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二年级教学中词语理解的方法
浅谈二年级教学中词语理解的方法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其实,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提及的几种。在实际教学中通常有以下方法:
多感官参与理解:写话、习作常常是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方能写出真情实感,理解词语也不例外。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如,《称赞》一文中的“粗糙”,可以找一块表面不平滑的木板,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动手摸一摸,再想一想用这样的板子做成的凳子看上去感觉怎样,“粗糙”一词就在学生的脑中形象化了。而这个词语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对小獾充满真诚的鼓励,从而感悟“称赞为伙伴带来自信”的课文主旨,一举多得。
借助画图理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坐井观天》中的“井沿”,《葡萄沟》中的“梯田”等,均可在教学时几笔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帮助理解。
比较辨析理解: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如“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
分解字义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俭”就是勤劳节俭,“疲劳”就是疲乏劳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流动不停等。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低年级课文篇幅不长,一般来说,词语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即可理解;有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也需要学生联前想后。如“恍然大悟”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
结合做动作理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画面。
换词理解: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兴奋”“称赞”“骄傲”等,均可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
创设情境体验理解: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具化词语。如,《从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
借助经验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还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二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方法初探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 词语理解方法初探
字、词、句之间巧妙的组合就构成了一篇精美的文章,学文章就应该让学生在审美中认读理解。让学生走进审美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意。词语是阅读文章的基础,词语的理解方法可以影响学生阅读文章的质量。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是掌握文章内容的关键。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我认为可以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表演领悟。
低年级阅读教材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自身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指导老师,有了它便可充分利用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去领悟词语的意思。表演是孩子的天性,采用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与肢体的协调作用,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如:在《骆驼和羊》一课中,遇到“大模大样”一词,让学生上台表演羊大模大样进园子的情景,在生动有趣的表演过程中,学生领悟了这一词的含义,并且印象非常深刻。
二、情境理解。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可以使教师充分采用具体、形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去理解词语的含义。如:在讲授《两只小狮子》一文时,第二自然段讲了“小狮子懒洋洋的,什么也不干。”在这里“懒洋洋”一词单纯讲字面意思不好表达,于是我利用学生对卡通画有浓厚兴趣这一心理,将懒洋洋的小狮子制作成了课件,并配以音乐,学生在观察小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同时又享受到音乐,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对“懒洋洋”一词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朗读体会。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非常浓厚,可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文章。如:分角色朗读、开火车朗读、表演朗读、对接朗读等形式。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理解词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在《蓝树叶》一课中有“吞吞吐吐”一词,我指导学生朗读林圆圆的话,并使学生发挥想象当她听到李丽向她借铅笔时,她会想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表达其意思,学生就会对词语的意思记忆犹新。
四、文中品味。
词语的意思是靠语境来决定的,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低年级的学生对这种多含义的词语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方法得当,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如:在讲授《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有“旅行”一词,平时我们所说的旅行是指出外办事或游览。课文中的“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中的“旅行”该如何解释?在这里就出现了刚才的情况,这里的“旅行”其实是指种子传播。在特殊的语境中我便采取了使用实物的方法,用蒲公英、苍耳的种子演示给学生看,同时还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种子来演示。这样一来,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还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五、呼应理解。
词语在语文教材中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篇与篇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许多词语的意思只在单独的一个自然段中是解释不了的,这就需要利用呼应理解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去理解、掌握词语的意思,不仅便于学生对单个词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语感水平提高的目的。如:在《称象》一课的最后一段中有“果然”一词,在这里就可以利用上述提到的方法。老师在讲的过程中,可利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去回顾前面所讲的内容,“曹冲的方法可以吗?”“结果和曹冲说的一样吗?”这样就与前文呼应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的方法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即趣味性、知识性而定,但这些方法制订的最终目的要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 词语理解方法初探
胜利油田胜北社区油建小学
朱小军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理解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理解的方法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理解了文章中的词语,才能读懂文章的意思。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词语理解有着不同的要求,可见词语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现本人就各学段的词语理解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受
