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19-05-15 02:4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

第一篇: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在面临着转型。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因为导致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不高被屡屡质疑,愈来愈显现出其弊端。思辨型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盛,外语学习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全国的大中小院校学习外语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我国外语界审视学校的外语教育时现状时发现,高校的外语教师在教学时过于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方面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辨能力的训练。殊不知,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不仅是外语学习时的必备能力,更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一、思辨能力的定义

(一)定义

思辨能力源自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又称为批判性思维,在学界通常认为现代思辨能力的创始人是约翰?杜威。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思辨能力即是“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及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1]国内有学者认为,思辨能力是批判技能和批判精神的统一。近20年来,西方国家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著述甚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包括第一层的元思辨能力和第二层的次思辨能力。[2]元思辨能力是一种对思辨计划进行评估、调整、检查的能力,而次思辨能力是具有如好奇、自信、正直等的情感特质、分析、评价、推理等的认知技能,并能够接受第一层能力的监控和管理。具有思辨能力的人,能够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考虑问题时更具逻辑性,并从中学到有用的经验。

(二)我国外语思辨型教学现状

高校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一直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今虽然英语教学历经多次改革,但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包括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大,所学的英语知识实用性不强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语教学的错误目标和定位。高校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忽略了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等,课程设置和检测方式也均是围绕这些技能进行,通常教学部门多数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外语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凭证,这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专心于英语各个部分的分别练习,而缺乏综合能力和推理归纳能力,在语言组织方面也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同时教师为了教学业绩,也只注重应试所需能力的训练,而不去增加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两者相互作用,形成高校学生的思辨能力很弱甚至“缺失”的恶性循环。

二、思辨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显然,如今大多数学校的外语教学模式是很难完成这一目标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成为必然。

(一)改变测评方式

以往学校评估学生英语能力的方式就是看其英语各类考级的成绩,而这些考试在近年来已经变得愈来愈程式化、重复化,以至于学生成为只会应试英语,不会实际应用的“考试机器”。为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充实评测方式,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如评测方式可包括小组辩论、调研、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在测试时减少选择题类的客观题型,增加文章等主观题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测评时强调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考试不只是为了分数,更重要的是通过测验看到自己的不足。一味地通过题海战术来提升分数是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水平的。不要一刀切,应进行层级教学,即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辨能力来进行差异性教学,根据他们在推理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创造自由课堂氛围

我国的教育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象征,拥有着毋庸置疑的话语权,而学生则一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旦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通常会被认为是对权威的挑战,是不被学校提倡的做法。这种教授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渐渐丧失了创造力和质疑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要放下身段,改变既有观念,抛弃以前对于自身认知的刻板成见,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互动交流,在学生提出异议时要认真考虑并给予回应,并且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创造一个自由、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三)改进教学内容,多提思辨性问题

思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训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那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辨能力,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思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在不断地提问与反思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应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给他们一个开放式的思考空间。例如在分析一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改写,使他们充分参与其中。

(四)鼓励自主学习

外国学者认为,自主学习从本质上是学习者与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之间的心理关系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决策的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早已不适用于高校外语的学习,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应该做到努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其真正做到有兴趣、有目标地完成学习。同时要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创立网络学习的平台、电子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提供各种音频、视频、电子书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等,充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然变成一个巨大的“地球村”。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外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外语教育人员应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第二篇:思辨教学模式

用逻辑的力量与理论的魅力服人育人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初探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黄津成

【内容提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是逻辑的、思辨的方法与现实的、历史的材料的有机结合,是以辩证思维为核心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归纳法、演绎法、矛盾分析法、整体法等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这种可以全面渗透到政治课教学每一环节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政治课信度,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是一种有效的理论教学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思辨教学模式、辩证思维、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矛盾分析法、整体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在高中学生中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这决定了它必须用很多的内容和精力进行理论教学。而理论要发挥育人的功能,说到底是二个字“讲理”。任何理论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历史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逻辑的展开性,讲授理论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讲出理论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力量①,也就是说,我们的政治理论教学应该努力把理论本身的逻辑力量,对历史和现实的解释力充分地表现出来,以此来吸引学生、取信学生,从而达到服人育人的效果。

要让学生充分地领悟、体验政治理论的逻辑力量、对现实与历史的解释力,需要我们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方式。而依据理论自身的逻辑,依据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重视理论的现实意义来展开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的特点是逻辑的、思辨的方法与现实的、历史的材 料有机的结合,是以辩证思维为核心展开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逻辑思维,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度,形成理论思维的习惯。笔者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之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思辨模式(方法)教学的意义

1、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到了高中阶段的的学生,其思维发展进入了一个形式运算逐步走向成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的阶段(见下面关于皮亚杰理论和朱智贤、林崇德的研究结论)。但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个独特的特性,它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一个教育的结果,离开了教育的培养,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可能形成辩证逻辑思维。

