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绵画课程纲要
沙画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学校名称:行村镇小学 科目名称:沙画校本课程纲要 授课课时:40课时 授课对象:一至五年级学生 开发者:王榕
日期:2017年10月26日
二、课程元素
(一)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与爱好;对美的感受与欣赏。
3.学习沙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沙画制作过程,每个小组完成2—3份作品。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5.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6、帮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7、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二)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沙画初识 1.沙画的基本知识(1课时)2.沙画作品欣赏与评价(1课时)3.沙画制作流程简介(1课时)第二单元:准备工作我来做 1.沙画材料介绍与准备(1课时)2.沙画的基本流程(1课时)
3.胶水、采沙、纸、刷子、马克笔的使用(1课时)4.沙画制作注意事项——总体介绍(1课时)第三单元:沙画动起来 1.沙画设计与创作(1课时)2.自己练习沙画的几种做法(2课时)2.主题一:龟兔赛跑(6课时)3.主题二:孔融让梨(6课时)4.主题三:天安门(4课时)5.主题四:拔苗助长(6课时)
5.主题五:中国(6课时)
第四单元:“沙画小巧手之星”评选活动 1.沙画艺术长廊——作品展览(1课时)2.我是“沙画之星”(1课时)
(三)课程实施 1.课程资源
(1)教材资源: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编写电子版教学活动用书,并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课时的进行情况作适当的增减和调整。
(2)活动资源:搜集关于沙画设计和制作的图片及教学视频。(3)其它资源:搜集沙画的相关资源。2.学习方式
(1)感受、观察:教师通过范例展示、实际场景观察、技法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沙画的魅力,观察沙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2)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得沙画的制作技能,完成不同作品,教师全程指导。
(3)小组合作:学生结对进行活动,由小组长负责帮助其他成员,教师适时指导。(4)交流展示:通过评比、展示、总结让学生明白自身(或本组)的优点及进步,既能友好竞争,又能通力合作。
3.教学方式
(1)美术欣赏法: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沙画作品,包括图片、实物等,感受沙画的魅力,激发参与兴趣。
(2)演示法:利用电子教材、网络视频资源等演示沙画的具体制作方法,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进行最直观的教学。
(3)小组合作教学:在学生中选出“小师傅”,根据学生对沙画制作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4)收集活动照片、活动视频等资料,开展“我是沙画之星”活动,让学生既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树立信心,形成分享的初步意识。
(四)课程评价 1.评价方式
(1)多元性评价:让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评价,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办法。
(2)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信息,注重资料的记录、搜集、积累,从中发现学习进步的轨迹。
(3)描述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2.评价范围
(1)学生的每阶段的沙画作品及优秀代表作品。(2)学生自己的评价、反思。
(3)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4)汇集其他相关的材料。3.评价标准
A.沙画小明星:能积极参与每次的实践活动,自主完成作品不少于2份,且作品色彩搭配协调,图案设计富有艺术性制作精美;能积极参与与其相关的资源收集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有相关的原始记录和相关成果,且成果较好;活动中能给予他人帮助,从言谈中能看到学生的收获和感悟。
B.沙画小能手:能积极参与每次的实践活动,自主完成作品不少于2份,有自己满意的作品;参与了与其相关的资源收集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有相关的原始记录和相关成果,且有真实的研究成果;活动中能与他人很好的合作,从言谈中能看到学生的收获和感悟。
C.沙画爱好者:能按时参与每次的实践活动,自主完成作品不少于2份;真正参与了与其相关的资源收集活动,有真实的原始记录;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从言谈中能看到学生的收获和感悟。
三、所需条件
1.学校要提供教师用于沙画制作方法指导的相关材料、记录活动历程的相关音像设备,以及沙画完善修饰阶段的相关材料。
2.学校在学生业余时间开放计算机网络教室,便于学生上网观看相关视频资源,搜集图片资料。
3.学校为学生探究活动积极配备教师、交通、摄影摄像、展览交流等条件。
第二篇:小学科学幻想画课程纲要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科幻画课程纲要
【适用年级】一年级 【总课时】 16课时 【课程类型】选修课 【课程简介】
科幻画创作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青少年喜爱的一项有益的科普活动。“绘心·绘境”科幻画课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的发展规律,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观察生活,想象未来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变化,把不可能的变为可能。彰显学生的绘画特色与个性。【背景分析】
从科幻画的发展史看来,最初科幻画都没能脱离归属于辅助科技杂志、科幻小说的插画类属性,而且这些科幻画都是来自于成人的笔下。以后,科幻画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并且少年儿童也参与了科幻画的创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有了科幻题材的出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幻画逐步在我国普及。【课程目标】
《科学幻想画》课程是以科学为依据,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从浅显到深入地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分享,增强学生的科学知识与绘画素养,激发学生创作思维与想象力,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认知什么是科幻画,并能领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2、学习科幻画,了解绘画艺术的丰富性,感受不同绘画形式带来的艺术美感,尝试用多种绘画方法进行创作。
3、能抓住色彩、造型的基本特点,提高画线条、色彩、组织画面的能力,创作富于变化的科幻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参观、交流、体验等综合性活动,了解科技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2、能从生活与文化中,感受科技带来的便捷,获得感性经验,扩展学生视野。
3、通过运用观察、比较、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线、形进行画面组合,利用夸张、想象等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激发学生大胆画出自己新颖的想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科幻画,引导学生感受创新绘画的乐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细节、热爱生活的情感。
3、增进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及师生间的情感,感受分享交流学习的快乐。
【课程内容与实施】
课程内容:
1、课程实施初期,回顾一年级的技法技巧,以学生的兴趣为入手点进行简单的小练笔。
2、课程实施中选择适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线、形等基本元素,便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绘画训练中,增强积极性,提高训练效率。
3、课程实施中,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思维拓展。
4、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教学中不能一概而论,统一要求,要给予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和赞许,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她们不断进步,逐渐达到创新科幻画要求。
5、课程实施中体验感知与绘画训练相结合,动静结合达到创新作品的效果。