小学低年段学生,掌握字词量有限,他们理解词语往往依赖形象,依赖语感,词语教学如果生硬灌输,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就事倍功半。低年级学生虽然有意注意在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刺激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枯燥的词语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既费时又缺乏实效,因此《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教学片段:(出示)小河说:“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师:谁能说说“浑浊”的河水是什么样的? 生:很脏。生:看不清河底。生:像泥水一样。
师:小朋友们的回答可真丰富,请大家看老师。(现场演示,拿两个杯子装满清水,然后向一个杯中放入一些泥,然学生观察这个杯中的变化,同时与装满清水的杯子形成对比。让学生很直观的观察浑浊的水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们,这就是浑浊的河水,看不清底部。
直观形象的感受,能让低年级孩子很清楚地了解词语的意思。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机械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
二、借助字典,练习上下文感悟
中段语文教学中能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去理解词语,还要让学生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如苏教版四下《云雀的心愿》一课中,对于“贫瘠”这个词的理解,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回答“没有土壤,长不出庄稼和树木”;然后呈现“贫瘠的沙漠”图片,让学生去感知,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有哪些地方贫瘠的?最后指出“贫瘠”在字典中的含义:土壤不肥沃。这样,学生便可以真正理解这个词。再如理解这课中“乱砍滥伐”着个词,出示“滥”字在字典中的释义:“
1、流水漫溢;
2、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3、浮泛不合实际”,让学生判断在“乱砍滥伐”中“滥”的含义是“不加选择,不加节制”,从而理解整个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孩子抓住词语中的关键字去理解整个词语。
三、唤起生活体验,感悟词语内涵
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也应回归生活。在词语理解中,如果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理解“掠过”和“小圆晕”这两个词语时,我问学生谁见过鸟飞过水面的样子?学生描述鸟儿的翅膀轻轻从水面拂过,我抓住契机指出“掠过”就是“倾斜地从物体表面擦过”;我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把小石子扔进小河里,河面会泛起的一圈圈涟漪,这就是我们书中的“小圆晕”,而课文中是指燕子倾斜飞过河面留下的环状波纹。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可以减小词语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可以使词语释义更清楚、明白。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学段。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词语理解语境化
高年级段语文教学对于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在词语的教学中,不仅要明白词语本身的含义,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揣摩词语的意思。为使词语的解释更加形象,我们往往会借助多媒体教学。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午《望月》一课中“镀上”这个词,我先让学生快速查字典找出“镀上”的意思:“利用化学、机械或电镀的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别的金属或物体的表面上。”但在课文中,作者又赋予“镀上”特别的含义。于是,我出示整个句子:“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具体的语境感悟“镀上”的含义。为了更形象化,我出示了一幅月光照在江面及江两岸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随即有学生回答:“这里的‘镀上’是指月光均匀地洒在江面上,闪闪发光。”学生通过结合具体语境可以揣摩出“镀上”的真正含义。
词语教学本是是枯燥的,没有多重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乏味。所以词语教学应渗透在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上,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无定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方法,进而引导孩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词语,在今后的阅读中养成习惯。
第四篇: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上传: 陈小娟
更新时间:2014-12-31 12:50:10
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在课堂尽力回避或“滑”过的一个环节。常见的词语教学模式是,老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为此,新课标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的要求。许多专家也呼吁: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词义,淡化脱离语言环境的解释词义。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融句段、字音、体验、情景、课文内容于一体,让词语理解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让词语教学涌动智慧和灵性。
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因词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可让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得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后,遇到词语理解就能很好地结合多种方法,再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去体会和感悟了。我们研究的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在这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是我参与课题实验以来对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教学这一块的实践和研究。
一、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看图理解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坐井观天》中的“井沿”,《葡萄沟》中的“梯田”等,均可在教学时几笔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帮助理解。
2、比较辨析理解法:
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3、生活体验法:
所谓生活体验法,是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如,《蓝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最终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因为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4、分解字义理解法:
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俭”就是勤劳节俭,“疲劳”就是疲乏劳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流动不停等。
5、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这是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中去揣摩,这样的词语教学是一种感性的体会,胜于字词典中理性的解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种方法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如,《爱迪生救妈妈》文中“恍然大悟”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爸爸是看到爱迪生和小伙伴用镜子聚光,才一下子明白过来;还需要联系课文结尾,感悟爱迪生救妈妈的智慧。
