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讲课教案

时间:2019-05-15 02:5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定风波讲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定风波讲课教案》。

第一篇:定风波讲课教案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作内容。

2.体会本词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诵读,分析字词含义鉴赏词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和达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诵读,分析字词含义鉴赏词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苏轼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

二、展示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看教材p37注释1、2以及诗的小序,了解〈定**〉的写作背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故,交代写作缘由。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招致改革派的不满,当时有人故意曲解他的诗句,大做文章,说他做诗讽刺新法。最终,苏轼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坐牢103天,濒临被杀的境地,史称“乌台诗案”。师:说得简洁准确。这首《定**》就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被贬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就说:“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

(二)、诵读、理解课文内容情感

1、提要求,找同学朗读课文

2、点评:同学们在字音和节奏上读的都没有问题了,就是感情方面,还不是很到位,可能是对于课文的内容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先看看课文大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在进行诵读。

3、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4、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明确:上片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感受,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超脱精神。

下片描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表达了词人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5、自读上片并思考: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它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请找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品味,对于这些词我们应该怎样读?

6、自读下片并思考: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抓住哪些字词?如何读?(抓住“斜阳”“迎“)

7、“苏轼这个人真是„„”请你用一两个词概括。

8、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的朗诵,看自己的理解与名家是否相符。(欣赏朗诵视频)

(三)拓展延伸; 思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苏轼旷达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哪些诗句体现词人旷达情怀?请加以赏析。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诗借月之圆缺的“物理”排解人之离合的情理,最后以由衷的美好祝愿收结全篇,表达了作者超逸旷达的情怀。

(四)作业:

请利用书籍或网络搜集苏轼其他旷达风格的词作,并把它作为本周的摘抄作业抄于摘抄本上。

四、小结: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启迪,只要我们活得明亮,豁达,乐观,人生就会是一片晴空。

第二篇:定**讲课稿

(一)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写下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他曾写下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哀凉,他也写下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他,就是北宋文豪——苏轼。

(二)课文分析

1、苏轼其人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学到过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洲》、《江城子〃密州出猎》,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然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那么对于豪放词我们就得进行一点了解了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韵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苏词和辛词的风格微差在于:苏词清放,辛词雄放。所谓苏词清放,就是指苏轼的词比较清雅;而辛词雄放,就是说辛弃疾的词比较雄伟,金戈铁马。

苏轼一生作词很多,题材也很多,按照他的词的风格,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种是像《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称为豪放风格;一种是像《水调歌头》这样的,称为旷达风格;还有一种是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称为婉约风格。

2、初读诗歌。

我们知道宋朝以词为盛,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而婉约派以柳永为代表。这两者常被人拿来做比较。曾有人说,柳屯田之词,只应有二八佳人,手持红玉牙板,轻声慢唱“晓风残月”;东坡之词,当有关西大汉,手拿铁板琵琶,慷慨而歌“大江东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回关西大汉,咏一回《定**》。

学生试读,纠正字音,强调感情(旷达,豪迈)。

教师范读,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跟读。

3、整体感知

朗读完这首词,大家对这首词的情感都有了一个隐约的感觉。下面就请大家仔细体会,疏通一下这首词的大意,了解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内容,这首词在我们给苏轼的词的分类中,属于哪一类的?

4、合作探究:苏轼给你的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可以反映他的这些特点的句子。

一个人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和性格的,在你的印象当中,苏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你从词中找出可以反映他这些特点的句子。

沉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气候不定,人生无常,祸福难免,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甚至无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

5、写作背景介绍

从这首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豁达与乐观。大家都知道苏轼是北宋的一个大文豪,才华出众,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进士。像他这样的人应该是得到重用的。事实也是如此,他年轻的时候担任过京官,但是后来却一贬再贬,他在《自题金山小像》中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惠州在广东,儋州在海南,这三个地方都是苏轼被贬谪的地方,一个比一个远。这是为什么呢?他最初被贬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诗的背景资料。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3月,苏轼因为不赞成王安石新法,贬往湖州。后因为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网罗,获罪入狱。在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等人认定苏轼在他的诗句中讥讽皇帝和宰相,应该处以死刑。宋神宗举棋不定,最后被苏轼的绝命诗感动,再加上王安石的劝阻,苏轼最后被贬往黄州。

