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教育学(外国语学院的,包括章节的思考题)
各位公共教育学教师,本学期期末考试范围现给大家发去,基本以PPT重点约80%、难点有10%和自学的八,九两章10%,切记再给学生强调下。
第一章 教学管理:无限地服务于教学,无限地服务于学习 第一节 P1-12 第三节P21-28
第二章 课程建设与开发:课程的革命 第一节 P29-32 第三节 P39-44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像律师、医生一样专业化
第一,二节 P48-56 第三节 P58-61
第四章 教学研究与创新:一所所学校,一座座矿藏 第一节 P68-76 第三节 P80-88
第五章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灌输与启发的二重奏 第一节 P100-112
第六章 教学常规实施:课堂平等中的首席 第一,二,三,四,五节 P125-140 第七章 教育评价:奖罚性评价PK发展性评价 第一节 P154-160
各章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分析? •李华(化名)是郑州市金水区某公办小学的语文老师,两年前,她就发现班里的学生因对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作业完成的程度也不一样。于是,她便将全班学生分成了三个等级,即A、B、C三组,程度最好的学生是A级。
•每天给学生布置作业,我都会分成三类不同的作业。李华说。她举例说,五年级课本里有一篇科普文章《太阳》,讲课时,她发现有些同学听得津津有味,而有些同学则显得一脸茫然。当天布置作业时,她给A组的同学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以自己是太阳的语气,写一篇自述,里面要写到关于太阳的一些知识,对于B组同学,她布置的作业是回家搜集一些关于太阳的小知识,而对于程度稍差的C组同学,她则布置了抄写一下书中关于太阳的知识的作业。
•你同意李华老师的做法吗?用所学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 •2, 一个合格的学校管理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分析。
•王校长在巡视校园时,发现总有个别人或早退,或找不到人的现象,就制订了签到和签离制度。制度刚开始执行时,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制度好象慢慢变味了。•现象一:上班时间还差15分钟,校长室的门还是紧锁着,教师办公室里已是炸开了锅,这边一句,让我们签到,他们人都没有,他们要不要到。
•那边又来一句“干脆把名字写在他们的门上。”这一句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大家拿出粉笔在校长室门上签了起来,没大会儿,门上已满是各式各样的签名。第二天,签到表到了教师办公室里,签到方便了,然而校长室的门还是像往常一样在上班时间到之前一点点才打开。
•现象二:中午上班时间还早,但每天安排了一个写字课,提前二十分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提前二十分钟来校,如果你今天没有课,按照正常上班时间到校,就算迟到,然而每次在写字课下的时候,总会发现校门口出现王校长的身影„„
•现象三:为了赶上签到,杜老师总是早早来校签上一个名,然后就放心大胆地去一个固定的地方睡觉去了,更有甚至,在下班的时候就把名字签好了,因为签了名了,就不会算迟到了。如果今天来迟了,他也会把时间写的早早的,让领导无据可查。•3 结合实际谈谈学校应如何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第二章思考题: •
1、当代课程类型的知识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
2、阅读下面的材料: •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班上组织同学们去野炊。几个附近的同学带来了锅,米,油等必需品,又去附近菜市场买了菜。这次活动大家玩的都很高兴,在最后结束收拾时,很多同学把各种剩下的东西都丢到了旁边的小河里.有的同学说这条小河原来是很清澈的,现在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脏了。
•听到这样的话,看到同学们的举动,联系保港水质差的问题,我突然心中一动:应该让这些同学们都来关心和保护水资源.于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向同学们提出了这个建议,同学们都表示同意,并一起订下了活动的主题——保港地区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状况如何?
3、课程规划有哪几个方面构成?
4、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5、如何开发校本课程?主要有几个阶段? •
6、南开中学的校训是: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直、胸容宽;气象:勿傲、勿暴、勿躁;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请从课程的角度分析其教育意义。
7、请分析评价一个校或区校本课课程开发的实践,并请客观评价新课改后出现的“课堂里还能挤进什么? 为何我们的课程越来越多?”
第三章思考题:
•1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2 阅读下面的材料, •林老师毕业于省重点师范大学,参加工作已十余载。由于一直以来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加上学校对老师的管理比较松散,林老师靠着“吃老本”也能维持日常教学,所以很少考虑自己专业的提升。由于课酬是按课时给的,因此他认为只要能多上课,多得点钱,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可以了。分析:
•A、林老师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个阶段?
•B、他的发展出现什么问题?请给他提供一些专业发展的建议。•3专家型教师具有哪些特征,该如何促进其发展? •4阅读下面的材料, •市、区级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开始了,科研室的老师把通知发下去。时间到了,收上来的论文却寥寥无几。问其原因,很多老师答:“每天面对学生,有上不完的课,判不完的作业,哪有时间写论文?”这其中不乏一些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相对得心应手,在教育教学中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一定经验但已经长期处于“疲倦态”的老师。
•请用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分析这种状况
第四章 思考题:
•1.校本教研过程中是要制定诸多的“条条框框”引导教师逐步趋向教学规范(如必须课课写教学反思等),还是减少教学中的规定动作,赋予教师自主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现行教师教学考核制度主要面对教师个人,其突出功能就是引发教师之间的竞争,而校本教研更多地倡导教师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你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要继续以来过于注重教案的管理(如书写规范、格式统一、栏目齐全;定期检查;量化评分;和职评、奖惩挂钩等),还是淡化教案管理,注重课堂管理等等,并举例说明,校本教研具体开展有哪几个阶段? •2搞好学校教育科研,就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3杜威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试用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修养的观点阐述这句话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如何提升教师教育理论修养? •4如何科学处理“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关系?
