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教案
引言: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在众多的规律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三条,他们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条基本规律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对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同时他们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下面我们就分别学习和研究这三条基本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原因有四个: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正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事物才有自己的运动和发展。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各个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因此,对立统一规律必然贯穿在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第四,补充一点: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可见,对立统一规律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非常重要。它又称为矛盾规律,要弄清对立统一规律,就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矛盾?
(二)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含义
指的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比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史墨曾提出“物生有两”,张载提出“一物两体”,朱熹提出“万物皆有两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强弱、大小、轻重、正反、善恶、美丑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都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首先,辩证矛盾是一种哲学概念,逻辑矛盾是一种形式逻辑概念。其次,从定义上来说,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过程的始终,而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逻辑规则而犯的一种逻辑错误,只存在于思维领域,前者不是认识上错误的论断,而是现实的矛盾,例如,自然界中的正电和负电的矛盾,后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逻辑错误,比如自相矛盾、前后矛盾等等,我们常听说古代卖矛卖盾的故事就是一种逻辑矛盾,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出来。这就是认识上的逻辑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大小、轻重、正反、美丑等概念;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在根本性质和根本利益上互相敌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斗争形式一般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非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一般不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即不表现为对抗的形式。我们常说的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需要采取革命的方法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则采取民主的方法解决。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具体包括: 第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同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的作用就在于使矛盾双方共居于统一体中,维系事物矛盾的存在,保持事物的相对静止。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改变,造成旧矛盾统一体解体和新事物的产生。同一性和事物的静止相联系,斗争性和事物的运动相联系,我们知道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因此,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总之,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而单独存在的同一性。辩证法上讲的同一不是没有差别的“绝对同一”,而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是建立在斗争性基础上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双方的斗争,总是在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状态才可能发生,如果矛盾双方解体了,斗争性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要注意的是,在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对立面绝对对立起来,看不到对立面的同一性,这必然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片面化。例如:在加州的《动物保护》杂志也介绍过一则故事:在秘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活着一只美洲虎,由于它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全世界仅存十七只,所以为了保护好这只老虎,秘鲁人专门开辟二十平方公里的森林作为虎园,在那里还有成群人工饲养的牛、羊、兔供它尽情享用。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从没人看见美洲虎去捕捉那些专门为它准备的动物,却整天待在装有空调的房里,睡了吃吃了睡,无精打采。一天,一位动物行为学家到森林公园来参观,见到美洲虎的样子,建议管理员放几只狼或者豺狗,美洲虎才能提起精神,管理员们听从了这个建议,不久便引进了几只美洲豹投放进了虎园。这一招果然奏效,自从美洲豹进了虎园的那天,这只美洲虎就再也躺不住了,老虎那种刚烈威猛、霸气十足的本性被重新唤醒,它又成了一只真正的老虎,成了这片广阔的虎园里真正意义上的森林之王。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看待事物矛盾时不能把对立面绝对对立起来,不能只看到斗争性,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共存性、相互依赖性。
另一种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持这种观点的人抹杀事物矛盾,看不见事物的差别,不能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因此,在认识和实践中,我们要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学会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是怎样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是通过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再次,矛盾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见书P105-106 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其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见书P106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用:肥皂水哲学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1923年当选过美国总统,他发现自己的女秘书人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却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上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好奇地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吧?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痛。”