6、结合做动作理解法: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7、朗读理解法: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体验。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词语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词语意思及词语中蕴含的丰厚的人文内涵。如:教学《兰兰过桥》一文中的“惊奇”一词,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理解词义后,进行点拨:“„惊奇‟这个词的程度可远远比„吃惊‟深,所以我会这么读这个词语。”随即范读这个词语(范读时语气稍夸张,带有面部表情),学生试读。在这样反复地朗读中,学生对“惊奇”这个词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8、换词法: 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几乎每个词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时(特别是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换词法”来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汇来替换与之意思相近的新词,以联系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这样,既能深刻地理解词意,又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教学《王二小》一文中“常常”一词,我在学生通过观看课件直观感受当时的情景后。”“„常常‟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很容易地说出“经常”、“每天”、“天天”等一系列近义词。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老师还是要告诉你们„常常‟这个词所表达的„常‟的程度远远要比你们所说的词语深得多”。这样,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常常”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还明白了词语间的细微区别。
9、创设情境体验理解法:
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具体化词语。如,《从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
10、借助经验理解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当然,要准确而快速地理解词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此来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因为凭语感解释词语,那才是最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师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之后,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词语,如何使学生在掌握了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之后,他们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理解。这也是需要一个理解、实践、感悟的过程。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如我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在理解词语“五彩缤纷”时,学生的方法就很多,如同义换词法,学生找了很多“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等;有的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就是在课文中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等很多种颜色”;有的用看图法来理解:“看课文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显示的就是很多颜色,十分美丽”;有的学生用感情朗读来理解。。
案例二:
如我在上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在理解小熊“乐坏了”一词时,我就启发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孩子们的方法令我大吃一惊。有孩子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用做动作来理解。我把小熊高兴的劲表演出来。”于是他就高兴得跳起来,而且手舞足蹈。没等这个孩子表演完,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从他的动作表演中,我知道了小熊特别高兴,而且从课文的插图中也看出小熊脸上乐开了花,就叫做“乐坏了”。我用看图法来理解的。”这时,又一个孩子连忙说:“我知道了,“乐坏了”就是“高兴极了!开心极了!”我用换词法来理解。”此时,我看孩子们的思维已经打开,而且很活跃,我就顺势利导,“那除了换成“——极了”,你还可以用“很——-”“太———”“——-不得了”来换吗?接着,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换,我来。。”最后,我班的小小朗诵家站起来说:“伙伴们,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了这个词,我也要用我的拿手本领为大家展示一下了,我就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这个词语吧!”这时,我接着她的话说:“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样读才能表现出小熊的“乐坏了”了呢?”她自豪地说:“我觉得应该带着高兴地语气去读,而且带要带着快乐的表情去读,才能表现出它的“乐坏了”。“那好,你就给大家示范一下吧!”于是,这个孩子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有表情地做动作,读后,大家都为她的表演读鼓掌。最后,全班都有感情地表演读出了这一段,使课文教学达到了高潮。
案例三:
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脱鞋绾裤”一词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绾”字。
生1:我用查工具书来理解。就是“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师:你从字面上理解了!遇到不理解的字查字典,真是好方法!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吗?
生2:我用换词法来理解。就是“卷”的意思。生3:我也用换词法。我换成“挽”。
师:你们的方法真不错,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如联系一下你们平时过小河沟时、、、生4:我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涨水后,我下河沟去捉鱼,就要脱掉鞋子,卷起裤脚才下去。
生5:我也用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我们上学要过一条小河沟,如果是涨水后,我就要把鞋子脱掉,把裤脚挽起来了。、、、、、、这三个案例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而这不仅仅是理解词语了,而是通过理解词语让孩子感悟到了课文的情感,自悟出了怎么感情朗读了。因此,这个环节有效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唤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智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三、鼓励学生探求更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当学生的头脑里装满足够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后,遇到词语就能很好地结合多种方法,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感悟词语的意思了。我们的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就充分得到了体现和升华。当然,这样还不够,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出更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自己给这种方法命名。为此,我在课题实验阶段,在班级就搞了一个“群星闪烁我最亮-----学习方法星星榜”的活动。如果被其他同学认可,那么你创新的方法就可以上“学习方法星星榜”了。这样,我班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敢于创新,在学习中自己创新出很多理解词语的方法,他们自己命名,如什么“就地取材法”、“描绘法”、“拆拼法”、“重新组合法”、“说明解释法”、“比喻法”、“举例法”、“造句法”、、、、、、现在我班的“学习方法星星榜”上占满了孩子们自己命名的学习方法了。学习方法多样化在这里灵动了。我想,这样一种成就感不仅仅是让大家有了激情去创新,更是在无形中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化为了一种享受快乐创新的过程,更是一种分享成功的幸福。
总之,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理解词语是开启课文的金钥匙。因而,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对于我们正在打语文基础的小学生来说,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灵动地运用并且深化开去,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们理解词语的能力和理解课文的能力的。一篇课文中要用到很多方法,就是一个词语在理解时所用方法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去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理解词语及课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并逐步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中,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五篇:“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式与方法”专题研究阶段小结