辩证逻辑思维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思维方式,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思想政治课,特别是哲学常识这门课程,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林崇德等人的研究就证明了,由于高二年级开设了哲学常识课程,中国学生在高二年级时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得特别迅速,开始“占优势地位”②

其实,不但在哲学课程中蕴含着辩证思维的因素,思想政治课的其它课程中同样有丰富的辩证法的内容,其它的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之中也同样蕴含着辩证思维的因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因素,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以此为载体加强对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智能的发展是一件功得无量的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便是一种以思辨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辩证思维见长的教学模式。

2、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学生的“三观”是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经历“探究”和“实践”,逐步地领悟和树立起来的。而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中国,传统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西方的、主流的与大众的、高雅的与庸俗的是同时存在并纠缠在一起的,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中国的一种客观现实。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文化世界中,要“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学生学会在复杂的情景中,面对多元的文化,进行合理地判断、取舍、融合、创新。而实现这一点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学会用辩证逻辑思维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用辩证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生活。所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就成为了思想政治课的最重要的能力目标了。它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重视思辨性,重视理论的逻辑力量和现实魅力。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显然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构建和实施思辨模式(方法)教学的可能性

1、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看,在高中阶段进行思辨模式(方法)教学,培养辩证思维是可行和必要的

(1)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高中学生进入了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0-2岁是感觉动作阶段,2-7岁是前运算阶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够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思维,达到了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

皮亚杰的继承者和中国、前苏联的一些心理学者,把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引入到对儿童的思维发展的研究中,提出在形式运算阶段不断发展的同时,儿童思维的辩证运算能力也开始发展起来,辩证运算能力大体上出现在学龄后期,而它的发展则往往贯穿人的一生。辩证逻辑思维可以使青少年学会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使他们越出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从而去把握客观现实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因此,在这一阶段运用辩证思维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完全可行的③。

(2)哈贝马斯的主体发展理论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德国著名思想家,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哈贝马斯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自我发展的理论,他认为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发展是一个与语言、思维(反思)和人的普遍行为结构以及个体对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判断等相结合的综合过程。他提出,自我意识的形成、主体的发展过程由低到高经历四个阶段:意识模糊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社会中心及客观主义阶段、抽象归纳阶段。

他提出的“抽象归纳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具备假设思维能力的时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也就是说,个体基本上是从高中阶段开始步了“独立思考”阶段。这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从接受或盲从意识形态”或从“说教式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的潜在能力。哈贝马斯认为,在这一时期,引导、教育青少年对现存道德规范、传统社会交往形式进行独立思考式的反思,能让他们正确地设立自我意识,从而发展和形成独立和稳定的反思型自我。因此,在此一阶段运用“平等对话”和“语言思辨”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社会现实是教育的重要的切入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④

作为当代著名的思想家,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他的观点对后现代教育思想影响很大,在当代教育领域的影响很大。他所主张的“反思”、“语言思辨”与马克思所倡导的辩证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对青少年进行辩证思维的教育不但可行而且是必要的。

(3)朱智贤、林崇德关于中国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研究揭示:通过教育培养,用辩证方法思考问题在高中学生中逐步占优势。

朱智贤、林崇德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较为系统、深刻,进入科学体系,并开始知晓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规律;另外,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有了较大发展,且已经达到占主导地位,这就为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内容繁多、深刻,即在各学科中渗透辩证法的原理,又专门设了哲学常识”,于是,“使之自觉地按辩证方法思考问题”,到高二“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地位”⑤。

这些研究表明,中学生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渗透辩证法的教育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以上这些中外的经典研究证实,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发展辩证逻辑思维的生理和心理所需要的前提条件,而有意识地进行参透辩证法的教学,运用辩证模式课堂开展辩证逻辑思维的养成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而政治课的理论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科的特点,重视逻辑的力量,充分发挥理论自身的魅力,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进行思辨模式(方法)教学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理论性、批判性、逻辑性、时代性、教育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特点。理论性体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了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阐述课程理念时指出:“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理论是政治课程的主干,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的过程中,既要学习知识,更要发展能力,形成理论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具有逻辑严密性、阐释全面性、认识深刻性的特点,也就是要形成一种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是指,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评判政治和社会现实、理论的是非,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会在相互比较中鉴别,在辩证分析中取舍,在理性批判中扬弃,在价值评价中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的、历史的辩证否定,融入时代的因子,使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这完全是辩证思维发展的过程。

逻辑性是指,思想政治课有自己的理论逻辑,它在内容上要实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 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学生只有领悟并体验到这一逻辑,才能实现政治课的“学会”。这需要我们按照理论自身的辩证发展逻辑组织教学过程。

