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韵之离骚教案
无韵之离骚教案
www.5y
kj.co
m
——太史公笔法小议
教学目标:、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2、训练书评的写作思路并作基本操练
3、让学生从明晰的指导和简单可行的训练里走近书评、喜爱书评。
教学重点:用书评的相关知识梳理文本
教学难点: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谈书评
、顾名思义,写书评,就是要对书做什么?(评价)
2、那么,你认为书评是属于什么文体?(议论)
3、议论文要有论点,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些方面作为议论的点?
(形式: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等;内容:思想情感、主题等等)
4、有论点就要论证,你觉得书评和一般的议论文有什么区别?
(围绕书为中心展开并申发议论,引用论证是论证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5、有没有同学觉得这样的东西好写,大段大段的引用就好了?
鲁迅评许广平的罗素文评:95分,90分给罗素,3分给你的抄工,2分给你后面的评论。
一般的书评写法分四步:
a、引:引用材料来证明自己
b、议:对引用材料进行评析
c、联:联系现实或个人实际
d、总结全文,呼应或提升论点
二、以此为依据,我们来看看资中筠评《史记》的这篇。
、总的论点是什么?即:议点的选取。
2、有没有分论点?
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分别论证这些论点的?(讨论)
板书:
奇气:不仅在于
也不仅在于
尤其在于——奇气三★例证一《李将军列传》
这,也是太史公奇之所在——奇气四★例证二《孝武本纪》
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奇气五★例证三《项羽本纪》
三、读写结合。
、选一个点来评论;
2、引——议——感——结。
3、50字左右。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於变;《礼》经纪人伦,故长於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乐》乐所以立,故长於和;《春秋》辩是非,故长於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後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谬矣。”
於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大意:
自“太史公曰”至“小子何敢让焉”
说明作者不辞周公孔子(绍明世、继春秋)之业。
自“上大夫壶遂曰”至“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藉上大夫之问)说明孔子作春秋的理由(在达王事)。
自“壶遂曰”至“谬矣”
说明史记之作,非独刺讥而已(亦是述事齐传,尽其官职之举也)。
自“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至“自皇帝始”
说明作史记的缘由(在效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主旨:说明史记之作,意在绍明世、继春秋,以达王事。(篇首)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内容为论说文。
译文: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变化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所以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春秋》论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见长。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丢掉了作为立国立身根本的春秋大义。所以《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颂。《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来,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的心意。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使大家都知道,是有关官员的罪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www.5y
kj.co
m
第二篇:无韵之离骚教案
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笔法小议
教学目标:
1、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2、训练书评的写作思路并作基本操练
3、让学生从明晰的指导和简单可行的训练里走近书评、喜爱书评。教学重点:用书评的相关知识梳理文本 教学难点: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谈书评
1、顾名思义,写书评,就是要对书做什么?(评价)
2、那么,你认为书评是属于什么文体?(议论)
3、议论文要有论点,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些方面作为议论的点?
(形式: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等;内容:思想情感、主题等等)
4、有论点就要论证,你觉得书评和一般的议论文有什么区别?
(围绕书为中心展开并申发议论,引用论证是论证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5、有没有同学觉得这样的东西好写,大段大段的引用就好了?
鲁迅评许广平的罗素文评:95分,90分给罗素,3分给你的抄工,2分给你后面的评论。
一般的书评写法分四步:
a、引:引用材料来证明自己 b、议:对引用材料进行评析 c、联:联系现实或个人实际 d、总结全文,呼应或提升论点
二、以此为依据,我们来看看资中筠评《史记》的这篇文章。
1、总的论点是什么?即:议点的选取。
2、有没有分论点?
