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定稿

时间:2019-05-12 20:4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定稿》。

第一篇: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定稿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哲学上的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掌握“具体——抽象——具体”

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认识到无论

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设疑法 3.比较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阿曼足球队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并启发设问:“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

2)、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然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所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上下、东西、南北、左右、前后”教师简单评述,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即对立统一。

(居中板书标题: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讲授新课: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教师:说到矛盾,自然会使我们联想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讲的“自相矛盾”的故事。(让学生叙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我的盾坚硬无比,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说完,又举起他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硬的盾,也能戳进去!”站在旁边的人听了,暗自发笑,便问他:“那么,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一听这话,卖矛和盾的人只好哑口无言了。教师:同学们注意,这里所说的“自相矛盾”,是指说话前后不一,互相冲突的意思,它同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并不是一回事。辩证法中所讲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矛盾。

自古以来,很多哲学家都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象。例如: 多媒体显示: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

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

教师:上述论述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即都看到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1)“对立”的基本含义: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板书)

教师:大家思考:哲学讲的对立和斗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对立和斗争,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矛盾双方的对立以及政治术语中的对立和斗争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对立和斗争,比如:同学之间的小矛盾,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以及巴以冲突等等都是具体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上讲的“对立”和“斗争”的具体体现。哲学上的“对立”和“斗争”是对世界各个领域的具体的对立和斗争共性的抽象和概括。

教师:所谓“统一”简单地说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的属性。谁能再试着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是如何“统一”的呢?

学生:(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2)作为商品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学生:没有财政收入,也就没有财政支出。„„

教师:哲学上把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称之为“统一”。(2)“统一”的基本含义:(板书)它有两种情况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板书)

教师:相互依存是指矛盾双方不可分割,离开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例如我们一开始讲的故事里边的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在小岛上狼和鹿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再例如:一块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之分,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如果把它从当中断开,我们能得到一块只有南极和一块只有北极的磁铁吗?

学生:不能。每块小磁铁又出现了自己的南北两极。要是将其退磁,一极消失了,另一极也就不存在了。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漫画(多媒体显示,教材第88页),大家说他敢剪吗? 学生: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甲),另一方(乙)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板书)

(多媒体显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议一议:学了矛盾概念后,你对这句话有哪些新的理解?(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老子的这段话说明天下任何难事只要敢于去做,积极作为,都会变得容易;相反,如果畏首畏脚,不做努力,即便是很容易的事情也难以完成。难和易对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难和易之间是不是可以任意转化?

学生:不是,难和易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为”与“不为”。

教师:这说明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但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条件不具备,矛盾双方就不能相互转化。比如,加法、减法可以互逆,但条件是负数的引进。

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以“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作为开场白。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温总理所引用古语中矛盾双方及其转化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再比如:孙子曰:“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评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板书)

教师:例如,我们在接受知识时有快有慢,快和慢是相互规定的,没有快也就无所谓慢。再比如“大”与“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上”与“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会不会发生“大”与“下”、“上”与“小”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什么?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这说明统一离不开对立。统一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而依存离不开对立;因为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相比较而存在”另一种情况是,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而“转化”离不开对立。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转化,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而非别的方向转化。

教师: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是相互对立和斗争的,为什么无产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却不存在对立和斗争。再比如在我们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最密切的人,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学生:1)因为无产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不在一个统一体中。

2)与自己联系最密切的人与自己处在统一体中,所以才能和自己发生矛盾。教师:这说明对立离不开统一。因为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相互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而是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就无排斥可言。总之,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也指事物之间。

教师:因为事物范围的无限广大,是“事物内部”还是“事物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把什么看作一个统一体。比如我们把家庭看作一个统一体,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是属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家庭和社区之间,以及社区与其他社区之间也存在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关系就属于事物之间的矛盾。(多媒体显示)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要重点强调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统一”的含义,以及如何正确理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注意的问题。[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材料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期间,曾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他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思想。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材料二: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次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是为了与美方加强对话,求大同存小异,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积极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中美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

1、知识方面:①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②理解:矛盾的概念。③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

2、能力方面: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教学方法】: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即先从具体事例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后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举例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以讲读为主,辅以讨论、谈话等方法。【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板书)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看P86第1段,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也就是说它们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呢?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板书)

⑴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板书)如书中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物理现象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人民内部的不同意见„„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这些对立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⑵统一: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板书)设问:统一的两种情形是什么?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板书)请同学们看P88漫画《他敢剪吗》,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板书)P88“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你如何来理解这段话呢?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 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提示)①天下事、人之为学都有难易之分,这正是它们对立的一面;②难和易相互依存,共处于天下事、人之为学之中,难易转化的条件关键在去“为”、去“学”,只有立志去“为”、去“学”,才能化难为易。引进负数,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提示:汗水指的是什么?凡人和天才之间的转化条件又是什么?

