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时间:2019-05-15 02:4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第一篇:“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摘 要:早期阅读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则是强调“以儿童为本”的价值观,注重帮助儿童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学会阅读,掌握自主阅读的基本技能。与此相一致,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中也明确提出了与阅读直接相关的两个发展目标――“喜欢听故事,看图书”(阅读兴趣)和“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本质强调的也是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即帮助幼儿在看书中对阅读感兴趣,并通过听故事、看图书(独自阅读或分享阅读),逐渐掌握细致观察、前后联系、猜想、推理、质疑、解释、讲述等自主阅读的方法,逐渐成为有阅读理解能力的人。

关键词:教材;发展;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仍然受到“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并产生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重教材的本意,轻幼儿自身的想法;二是重教师教的过程和结果,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整个课程组织突出表现为“教教材”,即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能否按照图画书的本意去理解图画,能否遵从教材本身的逻辑讲出故事的大意,能否按着教师预期的答案回答问题,能否模仿故事中的一些词汇、语句、语言结构等完整地复述出故事,等等。

然而,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课程模式,就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是否喜欢阅读图画书,是否能通过观察、想象和思考建构起自己对于图画书的理解,并基于自己的情感和经验,讲出自己想象的故事和思考,乃至自己提出问题再去寻找答案,进而建构起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等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这方面我也做了有益的尝试,?o紧围绕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实践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一、阅读始于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延伸兴趣,喜欢上阅读

活动初始,幼儿对院子里的蜘蛛产生了兴趣,从此蜘蛛成为他们日常观察和谈论的对象。在教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带着好奇心,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启了了解蜘蛛的探寻之路。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努力解释着小灰的行为,表达着自己对于蜘蛛的认识。“小灰”这一名字的诞生,使得蜘蛛真正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员。在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尊重、认可和鼓励的方式支持幼儿按着自己的兴趣展开学习,并适时提供了图画书《蜘蛛先生要搬家》,将孩子们的兴趣自然引到了图画书的阅读中。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的兴趣不断得以延伸,经历了从发现蜘蛛――观察蜘蛛――进一步了解蜘蛛――阅读图画书――讲自己的故事――进一步发现蜘蛛等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也经历了由短暂、表面、外部激发的兴趣向持久、深层、内部驱动的兴趣发展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幼儿逐渐感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意义,进而喜欢上阅读。

二、阅读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能支持幼儿产生阅读的需要和内在动力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条件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1)给幼儿创造自主阅读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按着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图书,不对幼儿提出任何要求,只要他们喜欢看、有想法就给予鼓励。

(2)让幼儿的情感、想法与图画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充分地互动。

(3)为了避免文字对于幼儿的影响,教师还将文字遮挡,给幼儿充分感知画面的空间,培养幼儿的读图能力。

三、阅读在幼儿的发现、思考、和表达中深入,支持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当幼儿把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放在图画书的情境中,去理解书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时,他们已经踏上了自主阅读的旅程,只是更多的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怎样让幼儿的无意识行为变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需要教师进一步创造条件,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思考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正是幼儿经历自主阅读并形成初步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

(1)为幼儿创造了在集体中阅读的环境和机会,增强了阅读的氛围和目的性。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时更有目的,不仅可以获得阅读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且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得以强化。

(2)为幼儿设计了独自阅读和同伴、师幼共读的不同方式,既给了幼儿独立思考的空间,又给了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的机会。幼儿在独自阅读时静静地翻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发现,放松地想象;在同伴、师幼共读中专注地倾听、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表达,勇敢地提问,主动地解答……充分地体验着思维碰撞和相互学习的快乐。

对比这两种不同价值观推动下的教学过程(课程模式),可以发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所产生的效果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标准答案”与“多元表达” 在“教教材”时,教师更多关注自己的提问,很少给幼儿提问的机会。而当教师提问时,通常带着自己预期的标准答案或明显的暗示,所以提出的多是封闭性问题,致使幼儿或者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或者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表达。

