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物理复习学案(一)受力分析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2:1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中考物理复习学案(一)受力分析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中考物理复习学案(一)受力分析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第一篇:2012年中考物理复习学案(一)受力分析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专题一 受力分析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正确对物体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题目的关键。在初中阶段主要初步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弹力(包括压力、拉力、支持力、浮力等)。受力分析主要是分析这些力。初中物理要求研究的力学问题基本上是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只有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才能准确合理的结合物理规律和公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受力分析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下面简要分析受力分析在力学中的应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

2、学会利用受力分析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二、知识储备:

1.二力平衡的条件: ; ; 。二力平衡合力为。

2、重力的方向 ;作用点。

3、相互接触的物体 受力,如图1中A、B两物体;不相互接触的物体 受力,如图2中两磁铁。

4、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方向。

三、典例分析:

(一)、受力分析:

例1.如图3所示,小球用线系住挂在天花板上并与墙面接触,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例2.如图4所示,木块放在斜面上静止不动,试画出木块受力示意图。

由以上例题,总结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应先考虑重力,然后是弹性力、摩擦力等,并分析物体在已知力的作用下,将产生怎样的运动或运动趋势;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确定力,保证力

既不能多也不能少;(4)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示意图;(5)检验,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平衡力的知识来检验所画出的力是否正确。跟踪练习1:

1、如图5所示,试分析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A作匀速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2、如图6所示,物体放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传送带上,请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如果传送带突然加速或减速运动,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3、一小球静止在竖直的墙壁之间,如图7,请画出小球所受力的示意图。

(二)、应用:

1、一个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分别为5牛和3牛的两个

力F1、F2的作用后仍处于静止状态,如图8所示,则该物体受到的合力为,桌面对此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方向

为。

跟踪练习2:

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受的多个力中,有一对大小为15N的平衡力,当这对

力突然消失后,该物体的运动状态将____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2、一个小球重3牛顿,当它以0.5米/秒的速度在光滑的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加在小球上的水平推力是()

A、0牛顿 B、1.5牛顿 C、3牛顿 D、无法判断。

3、如图9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

1作用下,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 N;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如图9乙所示),则

推力F2= N。

2、用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面上,木块静止,如图10所示,当

F增大时,墙对木块的摩擦力的变化情况是: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跟踪练习3:

1、竖直悬挂的磁性黑板上吸附着一磁性黑板擦,黑板擦静止不动。在竖直方向上黑板擦保持平衡的原因是受到摩擦力和 力的作用。

2、体育课上,小明匀速爬杆,小刚匀速爬绳。有关他们受到的摩擦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大,所以小明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B.因为绳子粗糙,所以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C.小明和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相等 D.若小明的体重大,则他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3、起重机吊着一重为G的物体(1)匀速上升拉力为F1,(2)匀速下降拉力为F2,(3)静止在空中拉力为F3,(4)在空中水平匀速运动拉力为F4,(5)以3m/s的速度匀速上升,拉力为F5,(6)以2m/s的速度匀速下降拉力为F6,这几种状态都是 状态。比较F1、F2,F3,F4,F5,F6,有F1 F2___ F3 F4 F5 F6。达标测试:

1、重5N的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

2、如图11物体A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竖直墙壁上。当水平力减小为F/2时,物体A恰好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此时物体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A、减为原来的1/2; B、和原来一样; C、增大为原来的2倍; D、无法判断。

3、如图12中的水平桌面足够长,不计托盘质量和滑轮与绳的摩擦.物体A重10N,当物体B重为2N时,物体A保持静止,这时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当物体B重为3N时,物体A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一段时间托盘着地,此后物体A做 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是 N.