世上的人千姿百态,世上的事形形色色,一个人要想永远不与人发生冲突是不可能的。对待冲突,不同的人做法完全不同。有人喜欢妥协退让,不管自己的想法对不对,一律服从别人的意志,这种人没有个性,很难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有人宁折不弯,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结果是与人斗得两败俱伤。还有一种人像柯立芝一样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似乎事事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很乐意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实现与他的某种妥协,这是聪明人,他们是最可能成就大事业的一群。大家想一下,“肥皂水”哲学蕴涵着什么哲学道理呢?两个人意见相左,这是矛盾的斗争性;聪明的人,懂得妥协,以退为进,这是看到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在人与人的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我们要让别人与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所以说,“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其实并不是刀枪,而是别人从心灵深处对你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给自己对别人的不满涂上“肥皂水”,实际上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寻求对方对你的认同,找到相互的同一性。
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于具体事物而言,推动其发展的矛盾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之分。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对事物发展起第一位的作用,外因是第二位的,起辅助的作用。用毛泽东的话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典型真题:
(2004年多选题第17题)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ABDE】
(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换句话说,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前苏联的德柏林学派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德波林(1881-1936年),苏联哲学家,一九二九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三十年代初,苏联哲学界发动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践、哲学脱离政治等唯心主义性质的错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说“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意义:我们应该树立矛盾观点,坚持矛盾分析法,敢于正视矛盾,善于分析和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相对性。具体来讲,是指不同的事物或过程,其内部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不同的解决形式。
①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物质世界中不同的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矛盾,比如,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等等。
②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通过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具体内容见书P110-111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与“均衡论”。
③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解决矛盾,视其性质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形式。具体方法见书P111-112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由个性抽象而来。其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举例:我国古代有一个“白马非马”的诡辩论命题,讽刺的是看不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新论》中有一个寓言:公孙龙常争论曰“白马非马,人不能屈。后乘白马无符传欲出关,官吏不听。此虚言难以夺实也。”意思是公孙龙常用“白马非马”的命题与别人争辩,许多人都不能使他屈理。一次,他乘白马要出关去,但却因为没有马的“执照”而被把关的士兵拦住。实际上,公孙龙只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没看到二者的联系。再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主要指在大范围的个性在小范围可能是共性,比如水果(共性)—(个性)苹果(共性)—(个性)青苹果、红富士、水晶苹果。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懂得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在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时,就要既看到它的普遍本质,又看到它的特殊本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医生看病要“对症下药”、裁缝做衣要“量体裁衣”,农民种地也应“因地致宜、因时致宜”。从前,北京有个裁缝,替人做衣除量身材之外,还对穿者的性格、年龄、相貌,以至何时考科中举等情况都要作一番调查研究。有人问他何故?他便大讲裁衣的“短长之理”。体胖的腰要宽,体瘦的腰要窄,性急的衣宜短,性慢的衣宜长:少年中举,趾高气扬,走路挺胸凸肚,因而衣要前长后短;老年中举,意气消沉,走路弯腰骡背,故衣服要前短后长。2.懂得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就要自觉地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即先从个别事物开始,找出个性,然后从众多的个别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共性,再用共性指导我们去认识个别事物
第二篇:矛盾教案
《矛盾》教案
乍岖镇小
陈雪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试着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学生猜成语。(掩耳盗铃、揠苗助长、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2.师:你知道这些成语归属于哪一类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矛盾。板书课题,了解“矛”、“盾”各是怎样的兵器。
3.了解出处。选自战国时期著名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所著的书籍《韩非子》。
二、学法提示。
1.师:今天要学的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些难度,但古人的一些言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2.出示: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学生读后小结。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自由练习读。
3.出示课文,指名读。
4.出示古文版、繁体版、无标点版,分别指名读并评议。
5.学生练习齐读。
四、理解课文。
1.学习提示: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小组里没有解决,我们一起交流一下。(2)学生提问,全班交流。(3)指名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五、品读精思。
1.师:同学们,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和我们现在读的文章很不相同,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文中的句子吧。这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矛的?
2.生读“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3.师:他夸耀自己盾的话文中直接写出来了吗?你能把这句话变成这个人直接说的话吗?
指导学生转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4.分组朗读这两句话的文言文和现代文。
5.想象:如果是在集市上,这个人会怎么夸耀他的矛和盾?
学生试着演一演。
6.围观的人会说些什么?读文中句子,再指名表演。
7.思考:这个卖矛与盾的人会怎么回答?为什么?
指名答,板书:
矛利
盾坚
物无不陷
物莫能陷
8.集市上的人都散去了,你能前去劝告一下这个卖兵器的人,让他以后别犯这样的错误吗?
9.小结:这则寓言故事后来演变出了一个成语,叫“自相矛盾”,板书。
六、总结、拓展。
1.今天我们学了一篇用文言文记载的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吗?