这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要注意: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如中美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同时呢,美国也需要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这种依存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离开这一条件谈依存是荒谬的。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板书)

①统一离不开对立。第一,“依存”离不开对立。比如,上不会依存于大或小,因为上与大或小并不对立。可见,依存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第二,“转化”离不开对立。同理,只有上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的转化。②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论:“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讲纪律就没有自由”

这一观点扩大了自由与纪律的对立,否认了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殊不知,离开纪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没有纪律约束的自由,只能是一盘散沙。反过来,只有纪律,否定自由,集体也会失去活力,影响个性的发展。总之,也就是说,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⑷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板书)

看P89第4段,在学校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学校与附近的企事来单位、街道或村镇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联的关系。⑸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板书)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小结】:

请看知识结构。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概念——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方法论意义:

1,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在统一中注意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2,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课堂练习】:

1、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A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塞翁失马 ④刻舟求剑 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A ① ② ③ ⑥ B ① ② ④ ⑥ C ② ③ ④ ⑥ D ③ ④ ⑤ ⑥

2、当前,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A、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实践决定认识 C、事物是发展的 D、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 【作业 】:

1.中国加入WTO后在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将给中国的一些产业和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外国商品和服务业的大量涌入,可能会对中国的农业、信息产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国内市场造成冲击。上述论断蕴涵的哲理是(b)A.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B.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有条件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说法中,符合材料观点的是c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失败是成功之母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下列关于矛盾双方转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 A.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B.转化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C.转化是具体的、任意的 D.转化即意味着事物向前发展

4、分析说明题:

有关媒体曾发表短评强调,“十一”长假,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遗憾、不足、差距、矛盾,但首先还应承认,放长假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好事不一定完美,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也是好事,今后可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2)这一观点在上述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 教学反馈:

(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对立指------矛盾的统一指------(2)十一长假------体现了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好事不一定完美”,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也是好事”,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篇:矛盾对立统一教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课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授课班级:高中三年级 教者:李念 课型:授新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读书、议论、讲解、练习、总结”五步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及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

(二)思想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学会创造条件让事物往好的方面发展。

(三)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学习,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情意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四、课堂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了解学生出席情况

(二)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在正式讲课前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片。----中美关系。最近因为钓鱼岛问题中美关系又一次走向了紧张,回顾一下从建国起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总是充满波折,既有合作又有冲突。以往我们都是从政治的、经济的角度来看待中美关系,今天我们就换个角度,用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下中美关系。

(三)正式讲授

1.举例导入(5分钟):教师: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别国足球队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矛盾。为了更清楚的理解矛盾的内涵。接着请大家看教材的第一个材料,并思考一下爱因斯坦的那段材料的两个问题。

2.学生看材料(1分钟): 3.讲解材料:(5分钟)

好了,时间到。大家都看完了吧。我们一起来看书本的第一个材料。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有哪位同学主动请缨的呢。好,***同学来回答一下,①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①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光和微粒,连续和不连续是相互对立的,却统一于光量子之中。可见矛盾是既有对立又有统一的。

接着讲解“你敢剪吗”这幅漫画。进行分析。从漫画和故事中得出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对立在哲学上叫斗争性,统一叫同一性,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接下来就分析这两种属性。

4.讲解同一性(10分钟)

同一性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1)通过漫画“甘苦人生”,讲解它的第一个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通过漫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来讲解它的第二个含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5、讲解矛盾的斗争性(8分钟)

①解释什么是斗争,给出斗争性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②用足球场上的输与赢的对立来讲解矛盾的斗争性。

③同时要强调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讲的矛盾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它们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6、对矛盾的含义属性进行回顾,为讲解基本属性的关系做准备。(2分钟)

7、讲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个板块我打算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讲解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画图结合例子黑与白的依赖性,和学生由坏到好的转变来说。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画图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种意识形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是离不开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二者统一于资本主义社会。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结合前一章说到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原理进行讲解。并结合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论述。

8、课堂总结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两种属性(3)两种属性的关系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9、课堂巩固(习题)

10、课后习题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那么老师就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请大家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写一篇文章“超越自己”。

第三篇: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定稿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哲学上的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掌握“具体——抽象——具体”

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认识到无论

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设疑法 3.比较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阿曼足球队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并启发设问:“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

2)、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然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所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上下、东西、南北、左右、前后”教师简单评述,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即对立统一。

