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滋 - 语文12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滋味》 l、滋 味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生活中两件有滋味事。
两件事两种滋味:前者是无滋味的痛苦,后者是有滋味的幸福;前者是满心盼望,临了却毫无感觉的懊恼、难受、失望;后者苦熬苦等终于让人感受到新鲜、刺激、美丽。正是通过对“品尝”两种不同滋味的描写,表现了这样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感觉不到的滋味,还是感受到的新鲜、刺激的滋味,都是生活的滋味,而只有经过自己主动努力体验,获得的才是最美的快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这篇朴实的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教学安排] 两课时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
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 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 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
(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需要教师指导。)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与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品味。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与教师方法指导点拔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体味到语文的语言美。)
二、研读课文,明确写作意图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除了叙事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画出直接表达,“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2.从内容着墨多少比较看,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从两件事给人的感悟比较看,一是无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为何放在一起,这表达了什么思想? 4.为什么写完放烟花后没有像写完第一件事后那样归纳?无奈的感觉相当深刻,快乐的时刻无以言表。感悟生活,体味快乐,幸福就会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
(本板块教学是因为学生对主旨、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存在很大困难,但这又是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读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讲解中明确问题,因势利导,明确中心。这正如文中表达的那样,没有经过自己的咀嚼体味,就不会对文本、对教材、对语文教学产生滋味,无滋味的教学是不会给人愉快的,那就更谈不上思想情感上的熏陶。)
三、教师小结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每一个个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品质,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探求文本的含义,探求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做人,实现为学为人的统一。本次教学既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机会。
四、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①读了本文后,你对幸福有什么新的认识?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忆起的往事呢?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及语言的有效训练。)【教学后记】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随想
在《滋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切地领悟了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文关怀出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这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朴实无华,意蕴却相当深刻的回忆性散文,学生理解内容并不困难,但问题就在这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应引导他们向阅读的深层迈进。同时联系生活,由课内走向课外,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读书。在整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平等对话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遵循“整体式阅读——赏析式阅读——联想式阅读”三步骤。把握思路,明确内容。品味语言,形成风格。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落实,注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走,看云去》 教学构想】
《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1.品味语言。
对语言的品味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词语本身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初读感受——品读领悟,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品味。2.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会情感,揣摩作品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强调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自主性。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使探讨的问题更深入,更有代表性。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短文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4.学会合作、交流,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的基础上,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引导学生感悟并珍重人生的“第一次”。难点:在自主阅读,分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教学安排] 两课时
1.由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老师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情感。
2.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共同探讨。通过合作、交流,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向深入。[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感知 1.看一看:
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云彩,通过视角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看完后,请学生用优美的词浯描述所见到的景象?(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创设情境,用美丽的画面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所见到的景象,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是为下面的语言品味蓄势。)学情估计:用语言描述云的画面时,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进行,若有少数地方用词不准,师生可以共同交流、探讨,借此营造一个共同交流的氛围。2.读一读:
在轻音乐伴奏下,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领悟 3.品一品:
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小组之间合作、交流。
要求: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若有意见,小组内解答不了,提出来全班共同讨论。②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适时予以点拨。学情估计:
①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过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引导与归纳,使学生的提问更典型、更有探讨价值; ②只能泛泛地说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好,具体的品味还不会。③品味语言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随意地拼凑一气。应对办法:
①对词或句子的品析可以从修辞、情态或含义等角度人手,如果学生还不能领会,教师可以示范。如“沿一路柳丝轻拂的长堤,我们潇洒地逃出喧闹的城市”。句中的“潇洒”一词就写出了我们追逐大自然的风度,暗示了我们融人大自然的快乐的心情。其中的“逃”字是指我们尽快的、义无反顾的动作,表达出对喧闹城市的厌烦和无奈,同时也透射出了我们的渴望、追求与青春的冲动。
②学生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礼貌地提醒他将语句放入具体的文段里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揣摩。
(本环节是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方式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也非常重要,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指导、点评、补充与归纳,这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提示:
①“生命美丽地活在大自然的风景里”。美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提示:健康,富有朝气的意思。
②“懒散的慵倦不属于我们,发霉的记忆不属于我们,畸变的生活不属于我们,虚假的面具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是什么? 提示:勤奋、向上、健康、真诚。
③“躺不住那就起来吧!尽兴地唱或者欢乐地跳!太阳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为什么躺不住呢?(太高兴)为什么太阳会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 提示:暗示太阳不再是太阳,太阳好像和我们一样,景和人融合于一体。④“我们是云!一朵一朵活生生水灵灵的云!一朵一朵飘在春天里映着阳光的云!一朵一朵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云!”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提示:写出了云“活生生”、“水灵灵”、“充满活力”的特点,作者从看云到宣称自己是云,表达了自己对云的喜爱。抒发了自己豪迈的情怀。
⑤“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有了一颗年轻的心灵,生活便永远鲜嫩!”这句话仅仅是赞美云吗?清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情估计:上述④⑤两个句子学生若不能提出,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精读第lO、11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找重点句的方式将上述两个句子找出来,然后再加以引导。2.想一想:④⑤两句实质是写什么?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a.文“我们是云”可以看出这里写的是我们少男少女们,由“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进一步地证明作者是借“云”写“少男少女”的情怀。
b.借“云”表达少男少女的什么情怀呢?追溯上文,可以看出是一种“活生生”的、“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情怀,紧扣②句。可以看出是抒发少男少女的有了追寻,生命便年轻,生活便鲜嫩的豪迈情怀。通读全文知道“有追寻的勇气”,“有一颗年轻的心灵”既是作者对云的赞美,更是作者对有活力有追求的少男少女们的赞美,“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既是对现实拥有的赞誉,又是表达对少男少女的殷切希望。在文中,作者借所托之物——充满活力的云来抒发想抒之情——赞美有活力有追求的人,以写云赞美人,在景中寓情,情随景生,使所托之物和所咏之志完美地融合。
(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应适时适当地予以点拔,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运用 1.议一议: 作者赞美少男少女的有活力有追求,那你觉得怎样的人才算是有活力有追求的人呢?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学生回答提示:
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人就是有活力的人。
②不怕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并不断努力奋斗的人,就是有追求的人。③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譬如名人、亲人、同学等。(设计主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师生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修辞、情感、含义等方面品味语言,初步掌握了一点品味语句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懂得了作为青年人要有活力有追求,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练一练:
①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段落,力求在3分钟内背下来。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记忆,以《走,看雨去》为题,仿写一个片段。(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将读写结合起来。)
第二课时
一、感知
1.谈一谈:
同学们,你们吃过西红柿吗?它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但这种营养丰富的食物据说最早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因其叶子发出难闻的气味,被怀疑有毒,人们不敢碰,更不敢吃。
真应该感谢那位第一次吃西红柿的法国画家,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正因为他那“第一次”,才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肴。相信每位同学都拥有很多很多的“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生命中的“第一次”呢?相信周素珊的这篇《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2.读一读(整体感知):
①点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给学生正音。②自由默读课文,用笔记录下有疑难的问题。
二、领悟 1.议一议。
①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使所提问题更明朗、更有价值。②将小组内有疑难的问题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讨论。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而且力求使所提问题有价值,教师对所提问题可以进行归纳。以下几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教师也应帮助学生提出。)指导提示:
①本文讲了哪两件事?这两次的“第一次”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提示:第一次看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孵雏,喜悦与新奇,一新鲜而刺激。②无论是什么样的第一次,作者都希望我们“珍重第一次”,为什么要我们“珍重第一次”呢? 提示: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③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陕?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要尝试吗? 提示:因为第一次的经验也有可能是失败的,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有益的,我们也应该大胆去尝试。2.想一想。
作者在题目中说“第一次真好”,在文章酌结尾写道“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生命中的第一次”呢?(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教师应适当予以总结。)引导小结:在生活中,我们既要乐于接受“第一次”,也要善于选择有益的“第一次”,我们既要勇敢去面对“第一次”,更要善于创造“第一次”,我们要在一个又一个“第一次”中去认识自我、实践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速成长。
三、运用