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分别论证这些论点的?(讨论)
板书:
奇气: 不仅在于
也不仅在于
尤其在于——奇气三★例证一《李将军列传》
这,也是太史公文章奇之所在——奇气四★例证二《孝武本纪》
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奇气五★例证三《项羽本纪》
三、读写结合。
1、选一个点来评论;
2、引——议——感——结。3、50字左右。
[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资中筠,女,湖南耒阳人。父亲资耀华是我国一位资深的银行家、对新中国有重大贡献的金融学家。资中筠1930年生于上海(另一说是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前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1951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
五、六十年代,长期担任外交工作,担任国家领导人的翻译。1980年调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关于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司马迁】
1、二十漫游。
世代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有志于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并积极为此准备。但后来觉得自己年事已高,精力学识皆不济,于是寄厚望于司马迁,并着力培养他。让其饱览诗书之后,行万里路。他要求儿子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漫游。
他在汨罗江畔高声朗诵屈原的诗,痛哭流涕;他在曲阜学行古礼,表达对孔子的纪念;他在孟尝君的故乡考察当地民风与好客养士的关系。这是为《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
2、李陵之祸
22岁漫游归来,位任郎中。38岁继父职:太史令。开始写《史记》。47岁时,匈奴犯汉,李陵气傲领五千(少)兵抗击,上得战场,捷报连连,朝廷内夸饰之词满溢的同时,匈奴集所有兵力应付李陵,于是寡不敌众战败被俘。武帝问,史官直言。获罪为阶下囚,一年后,判死刑。
3、痛下蚕室
汉朝刑法:死罪犯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为缴纳五十万钱,二是宫刑。清贫史官,下蚕室,坚强的苟活于羞辱中。50岁出狱,为中书令(传达文件的宦官),恍惚只为《史记》延残喘。直到孙子为候,汉宣帝时,《史记》才得以见天日。[自读导引] 1.是否被作者第一段中许多的时间名词搞得有点晕?又是否被一会儿“奇气”,一会儿“文气”,绕得犯糊涂?建议列张表,争取弄清楚两种气和时间推移的关系。
——时间名词“从小”没有什么疑义,“过去”一词用语较含混,但应该在下一句“后来稍谙世事”之前,风雨如晦的十年文革时资中筠应该是36岁至45岁。故此倒退上来从小——十多岁,听说太史公为文有奇气,心向往之;过去读《史记》——二十来岁,读《史记》常觉不过瘾找不到想象中“奇气”,是作者读大学以及走出校门之初的时段,年轻气盛的她酷爱文学,当然会以为只有庄子的汪洋恣肆、战国纵横家的辩才词锋、苏东坡的豪放潇洒、六朝文章的华丽铺,才称得起文“气”;到稍谙世事——已是三十岁光景。“四人帮”横行时期——父亲被批斗和抄家,3位功成名就的女儿必须听从组织的“忠告”,与父母、家庭“划清界限”,而且还分别被下放到江西、河南和南口。后父亲又被勒令到河南信阳马集镇劳动。所以此时通读《史记》,才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
2.你能理解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在那个时候”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那个时候”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时候。作者不仅感受到许多正直的人受到打击、迫害,更看到自己的父亲(资耀华:银行家、金融学家,“对共和国的建立有襄赞之功”,是他建言才保留了“中国银行”这个名号,从而保存了在世界各地的大笔存款)乃至无数的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到无情迫害的现实,有着这样的体验,才能体会司马迁《史记》中“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的感情。3.找到奇气的关键触发点是什么?
——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才真正感受到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对司马迁自称修
《史记》是为了“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更加理解。
4.第二段赞颂太史公文章之“奇”有哪些表现?试试用最简约的文字来概括。分析所用的关联词起到的作用。——(1)文字简洁凝练,(2)人物刻画生动,(3)情感克制含蓄。运用关联词“不仅、也不仅、尤其”突出太史公笔法之精粹:“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5.从第3至18自然段,作者都是以《李将军列传》为例,作者想要借此论证什么呢?
——以此进一步揭示出太史公笔法“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的艺术价值,尽收“窥一斑而见全豹”之功效。
6.这部分可分几层?请分析各层段意:
——第一层为第3自然段,概述司马迁写作《李将军列传》之因。第二层为第4至15自然段。以《李将军列传》为典型材料,层层分析,深入开掘。第三层为第16至18自然段《孝武本纪》为例,说明太史公另外之奇,是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
7.作者的鲜明观点是“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那么她是如何用《李将军列传》的例子来证明她的这个观点的呢?(试找出一些最关键的句子)——司马迁《史记》记述这位飞将军的生平遭遇仅用寥寥数笔:
“还,赏不行。”“当斩,赎为庶人。”“引刀自刭”“何其相似乃尔!”“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甘肃)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代勇武,世代有功不赏,无罪严惩。我们的不平,司马迁作为耿直史官的不平,是差之千里的。然而司马迁用这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几个文字,记述这不平之事。可见这几个简单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有多丰富。
8.文章除了对第三点“奇气”的证明之外,对其它几点“奇气”有没有相应的论述?怎么论述的?这几点“奇气”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1)对第一点“奇气”,文章通过第4自然段开头两句话“《李将军列传》全文不过三千字。从李广的祖先写到他的孙子,也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经一百余年”加以论述。(2)对第二点“奇气”,文章通过第4自然段“写了李广身经百战、屡立奇功的英雄业绩……也有单枪匹马、深入敌阵的惊险场面”这几句话多方面地加以论述。(3)对第四点“奇气”,以《孝武本纪》为例,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无声胜有声。(4)对第五点“奇气”,以《项羽本纪》为例,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胸襟气度。
9.文章最后两节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以班氏父子与司马迁对比,高度赞颂司马迁“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的人格,并引鲁迅的评论点题。
10.“对《史记》经典的评论,也被资中筠认同的评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为什么在本文的题
目里取其后面部分而舍去前面半句话?”
——作者在这里共鸣的是司马迁那些简单文字背后的汹涌情怀,这也是作者所要写所最想“小议”的部分。所以,无关史家,而只言文字,这是资中筠明智的选择。[拓展思考] 1.理解“小议”的含义:从小处着眼进行评论。说说本文哪里体现出“小议”的特点了?