时代性表现为,思想政治课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于是,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精神合拍,具有高度的时代敏感性,成为了思想政治课最突出的特点。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要把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创造不断地补充、充实到教学过程中来。这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课堂,确立一个否定、批判现成的东西的理念,这必然地要求具备辩证的思维方法。

教育性是政治课是鲜明的特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政治课要使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课的教育性根源于政治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观点、辩证观点、阶级观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从而提高思想觉悟。这需要理论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而思辨模式(方法)教学的长处正在于此。

不难看出,高中思想政治的基本特点要求我们的政治课堂具有辩证的、思辨的特征。这是我们思辨模式(方法)教学的现实依据。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思辨模式(方法)的实施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是凭借思想政治课理论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的解释力,在理论与现实的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注意,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具体的方法)。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是这一教学方法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认为,理论是在主体际的交往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现实与理论的辩证统一的过程⑥。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主体际的交往实践活动,要在课堂中把外在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就必须在教学过 程中完成现实结构与意义结构的统一,实现现实与理论的辩证统一。而逻辑的、思辨的方法与现实的、历史的材料有机地结合、统一,正是思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方法)的基本特征。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现实情景,运用归纳法发现知识,构建理论 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它的发展与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是在与客观现实的互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思辨模式的政治课堂要求回到现实,回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去。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把现实社会的材料引进课堂,使小课堂与大社会接轨的改革;把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引进课堂中来,让课堂生活化、体验化,是实践这一要求的很好的模式。

把大社会纳入小课堂,把生活世界引入课堂,必然地使课堂教学内容复杂化了。要让学生理清并且理解、把握这复杂的现实,需要引导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客观存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同类型的客观事物和实践方式归纳到一起,并从中进行抽象、提炼,找出本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来,从而得到知识,构建起学生自己的理论。这一过程是一个主体认识与客观实在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思维与存在辩证统一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思辨为主的课堂模式。

例如,在学习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内容时,教师把美国对待波黑、伊拉克、朝鲜的打压政策,与美国对待以色列的包庇、纵容的政策同时引入课堂之中来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实行“双重标准”?

在充分地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美国国内也有许多民众反对美国政府的做法,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

学生深入理解的结果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国家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利 益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表现。

到这里,一个重要的理论结论由学生自己与材料的互动中生成了: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统治阶级才是国家的真正的主人。

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层层深入的抽象、提炼的过程,学生不断地从现实材料中归纳和提炼出理论性的结论,理论的出现是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归纳过程中生成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运用归纳方法的思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与现实客体(学习材料)间实现有效地沟通、交往、互动,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老师在课堂中起一个引导作用、催化剂作用,促使学生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

以归纳法为主要方法的思辨课堂其基本的流程是:“列举实例――分析现象――归纳共性――提炼主题――构建理论”。是一个“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的教学方式。这一方法可以作为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之中。

2、指导学生活用演绎思维,领悟理论的历史厚重感和解释现实、指导改造现实的能力

归纳法的运用,需要在课堂中模仿或复演人类知识发现的过程,对于有限的课堂时空来说,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另一方面,对于有些高度抽象的理论,让高中学生去“发现”常常难以实现。因此从效率上讲,此时只有采用先接受,然后加以运用的学习程序。所以需要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的学习,是对已有知识、理论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这种意义接受式的学习也是一种思维演绎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演绎方法是一种更常用的政治理论教学方式。

用演绎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其基本的程序是:“理解理论――分析现实――解决问题――概括方法――内化理论”。

在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的环节,需要教师把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基础讲明白,要把理论的历史厚重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形成心理体验,从而达到意义 接受学习,准确而全面地把握理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理解、解释现实中相类似的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掌握理论运用的方法,最终内化理论,并把它们纳入到自己的智能结构中去。

在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的二个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原理的内容时,教师先讲述了二个原理的基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遵循马克思的研究思路,从中国历史中的社会形态变迁、主要的朝代更替的史实出发,验证理论的普遍解释力,使得学生接受并理解理论的内涵。

接着,师生一起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当今中国的现实,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永恒性,分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认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解理论创新、思想方法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随着学习、分析的深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由抽象到具体,完成了理论自身的第二次飞跃,从而真正把握了理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演绎式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理论与现实的互动过程是以已有的理论为出发点的,教学过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在运用思想把握现实的过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⑦

3、帮助学生把握矛盾分析法,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学会用复杂眼光看复杂事物

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原理,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就应该是矛盾分析法。思辨的教学方法理应以矛盾分析法为其基本的方法。

社会现实是复杂的,理解和把握复杂的现实,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法,认清矛盾,把握重点,理解矛盾运动过程。因此,理论与现实的融合,需要矛盾分析法这座桥梁。