这首诗就写在黄州。

6、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出行归来的途中遇雨的心态,实质上是不是这样呢?结合词本身的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不只是对遇雨的心态,同时也是表现出他在人生的风雨路上遇到坎坷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旷达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不只是写风雨之中他泰然自若的吟啸徐行,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遭到贬谪、人生中遇到坎坷之时的一种镇定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中“马”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功名利禄,而“竹杖芒鞋轻胜马”则是一种无官一身轻的心理。“任”字则表现出一种任其自然,随意而为的豁达状况。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一句中,把上片的风雨转为此时的阳光斜照,隐喻出风雨的无序,人生的无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样一个风雨无序,人生无常的情况下,词人的态度却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在他眼中,风雨也好,兴衰也罢,对他来说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7、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感受。“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的是风雨时,下片写的是风雨后。

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相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8、这首词表现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迟之意于言外。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词人所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但是,所感的却是心中所想之事,两者是不相同的内容却有相似的构成特点。(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词当中以风雨喻政治生活中的起伏,以风雨中的态度喻他面对人生坎坷的心态。但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种整体的隐喻寄托。

(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词人以眼前的风雨,来寓指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坎坷。

9、在这首词当中,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儿,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何看法? 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三)课外拓展

《定**·独乐》

谁言窘迫尽平生,敝衣草履亦独行。人间自有逍遥法,何怕,一人尚伴一孤影。岂须苍天怜我命,虚语,吾辈犹能定死生。一宵酒醒笙箫处,且去,明朝风好仍有晴。

这首词是用苏轼《定**》(沙湖道中遇雨)韵,与苏轼的词相比,其表达的意境上是相似的,也是表现出词人坦然面对人生困苦,坦言生死的豁达。但是,这首词与苏词相比多了一些不服天命的倔强,这是苏词中所没有的。

(四)课堂总结

风雨来袭,苏轼却不是仓皇逃避,而是吟啸徐行,缓缓而归。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所以,那个有才有貌的女子才会倾心于他。面对风雨,面对挫折,我们也应该如苏轼一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五)作业布置:请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散文。

第三篇:定**教案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色彩;

2、理解作品表现手法及艺术技巧,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3、学会鉴赏古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词中陌生词(料峭、萧瑟)的词义,作者的艺术处理技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上节课的知识点回顾;

2、本课导入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见一见我们的老朋友——苏轼。以前我们就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领略到了苏轼的思辨智慧,在“老夫聊发少年狂”中见识到了东坡的功业情结,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感受到了苏轼的兄弟情谊,在“大江东去”中领略到了苏轼的豪放胸襟,同样也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了解到了苏轼的壮志难酬。今天,让我们看看,在《定**》里,苏轼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感悟。

3、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能天才。22岁第一次随父亲苏洵走出四川进京赶考,不仅中进士第二,而且还因欧阳修的奖掖而一举成为轰动京师的名人。欧阳修曾感慨“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宋仁宗看了苏轼的文章后叹道“朕为子孙得二贤相矣。”少年得志的苏轼,踌躇满志,一心想施展他兼济天下的抱负。恰遇王安石改革,苏轼洞察出了其中的弊病,曾上书反对新政。后来,苏轼的诗词被别有用心者歪曲,苏轼也因诽谤新政而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所幸,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类似于民兵护卫队副队长。《定**》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年所作的一首词。在此之前,从苏轼到黄州上任,还陆续的写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首词,加上《定**》这四首词,是苏轼从怨恨到释怀的心路历程的转变的见证。

4、学生朗读,注意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料峭(qiào)

