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定风波教案1

时间:2019-05-13 00:4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5定风波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5定风波教案1》。

第一篇:2.5定风波教案1

2.5 定**

教案(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①标题《定**》苏轼 ②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 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 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 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醒:

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三、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上片 :(“莫听”~“任平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 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 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 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读这首词

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

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3、背诵这首词

第二篇:定**教案

《定**》教案

【教学设想】:

苏轼的《定**》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最后鉴赏其深沉博大的思想是以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立体全面认识苏轼。

2、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体会词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

3、体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豪迈的人生哲理。反观自我,塑造健全人格,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教学重点】:

探究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儒、佛、道糅为一体的思想在本词中的体现。【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鉴赏指导法 学法:

1、师生合作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录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分钟)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三月是春季中最美的一个月,我们习惯上叫“阳春三月”。但是“天有不测风雨”,即使在如此美好的三月,在路上偶尔也会碰到潇潇春雨,却没有伞,而且迎面还会吹来阵阵料峭春风。那么,你们面对春天突如其来的大雨时,你会怎么做呢?

是的,我们一般人几乎都会选择躲啊,跑啊这类的,近千年前的大文豪苏轼也遇到了这样的场合,那他又是什么态度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苏轼的定**吧!

一读(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4分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齐读(注意读准字音):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所以我们先来读文,接下来请同学们集体朗诵一遍这首词。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料峭liào qiào 萧瑟sè(直接在词中中标注)

(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接下来)

2.师配乐范读:同学们听读过程中注意划分节奏和标出重音

(除了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抽个别同学朗读:(只要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即可,学完本课再读出感情和韵味)(男生,女生,第一个学生读完后,第二个学生评价后,第二个学生再读。)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4.具体分析文本句子是再读,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学完后全班再次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二.析(30--32分钟)

初读感知,梳理词意遇雨.小序

问题1:粗读,结合注释,找出小序的有效信息?作用?

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遇雨——独不觉,故——交代写作缘由,因事感怀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人物:(拿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态度):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由故字点出艺术手法,因事感怀)

问题2:细读(精读):(莫听,何妨,谁怕,任)

小序说到东坡遇雨态度是“独不觉”,那他是怎样体现他的“独不觉”的呢?给请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再读这首词找出面对风雨时,直接体现抒情主人公态度的词语并分析?

(30秒后提示同学们,注意用红笔圈出找到的词语,注意是直接体现的词语)

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个避雨场所。品:“莫听”——置之不理,表现出无所畏惧 “穿林打叶声”——“穿”“打”可见雨大,疾风骤雨 “何妨”——挑战风雨 “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

面对突如其来的雨,不但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读:生带入这种感情读

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品:“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了。”

“谁怕”——蔑视风雨,“任”———镇定自若,“一蓑烟雨”-----从“穿林打叶的大雨”到“一蓑烟雨” 总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赏析:点拨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关键词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读:生带入这种感情读,之后全班读出这种感情

间接体现: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结合背景,分析“竹杖芒鞋”和“马”这些意象的深刻寓意? 插入背景(1分钟)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一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乌台诗案”历经生死考验被贬黄州三年后苏轼写下了这首《定**》(出示苏轼被贬前后的地图,直观体现苏轼被贬之远)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轻松,轻易。“胜”胜过

“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过渡语:领略完雨中苏轼的态度,那么风雨过后,苏轼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问题3:细读(精读):找出风雨过后,直接体现抒情主人公态度的词语并分析?雨后(风雨过后的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从“吹酒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带有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处境艰险、内心苦闷,因此借酒浇愁就成了常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它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迎”——积极主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萧瑟处”,是指作者刚才遇雨的地方。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现在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呢。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说来都是无所谓的。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从而作者的个性也就表现得更鲜明了。

“归”——豁达洒脱,超然释怀 “风雨”“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读:齐读

这首《定**》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表明了作者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豁然旷达人生态度。

讨论:苏轼到底想归向何方?