而在“用教材教”时,鼓励幼儿在表达自己喜欢画面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即使提出问题,也是诸如“谁想来帮他讲一讲”、“听完××的讲述你有什么想法”、“你怎么知道这是蜘蛛先生的新家”、“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不高兴了”此类的开放性问题。这种提问没有标准答案和明显暗示,所以给了幼儿更多想象、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才会让孩子们生出内容丰富、生动鲜活的多元表达。

2.“图画书的本意”与“幼儿自己的理解” 在“教教材”时,由于教师更多关注图画书本身的内涵,习惯于以成人的理解看待幼儿的想法,不仅扼杀了幼儿独特的想象,而且致使其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能提出问题。所以,教学的最终效果往往是幼儿说出符合图书本意的理解,而失去了主动建构的阅读理解能力。

3.形式化的完整讲述与遵循幼儿学习节奏的开放式阅读 在“教教材”时,教师比较关注形式上的完整性,在活动结束时通常要给幼儿完整地讲述一遍图画书,目的是让幼儿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做法表面上似乎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在一次活动中急于给幼儿一个完整、明确的故事。因为如果是这样,幼儿很可能就不会再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进一步阅读了。所以,这种貌似完整的讲述得到的是“完满”的结果,失去的却是幼儿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深入思考的空间。

总而言之,当下幼教中,教师正在经历着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转变价值观,注重通过早期阅读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努力实现教材思想与幼儿经验之间的互动;二是转变视角,明确“以学定教”的原则,由关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向关注以幼儿为主体的学,努力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平衡。这是值得老师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教育部网站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光明网

(作者单位:山西省山阴县玉井镇中心学校 036900)

第二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过多依赖于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而“用教材教”是现今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是教材有效的整合、筛选和补充,以及创造性地使用。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 教教材;用教材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深刻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趋势。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一直被看作“标准”版本,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教材的观点为标准,甚至对某些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中的文字表述为依据,不敢质疑,不敢批判。如此观念与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三维目标”方面的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向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此,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

一、认识教材

教材是教学必备的工具,从教材的使用价值来看,教材主要有三种功能形态:第一类是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这种教材大多以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为主,讲究的是知识发生过程的表述清晰程度和知识结论的科学与完整;第二类是作为教学活动规定性的教材,这种教材以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要求与指导为主,突出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过程和教育性;第三类是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这种教材主要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从这类教材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自行设计教案,学生也可以从这类教材中选相应的学习材料进行自学或拓展知识。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大多属于第一种,即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经过多年教材编写方案的改革,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由“一纲一本”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发展趋势,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等都依据新课程标准出版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出百花争艳,各树一帜的新气象。

二、对教材各板块的整合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学习,是拼音、汉字、词组为基础,向句、段、篇的发展。要想教好语文,老师对教材应有充分的认识,将教材吃透,把握好教材各板块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灵活有效处理好“用教材教”的各个环节。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教材,但也不能过份依赖及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去教,这样容易陷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出,教材只作为一个范例,一种文本,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语文老师应围绕教学大纲的指导,以“三维目标”的培养为发展方向,将教材中的内容板块有效的整合起来,真正做到为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服务。

以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格局来看,教材主要分为五大板块: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写作(涵盖写话、写段、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一)识字与写字

“识字与写字”这部分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认知过程中是不能脱离阅读、说话、写作各环节去独立认知的,也不能靠抄、背去死记的,应依托在课文的读、说、写的平台去认知的。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目标的关键,设计好灵活的教学方案。如: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可利用边学习课文边认识生字,阅读学习中理解;也可以利用形象化多样化的活动进行学习。

(二)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课文种类是非常丰富的,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大多名家典范。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要求:培养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教学是通过课文的阅读学习开展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求会认会读,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说和写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但阅读教学又不能束缚于教科书,只要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读物都可以引用到阅读教学中。

(三)写作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板块,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学年段都安排了“写”这一环节,还根据高、中、低年级的实际情况分别编排了“写话”、“写段”、“写篇”的要求。写作是在识字与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自我表达的能力,是将知识内化的一种表现。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围绕着教材去认知,如果只局限于教材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四)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板块,是针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就提出了总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对于口语交际,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说完整句子的训练,看图说话训练,人物对话交际训练等内容和形式。教材在教学中的使用,我们可以凭借教材所编写的内容作为作为平台,但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框架中,应在口语训练中去质疑,去拓展,去培养学生表达和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三只白鹅”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图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三只白鹅中的一只白鹅,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解决方案。随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看看对方的办法行不行,哪一种更好。综合大家意见后,评点优势,组织学生结合语言与动作进行表演,拓展开教材编排的瓶颈。