(居中板书标题: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讲授新课: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教师:说到矛盾,自然会使我们联想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讲的“自相矛盾”的故事。(让学生叙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我的盾坚硬无比,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说完,又举起他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硬的盾,也能戳进去!”站在旁边的人听了,暗自发笑,便问他:“那么,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一听这话,卖矛和盾的人只好哑口无言了。教师:同学们注意,这里所说的“自相矛盾”,是指说话前后不一,互相冲突的意思,它同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并不是一回事。辩证法中所讲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矛盾。

自古以来,很多哲学家都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象。例如: 多媒体显示: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

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

教师:上述论述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即都看到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1)“对立”的基本含义: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板书)

教师:大家思考:哲学讲的对立和斗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对立和斗争,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矛盾双方的对立以及政治术语中的对立和斗争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对立和斗争,比如:同学之间的小矛盾,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以及巴以冲突等等都是具体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上讲的“对立”和“斗争”的具体体现。哲学上的“对立”和“斗争”是对世界各个领域的具体的对立和斗争共性的抽象和概括。

教师:所谓“统一”简单地说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的属性。谁能再试着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是如何“统一”的呢?

学生:(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2)作为商品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学生:没有财政收入,也就没有财政支出。„„

教师:哲学上把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称之为“统一”。(2)“统一”的基本含义:(板书)它有两种情况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板书)

教师:相互依存是指矛盾双方不可分割,离开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例如我们一开始讲的故事里边的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在小岛上狼和鹿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再例如:一块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之分,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如果把它从当中断开,我们能得到一块只有南极和一块只有北极的磁铁吗?

学生:不能。每块小磁铁又出现了自己的南北两极。要是将其退磁,一极消失了,另一极也就不存在了。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漫画(多媒体显示,教材第88页),大家说他敢剪吗? 学生: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甲),另一方(乙)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板书)

(多媒体显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议一议:学了矛盾概念后,你对这句话有哪些新的理解?(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老子的这段话说明天下任何难事只要敢于去做,积极作为,都会变得容易;相反,如果畏首畏脚,不做努力,即便是很容易的事情也难以完成。难和易对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难和易之间是不是可以任意转化?

学生:不是,难和易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为”与“不为”。

教师:这说明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但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条件不具备,矛盾双方就不能相互转化。比如,加法、减法可以互逆,但条件是负数的引进。

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以“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作为开场白。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温总理所引用古语中矛盾双方及其转化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再比如:孙子曰:“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评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板书)

教师:例如,我们在接受知识时有快有慢,快和慢是相互规定的,没有快也就无所谓慢。再比如“大”与“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上”与“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会不会发生“大”与“下”、“上”与“小”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什么?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这说明统一离不开对立。统一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而依存离不开对立;因为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相比较而存在”另一种情况是,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而“转化”离不开对立。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转化,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而非别的方向转化。

教师: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是相互对立和斗争的,为什么无产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却不存在对立和斗争。再比如在我们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最密切的人,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学生:1)因为无产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不在一个统一体中。

2)与自己联系最密切的人与自己处在统一体中,所以才能和自己发生矛盾。教师:这说明对立离不开统一。因为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相互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而是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就无排斥可言。总之,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也指事物之间。

教师:因为事物范围的无限广大,是“事物内部”还是“事物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把什么看作一个统一体。比如我们把家庭看作一个统一体,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是属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家庭和社区之间,以及社区与其他社区之间也存在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关系就属于事物之间的矛盾。(多媒体显示)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要重点强调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统一”的含义,以及如何正确理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注意的问题。[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材料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期间,曾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他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思想。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材料二: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次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是为了与美方加强对话,求大同存小异,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积极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中美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

理解:矛盾的概念。

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能力方面

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

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立的含义,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教学方法①事例说理法:先由教师针对要讲的理论观点举一个事例或讲一个故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事例或故事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教师所举事例或故事务必生动、具体、富有哲理、且具趣味性。②漫画讨论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在古希腊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同学们,世间的万物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吗?你能用其它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入手,把握矛盾的概念)(学生举例。)

不论是老于的思想,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及同学们举的几个例子,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既然事物本身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如实地反映它们的本来面目,也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一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声音的高与低、前和后都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有区别,但它们又“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说明它们还有密切的联系;在赫拉克利特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山区别于平原、冬区别于夏、春不同于秋,但它们又共同联系组成大地,组成一年的四季;同学们举的大和小、上和下、左和右、轻和重、黑和白、真和假等事例中同样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就叫做矛盾。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准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第一,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二,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起点。尽管高二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中,已广泛接触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毕竟没能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思考和把握。