第五章 思考题:
•1学校德育具体包括几方面内容? •2阅读下面的材料:
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各年级包公交车去.汽车来了,同学们一下占了所有的座位.老师们上车后,有几个同学纷纷给王老师让座,可没有人提出给李老师让座,事后,李老师就抱怨:“王老师跟学生这么凶,中午学生来问问题,他告诉学生老师在休息,下午再来,要么就说,'我该下班了,明天再问'.可我真是有求必应,这学生好歹不分,太让人伤心了.”
有的老师表赞同,说学生不懂事.有的老师持反对意见,认为王老师的做法教给学生尊重自己.李老师那自己不当回事,学生会把老师做的一切都视为理当然。
请用有关德育知识分析之
•3举例说明,有效德育的方法? •4心理活动课设计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5阅读下面的材料, •基本情况: 奇奇,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地攻击。中,属于多动症。
•假如你是奇奇的老师,你准备采取哪些心理干预,推动奇奇健康成长? 第六章思考题
1、举例说明,如何撰写单元教学计划.•
2、阅读下面的材料, 某教师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介绍完诸葛亮的生平后,便让学生阅读多媒体展示的《出师表》中的一段话,因文言文的障碍,学生花了近十分钟才基本读通„„最后教师又把零星的板书连成一副对联:“三顾茅庐,求贤若渴,刘玄德精诚所至邀奇才;一心为国,雄才伟略,诸葛亮鞠躬尽瘁谢知己。”如此深度的发掘,学生似乎只能是似懂非懂地应接不暇。
结合上例,分析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几个方面? •
3、一个完整的说课至少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
4、组织试教时,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
5、阅读下面的材料, 有位老师说:“我听完一堂好课,常有这样的体会:或如深山获宝,心头甜滋滋的;或如峰回路转,顿觉豁然开朗。讲课者的思想激情,艺术魅力,给我留下了长远的记忆。有时即使是不理想的课,某一方面也会有深刻启示。”
从这位名师的体会中我们看到,听课听课与评课对老师的业务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听课与评课? •
6、教学反思按照教学过程的顺序可分为哪些? •
7、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第七章 思考题
1、教育评价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
2、什么是发展性教师评价? •
3、如何开展学生评价?
4、年轻的初中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在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有一些学生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学很快恢复了信心,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们一起
•参加本班一个在战争中死去的学生马克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海伦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马克的“优点单”!这时,其他同学也都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随时随地都带着它。它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请用有关学生评价的理论解释海伦教师的这种做法。
第二篇:教育学思考题
第一章 请设定你的基本立场,分别为教育(广义,狭义)和教育学下定义,并作必要阐释。
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对教育定义的理解:教育的概念应该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逻辑:1 作为主格意义的实施者和作为宾格意义上的接受者。2 教育是一个过程概念。3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教育学:书上没有具体定义。2 理解一种教育的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主要思想:
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
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主要思想: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模仿是教育的本质。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主要思想:
① 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
③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不同特征?
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不同性质与特点。
1、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教育对象是 全体儿童。
2、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教育有了阶级性
3、封建社会:学校体制趋于完备(唐代的“官学”和“乡学”);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欧洲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性。
4、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生产要求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出现了 义务教育的提法和做法;教育仍然具有阶级性。
5、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 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 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西方教育学发展的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观点和主张有哪几方面?
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什么?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是什么?——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 论》。
2、18-19世纪的教育名著: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3、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德国哲学家康德;
4、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部有科 学体系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
1、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2、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3、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做中学”;现代教育学 派;
4、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家巴格莱的“新传统教育学派”;
5、7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罗杰斯。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产生
1、中国教育界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基本问题的教育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2、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的影响较大 你认为本书为狭义教育下定义时所预设的四个基本立场有无道理,为什么?
先答出四个基本立场(第七页)然后再加自己的理解。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和杜威的现代教育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根本分歧表现在:前者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后者主张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原因要自己总结。谈谈你对西方的自由教育传统和自然教育传统的理解和价值评判。
先答出这两张理论是谁提出的以及它的内容,然后写自己的看法。第二章
1, 以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为切入点阐释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关系中,教育充当着中介转化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体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主导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功能: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肯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型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转变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大威德的劳动者改善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是科学 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政治功能,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能制造社会舆论。
文化功能,传承文化(传递和保存文化,活化文化)改造文化,教育能创作与更新文化。2 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综合影响?