——作者评论的关键点是“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对于《史记》记录的浩瀚历史和跨度以及各色人物,作者并没有过多评价。这符合“小议”从小处着眼的写法。
2.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么你怎么理解司马迁在自己的生死面前所作的选择?
——有志之士忍辱者,必为负重——发愤著书,延续生命的意义。
3.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是写作的一种心理契机。你还能举出哪些文学名著是这样写成的吗?
4.近些年有高校自主招生时出过微型文学评论这种写作形式。在高中现有教材中,本文既是书评,也有微型文学评论的特点,请概括这种议论性质文章的写作要点:(1)寻找最打动你的动感地带(2)切入点要小
(3)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摆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4)尽量充分利用例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法来丰富论证。5.一般把本文作者的写法概括为“引”、“感”、“议”交互的评述手法。能否具体体会出作者运用这种方法的成功秘笈?
——(1)以典型事例为抓手,增强评论的可信度。文章紧扣李广英雄事迹,具体写不公平待遇。关键句:“还,赏不行”;“当斩,赎为庶人”;“引刀自刭”。联想李陵的英雄事迹和不平待遇。关键句:“何其相似乃尔!”
(2)“引”、“感”、“悟”交互,增强评论的感染力。作者一再强调太史公笔法的具体表现。关键词:“含蓄”、“平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弦外之音”。关键句:“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虽然他自己一句评论也没有。只正面称道李广的为人,无一字涉及他的遭遇。
6.鲁迅为什么要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论《史记》?
——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是说历史上最高的造诣和无与伦比的历史详细纪录,而且在文学方面包括可读性阅览性的修为很高,即是历史又是美诗,其中蕴含的历史性用文学的角度给予充分描述和词语。“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
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课文导读] 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一篇优秀的文学评论应该不仅体现评论者对评论对象的准确把握;还要能体现出评论者独到的视角和真知灼见。
资中筠的这篇《无韵之离骚》以“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为视角,以《李将军列传》为材料,结合司马迁的人生境遇,并借鉴鲁迅的经典评述“无韵之离骚”深入解读,层层分析,揭示出“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的太史公笔法的艺术价值,以及太史公自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理想。
全文思路明晰,共20个自然段落,分为三大部分。
第1、2自然段为总起部分。
第1自然段,作者起笔用“颇心向往之”表明对太史公笔法的欣赏之意、崇拜之心。接着又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以“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两句昂扬太史公笔法之“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并以“我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一句作结,明确视角。
第2自然段立足整部《史记》,概述了太史公笔法之五大“奇气”的要义。运用关联词“不仅、也不仅、尤其”突出太史公笔法之精粹:“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并进一步揭示出太史公笔法的艺术价值,确立本文的论说中心。
第3至18自然段为展开部分。作者秉承“知人论世”的评论态度,以《李将军列传》为典型材料,层层分析,深入开掘。周密而详尽地揭示太史公笔法“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的艺术家价值,尽收“窥一斑而见全豹”之功效。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第3自然段,概述司马迁写作《李将军列传》之因。
第二层为第4至15自然段。作者运用“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评论手法,集中分析太史公笔法之“精心选择”事例、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一步步完整和深化”人物形象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第三层为第16、17自然段《孝武本纪》用独特的“省略”来表达或同情不平、或怨怼情感。第18自然段,通过对《史记》体例的介绍,可以看出太史公是用破坏体例的方式来含蓄表达对项羽的赞颂敬仰、尊重史实、“不以成败论英雄”史学观。
第19至20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部分。以班氏父子与司马迁对比,高度赞颂司马迁“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的人格,并引鲁迅的评论点题。
第三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书笔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有感 想来寒假闲暇时日颇多,选《史记》阅读必然希望能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由是开始介绍此书:
《史记》是古代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此著作并历代以“正史”所传承。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且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现在进入全书的阅读和摘录。
【十二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史记卷一至卷十二: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
