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

时间:2019-05-15 02:0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

第一篇: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

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

大班幼儿理解能力在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个飞跃,教师在其想象的逻辑性、独立性、求异性方面都要加以引导,推动其创新能力向高层次水平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强化情感体验法,无形中感染幼儿。

强化情感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的协商流于形式,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因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始活动时,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但到了具体游戏时,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案例:

谁来演兔子

主题活动“大中国”中幼儿非常喜欢《蒲公英旅行记》这个故事,并且在区域活动中做了里面所有角色的头饰准备在表演区中表演。可是尝试的第一天表演区里就出现了问题,只见几个孩子满脸不高兴站在那里。于是老师就走过去关心地问:“演员们都准备好了吗?为什么还不开演呢?”这时,金子怡撅着嘴说:“没有兔子怎么表演啊!他们谁都不要做兔子。”原来兔子这个角色在剧里只出现一次,所以大家都不愿做这个角色。老师笑了笑说:“这样吧,我就暂时当个临时演员吧,怎么样?”大家终于露了点笑容,待我表演好一次后,王家宁就表示她来当兔子,表演非常成功。在讲评中我还请表演的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当着集体的面特地表扬了家宁:“她承担了大家不愿意的角色,才能使表演顺利完成。真是个好演员。” 接下去的日子,兔子的角色反而成了最抢手的了。

根据以上案例中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合作行为,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其他幼儿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经常用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真好!”,“你们都想锯木头,没人钉,玩不成了,怎么办?”幼儿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在活动中更自觉地做出合作的行为。

2、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

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如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会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案例:

有趣的尺

在“我是小学生”的主题中,我给幼儿投放了各种尺(三角尺、卷尺、钢尺等)、记录表等材料。幼儿用记录表记录“尺”的秘密。刚开始,孩子们的发现还停留在表面,只发现“尺”像什么。在左边的圆圈里画上尺的形状,在对应的右边的大圆圈里画出该种尺像什么。例如:沈浩洋发现三角尺像一条鱼,于是他这样记录自己的发现:左边的小圆圈里画个三角尺,右边的大圆圈里画一条鱼。为了让幼儿发现尺的作用,我进一步提出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尺会有这么多形状呢?它们的作用一样吗?”我这么一问,可引来了孩子们的许多反想,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他们发现尺还可以用来测量东西。于是,他们这样记录自己的发现:李涵用尺测量柜子的高度时,他在左边的小圆圈里画了一个柜子,在右边的大圆圈里写了测量的结果:91。他想告诉我们:柜子的高度是91厘米。孩子对经过自己努力而得出的答案会感到有成就感,对测量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以后也就会越来越喜欢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从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尺的作用和用途,而是通过问题设疑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要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不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不代替孩子的思维,而是启发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

3、经验迁移法,推陈出新

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培养积极的迁移运用意识,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儿童的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语言区排图讲述的情节较单一,科学区的探索方法大致相同等。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案例:

我会造小船

在主题活动“水的世界”中,幼儿对船非常感兴趣,于是,老师就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做一只小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大部分都选了塑料瓶、小木头等材料做成了小船。原来,关于沉浮的小实验,以前就做过,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知道木头、塑料等材料是会浮在水面上的,说明他们已经把经验迁移运用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发现类似能力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凡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大都具有一种在最不相象的地方捕捉到最朦胧的相似线索或共同要素并拿来加以运用的能力。幼儿由于年龄小,缺少这种发现类似的洞察力,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在最初的沉浮小实验中,幼儿通过操作实践知道了木块、塑料片是浮的,铁、玻璃块是沉的,了解了沉浮的含义,但对其他物体的沉浮没有具体了解,所以老师在活动中应有意识的把知识面拓展开来,让幼儿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其他新的事物上来,去发现类似事物的共性,这样使活动中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正如以上的案例中一样,孩子们有了造船的经验。