1.同学们,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经历了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流泪,那么,在这么多的第一次的事情当中,请你说一说印象最深的那一次? 2.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我们都要去尝试?为什么? 提示:不是,有些明知道去尝试就有害的第一次就不要去尝试,譬如有些人第一次去尝尝毒品的味道当然是不对的。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三点:
1.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突出了“语言品味”这一教学重点。2.注重对情感的体会。《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文章,学生除了对语言层面的品味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第10、11两自然段的重点语句,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透过对两自然段的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第一次真好》中的教学,教育学生要敢于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要珍惜“第一次”。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自主阅读,自由质疑,探讨寻求答案,开展了小组内、小组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我觉得有下述几方面需要改进:
1.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解读。有时有些散,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予以学生恰当的引导。2.教育要面向全体,有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讨论,教师应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学构想】
《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1.品味语言。
对语言的品味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词语本身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初读感受——品读领悟,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品味。2.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会情感,揣摩作品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强调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自主性。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使探讨的问题更深入,更有代表性。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短文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4.学会合作、交流,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的基础上,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引导学生感悟并珍重人生的“第一次”。难点:在自主阅读,分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教学安排] 两课时
1.由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老师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情感。
2.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共同探讨。通过合作、交流,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向深入。[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感知 1.看一看:
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云彩,通过视角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看完后,请学生用优美的词浯描述所见到的景象?(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创设情境,用美丽的画面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所见到的景象,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是为下面的语言品味蓄势。)学情估计:用语言描述云的画面时,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进行,若有少数地方用词不准,师生可以共同交流、探讨,借此营造一个共同交流的氛围。2.读一读:
在轻音乐伴奏下,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领悟 3.品一品:
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小组之间合作、交流。
要求: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若有意见,小组内解答不了,提出来全班共同讨论。②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适时予以点拨。学情估计:
①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过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引导与归纳,使学生的提问更典型、更有探讨价值;
②只能泛泛地说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好,具体的品味还不会。③品味语言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随意地拼凑一气。应对办法:
①对词或句子的品析可以从修辞、情态或含义等角度人手,如果学生还不能领会,教师可以示范。如“沿一路柳丝轻拂的长堤,我们潇洒地逃出喧闹的城市”。句中的“潇洒”一词就写出了我们追逐大自然的风度,暗示了我们融人大自然的快乐的心情。其中的“逃”字是指我们尽快的、义无反顾的动作,表达出对喧闹城市的厌烦和无奈,同时也透射出了我们的渴望、追求与青春的冲动。
②学生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礼貌地提醒他将语句放入具体的文段里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揣摩。(本环节是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方式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也非常重要,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指导、点评、补充与归纳,这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提示:
①“生命美丽地活在大自然的风景里”。美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提示:健康,富有朝气的意思。
②“懒散的慵倦不属于我们,发霉的记忆不属于我们,畸变的生活不属于我们,虚假的面具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是什么? 提示:勤奋、向上、健康、真诚。
③“躺不住那就起来吧!尽兴地唱或者欢乐地跳!太阳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为什么躺不住呢?(太高兴)为什么太阳会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 提示:暗示太阳不再是太阳,太阳好像和我们一样,景和人融合于一体。④“我们是云!一朵一朵活生生水灵灵的云!一朵一朵飘在春天里映着阳光的云!一朵一朵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云!”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提示:写出了云“活生生”、“水灵灵”、“充满活力”的特点,作者从看云到宣称自己是云,表达了自己对云的喜爱。抒发了自己豪迈的情怀。
⑤“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有了一颗年轻的心灵,生活便永远鲜嫩!”这句话仅仅是赞美云吗?清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情估计:上述④⑤两个句子学生若不能提出,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精读第lO、11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找重点句的方式将上述两个句子找出来,然后再加以引导。2.想一想:④⑤两句实质是写什么?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a.文“我们是云”可以看出这里写的是我们少男少女们,由“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进一步地证明作者是借“云”写“少男少女”的情怀。