2.拓展学习古文《守株待兔》,说说大意,领悟道理。
守株待兔
战国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七、作业。
找出下面句子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并进行修改。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2.他的作业都做完了,只剩下最后一题没算出来。
3.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4.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第三篇:矛盾对立统一教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课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授课班级:高中三年级 教者:李念 课型:授新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读书、议论、讲解、练习、总结”五步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及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
(二)思想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学会创造条件让事物往好的方面发展。
(三)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学习,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情意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四、课堂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了解学生出席情况
(二)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在正式讲课前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片。----中美关系。最近因为钓鱼岛问题中美关系又一次走向了紧张,回顾一下从建国起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总是充满波折,既有合作又有冲突。以往我们都是从政治的、经济的角度来看待中美关系,今天我们就换个角度,用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下中美关系。
(三)正式讲授
1.举例导入(5分钟):教师: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别国足球队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矛盾。为了更清楚的理解矛盾的内涵。接着请大家看教材的第一个材料,并思考一下爱因斯坦的那段材料的两个问题。
2.学生看材料(1分钟): 3.讲解材料:(5分钟)
好了,时间到。大家都看完了吧。我们一起来看书本的第一个材料。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有哪位同学主动请缨的呢。好,***同学来回答一下,①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①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光和微粒,连续和不连续是相互对立的,却统一于光量子之中。可见矛盾是既有对立又有统一的。
接着讲解“你敢剪吗”这幅漫画。进行分析。从漫画和故事中得出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对立在哲学上叫斗争性,统一叫同一性,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接下来就分析这两种属性。
4.讲解同一性(10分钟)
同一性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1)通过漫画“甘苦人生”,讲解它的第一个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通过漫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来讲解它的第二个含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5、讲解矛盾的斗争性(8分钟)
①解释什么是斗争,给出斗争性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②用足球场上的输与赢的对立来讲解矛盾的斗争性。
③同时要强调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讲的矛盾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它们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6、对矛盾的含义属性进行回顾,为讲解基本属性的关系做准备。(2分钟)
7、讲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个板块我打算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讲解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画图结合例子黑与白的依赖性,和学生由坏到好的转变来说。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画图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种意识形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是离不开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二者统一于资本主义社会。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结合前一章说到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原理进行讲解。并结合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论述。
8、课堂总结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两种属性(3)两种属性的关系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9、课堂巩固(习题)
10、课后习题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那么老师就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请大家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写一篇文章“超越自己”。
第四篇: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定稿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哲学上的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掌握“具体——抽象——具体”
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认识到无论
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设疑法 3.比较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阿曼足球队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并启发设问:“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
2)、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然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所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上下、东西、南北、左右、前后”教师简单评述,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即对立统一。
(居中板书标题: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讲授新课: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教师:说到矛盾,自然会使我们联想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讲的“自相矛盾”的故事。(让学生叙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我的盾坚硬无比,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说完,又举起他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硬的盾,也能戳进去!”站在旁边的人听了,暗自发笑,便问他:“那么,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一听这话,卖矛和盾的人只好哑口无言了。教师:同学们注意,这里所说的“自相矛盾”,是指说话前后不一,互相冲突的意思,它同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并不是一回事。辩证法中所讲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矛盾。
自古以来,很多哲学家都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象。例如: 多媒体显示: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
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
教师:上述论述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即都看到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1)“对立”的基本含义: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板书)
教师:大家思考:哲学讲的对立和斗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对立和斗争,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矛盾双方的对立以及政治术语中的对立和斗争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对立和斗争,比如:同学之间的小矛盾,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以及巴以冲突等等都是具体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上讲的“对立”和“斗争”的具体体现。哲学上的“对立”和“斗争”是对世界各个领域的具体的对立和斗争共性的抽象和概括。
教师:所谓“统一”简单地说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的属性。谁能再试着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是如何“统一”的呢?
学生:(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2)作为商品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学生:没有财政收入,也就没有财政支出。„„
教师:哲学上把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称之为“统一”。(2)“统一”的基本含义:(板书)它有两种情况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板书)
教师:相互依存是指矛盾双方不可分割,离开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例如我们一开始讲的故事里边的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在小岛上狼和鹿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再例如:一块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之分,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如果把它从当中断开,我们能得到一块只有南极和一块只有北极的磁铁吗?