1.归朝庭? 2.归田园? 3.归佛门?

明确:回归自我,归向内心 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

点拨归结:“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

总结:心有东坡词,世上无难事。人生再大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了一片晴空。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开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三.造境总结?:(音乐,图片,雨声,想象,讲诉文字......)(3分钟)

布置作业:(1分钟)

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

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

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对待风雨的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思辨性,以小见大,一语双关,因事感怀)

第三篇:定**教案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作的意境。

(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感知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体味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鉴赏词作,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胸怀。(2)、从苏轼对待挫折的方式中得到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教学重点:

1、此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教学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纵深思考,横向比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

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小镇的故事:90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文人从死刑牢狱中被押出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带着满心侥幸和满心绝望,来到一个很荒凉的小镇。他在这里完成了一次精神的突围——由失意孤独、困惑烦恼到超脱旷达、从容淡定,他在这里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而这座小镇也因为他而名扬海内外。“苏轼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轼”。

这个文人是——苏轼,这座小镇是——黄州。

苏轼性情爽直、好发议论,因此频遭贬谪,终身漂泊、历尽磨难,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第一个重大打击,一个正处在人生事业巅峰的人忽地被打下低谷,他还有出路么?这样的厄运人生,苏东坡如何面对呢?所谓“言为心声”,让我们学习他写在黄州的一首词——《定**》。

二、认读感知鉴赏《定**》

1、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听老师读,解决疑难字句,了解词的大意,听出画面、听出情感。析:本词上下片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踏雨吟啸,怡然自乐。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3、学生一起朗诵,争取背诵,进一步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4、讨论交流,解读全词,畅所欲言,展现个性

(1)、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代表性问题,讨论解决。

(2)、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你觉得苏轼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讨论重点: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分析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概括人生哲理: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四、探究、解析苏轼的思想体系

词人写道“归去”,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词人从未有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1)儒家入世思想

(2)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问题:是不是苏轼的思想里只有儒家的经世济用呢?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人。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道佛兼容并蓄,基本思想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内。

五、归纳

作品主题: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藐视祸难、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

六、拓展阅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提示解读诗词的方法,探讨苏词的多种风格。——既有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豪放词风,又有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婉约词风。

总结:豪放派的苏轼也有缠绵柔婉的一面。品读苏轼一篇篇蕴含着生活气息、生活意义、阳光般透明的诗文,如同畅饮沁人心脾的甘泉,可以使人内心澄清而明亮。用心去读苏轼,我们读出了他的愤懑痛苦,读出了他的无奈失意,更读出了他的超脱达观、坦荡豪迈。让我们学习苏轼,让我们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七、布置作业:

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其人生思想,让我们走进苏轼与其对话。阅读苏轼其他作品,以《东坡先生,我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定**》

苏轼

上片

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镇定心态 藐视祸难 下片

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欣慰心态 超脱旷达

眼前景——

心中事 ——

人生理

以小见大

第四篇:定**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教学重点

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教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描述(出示多媒体画面):

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波宕,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眼中所见无一坏人;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就是苏轼,中国老百姓更喜欢称他为苏东坡。

苏轼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东坡词新人耳目的魅力。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苏轼的豪放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再来感受一下这震铄千古的豪放名篇的恢弘气势。(生齐诵。)

师:在诵读中,同学们感受到东坡词的豪放气势了吧。下面请同学结合着《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归结一下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 一开头,词人便以千钧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壮阔、浩浩东去的雄伟气魄,然后用“乱”、“拍”、“卷”等字,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雄壮奇美的江山画卷。

苏轼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

(生总结: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是,同学们,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呢?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下面我们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点击投影)

《定**》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事实上,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看课件中的视频,感受。2,鉴赏分析

3.层次结构

①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②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又复杂的心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全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5.内容述评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他曾在给李之仪的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遭迫害,受贬谪,被人推搡谩骂,无人识其是官,竟觉得这是可喜之事;由此种奇异心态可以体味到,苏轼当时的心胸旷达到何种程度。

