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项目背景
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幼儿园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身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因此,和谐校园不但表现为幼儿园内部组织结构及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也要充分体现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之间融合互动,和谐共建。
幼儿园教育与社区、家庭的融合互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意味着幼儿园教育课程利用资源的扩大,也蕴含着幼儿园办学理念和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在本质上突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社区与家庭的丰富教育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组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的策略,以形成幼儿园、社区与教育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合力。同时,又要积极地构建幼儿园对社区参与的机制,主动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 创造性地为社区各项事业服务,为家长服务,即在服务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支持。
二、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和谐校园创建工作,构建以幼儿园为主导,家庭、社区联动的教育合作共同体。从“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出发,整合社区、家庭资源,扩大教育的空间,拓展教育的途径。同时,以社区为平台,以服务为纽带,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社区氛围,深入推进“大教育”,为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区作出积极贡献。
三、基本做法
(一)构建家园、社区合作组织,形成共同教育互动网络。
1、成立家、园、社区协作委员会。它是由虹桥镇文明宣传科、教委、团委、妇联、社区学校、幼儿园两个教学点及社区人员(村、居委)、家长代表组成的一支组织管理机构,以社区为平台、以服务为纽带、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宗旨。同时制订了相应的《家、园、社区协作委员会章程》,统一教育思想,确保了活动的统筹,信息的流通,运行渠道通畅和经费的投入。合作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
2、成立家教社:由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幼儿园代表组成,改变原家长学校主要由教师、部分家长担任的局面,拓展家教社指导者的队伍:由教师指导家长扩大为家长
教师、家长
家长双向指导,使家长、教师的科学育儿能力起到互补作用。
3、成立教育顾问团:虹鹿幼儿园聘请了有关课程实施与评价、幼儿保健、早教指导、教育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定时向家庭、社区、幼儿园开展指导工作,为合作共同教育保驾护航。
4、建立文明社区建设区域联动体系:依托政府建立区域联动体系,整合村、公司、居委的资源,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结合社区文明创建重大活动如:慈善义卖、中外家庭联谊会、爷爷奶奶金婚庆典等,共同商讨制定活动方案,确定具体分工。在联动的过程中,不断协调与增强共同合作的运行网络、机制、功能。
5、成立早教中心:通过早教中心指导站,建立亲子互勉册、开展社区讲师团讲座、早教菜单式辅导免费活动,满足社区对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需求。
(二)整合资源,完善网络,形成家园、社区合作教育的融合互动。
1、建立家长、社区资源库共享。
以往互动开展形式更多是家长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本班、本校的家长资源、周边社区资源的共享。现在打破围墙,将两个园所的家长、社区资源整合共享,将各类资源根据开展的主题活动整理汇总,张贴在各自的班级内,随时使用,充分体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将资源最优化。通过提供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为幼儿园办学充实教育力量、教学资源,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支持。
2、实行双向开放。
以幼儿园为主,家庭、社区为辅合作活动有:家教社、教师志愿者活动、家长资源库建立、亲子活动,各类主题活动(玩具交易会、与社区老人心连心、虹鹿家庭才艺秀、虹鹿民间游戏全家玩等等),0~3岁早教菜单式指导活动。如在“与社区老人心连心”系列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来到虹桥敬老院关心老人,为老人们带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爱心饼干、用自己的钱(压岁钱、卖旧货的钱、在亲子玩具交易会上“赚”来的钱)为老人购买围巾、手套等日常用品;幼儿还为老人们送上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和老人共同游戏活动等,给老人们带去一份浓浓的关爱之情。以家庭为主,幼儿园、社区为辅合作活动有: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志愿者、家长义工队服务、家长经验交流与讲座、家长沙龙、家教知识比赛等。以社区为主,幼儿园、家庭为辅合作活动有:区域联动、社区卫生和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等,具体有慈善义卖、中外家庭联谊会、为爷爷奶奶庆金婚、节约社会环保服装秀、弄堂七子游戏、亲子运动会、文明储蓄践行活动等。
四、主要成效
1、推动了我园和谐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开展。
通过幼儿园、社区、家庭之间的融合互动,和谐共建,我们积极利用各种家庭、社区资源,加强了学校自身建设,扩大了教育空间,形成了教育合力。幼儿园团结向上的良好形象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进一步推动了我园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的开展。两年来,幼儿园先后获得区文明单位、区文明示范岗、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还被评为市“十一五”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区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区对口联动互进单位带教园,区骨干教师柔性流动输出单位,市托幼协会、华师大等见习基地;在 08年6月区办学督导中,被评为A级一等。
2、优化了虹桥镇和谐大教育环境。
虹桥镇相继参加了“国家安全文明城镇”、“上海市文明卫生城镇”的创建,幼儿园作为社区成员之一,组织幼儿、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虹桥镇社区“金秋闵行”、“文明储蓄”、“中外家庭联谊会”等主题活动,并成为了“社区安全教育基地”,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检查。幼儿园与社区、家庭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局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的新型关系,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育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氛围。
3、更新内化了家长教育观念。
家长们通过全程参与幼儿园主题活动,对新课程有了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使家长的教育观念能及时更新并内化,从而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成为了我园“家长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参与幼儿园、社区教育实践活动的家长志愿者比例从原先的不到10%上升至50%以上,由此表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已得到了明显的更新与提高。
4、开发拓展了园本课程资源。
幼儿园与社区、家长志愿者的系列互动实践,拓展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开发了丰富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由“关爱盲童”等产生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我园课程资源的一大亮点;家长志愿者定期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教学、演出等活动也成为我园课程实践的一大特色。