一个个小小的区域对孩子来说,是积累各种经验的大世界;一个个小小的区域对老师来说,是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大世界。通过近一年的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变了,变得更会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我们的老师也变了,变得更聪明能干、更会懂得以集体的智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的幼儿园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逐步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正在努力提升,可以这样说: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研究过程中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推动了幼儿园的迅速发展。当然,我们的研究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还会在小区域、大世界中翱翔,探索出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二篇:小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

小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

由于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限制,想象、创造水平较低,因此他们经常会放弃尝试玩一些挑战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事物、活动,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害怕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常常出现消极的自我评价等等。他们在活动中还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或肢体动作来表达、而且小班的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于中、大班和成人比较短,因此更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战术,去寻找、发现教育指导的契机。以下总结的就是一些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1、因势利导法,在游戏的情景中加以引导

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情景中的活动,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景中的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景中,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案例:

木珠变成饭了

在主题背景“娃娃家”中,有一天早上,老师突然听到有争执:只见两个孩子为了争抢木珠吵了起来。见老师走近,陆韫浩对我说:“老师,我想为妈妈做一串项链,可是珠子被费逸涵拿走了。” 经过了解,原来木珠全被费逸涵小朋友拿在娃娃家中当饭烧了。只见费逸涵嘟着小嘴,我见状没有批评她,而是轻声地问:“为什么你要用木珠当饭呢?一定有原因的对吗?” 费逸涵见我这么一问,就来劲地说:“因为饭是一粒一粒的,木珠也是一粒一粒的,很像饭的,所以我就当饭了。”我听了,装作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啊,你可真聪明,老师还没想到呢。” 费逸涵见我表扬她可高兴了,又重新有了自信,继续回到娃娃家认真地做起了饭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在娃娃家中投放了一些颗粒壮的物品,改进了以往的材料,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这个活动中,我巧妙地因势利导,肯定了孩子的做法,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并初步增强了孩子使用替代物的意识。

上述案例中孩子用木珠当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知道锅子里的饭要用实物来代替的,说明他们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游戏,喜欢模仿成人、喜欢接近真实。教师应该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善于运用这一特点进行引导。如案例中的孩子虽然盲目地拿了串项链的木珠做饭,造成了材料的紊乱,但是作为教师首先要肯定他能动脑筋利用替代物的想法,使孩子更有自信。其次可以设法调整材料,使区域环境游戏化、情景化,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游戏化语言去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因势利导。

2、语言启发法,帮助幼儿排除障碍

语言启发法就是教师运用鼓励、设疑、反问等口吻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很差,有时是因为在活动中遇到认知障碍,心理上受挫而放弃活动,而且常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放弃活动或对活动失去兴趣,有时则因为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或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也容易失去活动兴趣,从而放弃活动。案例:

指挥交通没有红绿灯

在主题背景“小汽车”的区域活动中,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马路上怎么没有红绿灯?”(其实前段时间我们已经开展过有关红绿灯的活动,老师提供过材料,估计有的孩子已经忘记了。)被这个驾驶员一问,可难住了“交通警”,眼看这位交通警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只见他嘟起小嘴,想要放弃游戏。于是,教师走近他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警共同想办法,先为他鼓气:“男子汉,怎么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呢,我们一起来想想解决的方法,想想,哪里会有红绿灯呢?快去我们的教室找找吧!可能会找到哦。”并进一步提示在教室的什么地方,听了老师的话,他很快就找到了我们以前用过的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开展下去了。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警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点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小班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其他的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了一句看似简单的启发及时帮助幼儿点明了探索的方向,及时解决了技能上的障碍,使活地帮助幼儿解决了难题,使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

3、榜样影响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

榜样影响法是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爱模仿是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阿姨,特别是喜欢模仿同伴的言行举止。他们经常会为了模仿同伴而放弃自己的行为,这种模仿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也成为小班幼儿学习,成长的过程。因此,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小班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案例:

