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水(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
2、过程与方法:提高读诗的能力,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品味“死水”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死水》中的“三美”,感受诗歌的艺术美,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领会诗歌中蕴涵的爆发力。【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
2、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3、采用感、读、品、议四步法教学。【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歌地语言和意象。
3、通过诗人的语言和意象领会诗人地感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二、闻一多先生及诗歌背景介绍
闻一多,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他的诗风沉郁凝重,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闻一多潜心钻研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造诣极深。同时,闻先生的爱国之心也是众所周知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这两个方面促使了闻一多先生众多著名爱国诗篇的问世。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造者,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理论,提出要给新诗以艺术的限制和规范,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写作背景
三、感、读、品、议四步法
明确: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结合三美理论,运用四步方法感知课文。【感】
建筑美
第二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高一必修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 2掌握内心独白对形象塑造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鲨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是嗜血成性的“水下魔王”。假如有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天,你独自一人驾船在海上碰到了一条鲨鱼或几十条鲨鱼,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可是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一个老人与几十条鲨鱼作战。是什么促使老人与之战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从中我们可以收获许多。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言:“几乎没有那个美国人比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三)故事梗概【课件展示】
小说叙述的是古巴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把十四天未捕到鱼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个人出海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本文节选的主要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
(四)分析小说情节
我先给大家一些提示,大家可以根据搏斗的回合、搏斗的结果来分析。
第三篇:拟写颁奖词(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拟写颁奖词
颁奖词是对受表彰的公众人物颁发奖项时由颁奖活动主持人宣读的致词。写颁奖词注意以下几点:(1)高度概括,简洁精炼。颁奖词以极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每一个当选者的崇高精神和闪光点,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既有高度也有深度。(2)词吻意合,富有特色。颁奖词根据获奖者事迹的不同,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于人于事于情于理都显得十分和谐得体。(3)语句清新,文笔优美。颁奖词语句长短结合,风格刚柔并济,抒情、描写、议论各有侧重,有的还恰当引用了一些名诗名句,尺幅之间,文采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4)言志寓义,饱含深情。颁奖词赞扬的人和事虽然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褒扬还是怀念,都洋溢着崇敬之意,一字一句饱含深情。【创新示例】《感动中国》是央视全力打造的一个表现人物高尚人格,极具震撼力的特别节目。“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是“2005感动中国”的传播口号。2006年2月9日,央视“感动中国2005十大人物”评选揭晓,洪战辉光荣入选,请你依据下面的材料,仿照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颁奖词为洪战辉写上几句这样的话。(100字左右)材料:,男,23岁,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人,现为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了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照顾妹妹整整12年!
示例:徐本禹(西部支教大学生)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一年里,他让人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他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人们的眼睛。【参考答案】
洪占辉:①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②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可能遭遇过贫困和逆境,面对这些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是选择消极逃避,还是奋起抗争,实际上是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洪战辉的事迹告诉我们,选择逃避,于事无补;奋起抗争,人生才有希望,生命才有价值!③在人生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羡慕政治精英、财富精英、知识精英、文化精英和体育精英,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家境贫寒、身处逆境的人就是微不足道和暗淡无光的人。像洪战辉这样面对逆境不绝望、不自卑,慨然与命运搏斗抗争,进而改变命运的人,同样是进入精神殿堂受人尊敬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离骚》节选(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5.《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2.技能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3.情感目标 走向高考
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教学难点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2.整体感知 ⑴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⑵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五篇:沁园春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舸”“峥嵘”“遏”的正确读音。
(2)联系上下文揣摩用词,尤其是动词的传神之妙。(3)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⑴自主体验毛泽东诗词的气势磅礴、雄奇伟壮的风格,小组探讨演绎,交流分享。⑵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积极乐观开阔的心胸,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追求完美人生。
二、学习重点
三、学习难点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四、学习过程 第一专题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 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供学习本单元时参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请大家回忆背诵。(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篇写景抒情的诗歌--《沁园春长沙》。
一、自学质疑 1.知识积累 ⑴词了解
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都能合乐歌唱。盛行于宋代。词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沁园春”等。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湖南湘潭人。
了解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3)字音辨识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遒qiú遏â 2.自学引导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注意句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