4、如图13所示,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上固定一块磁铁,人用木杆吊着一块磁铁,始终保持两块磁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且不变。则小车的状态是要()A.向左运动,越来越快

B.向右运动,越来越快

C.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D.有时快有时慢的直线运动

5、如图14所示,为某校校园艺术节时气球悬挂一幅竖标的情景。已知气球的体积为8m3,气球(含内部所充气体)、标语及细绳的总质量为9kg,空气的密度为1.29 kg/ m3.g取10N/ kg,则系于地面拉住标语的细绳的拉

力为()A、103.2N B、90N C、13.2N D、193.2N.6、如图15,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下表。由此可知,木块与水平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

7、如图16物体A重50N,物体B重30N,物体A在物体B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物体A上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拉动物体A,使物

体B以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求2s内拉力F做的功。

答案:

一、知识储备

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0。

2、竖直向下,重心。

3、不一定,不一定不。

4、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接触面不光滑,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二、练习答案

与B相连的滑轮上方共有3根绳子承担物重GB.

∴ F1=GB=×30=10

331

1f=F1=10N 当A向左运动时,A受向左的拉力F2和向右的摩擦力f及向右的绳子拉力F1.

F2=f+F1(F1=GB=10N),f大小不变

∴ F2=10N+10N=20N 跟踪练习1:

跟踪练习2:

1、不变;

2、A;

3、0;12。跟踪练习3

1、重

2、D

3、平衡状态,=,=,=,=,=。

达标测试答案: 1、0;

2、B; 3、2,减速,3。

4、C.

5、C. 6、3.0N 7、12J 分析: 拉力的功W=Fs,要正确求出功,必须求出拉力和拉力移动的距离,这就和滑轮组的受力分析综合起来了。

已知:GA=50N,GB=30N,vB=0.1 m/s,t=2s.

求:W

解 A向右运动,受向右拉力F1和向左的摩擦力f,A匀速运动:f=Fl.

在2s内,物体上升距离h=vB×t=0.1m/s×2s=0.2m 拉力移动距离s=3h=3×0.2m=0.6m 拉力做的功W=F2s=20N×0.6m=12J 答案 12J

第二篇:构造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构造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1220510062吕彬

摘 要:构造是在数学的学习里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它能够简化其运算量,探求最优解法,充分发挥创造性,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构造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基本思想和策略,并且以具体实例探讨构造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目的是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构造法;模型;数学问题;

构造思想,简而言之就是指在对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对其实质进行了解深刻的基础之上,借助逻辑思维推理或长期经验的积累,充分发挥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把原有问题从原来的模式中转化为更具反映其本质特征的新模式的思想方法。

构造法就是构造出运用定理或公式的条件,或者对于所解决的题目赋予几何上的意义,构造是数学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构造解题的模型,因而使问题得到了相应解决。构造的内涵非常丰富,没有完完全全的固定模式套用。它是以现实问题的特殊性和广泛抽象的普遍性为基础。针对具体的数学问题特点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在做题时,要擅于将形与数相结合,将式子与函数、图形、方程等建立相关联系,构造出一个新问题形式,架起一个连接结论和条件的桥梁,如函数、图形、模型、方程等,在几种形式之中找出对应关系。进而能把问题给以解决。利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三角、几何、代数等各种知识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加强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很多数学问题用构造法来解决,可以获出简捷、新颖、独特的方法。

构造法有许多种,其中重要的有构造图形法、构造数列法、构造方程法、构造方程法、构造反例法等,本文主要通过举例来说明构造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1、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在初等数学中不等式的证明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证明不等式有很多方法, 比如大家都知晓的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比较法、参量法、数学归纳法、放缩法、微分法等,在解决不等式证明中, 图解法和换元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换元,可以将复杂不等式转化成简单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将不等式的条件化归为形象、直观的关系。在这,我来谈谈在不等式证明中构造法的应用。构造法是根据不等式的条件,构造满足题目条件的函数、图像、方程等,以这些方程、函数为桥梁,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实例的问题:

1、已知:0d

c,n0,求证: 11nn (1c)(1d)nncd

1,对于任意xx0,因为 21xn证明:令f(x)(1x)n

2)[f(x11nn][f(x)](1x)(1x)0,121nnx2x

1nnxx11所以f(x)f(x)n2nn10 21nx1x2x1x

2所以f(x)在[0,]上单调增加,由0dc 知f(c)f(d),即11nn,证毕。(1c)(1d)nncd

从此题可充分看出构造法的巧妙运用,大大帮助我们解题的效率,使题目变得简洁明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不等式的解法。