4、促进了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从对我园大班毕业的73名幼儿跟踪调查中发现:由于他们在幼儿园时经常参与一系列社区实践活动,在经历了一学期的小学生活后,家长和现在所在学校的老师们普遍反映:这些孩子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人合作、性格开朗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同龄幼儿。总之,幼儿园与社区、家庭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幼儿园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社会和谐发展对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0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中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可见幼儿教育是涵盖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个基本单位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
一、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幼儿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幼儿园教育,它是家庭、社会、幼儿园共同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社区是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它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其中,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是指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周边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等之间的联系。这三项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任何教育问题的产生都不是其中某单一因素所导致的,其解决也非某单一因素所能独自完成的。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影响因素,它们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能够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力量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健康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都将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合作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本人结合从事了多年的幼教事业,对此问题积累了一点看法和想法,在此与大家一同探讨。
二、当前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现状。
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我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家长的个人素质、教育观念和意识都在不断的提高,幼儿园也在不断的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但这种合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它只是一种简单的互相联系、互相交流。这种联系和交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其方式比较单一,如:家长会、家访、接送交流等,这些方式还谈不上双方的合作共育,只能说是信息的告知、报告或交流。在这种状态下,家长很难完全理解幼儿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很少主动为幼儿园提供帮助,甚至会造成双方的误解,家长认为教好孩子是幼儿园的责任,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就是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师则觉得家长不懂教育,没有发挥教育作用,不能配合幼儿园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很多社区为了孩子就学方便都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并注入了一部分的资金购买教学设备,优化办学条件,但很少在人力、信息资源等方面为幼儿园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与协作,未能真正发挥对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幼儿园也只是把保教活动实施在幼儿园内,很少对全社区的儿童及相关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在经济发展不活跃,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谈不上园社的合作共育。
三、在如何促进三者有效共育,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方面我认为:作为幼儿保教专职机构的幼儿园,在三者之中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为社区教育中心,面向社区全体幼儿,以《纲要》为指导,通过各种科学的途径和方式,架起幼儿园和家庭、社区之间合作共育的桥梁,以便科学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想法:
1、积极宣传,鼓励家长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孩子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教育,但很多家长还存在误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专职,家庭只需提供物质及生活上的供给,对孩子仅停留在养育的层面,而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经验,重视教育而不懂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幼儿园因发挥主导作用,改变与家长沟通的模式,建立起情感交流、信息互动的多渠道合作模式,如设立:宣传栏、家长会、家长学习班、家长热线、家园校信通、网络交流等等,为家长提供最新的育儿信息,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带头学习,营造爱学习的家庭氛围,用自己好学的精神感染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2、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教育服务,定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为了家长及时、全面的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幼儿园应做到了“三公布”:开学初在家长会上公布学期幼儿培养目标;每月在家长园地公布月工作目标;每周向家长公布周重点,并在周重点中增设“请您配合”一栏,请家长协助完成目标。如:“
十、一”国庆节前、教师可以在“请您配合”中写道:“国庆节即将到来,请家长们和孩子一起收集祖国大好河山的资料、祖国的四大发明、祖国成立历程的各种资料,在外出活动中请您有意培养孩子公德意识:如尊老、爱护花草、不乱扔废弃物等。”短短几句话既使家长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又使家长知道了为配合目标的落实,自己应如何做。其次家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得知,自己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家长们为了能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不产生负面教育影响,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无形中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再次,家长在社会中充当的是各行各业的人员,掌握各种业务技能,在内容丰富的保教活动中,幼儿园可以有针对性的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参加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例如:有次,为了对幼儿进行更好的健康教育,我特意请来了一位当医生的家长参与我们的健康活动,孩子们都觉得新鲜有趣,积极主动地提出了一个个自己平常遇到的保健问题,家长把专业、科学的卫生知识结合生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演示,为孩子们解惑。在欢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即解了了一些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又愉悦了情绪,而家长也高兴地说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和孩子们在一起让他感到轻松又快乐,十分喜欢参与幼儿园活动。