作为理论教学方法的矛盾分析法,要求师生对进入课堂学习视野的所有问题,都要以矛盾的、复杂的眼光去对待它,进行这样一个思维的过程:“找出 原因――分析矛盾――把握重点――解决矛盾――理解理论”。

矛盾分析法的运用需要遵循三个重要的原则:一是辩证矛盾的具体性原则,即承认事物和思想的差异性,认识到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具有对立统一思想相互转化和统一的灵活性,也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矛盾具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统一的灵活性,要反对把理论绝对化,反对思想僵化的错误倾向。三是运用分析与综合结合、统一的思想方法把握具体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

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的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理论知识时,教师把前几年经济生活中通货紧缩的现实摆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寻找原因中所隐含的矛盾,再启发学生找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发现其中构成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矛盾的策略,然后再把自己得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以对比,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宏观调控的相关理论,加深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但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眼光导向当前出现的经济过热的现象,探讨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并依据有关经济理论,讨论预防、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可能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再把一些专家们的建议与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加以对照,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理论需要与实际结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抽象出更高层次的认识规律: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面对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论来指导问题的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综合程度更高的把握知识和理论的能力和态度。

在此一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在思维上,矛盾分析法、分析与综合思维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又一次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推动着学生辩证思维向深刻性方向发展。

4、促使学生确立整体观念,学会全面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困惑,理论的抽象水平越高,它离 现实就越远,具体性就越差,运用起来就越困难。在用演绎法学习层次比较高的抽象理论时,这就更明显。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中,这类抽象层次比较高的理论明显增加,这一教学和学习中的困难也就越来越突出。

改变这种现象,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让理论回到具体当中,让抽象理论再次具体化。完成这一转化,就需要我们把理论带回到完整的具体的现实中去考察和研究,需要一个整体的、全局的、宏观的视角,也即要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

面对一个处于复杂关系网中的现实问题,在教学和学习中,要完整地把握它,我们需要的基本的思维程序是:“多角度分析――全面理解――多元化解决方案――理论具体化”。

高中课程中打通学科界限的综合课程的出现,跨学科方法的倡导,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整体性教学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内容整合、过程开放、思维多元为特征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特别需要整体观点,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如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学生理解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毛泽东思想,再发展到邓小平理论,直至今天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的完整的历史过程,这里需要历史的、发展的观点;需要学生从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把握“三个代表”的内涵,这显然需要调动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很明确,把握这一重要的政治理论,没有一个多角度的、全面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是不可能的。

再进一步,当学生把理论层次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层面时,上面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又需要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促进了学生更高水平的整体思维的发展。而这正是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较高要求,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

再比如,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时,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理论、思维都需要进行适当的整合,在这样的整合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元化价值取向、思维综合等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促进。所以,面对现实问题,面对复杂社会的开放性的政治课堂教学,必然地要求整体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中需要的是发散基础上的多元融合的思维方式,思辨模式(方法)的教学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以上我们讨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思辨模式(方法)实施中所经常使用的四种具体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矛盾分析法、整体方法。它们既可以相互结合、配合而形成一个思辨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用于某一教学和学习的环节之中。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更多地是以后者的方式运用这些方法的,作为具体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在理论教学和学习中,它们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你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这些方法都可以渗透和运用于其中的。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思辨模式(方法)的初步教育效果

思辨模式的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其积极效果是明显的,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带来了以下一些正效益:

1、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兴趣提高

在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和教师情况的教学调查中,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是非常有兴趣的,把政治理论学习列为喜欢和比较喜欢的人数达到了98.2%,是所有学科中比例最高的,对思想政治课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有的学生还把这一课堂中激发形成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有部分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哲学原理,西方现、当代思想家的著作,现代经济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书籍和文章,甚至出现了数理化教师就学生课外阅读向政治教师提“抗议”的现象,这是以前极少见的。

2、政治课教学的信度有所提高

思辨模式的政治理论课,以理论思维与客观现实的双向互动为根本活动方式展开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把理论自身的逻辑力量和解释现实、指导实践的力量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认同、信服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理论,提高了政治课的教学信度,达到了以理服人,以理育人的良好效果。

3、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初步形成了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素质,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从学生解决课堂训练中设计的情景性的现实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更全面了,看法更为辩证了,辩证逻辑思维占据了比较明显的优势。从我们学校学科答疑网上学生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也能看出,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分析现实,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层次,并能辩证地、理性地对待现实中存在的现象,如在讨论台独势力发展的问题,讨论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时,学生能抓住主要矛盾,辩证分析事物发展过程和趋势,而不再是情绪化地就事论事了。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政治理论把握的全面性方面都有提高,这使得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能够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显然有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学业水平相对较好,思维发展较好的重点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思辨模式(方法)教学是可行而且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

