受到激励、推动、不断体味,发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育,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树立起向上的自信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切实改变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创新思想的引导下,对创新性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有兴趣的学习,乐在其中的钻研,会产生种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一个基本前提是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条件实践、有 1
空间发展。开放性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着眼于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如用实验操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科技论文等多样有效的评价手段,客观公正地衡量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冒尖争优。
一、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
在以往的自然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评价活动一般都由教师提出,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评价活动中,很难发挥参与评价者的积极性和学科自身的特色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角色,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体性的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是教学评价的传统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定学习目标,自己检查目标的达标度,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达到自我教育的功效。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师生共同改进教学。学生除了自评以外,还可以在学习群体之间相互评价,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激励机制。
二、批评性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激励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进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学生才有兴趣进行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他们才能在自己的探究活动中去发现和领会科学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我以教学《我们的身体》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体分几个部分,学生没有说出有四个部分,有的说五个部分,有的说六个部分,有的说七个部分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或多或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的兴趣。而不再是过去的强调学生准确地掌握人的身体共分成哪几个组成部分就完事。
三、单一性评价与多样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
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变以前的期末单一测试为灵活全面的差异性阶段评价。例如我在所教的班级中每期评选出特级小科学家、一级小科学家、二级小科学家每个月可评出具有个性色彩的各种科学星彰,如科学理论星、科学实验星、科学设计星、科学创作星等,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热情高涨。
此外,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与理解,还应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行。
四、结论性评价与建议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
在科学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改以往单纯的鉴定、证明而变为导向、发展的评价功能。在科学教学中,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学评价也随探究活动同时进行。如三年级以观察动物生活、研究动物的各种特点为主线设计了探究活动。学习初始,可以开展前测活动,使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学生原来读过哪些关于动物的书,关于动物的知识和问题有哪些,有多少学生对动物感兴趣,是否有观察动物的体验,有多少同学对动物不感兴趣。通过前测还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的表达、绘图等技能。在以后学生饲养动物并进行观察研究的过程中的评价,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在观察、记录、表达、问题意识等方面的进步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指导。活动后期教师还可开展后测活动,组织学生对一个学期有关动物多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如回顾原来自己对动物的问题,了解对哪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发现、有哪些困难得到了解决、又产生了哪些问题等
等。这样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评价,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收获,还使学生带着更多、更有趣的问题结束这学期的学习。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建立有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取得改进教学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周期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教学不断开放、革新的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新模式
新评价
一、新课程
新课程,泛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从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从2010年秋季开始实施。本次课程改革,不光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新课程改变了长期以来“一纲一本”为“一标多本”的格局,设置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科目设置有综合化趋势,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高中还分选修课和必修课。在习惯叫法上,初中一、二、三年级分别改为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以往历次改革主要是靠科研部门探索和推进,本次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靠行政强力推进。
二、新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主战场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我着重就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大家作如下交流:
1、和谐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尚的地位。师生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树立情感意识,课堂上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和谐、民主、平等”为主要特征,在课堂上尽力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关爱”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必须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评价,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就会愿意学习、快乐学习、主动学习。