第三,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理解矛盾概念时,疑难之点较多。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对于这个重点问题,要紧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用多种实例阐释矛盾的概念",以实例为基本进行阐释。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把握由具体(个别)到抽象(一般),再由抽象(一般)到具体(个 别)的教学思路。“个别——一般——个别”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秩序。先从具体事例人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而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哲学概念不等于具体的事例,而老师讲概念时又总是用事例来证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重视。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概念不等于具体事物,概念又离不开具体事物,它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把握这一思路和方法对于突破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要对抽象的矛盾概念搞好分析。教材在引出矛盾的概念之后,着重从“对立”、“统一”各自的含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体现了用一般为指导去理解个别,由个别理解一般的思路。搞好这一分析,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的关键。在对具体事物的矛盾进行分析时必须做到:a:要具体说明而不抽象套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才干。b:要科学不要肤浅,既通俗又深刻。c:要通俗不要艰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证矛盾的概念,应尽可能的引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做到通俗明白,浅显易懂。

再次,注意运用

第五篇: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讲述对立统一规律最基本、常识性的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居于实质和核心地位。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观的矛盾观,作为认识规律,最近本的就是矛盾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只有抓住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揭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其他内容。1、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矛盾的含义”既是本框,也是本节和本课的教学重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些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起点,刚开始接触,比较难。

教学目标分析2、1知识与技能

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多种势力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释;“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只要求识记。

2、2过程与方法

应着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是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要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本框对矛盾概念的分析,对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论述,都体现了这一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者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3学情分析 3、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等有关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矛盾的概念会容易很多,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3、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学生通过矛盾的观点,具有了对政治学科教学问题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分析法,但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性,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3、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高二的学生处于文理分科,转变学科观念,和前途选择的关键时期,他们大都涉世不深、阅历浅显,感性的东西非常容易接受,但思维方法简单,分析判断的能力不够成熟,从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我认为应当尽量把抽象的理论寓于感性的生活现象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品味到理论的精妙,从理论中感觉到对生活的指导。

3、4学法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本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哲学矛盾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故以讲读为主,辅以议论、谈话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思维能力的能力。

4教学过程设计 4、1提出问题串,创设学习情境

问题1什么是矛盾?举例说明

问题2哲学矛盾概念和具体矛盾的关系

问题3什么是对立统一?举例说明

问题4矛盾的双方是什么关系?

问题5矛盾概念应该注意的问题?联系材料加以说明4、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也就是说它们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统一。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呢?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板书)

⑴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板书)

如书中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物理现象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人民内部的不同意见„„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这些对立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⑵统一: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板书)

设问:统一的两种情形是什么?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板书)

请同学们看P88漫画《他敢剪吗》,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板书)

P88“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你如何来理解这段话呢?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①天下事、人之为学都有难易之分,这正是它们对立的一面;②难和易相互依存,共处于天下事、人之为学之中,难易转化的条件关键在去“为”、去“学”,只有立志去“为”、去“学”,才能化难为易。

引进负数,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提示:汗水指的是什么?凡人和天才之间的转化条件又是什么?

这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要注意: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如中美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同时呢,美国也需要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这种依存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离开这一条件谈依存是荒谬的。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板书)

①统一离不开对立。第一,“依存”离不开对立。比如,上不会依存于大或小,因为上与大或小并不对立。可见,依存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第二,“转化”离不开对立。同理,只有上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的转化。

②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论:“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讲纪律就没有自由”

这一观点扩大了自由与纪律的对立,否认了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殊不知,离开纪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没有纪律约束的自由,只能是一盘散沙。反过来,只有纪律,否定自由,集体也会失去活力,影响个性的发展。总之,也就是说,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⑷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板书)

看P89第4段,在学校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学校与附近的企事来单位、街道或村镇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联的关系。

⑸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板书)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4、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氛围,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式教学法”一是有利于实现教学重点的转移(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单纯的传授知识转移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来);二是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让其体味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应该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4、4题组练习(略)

5教学设计说明

高中教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这些方式有肋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政治课程要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培养学生的辩证创新思维和能力。

下载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高中政治说课稿:《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高中政治说课稿:《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

    矛盾教案

    引言: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在众多的规律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三条,他们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

    矛盾教案

    《矛盾》教案 乍岖镇小 陈雪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初步了解......

    矛盾普遍性教案

    3.31.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目标:明确矛盾普遍性的表现,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及方法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二、矛盾普遍性的表现 1、矛盾......

    电子教案矛盾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

    矛盾纠纷调解教案 doc

    矛盾纠纷调解教案 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延庆县的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由此导致的农村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矛盾纠纷调解是延庆司法所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我多年的调解......

    济南市优质课教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课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3.9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主......

    浅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

    浅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 摘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传统经济不可避免的矛盾,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又因为联系,两者互相促进着对方的变化与发展。在现阶段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