3、组织多种形式的家长协作活动,为家长搭建互学互助的平台,丰富家园共育途径。目前幼儿家长素质及教育理念参差不齐。从文化水平来看,家长中的文化层次从不识字的文盲到高学历的博士,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教育观念来看,有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追求功利性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有些家长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追求幼儿个性化的发展和身心和谐。因此,成立家长协作组织,有利于家长与家长之间建立友谊,互相勉励,互相支持,使家长管教孩子不再感到孤独无助。此外,家长中人力资源丰富,可增加和拓展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育儿活动。如我园成立了“爸爸妈妈俱乐部”,通过整合、开发幼儿园家长资源,举办幼儿养育教育专题讲座、专家咨询、会员交流、亲子互动等活动,力求为幼儿的父母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与此同时,由于很多孩子是隔代抚养的,因此我们还成立了“爷爷奶奶俱乐部”也很受欢迎。
4、把幼儿园教育融入社区,并招募社区中热心人士参与幼儿园教育,建立园社的共育平台。幼儿园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到共育的效果。首先,幼儿园要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如:社区内有的父母忙,未能按时接送孩子,可以增设晚托班;有的小学生中午用餐困难,可以在幼儿园开设“学生小餐馆”,还可以为社区的新父母开展“0——3”幼儿保健护理知识讲座等等;这不仅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还扩大了幼儿园的影响力。幼儿园还可以带领幼儿在社区内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美丽家园人人有责”的环保活动、“为爱伸出你的手”的献爱心活动等,不仅让幼儿得到教育,而且服务了社区。其次,社区中人力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空间。幼儿园可以向社区招募志愿者加入园里的活动,如:英语教育、角色游戏、物理实验、多媒体教学等,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提供专业知识、技能资源。此外,志愿者还可以为幼儿外出提供交通工具、帮助幼儿制作教玩具、帮助修理园里水电用具与设备、协助筹备大型活动等等。以此发挥双方独特的优势,达到资源共享,互相服务,共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目的。
5、牵头组织社区设立教育资金或慈善机构,关注底收入家庭,让每个幼儿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低收入家庭子女是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提倡家、园、社区共育,针对的不仅是上得起幼儿园的孩子,还要发挥集体资源优势,关注低收入家庭子女,在教育物资上给以扶持和帮助。例如,由幼儿园牵头,鼓励社区启动教育资金对低收入家庭给以学费及学习用品上的支持;开展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上门指导服务;幼儿园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早教信息,举办讲座,让特困和散居儿童随班就读等,以保证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优质的早期教育和服务。
6、发动社区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的合作状态,使社区学前教育质量有所保障,职能更趋明确,使经费与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让家、园、社区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产生最大的整体效益。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幼儿园的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幼儿园内部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观,让幼儿园教育跨越围墙,开发并发挥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最大功能,去探索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新模式,不断扩展幼教天地,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途径1.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配合(1)家园形成教育合力(2)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①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②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3)家园合作的方法 ①家长直接参与: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夏令营活动。②家长间接参与: a.个别方式的家园联系:家访;家园联系簿;个别谈话。b.集体方式的家园联系:家长专栏;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4)家园合作的问题 ①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②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脱节。2.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途径(1)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2)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3)幼儿园与社区结合的问题(4)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注意事项
第二篇: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案例
龙子湖区第一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案例
一、项目背景
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幼儿园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身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因此,和谐校园不但表现为幼儿园内部组织结构及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也要充分体现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之间融合互动,和谐共建。
幼儿园教育与社区、家庭的融合互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意味着幼儿园教育课程利用资源的扩大,也蕴含着幼儿园办学理念和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在本质上突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社区与家庭的丰富教育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组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的策略,以形成幼儿园、社区与教育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合力。同时,又要积极地构建幼儿园对社区参与的机制,主动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 创造性地为社区各项事业服务,为家长服务,即在服务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支持。
二、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和谐校园创建工作,构建以幼儿园为主导,家庭、社区联动的教育合作共同体。从“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出发,整合社区、家庭资源,扩大教育的空间,拓展教育的途径。同时,以社区为平台,以服务为纽带,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社区氛围,深入推进“大教育”,为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区作出积极贡献。
三、基本做法
(一)构建家园、社区合作组织,形成共同教育互动网络。
1、成立家、园、社区协作委员会。它是由虹桥镇文明宣传科、教委、团委、妇联、社区学校、幼儿园两个教学点及社区人员(村、居委)、家长代表组成的一支组织管理机构,以社区为平台、以服务为纽带、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宗旨。同时制订了相应的《家、园、社区协作委员会章程》,统一教育思想,确保了活动的统筹,信息的流通,运行渠道通畅和经费的投入。合作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