b.借“云”表达少男少女的什么情怀呢?追溯上文,可以看出是一种“活生生”的、“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情怀,紧扣②句。可以看出是抒发少男少女的有了追寻,生命便年轻,生活便鲜嫩的豪迈情怀。通读全文知道“有追寻的勇气”,“有一颗年轻的心灵”既是作者对云的赞美,更是作者对有活力有追求的少男少女们的赞美,“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既是对现实拥有的赞誉,又是表达对少男少女的殷切希望。在文中,作者借所托之物——充满活力的云来抒发想抒之情——赞美有活力有追求的人,以写云赞美人,在景中寓情,情随景生,使所托之物和所咏之志完美地融合。
(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应适时适当地予以点拔,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运用 1.议一议:
作者赞美少男少女的有活力有追求,那你觉得怎样的人才算是有活力有追求的人呢?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学生回答提示:
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人就是有活力的人。
②不怕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并不断努力奋斗的人,就是有追求的人。③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譬如名人、亲人、同学等。(设计主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师生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修辞、情感、含义等方面品味语言,初步掌握了一点品味语句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懂得了作为青年人要有活力有追求,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练一练:
①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段落,力求在3分钟内背下来。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记忆,以《走,看雨去》为题,仿写一个片段。(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将读写结合起来。)
第二课时
一、感知
1.谈一谈:
同学们,你们吃过西红柿吗?它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但这种营养丰富的食物据说最早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因其叶子发出难闻的气味,被怀疑有毒,人们不敢碰,更不敢吃。
真应该感谢那位第一次吃西红柿的法国画家,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正因为他那“第一次”,才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肴。相信每位同学都拥有很多很多的“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生命中的“第一次”呢?相信周素珊的这篇《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2.读一读(整体感知):
①点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给学生正音。②自由默读课文,用笔记录下有疑难的问题。
二、领悟 1.议一议。
①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使所提问题更明朗、更有价值。②将小组内有疑难的问题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讨论。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而且力求使所提问题有价值,教师对所提问题可以进行归纳。以下几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教师也应帮助学生提出。)指导提示:
①本文讲了哪两件事?这两次的“第一次”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提示:第一次看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孵雏,喜悦与新奇,一新鲜而刺激。②无论是什么样的第一次,作者都希望我们“珍重第一次”,为什么要我们“珍重第一次”呢? 提示: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③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陕?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要尝试吗? 提示:因为第一次的经验也有可能是失败的,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有益的,我们也应该大胆去尝试。2.想一想。
作者在题目中说“第一次真好”,在文章酌结尾写道“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生命中的第一次”呢?(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教师应适当予以总结。)引导小结:在生活中,我们既要乐于接受“第一次”,也要善于选择有益的“第一次”,我们既要勇敢去面对“第一次”,更要善于创造“第一次”,我们要在一个又一个“第一次”中去认识自我、实践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速成长。
三、运用
1.同学们,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经历了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流泪,那么,在这么多的第一次的事情当中,请你说一说印象最深的那一次? 2.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我们都要去尝试?为什么? 提示:不是,有些明知道去尝试就有害的第一次就不要去尝试,譬如有些人第一次去尝尝毒品的味道当然是不对的。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三点:
1.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突出了“语言品味”这一教学重点。2.注重对情感的体会。《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文章,学生除了对语言层面的品味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第10、11两自然段的重点语句,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透过对两自然段的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第一次真好》中的教学,教育学生要敢于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要珍惜“第一次”。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自主阅读,自由质疑,探讨寻求答案,开展了小组内、小组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我觉得有下述几方面需要改进:
1.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解读。有时有些散,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予以学生恰当的引导。2.教育要面向全体,有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讨论,教师应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滋味》教案鄂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课《滋味》鄂教版
l、滋 味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生活中两件有滋味事。
两件事两种滋味:前者是无滋味的痛苦,后者是有滋味的幸福;前者是满心盼望,临了却毫无感觉的懊恼、难受、失望;后者苦熬苦等终于让人感受到新鲜、刺激、美丽。正是通过对“品尝”两种不同滋味的描写,表现了这样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感觉不到的滋味,还是感受到的新鲜、刺激的滋味,都是生活的滋味,而只有经过自己主动努力体验,获得的才是最美的快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这篇朴实的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教学安排] 两课时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
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
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 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 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
(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需要教师指导。)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与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品味。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与教师方法指导点拔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体味到语文的语言美。)