(五)综合性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喜好的自主活动中全面进步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新题目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将教材的各个板块进行有效的整合起来,将教材的知识要点把握好,把教学拓展开来,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

三、对教材的筛选和补充

教材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选用的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具体性。教材是围绕着课程标准编写的,主要突出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材料,然而它并非教学中必须遵循不可变更的教学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教材做合适的筛选和补充。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即依据新课标大胆放弃那些过于简单或超出学生能力的内容;大胆删掉目的性不强的活动,并能依据生活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综合化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紧抓文里词句分析,美其名曰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效果往往是教师竭力而讲,学生却索然无味。因此,我改变教学策略,突发奇问: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他的办公室是如此简陋,两者实在不相称,如果你来当总理办公室的设计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装修?这几句话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又谈办公室的设计方案,有谈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及档次……等等。如此一来,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拓展开了,补充了教材僵硬化的文字表述。

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离不开教材。但对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只为把教材的内容完成,停留在教材内容的层次上,还是通过课程标准的指导去完成教学设计的预定目标,这是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区别所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在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教学的互动过程中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要发挥好教师的在教学中主导作用,教师对教材就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知识结构;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也可以理解为真实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能否找准这样的结合点去实施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勤于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保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把握好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动态。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努力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从生活中创造情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教材内容的认知结合生活实际的体验去掌握知识,又能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形成自身的能力。如:现今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语言日渐丰富,有些学生将某些新生的网络语言运用到写作中,正体现他能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老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难以将教材社会化、生活化的使用与教学,难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合到生活中。

总之,语文教学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师首先从教学观念上的转变,正确认识到教师的角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真正认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意义,不应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而是把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教材只是作为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资源,教师需要灵活的处理好教学中教材的使用和教学目标的方向,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事实上,随着课程标准权威性的增强,教材的权威性已经被大大减弱,教师们不但承担着传授教材知识的职责,还承担着鉴别教材知识的职责,还承担着对教材知识进行课堂开发的职责。教师在教授教材时,自然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材的能力结合起来,在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丰富教材内容,在不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简化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做到把教材当作帮助学生寻求真知的教学工具。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装寻求真知而使用教材,那就意味着教师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与解读教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跳出教材看教材的视角,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教材进行课堂化开发的能力。

教学按照教材知识逻辑,还是依循学生心理逻辑,这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的实践差异。如果把掌握教材当作课堂教学的目标,那么按照教材自身的知识逻辑来展开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一条捷径,尽管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在学习上牺牲自己的兴趣,但却可以换来学生对教材模仿能力的提升。可是,如果我们把教材当作是帮助学生寻求真知的工具,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简单地模仿教材,而是要通过教材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时,我们就可以跳出教材自身的知识逻辑,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来重新组合教材,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双赢。科学解读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一步。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寻求真知,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并不是什么真知都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内掌握,也不意味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可是,究竟哪些真知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呢,究竟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哪些真知呢,这些并不是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了,而是在学科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之后,以学科课程标准的方式来选择和界定的。因此,对课程标准的的深度解析,是对“用教材教”的目标的设定,自然也是对“用教材教”过程中基本原则的明确。深度研判考试标准,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二步。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并不是看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适合程度,而是看课堂教学与考试标准的适合程度,因此教师研读课程标准有利于课堂教学明确方向,但具体的教学重点还有待于教师对考试标准的研判。

深入分析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三步。

如果课堂教学以教材为归宿,那么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牺牲自己的教学个性,牺牲自己的学习个性,来满足教材对教学和学习提出的要求。所以在“教教材”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肯定是痛苦的,教师教学肯定是刻板的,当教师与学生基于“以教材为本”而相互折磨时,彼此之间虽有怨言但却认为这是必须的。可是,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时,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成为如何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和建构知识;要帮助学生寻求真知,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前提就是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深入了解。如果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缺乏了解,我们就无法保证为他们提供的课堂教学会有助于他们寻找真知与建构知识,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我们本来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寻找真知与建构知识,但却事与愿违地越帮越忙。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让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教材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了,但并不等于课堂教学可以随心所欲了,而是希望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因此,这样的转换,既需要教师有从教材中跳出来并反过来驾驭教材的能力,还对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要求。

