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节《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参考教案1 岳麓版必修2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参考教案
一、课前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华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设计: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师:(总结)。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与羊皮筏子并存,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我们来看知识之窗,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归纳)。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但从另一方面说,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又促进了近代水运的发展。没有巨痛不会有嬗变。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航空事业是如何发展的?
生:(回答)。
师:(归纳)。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引出古代驿传,指出古代通信的困难,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作比较,引出近代邮政电讯事业的发展概况。
生:(回答)。
师:近代化交通与通讯是在西风东渐下艰难起步的,但影响不容低估。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还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钱乘旦教授曾指出,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变得守时了,自此有了时间观念。
三、课后设计 1.课后作业:
P106-107 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 2.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1)调查家乡交通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并制作图表(或以曲线、柱状图表示)
建议:制作图表示应从车辆数量、种类的变化,公路里程的变化,公路建设的变化等方面入手。
(2)调查交通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撰写调查报告。
建议:从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使人们的交往便捷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
3.教学反馈设计:
(1)概述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缓慢的原因。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中国的封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起步的,处处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制约;经济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又长期遭受侵略,国家财政紧急困难等)。
(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可以借助网络)
(3)对于清末民初发生的巨大变化,保守者难以理解,并极力反对,进步者则欢欣鼓舞,大力提倡。为此,双方经常发生针锋相对的辩论。请你编一个历史短剧,反映双方的辩论。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参观交通、邮政博物馆,以此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历史上和今天的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培养作为祖国建设者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建议:
设置课前思考题:中国人古代的出行工具都有什么?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平时跟亲朋好友联系的通讯方式都有什么?知道这些通讯方式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吗?
通过收集有关图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认识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对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交通或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加深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直观认识,初步实践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自行车发展历史的资料,绘制有关图片,并注明相关介绍,认识自行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作品。
实践活动:与同学组成合作小组,了解身边的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调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区的交通工具或通讯手段变化情况,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把调查的结果和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
京翰教育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3 岳麓版必修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目标: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能力目标:
(1)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教学方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同学们看我今天的衣服好看吗?如果能穿越时空的隧道,我穿着这样的服饰回到文革时期的闹市,会怎样?为什么?每一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服饰特色,服饰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那在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服饰是怎样变化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服装修饰---断发易服
1、服装:幻灯片:第一服饰特点:长袍马褂西装革履并向不悖。长袍马褂与西装在中国流行,那是不是就把传统服装抛弃了呢?没有。洋装的流行,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幻灯片:看旧式旗袍和新式旗袍有何区别?新式旗袍在满洲旗装基础上,融合了洋装的简洁、美观的特点。方便了行动,体现了个性。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今天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国服,开始走向世界。近代是西方服饰引领我们,今天是我们服饰引领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改变?中国强大了,地位提高了,经济发展了。
幻灯片:清朝官府标识,看出什么问题?有等级。中山装图片,能看出等级吗?他体现的是什么观念?平等、自由。造型的含义:四个口袋,礼义廉耻。左下口袋,以文治国。五个扣子: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三民主义。这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与旗袍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可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侵略下,我们并没有丧失自己,而是善于吸收发展自己,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精神。幻灯片?看出图片的特点了吗?中国近代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多种经济形态并存。那政治经济上的多元化也推动了近代服饰上的多元化。再看这个图片上的男士服装,假设你是当时民族工业中的一个工人,在生产中你会选择图中的哪种男人服装。为什么?中山装,新服饰更便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结论:中国的服饰变革是与工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
过渡:在看这个图片除了服装样式多,图中人物,还有什么变化?鞭子没了。
2、断发:学校要求大家三统一,其中有一条“统一发型”,在清朝也是统一发型的。男人都梳长辫。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为什么要断发?
材料
一、清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长褂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清末,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一朝除去,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材料
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愿不亲,邦交不结矣。且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垂辫既易污衣,梳刮又费时,为外人指笑。既缘国弱,尤遭戏侮。
1、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辫子,2、辫子不适合近代工业生产和世界潮流。
3、反清反封建。反封建,可见,断发也带有什么色彩?政治色彩。幻灯片:这个人对剪辫子的态度能看出来吗?为什么不愿意?习惯(老百姓留辫子很大程度是习惯,凡是跟自家生活尤其是身体无关的事情,只要是习惯了,老百姓就不乐意改,穿戴也是如此。平民百姓没有学过美学,在他们眼里顺眼的就是美。)、迷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剪掉辫子会有灾难)、对政局不了解(一般老百姓也不愿意让辫子没了,最怕的自然是官府当自己要造反。)过渡:幻灯片,新发型中梅兰芳,从事什么职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西方文明的传入后,人们娱乐生活除了看戏外,还有什么变化呢?