二、研读课文,明确写作意图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除了叙事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画出直接表达,“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2.从内容着墨多少比较看,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从两件事给人的感悟比较看,一是无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为何放在一起,这表达了什么思想? 4.为什么写完放烟花后没有像写完第一件事后那样归纳?无奈的感觉相当深刻,快乐的时刻无以言表。感悟生活,体味快乐,幸福就会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
(本板块教学是因为学生对主旨、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存在很大困难,但这又是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读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讲解中明确问题,因势利导,明确中心。这正如文中表达的那样,没有经过自己的咀嚼体味,就不会对文本、对教材、对语文教学产生滋味,无滋味的教学是不会给人愉快的,那就更谈不上思想情感上的熏陶。)
三、教师小结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每一个个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品质,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探求文本的含义,探求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做人,实现为学为人的统一。本次教学既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机会。
四、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①读了本文后,你对幸福有什么新的认识?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忆起的往事呢?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及语言的有效训练。)【教学后记】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随想
在《滋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切地领悟了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文关怀出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
这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朴实无华,意蕴却相当深刻的回忆性散文,学生理解内容并不困难,但问题就在这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应引导他们向阅读的深层迈进。同时联系生活,由课内走向课外,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读书。
在整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平等对话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遵循“整体式阅读——赏析式阅读——联想式阅读”三步骤。把握思路,明确内容。品味语言,形成风格。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落实,注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
中国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茫茫人海中,有缘才能相识,这份师生之缘非常值得我们去珍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自我介绍)。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怎样学习语文。
初二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刻--因为在初中阶段,它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在二年级进行的,我真诚地希望每一名同学都明白这一点,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在初一至初二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为自己在新学期制定新计划、新目标。尤其,语文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同学们有明确的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达成。
1、师:同学们经过从小学到初一的语文学习,对这一学科应该比较了解。
哪些同学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说说你感兴趣的方面。
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比较吃力?在哪些方面不够得心应手?
2、通过师生交流可以把语文学习概括为两大方面:⑴阅读(现代文、古文诗词)⑵写作
3、教师简单讲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①.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②.有所取舍的精读。
③.美文、诗词的背诵。
④.定期整理读书笔记、摘抄。
⑤.通过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点滴,作为写作素材。
⑥.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
①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
②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便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便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③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3.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㈠、做好课文的预习:
①.标好自然段序号后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预习本上抄生字词,给生字注音、生词解释一遍,词语抄三遍。预习本第一行写课题,第二行开始写内容,抄生字词要标序号,预习作业题要写题号、抄好题目,空好位置作答。次日老师(小组长)课堂检查或者上交。
②.再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③.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㈡、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禁止一切违反课堂纪律的举动!
㈢、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及时掌握好字词,每篇课文字词上完后的第二天准备好听写,字词听写不能有错,(古诗文默写也不允许有错),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十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书上课后作业的,做在书上。练习册或者周报按要求完成,不能有空着不做的,一经发现,将此题抄写20遍。
㈣、其他事项:
1.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
2.做个随笔集、摘抄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配点画。老师有安排则按老师要求做,如果没有就每周随笔1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
3.按要求做好名著阅读。
4.每人每天练习一篇钢笔字。
5.背诵默写每个人都要过关,先找组长背,老师抽查,然后默写巩固。
6.关于早读:(自由背诵古诗词/朗读训练)、检查(古诗词背诵/默写)、订正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同学们,你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
但是,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我批改过你们的试卷,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我。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
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中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我不多讲,在今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就此打住。
中途换了一个老师,讲课风格也换了,同学怎么也要有个适应的过程的。我虽然谈不上是个优秀老师,但自认是个善解人意认真负责的老师。准备好了,我热爱的课堂,我回来了!