五帝本纪中五帝实为:黄帝、颛顼、喾、尧、舜。对于五帝,他们都有相同的品行,也确实是作为一位贤明帝王的基准。其一他们谦和仁厚,不失威严没有作为领导者的优越感,反而
是作为百姓之父母官的时刻奉献的一种博爱。其二他们智谋双全,知道人民的急需,身在其位谋其职。规范道德,约束军纪,顺应四时五方,安抚百姓,使其安居乐业。
夏本纪中禹继父业治水成功,其子启建夏朝。
印象着实深刻的是禹一直遵守的九德常则:宽大而能敬谨,柔顺而能自立,忠诚而能供职,有治理的才能而又能谨慎,驯顺而能果毅,正直而能温和,简易而能辨别,刚健而能务实,强勇而能好义。
殷本纪中夏桀残暴,成汤灭夏建商朝,帝辛也就是商纣王亡商。周本纪中周文王西伯之子周武王姬发征讨商纣王成功,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直至东周时期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亡周,使周王室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秦本纪中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始皇本纪中秦王嬴政继六世之余烈扫六合,统一全国,并取三皇五帝之名封自己为始皇帝。但是他却亲小人,远贤臣,焚书坑儒,以暴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基础。至秦二世有过之无不及,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项羽本纪中秦二世元年,陈涉大泽乡起义失败后,项羽领导楚军三年之间为五国诸侯统帅而灭秦自称西楚霸王,却因骄矜自许亡国。
高祖本纪中主要是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的战争。四面楚歌终是
覆了楚军,只留一曲霸王别姬于世。时代出英雄,当时的社会身处秦王朝的压迫暴虐之中,他们不需要项羽这样的一大霸王,而需要的是一宽厚长者慰藉百姓,由是汉王朝权倾天下。
吕太后本纪中吕太后是垂帘听政,权掌朝野未成大事未祸国。孝文本纪中孝文帝初为代王,后德治极盛,国泰民安。孝景本纪中汉景帝平乱七国之乱,“文景之治”安定国邦。孝武本纪中记载武帝巡游祭祀天地诸神及名山大川。【十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史记卷十二至卷二十二: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三代世表中简要记载了黄帝、舜、禹、契、后稷上古传说的五位帝王五政修明,尊尚礼仪,配合天时,兴兵讨伐有罪之师,并获得成功,这样的国君便是为王,他的子孙千世有福。
十二诸侯年表中太史公说记录十二诸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的重要事迹。
六国年表中从周元王一直记到秦二世,分周、秦、魏、韩、赵、楚、燕、齐来记。
秦楚之际月表中从秦二世元年开始,直到刘邦建国之后。按月列
出各地、各军事力量的动向。直到后来皆归于汉。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从高祖元年一直列到武帝太初四年,汉初大封诸侯王,由此衍生出的状况很多。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列侯衰微的原因,指出列侯子嗣因富贵而骄溢,往往犯法亡国。
惠景间侯者年表中惠帝到景帝时期功臣的封侯情况。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从武帝开始有了正式的年号,而第一个年号就是建元。此表里武帝时期的封侯者大多是因为与匈奴的战功。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中封侯的情况。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从缺。
【八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史记卷二十三至卷三十: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淮书。
礼书中礼书的制作起源于人为,有调节养护,颐养情性的作用;区分辨别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最高准则;天子威行天下,区分等级的唯一途径,礼仪的作用正是如此。
乐书中音起源人心有感发内心有此需求意念活动,并可协调人们的关系和性情,彰明圣德美化有助于治理教化。
律书中六律是一切发度量衡的根本。七正、二十八宿、天干地支、建立律吕、推算历法、制造各种度量衡由此可推之。
历书中历法的主要章程。
天官书中主要是天文星宿在各个时代的记载。封禅书中祭天地诸神的封禅大典。河渠书中从夏至今的各朝水利渠道。平淮书中各朝货币交融汇通。【三十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史记卷三十一至卷六十: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三王世家。
吴太伯世家中歌颂了吴太伯、季札二人的仁心和向慕道义之心,对吴王夫差的昏暗不明的嘲讽和鄙夷,抒发了对正直贤能之士伍子胥“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人生悲剧无限的同情和不平。
齐太公世家中歌颂齐太公的圣明和齐桓公的德政,会合诸侯,成春秋五霸的齐国兴盛之路。鲁周公世家中主要讲述了周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鲁国的兴衰史。燕召公世家中歌颂燕召公的功绩。
管蔡世家中主要讲述了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蔡国和曹国约800年的历史,叙述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事迹及蔡、曹二国的兴灭历程,兼及武王兄弟的概括介绍。
陈杞世家中杞国国君东楼公是大禹的后裔。周朝初年,周武王封他到杞地,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卫康叔世家中反映父子兄弟相残的史实。
宋微子世家中主要讲述了周代的诸侯国宋国的兴亡史。晋世家中主要讲述了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晋国约700年的兴亡史,即三家分晋,晋亡。
楚世家中揭示在集权专制的封建时代,尽管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其左右也能发挥作用。
越王勾践世家中勾践在于吴王夫差的战争中失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后灭吴的史实。
郑世家中郑国经由郑庄公等兴衰的史实。赵世家中赵国的兴衰史。魏世家中魏国的兴衰史。韩世家中韩国的兴衰史。
田敬仲完世家中陈国王子,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子孙夺取齐国,史称田代齐姜。
孔子世家中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