二、大众传媒
1、电影: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www.xiexiebang.com 为什么?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此后电影发展史上有两个数字?1913、1931,你能说出相关史实吗?
2、报纸的发展历程如何?学生介绍。
问:报纸、电影除了娱乐,还有什么影响?(学生答不出的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提示)宣传民主自由思想,反封建,提供经济发展信息。总结:舆论为政治经济服务。工业革命冲击下,近代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
过渡:象征大清王朝的长辫子,在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后,从男人们的头上剪去了,可是留在女人脚上的枷锁却仍然继续。
1、不缠足运动:幻灯片:三寸金莲图。缠足五代时由男性统治者畸形的审美观而造成。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满族妇女不缠足,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缠足,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可辫子剪掉了,缠足依然存在。古语云:小脚一双,泪眼一缸。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那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材料:
1、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2、古代妇女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3、古代,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当时社会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中国的女子在长期男尊女卑及苛刻的礼教下,已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取悦于男人,她们心甘情愿地争相缠足,并以小脚为荣、为尊。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小孩子嘲笑未出嫁的张幼仪“大脚丫,嫁傻瓜”。
4、梁启超先生曾发表这样的言论:“强男之头不如弱女之足。” 答:小脚女人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何接受新思想。
受封建思想束缚,迎合男人审美观。要解放女子小脚,必须先解放男人思想习俗千年,根深蒂固。
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不缠足也是反封建,带有政治色彩。过渡:思想解放不彻底,也体现在婚葬礼仪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2、丧葬礼仪:近代,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出现,举例李叔同。葬礼上只收挽联、诗文、花圈。但厚葬仍然盛行。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说的就是厚葬。这种恶习今天仍然存在。幻灯片:厦门安乐永久墓园一处250平方米的基地,却卖出了800多万元的天价。探究问题
一、发表你的看法。
探究一:
材料一:目前许多人仍然无法屏弃“厚葬”观念,纷纷追逐高价墓碑。广西南宁市佛子岭公墓园里,部分坟墓的豪华程度令人咋舌——有的占地20多平方米,有的完全用汉白玉砌成,有的极尽雕龙画凤之能事,最“牛”的竟花了30多万元。
材料二: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丧葬竞相攀比奢华的现象。谁家送葬的车队长、谁家的墓地占地宽广装修豪华、谁家祭祖仪式宴席“人气”旺规模大等等,这些攀比行为,大都有一个相似的说法:希望去世的亲人到“阴间”过上好日子。
——《南国早报》2005年3月31日 材料三:记者在河北省部分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和大宗消费的攀比性心理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致使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材料四:据了解,某一农民,母亲 在世时不予孝敬,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以显“孝心”,结果遭邻里乡亲唾骂。
——《河北日报》2005年7月13日
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同时,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也可以然学生结合这个发生在自己身边事实发表看法)
(这几年,豪华墓地成了清明节的热门主题词,各地豪华墓地价格一路攀升,甚至直逼最贵商品房的价格。另外,受“买好墓地,活人添寿”观念的影响,活人墓之风也持续蔓延„)
3、婚姻变革:新旧婚礼幻灯片,和新旧婚姻表格对比,新式婚姻有何特点?体现自由、简洁、平等、民主
4、见面礼仪变化:现在大家跟朋友见面,用什么礼仪,(握手)。如果是亲密一点的朋友呢?(拥抱)那在清朝大臣见皇帝用什么礼仪?(跪拜)。我们都看来很多清宫戏,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跪拜礼仪!为了更好的理解这节课的变化,我设计了一个小短剧,让同学来切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变化? 短剧表演:要求:声情并茂,进入角色。
两个好朋友:一个关心政治生活,一个关心娱乐生活。请模拟两人相见使得情景。(甲:关心政治,乙:关心娱乐。见面礼、称呼、传媒、娱乐、形体、服饰、政治方面)甲:啊,是某先生,这剪了辫子,穿上西装,竟没认出来(惊喜、握手)乙:民国了,思想不能太老旧了,多日不见,最近过的可还好吗? 甲:唉,身体倒还可以,只是担忧时局呀? 乙:担忧?