6、教师平时要注重学习和积累,学习科学训练的方法,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指导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创作绘画的意识。折纸与绘画、美术欣赏等课程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绘画为折纸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造型能力,美术欣赏为折纸提供了审美标准与取向。折纸课教学要以绘画、美术欣赏为基础,并贯穿于折纸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相应的加工制作技巧、掌握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基本的造型规律与方法,提高平面及立体造型能力以及手、眼、脑协调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实施原则:
1.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自主相结合。2.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3.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评价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活动、观察、体验、创新等方面依据学生年龄特征给予不同层次的评价。评价形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活动之一:神奇的科幻画
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之中,通过专家讲堂、教师的授课等形式,感知体验科幻画的神密与奇妙。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敢于动手小练笔。
利用图表对平时巧思巧画、小练笔进行自我评价。
活动之二:奇妙之旅
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教学活动,通过观看影片、探秘机器人奥秘、参观科学试验基地等亲身体验的活动,开拓视野,感受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活动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提出新奇的问题。
活动之三:创意科幻画展示
突出主题,内容积极向上,能准确的运用图形、色彩等处理好画面及版式,具有形式美感。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创意独特。采用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展示活动中的不同收获。
二、终结性评价:
本学期我收获了什么?是一个学期进行的整体性评价。根据学生对教师授课、参观科技馆、活动体验、动手制作、巧思巧画、创意画展等项目中的表现,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评价。
1、绘画创意终极测评。
2、活动中学生互评测评表。
注:互评中,每条优秀、良好、一般,获12颗星以上为优秀者,5颗星以上为良好者,5颗星以下为一般者。
第三篇:海绵城市方案纲要(推荐)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
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
(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二)具体指标
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
(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
(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2.建成区外主要指标
(1)防洪标准: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海潮防御标准等;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等;
(2)水源涵养:水源保护区比例、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地下水水位等。
四、技术路线
建设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关要求,因地制宜,提出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提出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的措施。
五、建设任务
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通过经济技术比
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
(一)主要工程
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1)渗: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2)滞: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
(3)蓄: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
(4)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
(5)用: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现生利用设施;建设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更新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老旧管网等。
(6)排:进行河道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高标准建设雨水管网,加大截流倍流;加快易涝立交桥区、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等。
2.城市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1)防洪:因地制宜,建设防洪堤坝、涵闸,分洪和蓄滞洪设施等,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
(2)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等;(3)水源涵养工程:水源涵养林、湿地、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
(二)建设项目和投资安排
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建设时序、建设期限。按照建筑红线内(绿色建筑小区)、公共部分的设施布局,以及工程投资建设主体的不同,将“渗、滞、蓄、净、用、排”的各项建设任务分解,测算工程规模和投资安排(填写附表)。
1.城市建成区内:
(1)建筑红线内(绿色建筑小区):工程类型、工程量、投资来源;市场化运作情况,政府提出的规模建设管控要求;投资来源等,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2)公共部分(可经营项目):工程类型、规模,运作模式,投资来源、收益来源,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3)公共部分(非经营项目):工程类型、规模,运作模式,投资来源,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2.城市建成区外:
水利工程部分的工程量、投资来源、投资规模、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三)时间进度安排 2015-2017年进度安排计划,应包含至少1年的运营期。
六、预期效益分析可行性论证报告
在科学预测建设效果的基础上,分析试点在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预期效益等。效益分析应结合试点期目标和指标体系,尽量提出量化的预期效益。
七、主要示范内容
(一)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包括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总规、控规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制度,地块开发的规划建设管控制度等;
(二)制度机制
包括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低影响开发控制和雨水调蓄利用、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涝应急管理、持续稳定投入等体制机制。
(三)技术标准及方法
包括形成的技术标准、方法、政策等。
(四)能力建设
包括建立城市暴雨预报预警体系,健全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涝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人员队伍、抢险能力等。
五)规范的运作模式
包括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运作模式等。
(六)费价与投融资制度
包括保障社会资本正常运营和合理收益的费价政策,财政补贴制度,中长期财政预算制度等。
(七)绩效考核与按效果付费制度
包括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按实施效果付费。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组织机构、部门及职责分工、责任人员等。
(二)资金保障 资金需求总额及分预算,资金需求的计算方法。资金筹措情况,长效投入机制及资金来源,财政支持手段。
(三)融资机制保障
包括融资机制设计等。如采用PPP模式,还需包括PPP模式的投融资结构设计及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的具体机制安排,采取PPP模式部分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等。
(四)管理及制度保障
保障试点工作的相关制度措施等。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四篇: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编写理念