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陈涉世家中主要记述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王暴政。外戚世家中主要记述帝王之母的史实。
楚元王世家中揭示国家的安危在于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用人。荆燕世家中记述刘泽起先声讨吕后的史实。
齐悼惠王世家中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齐悼惠王刘肥及其诸子所封各诸侯国的历史。
萧相国世家中记述萧何萧丞相制定严明法律等生平事迹。曹相国世家中记述曹参曹丞相遵循旧章无所纰漏的事迹。留侯世家中揭示不可以貌取人。
陈丞相世家中记述陈平陈丞相的生平事迹。绛侯周勃世家中记述周勃及其子周亚夫的生平事迹。梁孝王世家中记述梁孝王刘武的生平事迹。
五宗世家中载述了孝景帝十三个为王儿子的故事及衰败经过。三王世家中记述孝武帝三个儿子刘闳、刘旦和刘胥的生平事迹。【七十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卷三六十一至卷一百三十: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司马穰苴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穰侯列传、白起
王翦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范睢蔡泽列传、乐毅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吕不韦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田儋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季布栾布列传、袁盎晁错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万石张叔列传、田叔列传、扁鹊仓公列传、吴王濞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韩长孺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列传、淮南衡山列传、循吏列传、汲郑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大宛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伯夷列传中通过伯夷和叔齐不屈于做周的臣子而被饿死的史实 分析天道对好人和坏人的福祸的道理。
管晏列传中记述管仲的贤能和鲍叔牙能识拔人才及晏子的才能。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自隐为名的理论,即道德经。庄子归于自然之道的理论。申子致力于法家之理。韩非用法至深后致死的史实。
司马穰苴列传中记述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这条纲,写他诛杀国君宠臣庄贾、整饬军队,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治军史实,收到战士争相为之奋勇作战,使晋、燕之师不战而屈,收复失地的功效,活画 出一代名将的鲜明形象。
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孙武和孙膑的军事才能以及吴起的兵法。伍子胥列传中记述伍子胥的生平事迹。
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述了孔子门下七十七个人的简要事迹。商君列传中记述公孙鞅的生平事迹。苏秦列传中记述苏秦兄弟三人的生平事迹。张仪列传中记述张仪的生平事迹。
樗里子甘茂列传中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
穰侯列传中记述穰侯魏冉的生平事迹。白起王翦列传中白起和王翦的生平事迹。
孟子荀卿列传中是孟子和荀卿的合传,但所记载的内容却包括了战国时期阴阳、道、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十二人,极似类传。这是一篇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的专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平原君和虞卿的生平事迹。魏公子列传中记述魏无忌信陵君的生平事迹。春申君列传中记述春申君的生平事迹。范雎蔡泽列传中记述范雎和蔡泽的贤能事迹。乐毅列传中记述乐毅的生平事迹。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生平事迹。
田单列传中田单处事用兵以“奇”胜,善用智术,以功封安平君。
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记述鲁仲连和邹阳的生平事迹。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和贾生的生平事迹。吕不韦列传中记述吕不韦的生平事迹。
刺客列传中记述曹沫、荆轲、专诸、豫让和聂政刺客五人的史实。李斯列传中记述李斯的生平事迹。蒙恬列传中记述蒙恬的生平事迹。
张耳陈馀列传主要记述了张耳陈余从以敬慕为刎颈之交,到后来在名利的驱使下,友谊出现裂痕,最后反目成仇的史实。
魏豹彭越列传中是魏豹、彭越的合传。黥布列传中记述黥布的生平事迹。
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韩信卢绾列传是韩王韩信、卢绾、陈豨三个人的合传。
田儋列传是秦末和楚汉相争之际齐国田氏家族的一篇合传。樊郦滕灌列传中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个人的合传。这四个人都是刘邦手下能征惯战的将领。
张丞相列传中记述西汉大臣张苍、周昌、任敖、申屠嘉的合传。郦生陆贾列传中记述郦生和陆生的生平事迹。傅靳蒯成列传中是秦楚之际随从汉高祖刘邦起事的三位近卫侍 从官员傅宽、靳歙和周緤的合传。
刘敬叔伯通列传中记述汉朝建立初期百端待举,刘敬叔孙通稳定时局创立各种制度,对于汉初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立传。
季布栾布列传中记述季布、栾布二人的生平事迹外,还记载了季心和丁公的事迹。
袁盎晁错列传是袁盎和晁错的合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述张释之和冯唐的生平事迹。
万石张叔列传是一篇合传。共记万石君石奋、石建、石庆一家及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等人的事迹。
田叔列传记述他有节义而不忘贤德,使君王之美发扬光大,还能纠正君王的过失。
扁鹊仓公列传记述的事扁鹊和仓公的生平事迹。
吴王濞列传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又是西汉前期发动吴楚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