3, 应该如何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主要答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双向关系,即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可以传承文化(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可以活化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3教育能创造与更新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一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和民族文化必然对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制定和管理等方方面面。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对此教育应有哪些基本策略?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有低级到高级,有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要求教育活动的进程需打致适合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能“颠三倒四”更不能逆人的发展顺序而行。
人的发展阶段性,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要求教育须从教育对象的世界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的提出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类容和方法。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人的身心发展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的不一致性。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捕捉人的发展的关键期而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要求教育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和“扬长补短”。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各方面教育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同之处。要求教育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人的性别差异,要求教育坚持男女平等,适当“因性施教”。
5,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答
这儿指的是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相对而言的,即主要是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的自发的社会环境而言的,同时也是相对于遗传素质的自然作用而言的。
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第三章 你认为教育规律是否存在?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我认为教育规律是存在的。原因如下:写自己的理解。你如何理解教育规律? 比较教育规律分类的各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的按教育规律办事?
1,认识教育规律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坚持以下几点:要学校教育科学理论,要向实践学习,要向同行学习,要向教育对象学习。
2,利用教育规律。表现: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与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人们可以利用教育规律架势火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教育观念行动化。
第四章 我国教育目的是什么: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我国,教育目的由国家制定,通常通过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教育政策与法律来实现。应该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是怎样的?
内涵:首先,教育目的是对人的培养或人的发展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是通过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价值追求。其次,它关注的是个体发展的总体规格,是对个人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再次,他具有社会性,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规范;最后,在形式上,它表现为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并通过观念影响和指引人们的教育实践。
关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轨道的加油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目的在总体规格上规定者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具体落实。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现实化。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精神,同时,教育目的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在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4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首先要明确两个理论前提: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又存在于现实中,是一个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上的一种价值取向。二,人的费全免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一个人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其精神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谐丰富和变化,而不是受强制,遭奴役,被凝固。综合各种理论,讲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理解为:完整发展,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即人的嘴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范围内的多样化发展。自由发展,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5请你谈谈和人的教育目的与社会的教育目的的关系? 人的教育目的即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知道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的教育目的即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知道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
关系:无论在什么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至今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与冲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就是不同的教育思想家为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而开出的处方。他们并没有一个孰对孰错的问题。教育中二者价值的权衡和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有所侧重的。第六章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哪些阶段?这些阶段中,教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按教学表现作为划分阶段依据,可分为:生手阶段,初任阶段,胜任阶段,精熟阶段和专家阶段。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发生了变化。按教师的关注点作为划分依据,可分为:职前教育的关注阶段,早期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书175页。
2如何理解学生话语运动的三种模式?
三种模式是:倾听学生话语:注重了解学生对学校变化的实际感受,倾听他们的声音,以此来寻找学校变革过程中的特点和相应策略。学生作为研究合作者:将学生从研究对象转化为研究参与者,使其作为教师和研究者的伙伴出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管理:让学生话语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的民主化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3 你认为师生关系还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其依据是什么?
师生关系:教育过程和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类型:权威型
自由型
民主型 依据结合我国教育实践,谈谈你对建构理想师生关系的认识。
第七章 给出一个自己所理解的课程定义。简述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
答
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阐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每阶段的工作重点,课程类型? 书上204。结合自己的中学学习经历,以举例说明的方式,分析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现实遭遇。
答
一,举例。
二,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几个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现实遭遇:209页。课程作为专门领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 美国学者 博比特1981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第八章 教学概念及内涵? 答 在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为着特点教学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张扬学习价值,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促进身心发展的专门活动。内涵 现代教学观及趋向?
答 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性看法,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走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从重视教师向更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更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更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发展向更重视整体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更重视过程转变。教学原则的内涵和要求?
答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要求:A 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B 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资源,C 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D思想教育要潜移默化,巧妙自然,切忌牵强附会地说教。
二,启发创造原则:
这原则要求: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2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孩子思考。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创造性学习。4 发扬民主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三,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统一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要求:1教学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统一的基本要求2 充分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3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特长和又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自由发展4热情关爱和帮助学习后进生的转变和提高。
第十章 德育的含义?
答: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的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2 德育的功能?
答
(一)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通过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具体表现为: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2 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三)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1 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德育的过程?