2、关注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性教育。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他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差异性教育。老师在教学中,如课堂回答问题、上台表演、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是否给予一视同仁的关照或者特别的关爱,即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教学观念,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能找到教好学生的方法”。我们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框范学生的思维,不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是教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去适应教师。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专家们提出了“以学论教”这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以学论教”,它的内涵有两层:一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论我们如何教;二是 2 以学生发展的质量来评价老师教学的水平。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学生只要有了进步,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也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过去比较落后的学校和比较差的教师。
3、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将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生存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4、强调多边互动。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机会,有文本的,也有非文本的,也就是说,课程不只局限于教科书,各种活动课也是课程,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更是一种活的课程,活的教科书。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把教科书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去跟学生交流,用智慧去启迪学生,而不是生搬硬套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就完事。传统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多边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活动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强调多边互动,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的对话与交流。对于教学环境,教师也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尤其是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问题。
5、落实三维目标。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常把三维目标简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 3 目标。我们考察过的学校,都是在上课之前将三维目标写在黑板右上方或左上方醒目位置,让师生好把握目标是否达成。让听课评课的人也好评价目标是否完成。[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的公式、概念、要点等;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
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课改中的焦点和难点。长期以来,教师受知识本位影响太深,总担心这三者的整合会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认识到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应该交融在一起。
曾经有一位老师尝试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他给学生提供了圆形硬纸板、软布以及画在黑板上的圆,尝试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各组测量后分别汇报测量、计算的结果,报出的数据差别较大,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认识量是有误差的,而减少误差,一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尽可能地认真仔细测量;二是教育学生,测量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有耐心,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我们可以体验到,这节数学课,老师让学生亲自测量、探究,无论是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还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学生体验了全面的过程。要求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要有科学的态度,这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与过程、掌握学习4 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交融在一起的,课堂教学体现“三维目标”是切实可行的。这里的“情感目标”的达成实际上就是德育目标的实现,是课程育德、行动德育的最好体现。
6、树立训练意识。“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是当前课堂教学两个突出问题,也是危害较大的教学弊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重结果必须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就要树立起训练意识。要使重讲轻练转变为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精讲巧练。老师讲的时间必须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量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讨论、探究、练习、记忆和消化。
三、新模式
我这里讲的新模式,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常说的课堂教学结构。我们只有了解了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后,才能科学地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采用这种模式,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主导作用过多,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知识能够学到,能力很难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点拨讲解”、“以练为主”、“发展能力”等教学观念。在这些观念指导下,我 5 给大家简要介绍三种课堂教学模式,以便大家在评课时作参考。
(一)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五步六结构”
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教委投巨资邀请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到忠县讲学,并在县教研室开办了两期教材教法研究班,每个学校都派专人参加学习。1984年暑假,我有幸成了数学教材教法研究班学员,收获非常大。邱学华的“五步六结构”课堂教学模式至今记忆犹新,现在看来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五步六结构”:基本训练——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课堂练习——归纳总结——课堂作业。尝试教学法体现了“自主学习”“先学后教”“老师主导”“学生主体”“以练为主”“注重能力”等教学观念。当时,还把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引入了尝试教学法的课堂研究,效果非常明显。尝试教学法在理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来忠县教育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三三六模式”。杜郎口中学现有教师51名、学生600余名。走进校园有几幅醒目标语:“让校园文化濡养人,让课堂教学留住人,让课外活动吸引人,让个性特长发展人。”、“做真正的教育,育合格的人才。”学校规模小,校园建设也比较普通,每天却有成百上千的人现场观摩学习,说明杜郎口经验的确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 6 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第一个“三”为该模式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第二个“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
“六”即展示模块“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
一是预习:学生在课前或在课中用一定时间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进行自学。通过预习交流,形成目标,并在上课之前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醒目位置。
二是分组:以六人为一个小组。通过长期实践,六人一组是最科学的。这六人中,好中差各两人。一个小组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又叫“教师助理”。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班”,一间教室里有N个小班:高效课堂等同于“小班化”教学。教室里的桌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设,同一小组围坐一圈或面对面坐着。教室四面墙上都有黑板,每个小组可以同时派代表上台展示。