第三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四年级5班 周磊

九龙坡区华福小学在就“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展开了重点的课程改革,其中的核心,依我所见应该是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材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过或发展技能的材料,而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教教材是怎么回事呢,其核心在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由教材决定,教材本身的特质决定教学的内容,教学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而用教材教则是教学内容由课程标准决定,目标导向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该阶段学生应达成的认知目标。

如果以语文为例,教教材就是:分析教材,整理教材知识点,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教材本身的结构特点来决定这节课要讲什么内容;用教材教则是,分析课程标准,明确这学年要掌握的内容,根据目标导向去分析课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使用哪些教学材料,再决定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

现行教材的内容主要还是以内容为线索的编写顺序,比如四年级上册,就是“自然风光”“中外童话”等等,这样其实不利于按照目标导向来学习,所以国家才大力推进教材改革。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教材,改变备课方式迫在眉睫。

比如四年级,要求达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渗透到整年的教学中,而备课时,就应该写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需要用哪些教材,讲授哪些课文,而不是先读课文,再决定这一课要讲什么。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一单元的内容就适用于去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的这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一能力,那在备这个单元的课时,就要去挖掘课文中能达成这一目标的资源,比如《爬山虎的脚》一文,可以抓住作者观察的方法,从文本过渡到能力,掌握作者观察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因为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爬山虎怎么爬的,最后再利用这一方法去观察一个事物,回归到文本中去。再比如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个单元中的《白鹅》和《猫》两篇课文,适合于去达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目标,通过寻找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去理解课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将它与华福小学的课程要求相结合,上的时候就是,教师用问题带领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一段,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刚才学习的方法,然后作用这一方法去自学、小组学课文的其他段落,实现由知识到方法的转变,并且在授课中渗透“分析”文本这一思想,我想这样才算是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从九龙坡赛课中,诸位教师就是基于这个理念,灵活运用歌曲,历史资料,影像资料来达到教学目的。

而要培养这个能力。就需要渗透到每个教师的备课中,备课要求加深对课标要求的理解,针对课标的要求,进行大目标到小目标的解读,再去设计每一个目标达成的途径。以一种资源管理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其过程应该是:分析目标,整合分类教材资源,分析达成目标的途径,设计利用资源的方式,设计阶段性的反馈。

把这一思路与我校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我想定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篇: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得以广为流布,几乎成为“信条”而为广大教师熟知和尊崇。这一提法因其对比对称的修辞效果,简洁明快地伸张了新课程理念,促进课程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中解放出来,实质性地推进了课程改革。然而,这一提法也存在着体用不一的矛盾,未能将教材放置在课程体系予以系统考察,致使教材身份明暗不定,进而影响了这一主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操作。因此,本期我们提出并讨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是针对目前有许多老师仍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把教学定位为: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把教学关注点放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上。这样的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被教材束缚。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此话的含义?教学实践中,又如何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

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实际上,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仅仅是诸多案例中的一个部分,它虽然正确,但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正因如此,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教教材”又不止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又不止是“用教材教”。这里用的不是连词“不只”,而是动词“不止”,即“不终止于”,亦即这一主张应该兼具程度和过程两层含义。