小动物的叫声

一个孩子在区域活动开始后不知该去哪里玩,于是就呆呆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小朋友来找他玩他都不愿意。这时,老师发现了,就故意在他的旁边选了“小动物的叫声”这一内容说:“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新游戏——猜猜谁在叫。”老师先“哞—哞—”叫起来,“是牛”,班里几个嘴快的小孩喊起来。老师又示范了一个声音。这次,他也兴奋地大声叫了起来:“是小鸭子”,于是老师乘他正感兴趣的机会,让他按老师的做法,去学动物的声音,让其他的孩子猜。他果真对这个游戏感兴趣了。找了一个同伴互相猜了起来。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小班初期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是没有目的性、在选择入区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对区域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榜样法就是适合于这样还未进入活动状态的幼儿。但是在组织过程中,避免对幼儿过多的干预,把握和控制活动中的幼儿自主程度和幼儿自主的空间。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根据需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进行同等材料的操作活动,即平行游戏,以行动代替说教,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也可以充分利用同伴作品的展示为幼儿提供模仿学习的样本,促进幼儿伙伴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此外,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认知特征的同时,更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他们同中求异,培养幼儿初步创造能力。

第三篇:幼儿园区域活动,老师如何介入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老师该怎样介入指导?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等大城市率先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尝试了区域活动这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现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因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各地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差异较大,老师如何介入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的老师过多干预、高控指导,有的老师随意介入幼儿游戏,有的老师完全放任自流……那么开展区域活动时,老师如何适当介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呢?今天小编特意带来介入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法,希望能给您帮助。师生合作法,支持幼儿探索学习

师生合作法就是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自主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游戏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案例:我们一起帮小动物找家(智力游戏区)

主题“可爱的动物”中,有一个内容是“小动物找家”。一天早上,李若天第一次选择了这个内容,可是坐下没多久,教师就发现天天因始终找不到点数对应的规律而想停止活动,于是,教师适时介入到他的活动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教师若有所思地说:“小动物们真可爱呀,我特别喜欢小兔子,你可以让我送它回家吗?你也帮我找找吧!”于是教师在和幼儿共同操作的过程中暗示幼儿点数对应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提高了计算的能力。

由于对这个活动方法的了解,天天对活动又充满信心,最后他又参与了种花的计算活动,并且获得成功。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中班幼儿虽然喜欢操作,但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差,在活动中他们常常会选择一些难度小、易于操作、自己较熟悉的材料进行操作,而对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新的材料,他们经过尝试探索,发现困难超出他们经验所解决的范围时,幼儿常常会知难而退。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以支持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

生生互动法,共同促进

生生互动法就是通过幼儿之间的学习合作,使他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使幼儿从那些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发,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广泛迁移。随着中班学习的深入,幼儿的联系性游戏增多,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有了与同伴保持联系的愿望,具有合群感。在活动中他们非常渴望有游戏伙伴,开始找同伴一起玩,喜欢与同伴一起玩,游戏伙伴的加入使他们在游戏中情绪愉悦,积极性高。

案例:“光明大街”(建构区)

在观察建构区的活动中,教师发现本班幼儿建构水平发展不平衡。于是,在今天的游戏中,教师特意请能力强的王佳磊当组长,另外还找了两个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请这三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带两个能力较弱的幼儿(徐达和马辰龙)。起初,王佳磊很不高兴,小声嘟囔:“他们尽捣乱。”话音未落,马辰龙立刻反驳:“我们不捣乱。”教师接着说:“你要相信这两个小朋友,今天我特意请你当组长,来带着他们一起搭。”听了此话,他高兴地点头同意了。于是大家动手干起来了,教师引导他们先围坐在一起,商量搭什么,然后再分工合作。在教师的建议下,几个人围坐一起商量。由于他们今天有了共同目标,又有具体分工,所以,在建构中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一会儿徐达叫起来了:“我的马路没地方搭了。”王佳磊看了看说:“你不会拐弯啊!”徐达一摸头:“对,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啊。”游戏结束了,教师看到徐达和马辰龙迟迟不出建构区,以为他们还在里面玩,教师走进一看,原来他俩正在收拾“建筑物”旁边撒落的材料。从他们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今天的成果非常欣赏和满意,并力求使它完美。徐达高兴地对教师说:“李老师,这是我们搭的光明大街。中间的光明立交桥是我们一起搭的,这条路是我建的,上面的汽车是马辰龙和王佳磊搭的。”他尝到了合作的快乐,看到了合作所产生的效果,并在同伴身上受到了许多启发。