2、在数列问题中的应用

在解决一些自然数N或与不等式有关的题目时,根据问题所出的结论及条件的结构,一般情况可通过设想、转换等手段构造出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数列,然而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构造法在数列中一般有三种:

1、由已知条件直接构造一个或者几个式子,再根据这些式子的相互结合、变化来解决问题;

2、把题目中给出式子变形,构造出新的式子来解题。

3、由问题的已知式子,重新构造出另一个式子,把两个式子建立关系相加、减、乘、除或者其他结合方式来解答问题;

2、在数列{bn}中,b18,b22且满足bn24bn13bn0,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分析:放眼看本题无从下手,但是要是有心人仔细观察会发现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经过变形构造出另外一个式子后,本题就会迎刃而解。

解:由bn

2bn24bn13bn0经过变形后构造出: bn13(bn1bn),又b2b16

所以数列{bn1bn}是以6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则bn1bn63n1,即bnbn163n2(n2)

再利用构造法会得出:

bn(bnbn1)(bn1bn2)...(b2b1)b1(6)(3n11)8113n 3

1本题是类型二的典型题目,通过给出条件进行变形转换构造出另一个式子,进而解题由复杂变简单。构造法在高等数学里是重点、难点,在数列里更是难点、重点,因此掌握好构造法对于解决数列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3、构造反例的应用

为了否定一个命题, 构造反例是经常用的方法。反例是指用来说明某个命题不成立的例子,它与论证是相反相成的两种逻辑方法,论证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反例是用已知为真的事实去揭露另一个判断的虚假性。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具体谈谈构造反例的应用:

1、命题“若x,y为无理数,则x也为无理数”是否成立?

思考分析:此题假如从正面来回答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此我们要利用构造反例法,构造出一个反例来进行证明。如下:

(1(2y

xy 为无理数,则取xy

xyy2仍为反例。同学们往往认为x,y是无理数,然而x一定是无理数,然而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从上

面可以看出x

y是无论它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都对这个命题提供了一个反例,避免了从正面来证明此命题。

4、构造法在方程问题上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做数学题中会遇到许多方程问题,还有许多问题可以转化成方程问题进行解答,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构造出一些方程去解题。遇到需要构造方程的题目时,首先要把面对的问题转变为方程问题去对待,构造出方程后要讨论其性质特点,推出相关结论,最后将推出的方程或方程组结论带回原题中。

在运用方程的观点来解决数学问题时应该注意到:

(1)有时公式可以当做为等量关系或者方程。于是,求值问题可以看作是解方程,恒等式证明可以看作方程变形;

(2)函数有很多性质都能归结成为方程问题的研究;

(3)不等式的求解和证明和方程有关。

2、已知实数x,y,z满足xyz5,xyxzyz3,求z的最大值。

思考分析:对于题目中有两数积以及两数和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构造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出来,然后借助判别式“0”来求最值。

解:因为xy5z,xy3z(xy)3z(5z)z25z3,是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t2构造出x,y

实根,(5z)tz25z30的两个

由“(5z)

从而解得124(z25z3)0”可知(3z13)(z1)0,13131,当xy时,z适合题意,333z13z的最大值是

3用方程解决数学题是很简便的一种方法, 对于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则要求根据题目需要去设计方程。方程与函数等许多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根据问题中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 构造出新的方程,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构造方程法应用较广, 如求值、证明计算等问题都可以运用方程来解决,掌握这部分知识很重要。

5、构造法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在几何问题中, 我们往往会遇到求夹角的最小(大)值和求线段的最短(长)距离等问题, 如果仅仅从几何方面去思考, 往往使问题难以解决, 倘若能够灵活地运用构造法, 问 题则会趋于简单。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中两个不同的侧面,但是这两个侧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一些数学问题,如果给问题中的代数关系赋予几何意义,那么往往就能借助直观形象对问题作出透彻的分析,从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果问题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有明显的或隐含的几何意义与背景,或能以某种方式与几何图形建立起联系,则可考虑通过构造几何图形将题设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在图形中得以实现,然后,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在所构造的图形中寻求问题的结论. 构造的图形,最好是简单而又熟悉其性质的图形. 这些几何图形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立体几何图形及通过建立坐标系得到的解析几何图形.