引文出处: ①《哲学通论》 孙正聿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p.482-491 ②③ 《学习与发展》 林崇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47 《思惟发展心理学》朱智贤等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82-84 p.562-576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p.381-386 ④ 《德国教育思想概论》 范捷平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p.64-73 ⑤⑥⑦ 《学习与发展》 林崇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44-247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任平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教学建议部分

主要参考材料:

1、《走向实践的唯物主义》

任平著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哲学通论》 孙正聿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学习与发展》 林崇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思惟发展心理学》

朱智贤等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辩证逻辑原理》

赵总宽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德国教育思想概论》 范捷平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7、《当代心理学新进展》 郭本禹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9、《把能力交给学生》

袭普良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0、《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

胡兴松著

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04-8-25第一稿

第三篇:“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组

陈幼儿

摘要:“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感知课文,再现画面——研读探究,体验情感——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体验

感悟

探究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渠道,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向课堂要效益。要提高课堂效益,唯有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提升语文课的魅力。因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创设独特的语文学习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入情入境,去开拓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带“行”,主动地去感悟课文,进而不断地探究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1、多媒体运用的优势。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调动学生听视等多种感官,再现生动的形象,创造一种特殊的语文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想象思维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深刻体验和想象,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2、语文学科性质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换言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外,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才能获得独特的理解,才能在自主学习体验中体验与文本对话的乐趣,才能与其他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才能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与同学对话的乐趣,进而积累学习的知识,获取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美丽。

4、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能够自行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但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给予适当地帮助、适时地调控。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在引导的基础上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基于上述理论,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适当地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产生的。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是从学生自身体验出发,创设能勾起学生已知经验和情感的场景,调动学生听视等多种感官,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感悟,激发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深刻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基本理念

1、倡导和谐教育。以人化、优化、活化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式,建立起老师、学生、文本互动的平台,渗透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达成“平等中的引导”。

2、倡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让不同性格、不同修养、不同阅历的学生对同一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教学原则

1、兴趣性原则

职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相比往往兴趣不浓,而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我认为创设情景,浓厚氛围,使师生双方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往往能在情感推动下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2、互动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用多媒体互动手段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互动调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教材新旧知识的互动衔接,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动联系,使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和媒体在自身互动的同时彼此之间互动起来,获取最佳教学效益,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个体生命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审美性原则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有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几乎包容了一切美的表现。我们应从言语体式的感知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受到浸润,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让学生在美的熔炉里去提炼美、创造美、表现美。

4、主体性原则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真正让学生品读、体验、感悟,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也突出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实例

(一)主要环节

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感知课文,再现画面——研读探究,体验情感——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二)操作程序

1、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够起到定向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讲课伊始,我就播放音乐——班得瑞《仙境》,以此来创设一种特殊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然后出示托墓,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特定氛围之中,激发学生带着对伟人的敬意去初步感知课文。

2、感知课文,再现画面

汉语的阅读,从字词到句子,它们的意义都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何况每篇课文的主人公有的学生虽接触过,但了解甚少,更多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更不用说去理解它的内涵。因此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是这堂课的关键。分析课文前应让学生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话题、材料、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是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由于文章的主人公是托尔斯泰坟墓,学生从未接触过,它的内涵更无从理解,因此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的录音,体会散文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和体会作者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在总体感受作品的语言与感情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意识已被唤起,对课文有了一定的兴趣,此时,他们更愿意以主人的身份去解读课文,感悟课文。感悟课文,关键在品味语言,靠文本提供的原始材料,与文本展开面对面的对话。此时,你可以提问:现在需要一个特写镜头来表现主人公,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选择?或者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镜头,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之。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我就让大家面对多媒体的镜头,以导演的角色来再现托墓的特征。由于身份的变化,学生兴趣很大,并且此时,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学习语文,我把张扬个性的创造意识落到实处,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3、研读探究,体验情感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赏析。清代学者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唐彪的话充分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确是这样,感情朗读不仅能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妙,还能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中,当学生以导演的角色来再现托墓朴素的特征后,我就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来谈一谈你觉得托墓美吗?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理解作品,形成自己对课文材料与观点的感受与理解,这就是对作品主题的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课文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但“哈姆莱特”就是“哈姆莱特”,他们决不是张三或李四。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的制约,有些学生有时对事物的判别又往往是片面的、甚至荒谬的。此时,我们决不能舍弃其本真而求其次,谈真实的体验也不能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应让他们立足文本,采取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深入地探究文本。如上本课时,当学生读完课文,我出示四幅图片,问学生:面对长方形的土丘,你会产生最美的感觉吗?我原本以为绝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托墓是美丽,可没想到很多学生认为这个坟墓很普通,谈不上什么美,至少谈不上最美,这样的坟墓如果说“最美”的话,那最美的坟墓就太多了。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既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就应该尊重他们。所以,我对学生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采用了延时评价的方法,采取辩论的形式,让他们立足于作品本身,各抒己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亲历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深刻:朴素美与华丽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美,如果不带感情色彩来谈论的话,不存在谁更美的问题。华丽美是主人伟大成就的外在表现,但当朴素美体现了伟人的不平凡人格时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这样,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最后,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品出言中之美,感受言中之情,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建议语文教学“要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再也不能局限于教材了,教材不应是学习内容的唯一和全部。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创设多种情境,让教学得到拓展与延伸,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在上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上完课后,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因为课前我曾叫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此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托尔斯泰,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深化,又是对托尔斯泰其人有一个完美的认识;然后我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结合实际,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人像托尔斯泰那样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社会却毫无索取?使学生能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