三是讨论:教师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分组讨论时,成绩好的同学要负责指导成绩差的同学,人人都要学会。这样就形成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的格局,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四是展示:各组派代表将讨论内容写在黑板上,同一小组协作进行,有的画图、有的负责写解答过程、有的负责讲解、有的负责点评。各组还可以互相点评。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
五是巩固:各小组结合其他小组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六是测评:教师以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在考试制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学都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学生需要和考试需要,反馈测评既是当堂达标,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正是这个自主学习模式的运行,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好的默契,造就了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很好地解决了大班额条件下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主体问题以及面向全体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綦江隆盛中学“四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
“四段”是指:自主预习阶段——合作探究阶段——展示提升阶段——检测反馈阶段。
“六步”分别是:
1、预习引导,明确目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案中的目标,进行预习引导。
2、自主预习,组内交流:学生自主预习,交流预习情况,完成基础性知识,初步落实目标。
3、分配任务,合作探究:教师将重点任务以多种形式平均分配到小组,小组内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4、展示质疑,拓展提升: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用多种形式对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教师起好牵引鼓励作用。
5、穿插练习,全面巩固:各小组结合本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示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6、达标检测,反馈校正:学生完成学案中的检测反馈内容,检查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补救。
隆盛中学小组评价的基本要求变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为对学习小组的评价。每节课必须对小组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当堂表扬,对表现差的组员提出建议或希望,并上墙。各班每天将教师对小组的评价进行汇总,每周对学习小组进行小结评价,表彰优秀学习小组。年级组每月评出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彰。教务处每学期评出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彰。
(四)271高效课堂模式
1、“271高效课堂”的内涵(1)学习内容方面:
20%的知识——自学能会 70%的知识——合作学会 10%的知识——老师教会(2)学生组成方面: 20%学生——特优生 70%学生——优秀生 10%学生——待优生
(3)271课堂模式的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 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10%(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2、“271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步骤: 预习自学,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3、“271高效课堂”的核心:让学习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路线图
(1)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①……②……;过程与方法:①……②……情感态度价值观:①……②……
(2)学习目标应设计科学、要求具体、指导到位,切忌模棱两可;
10(3)板书要认真、工整、醒目,写在黑板上角,不能擦掉;(4)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每个步骤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4、教师学生双管齐下,保证课堂高效:
(1)教师要始终围绕既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导入诠释目标,讨论围绕目标,展示体现目标,总结回扣目标,把好方向盘,保证课堂教学高效。
(2)学习小组长要根据小组成员学习实际,采用“A帮B,B帮C,A拓展”的分层互助模式,兵练兵,既团结互助,发挥集体智慧,又让每一个人都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
5、“271高效课堂”的四个着力点:(1)高效学案——:高效课堂的路线图。
高效学案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所有学案都要提前一周编制,由两个备课组长、学案编写人、包科领导在两天内研究出框架,用3天至4天的时间进行编制,然后再根据高考考纲、新课程标准对学案进行认真研究、修改,最后在每周周一集体备课时发到每一个老师手中进行再讨论再修改。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一个学案,甚至是每一个题目都要设计使用要点或使用说明。其次,为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我们还规定学案编制必须规范、必须使用电子稿,并要存档,发至学校规定网络上,学校统一进行整合。最后,为保证学案落实,我们规定,所有学案必须做到有发必做、有做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2)“444”课堂教学过程——每一节课让学生学得精彩。
“四原则”是指课堂教学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四类型”是指课堂学生学习类型分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演示学习四种类型;
“四课堂”是指课堂要体现创新课堂的基本特点:即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安全的课堂。
(3)小组建设——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
学习小组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小组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高效学习的成败。
a、小组组成:4——6人为一小组,由班主任协同各科老师根据总成绩统一安排,合理搭配,确保每小组每科都有优秀同学和相对弱科同学,组长就由本组学科最优秀的同学担任,可分科兼任。小组内又将每两个同学结成一个互帮对子,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各科培养好小组长,发挥小组长作用,组织本小组形成一个坚强的合作团体,布置检查本组同学学习情况,组织发言展示等都要由小组长组织。
b、建设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小组文化:各个小组都要根据小组实际,在小组内部集思广益,讨论研究,制定本小组的奋斗目标、组训、组规,甚至可以创作本小组的组微、吉祥物、组歌、组旗等,让小组文化成为联结小组成员的纽带。
C、为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长的培训、具体指导也尤为重要,在一开始时帮助各个小组正常启动,当学习流程熟练后,适当放手;同时还要重视小组自治,小组每天计划和总结也作为 12 小组评价的重要方面,帮助、督促小组内部成员高效学习、主动学习。
(4)233课堂评价——高效课堂的推化剂
“2”是指高效课堂的评价坚持“整体性评价”和“累积性评价”两个原则,旨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一个同学认真自学、热烈讨论、积极展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3”是指在坚持两个原则的基础上,将两个原则又各细化为三个指标,即:
整体性评价的三个指标:a参与率:要求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必须全员参与,如果有一个同学在展示过程中游离于小组之外,本小组优秀一票否决;b精彩度:以观摩方自发鼓掌喝彩的次数作为评价依据,次数越多越精彩;c含金量:由老师根据展示方学生在展示内容要求的范围内评价展示内容的容量、思维量、创新量。
累积性评价的三个指标:a课堂表现: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展示方的课堂表现评选出最优秀的三个小组颁发小红旗以资鼓励。b小组成绩:根据平时的诊断测试、单元测试以及其他大型考试的小组平均成绩评选出每次成绩的前五名进行颁发小红旗奖励。c晋级评价:这是小组评价的表现形式,我们根据课堂表现和小组成绩两个评价指标,对学生获得颁发小红旗的次数进行统计,进行累积晋级评价,即不搞每周重新计分制,只对每周表现进行点评,并保留所有获奖纪录,并按每5面小红旗换一个小星星、每5个小星星换1个小月亮、每5个小月亮换1个小太阳 13 的晋级制度。