镇桥中心小学“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式与方法”
专题研究阶段小结
开学伊始,我校根据市教研室精神,拟定了本学期的专题研究方向为“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式与方法”。我们拟定此专题的初衷是缘于孩子们在课堂上以及测试中的表现着实令人堪忧。众所周知,词是语言的基础。孩子们的词汇大多来源于生活和书本,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能加以运用,但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应用大多都是无意的,而且口头词汇也比较多,书面词汇则不太丰富。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是因为孩子们对书面词汇的意思与用法还不太明确,用起来当然不够自信,畏首畏尾。再者,很多的孩子心里明白词语的意思,但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准确地叙述出来。因此,所谓的“理解词语”我们则把它定位为“理解”与“表达”两大块。说得直白些就是理解词语不光要知道词语的意思,还得学会如何将其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词语的理解必须得经过一个“汲取——沉淀——释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应当是个较为短暂的。
依据开学初拟定的研究实施计划,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研讨、课堂实践;第二阶段则主要是经验交流和深入实践以及成果汇报。
在以上各阶段的研究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第一、通过专题学习,明确专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三月初,专题组组织了大型关于“理解词语的方式与方法”业务学习会。在学习过程中,各成员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认真做好记录,并且,会后均撰写了篇幅不等的学习心得。活动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各成员精心准备,围绕专题,开展集体备课、公开教学、评课等活动,效果显著。
自三月初至今,学校专题组已经安排并完成两次集体备课、八次公开教学,其内容分别有《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检阅》、《雷雨》、《再见了,亲人》、《揠苗助长》、《王二小》、《小蝌蚪找妈妈》等。其文章体裁包罗万象,课堂形式也丰富多彩。在公开教学过程中,各位授课教师均能积极思考,在专题研究方面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与大胆的尝试。如,张松林老师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对“战争”的“战”字做出了深刻而明确的解读。他带领孩子们从字理上去分析——“战”由“占有的占”和“干戈的戈”组成,因为有了占有欲,再加上兵器、武器、便有了战争。我想这样的分析,远比机械的讲解和查工具书来得更加形象、深刻!再如,程莉老师在执教《雷雨》一课时,对“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中的“垂”字的处理可谓恰到好处。这个“垂”字本身在本课中用得十分传神,这大家都知道,但要道出个所以然来,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程老师在课堂上从汉字的起源出发,挖掘中国汉字的内涵及特点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其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了。这“垂”字本是一个象形字,指树木生长得十分茂盛,枝条从半空中一直向下生长,直至接近地面。通过对“垂”字的分析,再通过比较用法,感悟为何这里要用“垂”而不用“掉”或“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在每一次的公开教学活动中,除了执教老师精心备课之外,其他听课教师也会在课前学习教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评课。在评课过程中,各位教师都能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的积极参与为我们的专题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第三、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除了在日常课堂上潜心研究,还经常阅览相关书籍,以补给自身的不足。
第四、经常开展专题研讨,交流研究实践经验。
第五、经过近一学期的专题研究、交流、总结,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大体归纳如下:
1、多感官参与理解。(此方法多适于中低年级学生)
余小琳老师在指教《检阅》一课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由于“检阅”一词相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距离生活实际较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在课堂开始时便通过观看检阅图片,同时播放《检阅进行曲》让他们多感官参与感受“检阅”是一种庄严隆重仪式。这样孩子们对“检阅”一词便有了比较深刻清晰的认识了。
2、从字理分析理解。(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从字理上去分析字词的意思,往往是一种精确而切实可行的方法。)
程莉老师在《雷雨》一课中,有学生问道:“为什么‘彩虹’的‘虹’是虫字旁的‘虹’而不是‘红’。”老师则是从汉字的起源出发。原来,在很久以前,天上出现了五光十色的彩虹,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它的由来,便发挥想象认为那是天上出现的一条大虫,因此,“彩虹”一词就诞生了。
3、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种方法比较常见也比较常用,也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在新课标中也将这一理解词语的方法列为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很多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会有所不同,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它在文本中作用和意义。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
4、换词理解。(也就是换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如,不畏——不怕;一瞬间——一刹那等
5、利用反义词或用反义词加否定词加以理解。如,崎岖——不平坦;模糊——不清楚
6、拆分整合理解。(将一个词语拆开,逐个字理解,再加以整合。)例如:沉静——沉着冷静;凄惨——凄凉悲惨;安闲——安静清闲;价值连城——价值,价格;连城,连成一片的城池。价值连城就是非常值钱,物品非常贵重的意思;万籁俱寂——籁,风吹孔穴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俱,都。寂,静寂,没有声音。连起来就是,各种声音都听不见了。
7、直观理解。(借助实物或图片、表情、手势等加以理解)
8、查工具书理解(这是一种比较常用、传统而机械的理解方法,但必要时,可以用上。)
9、上网浏览理解。(有的词语比较生僻,但通过工具书往往也不能查出它的意思,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新鲜词类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则可以通过网络来理解这些词语。当然这种方法往往会受到客观上的种种局限,有些也只能是在家里完成的。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有些难度,但不排除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如:联合国——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存在着一个类似于联合国的组织国际联盟,通常可以认为是联合国的前身。到2011年为止,联合国共有193个成员国;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秘书处的长官。
„„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式方法很多很多,而我们应当如何正当地选择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一个词语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达到,但这个过程却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要做到深入浅出,方能引领咱们的孩子在词语的海洋尽情徜徉。
关于专题研究,一言难尽,我只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真的很庆幸,我们拥有这样一支年轻勤奋的队伍,他们兢兢业业,他们勤勤恳恳,对待事业总能乐此不疲,所以,我们的教育何愁不蓬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