华罗庚曾说过“数离开形少直观,形离开数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关系,使得难题巧解。所谓构造图形指的是如果问题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或以某种方式可与几何图形建立联系,则可通过几何作图构造图形,将题设条件及其数量关系直接在图形中得到实现,然后在构造的图形中寻求原问题的结论。

例1 对于正数y,z,x,证明

思考分析:三个正数y,z,x

解:构造的三角形图如右图1,AC2z2y22zycos1200y2z2AB2z2x22zxcos1200x2z2xzBCyx2yxcos120xy

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AB

222022AC 得证

本例构造的图形直观的反映图形的性质,从而使问题得解

结束语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构造法在解题过程中有着意想不到的功效,问题很快便可解决。构造法解题重在“构造”。构造法在数学解题中有很多的应用,是数学思想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

参考文献

第三篇:高考物理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在滑板-滑块问题中的应用

牛顿运动定律在滑板-滑块问题中的应用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8·四川南充高中)长为1.5

m的长木板B静止放在水平冰面上,小物块A以某一初速度从木板B的左端冲上长木板B,直到A、B的速度达到相同,此时A、B的速度为0.4

m/s,然后A、B又一起在水平冰面上滑行了8.0

cm。若小物块A可视为质点,它与长木板B的质量相同,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25。求:(取g=10

m/s2)

(1)木板与冰面的动摩擦因数。

(2)小物块相对长木板滑行的距离。

(3)为了保证小物块不从木板的右端滑落,小物块滑上长木板时的初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参考答案】(1)

(2)

(3)

【试题解析】(1)A、B一起运动时,受冰面对它的滑动摩擦力,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

且;

解得木板与冰面的动摩擦因数

(2)小物块A在长木板上受木板对它的滑动摩擦力,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

小物块A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B受小物块A的滑动摩擦力和冰面的滑动摩擦力,做匀加速运动,有

解得加速为

设小物块冲上木板时的初速度为,经时间t后A、B的速度相同为v

由长木板的运动得

解得滑行时间

小物块冲上木板的初速度

小物块A在长木板B上滑动的距离为

(3)小物块A的初速度越大,它在长木板B上滑动的距离越大,当滑动距离达到木板B的最右端时,两者的速度相等(设为),这种情况下A的初速度为保证不从木板上滑落的最大初速度,设为v0

由上三式解得,为了保证小物块不从木板的右端滑落,小物块冲上长木板的初速度不大于最大初速度

xk……w

【知识补给】

如图所示,质量为M=4

kg的木板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左端放置着一质量为m=2

kg的滑块(视作质点),某时刻起同时给二者施以反向的力,如图,已知F1=6

N,F2=3

N,适时撤去两力,使得最终滑块刚好可到达木板右端,且二者同时停止运动,已知力F2在t2=2

s时撤去,板长为s=4.5

m,g=10

m/s2,求:

(1)力F1的作用时间t1;

(2)二者之间的动磨擦因数μ;

(3)t2=2

s时滑块m的速度大小。

(2018·福建泉州三中)如图所示,质量为M=8

kg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加一水平恒力F=5

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5

m/s时,在小车最右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的质量为m=2

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的动摩擦因素是0.2,小车足够长,求从小物块放上小车经过1.5

m,小物块相对于地的位移是多少?(g=10

m/s2)

如图(a)所示,在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放置一长为L=1

m、质量为m1=0.5

kg的木板A,一质量为m2=1

kg的小物体B以初速度v0滑上A的上表面的同时对A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g=10

m/s2;小物体B在A上运动的路程s与F力的关系如图(b)所示。求:v0、F1、F2。

(b)

F/N

F2

F1

s/m

B

A

v0

F

(a)

O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长L=2.0

m、质量M=3.0

kg的木板。一个质量m=1.0

kg的小物体放在离木板右端d=0.40

m处,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0,现对木板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10

N,为使木板能从物体下方被抽出,此拉力作用不得少于多少时间?

