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普遍性教案
3.31.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目标:明确矛盾普遍性的表现,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及方法论)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矛盾普遍性的表现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
(此处提醒学生在预习时看课本小字例子)例如: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工厂既生产产品又消费原材料;社会的阶级差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现象的对立;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等都是矛盾的体现。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人的生命就是在这些矛盾中产生、发展直至灭亡。
例如:
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矛盾有时有,有时没有。例如,吵架的时候有矛盾,而不吵不闹的时候就没有矛盾。对吗?
回答:不对,哲学矛盾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矛盾,一个是共性,一个是个性;再者,不吵不闹时也有其他矛盾,如爱好不同,长相不同,特长不同等。
毛泽东:差异就是矛盾,只不过有时缓和,表现不明显,有时激化,表现明显,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思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呢?
回答:不是,只有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如鸡蛋和石头,一般情况下不构成矛盾,假如石头把鸡蛋打破了,两者才成为矛盾。再如,你我之间本来并不相识,而你来到这个学校(或重新分班后)彼此认识了,身份不同,任务不同,甚至观点不同,也才产生了矛盾。
三、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矛盾是一切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的承认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这样,才可以解决矛盾,促进矛盾的转化。宋,无门和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即矛盾普遍存在,用客观宽容的态度看待事物,自己也会开心一些。
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既然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也就是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看问题只看一面,片面看问题)。
俗话说“瓜无滚圆,人无十全”,“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都是两分法的通俗体现。“我们制造火药开天辟地,却也萌发了战争,我们发明了指南针来追求幸福,却也诱使了侵略,我们使用农药来捍卫植物生命,却也导致了疾病。”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就要对自己一分为二。既要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承认缺点与不足。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治;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
第二篇: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一)
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例如,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二)
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答:老子在《道德经・二章》中讲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意思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在哲学上,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被称为矛盾,简要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种关系是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同时,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哲学上讲的这种辩证矛盾,不同于思维中存在的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自相矛盾,而辩证矛盾则体现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都是对立的,但它们之间又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攻就没有守,没有苦也无所谓乐。同时,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足球比赛中,队员们奋力拼搏,就有可能转守为攻,转败为胜;学习中,艰辛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苦也就转化为乐。
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关系,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机械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物理运动中的正电与负电、社会运动中的阶级斗争等都体现为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其中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和平与战争、新生与死亡、运动与静止……我们细心观察世界,就会发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事物始终都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现实中的矛盾各不相同。在某一领域、某一事物及其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既有性质上的共同性即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即个性,从而体现出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不论怎样,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我们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既要注意矛盾的共性,更要注意矛盾的个性。研究矛盾的个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解决矛盾的前提,不同性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俗语所说的“对症下药”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学习唯物辩证法,就要学会运用矛盾学说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而具体分析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就在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第四篇: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是就享有选举权的主体范围而言的,是指一国公民中能够享有选举权的广泛程度。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由此可见,在我国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有三:一是具有中国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是年满18周岁;三是依法享有政治权利。除此以外,公民不因诸如民族、种族、性别、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教育程度等任何外在因素的差别,而使享有选举权的资格受到限制或剥夺。而且,根据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对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人,均准予其行使选举权。这样,在我国年满18周岁的人员中,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和停止行使选举权的人将会更加减少,从而充分表明普遍选举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真正得到了实现。
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不承认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家庭出身、居住期限的不同而在选举中享有特权,更不允许非法限制或者歧视任何选民对选举权的行使。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选举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选举权的平等性不仅应该包括上述所谓选民的机会平等,而且应该包括选民投票的结果平等。然而,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则着重于实质上的平等,而不单纯是形式上的规定。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应绝对化。比如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都以一定的人口数为基础,但城乡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却不相同,即每一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4倍。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因而在上人数量远远小于农民数量的情况下,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平等,就会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农民代表的比例过大,而使工人和其他阶层、职业没有足够的代表。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便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这种差别和事实上的不平等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的现实,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因而是必要的、合理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别的日益缩小,这种形式上不平等的选举制度将会被完全平等的选举制度所代替。此外,我国选举法还对少数民族与汉族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规定了不同的人口比例。这也是为了保证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中的平等权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成为我国各个民族平等、友好、团结的大家庭。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由此可见,我国在选举中采取的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所谓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间接选举则是指由下一级国家代表机关,或者由选民投票选出的代表(或选举人)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毫无疑问,直接选举是比间接选举更为理想的一种选举方式。它不仪有利于选民直接根据自己的意愿,挑选自己所信任的人进入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他们管理国家,从而有利于选民直接向代表反映意见和要求,并监督代表的工作,而且也有利于代表联系选民,向选民负责并报告工作,有利于增强广大选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激发代表作为人民公仆的责任感。因此,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将会进一步扩大实行直接选举的范围。
