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发展前景
姓名:王鑫
学号:2013301102
浅析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发展前景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形成、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的变革等等,一方面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外部条件,一方面也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鲜活丰富的内容。外部条件的变化促进了播音主持艺术自身各要素的不断优化。当然这种优化的实现,最终还要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内部动因起作用。具体讲,科技进步、经济改革落实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上,导致了传统工具的更新,使传播条件改善、传播媒 体增多、传播方式变革,呈现出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媒体 管理的产业化、媒体运作的市场化、传输方式的集团化、传播人员的职业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沟通方式的交互化等等。这一切又使得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条件、创作环境、创作工具、创作手段、创作样式、创作观念、创作依据、创作状态等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来源丰富,播出数量较大,传播频率加快,直播节目增多,受众更加主动,交流更加敏捷,节目相对独立,媒体竞争激烈。这一切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模式,都在作用与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二、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
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既要紧紧抓住其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由此产生出的基本特征,又要全方面、多角度来表明其表现形态。
1、“传与受”始终贯穿播音主持艺术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抓住这一矛盾运动规律,就抓住播音主持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它在媒体安家。它用播音主持艺术创造解释自己,但它不会因为媒体的更迭而消亡,也不因为媒体、主持字面名称的消化而消失,今天叫播音员、主持人,明天叫传媒人、传达者,这些称谓都无关紧要。无论是广播、窄播,还是交互式传播,传的主动性和地位并没有改变,“传与受”这一矛盾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
2、“播音员”“主持人”界限缩小,趋于融合。这是因为上边所论述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所致。“播音员”“主持人”的称谓都只是一个过程,其本质和最终结果都是“传播者”、“传播主体”或“创作者”。从未来发展来看,播音员和主持人所从事的创作活动越来越趋于一致。在播音中要编排、要交流、要主持,在主持时要传达、要报告、要播出。事业的发展,由因人设岗、因人论岗变为以岗定人、因事论人。关键不在于你叫播音员还是主持人,关键是看你从事的是否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未来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一专多能,由单一型变为复合型,“播音员”“主持人”实际的融合会在本世纪变为现实。
3、播音员、主持人部分脱离媒体,出现“制播分离”或部分“制播分离”现象。由于媒体增多、竞争的激烈、产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也由于传播的集团化、节目中心制,使得一些非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如娱乐、综艺节目、少儿、专题节目、体育、科技等的主持人首先脱离某个媒体,伴随节目独立走向市场,以便服务于更多的媒体。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政治性决定了在未来的时间里,新闻播音员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仍然会就职于某个媒体。
4、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化程度加强。越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越是要求规范化; 越是管理的产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运作的市场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规范化,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其职业化要求也 就越高。只有职业化的高水平,才能在未来的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中具有 适应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其规范性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作为广播电视 等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纪律、语言的规范(按照国家等级标准要求上岗,未来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人机并用,信息化社会,科技含量高的广电等传媒会率先使用,到时,语言不规范难以工作),还包括评估体系姓名:王鑫
学号:2013301102 标准的规范等等。
5、播音员、主持人管理的专业化、制度化程度提高。由于“制播分离”,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脱离媒体,走上社会,由于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由于市场机制需要一个相同的管理标准,给人以平等竞争上岗的机会和权力,要求国家主管部门设立或委托专门委员会进行专业宏观管理,制定相关法规法纪,依法管理。其管理不仅仅是“有了任务、有了工作去做”,还应该包括主动的测试、评估、监控、审核等等。管理部门要制定各个等级的上岗标准,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考核认定专业资格、水平,颁发相应 证书,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抽查、考评。
6、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等无论大台、小台,无论多媒、单媒,所有媒体 的播音员、主持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传播信号上星、入网,都是面向全球播了,如收看省台已不仅仅是某省的观众,信号上星、入网,无论何地,有 相应接受器的人都可收到。这就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具有国家意识,都应具备对内对外宣传的素质要求,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 播音员、主持人都要达到较高水平。播音员和主持人对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一些人也不能再靠着电台、电视台的光环生存了,要凭真本事,要在竞争中站住脚,脱颖而出。
7、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会更高,适应力会更强,种类会更多,个性会更鲜明。这是因为:
(1)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使得播音员、主持人不光 能出声在电台主持,也能上镜在电视台主持:反之也有可能成立。