(2018·高中押题)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固定一倾角为37°的足够长斜面,有一质量M=1

kg的木板以v0=3

m/s的速度沿斜面匀速下滑。现将一质量m=0.5

kg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轻轻地放到木板中央,最后木块刚好没有从木板上滑出来。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5,取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10

m/s2。

(1)证明木块与木板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并求两者最终的共同速度v的大小;

(2)求木板的长度L;

(3)求从木块放到木板上到两者相对静止过程系统产生的总热量Q。

【参考答案】

同理在t2时间内,对M有F2–μmg=MaM

代入数据得aM=0.25

m/s2

M在t2时间内的位移大小s2=aMt22

代入数据得s2=1

m

整个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未增加,由功能关系得F1s1+F2s2–μmgs=0

代入数据得μ=0.1

(3)在t2=2

s内,m先加速后减速,撤去F1后,m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2

所以m在t2=2

s时的速度=amt1–(t2–t1)

代入数据得=1

m/s

s=1.88

m

则a1t1=v0+a2t2

解得:t1=0.8

s

小物块运动位移为:

0.8

s后小物块和小车以共同的加速度和相同初速度运动,时间为t2=0.7

s,加速度

小物块运动位移为

小物块总位移为:s=s1+s2=1.88

m

(1)v0=4

m/s

(2)F1=3

N

(3)F2=9

N

(1)由图象可看出当F≤1

N时,B物体在A板上的路程始终等于板长L,当F=1

N时,刚好不从A板右端掉下,此后A和B一起相对静止并加速运动。学科%网

设B物体的加速度为a2,A板的加速度为a1,分别由牛顿第二定律:

μm2g=m2a2①

F+μm2g=m1a1②

设B运动的位移为s2,A运动的位移为s1,经过t时间两者速度均为v,根据运动学公式:

sB=t③

sA=t④

v=v0–a2t=a1t⑤

B在A上相对A向右运动的路程s=sB–sA⑥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解得:s=⑦

将F=1

N,s=1

m代入,解得:v0=4

m/s

(2)根据⑦式分析可知,当1

N≤F≤F1时,随着F力增大,s减小,当F=F1时,出现s突变,说明此时A、B在达到共同速度后,恰好再次发生相对运动,B将会从A板左端掉下。

对A、B恰好发生相对运动时,B的加速度为a2,则整体加速度也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