五、实施效果

1、学生养成了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意识和习惯

原来要靠教师反复提醒、强调和督促才能进行的活动任务,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为摸清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态度和看法,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验感悟已变成大多数学生的自觉内在的需要。

2、学生能力有所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既把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又重视了学生收集、运用、评价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情感熏陶、审美体验等能力的培养,发挥了活动的多种功能,使每项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参与、组织活动能力、合作研究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明显得到提高,尤其是阅读理解方面,学生一般能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解读作品、体验作品、探究作品,并时时为此感动一回。在写作方面,学生能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准确地表情达意。

3、学生考试成绩提高

由于新课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在新的评价标准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分评定逐年都有所提高。今年在同类同级学校的测评中,平均分比其他学校高约4分,优秀率上升约2%。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体验感悟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时可以灵活运用。以上谈的也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还不成熟。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使之更成熟,更具特色。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职高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二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3、《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第四篇:探究专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本文主要探讨了专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一概述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叉学科,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加强。经过21年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探索,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手段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不够高;

二、没有有效的适合本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三、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却不能很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有效启发。这些成为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人员面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试图解答以下几个疑问:

(1)从实证检验角度验证对教学效果产生阻碍的因素进行改进,能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3)推行“问题导向型”计量经济学教学是否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加以实现?由此,本文通过向地方综合类高等院校(XX大学经管学院)财经类本科学生随机投放《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了教学质量绩效;通过实证分析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支撑点;并提出从教材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实验课时设置与利用案例提高操作能力这几个环节入手来完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正文安排如下:

(1)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

(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利用序次Probit模型和实证分析;

(3)最后提出从教材设置、教学安排与其他交叉学科互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建议。

二文献回顾

计量经济学具有多学科(统计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一般本科学生都是在先修学完统计、数理经济学及经济学基础课程后才学习该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案例操作实践,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够运用统计工具与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与工作打下基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应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大规模采用多媒体教学,统筹安排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建设教学案例库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互动性、方法多样性和措施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激发其学习激情和创造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统计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实际经济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未尝不是教学工作的新颖方式。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 “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个统计应用软件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前人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并加以拓展„„纵观过去的计量经济学教研文献,“研究性教学”与“案例型教学”的教学建议提出得非常具体、也较富有针对性。但不足的是,这些论述基本停留在对教学现状归纳总结和教学建议层面上,利用调查问卷信息的教学论文尚处在定性分析阶段。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很好地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定量分析,以序次Probit回归实证检验结果来验证前人的理论论述;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方式运用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教学改革的教学建议因此也变得更有针对性。

三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众多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普遍认为:选用适宜的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辅助活动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正效应。为此,我们进行相应实证检验。

首先,将教学改革调查问卷设计为两部分:教学现状问卷与教学改革意向。在XX大学(地方综合类院校)经管学院大四学生中随机投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比率达76.5%。该学院财经专业采用国内大多数二本院校采用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教材。教材以数学的公理化、形式化为基础,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环节共48课时,形式为考试科目,教学注重数理逻辑推导与定理证明的知识连贯性,但理论联系实践尚待提高。

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学生修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对该课程的认识:有10.87%的认为对将来学习工作有用,用处不大的达到69.48%,认为无用的为20.65%。这说明现有的计量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地位与重要性并未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

另外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表示对现有教学满意的为l1.96%,比较满意的为40.22%,不太满意的34.78%,不满意的达13.04%。从这一结果更看出现有的教学尚有改进的余地。表l对教学现状其余部分加以说明。在教学意见部分,问卷显示认为现有计量经济学选用的教材不合适的主要原因:

(1)难以理解的比率为61.29%;

(2)认为课本内容过于复杂;

(3)认为课本内容太浅的为3.37%:

(4)课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33.87%;

(5)其它理由为1.61%;