甲:是呀,你没有看《申报》吗?报上说孙总统已辞职,袁总统在北京上任了,最近与日本人接触较多。如此,国家岂不堪忧?
乙:我想袁总统一家并非持真正的民主平等观念的,袁家传谭鑫培先生搭台演戏,却只给戏班几个大洋,谭先生不满,袁二公子还骂他为臭戏子呢?戏子难道不是国民吗? 甲:时局堪忧啊!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只是发生在通商口岸,接受先进文明,经济发达地区。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变的不彻底。从这可以看出,传统陋习的变革、人们观念的更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结合今天所学知识,你认为贯穿整课内容的线索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变”)变”)对,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变”呢?(多媒体打出问题)
探究
二、结合材料和刚才所学知识探讨,为什么近代中国生活会变,变又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
一、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
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
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
材料
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材料
四、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
五、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答: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清政府及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运动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主革命;改变思想观念
小结:在西方工业文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政府及先进中国人合力作用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革命,改变人们思想。一句话:变化来自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当堂训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文化名人,他的个人经历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近代”的烙印。简历:188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5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8岁他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同年因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携眷奉母逃到上海。25岁时,其母去世。32岁时,他到了杭州在浙江省第一师范执教
1、你能否猜测出在他儿时眼中的男性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推测其管家在闲时如何打发时光?
3、他父亲的葬礼在他心中印象怎样?
4、他的新娘在嫁给他时是如何装扮的?
5、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是怎样装扮把自己嫁出去的?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对近代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7、能否你推测一下他母亲丧礼上的情形?
8、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呢?
9、这一时期革命青年和摩登女郎的着装打扮是怎样的?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作文:以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的口吻写出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的感想,题目自拟,体裁不限,300字左右,通过有明确指向和目标的预习活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四篇:《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12(岳麓版必修2)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12(岳麓版必修2)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试用)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型 新课 第几 课时 2 课 时 教 学 目 标(三维)知识与技能: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新政材料,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感受罗斯福对美国乃至世界的贡献,认识到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大萧条出现的原因;罗斯福新政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材料分析法,启发讲授法 课件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以大萧条为先导为新政作铺垫,在处理危机的模式上出现个人和国家两种,不同的模式产生的影响不同。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导入新课:
这是今年2009年在伦敦和德国爆发的大规模游行示威,从字幅上我们可以看到capitalism isn't working arother world is possible,从去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已让很多人失业,而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下去,面对棘手的危机各国纷纷救市,但结果怎样呢?我们不得而知。80年前也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规模严重程度强于此次危机,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处理危机的呢?历史能否给当今的政坛领导人提供一把打开危机之谜的钥匙呢?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roosevelt's new deal.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师:在这场危机爆发前的20世纪2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片繁荣祥和景象,更有甚者财政部长梅隆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过渡语:孰不知危机已经静悄悄地潜伏到1929.10.24,这一天星期四,它和往常一样是一个明媚的晴天,但股市里的阴云已让每一个股民窒息,因为股票价格雪崩似的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后来人们把它称为“黑色星期四”,从1929年-1933年,30种工业股的价格平均每股下跌了约5/6。
股市的崩盘只是危机的开始,之后人们大量提取现金,即使这样生活仍然究困潦倒,排队等待免费的救济品,变卖家产换取现金,长长的失业人群在等待救济,而生产财富的人呢?(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俄勒冈的牧羊人将羊肉喂了鹌鹑,而我却在纽约和芝加哥等城市里看到人们在丢弃的罐头厅里找剩肉。
材料二:数千蒲式耳的小麦丢在田里无人收割......在俄勒冈州我看到几千蒲式耳的苹果烂在果园里。......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却因父母的贫穷今年冬天吃不到一个苹果。--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展示20年代美国的“繁荣”)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回:①为什么在1929年以后会出现大量的人们穷困潦倒的现象叱? ②为什么生产者会将大量的财富丢弃掉了呢?