魏其武安侯列传本传是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传。
韩长孺列传记述他是治国之才的史实。
李将军列传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匈奴列传是记述匈奴与中国关系的传文。
卫将军骠骑列传文中突出地描写和赞美了卫青推功让爵、霍去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但同时也批评了他们不修名节、不进贤士、和柔事主的不足,显示了司马迁修史时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述公孙弘和主父偃的主要事迹。
南越列传记述了南越王赵佗建国的史实及其四位继承者同汉王朝的关系,描述了汉武帝出师攻灭南越,将南越置于汉王朝直接统治下的过程。
东越列传记述了东越的变迁史实。
朝鲜列传写了卫满及其子孙之事,着重记述卫氏朝鲜变为汉四郡的过程,显示了朝鲜与中国密切的历史关系。
司马相如列传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
淮南衡山列传是淮南厉王刘长及其子刘安、刘赐的合传。
循吏列传这篇类传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的事迹。五人中,四位国相一位法官,都是居高权重的社稷之臣。
汲郑列传该篇是汲黯和郑当时的合传。
儒林列传本篇记叙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并附带言及大师们的传承弟子数十人,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局面。它是合写众多儒学之士的专题性类传,因以“儒林”标题。
酷吏列传一篇类传,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
大宛列传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
游侠列传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佞幸列传是记述汉代佞臣邓通、赵同和李延年等的合传.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
日者列传该传记是史记专记日者的类传。
龟策列传记述自古国君参考卜筮结果以作最终决定。
货殖列传这是专门记叙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也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本书阅读至此,感慨良多。
对于历史方面,调查显示:《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 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由此,可以证明《史记》的史料真实性,也突显了司马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并且他为《史记》一书的编写所做出的努力。
我大致也对此书所记述的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有了一定的认识,上文是对整本书一个按顺序的阅读
和摘录,在次对全文总结几点感悟:
一是一个好君王或者一个好国家必须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基本。风调雨顺是保证任何事物平稳发展的前提;地大物博,资源充足是任何事物向更好更快更强发展的物质基础;君主贤明,群臣忠实,百姓和睦则是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如汉代,摒弃了秦代的酷刑苛法,用“忠”即诚信敦厚来治理国家,因而达到了繁荣昌盛。
二是事物发展并没有那么容易顺利,往往是由三大基本的其一其二或是三者其中一方的失误而导致的衰败局面。如夏商周秦,都是因为昏庸君王,暴政苛刑压榨百姓,重用小人轻信奸佞,沉迷女色安逸享乐,从而导致了国家衰败的局面。
三是礼(礼制)乐(音乐)律(六律)历(历法)天官(星象)封禅(祭祀)河渠(水利)平淮(财务)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四是个人的发展应顺天时,福享之,祸亦欣然受之,以乐观淡然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事物的演变发生;充实自己,多看书多思考多感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前车之鉴避今时重演;保人和,建立良好的人脉交际网,善于沟通善于交流,防止留置关系隐患。
五是个人或集体对于历史的看法应公正平等,不应个人情感而对 历史人物有认识的偏差或宣传不当,历史人物功过而论,不以偏概全,不盲目崇拜,不恶意诋毁。对于文学方面,此书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言语的运用等方面造诣也颇深,且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具体一一道来:
一是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由此成就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或者通过侧面烘托所描写人物的主要特征,突显了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灵活多变,巧夺天工。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叙事清晰明了。
二是多种成语和名句出于此,如成语:焚书坑儒,先发制人,卧薪尝胆等等。如名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三是风格特征不仅具有画面的立体感和丰富多样的内涵而且善于营造事实所发生中相衬的氛围形成了一种新颖的叙述风格。
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必然此书还有很多方面我并没有读透了解,日后相信我经历了更多的事情对书中的内容还会有更深层次的把握。现在也算是受益匪浅,一切还在继续,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人生之书和各类书籍还需要慢慢读透。
中文系五年制1202班
詹芸璐
201120244
第四篇:冬之韵教案
五年级下期
走进冬天
走近阅读
“冬之韵主题”课内外整合阅读教案
观音镇小学校 王金前
课前准备
学生:在整合阅读笔记本上完成:
1.查找积累描写冬的四字词语4-8个,能了解用法,能用积累的词语说说对你冬天的感觉。
2.查找并积累描写冬的诗句2-4句。能了解意思并背诵 3.查找出描写岁寒三友的诗词各一首。
4.积累描写冬天的句子,段落。不少于1000字。5.熟读三篇文章。
教师:收集与冬天主题有关的资料,准备课件。
教学内容:以冬之韵为主题,进行感受冬天的阅读能力训练。教学目标:1.结合《冬阳●童年
●
骆驼队》阅读,引导学生写具体.