答 1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2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3 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和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便构成了德育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三个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作用的方式,便形成了德育过程的结构。4 在德育过程中,解决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就是有目的地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篇: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1,中国的教师是由古代的士演化来的,叙述古代士之六个分类(20分)。15-22
(2)p45
范文澜把战国时代的士分为四类:一类是学士,如儒、墨、道、名、法、农等专门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在文化上有巨大贡献。一类是策士,即所谓纵横家,长于政论,凭口舌辩说猎取富贵。一类是方士或术士,可分两等,一等是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农业、技艺等学科的专门家,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贡献;一等是阴阳、卜筮、占梦、神仙、房中术等骗取衣食的游客。最下一类是食客,数量最大,流品最杂,其中包括鸡鸣狗盗之徒,任侠刺客、奸人犯罪、赌徒屠夫和市井无赖等。范文澜上述分类中的某些人虽然并不属于知识阶层,但他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战国时代士的职业分途和社会属性,为我们理解士作为新兴知识阶层的构成和整合提供了一个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切入点。这种分法是很有道理的。正是由于新兴知识阶层成分的变化及其知识结构的改善,才出现了一批“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士,并产生了一大批人文道术和科学技术的著作。
又有文学之士,为文学弄臣,如屈原。文士的种类很庞杂,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道德之士。孔子说:“士志于道。”就是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和精神追求。第二类可谓智能型。这些人重在知识和学以致用,他们不一定讲道德,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置道德于不顾。第三类是隐逸之士,有隐士、居士、处士、高士等称谓。这类文士因种种原因不为官。不出仕并不都是不关心国计民生、社会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隐士发表了许多评论时政得失的言论,甚至提出系统的理论,成为一家之言。
还有一类是隐士。其中是指《论语》中的隐士和《庄子》中的隐士。《论语》中的隐士是放弃对世俗理想的追求,寻找自身灵魂的解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者。《庄子》中的隐士性情刚烈,把功名利禄视为粪土,渴求自由,甚至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适逢治世,圣贤明君把天下治理的仅仅有条,民无怨言,上下和顺,隐居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享受,功名利禄反而牵累了他们的自由。他们刚性遁世,与世无争,于世无求。
2,教师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叙述知识分子(15分)。96-108
“知识分子”是一个常用的概念。《汉语大词典》解释说,知识分子是“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教授、工程师、医生、会计、编辑、记者、文艺工作者等。”但是“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这个标准很难把握,20世纪中后期,人们认为只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就可以称为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知识的空白和文化教育的荒芜,有些地方将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以上学历的人,都当做知识分子看待。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知识分子的文化程度的标准也有所提高,《现代汉语词典》就界定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较高文化水平”,一般来说应该指大学以上学历。在这里,知识分子是以知识水平和职业特征划分出来的一个群体。“有知识”和“从事脑力劳动”是其突出的特征。
知识分子的分类,西方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幕僚型知识分子,即葛兰西
所谓“统治集团的管家”;二类是技术型知识分子,就是技术专家;三类为人文知识分子。幕僚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他们有知识有文化、精明能干,成为幕主的左右手,即使那些秀才、举人、进士乃至状元们,学而优则仕,光耀门楣,备受推崇,但是始终摆脱不了依附政府或幕主的地位。技术型知识分子靠专业技术获得社会资源和社会尊重,在官本位思想统治下的中国很难有地位,也无法在知识分子庙堂上闪耀光芒。人文知识分子是最被人们推崇、寄予厚望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批判意识,肩负着监督社会、批判现实、鞭挞丑恶、歌颂美好的社会职责,敢于向权利说真话,是“社会良心”。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文知识分子命运面临着危险:一是逐渐专业化,向技术型知识分子转化,被束缚在相对狭隘的知识领域内,视野不广、胸怀不宽、意志不强;二是政治正确性,学院派人文学者迷信政治正确性,遵循一部分人建立的准则来思考问题、评判是非,缺乏独立性;三是有的知识分子“忘道以从势”或“曲学以谀势”,追随权利或权威,被权力所收买或雇佣。所以,萨义德坚持认为“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坚持作业余者”,而不是为稻粱谋的专业人士,更不应该是被收买的幕僚或佣人。
从前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成为知识分子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要占有较丰富的知识资源;二要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依附于权势;三要具有自由的思想而不迷信传统与权威;四要具有道德勇气和社会良知;五要对既有秩序、规范和知识体系的质疑和批判;六要对未知领域和新的可能性的探索。具有这些,也就成了真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知识分子概念的内涵。
2,叙述从西周到当代教师之演化(20分)。91-95,教师之所来与教师之所去。
教师群体的原始身份是没落贵族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始于周朝的封建制度。周朝的贵族等级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在士那个群体中,诞生出教师这个群体,这里要特别指出:
一、中国的知识分子,包括教师,其原始身份是贵族。教育精神高于社会精神,接受过教育的人,应该高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
二、教师的贵族精神,可以用战争说明。春秋时代,打仗是贵族的荣誉,黎民是没有份儿的。
三、中国的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的先天致命软弱,那就是向往统治权力。
四、诸子百家,是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自由讲学的教师。
官学之师与私学之师
西周到整个春秋战国期间,贵族子弟接受教育以作官为目的。教师地位尊崇,本身就是官吏与贵族,师与官合一,教育贵族子弟的人不可能是平民。平民子弟也有自己的学校和教师,教育内容以孝悌为目的,不是能够作官的,为贵族而设的教育是官学,士人自由讲学是私学,形成两个教师群体:官学之师和私学之师。秦汉以后一直到清朝,一直存在官学,自然就有官学之师,他们是国家官吏;也一直存在私学,私学之师的身份比较复杂,或者是国家官员,或者是有学问的不是官员的人。
科举时代的显师与隐师
科举时代的教师,可以分为显师与隐师。