希望大家都能证明自己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也希望你们用信心作桨,用坚持作帆,驾驶着知识的小舟,在老师的引导下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期末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期末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和运用。(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蹒跚(shān)惬意(qiè)怦然心动(pēng)B.旌旗(jīng)澎湃(bài)举世瞩目(shǔ)C.浸沉(jìn)翕动(xī)囫囵吞枣(lún)D.恢宏(huī)肃穆(sù)返璞归真(pú)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凝滞 屏障 疲惫不堪 B.俨然 悋惜 一泄万丈 C.黯然 墨守 别出新裁 D.蹒跚 捷径 络绎不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⑪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 不见了,出一种喜悦的光。
⑫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
⑬他用 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A.发射 捧起 颤抖 B.闪现 托起 颤动 C.闪现 捧起 颤动 D.发射 托起 颤抖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乔布斯本人及其家人唯一正式授权的传记《乔布斯传》10月24日已在全球同步发行。B.路透社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乐见中国实力增强。
C.天宫一号上航天员的生活空间大约为15立方米左右,是载人飞船上空间的2倍多。D.城运会田径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有着夺金实力的武汉队却因为第三棒选手的意外摔倒,最终无缘冠军。
5.下面的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而无声的哀怨。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是为人类所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珠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④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②③①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更全面地理解无车日
⑪一年一度的无车日来临,系列宣传活动即将在全国各地开展,一些城市还设立无车区,鼓励市民在这一天少开车或不开车。
⑫无车日活动最先在法国发起,随后,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响应,我国于2007年启动首届中国无车日活动,参与城市甚众。
⑬近年来,中国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许多城市陆续进入汽车时代。另一方面,汽车规模的膨胀也带来交通堵塞、大气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方面的问题。问题无须回避,然而正是因为汽车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才会有这些问题。
⑭汽车是现代文明的组成,它提升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成为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活品。无车日并不是要拒绝汽车,把汽车赶出社会生活,而是通过宣传与实践活动,提醒世人关注汽车带来的社会问题。无车日活动也没有必要变成对汽车或汽车文明的集体控诉,而是要客观而全面地看待汽车社会。⑮汽车带来的便利与问题同时存在。因为巨大便利而觉得问题不重要,恐怕与用问题压倒便利一样,都是偏颇的看法。目前而言,汽车的时代重要性仍然是第一位的,这 不仅是因为汽车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因为在相当多的国[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家,汽车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许多人还不具备购买汽车的物质条件,没有充分享受到汽车生活的便利,而非他们打算远离或拒绝汽车。
⑯汽车带来的诸多问题,可能需要仔细分辨。一方面,包括汽车在内的许多现代技术生活方式,都是便利和问题相生相伴的,汽车问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汽车给环境和社会生活带来的问题,并非都是不可逆转、不可克服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本身的进步,其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减轻乃至避免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些消极后果。⑰中国的汽车普及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社会的汽车会越来越多,问题可能会有越来越明显的表现,这 就让无车日等相关活动显得格外有意义。尽早重视问题,拿出解决的对策,学会与汽车相处,与问题长期被忽 视,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想办法相比,在社会代价、经济代价上要小得多。
⑱无车日是世界性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世界熄灯日等许多世界性活动,这些活动也都有非常广 泛的参与。它们并非意味着汽车、电是人们的敌人,这些宣传纪念活动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要不开车、不用电,将这些事物从人类生活中清除出去,回归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⑲从根本上说,无车日应该成为建设性的活动,始终将问题放置在社会关注视野之内,提醒人们注意汽车生活的限度,从而致力于克服问题,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成果和生活便利。6.下列对本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汽车 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汽车规模的膨胀带来的问题无须回避。