5、朗读感悟

鼓励学生说出,朗读作品的初步感受。

6、讲解全文(1)词牌名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其音乐哀乐不同,音色也迥异。现在词乐已经失传,所以只能凭不同词牌的文字形式,各调的句数、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来大体推测其音乐性。《满江红》就是悲壮型的,《念奴娇》就是豪放型的。《定**》,一作《定**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唐教坊曲。(2)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点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写作缘由,重点突出了作者的心情,情由景生。

(3)正文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古诗、近体诗相比,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句子长短不齐,而且为了配合音乐反复吟唱,一般分上下两阙,或称上片、下片。也有不分阙的单调和多于两阙的三片、四片的长调。

让学生翻译词片,提示:

莫听,不要听,不管、不在乎的意思; 吟啸,唱歌的意思;

任平生,任凭一生,就让一生这样。问:上片写了什么?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不怕(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不怕自然的风雨,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

1、形容微寒;亦形容风力寒冷、尖利。

2、来回摆动的状貌。如“料峭采莲船,纵横簸天浪。” “料”可做量词,如“一料药”,这里引申为稍微;“峭”形容严峻。“料”和“峭”都是常用字,这里组合一起,用来形容春风,古诗词里常有这种活用字词的现象,表情达意的效果非常明显。如熟悉的“绿肥红瘦”;《水浒传》里鲁智深请铁匠铸刀,铁匠问多重,鲁智深说七十二斤,铁匠说“肥了”人物性格两字边衬托出了;再入“笑从双脸生”几字就描绘出一幅伊人对面莞尔一笑的画面。在写作时,我们也应该像这些成功的作品学习,有时候,往往几个字,就会使整篇文章格调不同。尤其是现代文,一般是怎么说就怎么写,虽然这样意思明了,但有时也不免显得语言苍白。所以,我们在写作练习中要有意识的向古典作品借鉴,美化我们自己作品的意境。

萧瑟:

1、拟声词。

2、形容词,形容景色凄凉。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3、形容词,稀疏。如“萧瑟两鬓”。

下片写三月的春风吹醒了醉酒,让我觉得丝丝微冷。这时雨过天晴,正要落下山去的夕阳还送来了一缕阳光,倒还有点温暖。一身都湿透了,回去吧,看看刚才还是稀里哗啦的树林,此时早已是风止雨停,而太阳呢,似乎也没看到。

7、问题设计

(1)“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作者是怎样体现出他自己的不狼狈的?(2)整首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雨的是哪些?是怎样写雨的?(3)找出词中能表达作者心态的关键字词,试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回首向来萧瑟处”作者是站在那里回头看看刚才走过来的那片树林吗?

(5)“归去”,是回家吗?请仔细揣摩。

(6)“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哪句更深刻?

8、问题解答

(1)作者在雨中依然悠闲自在,吟啸而徐行,一个“轻”字更是表明了,作者发自内心的一身轻松。

(2)除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实写。“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写雨,作者不是从视觉上正面的写雨,而是通过听觉,写雨点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来写雨。雨点打在树叶上都能听到声音,说明了雨之大、之急。

(3)“吟啸”“徐行”“轻”“任”“归去”作者在雨中悠然自得,轻松从容,潇洒随意,就算经历了一路的风风雨雨,回首来时路,也能淡然一笑,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挫折的看淡,对洒脱人生的领悟。

(4)“回首向来萧瑟处”是一语双关的写法,即是看刚才的那片树林,更是回看那人生路,潇潇暮雨,正象征着乌台诗案那段挫折。

(5)“归去”,是回家,只不过是回心灵之家。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便是执着,很多人执着向前,以至于“我们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回首是一种智慧,它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离最初的梦想究竟有多远;回首需要勇气,尤其是回首那段深埋在心中辛酸史。有多少人感叹“往事不堪回首”!然而,苏轼回首了,回首了几要丢掉了性命的打击,没有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埋怨哭诉,也没有锤足顿胸的自暴自弃,更没有盲然无措的心灰意冷。苏轼有的只是从痛苦中抽拔了的、从苦难中升华了的潇洒。这是我们需要向苏轼学习的。其实,我们更应该从苏轼身上领悟到,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正是心中的坚守。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也能选择“归去”。“归去”不是原路返回,而是摒除了障碍之后的以原始的目标出发。苏轼的原始目标是什么?在儒,那是“兼济天下”;在道,那是随遇而安;在佛,那是随缘。苏轼要的不是功名利禄,要的不是高官显位,既然是这样,那贬官了又能怎么样呢?那就回去吧。