科举时代的读书人,把能够给自己作官前途的考官认作自己的老师。明清两代,举人、进士对荐举本人试卷的同考官尊称为“房师”。
真正教秀才读《四书》《五经》的教师,或者是私塾先生,往往被看作启蒙老师,享受不到他们的学生科举腾达以后的荣耀。
隐师,授人以学问与知识,显师,授人以地位。教育中,往往追求学问是为了追求地位,所以,授人以地位的显师,比授人以学问的隐师,具有更崇高的思维。
民国时代的教师是先觉先知者
民国教师享有崇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可以这样理解教师的精神:
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经成为近代到当代教育的最高追求了。
2、民国教师往往以先知先觉者自居,既要引导民众走向新的文明,又要和民众打成一片。
3、民国的知识分子,身上都有极其浓烈的国家和人民情怀,这是民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精神。
4,教师是民国知识分子的集中代表人格。民国有造诣、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可以说都是教师,或者做过教师。
5、民国教师以扫盲与启蒙为形式,对整个社会进行教育。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教师是接受改造的对象
新中国的前30年的教育是一个矛盾实践,一边延续着民国教育的精神,一边又彻底颠覆民国的教育精神。教师沦陷了,成为被社会和普通人民改造的对象,然而,教师仍然具有崇高的道义地位,却不再是社会的圣人,国家的教育仍然依靠教师支撑着。教师的核心精神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新中国的后三十年的教育是一个不僧不道的群体
新中国的后三十年的教育,逐渐从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的大舞台,陷落在学校教育的小教室里,教师也逐渐成为畸零人。教师已经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教师似乎成为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一个不僧不道的群体,然而,道德、知识、思想和教育权力,仍然是他们嘴里念的经。
4,叙述柏拉图洞穴比喻(“洞喻”)理论之教育观念(15分)。
“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
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枷锁,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这时,他不但不感到欣喜,还会感到痛苦,因为他不适应,眼花缭乱的,有人给他说,他过去惯常看到的全然是虚假的,如今他比较地接近了实在,并把墙头上过去的每一器物指给他看,还逼他说出那是些什么。这时,他会不知说什么是好,并且坚持认为他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所看到的实物更真实。再逼迫他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会转身走开,仍旧逃向影象。
如果他被人强迫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会再次眼花缭乱。若不许他中途退回去,他不但不会觉得高兴,而且异常恼火,因为这样被强迫着走很痛苦。经过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他庆幸自己走出了洞穴,为还没有走出洞穴的伙伴遗憾。他想把过去的伙伴解救出来,但那些伙伴不但没有往上去的念头,还要把他杀掉
这就是柏拉图非常有名的“洞穴”比喻来阐明他的“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理论,更是他的“教育在于灵魂转向”的理念。他把洞穴比喻为可见世
界,把火光比喻为太阳的能力。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则比喻为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人一旦脱离了黑暗,也就是灵魂发生了转向,绝不会留恋过去的世界,他却有大无畏的精神回到黑暗,解救仍然处于黑暗的人。
教育家首先得走出洞穴,然后再带领人民走出洞穴。真正的教育家是把人民群众带出黑暗的人。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即从一个世界(感觉世界)转向另一个世界(理性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同时,教育家是引导人的人,教育是引导,教育不能给予,如果教育能给予的话,教育就是不道德,教育只是引导,把我们灵魂中固有的知识与道德引导出来。
5,叙述柏拉图线段比喻(“线喻”)之感性与理性、意见与知识之学说(15分)
直线AB,按实在性和认识的程度,先分成两大段AC和CB,AC代表可感世界和感性认识,CB代表可知的理念世界和理性认识,由于理念世界和理性认识无论在实在性和真理性的程度上都高于可感世界和感性认识,所以在线段划分表示中CB>AC;接着再“根据性处于不清楚的程度”,按AC和CB的比例,再将AC划分成AD和DC,将CB线段划分成CE和EB。这样就根据实在性和真理性的程度出现四个等级。“线喻”主要是着眼于从认识过程来进行划分等级的:第四等级是想象(AD)。是最低等级,它的对象是对可感个体事物的摹仿、影象。
第三等级是信念(DC)。它的对象是人们感官面对的客观存在的个体事物,如自然物、生物和人工制品等;这种认识是属于感性认识,指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意见。
第二等级是理智(CE)。它的对象,从总的来说是属于可知的理念世界,是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凭借假设去认识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它运用的方法是纯粹的演绎。
第一等级是理性(EB)。属于最高等级,是纯哲学研究的范围,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达到终极的真理,和它相应的认识对象是可知理念世界本身,以善理念为终极目的。
柏拉图将人们认识到的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两大层次。
“可见世界”即凭借感官经验觉察的“实在”,人之感官亦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最低级的观察能力包括“想象”,比如把影子当作实在物,把插入水中的筷子误以为弯曲,把地球太空理解为天圆地方等,经过多次观察、修正后的正确觉察到的“实在”,可称之为“信念”。
“理念世界”是人通过思维活动,从“可见世界”中抽象出来(比如通过“定义”的方式),非感官所能直接觉察的一种形而上的认识境界,比如三角形、数字、美丑、人、猫的概念等,这些具体而微的概念元素,柏拉图称之为“相”。,“可见世界”中的各种物质皆是“相”的摹本。各种“相”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交叉,也有层级归属的关系,相的层级越低,与“可见世界”的关系越近,而对相的理解层次越高,其知识也越广博。显然,了解“生物”相的人比了解“白猫”相的人,见解水平
相对为高。
“理念世界”即诸相构建的世界。知晓全部“相”及其中的关系,即掌握了“真理”,而了解部分“相”,只能算作“思想”。思想是较低级的认知层次,是不完整的“真理”认知,无法穷尽,必须要有个假设的根基。“真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是将所有“思想”片段有机联系起来的纲领性见解。
总之,可见世界得到的是意见,即“想象”、“信念”。理念世界得到的是知识,即“思想”、“真理”。“想象”、“信念”、“思想”、“真理”依次排列,恰是认识水平从低到高的四种阶段。但,却不是人的认识的必然阶段。
第四篇:公共关系学思考题
1、办好一次庆典活动,你认为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庆典活动是企业向社会公众的 “形象亮相”,体现了企业领导人的组织能力、社交水平以及企业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往往成为公众亲疏取舍的重要标准,并成为组织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因此,庆典活动必须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拟定邀请名单。邀请的宾客一般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社区的负责人、同行业代表、社团代表、知名人士、新闻记者、公众代表及员工代表。名单拟定后,应尽早将请柬送到宾客手中,以使他们安排时间,按时出席。
②确定典礼程序。一般程序是:宣布典礼开始,介绍重要来宾,领导或来宾致辞等。③确定致辞人员。一般情况下,参加致辞的己方人员应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客方人员应是地位较高、有一定声望的知名人士。致辞人员以及主要宾客,应事先排定好他们的座次站位。
④安排各项接待事宜。事先确定签到、接待、摄影、录音等有关服务人员,典礼开始前这些人员应到达指定岗位。入场、签到、剪彩、留言等活动,都要有专人指示和领往。