四、新评价
前面,对新理念、新模式有了初步了解,现在来谈如何评价一堂课就非常简单了。在座很多离开教学第一线时间比较长,对学科专业知识不一定很清楚,这对评课没有大的影响,因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相通的。我们可以从理念和方法上去评价一堂课。为了大家好记,我把它归纳为“五看”:
一看关系:即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绕着“太阳”转。整堂课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课堂是否民主,气氛是否活跃。
二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面,投入度和精彩性。首先看学生的参与面,是100%参与,还是小于100%;其次看学生的投入度,如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是否有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假学、伪学现象;再是看学生参与的质量,学生的预习是否到位,课堂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
三看教师:首先看教师准备充不充分,如学案的准备,教具和学具的准备等;其次是看教师是否按新理念和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操作;再是看教师在一堂课中累计讲了多长时间,是否严格控制在10分钟以内,是否把多数时间留给了学生;最后看教师的仪表和基本功,如教师的着装、举手投足、语言表达、课堂板书 14 等。
四看方法:首先是看课堂教学是否是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的;其次是课堂教学是否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是否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线的策略;再是教学手段是否体现了多边互动,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媒体、教师与教材等多边互动。尤其是对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五看效果:首先是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充分得到了调动,是否学得愉快;其次是看学习目标(三维目标)是否高质量地完成。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成败。而教学评价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实施中具有激励作用和导向性作用,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因此如何建立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本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鲜明特点,我认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注意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应该作以下几点改变:
一、应重新确立评价的立足点,评价的立足点从教师转向学生。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足点都是教师,在评价中体现“以教为主,学为教辅”的观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的无非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流畅,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是否已经得到了突破等等。在评价中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怎么对课堂进行控制,怎么对学生进行引导,把课堂看成是教师的课堂,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次要因素。即使有些评价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反应、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成果的参照物。这样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的特点,是有违新课程的理念的。
本次新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建议下学习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成效。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以“以学为主,教为学辅”的原则,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把通常意义上看一堂课的好坏以“看老师教学生教得好不好”为标准变成以“学生有没有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得更好、得到发展”为标准。这一标准的转变将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冲击和启示。
二、应改变单一的评价形式,评价形式应从单一变为多元。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多以量化、封闭、概括的评价为主,这和新课程的理念是相矛盾。新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强调多样化和灵活性,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如此。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开发。这种“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思想,要求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重点必须由结果向过程、由成绩向态度、由显性指标向隐性指标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规范、量化和评比,评价标准一般由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构成。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关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对传统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挑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纯粹的、过分的量化描述,容易把教师和学生那种丰富的个性表现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字中,把问题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引导到庸俗的功利追求。而质化评价则更多的关注内在的、过程性的东西,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去把握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发展的机制,抓住了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是一种描述性的发展性评价。
质化评价的方法正以其全面、深入、真实的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人性化优点,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需要。
另外传统评价中过分具体的评价标准(如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生举手与回答问题的次数等)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教师的教学。而过分概括的评价标准则显得笼统空泛,会使一堂好课的要求难以落实,也会给评课带来麻烦。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尽量做到具体和概括的最适当的结合,可以具体评价的内容就采用具体的评价标准(例如教学活动,内容充实多样;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有实效等方面),应该采用概括评价标准的就应该采用概括评价标准(例如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方面的评价)。
三、应改变评价的主体,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和操作者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忽略,只是简单地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这是极不合理的,尤其是在新课程这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以其他人评价教师为主,教师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很少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课堂听课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据此做出的评价也往往有失公正和全面。另外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衡量,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就十分必要。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的教师,谁合格或达标,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为教师列出各方面的标准,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成为教师工作总评的重要依据,而且也可以实现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的评价目的。虽然自我评价常常会有夸大自己的价值、评定等级偏高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会在内心上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自己的工作和业绩,作出如何改进和完善的决策。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其实也是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评价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实际上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而推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说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捷径。