2、成立家教社:由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幼儿园代表组成,改变原家长学校主要由教师、部分家长担任的局面,拓展家教社指导者的队伍:由教师指导家长扩大为家长
教师、家长
家长双向指导,使家长、教师的科学育儿能力起到互补作用。
3、成立教育顾问团:虹鹿幼儿园聘请了有关课程实施与评价、幼儿保健、早教指导、教育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定时向家庭、社区、幼儿园开展指导工作,为合作共同教育保驾护航。
4、建立文明社区建设区域联动体系:依托政府建立区域联动体系,整合村、公司、居委的资源,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结合社区文明创建重大活动如:慈善义卖、中外家庭联谊会、爷爷奶奶金婚庆典等,共同商讨制定活动方案,确定具体分工。在联动的过程中,不断协调与增强共同合作的运行网络、机制、功能。
5、成立早教中心:通过早教中心指导站,建立亲子互勉册、开展社区讲师团讲座、早教菜单式辅导免费活动,满足社区对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需求。
(二)整合资源,完善网络,形成家园、社区合作教育的融合互动。
1、建立家长、社区资源库共享。
以往互动开展形式更多是家长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本班、本校的家长资源、周边社区资源的共享。现在打破围墙,将两个园所的家长、社区资源整合共享,将各类资源根据开展的主题活动整理汇总,张贴在各自的班级内,随时使用,充分体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将资源最优化。通过提供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为幼儿园办学充实教育力量、教学资源,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支持。
2、实行双向开放。
以幼儿园为主,家庭、社区为辅合作活动有:家教社、教师志愿者活动、家长资源库建立、亲子活动,各类主题活动(玩具交易会、与社区老人心连心、虹鹿家庭才艺秀、虹鹿民间游戏全家玩等等),0~3岁早教菜单式指导活动。如在“与社区老人心连心”系列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来到虹桥敬老院关心老人,为老人们带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爱心饼干、用自己的钱(压岁钱、卖旧货的钱、在亲子玩具交易会上“赚”来的钱)为老人购买围巾、手套等日常用品;幼儿还为老人们送上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和老人共同游戏活动等,给老人们带去一份浓浓的关爱之情。
以家庭为主,幼儿园、社区为辅合作活动有: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志愿者、家长义工队服务、家长经验交流与讲座、家长沙龙、家教知识比赛等。
以社区为主,幼儿园、家庭为辅合作活动有:区域联动、社区卫生和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等,具体有慈善义卖、中外家庭联谊会、为爷爷奶奶庆金婚、节约社会环保服装秀、弄堂七子游戏、亲子运动会、文明储蓄践行活动等。
四、主要成效
1、推动了我园和谐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开展。
通过幼儿园、社区、家庭之间的融合互动,和谐共建,我们积极利用各种家庭、社区资源,加强了学校自身建设,扩大了教育空间,形成了教育合力。幼儿园团结向上的良好形象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进一步推动了我园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的开展。两年来,幼儿园先后获得区文明单位、区文明示范岗、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还被评为市“十一五”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区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区对口联动互进单位带教园,区骨干教师柔性流动输出单位,市托幼协会、华师大等见习基地;在 08年6月区办学督导中,被评为A级一等。
2、优化了虹桥镇和谐大教育环境。
虹桥镇相继参加了“国家安全文明城镇”、“上海市文明卫生城镇”的创建,幼儿园作为社区成员之一,组织幼儿、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虹桥镇社区“金秋闵行”、“文明储蓄”、“中外家庭联谊会”等主题活动,并成为了“社区安全教育基地”,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检查。幼儿园与社区、家庭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局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的新型关系,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育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氛围。
3、更新内化了家长教育观念。
家长们通过全程参与幼儿园主题活动,对新课程有了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使家长的教育观念能及时更新并内化,从而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成为了我园“家长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参与幼儿园、社区教育实践活动的家长志愿者比例从原先的不到10%上升至50%以上,由此表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已得到了明显的更新与提高。
4、开发拓展了园本课程资源。
幼儿园与社区、家长志愿者的系列互动实践,拓展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开发了丰富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由“关爱盲童”等产生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我园课程资源的一大亮点;家长志愿者定期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教学、演出等活动也成为我园课程实践的一大特色。
4、促进了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从对我园大班毕业的73名幼儿跟踪调查中发现:由于他们在幼儿园时经常参与一系列社区实践活动,在经历了一学期的小学生活后,家长和现在所在学校的老师们普遍反映:这些孩子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人合作、性格开朗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同龄幼儿。
总之,幼儿园与社区、家庭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幼儿园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社会和谐发展对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篇:第二节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第二节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一、社区的定义
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者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我们日常用语中还没有一个专门名词,在英文里把这个大集体称为Community,我们把它译成“社区”。社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⒈ 它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为基础组成的人群;
⒉ 它有一定的区域界线;
⒊ 它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
⒋ 它的居民在感情和心理上具有对该社区的地方或者乡土观念。