③为什么不发给或卖给穷人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师: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产销矛盾,面临着严重的矛盾,当时美国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想发财,就买股票。”穷困的美国人当然想发
财了,于是将自己仅有的钱投入股市,造成股市价格的虚高,当供需矛盾一旦尖锐化,股市就会崩盘,“黑色黑期四”就出现了,之后迅速横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展示对世界影响的材料)
材料:不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从1929年的100下降到1930年的86.5、1931年的74.8和1932年的63.8,共下降了36.2%。在前几次危机中,最大的下降数是7%。世界国际贸易的衰退更为急剧,它从193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亿美元、1933年的242亿美元(下降了64.7%)。这里还应该指出,在过去,国际贸易的最大下降数是7%,出现在1907-1908年的危机中。--斯塔福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生: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产品数量激增,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消费者相对贫困、消费能力低下,使供需矛盾异常尖锐。
②许多产品需要运输、加工等程序,实际上提高了产品的成本,本来滞销后产品价格下降,使生产者认为宁愿赔掉产品的成本价,也不愿再赔运输、加工的成本了。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此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过渡语:面对人类社会从未遇到过的大危机、大灾难,历史该如何选择这个拐点呢?我们一起来看那时候的人和国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师:大家可以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危机时代下的失业工人,生活穷困潦倒,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师:其实你们无非选择了两个方向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人在遇到困难时,往往都会憧憬美好的生活,当时哪里值得向往呢? 师:对,苏实行计划经济,无所谓供需矛盾,全部由国家提供,所以当西方出现经济危机时,苏被西方人看作圣土,有10万美国人移民社会主义苏联,提高了其影响力和号召力。
另一种人比较现实,往往对现实不满意,他们就会泄愤,在社会上游行示威,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的现象,社会犯罪率很高,这时就会有打砸抢烧的头子乘机兴风作浪,借机拉拢这帮人形成地方恶势力,甚至有的国家这些势力还要夺取政权,比如德国、法西斯势力由此崛起,组织学生思考p70题。
生: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时人称之为“大萧条”,它是自经济危机出现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经济危机。生:甲......乙......丙......生;苏联 生:法西斯势力借助他们的力量和当时人们在危机中的心理拉拢民心,许诺人们各种条件,得到人民支持,最终在选举中获胜。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师:但上台后的法西斯势力对内独裁,对外扩张,他们用武力强行打开市场,将滞销的产品卖出去,同时战争也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却威胁到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同时导臻世界动荡不安,这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过渡语:在个人选择了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时,国家会选择什么方式来解决经济危机呢? 师:对,危机爆发后,时任美国总统胡佛执行自由放任政策,什么是自由放任政策呢?(组织学生阅读p72)
师:为什么它的反危机措施失败呢?
师:除此之外,大部分国家为保全自己采取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只能让整个世界经济危机日益严重,这种矛盾反而影响了各国的关系。
过渡语:面对资本主义的敌人--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法西斯势力对民主制度的冲击,以及经济危机日益严重,难道资本主义真的生不逢时,走入衰亡了吗?
师:此时历史选择了一位人物,他就是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这个37岁因小儿麻痹下肢瘫痪坐轮椅的人能否拯救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呢? 生:1.自由放任政策
2.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生: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平衡供需,政府只是“守夜人”。
生: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本身也存在着问题,它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这是胡佛所没看到的(展示胡佛时期的图片)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他在首次就职该演说中向世人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我们唯一不得不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这段鼓舞人心的、坚定有力地演说让美国人民增强了对罗斯福的期待。为了把美国人民从绝望中拯救出来,重振国家经济,罗斯福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与民交流的方式--炉边谈话,在炉边向人民宣传大政方针,有点涝家常的色彩。在其12年的总统任期内,共做了约35次炉边谈话,每次都以“我的朋友们”开头,密切了总统与人民的关系。
师:罗斯福1933年3、4上台,第五天就开始了他的新政改革,签署了一系列国会通过的新政法案,第一个法案就是《紧急银行法》。在经济危机中,美国有800个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人们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此时人们已不敢把钱放入银行了,但国家要想振兴经济,没钱能行吗?所以《紧急银行法》下令关闭小银行,整合银行,让大银行恢复信用,让人们敢把钱存入银行,但人们还是不敢,于是1933.3.12罗斯福进行了第一次炉边谈话(展示材料)。
材料: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换句话 生:不行。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罗斯福第一次炉边谈话
师:罗斯福已经说得不能再简单了,他以总统的身份唠家常式的谈话让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总统,所以不到一周,就有占全国3/4的银行复业,这就为重振国家经济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过渡语:接下来就要拯救美国的经济,首先是工业,这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当时颁布的《工业复兴法》。
师:这部法主要调整两种利益,企业之间和企业主与工人的利益,企业主之间主要是要求企业按部门就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企业主与工人之间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并且可以与雇主谈判的权利,这是在保证消费、维护社会稳定,当时对凡是接受国家工业复兴法的企业,国家颁布“蓝鹰”标记,表明它保障工人利益,防止过度竞争,有意缓解经济危机,但有些企业认为该法从企业身上取走的太多,反对接受该法,罗斯福发表第三次炉边谈话,(展示材料)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材料: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罗斯福第三次炉边谈话
这就告诉那些企业你接受“蓝鹰”,我能看到,你不接受,小心点,强制他们接受《工业复兴》。师:《农业调整法》规定由政府收购或补助减产农民,这样以法令的形式限供,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师:《联邦紧急救济法》先为直接救济但治标不治本,后改为以工代赈,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师:以工代赈有什么意义? 师:《全国劳工关系法》 《公平劳动标准法》 保护劳工权利有什么作用? 师:《社会保障法》有什么作用呢?(展示材料)