总之,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在突出导向功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上下功夫。具体把握科学性、导向性、人本性的原则,重视教学主体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不应一味强调外在物质性的实用。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个性化作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为学生的自主协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走个性化之路,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个性化作文。
什么是个性化作文?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能我笔写我想,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写自己的话,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需要”、“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需要”,就是学生把写作文当作自身一种倾吐的需要,一种表达的需要,不吐不快。“自主”就是学生自己做主,主动地写,自觉地写,内容自己取,主旨自己定,方式自己定,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不说套话,不说别人的话。“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只有让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观察、感受、想象、获取,学生才能写出独具个性的作文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式,加强对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培养。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释放心灵。张扬学生个性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因此作文个性化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作文思维的个性化,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这就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性质,又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正是我们作文所必备的。
思维的个性发展,是最深刻的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个性化的根本特征。思维是需要训练的,增强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在作文训练设计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设计的首位。这种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要注重启发思路,传授方法,以此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打破观念枷锁。解放学生的思维主要可从两个方面人手:
1.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社会是由两个苹果造成的:一个苹果是牛顿发现了,引来现代文明社会,造就了科学;一个苹果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产生了人类,是艺术想象。”秦牧也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很畅通了。”联想很像串联的灯,电通灯亮,一亮一串,形成一条链。想象力、联想力,是衡量创造思维能力高低的标尺,也是检测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又是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想象力、联想力的训练又是作文训练的薄弱环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文章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并不是记忆仓库中没有材料,而是因为联想的“线路”没有接通。常常可以听到“浮想联翩”一词,“浮想”就是“联想”,“联翩”就是一个接一个地“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许多与之有关的人、事、物及其所含的道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做到训练经常化、具体化。经常化,指平时的作文,大都可用来培养想象力、联想力。具体化,指通过启发思路、传授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想象,如何联想。用这样的训练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加强思维深刘性的训练
深刻思维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没有深刻的思维,文章就不会有思想的高度。针对学生作文停留在单纯的记事、作文没有深度的现象,我故意出一些似乎自古已有定论的问题,让他们讨论,提升他们的思想深度。
3.加强灵感思维的训练
灵感是人类创造活动中出现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是人的一种普遍而新颖的心理机能呈现出来的最佳思维状态。许多名篇就是作家妙手偶得的结果。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具有突破性的创造功能。我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个练笔本,随身携带,灵感的火花一旦闪现,及时捕捉,信手拈来。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思维,培养学生悟性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动笔前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段,一篇文章有无数创新多半取决于动笔前的构思。构思过程中如何发挥我们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作用?我觉得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一个“度”:讲得太多,面面俱到,越俎代庖,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讲得太少,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起不到点拨的作用。因此关键还是在作文前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广阔的构思空间,不要让我们教师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维,还学生一个主体地位。不妨变教师讲为学生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堂上将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时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高尔基介绍写作经验说,他写作前,总是把写作内容讲给别人听,别人听后说好,他再写成作品。我在作文教学中,尽量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看法,各抒己见,更是能集思广益,激发作文表达的欲望。教师要讲的,学生几乎全能说到,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学生容易接受。从讨论中,学生明确了作文的目的,即为什么写;获得了许多材料,即写什么;还可以找到完篇的办法,即怎么写。这样,个个跃跃欲试,不仅“有的写”、“乐于写”,而且自信必能写好。
作文构思的过程也是作者对生活重新体验、审视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即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心灵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而不是在老师“指导”、规定或暗示下的所谓的“观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多角度思维,发现不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