B.无车日活动是世界性活动,是对汽车或汽车文明的集体控诉,号召世人将汽车从自己的生活清除出去。
C.无车日活动是通过宣传与实践活动,提醒人们关注汽车带来的社会问题。D.无车日活动就是限制厂家生产汽车、消费车购买汽车的活动。7.下列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A.无车日活动于2007年在法国发起,随后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响应,参与城市甚众。B.汽车自发明以来带来的便利与问题就同时存在,且问题大于便利。C.汽车给环境和社会生活带来的问题,都是不可逆转、不可克服的。
D.无车日提醒人们注意汽车生活的限度,从而致力于克服问题,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成果和生活便利。
8.依据文本内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正在看电视直播的小敏说:“无车日活动和其他世界性活动一样,需要大家的广泛参与,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B.汽车销售商在无车日活动中致辞:“无车日活动不是要我们少卖汽车,而是提醒我们将汽车问题始终放置在关注视野之内。” C.参与无车日活动的市民说:“我国要尽早重视汽车问题,要学会与汽车相处,以后在社会和经济上付出的代价就会小得多。” D.正准备开车出去的爸爸说:“我国的汽车普及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我国开展无车日活动的意义不大。”
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岁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③。”父喜,遂与之。不盈④期月⑤,书便大进。卫夫人见⑥,语太常⑦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用笔的书。③恐蔽儿幼令也:恐怕就扼杀了孩儿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不盈:不满。⑤期月:一个月。⑥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⑦:太常:官名 9.下面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岁善书 擅长 B、语太常王策曰 对„说 C、流涕曰 鼻涕 D、父喜,遂与之 于是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A、予独爱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渔人甚异之 D、吾欲之南海
11、下面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七岁便擅长书法。
B、王羲之的父亲想等到他成人后再将书法秘籍传授给他。C、王羲之得到父亲的书法秘籍后书法进步很快。
D、卫夫人见了王羲之的书法,认为他书法的名气会超过他父亲。
四、(14分)
12.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3.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古诗文句子。(共4分,每空2分。)⑪,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⑫,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
14.无名战士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七根火柴的?他为什么要保存着七根火柴?(4分)
五、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5~18题。晒 月 亮
①乡村的夏夜是丰富的,最丰富的,莫过于月光了。
②那真的 是一泻千里漫山遍野呀,奶油样的,听得见汩汩流动的声音。远处的田野、小径,近处的树木、房屋,都开始了 月光浴。白天的喧嚣与燥热被涤荡得干干净净,植物们在月下甜蜜地呼吸,脉脉含情。虫们在叶间欢天喜地唱着歌。露珠儿悄悄滴落,沁凉的,清香的。这个时候的乡村,格外宁静。
③竹床,长凳,门板,被早早地搁置到苞谷场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村人们都聚拢过来纳 凉。人人手中一把蒲扇,坐着或躺着。风从这边吹过来,从那边吹走,月光的羽毛飞起来。这个时候,再坚硬的线条,也会变得柔软。
④小孩子们可以缠着大人讲故事。我们最喜欢缠的人是邻居二伯,他仿佛有一肚子的故事。二伯长相挺“凶”,一脸麻子,还瞎了只眼。平时一个人过,住在两间草棚里。大白天我们看到他,都绕道走。但到了月亮的晚上,他的脸上,却奇迹般一片柔和,甚至有些慈眉善目,我们都不再怕他。
⑤二伯见到我们缠他,颇为得意。总是卖关子似地轻咳一声,再咳一声,说,从前哪。然后就停顿下来。我们急啊,追问,是从前有只狐么?二伯笑着不吭声,只把那一把破蒲扇摇来摇去,像拈花而笑的佛了。
⑥于是有聪明伶俐的孩子,赶紧上去帮他扇扇子,还有的孩子去帮他敲背。他很是享受地微闭着眼,笑对其他人语,谁说我无儿无女的日子不好过的?瞧瞧,我有这么多孩子呀。大家便哄笑,说,你好福气。
⑦月亮饱满,像怀了无限甜蜜的女子,深情款款。二伯的故事讲开了,是我们百听不厌的狐故事。故事自然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从前,说有一个赶考的书生,在半路上救了一只掉进陷阱的狐,那是只成了精的女狐呀,一下子爱上书生了,就一路尾随了书生去赶考。在书生就要赶到京城时,书生突遇强人,遭到抢劫,差点丢了性命。狐便化成女子,日夜悉心照料他。书生伤好后,就和狐 结成了夫妻。后来,狐妻助书生考上状元。
⑧故事说到这儿,很圆满了。我们满足地叹气。星光下,我们想像着那只美丽的狐狸,希望自己也能遇到一只。或者,自己就是那样一只狐狸。
⑨一旁的祖母,蒲扇在手上摇得可有可无,眼睛,早就闭上了。我们这才发现,已是下半夜了。木板床上有鼾声响起,月亮渐渐偏西了,是情深意长的一个回眸。我们的眼睛也不争气地粘上。母亲用扇子轻轻拍我们,该回屋睡去啦。邻居二伯显得意犹未尽,说,明天再来听二伯讲故事呀,二伯一定给你们讲一个更好听的。
⑩我们打着哈欠,嘴里面应着好,一脚高一脚低地往屋子里走,披一身一肩的月光。回到屋里,人刚一沾上床,就进入梦乡。梦里,摇晃着一个大大的月亮,月亮下,跑着一只漂亮的狐,白色的毛,雪一样的„„
⑾多年过去,故乡的月亮一直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在我的心头亮着,我找不到很好的词汇来描述它。不久前,我在一篇文章里偶然看到“晒月亮”这个词,一下子像遇到知己般的,故乡夏夜里那明晃晃的月亮,原是供我们晒的呵。
15.在为我们讲故事一事上,二伯的情绪变化如下图。请根据文意,将图补充完整。(3分)得意—— —— —— 16.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那真的是一泻千里漫山遍野呀,奶油样的,听得见汩汩流动的声音。