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而过片中的“醒”字,则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其《临江仙》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就产生在这首《定**》之前不久,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意向确实在苏轼的思想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点击投影)

明确: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点击投影)

明确: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五、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点击投影)

明确: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讨论:即景生情、以小寓大的写法。

明确:《定**》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像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的成功之处。

六、布置作业(点击投影)

背诵、默写《定**》。

第五篇:定**教案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色彩;

2、理解作品表现手法及艺术技巧,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3、学会鉴赏古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词中陌生词(料峭、萧瑟)的词义,作者的艺术处理技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上节课的知识点回顾;

2、本课导入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见一见我们的老朋友——苏轼。以前我们就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领略到了苏轼的思辨智慧,在“老夫聊发少年狂”中见识到了东坡的功业情结,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感受到了苏轼的兄弟情谊,在“大江东去”中领略到了苏轼的豪放胸襟,同样也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了解到了苏轼的壮志难酬。今天,让我们看看,在《定**》里,苏轼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感悟。

3、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能天才。22岁第一次随父亲苏洵走出四川进京赶考,不仅中进士第二,而且还因欧阳修的奖掖而一举成为轰动京师的名人。欧阳修曾感慨“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宋仁宗看了苏轼的文章后叹道“朕为子孙得二贤相矣。”少年得志的苏轼,踌躇满志,一心想施展他兼济天下的抱负。恰遇王安石改革,苏轼洞察出了其中的弊病,曾上书反对新政。后来,苏轼的诗词被别有用心者歪曲,苏轼也因诽谤新政而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所幸,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类似于民兵护卫队副队长。《定**》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年所作的一首词。在此之前,从苏轼到黄州上任,还陆续的写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首词,加上《定**》这四首词,是苏轼从怨恨到释怀的心路历程的转变的见证。

4、学生朗读,注意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料峭(qiào)

5、朗读感悟

鼓励学生说出,朗读作品的初步感受。

6、讲解全文(1)词牌名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其音乐哀乐不同,音色也迥异。现在词乐已经失传,所以只能凭不同词牌的文字形式,各调的句数、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来大体推测其音乐性。《满江红》就是悲壮型的,《念奴娇》就是豪放型的。《定**》,一作《定**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唐教坊曲。(2)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点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写作缘由,重点突出了作者的心情,情由景生。

(3)正文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古诗、近体诗相比,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句子长短不齐,而且为了配合音乐反复吟唱,一般分上下两阙,或称上片、下片。也有不分阙的单调和多于两阙的三片、四片的长调。

让学生翻译词片,提示:

莫听,不要听,不管、不在乎的意思; 吟啸,唱歌的意思;

任平生,任凭一生,就让一生这样。问:上片写了什么?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不怕(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不怕自然的风雨,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

1、形容微寒;亦形容风力寒冷、尖利。

2、来回摆动的状貌。如“料峭采莲船,纵横簸天浪。” “料”可做量词,如“一料药”,这里引申为稍微;“峭”形容严峻。“料”和“峭”都是常用字,这里组合一起,用来形容春风,古诗词里常有这种活用字词的现象,表情达意的效果非常明显。如熟悉的“绿肥红瘦”;《水浒传》里鲁智深请铁匠铸刀,铁匠问多重,鲁智深说七十二斤,铁匠说“肥了”人物性格两字边衬托出了;再入“笑从双脸生”几字就描绘出一幅伊人对面莞尔一笑的画面。在写作时,我们也应该像这些成功的作品学习,有时候,往往几个字,就会使整篇文章格调不同。尤其是现代文,一般是怎么说就怎么写,虽然这样意思明了,但有时也不免显得语言苍白。所以,我们在写作练习中要有意识的向古典作品借鉴,美化我们自己作品的意境。

萧瑟:

1、拟声词。

2、形容词,形容景色凄凉。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3、形容词,稀疏。如“萧瑟两鬓”。

下片写三月的春风吹醒了醉酒,让我觉得丝丝微冷。这时雨过天晴,正要落下山去的夕阳还送来了一缕阳光,倒还有点温暖。一身都湿透了,回去吧,看看刚才还是稀里哗啦的树林,此时早已是风止雨停,而太阳呢,似乎也没看到。

7、问题设计

(1)“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作者是怎样体现出他自己的不狼狈的?(2)整首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雨的是哪些?是怎样写雨的?(3)找出词中能表达作者心态的关键字词,试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回首向来萧瑟处”作者是站在那里回头看看刚才走过来的那片树林吗?

(5)“归去”,是回家吗?请仔细揣摩。

(6)“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哪句更深刻?

8、问题解答

(1)作者在雨中依然悠闲自在,吟啸而徐行,一个“轻”字更是表明了,作者发自内心的一身轻松。

(2)除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实写。“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写雨,作者不是从视觉上正面的写雨,而是通过听觉,写雨点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来写雨。雨点打在树叶上都能听到声音,说明了雨之大、之急。

(3)“吟啸”“徐行”“轻”“任”“归去”作者在雨中悠然自得,轻松从容,潇洒随意,就算经历了一路的风风雨雨,回首来时路,也能淡然一笑,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挫折的看淡,对洒脱人生的领悟。

(4)“回首向来萧瑟处”是一语双关的写法,即是看刚才的那片树林,更是回看那人生路,潇潇暮雨,正象征着乌台诗案那段挫折。

(5)“归去”,是回家,只不过是回心灵之家。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便是执着,很多人执着向前,以至于“我们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回首是一种智慧,它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离最初的梦想究竟有多远;回首需要勇气,尤其是回首那段深埋在心中辛酸史。有多少人感叹“往事不堪回首”!然而,苏轼回首了,回首了几要丢掉了性命的打击,没有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埋怨哭诉,也没有锤足顿胸的自暴自弃,更没有盲然无措的心灰意冷。苏轼有的只是从痛苦中抽拔了的、从苦难中升华了的潇洒。这是我们需要向苏轼学习的。其实,我们更应该从苏轼身上领悟到,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正是心中的坚守。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也能选择“归去”。“归去”不是原路返回,而是摒除了障碍之后的以原始的目标出发。苏轼的原始目标是什么?在儒,那是“兼济天下”;在道,那是随遇而安;在佛,那是随缘。苏轼要的不是功名利禄,要的不是高官显位,既然是这样,那贬官了又能怎么样呢?那就回去吧。

(6)“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使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两句中都以“雨”来比作人生中的挫折、逆境。前一句的心态是,任凭你人生中有多少挫折苦难,都不能把我怎么样,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大气的气魄;后一句是,人生中无所谓逆境、顺境,如“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的超脱。

9、小结 作者路中遇雨,因事感怀,用比喻及以小见大的手法,抒发了泰然从容、乐观旷达,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逆境的超拔的人生观。纵观全词,一种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难道不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0、作业

(1)分别用“料峭”“萧瑟”“回首”三个词语造句;(2)背诵本词;(3)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上面诗作中的任意一首。

(4)自己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背诵苏轼的代表作品。

下载2.5定风波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2.5定风波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定**优秀教案

    定** 写作背景: 《定**》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被贬官在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

    定**讲课教案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作内容。 2.体会本词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诵读,分析字词含义鉴赏词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苏轼旷达、......

    苏轼`定**教案

    苏轼《定**》教学实录 一、 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

    定**详细教案

    定** 一、本词导入。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

    定**优秀原创教案

    《定**》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提升学 生的人生观。 4、领会词以......

    苏轼《定**》教案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

    《定**》 公开课教案

    必修四 第二单元 第六课 《定**》 涡阳二中 语文组 张素萍 [课程分析]: 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

    定**(范文大全)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人的情感 2、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