材料: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险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它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
生:①解决了就业问题,防止这些人影响社会秩序,倒向法西斯;②政府兴办公共工程也刺激了消费。
生:维护社会稳定,遏制法西斯势力。
生:①同上;②使社会财富再分配稍显公平。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公平。
--人教版必修2 总结:纵观整个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会发现他整顿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一反以前自由放任,用法令的形式干预经济,《紧》保障振兴经济的物质基础,其它法令用国家力量限供、促销、维稳,既解决供需矛盾,缓解经济危机,也遇到了法西斯势力,维持社会稳定。
师:但这样的措施遭到了许多人的不满,为什么呢?(展示材料)材料: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生:国家干预经济 生:不正确
①罗用国家力调整供需矛盾,必然会损害企业主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②罗用国家力量对财富再分配,有利于保证公平、效率的实现,以及拯救美国的民主制度。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过渡语:反思罗斯福新政,它不仅拯救了资本主义的命运,而且它的特点也体现了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的“计划”与“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的精华结起来,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相互对立的。
过渡语:正在罗新政之时,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也在时记得关注着改革的动态,他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于1936年写成了《就业、利息和贷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那么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呢? 师:凯恩斯主义一改自由主义放任政策,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可谓经济思想之革命,故称为“凯恩斯革命”,它罗斯福很相似,有什么关系呢? 课后小结:
1929-1933经济危机,不仅是危害,更给世界带来了转机,它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此以后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我们下节课共同学习。生:......生:罗斯福新政先出现,它的实践为凯提供实践基础,凯恩斯主义是理论升华;1936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指导了罗斯福新政。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开始:美国“黑色星期四” 生产力急剧发展
消费能力严重不足 1929-1933 传播:横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处理办法 股票投机过度 经济危机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社会主义--提高其影响力和号召力 个人
法西斯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处理办法 世界动荡不安 内容:金融等四方面 自由放任政策
国家 加重危机 罗斯福新政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1936年 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关系恶化(1933-1939)凯恩斯主义 影响:见书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试用)板 书 设 计
供需 经济 处理 矛盾 危机 办法 ☆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
1、简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请结合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历史事实,讨论一下它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哪些危害,又创造了哪些机会。教 学 后 记
1.在处理1929年“大萧条”原因的时候应该把“分期付款”这一知识点加入进去。当时供需矛盾已经出现,而分期付款无异于给市场一种需求能力很强的假象。实际上消费者的还款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旦无法还款,供需矛盾就会白热化,经济危机就爆发了。这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一个道理。
2.处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可以设置一个探究题,让学生分析新政措施是如何解决经济危机的。
第五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单元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1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为了克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二战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树立了典范。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讲过,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初中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对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比较肤浅,需在学习本课时进行深入探究。学习研究本课对认识当前金融危机有一定现实意义,学生有探究的渴望和兴趣,只是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
教学方法
1.课前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其影响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和图片生动再现当时的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探究相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学习方法
1.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在学习本课时积极参与讨论,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后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有益的启示?通过撰写小论文,树立一种关心社会、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2.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掌握凯恩斯主义的思想主张。
4.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相同之处。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插图和文字材料,探究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特点。2.通过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归纳其应对危机的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以及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尽管新政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重难点分析 重点
经济危机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重点
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曾说,“今天,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预言“每家锅里有一只嫩鸡,车房中有两辆车”。他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前景,可是不久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
学习新课
一、经济大危机 多媒体课件显示:
美国汽车长龙
被迫廉价出售汽车
请你观察图片后回答: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2.被迫廉价出售汽车的背后,存在哪些社会原因?