F1=(m1+m2)a2

联立①⑧解得解得F1=3

N

(3)此时B在A上运动的路程为s1==

m

当F≥F1时,物体B在A板上的路程为B相对A向右运动的路程的两倍。

故当F=F2时,将s=0.5s1代入⑦式解得:F2=9

N。

t1=0.80

(1)2

m/s

(2)0.6

m

(3)5.1

J

(1)设木板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有Mgsin37°=μ2Mgcos37°

解得μ2=0.75

当木块放到木板上后,整体沿斜面方向所受的合外力F=(M+m)gsin37°–μ2(M+m)gcos37°=0

木块与木板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0=(M+m)v

解得v=2

m/s

(2)木块放到木板上后所受木板对它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其加速度

a1=gsin

37°+μ1gcos

37°=10

m/s2

从木块放到木板上到两者相对静止所用的时间t==0.2

s

木板与斜面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Q2=μ2(M+m)gcos

37°·x2=4.5

J

所以该过程系统产生的总热量Q=Q1+Q2=5.1

J

第四篇:非正式制度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中的应用

非正式制度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中的应用

摘 要: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土地纠纷的问题。土地对农民来说既是必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土地的纠纷也自然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现实生活中,农村土地纠纷的问题比较复杂。有农民和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有农民和村集体等组织之间的土地纠纷,也有集体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土地纠纷。尤其是国家政策的变动后,实行包产到户,农民土地纠纷就更为普遍,加之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又呈现出不同的现状。而解决这些纠纷需要制度。制度根据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中有时并不适用,农村土地纠纷问题的解决更多的要靠人情关系来实现。土地纠纷的解决也就与非正式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土地纠纷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一农村土地纠纷的概述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比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构成农村生产关系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客体。

所谓土地纠纷,是指当事人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其他有关土地的权利归属问题发生的争议。具体而言,就是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同时对未经确权的同一块农村土地各据理由主张权属,根据各方理由难以解决的土地权属矛盾。

根据争议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土地确权纠纷。此类纠纷是指因不同主体间就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的归属或界线等问题产生异议而引发的争议纠纷。土地侵权纠纷。此类纠纷是指因对他人已依法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构成侵害,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间引发的争议纠纷。土地行政争议。此类纠纷是指因相对人对土地行政主管机关或人民政府作出的土地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引起的争议纠纷。

农村土地纠纷有诸多特点。纠纷情况复杂。农村土地纠纷一般不仅仅是土地的问题,通常还包含着许多其他的因素在里面。纠纷产生的年代久远。不少农村土地纠纷是土地改革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问题查证难度大。由于时间久远等因素,事实难以查清。纠纷与国家政策关联性强。我国许多的农村土地纠纷都产生于国家土地政策的变动。土地改革、集体化、人民公社会运动等政策的变动,产生了很多土地纠纷,而且遗留至今。

引起土地纠纷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相邻单位或者个人之间权属界线不清,实地面积与批准面积不一致,用地手续不完备,有关补偿、安置措施未落实,国家政策变动,其他历史原因遗留问题等。

二非正式制度及其运用

非正式制度是是相对于正式制度而言,它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属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甚至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或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

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持续性、非强制性等特点。所谓自发性,是指非正式制度安排主要是由文化遗传和生活习惯累积而成的,并非理性设计,人们遵循某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常常是出于习惯而非理性的计算。广泛性是指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节人们行为的大部分空间,其作用范围远远超过正式制度安排。持续性是指一种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就将会长期延续,其变迁是缓慢渐进的,在变迁中先前非正式制度的许多因素经常会在新规则中“遗传”下来。非强制性是指它不像正式制度那样必须遵守,并有一套强制性的实施机制,而主要是靠主体内在的自觉或良心来维持的。

非正式制度在农村土地纠纷中广泛使用的原因及其优势:

1、正式制度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中的局限性,需要非正式制度来补充。

所谓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形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国家法律、政府政策条例等,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再到特殊的细则及政府的规章制度。在研究农村土地纠纷的问题上,我们所说的正式制度主要是指国家的土地制度和土地纠纷解决机制,以及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下同)

不可否认正式制度在解决纠纷中起着基础地位的作用。它在整体上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土地纠纷解决提供了大的方向和政策,起着一种导向性作用。正式制度在规范社会秩序中,首先从源头上减少了纠纷的发生,其次,在一些重大的土地纠纷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正式制度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方面是制度的设置上。

正式的制度的概括性与地区特点不符。国家制定的正式制度是国家根据国家总体情况来制定的,但固定的规范容易产生刻板、僵化的倾向,不易随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变迁,而农村土地纠纷都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每一个地区的土地纠纷的表现形式、纠纷内容、适合的解决机制都有所不同。从这点上讲,国家大的制度、规定在地方有很多不适应。

正式制度的阶段性与土地纠纷的遗留性之间的冲突。从时间上看,正式制度一般在一个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它的变化性,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有关土地方面的制度就作了几次大的调整,包括1953年完成的土地改革,70年代后期的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有关农村土地方面的法律,大多是90年代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199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2002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4年出台)。用现行的法律制度评价历史问题必然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另外,现行的有关农村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多是90年代制定的,而现在的土地纠纷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状况,比如说城市扩大,政府征用城市郊区的土地,房地产事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等等,使土地纠纷变得更加复杂化。这就使得解决机制与纠纷出现脱节的现象。