学生:不能。每块小磁铁又出现了自己的南北两极。要是将其退磁,一极消失了,另一极也就不存在了。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漫画(多媒体显示,教材第88页),大家说他敢剪吗? 学生: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甲),另一方(乙)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板书)
(多媒体显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议一议:学了矛盾概念后,你对这句话有哪些新的理解?(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老子的这段话说明天下任何难事只要敢于去做,积极作为,都会变得容易;相反,如果畏首畏脚,不做努力,即便是很容易的事情也难以完成。难和易对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难和易之间是不是可以任意转化?
学生:不是,难和易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为”与“不为”。
教师:这说明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但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条件不具备,矛盾双方就不能相互转化。比如,加法、减法可以互逆,但条件是负数的引进。
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以“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作为开场白。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温总理所引用古语中矛盾双方及其转化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再比如:孙子曰:“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评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板书)
教师:例如,我们在接受知识时有快有慢,快和慢是相互规定的,没有快也就无所谓慢。再比如“大”与“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上”与“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会不会发生“大”与“下”、“上”与“小”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什么?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这说明统一离不开对立。统一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而依存离不开对立;因为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相比较而存在”另一种情况是,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而“转化”离不开对立。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转化,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而非别的方向转化。
教师: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是相互对立和斗争的,为什么无产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却不存在对立和斗争。再比如在我们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最密切的人,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学生:1)因为无产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不在一个统一体中。
2)与自己联系最密切的人与自己处在统一体中,所以才能和自己发生矛盾。教师:这说明对立离不开统一。因为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相互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而是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就无排斥可言。总之,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也指事物之间。
教师:因为事物范围的无限广大,是“事物内部”还是“事物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把什么看作一个统一体。比如我们把家庭看作一个统一体,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是属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家庭和社区之间,以及社区与其他社区之间也存在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关系就属于事物之间的矛盾。(多媒体显示)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要重点强调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统一”的含义,以及如何正确理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注意的问题。[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材料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期间,曾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他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思想。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材料二: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次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是为了与美方加强对话,求大同存小异,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积极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中美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定稿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哲学上的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掌握“具体——抽象——具体”
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认识到无论
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设疑法 3.比较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阿曼足球队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并启发设问:“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
2)、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然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所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上下、东西、南北、左右、前后”教师简单评述,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即对立统一。
(居中板书标题: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讲授新课: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教师:说到矛盾,自然会使我们联想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讲的“自相矛盾”的故事。(让学生叙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我的盾坚硬无比,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说完,又举起他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硬的盾,也能戳进去!”站在旁边的人听了,暗自发笑,便问他:“那么,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一听这话,卖矛和盾的人只好哑口无言了。教师:同学们注意,这里所说的“自相矛盾”,是指说话前后不一,互相冲突的意思,它同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并不是一回事。辩证法中所讲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矛盾。
自古以来,很多哲学家都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象。例如: 多媒体显示: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
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
教师:上述论述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即都看到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1)“对立”的基本含义: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板书)
教师:大家思考:哲学讲的对立和斗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对立和斗争,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矛盾双方的对立以及政治术语中的对立和斗争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对立和斗争,比如:同学之间的小矛盾,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以及巴以冲突等等都是具体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上讲的“对立”和“斗争”的具体体现。哲学上的“对立”和“斗争”是对世界各个领域的具体的对立和斗争共性的抽象和概括。
教师:所谓“统一”简单地说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的属性。谁能再试着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是如何“统一”的呢?
学生:(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2)作为商品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学生:没有财政收入,也就没有财政支出。„„
教师:哲学上把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称之为“统一”。(2)“统一”的基本含义:(板书)它有两种情况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板书)
教师:相互依存是指矛盾双方不可分割,离开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例如我们一开始讲的故事里边的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在小岛上狼和鹿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再例如:一块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之分,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如果把它从当中断开,我们能得到一块只有南极和一块只有北极的磁铁吗?
学生:不能。每块小磁铁又出现了自己的南北两极。要是将其退磁,一极消失了,另一极也就不存在了。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漫画(多媒体显示,教材第88页),大家说他敢剪吗? 学生: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甲),另一方(乙)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板书)
(多媒体显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议一议:学了矛盾概念后,你对这句话有哪些新的理解?(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老子的这段话说明天下任何难事只要敢于去做,积极作为,都会变得容易;相反,如果畏首畏脚,不做努力,即便是很容易的事情也难以完成。难和易对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难和易之间是不是可以任意转化?