(6)认为教材质量尚待改进的为1.61%。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满意的意见集中在:

(1)实际经济含义解释过程冗长无味的占22.83%;

(2)联系实际经济现象的讲解不够精彩7.61%;

(3)公式推导部分的枯燥乏味为56.52%;认为计量分析解释部分繁琐为34.78%;

(4)其他部分为4.35%。而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则认为应该增加实际案例讲解达6O.87%;应增加计量统计软件使用讲解为35.87%;增加多媒体互动环节教学的为33.69%;增加实验教学(上机实践)为43.48%;增加总课时安排的为9.8%;其他要求为2.1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有教学模式创新的努力方向。问卷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愿意在自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不愿意的仅为18.265%;无所谓的比率为25%。由此也看出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操作性。

反馈信息对增加案例教学环节与问题导向型教学法的建议集中在:

(1)通过阅读经典计量文献,增加计量经济学论文研读与分析为14.13%;

(2)增加与国际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财政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典案例的论证分析上的为48.91%;

(3)提出以学期课题形式,在老师指导下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为35.87%;

(4)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分析的为20.65%。另外对是否愿意利用所学知识,协助教师完成科研的反馈意见显示:同意的为51.09%,不同意的为27.17%,无所谓的为21.74%,这也反映出学生急切希望认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更好地学以致用的热情为得到定量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序次Probit与序次Logistic回归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测“。首先因变量为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用Y表示,Yt的分类为{2=“满意”,1=“比较满意”,o=“不太满意”,一l: “不满意”};对有无统计学课程的前期课程准备为X 其取值分类{l=“满意”,0=“不满意”};对选用教材的满意程度为x2,其取值分类{1=“满意”,o=“不满意”};X3、X4、X5、x6,分别表示对是否需要进行统计学课程的前期准备、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采用案例作业进行教学与有无上机实验课教学环节,其选项定义分类均为f1=“有”,o=“没有”}。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与表3。从表2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表2中卡方值、PseudoR2均大于表3中的结果,同时回归结果也较为合理,所以选择Ordered Probit作为回归模型。序次Probit回归检验结果显示有无统计学学习背景与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呈现弱值更为准确,可应用LR卡方检验结果验证X 是否应该被剔除、同时,利用Likelihood—Ratio检验是否应该将xlt剔除出回归方程式,其结果显示LR l1 =10.32,Prob>x2=O.0132;说明原有ordered probit模型中xlt不可或缺,学习统计学前期课相关性,但在序次Probit回归显然比检验要比输出的渐进z 程对回归方程式的贡献显着,无法剔从实证检验结果清晰地看出,增加计量经济学教学统计软件讲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采用、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利用实际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以及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选取,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而有无统计学等课程的前期准备虽然在实证检验中表现出与教学效果的弱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前期课程的知识储备不重要,结果只是反映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在课程前半段的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回顾可一定程度弥补统计学课程缺失给计量经济学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建议

对于以培养满足地方建设需要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普通高校来说,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率成为教学首要目标。通过计量经济学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问题导向型”

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证结果中可以发现“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从教材改革、案例讲解、用好用活多媒体互动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相应课题的研究等形式来加以完善。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提倡互动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对于各教学章节,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辅以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例题,完成课后习题。

对于理论教学部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板书的电子版,完全照抄课本内容,知识传授过程完全“一言堂”的弊端。采用声光影结合,通过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通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对统计结果的注解与分析来指导学生更为直观与具体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指导学生通过课后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布置的习题与小课题,以抓问题主线为中心,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研改革下一步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以选择适合的教材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国外留学以及回国任教担任计量经济学专任

教师的授课经验发现国外对于计量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中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由易到难,具有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本科初级计量经济学ECON315 与理论为主、实践辅助的本科中级计量经济学ECON435和其他计量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类课程组合。课程设置具有梯度,能较好地将理论、实践和案例教学结合,凸显出计量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类主干核心课程地位。

在这方面我国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尚无法达到,因此选择一本好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自助学习,尤为重要。采用国外主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的中译版,如东北财大出版社出版的希尔等人着的《初级计量经济学》与詹姆斯H.斯托克、马克w沃特森着的《计量经济学精要》的中译本,教材偏重实践应用,大量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实例贯穿全文,较适合数学功底不强的文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作为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学生《计量经济学》入门教材的首选。

3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建议增加实验课程课时,利用实验课指导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基本操作。在实验课环节中,充分利用学校网路机房的硬件资源,通过对上机实践、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熟悉该软件,引导同学自主完成统计回归分析与简单统计编程的练习。提倡实验教学中采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研究,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现实经济问题的处理)。小组内部采用组长负责,自主寻找感兴趣的小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实验数据,选择应用模型及进行小型科研创新,完成计量分析,最终合作完成最终研究报告,做到学以致用。