另一方面是制度的运用上。

国家层面的制度本身与地方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起到的作用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指导性作用,对解决农村土地纠纷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地方的规章制度在运用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在土地纠纷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纠纷(因征地而引起的纠纷比较多)。政府作为制度的建立者,在纠纷中又作为一方利益主体,就很难保证正式制度的运用时确实公正合法。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即使政府正确运用正式制度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其公信力本来就受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去解决问题很难达成一致,即使达成一致,农民也或多或少对处理结果抱着质疑。

2、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需要非正式制度的调整。

要选择农村土地纠纷的解决方式,我们就不得不先分析农村的特点及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依法治国,倡导用法制来规范社会。但是我们的现实社会,尤其是农村,人们还生活在世俗社会当中。人们还是按照传统的习惯说话办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对法律的了解是刑法中的几种重要犯罪,及自己的行动不违反刑法就行了。很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去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违反了某某法律的规定。而且,我们仔细调查就会发现,一般民众所了解什么行为违反刑法也只是根据一般的传统,没有谁专门从刑法法典中去学习。人民在遇到纠纷时,一般是从传统习惯以及地方的普遍价值观去寻找解决方案,除非万般无奈,很少有人会思考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即使当事人想用法律解决问题,他也会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自己对法律不了解。要是找懂法的人帮忙的话,花费的代价比较高。因此在农村发生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人们一般会选择从协商和调节开始,而更普遍的是找当地的村干部进行调解。村干部在调解时综合考虑当地的习俗,争议双方的利益、力量对比,以及其他与争议相关的实际情况。这种解决方式本身就是非正式制度的运用。

3、解决纠纷的成本要求非正式制度的广泛存在。

我们在考虑运用制度的选取时,还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使用该制度的成本。正式制度的运用,需要有一个执行机构,需要按照较为严格的程序,同时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对一般比较小的土地纠纷,或者纠纷所涉及的利益关系不是很大时,运用正式制度的花费可能会比争议所涉及的价值更大。而非正式制度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非正式制度在解决纠纷时的效力比较高,其所需要的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对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来说,一包烟或者一顿饭就解决问题了。

运用非正式制度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其考虑的因素比正式制度要广。正式制度是正式的条文及其相应的结构组成,其伸缩性比较小。而非正式制度要考虑纠纷双方的利益均衡,纠纷双方可接受程度,纠纷双方关系的维系等等。

另外,非正式制度的运用具有较强的地区适应性。在我国,农村土地现状差异很大,土地纠纷的种类、复杂程度也相应的有很大的差别。在东部地区,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沿海地区一般人均耕地不足0.7亩,据在沿海12个省、市、区的调查,仅2000~2001年共征地246.9万亩,其中耕地171.4万亩,失地农民236万人,大体上每征用一亩土地就会造成1.4人失去土地。而土地利用价值相对较低的西部山区、高原地带,土地纠纷争议不是很大,多是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而对于草原地区,土地纠纷则主要体现在土地制度的变化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原有土地而引起的纠纷。从这些状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纠纷的产生,是历史传统的土地格局受到现实因素的冲击,导致双方利益严重冲突。如果仅仅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理,很多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征地的补偿达不到农民可接受的程度,这样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上访的群众。怎样处理这类问题,关键是看选取的解决措施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其实农民并非守着土地不放,不放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从土地中得到应得的利益。在很多城市边缘的农村地区,农民其实是很想土地被征用开发的。因为他们的生活面貌会因此而改变,只要给的补偿不至于低到他们不可接受的程度就行。这就需要我们考虑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结合运用。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结合是指在国家政策法律的大体背景下,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遵从原有习惯,打破一层不变的政策、法律规定,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解决模式。这种结合运用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核心,为农民找到可以持续发展的路径。