⑤物质准备和后勤,保安等工作。庆典活动的现场,需要有音响设备,音像设备,文具,电源等。锣鼓、鞭炮等在特殊场合,也要有所准备。宣传品、条幅与赠与来宾的礼品,也应在事前准备好。赠送的礼品要与活动有关或带有企业标志。燃放鞭炮,一定要有保安措施。
⑥安排典礼仪式结束后的活动。这是向上级、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自我展示、自我宣传的好机会。
⑦通过座谈和留言的形式广泛征求意见。
总之,要做到认真充分,热情有礼,热烈有序,就会使庆典活动取得成功。
2、联系实际,你认为开展政府公共关系的意义是什么?
答:在高科技和亲经济时代,人的活动对社会和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我认为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有其积极的意义:
①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多样,为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政府就必须开展公共关系工作,通过宏观调控来协调和沟通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②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公共关系是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产物,它将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获得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广大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管理事务有知情权。在社会主义政府管理中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如实向全体公民汇报政府各方面的工作,实质就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利用各种专业化手段与方法,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公众参政议政,促进行政管理向社会公开,加深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
③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公共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就是“公众必须被告知”,它注重运用大众媒介向社会进行公开传播,这些显然都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实施监督,也会有效地促进国家机构的廉政建设。而廉政建设措施的实行及其成效,也使得政府公共关系能够更加有利地展开。“公众必须被告知”对于政府,就是政府必须做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在廉政建设方面,同样应该如此。
④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的作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中普遍存在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的官僚主义现象,从而导致行政效能低下,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也破坏了政群关系,降低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就是通过信息传播实行政务公开,将各级人民政府置于广大人民的监督之下,有助于克服上述各种官僚主义的弊端,重新树立人民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同时政府通过公共关系采集社会信息,增加了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加速政府与民众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必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⑤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是多元化的,各种不同利益主体在竞争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对此,如果缺乏及时的协调,势必给社会的安定带来不良影响。而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则可以获取不同利益主体的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合理地调节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促进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个人、团体、社会三者之间的认同感,从而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⑥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政府形象,是政府公共关系工作最基本的任务。一个政府要想顺利地执行自己的职能,必须首先赢得广大社会民众的支持与信赖。树立政府“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争取民众的广泛支持,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公共关系能够根据社会公众的意愿和偏好,将政府行为转化为形象信号传递给公众的接收系统,从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塑造一定的感性形象,这种职能是其他部门或工作承担不了的。
⑦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发展国际友好关系。树立政府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政府取得友国的支持,从而使政府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政府公共关系则有助于提高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把政府有效的执政能力展现给各国政府,以期各国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平等沟通的公共关系,在各国领导人的心目中,树立亲近但不失威严的良好形象,使各国领导人支持我国发展,更大的合作。为此,在提高政府国际形象中,必须运用政府公共关系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3、公共关系预算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公共关系预算是指确定公共关系目标和项目之后,根据目标和项目对公共关系活动所需人员、费用和时间的预算。这里我们一般所指的是关于费用的预算。其基本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七项:
①劳动力成本。公关项目的实施,需要公关部门人员和其他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而工作和报酬是相对应的,那么公共关系主体就需要向这些人支付工资、补贴和奖金。
②咨询、培训费。一方面,公关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一些小型的公司可能无法自己完成,这就需要咨询一些专业公关公司。另一方面,部分公关活动的实施可能对参与者的素质或能力有所要求,这就需要承办单位对活动参与者进行培训。故公共关系预算也包含咨询培训费。
③行政办公费。包括办公用品费、电话费、房租费、水电费、公关报刊费、保险费等 ④材料费,包括材料费包括制作各种宣传品、纪念品、摄影设备、工艺美术器材、音响器材等的费用。在相关活动中,公关主体还需要就活动所需要的器材进行购买或租赁,如成立自行车队需要租赁自行车。
⑤公关广告宣传费。在举办活动之前或举办活动时,需要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及大范围的向公众宣传这个活动,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如广告、宣传单等。广告宣传费包括公关活动中用于宣传、广告等活动的开支。④
⑥实际活动费。包括调查研究的费用,举办各种会议,各种专题活动,接待参观访问,召开新闻发布会,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培育和服务所需费用。
⑦提供赞助费。为了提高组织的形象和影响,有一些组织还会通过赞助社会文化、教育、体育和各种福利事业或慈善事业等来赢得声誉。而这些就需要企业提供赞助费。
4、办好企业报刊的要求有哪些?