1、“教教材”又不止“教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和文本呈现。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应当让它退居到参考书备忘录的地位”,作为纠偏之举,自有其实践意义。但教材紧密配合课程标准,对课程要素和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而审慎的编排,比起其他“参考书备忘录”之类,有着显著的公共性、统一性和权威性特征。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显然,这样的例子不是一般的例子,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精心安排的,具有典型意义、核心价值和示范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教材”亦不为非。为什么又说不止于“教教材”呢?教材并不是课程的全部,只是课程体系的一个阶段,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介质之一。教材对课程的组织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组织与学习经验组织两个方面。叶老说“编辑先生应当时刻假想教师面临的情况,设身处地于教学活动之中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就是在讲学习经验的组织。但这还只能是一般性的、虚拟的。杜威认为教材的心理化必须基于“特定”的情境,而这样的情境显然是教材编写者无从预设的。英格利斯认为,课程“既是教科书,又是教学情境”。可以说,教师和学生与教材接触伊始就参与到课程开发中了。师生接续下去的课程工作,主要是通过校本化将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真实而实质性地组织在一起。杜威十分重视课程组织的连续性原则。杜威的课程连续性原则主要强调经验对知识的含摄,而不是孤立的知识逻辑的勾连,否则在杜威看来这样的连续性就是“反教育的”。可见,从“教教材”到不止是“教教材”,并不是背离,而毋宁是换了主语(师生)、换了状语(学校、课堂、活动)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学习经验组织工作的接续。

2、“用教材教”又不止“用教材教”

对组织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来说,教材既是工具,也是文本呈现的样态。教材是建制性的,表现为综合性体式。知识性内容除了准确表达,还有为了便教利学的修辞表达,如导语、图表、旁批等等。除了知识性内容,还有示例系统和作业系统等情境和任务的拟态等等。教材具有鲜明的方法论诉求,具体表达为许多可以清晰理解与便利掌握的方法和技巧。教材,既是教材,又是教具。教师在“教教材”的同时也就是在“用教材教”。“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一对体用关系,具有内在规定性。所以,作为一体化承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提法,在逻辑上可能是说不通的;而应该说:“教教材”又不止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又不止是“用教材教”。也可以说:“教教材”也是“用教材教”;不止是“教教材”也不止是“用教材教”。其中,“用……教”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直接关涉教学情境、师生关系、学生需求、学习兴趣等,具有优先性。正是“用……教”将教材带到师生共在的教学现场,进入适用抑或不适用、大用抑或小用、这样用抑或那样用、现在用抑或以后用的变易状态,进而改变着教材的功能和作用,并由“用而不止于用”直接影响到“教而不止于教。

二、用教材教与用知识教

多年来,教育一直注重知识传授,课堂的主要功能也是传授知识。教育必然要传授知识,但传授知识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有知识,更要有能力、有素质、有智慧的人。知识的学习不是教育的目的。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开启学生的智慧,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课堂应该关注的不是知识掌握没有,而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成长。有成长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成长的课堂什么样?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改开始时提出的要求,十多年了,至今还少有教师做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有些教师仍被教材紧紧束缚着,不知道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把教学变成了为教材服务。在课堂教学中,不敢越教材一步,使教学成了一种僵死而非灵动的活动。现在的中小学教材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十多种,不同的教材只是对唯一的课标的不同呈现,许多教师不知道真正的教学要依据课标,教材只是教学所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

2、如何用教材教

怎样才能做到用教材教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整合教材的意识和能力。教材的编写,只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相关的知识不可能同时表述,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把不同时段学习的相关知识,甚至不同学科学习的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综合与整合。教材的知识多是分阶段、分年级编写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注重知识的衔接,前连后挂,做好铺垫。语文教材是一篇篇课文的组合,如果教师只是教教材,那么就是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用教材教就是借用课文来学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如果只是教课文内容,就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再多的课文也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什么学生学习语文十几年,语文能力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是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3、用知识教而不是教知识

教材的编写是以知识为载体,而课堂教学不能以教授知识为目的,而应以教授知识为手段,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开启智慧。现在课堂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还停留在教知识的层面,只要学生掌握知识、能够做题就行,缺失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比如数学课堂,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手段,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然而,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微乎其微,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则时时、事事、处处都需要。对学生成长有核心价值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意识,过多注重知识结果的呈现,而不注重课堂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不是成长的课堂。