2.结合诗歌《冬之韵》,指导学生读出意象、读懂内容、读出感情。3.结合文章《冬之韵》,指导学生通过积累、联想、抓关键词语、读出自己的理解。4.能感受到冬天独特的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教师相机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设计理念:1.力求充分体现课内外整合阅读下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
2.力求充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力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感自悟。
第一章 :走进冬天
1.从歌曲中感受冬天——设问:歌曲中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经典回顾:在本周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伴随着林海音走进了北京的冬天,在林海音的记忆中,北京的冬天是怎样的?试着用一二个词描述。作者又是如何把天气和冬阳写得具体的!你能试着把一个东西写具体吗?比如我们写冬天的寒冷。
示例:天空阴沉沉的,北风不停地吹着,抬眼望去,看见的只有白色的一片。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台大冰箱,人和动物不敢出门,山冻得发抖,水冷得打颤。
3.其实每个人都会对冬天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那么,在你的眼中,冬天是怎么样的呢?请你用一二个词语,谈谈你的最真的感觉。
4.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看,美丽的冬天正披着白雪,迎面飘来;你听,冬,夹着雨点,悄然而至。正如《冬之韵》所写的那样。让我们一起走进冬之韵的主题阅读。
第二章:走进阅读
霜落风起,迎着浓雾,披着白雪/冬天的脚步橐橐地走向大自然。风随着雨,雨杂着雪/四周像帷幔一样,围着人们。冬早已入怀,入心,入进一个飘飞的境界。
冬是透明的//没有了繁花绿叶,抬头却可以看见朗朗的丽日和悠悠的白云。
冬是深沉的/素衣淡妆,优雅恬静,默默的积蓄酝酿/在幽寂中等待着春的到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有各的韵味,各有各的姿态,/春的绿,夏的红,秋的黄,冬的白。俱展风采,姿态万千。
我对冬天的情感/丝毫不亚于,对春的眷恋,夏的热情,秋的咏叹,我赞美那冬的风情,期待冬天每一场雪的到来。
窗外那一棵棵光秃秃的树枝/响着呼哨,地上几片零落的枯叶/被风儿吹向远方,我的思绪/也随风飘扬。
1. 阅读指导、同桌交流
A 诗中描写了冬天哪些特有的景物:霜落、浓雾、白雪、丽日、白云、秃秃的树枝、零落的枯叶
B 诗中哪些词语能概括冬之韵? 一个字写冬之韵:
白
二个字写冬之韵:透明、深沉、幽寂 四个字写冬之韵:素衣淡妆,优雅恬静
C 诗中哪个词语能表达作者对冬天的感情?
D 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对冬的赞美,读出冬的韵味。
2.阅读小结:读诗,就要读出意象、读懂内容、读出感情。
(在诗文中我们感受到了冬的白、透明、深沉、幽寂、素衣淡妆,优雅恬静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欣赏冬的另一种韵律——《冬之韵》
冬之韵
春天万物丛生,夏天葱葱茏茏,秋天秋高气爽,冬天呢?它拥有什么呢?她有着独特的韵律之美。
隆冬将至,寒风先来,一阵阵凛冽的寒风,让你寒颤不已和倍感刺骨,这时的人们往往是少有激情。但是,寒风过后,阳光初射。温暖的感觉,会自心底通融至全身,让你又会激情满怀。冬日不像夏日那样灼热,秋日那样清高,虽然不比春日的温暖,但却更显和煦,更加暖人心怀。阳光像是温柔的纤纤小手,轻轻拍打你的身体,剌激你兴奋无比;阳光又像一双温暖的大手,抚摸你那孤独的身体来驱赶寒魔对你的侵袭。仅此,你就会万分珍惜和留恋那温暖人心的阳光。这便是冬日之韵,暖人心。
不要以为阳光之后必须是寒风,其实在冬的韵律之中,刺骨的寒风充其量是很少的,此时落到人间的是大自然在寒冬季节时的结晶,洁美的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很多时候,雪是在夜间而来,在早晨给人们一个惊喜。雪是纯洁的象征,看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儿,在天地间飞舞着,姿态万千,白光四射。雪是令人遐想的,漫天飞舞是她动人的舞姿,晶莹剔透是她高贵的品格。人们总是喜欢那“雪白如玉”的东西,包括心灵。“瑞雪兆丰年”,又是来年必是一个好年成的千古谚语。雪也是傲气的,终身陪伴着寒冬。若说鸟语虫鸣是天籁之美,那么雪花乃是天地结晶之丽。这便是冬雪之韵,洁人心。
在冬的韵律中,还有一种令人陶醉的风景,那就是傲气十足、不畏孤独和风寒的梅。梅花独然屹立在风寒之中,千千万万的梅花竞相开放构成了一道艳丽的风景,此时是梅花争妍。
在隆冬时节,梅花香飘万里,她是冬的新娘,她不仅有仙女般的外表,更有那傲视风寒的骨气,不论昼夜,不论东南西北风,她都依然矗立在寒风之中,傲视风寒,还依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其品质,其外表,梅花都堪称为万花之王。这便是冬梅之韵,傲人心。
冬天里,有阳光、有雪、有梅、有着许许多多的独特之美,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享受着阳光之暖、雪世界之美景、梅花之香,品味着人生,冬天也是美好的。
这就是妙不可言的冬之韵。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1.阅读中得学会积累佳词妙句,读了本文,你可以积累到谚语:“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瑞雪兆丰年” 你可以积累到诗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可以积累到精妙的比喻:阳光像是温柔的纤纤小手,轻轻拍打你的身体,剌激你兴奋无比;阳光又像一双温暖的大手,抚摸你那孤独的身体来驱赶寒魔对你的侵袭。
你可能积累到工整的句式:漫天飞舞是她动人的舞姿,晶莹剔透是她高贵的品格 鸟语虫鸣是天籁之美、雪花乃是天地结晶之丽
2.阅读中在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冬之韵的,那就是:冬日之韵,暖人心。冬雪之韵,洁人心。冬梅之韵,傲人心。
3.阅读时要尽可能的展开联想:
如读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你会联想我们学过的谚语:
读到傲气十足、不畏孤独和风寒的梅,你可以联想到与梅具有相同品性的。4.阅读中还要学会细细品味,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比如王老师在阅读时,就感觉本文倒数第二段表达就可以美些,于是我把作了稍微的修改。你可以试试。
冬天里,有阳光、有雪、有梅、有着许许多多的独特之美,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享受着阳光之暖、雪景之美、梅花之香,品味着人生,冬天是美好的。
结束词:是的,冬天是美好的。它用寒冷磨练万物,使所有经受得住考验的人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冬的寒冷孕育了春的蓬勃、夏的热情、秋的丰硕„„
走进冬天 走近阅读,让我们明白:冬天磨炼意志!阅读拓展思维!冬天储蓄力量!阅读提升品质!冬天孕育希望!阅读丰盈人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方法有了,阅读还会难吗?