(6)“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使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两句中都以“雨”来比作人生中的挫折、逆境。前一句的心态是,任凭你人生中有多少挫折苦难,都不能把我怎么样,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大气的气魄;后一句是,人生中无所谓逆境、顺境,如“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的超脱。

9、小结 作者路中遇雨,因事感怀,用比喻及以小见大的手法,抒发了泰然从容、乐观旷达,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逆境的超拔的人生观。纵观全词,一种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难道不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0、作业

(1)分别用“料峭”“萧瑟”“回首”三个词语造句;(2)背诵本词;(3)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上面诗作中的任意一首。

(4)自己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背诵苏轼的代表作品。

第四篇:苏轼《定**》教案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PPT演示)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但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定**》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

余秋雨曾说过:“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被处死,坐牢 103天,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当时的恐悸、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这生活的苦果。

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中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才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 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读出节奏

3、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2)地点:沙湖道中(3)天气:雨,晴。(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而且他没躲雨。(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三、解读文本、初步鉴赏(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3、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骑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句义: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总结人物形象1: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板书)(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1、苏轼为何喝酒?

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独)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

写此文时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乌台诗案:(命悬一线 九死一生)沙湖买田:(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四、合作探究、重点鉴赏

1、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苏轼 360首词中,归字出现 100多次。他要“归去”到哪里?为什么?

1)归朝廷 因为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2)归田园。喜好庄子,纵情山水,每到一个贬谪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 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如《记承天诗夜游》: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4)“归去”——回归自我

面对风雨,谢灵运归去了工丽的山水诗中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归去了世外桃源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的归去遵循心灵的指引,积极实现人生的关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独守那份朴拙、持重、超然、旷达的自我。

他不同庄子、陶潜,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总结人物形象2: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板书)

3、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几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2、布置作业:背诵本词

第五篇:定**优秀教案

定**

写作背景:

《定**》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被贬官在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在他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中去了。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司马光等人是有区别的。对新法,苏轼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为此,他遭到了旧党的排斥。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这首《定**》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小序:交代了

时间:3月7日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 晴

人物:带雨伞的仆人

同行者: 我 写作缘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个避雨场所。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置之不理,表现出无所畏惧 “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

面对突如其来的雨,不但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

“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了。” 3.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双关 任:

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确实如此,苏轼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已经学会在挫折面前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总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从“吹酒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带有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处境艰险、内心苦闷,因此借酒浇愁就成了常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它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和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社会上政局犹如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萧瑟处”,是指作者刚才遇雨的地方。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现在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呢。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说来都是无所谓的。

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从而作者的个性也就表现得更鲜明了。

这首《定**》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表明了作者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豁然旷达人生态度。

下载定风波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定风波讲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轼`定**教案

    苏轼《定**》教学实录 一、 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

    定**详细教案

    定** 一、本词导入。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

    《定**》 公开课教案

    必修四 第二单元 第六课 《定**》 涡阳二中 语文组 张素萍 [课程分析]: 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

    2.5定**教案1

    2.5 定**教案(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

    定**优秀原创教案

    《定**》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提升学 生的人生观。 4、领会词以......

    山东教师教案:《定**》教案

    《定**》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课前至上课播放PPT展示三张图片,分别是霍金、张海迪、海海伦凯勒的照片。出示霍金等的图片,讲解霍金身残志坚的故事启发学生思......

    讲课教案

    第二章 机械设计总论 机器的组成及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机器的结构组成的基本概念。 2、了解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

    讲课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同学们,我们大汉民族是一个善待朋友的民族,可是我们也非常痛恨敌人,近代以来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消灭敌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敌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