这个案例中的教师就抓住了幼儿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的特点,在活动中尽量创设交流、互动的氛围,引导幼儿间的互动。每个幼儿的经验不同,因此他们的探索过程也就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引导幼儿交流自己已有的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方法,在互动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

问题情境法,引导幼儿探索学习

问题情境法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幼儿的认知结构有关的情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

案例:分割图形(智力游戏区)

在主题“我爱我家”中,有一个内容是切蛋糕,由于参加活动者陈嘉祺是一个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而且在上学期已有了分割蛋糕的经验,因此在这次活动中,她能应用以往的经验很快地分割好图形,并进行拼图,在这其中,需要她思考探索的时间不多,一会儿,她渐渐地觉得没兴趣了。看到这种情形,教师以问题“你能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吗”启发她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拼图。这样的拼图对她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她的积极性一下子

被激发起来,认真地进行尝试,终于获得成功,教师又以“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图形”继续引导她进行探索,陈嘉祺又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中,在这次的探索中她又获得了新的发现。可见,教师的问题为幼儿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引导了幼儿新的思考和探究。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班幼儿表现出较强的操作探索欲望,他们的操作与探索能力和积极性较小班有明显的提高,但中班幼儿探索经验少,探索的方向有时会不明确或思路单一。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抓住时机,适时介入,支持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启发幼儿根据问题观察、思考,打开幼儿思维的不同通道,促进幼儿的探索学习。

第四篇:--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计划

一、指导思想: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而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因而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而在当今的区域活动中,教师永恒的课题就是如何捕捉适时的教育时机,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采取适度的教育手段,把握适宜的指导力度,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予最及时、最准确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本学期我们开展“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的专题研究,希望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 提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效果。

二、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是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他们不会善于协商,初步的分工与交流还在培养中,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幼儿间的能力差异较大,有些能力强的幼儿对所提供的材料兴趣十足,而相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就兴趣缺缺,甚至不愿去尝试;有些幼儿的持久性不够,往往玩了一下就换个地方等等,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目标:

1、有目的性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并适时的给于帮助和引导。

2、有针对性地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提出更适宜的要求。

四、措施:

1、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注意挑战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2、教师要有递进性地观察,要根据该区域的阶段目标,有连续地跟踪观察,并进行相应地调整活动的要求。

3、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有过程性地观察,观察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包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专注程度等等,给于幼儿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

第五篇: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摘要: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要求,深受他们的喜爱。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当中,务必会发生种种状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探索活动继续下去。本学期以行动研究法、案例法为研究的主要方法,结合实际,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方法,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问题的提出:

在二期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积极创设活动区,引导幼儿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从中获得主动发展,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然而在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分析、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便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

近几年来,不少姐妹园也在对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包括有对环境创设的研究、有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等等,但对其中具体内容的研究比较缺乏,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不是非常强。

我们研究的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与其他姐妹园有着不同之处,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我们的研究更为细致,因为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特点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所采用的指导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所以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从年龄段这个角度入手,详细分析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找出适合的指导方法。这样可以使研究的成果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研究的方法:

1、研究的时间:

研究时间为2005年10月——2006年10月

2、研究对象:

小1班、中2班、大1班的全体幼儿,共94名幼儿。

3、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对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总结、积累适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指导方法。从而培养幼儿对各种探索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4、研究内容:

教师在不断观察、介入、指导的过程中分析幼儿心理、生理、年龄特点、兴趣、经验以及发展的需要的特点,教师在做出合理的帮助引导的同时,收集、整理并总结有关的指导方法与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养水平。

5、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教师指导方法的科学性。另外以案例法为辅助研究方法。

6、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为2005年10月——2006年10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5年12月),查阅有关资料,并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 分析,找出合适的指导方法,设计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进行教学研究(2005年12月——2006年6月),个别教师开放活动,集体评析,探讨方案实施过程,采取有效措施

第三阶段汇总比较(2006年6月——2006年10月)共同分析教师的指导对幼儿的个性、能力的发展的作用。找出成功与不足,总结成果。研究结果: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无论教育和保育,不同年龄阶段性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所采用的指导方法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有效的指导方法。例如,小班幼儿的年龄还比较小,各方面能力较差,所以教师介入指导的次数可以相对多一些。而且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较弱,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一般教师可以以妈妈、姐姐式的 2 身份介入,这样会给幼儿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幼儿到了中班后,语言有了一定的发展,理解语意的能力由逐渐增强了。教师就要运用带有建议性、启发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而大班的幼儿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对孩子们的指导语要逐步精练、明了,趋于理性,使幼儿自己从中领会出一定的道理。随着幼儿年龄逐渐增大,教师的介入行为可以逐渐降低直至到最低限度,以朋友的身份介入,给幼儿以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以下就是本阶段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归纳和总结出的一些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中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指导方法。

一、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由于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限制,想象、创造水平较低,因此他们惧怕尝试玩新事物、新活动,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害怕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常常出现消极的自我评价等等。他们在活动中还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或肢体动作来表达、而且小班的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于中、大班和成人比较短,因此更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战术,去寻找、发现教育指导的契机。以下总结的就是一些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1、因势利导法,在游戏的情景中加以引导

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情景中的活动,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景中的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景中,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案例:

木珠变成饭了

在主题背景“娃娃家”中,有一天早上,突然有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我想为妈妈做一串项链,可是珠子不见了。” 于是老师在教师里兜了一圈才发现,原来木珠全被费逸涵小朋友拿在娃娃家中当饭烧了。于是,老师走了过去,费逸涵见到老师开心地说:“老师,我的饭烧好了,你吃。”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高兴地回应说:“你的饭烧得真香,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烧的呀?” 费逸涵兴奋地把 3 自己烧饭的过程告诉了老师。老师表扬她:“你真聪明,想到了用木珠当饭,可是老师更喜欢用这个漂亮的木珠串项链,你愿意试试吗?” 费逸涵点了点头!高兴地拿着珠子去串项链了。在讲评中老师还特地表扬了她,并且请大家来想想用什么东西当饭烧更加合适。通过这个活动中,老师巧妙地因势利导,肯定了孩子的做法,也提出了希望。并初步增强了孩子使用替代物的意识。

上述案例中孩子用木珠当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知道锅子里的饭要用实物来代替的,说明他们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游戏,喜欢模仿成人、喜欢接近真实。教师应该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善于运用这一特点进行引导。如案例中的孩子虽然盲目地拿了串项链的木珠做饭,造成了材料的紊乱,但是作为教师首先要肯定他能动脑筋利用替代物的想法,使孩子更有自信。其次可以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使区域环境游戏化、情景化,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游戏化语言去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因势利导。

2、语言启发法,帮助幼儿排除障碍

语言启发法就是教师运用鼓励、设疑、反问等口吻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很差,有时是因为在活动中遇到认知障碍,心理上受挫而放弃活动,而且常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放弃活动或对活动失去兴趣,有时则因为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或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也容易失去活动兴趣,从而放弃活动。案例:

指挥交通没有红绿灯

在主题背景“小汽车”的区域活动中,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眼看这位交通警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只见他嘟起小嘴,想要放弃游戏。于是,教师走近他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警共同想办法,先为他鼓气:“男子汉,怎么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呢,我们一起来想想解决的方法,想想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红、黄、绿灯呢?”并进一步启发,听了老师的话,他马上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开展下去了。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警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 4 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点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小班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其他的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了一句看似简单的启发及时帮助幼儿点明了探索的方向,及时解决了技能上的障碍,使活地帮助幼儿解决了难题,使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

3、榜样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爱模仿是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阿姨,特别是喜欢模仿同伴的言行举止。他们经常会为了模仿同伴而放弃自己的行为,这种模仿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也成为小班幼儿学习,成长的过程。因此,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小班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案例:

小动物的叫声

一个孩子在区域活动开始后不知该去哪里玩,于是就呆呆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小朋友来找他玩他都不愿意。这时,老师发现了,就故意在他的旁边选了“小动物的叫声”这一内容说:“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新游戏——猜猜谁在叫。”老师先“哞—哞—”叫起来,“是牛”,班里几个嘴快的小孩喊起来。老师又示范了一个声音。这次,他也兴奋地大声叫了起来:“是小鸭子”,于是老师乘他正感兴趣的机会,让他按老师的做法,去学动物的声音,让其他的孩子猜。他果真对这个游戏感兴趣了。找了一个同伴互相猜了起来。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小班初期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是没有目的性、在选择入区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对区域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榜样法就是适合于这样还未进入活动状态的幼儿。但是在组织过程中,避免对幼儿过多的干预,把握和控制活动中的幼儿自主程度和幼儿自主的空间。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根据需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进行同等材料的操作活动,即平行游戏,以行动代替说教,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也可以充分利用同伴作品的展示为幼儿提供模仿学 5习的样本,促进幼儿伙伴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此外,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认知特征的同时,更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他们同中求异,培养幼儿初步创造能力

二、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孩子刚刚升入中班时,大多只是一个人在玩,即使有几个同伴一起玩也是聚在一起各玩各的。为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首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同伴一起游戏,有初步的协作意识。经过探索我们对中班幼儿如何根据其活动特点采取相应的指导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1、师生合作法,支持幼儿探索学习

师生合作法就是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自主学习中,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案例:

我们一起帮小动物找家

主题“可爱的动物”中,有一个内容是“小动物找家”,一天早上,李若天第一次选择了这个内容,可是坐下没多久,教师就发现天天因始终找不到点数对应的规律而想停止活动,于是,教师适时介入到他的活动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教师若有所思地说:“小动物们真可爱呀,我特别喜欢小兔子,你可以让我送它回家吗?你也帮帮我找找吧!”于是在老师和孩子共同操作活动中暗示幼儿点数对应的方法,从中帮助幼儿提高了计算的能力。由于对这个活动方法的了解,使天天对活动又充满信心,最后他又参与了种花的计算活动活动,并且获得成功。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中班幼儿虽然喜欢操作,但对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差,在活动中他们常常会选择一些难度小、易于操作、自己较熟悉的材料进行操作,而对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新的材料,他们经过尝试探索,若遇到困难,而这困难如果超出他们经验所解决的范围时,幼儿常常会知难退。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能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以支持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

2、生生互动法,共同促进。

生生互动法就是通过孩子之间的学习合作,将使他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使孩子的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 6 广泛迁移。步入中班,幼儿的联系性游戏增加,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有了与同伴保持联系的愿望,具有合群感。在活动中他们非常渴望有游戏伙伴,开始找同伴一起玩,喜欢与同伴一起玩,游戏伙伴的加入使他们在游戏中情绪愉悦,积极性高。案例:

我会打蝴蝶结了

如:在主题“美丽的春天”中,幼儿正在尝试探索打蝴蝶结的方法。曹鲁杰看着打结示意图不断地尝试打蝴蝶结,可却一直找不到绕的洞洞而不能成功,而旁边的朱凌已能熟练地打了,老师观察到这点,通过引导曹鲁杰再次观察示意图中可绕线穿过的洞洞在什么地方,鼓励其继续探索。并请他观察朱凌操作的过程,听朱凌讲解操作方法,曹鲁通过再次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打蝴蝶结的方法了。

这个案例中的教师就抓住了孩子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的这一特点,在活动中尽量创设交流、互动的环境。引导幼儿间的互动。每个幼儿的经验不同,因此他们的探索过程也就不同,老师要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已有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方法。在互动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

3、问题情景法,引导幼儿探索学习

问题情景法是创设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幼儿的认知结构有关的情景,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案例:

分割图形

如在主题“我爱我家”中,有一个内容是切蛋糕,由于参加活动者陈嘉祺是一个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一位幼儿,而且在上学期已有了分割蛋糕的经验,因此在这次活动中,她能应用已往的经验很快地分割好各图形,并进行拼图,在这其中,需要她思考探索的时间不多,活动一会儿,她渐渐地不感到兴趣,不喜欢进行操作。发现这种情况,我以问题:“你能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吗?”,启发她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拼图,看来,这样的拼图对她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她的探索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认真积极地进行尝试,终于获得成功,我又以“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图形?”继续引导她进行探索,陈嘉祺又 7 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中,在这次的探索中她又获得了新的发现。可见,老师的问题为幼儿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引导了幼儿新的思考和探究。

从这个案例看出,中班幼儿表现出较强的操作探索欲望,他们的操作与探索能力和积极性较小班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对新奇事物感兴趣,但中班幼儿探索经验少,探索的方向有时会不明确或思路单一。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能抓住时机,适时介入,以支持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启发幼儿根据问题观察、思考,开通幼儿思维的不同通道,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学习。

通过对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的探索,得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随时了解幼儿的学习经验,积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逐渐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三、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大班幼儿理解能力在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个飞跃,教师在其想象的逻辑性、独立性、求异性方面都要加以引导,推动其创新能力向高层次水平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强化情感体验法,无形中感染幼儿。

强化情感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的协商流于形式,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因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始活动时,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但到了具体游戏时,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案例:

谁来演兔子

主题活动“大中国”中幼儿非常喜欢《蒲公英旅行记》这个故事,并且在区域活动中做了里面所有角色的头饰准备在表演区中表演。可是尝试的第一天表演区里就出现了问题,只见几个孩子满脸不高兴站在那里。于是老师就走过去关心地问:“演员们都准备好了吗?为什么还不开演呢?”这时,金子怡撅着嘴说: 8 “没有兔子怎么表演啊!他们谁都不要做兔子。”原来兔子这个角色在剧里只出现一次,所以大家都不愿做这个角色。老师笑了笑说:“这样吧,我就暂时当个临时演员吧,怎么样?”大家终于露了点笑容,待我表演好一次后,王家宁就表示她来当兔子,表演非常成功。在讲评中我还请表演的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当着集体的面特地表扬了家宁:“她承担了大家不愿意的角色,才能使表演顺利完成。真是个好演员。” 接下去的日子,兔子的角色反而成了最抢手的了。

根据以上案例中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合作行为,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其他幼儿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经常用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真好!”,“你们都想锯木头,没人钉,玩不成了,怎么办?”幼儿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在活动中更自觉地做出合作的行为。

2、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

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如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会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案例:

会跳舞的樟脑丸

“我是小学生”的主题中,孩子们做了一个“会跳舞的樟脑丸”实验,在实验中,老师先提出了“怎么使樟脑丸在水中会跳舞?”幼儿通过操作和思考,告诉我们大家“在水中加入泡泡粉和醋,樟脑丸在水中就会一上一下,像跳舞一样。”这时我没有接着告诉他们为什么加入泡泡粉和醋,樟脑丸就会跳舞,而是让幼儿带着这个问题再去尝试和思考,并且在他们实验过程中,指导他们观察在水中加入泡泡粉和醋以后会产生什么反应?幼儿观察到加入泡泡粉和醋以后,产生了许多气泡,就想到气泡多的时候,会托住水中的樟脑丸,而气泡一消失,樟脑丸就会掉下来。这样一上一下的,就像跳舞。孩子对经过自己努力弄懂的问题 9 会感到有兴趣,以后也就会越来越喜欢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从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樟脑丸会跳舞的原因,而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要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不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不代替孩子的思维,而是启发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

3、经验迁移法,推陈出新

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培养积极的迁移运用意识,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儿童的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语言区排图讲述的情节较单一,科学区的探索方法大致相同等。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案例:

我会造小船

在主题活动“去旅行”中,幼儿对船非常感兴趣,于是,老师就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做一只小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大部分都选了塑料瓶、小木头等材料做成了小船。原来,关于沉浮的小实验,以前就做过,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知道木头、塑料等材料是会浮在水面上的,说明他们已经把经验迁移运用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发现类似能力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凡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大都具有一种在最不相象的地方捕捉到最朦胧的相似线索或共同要素并拿来加以运用的能力。幼儿由于年龄小,缺少这种发现类似的洞察力,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在最初的沉浮小实验中,幼儿通过操作实践知道了木块、塑料片是浮的,铁、玻璃块是沉的,了解了沉浮的含义,但对其他 10 物体的沉浮没有具体了解,所以老师在活动中应有意识的把知识面拓展开来,让幼儿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其他新的事物上来,去发现类似事物的共性,这样使活动中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正如以上的案例中一样,孩子们有了造船的经验。

研究成效

通过对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的方法的研究,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一些成效:

1、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使幼儿对主题中相关的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和掌握,并在巧妙方法引导下幼儿生成了新的主题。

2、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点拨,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了较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孩子多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3、适宜的指导方法使幼儿通过探索活动中的发现、讨论、试误、提炼、总结、迁移,掌握了科学的探究和方法,学会了学习。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和鼓励下,幼儿能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幼儿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从中他们交往合作的能力提高了。

5、通过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孩子的活动不仅不受到约束,而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更加愉快,更加自由。特别是小班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生活自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6、在研究中普遍提高教师对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指导水平,提高教师对主题背景中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记录和评价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实践中得知指导方法的恰当运用既能使幼儿得到成功的体验,又能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不断的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反思能力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才能通过指导促进幼儿不断发展。讨论与思考:

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指导方法后,怎样更好地落实在日常的实践中,在指导中,如何把握好介入指导的适时、适度、适量,是我们进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宁波出版社

2、山东中路幼儿园,《幼儿学习区活动宝典》 长江文艺出版社

3、王厥轩,《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下载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区域活动

    大2班 区域活动 教师:孙望钦 一、开放区域: 美工区、操作区、科学区、语言区、音乐区。 二、活动目标: 总目标 1.能自选游戏内容和游戏玩伴友好、合作进行区域游戏活动。 2.......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方法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方法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而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因而能满......

    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总结

    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总结 邱永秀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通过自由选择、自主展开、沟通交流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使幼儿兴趣与需......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一、美工区 1、折纸:提供彩色手工纸、剪刀等2、玩泥:提供橡皮泥、泥工板等3、粘贴:废纸、色纸、香糊、湿巾等4、装饰画:提供钩线笔、油画棒、图画纸等5......

    大班《春夏秋冬》区域活动

    大班“春夏和秋冬”主题区角活动方案 主题目标:能在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博大和奥妙,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表现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有初步的想象......

    大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大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决定农村幼儿园......

    大班区域活动计划

    大班区域活动计划 大班区域活动计划1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鼓励幼儿......

    大班区域活动教案

    大班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 一、区域活动设计分析: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动物操作中加以认知,区域活动不仅是集中教育活动的延伸、拓宽与补充,而且应与集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