一个村庄可以说是一个社区,一个矿山企业也是一个社区,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也是一个社区。每个社区相当于一个小社会性,人们拥有共同的社会习俗,表现在对衣食住行、劳动、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它社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改变幼儿园封闭的格局除了与家庭合作之外,与其所处的社区结合也是必由之路。幼儿园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中的小环境。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由于幼儿年龄、经验的限制,对于幼儿园来说,与社区的结合可以说是其面向社会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环境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一般来说,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成年人一回忆起童年生活过的街道、村庄、小镇、山山水水时总会伴随着十分美好、温馨的情感,这些情感构成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一生都发生影响。因此,幼儿园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区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其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二)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不仅幼儿教育的事业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幼儿园教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的积极参与将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不少幼儿园在与社区的合作中,直接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幼儿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如让幼儿参观社区中的各种机购、设施,与社区的劳动模范、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警察叔叔等共同活动,去慰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或请他们到幼儿园作客等等,都会使幼儿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文化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它通过三个途径影响幼儿园教育:一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直接进入幼儿园课程,如社区的历史、风俗、革命传统等作为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成为幼儿园重要而有特色的教育内容;二是社区文化渗透到幼儿园,成为幼儿园文化的一部分,再影响幼儿园教育,如走进某民族地区的幼儿园,立刻感受到一种与汉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师生的服饰,还是幼儿园的生活常规、课程内容、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等等,都让人感到当地文化对幼儿园文化强有力的影响;三是社区的文化氛围、精神文明对幼儿园的潜移默化作用,如革命根据地的幼儿园坚持因地制宜、勤俭办园,这一作风无疑是来源于当地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般来
说,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教育质量也都不错,这其中社区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途径
(一)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幼儿园在社区中发挥自身作为专门幼儿教育机构的优势,向社区辐射教育功能。如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幼儿园,供社区的儿童使用园内的设施;举办幼儿教育讲座提高社区成员的教育水平;辅导社区内的幼教活动;协助社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等等。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事业结构调整,有的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也关、停、并、转,社区中非正式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的帮助和指导等等。
(二)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
幼儿园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以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为优化社区的文明作贡献,如美化幼儿园环境、提高幼儿园教师、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幼儿的良好文明习惯等。一个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标志,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示范推动作用。如河北某村,村民以前因孩子发生争执而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后来村里办好了幼儿园教育,村民们在幼儿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业余时间和幼儿一起排练歌舞,邻里之间团结了,再也不为孩子而发生争吵了,村里的风气有了明显的改变,村民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一方面,如前面所谈到的,社区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在影响幼儿园,因此,幼儿园应积极地吸取优秀的社区文化,利用社区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将之转变为幼儿园自身文化的一部分,让社区成为幼儿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者。
幼儿园通过社区活动和园内教育活动的结合,可以同时促进幼儿素质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如有的幼园开展环境教育,使幼儿投入了废物利用、节约用水电、爱护公共卫生等活动,结果不仅给社区环境保护活动以积极的推动,幼儿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第四篇:6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一、幼儿园为什么要与家庭、社区合作(一)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担负着养育幼儿的重大责任。对于幼儿来说,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重要的需要。家庭这个以血缘关系组成的、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是幼儿最重要的安全基地,幼儿的成长不能缺少家庭天伦之乐的生活气氛。
2.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幼儿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这一切在幼儿入园后,仍然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只能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否则教育效果不佳。
3.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使家长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携起手来,教育效果就将倍增。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表现在: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长的配合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
社区是指比较完善的社会生活小区。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思是,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对幼儿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幼儿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家庭文化水准的提高,社会人际交往的发展,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学习途径。媒介成了幼儿一个主要的学习促进者,幼儿园已经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地方,教师也已经不是幼儿信息唯一的源泉,甚至不是主要的源泉。幼儿园必须在与社会的合作中去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发挥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导向作用。无视外部的强大冲击,封闭在幼儿园围墙之中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此外,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这对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的目标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初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2.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2)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不仅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幼儿园教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的积极参与将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