(4)秘密投票原则
秘密投票亦称无记名投票,它与记名投票或以起立、举手、鼓掌等公开表示自己意愿的方法相对立,是指选民不署自己的姓名,亲自书写选票并投入密封票箱的一种投票方法。现行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这就要求选举人在选举时只须在正式代表候选人姓名下注明同意或不同意,也可以另选他人或者弃权而无须署名,选举人将选票填好后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这样,选举人的意思表示是秘密进行的,他人无权干涉。因此,秘密投票作为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民主选举提供了自由表示意愿的重要保障,使选民在不受外力的影响下,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挑选他所信赖的人进入国家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5)差额选举的原则
差额选举又称不等额选举,是指一个选区或选举单位的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不相等,即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如一个选区应选代表两名,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则应是两个以上,至于其差额比例是多少,则根据各国、各地区实际情况由法律来规定。差额选举的理论是在等额选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1979年选举法,总结了建国以来选举实践的经验,将等额选举改为了差额选举,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并且具体规定“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代表名额的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1986年修正后的选举法将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改为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三分之一至一倍,1995年修改选举法时维持了这一规定。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这是我国选举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大措施。1979年以来,选举工作的实践表明,差额选举在发扬民主方面,比以前的等额选举有了明显的进步,它的优越性日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坚持差额制度”。这对于完善我国民主选举制度,充分尊重选举人的意志,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6)选举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
如果说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与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形式上并无太大区别的话,那么由于两者在是否存在物质保障问题上有着重大差别,因而决定了二者在政治实践中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客观影响也就迥然不同。我们说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对劳动人民来说是虚假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广大劳动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物质保障。然而,我国选举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这样,一方面从物质条件上保障了整个选举活动能够正常、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则可使每一个选民和候选人能够不致因财产占有的悬殊而在选举中受到任何限制或处于不利的地位,也可避免一些入利用经济实力来控制和操纵选举。
不仅如此,我国对公民的选举权还有严格的法律保障。这一方面表现在我国选举法和其他有关选举的法律文件规定了我国选举的原则、组织、程序和方法,使我国选举制度得以法律化、条文化,因而不仅对选举权的剥夺、选民资格争议的申诉及破坏选举行为的诉讼与制裁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了规定,而且还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选举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有关选举的实施细则,以保证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破坏选举行为的制裁上。我国选举法以专章规定,对有下列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刑事处分:一是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碍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二是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三是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压制、报复的。这些规定,不仅从法律上保证了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且也保
证了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五篇:2018年长春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矛盾的同一性与普遍性辨析
2018年长春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矛盾的同一性与
普遍性辨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让很多人比较头疼地方,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纵观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最难理解的是辩证法,而辩证法中,最难的莫过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矛盾中很容易弄混淆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普遍性。
一.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
(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矛盾的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这里的关键词是“依赖”,也就是二者互为前提,考试中常见的名言名句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卡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这些都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这里的关键词是“转化”,如好的转化成坏的,必须要有转化的过程,考试中常见的名言名句有:“善游者溺,善骑者堕”、“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等,这些都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或者说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三.二者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针对矛盾双方而言;矛盾的普遍性是针对矛盾本身而言。因此如果题目中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或者相互转化,那么它反映的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如果题目中体现的是一个矛盾中有好有坏,或者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那么反映的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所以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接下来,以两道经典的例题来说明。
四.例题
1.在国际空间站合作上,由于美国带头制裁中国而把中国排挤在国际空间站门外,而中国则因祸得福,靠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简单而实用的新路。由此说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 D.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答案】A。解析:题干中很明显体现了两个矛盾,一个是美国制裁中国,另一个是中国自力更生。而美国的排挤,这是不好的事情,最终转化成了走了一天简单实用的新路,变成了好事,有体现转化的思想,因此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本题答案为A。
2.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人们盲目崇拜和机械搬用传统文化的现象。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B。解析: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学习传统文化对践行核心价值观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消极现象,这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题目中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看起来像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但是题目中就只有一个矛盾,且并没有表现出相互转化或者相互依赖。故本题答案为B。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