4通过与其他财经课程的横向合作丰富教学案例库。货币银行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的实际案例比比皆是,可以借鉴使用。备选案例还可从教师的研究课题、历届学生的统计调查分析实践材料、以及统计教学案例集中抽取,构建教学案例库,以备教学实践。

5改革现有成绩评价制度。学校往往采取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这种评价方法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造成学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轻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和平时上机实验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采卷面成绩40%+研究报告30%十学期论文30%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使课程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6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兴趣小组来提高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科研与教学实验中,利用团队的能力来实际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能力。利用知识竞赛和论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利用竞赛、知识问答、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启发学生“比学赶超”。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五篇:有效管理高校外语实验室的方法探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高校外语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不但可以保障语言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还可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高校外语实验室的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分析了高校外语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方法。

关键词:外语实验室 管理 维护

外语是大学学习的基础课程,外语教学是要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外语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外语实验室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可供多媒体教学使用的硬件平台,如计算机、投影仪、播放器等;其次,外语实验室为外语教学提供了软件资源,如各种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同声传译系统、自主学习系统等。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为了保障各种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加强外语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1、外语实验室的管理

(1)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搞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我们需要结合外语实验室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日常管理制度,例如《外语实验室管理制度》、《外语实验室安全制度》。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仪器设备制定相关的操作指导手册,例如《语言实验室师生使用守则》、《高级视听室使用规范》、《外国语言文化中心操作指南》,并且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和新生学习这些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南,以便他们能尽快了解实验室设备,并顺畅地使用实验仪器和教学设备。

(2)建立日常管理和跟踪机制,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这不但需要实验室管理员的细致工作,更需要师生的大力配合。任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同时也是教学设备的操控者,如果他们忽略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对于初次使用语言实验室的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培训,以便他们迅速掌握语言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和设备的使用规范。在课堂结束后,任课教师还需要在实验室使用记录本上填写实验日志,包括时间、教室编号、班级、任课教师和设备使用情况等,实验室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验记录迅速了解每间语言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如果遇到问题,便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提升语言实验室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学生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教学终端设备的使用者,如果他们不遵守语言实验室使用规则,势必会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寿命。任课教师需协助管理人员经常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如不能将食物带入实验室、不能随意动用仪器设备、遵循终端操作指南等。

(3)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创新水平,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技术保障。实验室管理员应当熟练掌握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操作方式。对于日常的工作,需要做好记录,特别是故障处理过程,更需要将定位方式整理成册,方便日后查询,以迅速解决类似问题。管理员还需要多总结和思考,并辅助利用智能化方式来提升工作效率。我们还可以与其它院校的外语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以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4)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搞好实验室建设的后备力量。要尽更大程度发挥实验室对教学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管理人员应通过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结合素质、技能、知识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及学科的交叉性,可以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有计划地进行脱产教育和在职学习,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和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进行更高层次的学历深造,甚至可以深入课堂教学,可以了解师生对实验教学的更多需求。管理人员通过培训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涌现出了更多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因此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外语实验室的维护 定期维护和检测实验设备,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后勤支撑。管理员需要经常巡视,并结合使用日志,掌握各个语言实验室的运行状态。对于重要的实验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如教师主机和学生终端(包括显示器和耳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保障教师主机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可以借助硬盘保护卡,将病毒、木马以及非法操作拒之门外。对于学生终端和其它硬件资源,我们需要定期除尘,并检查是否有接头松动、线路老化的情况。此外,实验室环境卫生也是需要维护的重点,需坚持日常小扫、定期大扫的原则,使实验室保持干净整洁的面貌。这里,可以借鉴企业中流行的5s管理方式,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为内容的活动。

3、结语

外语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投入,更需要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加强高校外语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不但要有规章制度和日常跟踪作为基础,更要有管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作为保障。外语实验室结合多媒体硬件设备和音频、视频等多种素材,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下载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型教学设计

    探究型教学设计-《How do you deal with our problems ?》 长春市晨宇希望中学 张月明 探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

    任务型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探究

    外语教学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英语教学研究者不断探索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研究者的推崇和倡导。听说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分析串讲轻整体感悟,重求同理解轻求异创新的弊端,束缚了学生的......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的主题,那就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http://www.xiexiebang.com/ 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裴宇星 摘要: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未来将有一大批普......

    小班化教学模式探究

    “小班化教学”探究总结 广济镇南大坪小学 广济镇南大坪小学 “农村小班化教学”探究总结 我校根据周至县教育局《周至县教育局推进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要......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 的教学模式研究 教研室 张邦杰 注:本教学模式是在自然科学类的学科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以数学学科的研究为模板。 一、教学现......

    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在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推进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个人、教研组成员专业指导,联手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我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