4、如何用知识教

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既要注重学,更要注重习。习旧知的过程,会提升学生忆的能力。学生忆的能力强了,所学的知识就可以自如应用,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在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注重让学生在课堂说出来,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会被培养出来。忆的能力、说的能力是人最基本的能力,既是能力的体现,也是素质的载体。如语文课堂,学习课文不是目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是目的。知道课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只是知识,通过积累、模仿会应用这些写作方法进行写作才是目的。学习一篇文章的主题只是知识,培养了学生概括主题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才是目的。学生在课堂的成长,不是知识掌握了多少,而是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让能力得以培养、素质得以提升、智慧得以开启,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有效的成长。课堂变成了成长的课堂,教育才是真教育。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内涵为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简单的执行教材,而是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开展教学。因此,“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本质,是强调老师要重新审视教师、教材和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是教材的开发者与研究者,而不是简单的执行者;教材不应是控制和规范教学的“圣经”,而是供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体验和形成价值观的一种范例;教学不是简单的执行教材过程,而是以教材为范例,引导教师、学生生及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因此,与其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一种教学操作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即教学中树立教材“范例性”的理念,把教材作为引导教学活动的一种案例或范例,把教材看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中介”。

第五篇: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上周,刚刚从张老师处接手了两节三年级的科学课,并告诉我说,已经上好了第一单元,接下来准备上第三单元。

我翻开教材一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蚕”,各种观察活动都围绕蚕展开。

星期天,我特地去了乡下,想要一些小蚕或了解去哪里能搞到蚕种。这才发现,现在不是养蚕的季节,地里的桑树还没有发芽、长叶,所以,要看到真正的蚕必须等到五月份前后。于是,我果断地调整了教学内容,把第三单元水的测量调过来先上。

关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话题,已成为眼下课改的热门话题。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手中的圣经,教师是吟诵圣经的虔诚教徒,他们尊奉教材,唯恐和教材有所出入,所以执教者不可能或者说很难作出主观的改编。于是,许多有识之士针对教材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提出了“用教材教”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教师从教学宗旨出发,在不违背教学精神的前提下,尊重个性教学特征,更多地强调教学主观性。在当前教学条件下,可以说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从“教教材”到“用教教材教”,体现了教学的进步。

但是,前几天,我参加南通市小学科学六届二次学术研讨会,也听到了严清主任对此提出的批判,其主要理由是: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真地教教材。

在“用教材教”大行其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进而思之,我们也可以用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融合。无论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两种观点都突出一个“教”字,也就是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在“有效教学”中备课形式的手写或电脑稿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一样,“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本身也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毕竟这是教育改革中非主流的东西,只有教师具备了崇高的敬业精神,认认真真地钻研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才会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先进教学。cyf

下载“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教版教材课文范文

    第一单元阅读 1、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2、生命,生命(杏林子)3、在山的那边(王家新)4、石缝间的生命(林希)5、童趣(沈复)6、《论语》十则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第二......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滬教版:二期課改初中語文教材目錄(“五四”學制,六至九年級) 六年级上册(试用版) 第一单元有家真好 1、祖父和我(萧红)2、凡卡(契诃夫) 3、*《父与子》漫画选(奥卜劳恩)4、散步(莫怀戚) 5......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必修+选修)必修1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第三章 函......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滬教版:二期課改初中語文教材目錄(“五四”學制,六至九年級) 六年级上册(试用版) 第一单元有家真好 1、祖父和我(萧红)2、凡卡(契诃夫) 3、*《父与子》漫画选(奥卜劳恩)4、散步(莫怀戚) 5......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六年级上册(试用版).第一单元 有家真好 .1、祖父和我(萧红)2、凡卡(契诃夫) .3、*《父与子》漫画选(奥.卜劳恩)4、散步(莫怀戚).5、*妈妈的帐单(埃德温)6、离......

    人教初二美术教材分析

    教材的结构 八年级美术上册一共有5个小单元,涉及了美术课程的4个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 教材的主要特点 1、 从学生......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2012最新沪教版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五四”学制) 六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 有家真好 1.祖父和我(萧红) 2.金黄的大斗笠(高风) *3.凡卡(契诃夫)4.散步(莫怀戚) 综合学习:家庭欢乐......

    粤教初中语文教材目录[五篇]

    初中语文教材目录(粤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成长的足迹 1、一起长大的玩具(金波)2、捅马蜂窝(冯骥才) 3、海鸥乔那坦(张灯)4、只要翻过那座山(杉美树子)5、望天树(乔传藻)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