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节《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参考教案 岳麓版必修2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一、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合资成功的事例作为引子,探究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目的、措施和对外经济合作发挥的作用,从而理解中国的全方位开放离不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也需要中国的积极参加。
二、理解失去关税保护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而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不仅产业结构要调整,而且产业内部结构也需要调整,并队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三、通过探究海尔成功的原因,深刻理解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并试图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通过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认识,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通过了解如何应对倾销指控,理解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如何遵守和运用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我们说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中国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要怎样抓住机遇,接受挑战,我们一起来探究。(讲授新课)
Q:看“最受赞誉的合资企业”,回答课本问题。
(这些企业的成功都是因为他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缩短了和国际企业的差距,大力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是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大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增强我国科技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通过大胆的吸收引进,用较短的时间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说中国需要世界。
中国拥有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逐步完善的其他设施条件,对跨国公司具有巨大的投资吸引力,中国已成为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国外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后劲,是经济全球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离开了中国这一大市场,也是不完整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内部调整 Q:看“竞争中求发展”,回答P185问题
(关税作用:维护和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工具。
中国的农业因为经营分散,规模小,批量小,劳动生产率低。西方国家人均粮食产量90—140吨,中国0.4吨。1995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开始高于国际市场,30%左右。入世后,中国现有的购销体系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可能形成国家收购的粮食不能顺价销售,被迫长期囤积,而市面却充诉着外国的低价粮食,这样一来,政府的财政资金就越来越多的沉淀在粮仓里,一旦财政无力承受,停止高价收购政策,抛售存粮,粮价将全面暴跌,大批农民将破产。)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预防这种情况发生,要对农业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怎么调整,我们看看能不能从彩电业的发展得出什么启示。Q:P185面对全球化……启示?
(引进先进技术和自我创新相结合,同时实施品牌战略,扬长避短。)Q:行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高级化和现代化,通过产业结构的提升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走出去 Q:“走出世界的海尔”问题(主动出击
海尔的成功证明了只有主动出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只是被动应战,就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最后只能沦为全球化的牺牲品。)
Q:什么是走出去,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遵守规则,运用规则
1、知识产权
商标属于知识产权,中国以前很多企业都不注重对商标的保护,曾经出现过“中华老字号”等知名商标被恶意强注,知名商标在对外合资合作中失去自主权的现象,给国家带来了重大的无形资产的流失。
1991年,上海家化和美国庄臣父子公司合资成为上海庄臣公司,上海家化是以牺牲“美加净”“露美”两个品牌为代价,结果产品销售量锐减了54%,1995年,不得以重金赎回,当年的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
2、应对倾销指控
Q:P187问题
(上述两个事例从正反双方说明了我国企业应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学习并运用世贸规则,自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从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中国企业愿意与反倾销指控进行抗争,就可能在外国的反倾销调查中获胜。)(小结)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建议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国际竞争。
主动熟悉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加强国家的经济安全防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政治、经济大国的优势,积极倡导建立全球化的新规则。
五、加大科教的投入,创造知识资源,以确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根本之策。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进步。我国只要能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并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经济全球化就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第二篇:《综合探究__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教案
综合探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教学前沿】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从原来的商品交换广泛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交流与研发、信息传播、资金融通和劳务合作等各个领域,经济全球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这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怎么办?带着这个问题,本次综合探究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探究意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抓住各种机遇,勇敢迎接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本次探究展示的正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
2.通过综合探究,希望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在充分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和责任感。【活动策划】
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个问题。
第一小组:收集跨国公司跨国兼并的案例,分析哪些行业的兼并比较活跃。结合国内或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为迎接这场全球化的产业大转移提出建议。
第二小组:收集我国在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成绩?区域集团外的国家不能享受区域集团内部的特殊优惠政策,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妨碍了其他国家对该区域集团的出口。我国的企业应当如何克服这一困难?
第三小组:搜集与“数字鸿沟”有关的材料,了解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针对我国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提出建议。
第四小组:搜集我国出口产品绿色壁垒的典型案例。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提出建议。
第五小组:搜集我国企业成功应诉反倾销的案例,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如果与世贸成员发生贸易摩擦,怎样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益?