(3)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文化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更是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较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相对较好,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其中,社区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
二、幼儿园怎样家庭、社区合作(一)幼儿园怎样与家庭合作 1.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之间合力的大小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完全一致时合力最大。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按《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负有“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的责任。
2.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家园合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家长直接参与指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如共同商议教育计划、参与课程设置、加入幼儿活动、深入具体教育环节与教师联手配合(共同组织或分工合作)、被邀请主持一些教育活动等。家长间接参与指家长为幼儿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或将有关意见反映给幼儿园和教师,如家长会、家长联系簿等,而自己不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各层次的决策和活动。一般的家园联系大多属于这一类。
(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还存在不少错误观念,如偏重智力、技能的培养,轻视社会性发展,把幼儿的自我表达、与同伴交往、自我评价等都列为最不重要的项目。家庭教育的方法一般比较简单、盲目,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家园合作中,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可同时进行的。3.家园合作的方法
我国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通过开放日、亲子游戏等让家长直接参与;通过家访、家园联系簿、家长学校等让家长间接参与。
4.家园合作的问题
在家园合作中,有两个问题是较普遍的,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表现为“三多和三少”,即家长虽然进入了幼儿园,但参观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较多、直接参与较少,家长很少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深层次的环节中;一次性的直接参与多,经常性的直接参与少。
二是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脱节,表现在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往往是和幼儿一起游戏,而回家后不大可能把这些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家长学校也常常是在家长看不到幼儿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因此难以产生有针对性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应当进一步开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让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幼儿园怎么样与社区合作
1.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幼儿园在社区中发挥自身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优势,向社区辐射教育功能,如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幼儿园,供社区的儿童利用园内的设施等。
2.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幼儿园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应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为优化社区的文明质量做贡献,如美化幼儿园环境、提高幼儿园教师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习惯等。幼儿园通过社区活动和园内教育活动的结合,可以同时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
3.幼儿园与社区结合的问题
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结合还缺乏经验。在结合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较多流于形式,实质 性的教育效果不大;打乱了幼儿园的生活常规,加重了教师和幼儿的负担;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和幼儿园教育活动分离开来,不能有效地利用社区环境来深化幼儿园教育。另外,对与社区的结合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认为幼儿园周围的社区环境不好,所以不能合作等。
4.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注意事项
(1)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并不是要求幼儿园在本职工作之外去搞什么大型活动,参与社区的活动也不是增加教师与幼儿负担的额外工作,幼儿园完全能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去,二者应当、也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2)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一旦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将大大扩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不仅对幼儿在德育、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幼儿在智力、科学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也有独特的作用。
(4)是否能开展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社区环境条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敏锐地抓住问题,发现有教育价值的事情或现象,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同时,与社区结合可以贯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
总之,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合作,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主题二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园与摄取为什么要合作
2、掌握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教学重点: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教学难点:
具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案例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问题研讨】幼儿获得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幼儿园
渠道 家庭 社会:特长班、大众传播媒体、电视等
幼儿园已经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渠道,幼儿既可以从幼儿园获得信息,又可以从社会(大环境)中获得信息。幼儿既接受幼儿园教育,又受社会的影响。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园必须与社区合作。因此,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
社区是由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结成的文化生活共同体。