课外推荐阅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萧红《呼兰河传》 林徽音《十一月的小树》
附课件
2012年3月
第五篇:秋之韵 教案
《秋之韵》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注重对学生的观察探究的培养,把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给学生说、做、画、评的空间。
3.注重学科整合,整节课融入了语文、自然、音乐等学科的内容,突出了综合性。
4.注重把“美”贯穿整节课,通过对美的观察、美的发现,从而发展到对美的表现和创造。教师的板书设计、范画和课件的制作也努力做到“美”,让学生从不仅从视觉上更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秋的“美”。【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的收获与色彩缤纷之美,掌握用秋天植物材料造型的方法。2.利用植物的原始形状或纹理来造型或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让学生懂得“美”无处不在,要善于发现美、表现美。【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树叶拼画的基本方法技巧,用树叶拼贴美丽的画面。【教学难点】画面的布局、组织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树叶拼贴的范画,课件。
学生准备:彩纸、水粉笔,剪刀,各种树叶,双面胶或白乳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境引入:
1.课前播放秋天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秋天的美。2.图片欣赏——体会秋的颜色。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美的季节。秋天的阳光下,殷红的,翠绿的,橙黄的,金灿灿的……各色树叶格外的艳丽,多招人喜爱呀!(多媒体播放秋的图片)秋天的确是绚丽的,然而秋天的美景依然不会留恋,黄叶像蝴蝶一样和要我们潇洒的说“再见”了,如果我们能把秋天留住那该有多好!
3、同学们,你有哪些方法把秋天的多姿多彩留住呢?(照相、写作文……)
4、小结:是的,当我们踏着堆积满地的落叶时,只要动动我们的小脑筋就会想出好办法,老师用自己的方法留住了秋天(出示范作及各种树叶拼图),说说看是用什么做的?今天我们来做一幅树叶拼贴画来把秋天留住,好吗?(板书课题)
二、激发探究(1)每一片叶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作的想法一样。
(2)仔细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叶子像……
教师出示叶子,旋转一下又会像什么?(3)想一想:
除了变换角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联想?
(上下左右旋转、正反面、叠加、适当裁剪、各种植物材料组合……)(4)拼摆游戏。
和同桌一起拼摆一下自己的叶子,根据形状和颜色,启发学生讨论该材料最适合表现的形象。
三、评价交流
(1)欣赏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探究这些拼贴作品的制作方法。(材料、技法、粘贴的顺序等)
温馨提示: 工具使用事项(水粉笔使用后要马上清洗干净),拼贴过程中注意不要乱丢垃圾,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2)作业:
1、运用你手中的树叶,拼一拼,摆一摆,贴一贴,制作一幅有趣的树叶拼贴画。
2、根据自己拼贴的画,适当增加一些背景画面,使整幅拼贴画更完美。
三、展示拓展: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介绍。
2.学生进行点评:你认为他创作的怎么样?你对他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3.教师出示作品,指名进行评价:你认为别人拼贴的画与你的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拼贴的更有创意?
4.总结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树叶拼贴画,你认为在制作过程中有哪些步骤?你认为哪一个环节最重要?
教师送儿歌:片片树叶真可爱,我来把它巧设计,选叶联想再拼摆,粘贴成画更可爱。
5.现在请你根据你刚才欣赏的作品或是同学给你提的建议,请你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拼贴画。
四、秋景升华:
树叶不仅可以做成树叶贴画,还可以用来雕刻,钩编,在树叶上作画。美就在我们身边,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发挥想象,善于创作!只要插上想象的翅膀,随处可见的树叶也会变成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