/ 5
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获取本探究的资料:上网,书刊、报纸、杂志,实地考察、调研。
每个小组必须就自己负责的问题,提出一份探究报告,以供课堂交流。在课堂交流完毕后,全班应当结合本地的经济建设实际,形成一份综合性的、完整的方案。
进行本探究,最忌泛泛而谈,说大话、空话,光讲抽象的道理,要求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有操作性的、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活动方式】
自由论坛(模拟《财富》论坛的形式,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报告,教师主持)。【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备课资料】
一、跨国并购的类型
跨国并购可以分为领域加强型、领域扩张型和领域开拓型三种类型。
领域加强型并购,又称纵向并购,指处于同一产业的不同生产和经营阶段的企业并购。被购方可以是收购方的上游企业,也可以是其下游企业。这类并购在建材、电子、家用电器等行业较为常见。它对于强化企业的核心和整体竞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领域扩张型并购,它包括横向并购和集中并购两种类型。前者是指收购方与被购方拥有的产品系列和市场基本相同或类似。后者是指收购方与被购方的市场相同,但生产技术不同,或者技术相同而市场不同。领域扩张型并购为企业顺利进入目标市场、扩大市场覆盖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领域开拓型并购,又称混合型并购,指收购方对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实施的并购。这种并购不仅使收购方的业务领域得到有效拓展,有时还会导致收购方的行业属性发生变化。
二、区域贸易协定知多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截至2003年10月,向世界贸易组织(含关贸总协定)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经达到了285项,其中尚在实施的有189项。此外,有60项协定虽然没有向世贸组织通报,但已经开
/ 5 始实施。
欧洲是区域贸易协定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球已实施数量的50%以上。过去10年间,美洲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最快的地区。目前,全球已有45%以上的贸易属于区域内贸易,预计35年后将超过50%。这意味着全球贸易的一半以上将不再属于多边贸易体制所管辖。
三、我国的信息鸿沟
在我国,不同地区、人群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存在鸿沟,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信息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信息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农民的信息化程度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2003年山东省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627万名山东网民中,农民由于上网用户过少竟然被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山东农民仍然可以说与互联网无缘。在山东上网用户中,高居榜首的是学生,接近1/5。另外几个比较集中的群体有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国家机关和党群组织工作人员,所占比例均在1/10以上。作为东部沿海的一个经济大省,山东农民尚且如此,中西部地区农民上网情况可想而知。
四、绿色壁垒的特征
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其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而且以国际公约和国别法律、法规等公开立法为依据。其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的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其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不像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虽然限制贸易,但有一定的透明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其四,实施效果上具有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自身与其他国家的具体贸易状况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上差异明显,绿色壁垒主要方便发达国家使用。
/ 5
五、我国反倾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于2001年10月31日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进口产品以倾销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调查,采取反倾销措施。
六、“入世”3年,中国经济真正成为“入世”获益者
3年间,中国的GDP增长了25%,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创造了罕见的历史奇迹。具体表现在:
1.农业、汽车、电信、金融、证券等重要行业稳健发展。
2.“阳光政务”全面推行。3年来,中国政府各个部门全面清理各种法规和部门规章,根据WTO规则和中国“入世”的承诺分别进行了修改和废止,政府提高了法律的透明度,忠实地履行了我们的承诺。
3.外贸发展速度全球罕见。2004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4.中国利用外资额稳步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外商投资已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190个,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600家。
5.“入世”3年来,最大的变化是观念的变化。人们普遍树立起了规则意识,接受了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基本规则,以确保我国的经济法律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国际通行的做法相一致。这些都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条件。总之,“入世”3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WTO的其他成员国也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可以说是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但是,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受到“非市场经济地位”身份的限制,中国企业不断受到反倾销诉讼与调查的困扰,目前中国是WTO成员中受到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入世”协定,从2004年1月1日至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为止,中国将进入“WTO后过渡期”,“后过渡期”意味着目前中国主要产业的所有非关税保护措施将逐渐减少直到完全取
/ 5 消,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 5
第三篇: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浅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国家应该加快国内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经济体制 对外贸易 科技 人才 跨国公司
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墨西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10年前,墨西哥经济是典型封闭式的,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大量的美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却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额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签约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在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的步伐,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
首先,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
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
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发展对外贸易,积极与国际接轨。针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风险,有学者提出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白树强.全球竞争论: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0
2.陈叔红.经济全球化起势下,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刘力.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5.孙若彦.经济全球化与墨西哥对外战略转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3
7.张泽慧.周望.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四篇: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既给中国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然而,居安思危,冷静下来思考,我们在这股浪潮中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因为在经济发展辉煌的背后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两方的夹击。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世界各个地区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增强》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得到发展,就不能忽视这种全球化的潮流,而这种潮流在经济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大科教投入,创造知识资源,是确立应对全球化的根本之策。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比较优势一直停留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方面,而且有越来越下降的趋势。贸易状况同中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科教在提高知识资源中的根本作用,以及中国目前科教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都迫切要求把握时机,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效地实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争取使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儿。
当今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中国近几年来的10%左右的GDP的增长速度已让世界对中国另眼相看,怎样应对经济的全球化是我国保持经济和政治稳定发展而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我相信经过中国人民同心协力的努力,中国一定能够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到来的种种挑战,使中国在国际中更具有影响力,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第五篇: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10新闻本2班 10B07080231 胡及孝
一、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的传播与使用离不开人的作用,随着人才流动日益加快,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更趋激烈。发展中国家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纷纷流向发达国家,而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无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现象已严重危及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知识资本的作用显然应大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作用,没有掌握知识资本的人才,什么发展都不可能。
再次,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利用全球化自由开放的口号,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规则,达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过剩产品、打开发展中国家这片广阔市场的目的。他们推销的仅仅是
首先,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后了,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奋起直追,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对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和钢铁业,通过引进和运用新技术给它们注入新的活力,如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提高其竞争力;对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由于发达国家也刚刚起步,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和联合攻关,争取在一两个领域获得突破,发展成适合本国国情的主导产业,并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其次,重视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变为“后发劣势”。同样,—个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剂”。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怎样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呢?由于各国的情况各异,因而并不存在—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但各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摸索适应本国发展的道路。同时,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保驾护航。
再次,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而带动国内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实现引进、吸收、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开发利用上,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