七年级语文组
实践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到编写《课程纲要》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能力,特组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老师编写《课程纲要》。
一、组织教师认识学习《课程纲要》的意义,熟练把握课程内容,及各个环节的课程目标、内在联系等。让每一位教师分清《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的主要区别在于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纲要》编写实际上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便于认真把握所教学科知识整体轮廓,清晰单个知识点的作用于意义。
三、本着全组教师全体动员,人人参与,集中学习,分散编写《课程纲要》的原则,定期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评议。并在新学期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编写的《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 的课程教学计划。
四、为使《课程纲要》更好的呈现,认真参阅小学一年级的《纲要》案例。关键环节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必须全面、适当、清晰;一般用4-6点的方式来描述;涉及的目标包括三大领域与确切的认知要求/水平。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则针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它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并要求教师明确所需相关学习资源是否具备。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则需要教师确定教学活动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要求包括:重点突出,按从易到难排序;明确描述选择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有效性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
五、集众人智慧,完善修订。
第五篇: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孟庄镇二中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设计教师:梁婷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3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基本了解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其具体内容
1、第一单元: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2、第二单元: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3、第三单元: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4、第四单元: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
2、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学案指导、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
(二)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国远古人类 第1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第三课 华夏之祖 第3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对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第4、5课时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6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7课时
内容标准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学生能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学生能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9课时
内容标准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第 10课时
内容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第 11课时
内容标准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对第二单元进行复习、测试 第12、13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第1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历史事实。
第十一课
第 15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6课时
内容标准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及其它相关的历史事实。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7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8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了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9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和两汉经营西域的史实。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20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21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第三单元复习、测试
第22、23课时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2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大致情况,和最后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形式。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25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26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27课时
内容标准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的基本内容。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2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对第四单元复习测试 29、30课时 期末总复习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影视作品、歌曲、网络资源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让学生收集照片、票证和物件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拟订访谈 提纲、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整理记录、收集 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 探究式学习方法
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课堂组织形式
导入新课——制定学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教师评价释疑——当堂测试——学习评价——学习反思。课程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2,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3,考后的反思和分析。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1,练习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概念:选择题的准确率在80%左右;材料阅读题,要求能认真阅读材料并能
运用其中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问题的解答。问答题,要求认真领会题目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角度进行回答。
2,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要求的领会、语言的表述等。
3,课堂笔记的情况:条理的清晰、重点的突出、字迹的端正、内容的完整等,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体现——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一些札记。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5,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