非正式制度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也有无法克服的弱点。当农村土地纠纷上升到集体与国家之间的纠纷时,单纯的靠非正式制度是不能解决的。在这种纠纷当中,没有一个非正式制度的代表能够维持其起作用的权威了。这一点跟非正式制度非强制性的特点密切相关。这种纠纷,必然会运用正式制度,只是非正式制度会影响正式制度的运用程度。

非正式制度在农村土地纠纷中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正式制度的重要补充。从适用的有效性角度看,非正式制度在农村地区发挥着比正式制度更为便捷和广泛的作用,与正式制度一起构成了农村土地纠纷的整体解决机制。

第五篇:高考物理复习整体法和隔离法在连接体问题中的应用

整体法和隔离法在连接体问题中的应用

如图,小球A的质量为2m,小球B和C的质量均为m,B、C两球到结点P的轻绳长度相等,滑轮摩擦不计。开始系统处于静止状状,现让B、C两球以某角速度ω在水平面内做圆锥摆运动时,A球将

A.向上做加速运动

B.向下做加速运动

C.保持平衡状态

D.做匀速圆周运动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B球、C球和两根细线整体受重力和细线向上的拉力,设整体下降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2mg–T=2m·a;对A球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拉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2mg=2ma;联立解得:a=0,即A球将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故选C。

【知识补给】

选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策略

对于多物体,尤其是物体间还有相互作用的问题,一般可选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进行分析。

(1)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时,宜选用整体法;当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时,宜选用隔离法。

(2)若所求的力属于对整体起作用的力,宜选用整体法;若所求的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或连接部分的力,宜选用隔离法。

(2)对较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求解。

(3)系统中物体由跨过滑轮的细绳连接,使各物体运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仍可沿滑轮转动的方向对系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学..科网

(4)即使系统中各物体的加速度不同,也可对系统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如:系统整体受到的合外力为F,则有F=m1a1+m2a2+m3a3+···。

(2018·福建泉州三中)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框架上,下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A.g

B.

C.0

D.

如图所示,一根轻绳跨过定滑轮,两端分别系着质量为m1、m2的小物块,m1放在地面上,m2离地面有一定高度。当m2的质量发生变化时,m1上升的加速度a的大小也随之变化。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图中能正确反映a与m2关系的是

A

B

C

D

(2018·安徽淮北一中)如图所示,楔形木块abc固定在水平面上,粗糙斜面ab和光滑斜面bc与水平面的夹角相同,顶角b处安装—定滑轮。质量分别为对M、m(M>m)的滑块,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定滑轮连接,轻绳与斜面平行。两滑块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做匀加速运动。若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在两滑块沿斜面运动的过程中

A.两滑块组成系铳的机械能守恒

B.重力对M做的功等于M动能的增加

C.轻绳对m做的功等于m动能的增加

D.两滑块组成系统的机械能损失等于M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F=μmg时,A的加速度为μg

C.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

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μg

如图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物体互相紧靠着,它们之间的接触面是光滑的斜面,倾角为α,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用水平恒力F向右推m1,使它们一起向右加速运动,求m1对m2的压力N。

【参考答案】

D

当m2≤m1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a=0;当m2>m1时,对m1、m2组成的系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2g–m1g=(m1+m2)a,a=g–g,当m2很大时,a趋向于g。

D

由于“粗糙斜面ab”,故两滑块组成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故A错误;由动能定理得,重力、拉力、摩擦力对M做的总功等于M动能的增加,故B错误;由动能定理得,重力、拉力对m做的总功等于m动能的增加,故C错误;除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做功,将导致机械能变化,摩擦力做负功,故造成机械能损失,故D正确。

以m1、m2整体为研究对象可得

学科&网

以m2为研究对象,m2受重力G2,地面弹力N2,摩擦力f2,压力N

由分析可知

解得

下载2012年中考物理复习学案(一)受力分析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中考物理复习学案(一)受力分析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