(一)利用社区资源,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问题研讨】幼儿园利用社区中哪些因素教育幼儿,可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社区资源有社区内休闲的绿地、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活动中心、影剧院等。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节日娱乐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图书馆的功能,怎样到图书馆寻找资料等活动。
(二)参与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一)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开展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二)与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建立联系
(三)通过家庭,推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实践操作】
1、观看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光碟——福利院。
2、收集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优秀案例
3、学生讲述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优秀案例
4、设计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活动方案(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5、实习时实施
第五篇:医院与社区合作
条件:医院网络建设比较成熟,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超大型医院计算机中心,最大特点是建立了功能强大、发展空间广阔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给罗南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包括建立村民健康档案、提供网络预约医疗服务、实时挂号等)医院设立了一个很特别的
一.“社区医生站”。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网页方式运行,并通过互联网对外发布。只要在上网的地方,都能使用该系统。社区医生站分为医生使用和社区居民使用两部分。医生使用部分的主要功能有: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每个住户分配一个唯一的诊疗号,通过该诊疗号,查询住户在医院门诊的所有历史诊疗记录(包括处方明细及费用明细);查询当天或以往所做的检查结果、检验结果;对于需要转诊医院的患者,可通过系统调用网站的挂号预约功能,为其预约医生和就诊时间。社区居民使用部分的功能则包括: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门诊历史诊疗记录(处方明细及费用明细等)、当天或以往所做的的检查结果和检验结果、预约挂号等(系统专门为社区居民提供额外的预约名额)。二.健康知识讲座。讲座前还可以安排义诊,村民在进入会场时,可获取医院印制的各类健康资讯,同时可咨询并得到医院专家的义诊。
以上两种模式一般要得到市政府的支持,政府掏一些钱,医院出一些钱。
如何申请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达到以下条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经审查合格后就可以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
一、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构筑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必须把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社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断丰富城市社区建设内涵。
二、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须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要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紧密结合,并充分利用中医和西医卫生资源。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服务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四、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地市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服务人口约3-5万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方便覆盖的区域,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择优鼓励现有基层医疗机构经过结构和功能双重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床位、基本设备、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应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居民需求配置;卫生人力应按适宜比例配置。
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要坚持社区参与的原则。
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立、运行应引入竞争机制。
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区名+所在街道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名+所在居民小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
一、基本功能
(一)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进行社区诊断,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的建议及规划,对社区爱国卫生工作予以技术指导。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与寄生虫病的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和筛查,以及高危人群监测和规范管理工作。
(三)负责辖区内免疫接种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四)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及技术,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五)提供急救服务。
(六)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卫生保健服务。
(七)提供会诊、转诊服务。
(八)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九)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
(十)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
(十一)提供康复服务。
(十二)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十三)开展计划生育咨询、宣传并提供适宜技术服务。
(十四)提供个人与家庭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十五)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与上报。(十六)在社区建设中,协助社区管理部门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共同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十七)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其它适宜的基层卫生服务。
二、基本设施
(一)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应少于400平方米,布局合理,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及体现无障碍设计要求。
(二)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居民需求、社区资源等可设置适宜种类与数量的床位。
(三)具备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工作的基本设备以及必要的通讯、信息、交通设备,具体内容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四)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的配备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科室设置
设有开展全科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的专门场所。
四、人员配备
(一)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备法定执业资格。