答:企业报刊是企业自己编辑、出版,以员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或刊物。它集思想
性、知识性、信息性、专业性、趣味性于一报(刊)。企业内刊是一个企业的文化象征,也是企业的品牌形象。一般说来,它的定位大致分为三种:内向、外向和内外兼顾。要办好一份企业刊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合理的版面分工。企业报刊的内容、形式等都需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员工群众。企业报刊的创建需要始终坚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企业,热爱员工的立场,需要坚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同时,合理的版面分工会使得报刊主次有序,清晰明了,较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②成立适当的机构,组织专门的力量。报刊的出版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如主题的选择和深化、文字结构调整、语法修辞、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这些都需要交专业的人员,成立专门的机构,有利于搜罗这类专业人员,为企业报刊集思广益。③明确读者对象,发动员工办报。内向性定位的内刊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领导和员工进行沟通和传达意见的高质量平台,主要职能在于记录企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传达领导精神、加强各部门人员在工作、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外向性的内刊意在展示形象及处理外部关系,主要以外部客户、消费者、经销商甚至相关政府部门作为主要目标读者。内外兼顾的刊物需要考虑到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或组织的需要。
④参加有关社团,提高办报水平。新闻要写好,要写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文采,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作基础,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历史、文化、逻辑、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工作,深入到方方面面,要做到善于调查研究,能从局部看局部,又能把局部放到全局中去衡量。故,要提高办报水平,需要参加有关社团,提高板报人员的各项能力。
5、举办记者招待会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组织新闻发布会,是公关部门经常性的业务工作。在筹备记者招待会时,组织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确定记者招待会的时间和地点。
②邀请记者。记者招待会邀请记者的范围要根据会议的主题而定,如果事件影响仅限于一个地区,只邀请本地各媒体记者就可以了。如果事件涉及全国范围的广大公众,则必须邀请中央及地方各主要媒体的记者。
③统一宣传口径。某一新闻发布到何种程度,在记者招待会前一定要在组织内部统一口径,以免因参加会议的人员说法不统一,造成记者报道失实。
④选择主要发言人。记者招待会的主要发言人一般应由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因为他熟悉组织的全面情况,说话有权威性。
⑤准备报道提纲和答案要点。公关部门的负责人在会前要熟悉主要发言,并根据主要发言整理出报道提纲。报道提纲应包括主要发言的基本内容,并附有背景材料,有关资料,图表照片等等。
⑥准备好会场。组织在记者招待会召开前一定要认真选择会场,会场外部交通方便,环境干扰少。会场内应气温适宜,座椅舒适,灯光明亮,电源设备充分,便于录音,录像和安装各种通讯设备。
⑦会议主持人的准备工作。记者招待会的主持人一般由公关部的负责人担任,主持人应当语言幽默,机智灵活,善于控制会场上的气氛。
⑧准备辅助工具。在记者招待会前,组织要准备好各种辅助工具,如图表,幻灯,照片,地图,模型,实物,录音,录像等等,以使记者招待会产生最佳的宣传效果。
⑨安排好记者活动。在记者招待会的前后,组织可安排记者参观,访问,摄影,摄像,还可以举行宴会,旅游等联谊活动,但要事先准备好交通费,小礼品等。
⑩记者招待会结束后,需要收集情况、纠正错误,核对发稿情况,了解与会者的反映。
第五篇:公共管理学培训思考题
《公共管理学》培训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D)
A.计划性B.单一性C.效率性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C)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A)2期
A.公民B.政府C.企业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C)
A.17世纪末18世纪初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D)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A)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A.经济的发展B.政治的推动C.公共部门的改革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C.公共服务范式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A.威尔逊B.韦伯C.杰弗逊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D)
A.会计学B.政治学C.行政学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D)
A.凯恩斯B.布坎南C.韦伯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A)
A.管理B.法律C.经济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B)
A.威尔逊B.韦伯C.杰弗逊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C)
A.传统型权力B.魅力型权力C.合理--合法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权力属于(A)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对个人的明确而特殊的尊严、英雄主义或典范的品格的信仰”为基础的权力属于(C)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18、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在行政科学中,不管是公共还是私营,最基本的“善”就是(C)
A.公平B.正义C.效率D.效益
19、“在等级制组织中,每位成员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此现象称为(D)
A.科斯定律B.墨菲法则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D.彼得现象20、1988年英国出版的《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D)
A.政府职能私有化B.政府职能效率化
C.政府职能扩充化D.政府职能代理化
21、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提出的是一种(B)
A.政府万能理论 B.政府失败理论C.市场万能理论 D.市场失败理论
22、新公共管理中的3E标准是指(D)
A.节约、公平和效率B.节约、公平和效益
C.公平、效率和效益D.节约、效率和效益
23、“行政国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提出者为(C)
A.威尔逊B.韦伯C.沃尔多D.杰弗逊
24、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政府的(B)
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法律职能D.行政职能
25、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为(D)
A.竞争性和排他性B.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排他性和非竞争性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26、下列产品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为(B)
A.教育B.国防C.社会基础设施D.社会福利计划
28、新公共管理阶段的理念基础为(D)
A.“大而弱的政府是好的政府”B.“大而强的政府是好的政府”
C.“小而弱的政府是好的政府”D.“小而强的政府是好的政府”
29、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公共组织的环境分为(A)
A.组织间网络和一般环境B.组织间网络和主观环境
C.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D.一般环境和客观环境
30、国家和政府组织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永远是(A)
A.公民及其团体B.政党及其团体C.利益团体D.政策团体
31、在公共组织所处的环境里,政治过程的主角是(B)
A.公民和利益集团B.利益集团和政策团体C.政党和政策团体D.公民和政党