17.生活中人们常说的“晒太阳”一词的意思是在阳光下感受太阳的光和热。读完全文后,根据你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你觉得本文题目“晒月亮”的含义该如何理解。(3分)
18.作者“晒月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5分)
六、综合性学习(8分)根据要求完成18~20题。
随着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市民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也在增加。马路越修越宽,越修越长,然而城区内交通拥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你们班准备开展以“武汉的道路交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9.请你设计一个选题。(2分)20.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到的一份材料,请你根据表格内容概括武汉市道路交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3分)主要原因: ________ 21.在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汇报课上,你们小组推举由张力同学上台介绍讲解本组的调查报告,张力在调查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但他觉得自己口才不好,担心上台表现不好,提出想换一个人,你作为组长如何说服他呢?你可以这样说:“___________。”(3分)
七、作文(50分)22. 我多想_________ 本篇作文要求如下:
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立意新颖; 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④写一篇 600字以上的记叙文。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姓名。参考答案
一、1.B 2.A 3.A 4.C 5.D
二、6.C 7.D 8.D
三、9.C 10.B 11.D
四、12.(1)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秘藏的书?”(“窃”、“秘”各一分,疑问语气一分)(2)(桃园中的人)问现在是那个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乃”、“无论”各一分,补充省略的主语一分)13.(略)14.(见教参)
五、15.享受 专注 意犹未尽。
16.【示例1】这句话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故乡月光明亮、柔和的特点,表现了故乡夏夜之美。既为下文“晒月亮”做铺垫,创设了清幽的氛围,又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难忘之情。
【示例2】这句话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故乡的月光,使静态的月光有了动态之美,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故乡月光朗照山野,天地一片清明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既为下文 “晒月亮” 做铺垫,创设了清幽的氛围,又表达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难忘之情
17.答案要点:
(1)欣赏故乡夏夜的美景。(2)享受故乡宁静美好的生活。(3)感 受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亲密的关系。
18.答案要点:有生活实例,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且联想感悟合理即可。可以从以下角度答题:关注生活本身,于寻常小事中体会生活的美。示例:文中的晒月亮让我想起小时候吃棒冰。每到夏天,妈妈下班回家总会给我带一支棒冰。那凉丝丝的感觉一直沁入我的心底,让我感受到妈妈的爱,就像文中作者在乘凉时感受到乡亲乡情一样。由此我明白了,亲情就在寻常生活中,生活因有这样的小事小情而美好。
六、19、选题示例:武汉市道路交通压力形成的原因 如何有效缓解武汉城区交通压力 20、十年来,城市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辆增长迅猛。
21、说服的理由充分、语言通顺即可得3分。
七、作文评分标准见中考评分标准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鄂教版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
1.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 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3.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
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下列预习题,并分别叫学生快速作答。1.下列加点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全部正确的~组是()。A高万仞冀州惩山北 山北之塞 B出入之迂曾不能荷担者 魁父 C.箕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D.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叩石垦壤 2.解释加点的词。
投诸渤海之尾()且焉置土石()
① 诸将皆失色()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曾 能损魁父之丘()寒暑易节()②
曾不若孀妻弱子()天下事有难易乎()3.翻译下列句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五星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①甚矣,汝之不惠。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2.学生分角色朗读。3.学生齐读。
四、讨论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 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 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理解: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