(二)根据功能、任务及服务人口需求,配备适宜类别、层次和数量的卫生技术人员。辖区人口每万人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在全科医师资格认可制度尚未普遍实施的情况下,暂由经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临床执业医师承担。医护人员在上岗前须接受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等知识培训。
(三)待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后,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包括:
(一)各类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三)各类人员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各项技术服务工作规范。
(五)家庭卫生保健服务技术操作常规。
(六)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七)会诊及双向转诊制度。
(八)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九)财务、药品、设备管理制度。
(十)档案、信息资料管理制度。
(十一)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
(十二)社会民主监督制度。
(十三)其它有关制度。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指导标准
一、基本功能
(一)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协助社区管理部门实施健康促进。
(二)开展免疫接种、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四)提供院外急救服务。
(五)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卫生保健服务。
(六)提供双向转诊服务。
(七)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八)提供康复服务。
(九)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咨询工作。
(十)提供计划生育咨询、宣传服务。
(十一)提供个人与家庭的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
(十二)在社区建设中,协助社区管理部门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共同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十三)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其它适宜的基层卫生服务。
二、基本设施
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应少于60平方米,至少设诊断室、治疗室与预防保健室,有健康教育宣传栏等设施,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及体现无障碍设计要求。
三、人员配备
(一)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备法定执业资格。
(二)根据功能、任务及服务人口需求,配备适宜类别、层次和数量的卫生技术人员。辖区人口每万人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在全科医师资格认可制度尚未普遍实施的情况下,暂由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临床执业医师承担。医护人员在上岗前须接受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等知识培训。
(三)待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后,按有关规定执行。
四、管理制度
参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
社区医疗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区医疗工作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的需求与服务模式、服务与管理体制间的矛盾开始制约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
一是医疗设施老化或不足,难以适应诊疗需求。社区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不足,原有的设备严重老化,检查手段受限、准确性降低。由于人员、设备条件限制和社区医院服务不到位,致使就医人群大量流向三级医院,增加了三级医院的负荷和有限资源的占用。
二是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参差不齐,有些地方政府将经费转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受利益驱使,仅注意于医疗收入,“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多数流于形式,造成群众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产生偏见和不信任。
三是医保政策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表现不同步。尽管医保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在药品和诊疗方面的费用只略低于大型医疗机构,又由于医疗质量及服务等问题,因此目前的医保政策还不能起到就医的导向作用,仍然存在大医院挤、小医院空的现象。
四是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具有全科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数量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梯队建设没有形成;医、护、技、药人员比例失调,护理人员数量和层次达不到要求;医生普遍存在未经过规范的全科医师培训阶段,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影响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由于医疗条件、收入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医生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吸引人才留在社区医疗机构服务。五是“双向转诊”难以形成机制。
担负首诊的一级医院由于条件有限,很容易转出患者,而三级医院的诊疗标准又以患者的康复为依据,同时患者对转回一级医院康复也没有信心,社区医疗机构的护理水平不高,很难再把患者转回,不能实现“双向转诊”的目的。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大力倡导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有三个职能,包括掌握本辖区居民的详细健康状况,指导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正确的饮食方式和锻炼方式;负责诊治辖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时监控居民的大病征兆,让居民在大病初期能得到尽早治疗。在社区开展首诊能够合理分流门诊病人。大家现在说看病难,最突出的是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实际上在国外,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都是社区医生的转诊,这样,社区医生能够帮助病人找到更合适的医院和医生。作为一个居民,不可能对各大医院的特点、哪一个医生怎么样了解得很清楚。但是作为社区医疗机构,医生会根据每个居民的实际需要进行转诊。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的目标。
其次,要将家庭病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在转诊方面,如果是经由社区卫生服务站转诊,病人的报销比例可相应扩大,并将医保病人在社区获得慢性病药品的报销比例和范围扩大,药品集中配送,减免部分挂号诊疗费用等。卫生部门要和医保、物价等部门进行协商,力争在相关的一些政策上对社区卫生机构有所倾斜。
最后,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创新社区卫生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资金筹集机制,探索政府“花钱买服务”等资金投入、补偿方式,并随财力增长逐步增加投入。要明确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和功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服务。要下定决心、下大力气合理调整和配置社区卫生资源。要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激励和外部监管机制,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项目的准入,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等制度,将社区居民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为群众提供廉价、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提高全社会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