32、公共组织中,如果决策权高度集中,问题自下而上传递向高层管理人员,由他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这个组织的结构就倾向于(C)
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
33、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组织变革的方向为打破科层制结构的刚性,引进更具灵活性的(B)
A.锥形结构B.扁平结构C.塔形结构D.柱形结构
二、简述题
1、简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目标的公益性。现代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和公共福利为目标。
(2)主体的广泛性。主体是政府组织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统一,而不是私人企业或私人机构。
(3)结果的公平性目的与性质决定社会公共责任与义务。公共管理绩效包括效率逻辑与公共责任公共管理的目标不再是单一地追求提高效率,而是还包括了追求社会公平和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公共责任等多方面。
(4)活动的公开性
(5)方式的服务性
(6)理念的创新性
2、简述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内容2期
参考答案:
(1)强调社会公平是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也强调公平与效率统一
(2)提出了民主行政思想,认为政治民主与行政民主并重
(3)重新探索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视角和演进的途径
(4)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3、加入WTO对我国公共管理带来了哪些挑战
参考答案:
(1)对我国行政体制的新挑战 :理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还要理顺政府之间包括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行政职能的新挑战 :推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会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
(3)对我国行政理念的新挑战 :强化开放观念、服务观念、信用观念、效率观念
(4)对我国行政方式的新挑战 :实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实行政务公开,构建透明政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5)对行政主体的新挑战 :公务员队伍培养
4、简述公共组织领导的特点
参考答案:
①事务性。公共组织领导者依据法律,在一定的公共组织环境中,为实现一定的公共组织目标,对纳入公共组织活动的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治,从而保证国家公共组织权力的行使,有效地为组织和管理国家公共组织事务进行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监督。由此可见,公共组织领导不包括政务活动,而主要指向事务活动。
②执行性。③政治性。④权威性。⑤综合性。
5、论述第三部门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现代政府与现代社会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第三部门发展也为政府机构深入改革创造了社会条件。提高社会运行质量,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能制约政府权力,能扩大就业渠道等;第三部门的发展能缩减政府职能,防止权力滥用,能稳定政治、经济秩序,能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能造就“强政府强社会”的运行模式;第三部门发展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有助于促进社会整合,有助于倡导社会文明,有助于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收缩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的运行质量、防止权力滥用、促进社会整合、减轻政府就业压力、造就“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6、电子政务的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政府的信息服务;政府的电子贸易;电子化政府;政府部门重构;群众参政议政。而其应用则主要有:电子资料库;电子化公文;电子税务;电子采购及招标;电子福利支付;电子邮递;电子身份认证;电子商务等。
三、论述题
1、试论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一般社会职能
指除经济职能外的其他社会职能: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前者包括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内容,如实行社会生活最低保障、失业救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安全等;后者包括推行义务教育,为地方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一般社会职能未来将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的最基本职责。
(2)间接经济职能
指那些本身并非经济活动,但其实施对社会经济正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
所需的环境和条件的职能。间接经济职能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开采利用地方资源,支持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道路、桥梁、通讯、供水、供电„„为经济发展创造所需条件;保证或提供必要的社会公益服务,如通过直接投资或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利用政府权威进行规范和监督提高社会公益服务的质量,为经济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搞好计划生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增加动力等。这类职能不仅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关,而且涉及面广,同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其成果好坏,往往成为民众评价政府活动的指标。
(3)直接经济职能
直接经济职能从宏观层面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二是制定与经济活动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恰当地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及时调控经济发展。这些职能只可能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省以下地方政府限于自身能力,无法承担。从微观方面看,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发展;二是加强依法监督,依法完成对各项经济事务的日常管理,监督国有资产的运作,维护国家利益。各级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将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基层地方政府的作用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执法监督方面。
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将主要集中于一般社会职能,经济职能的职责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省级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可发挥部分作用。基层地方政府的职责将是通过完成地方社会事务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为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地方政府最终将从“管治型”的政府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
2、试述公共部门实施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参考答案:(1)战略制定:战略规划、战略制定、战略分析与选择
(2)战略实施:
(3)战略评价:
活动:考察战略的内在基础;将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采取一些救治措施,保证行动和计划的一致性 ;
内容:一是对战略本身的评价;二是对战略实施过程的评价。对战略本身的评价主要就是对战略方案的评价标准,主要的评价标准有四条:一致性、协调性、优越性和可行性。另外一个就是战略绩效评价,它通过三方面的内容对战略进行评价:财务评价、顾客评价和内部经营过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