学生:①特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一片“繁荣”,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社会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分期付款等方式下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尖锐;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多媒体课件显示:
图一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图二
教师:通过图一我们看到的是来往穿行于华尔街的人们像一群热锅上的蚂蚁。1929年10月24日被称作“黑色星期四”,这天美国股票市场崩溃,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几乎都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到这天交易结束时,已有11位著名金融家自杀。
这一天也被看作是大危机爆发的标志。请你结合图二和教材内容,说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来势猛,范围广,持续时问长,破坏性强。波及全球,货币贬值,金融危机,社会政治危机。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决定提高多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则以牙还牙,都采取了提高关税的措施。对此,关、英、德、法等国曾召开国际会议,试图调整国际经济关系.但终因矛盾重重而没有取得成绩。
材料二
请你阅读材料,识别图片,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
学生:影响: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2.整个社会,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罗斯福新政
教师: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各国纷纷寻找出路。1933年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决定通过新政的办法解决危机;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走上建立法西斯专政的道路;日本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当时的国际形势一是国际经济关系紧张,二是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动荡。罗斯福运用制定经济新政策的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克服危机的实践。
美国罗斯福接任总统时,正值美国信贷危机达到顶点,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或停业,整个金融系统瓦解。因此新政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整顿金融有哪些具体措施?
学生: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
教师:除此之外,罗斯福还在工商业、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让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多媒体课件显示: 阅读下列材料:
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工资工时法》规定了企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工资每小时40美分,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罗斯福对企业主说:“工人高工资和短工时不会伤害雇主,因此,这样干,比失业和低工资对雇主还更好一些,因为这造成更多的人有钱有时间去购买雇主的产品。这是工业复兴法的真正核心的简单概念。”
请回答:
1.《全国工业复兴法》出台后,报纸上咒骂罗斯福是天天吃“烤万富翁”,《工资工时法》出台后,报纸上又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请分析:报纸上的观点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利益,为什么说罗斯福天天吃“烤百万富翁”?为什么说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结合《国家工业复兴法》的真正核心来谈谈报纸上的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期间对富人和穷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种措施与以往资本主义国家赤裸裸地剥削穷人保护富人的政策有所区别,因此,报纸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以此判断报纸代表了富人利益,即资产阶级的利益。
2.罗斯福新政的什么措施限制了富人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穷人的利益? 学生:这主要体现在《全国工业复兴法》上,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提高了工人的工资。
教师:判断观点是否正确要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加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上还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向富人敲竹杠”只是手段,其目的是恢复经济,缩小贫富差距,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多媒体课件显示:
图一罗斯福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图二兴办大型工程宣传画
图三田纳西水利工程
以上三幅图片反映了新政的哪些措施?图
二、图三对缓解经济危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图一反映的是复兴农业,图
二、图三反映的是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一方面为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田纳西水利工程,可灌溉农田,又为工业提供廉价电力资源。另一方面,扩大了就业,扩大了内需。
教师:新政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进行干预,并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这就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关于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教师可列举当时美国社会对新政的几种评价,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课件显示:
第一种观点: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第二种观点:一部分无产阶级人士认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的,没有任何进步作用,是以少量的所谓救济麻痹工人的斗志。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总结:
当时人们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不准确,很不公允。第一种观点只是站在垄断资本家的立场,从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来批评指责罗斯福及其新政。而第二种观点则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指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是正确的。但该观点全然不顾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生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农利益的现实,而要求罗斯福完全满足工农的利益和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罗斯福只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代表,维护资产阶级及其国家利益是其最高目标。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之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以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当然,它不可能解放工农本身。
三、凯恩斯主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问题。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结束了西方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的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20世纪西方经济的需要。它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主张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适应高度社会化生产力的需要。美国罗斯福政府在芝加哥学派的影响下,大规模地推行“新政”,该学派的观点与凯恩斯主义基本相同。
材料二 新政的实践也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余伟民等著《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请你阅读后思考:
1.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明凯恩斯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2.它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罗斯福推行新政的需要。2.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教师:当然凯恩斯主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能克服经济危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