学生:不是,难和易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为”与“不为”。
教师:这说明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但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条件不具备,矛盾双方就不能相互转化。比如,加法、减法可以互逆,但条件是负数的引进。
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以“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作为开场白。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温总理所引用古语中矛盾双方及其转化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再比如:孙子曰:“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评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板书)
教师:例如,我们在接受知识时有快有慢,快和慢是相互规定的,没有快也就无所谓慢。再比如“大”与“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上”与“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会不会发生“大”与“下”、“上”与“小”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什么?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这说明统一离不开对立。统一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而依存离不开对立;因为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相比较而存在”另一种情况是,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而“转化”离不开对立。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转化,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而非别的方向转化。
教师: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是相互对立和斗争的,为什么无产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却不存在对立和斗争。再比如在我们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最密切的人,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学生:1)因为无产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不在一个统一体中。
2)与自己联系最密切的人与自己处在统一体中,所以才能和自己发生矛盾。教师:这说明对立离不开统一。因为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相互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而是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就无排斥可言。总之,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也指事物之间。
教师:因为事物范围的无限广大,是“事物内部”还是“事物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把什么看作一个统一体。比如我们把家庭看作一个统一体,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是属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家庭和社区之间,以及社区与其他社区之间也存在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关系就属于事物之间的矛盾。(多媒体显示)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要重点强调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统一”的含义,以及如何正确理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注意的问题。[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材料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期间,曾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他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思想。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材料二: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次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是为了与美方加强对话,求大同存小异,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积极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中美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
1、知识方面:①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②理解:矛盾的概念。③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
2、能力方面: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教学方法】: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即先从具体事例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后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举例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以讲读为主,辅以讨论、谈话等方法。【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板书)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看P86第1段,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也就是说它们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呢?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板书)
⑴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板书)如书中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物理现象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人民内部的不同意见„„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这些对立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⑵统一: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板书)设问:统一的两种情形是什么?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板书)请同学们看P88漫画《他敢剪吗》,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板书)P88“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你如何来理解这段话呢?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 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提示)①天下事、人之为学都有难易之分,这正是它们对立的一面;②难和易相互依存,共处于天下事、人之为学之中,难易转化的条件关键在去“为”、去“学”,只有立志去“为”、去“学”,才能化难为易。引进负数,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提示:汗水指的是什么?凡人和天才之间的转化条件又是什么?
这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要注意: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如中美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同时呢,美国也需要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这种依存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离开这一条件谈依存是荒谬的。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板书)
①统一离不开对立。第一,“依存”离不开对立。比如,上不会依存于大或小,因为上与大或小并不对立。可见,依存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第二,“转化”离不开对立。同理,只有上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的转化。②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论:“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讲纪律就没有自由”
这一观点扩大了自由与纪律的对立,否认了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殊不知,离开纪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没有纪律约束的自由,只能是一盘散沙。反过来,只有纪律,否定自由,集体也会失去活力,影响个性的发展。总之,也就是说,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⑷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板书)
看P89第4段,在学校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学校与附近的企事来单位、街道或村镇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联的关系。⑸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板书)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小结】:
请看知识结构。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概念——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方法论意义:
1,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在统一中注意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2,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课堂练习】:
1、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A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塞翁失马 ④刻舟求剑 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A ① ② ③ ⑥ B ① ② ④ ⑥ C ② ③ ④ ⑥ D ③ ④ ⑤ ⑥
2、当前,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A、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实践决定认识 C、事物是发展的 D、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 【作业 】:
1.中国加入WTO后在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将给中国的一些产业和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外国商品和服务业的大量涌入,可能会对中国的农业、信息产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国内市场造成冲击。上述论断蕴涵的哲理是(b)A.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B.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有条件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说法中,符合材料观点的是c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失败是成功之母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下列关于矛盾双方转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 A.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B.转化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C.转化是具体的、任意的 D.转化即意味着事物向前发展
4、分析说明题:
有关媒体曾发表短评强调,“十一”长假,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遗憾、不足、差距、矛盾,但首先还应承认,放长假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好事不一定完美,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也是好事,今后可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2)这一观点在上述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 教学反馈:
(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对立指------矛盾的统一指------(2)十一长假------体现了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好事不一定完美”,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也是好事”,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