(2)节目分化越来越细,主持种类越来越多。如文艺节目主持,又可细分为综艺类、娱乐类等;少儿节目主持也可有讲述式、游戏式、表演式等多种。细化后岗位多了,可能会出现一人多岗,这更要求主持人的适应能力要强。
(3)由广播到窄播又到交互式传播,21 世纪不光是信息社会,更是美学的世纪,既传播信息也要出精品。所以,要求主持人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专业水平和能力,富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
8、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属性呈多质性,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知识构成呈复合型。其创作既有再造性,也有创造性,是再造和创造的统一。从对其符号系统重新构建来看是创造,从对前一次创作过程创造后所形成的创作素材来看是再造。这创造和再造,有时交互进行,有时同时开展。由于其技术含量增多,其知识结构表现为以新闻、语言、艺术、技术为主要版块的集成,是各知识结构群的有机统一。
9、创作主体知识结构加大,技术含量增多,能力增强。创作主体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访编辑兼做;以节目为单元,广播电视兼播,对创作主体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多。上述各方面情况的发展,条件的变化,使得创作主体要具有政治辨别力、敏锐观察力、现场反应力、转换应变力、快速记忆力、信息采集力、语言表达力、艺术审美力、技术操作力、策划创新力、节目制作力、市场竞争力、媒体适应力、心理承受力、整体驾驭力和综合调节力,这样才能把握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在上述新的变化中,创作主体的创作主导地位 没有变,依然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创作主体作为党的宣传员、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没有变。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及副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尽管有数字机器参与,那只不过是语言的帮手、辅助而已,不能代替创作主体自身语言的表达。播音主持工作的性质没有变,播音主持的创造性在新的条件、新的形势下将更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出来。
10、播音主持创作依据节目稿件、音乐、画面、音响等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节目的中心地位日益显现,人们的节目意识日益增强。部分节目 脱离媒体而走向传媒市场;稿件形式的多样化,稿件体现形式的立体化,稿件有形和无形的弹性化;音乐、音响的电脑化、仿真化;画面图像的多维化、立体化等等,但是各种创作素材的创作依据地位没有变。姓名:王鑫
学号:2013301102
11、受众在新的时期,素质日益提高,审美能力日益增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多媒体、网络等由广播到窄播到交互式传播方式的形式,使其分类更细,其接收和反馈更为便利,越来越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是受众的接收规律没有变,依然是物理—生理—心理的运动过程。民族审美心理没有变,受众者的地位也不因其主动性增强而改变。
三、如何面对未来
在21 世纪的初期,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播音的样态特征,如前面所概括的: “变与不变的统一”。那些“变的因素”,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领域;那些“不变的因素”,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这些经验的新的挑战。可见,面向未来,迎面而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不断地解决新的课题中发展和前进。
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提出挑战主要是针对创作主体而言。迎接挑战,就是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做到适应、优化和统 一,即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优化内部要素的构成,使“变”与“不变” 的因素在播音创作中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在新的天地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时代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促进传媒的发展和变革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更新观念,扩充现代知识结构,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工具的能力,提高语言功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因为越是与机器结合,越要求语言的准确规范,提高运用变化了的创作素材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为受众服务意识,满足受众更高的信息需求和审美追求。科技的发展、传媒的进步,已经把广播和电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播音员都推到了一个平台上,形成了平等竞争的状态,这对广大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大批真具水平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必将应运而生。他们以节目为单元,以播音为主业,做到既能播音又能主持,既能干广播播音又能干电视播音,既能采访又能编辑,既能创意策划又能制作节目,成为高素质的播音主持艺术工作的创造者。
在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方面,要坚持正确导向,拓宽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实践,服务传媒一线,总结历史经验,关注国际传媒,仅仅抓住规律,加强预测研究,组建研究梯队,活跃学术空气,开辟传媒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在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方面,要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根据传媒一线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更新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学员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到发挥特色与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的有机统一,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播音主持合格人才。
在未来发展的世界中,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受众始终需求有声语言的传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不断以新的更加多样的形态呈现出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创作要素的优化、“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必将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姚喜双,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1996,6 [2]苏晓琼,播音艺术与主持艺术札谈[J]现代传播,1999,4
[3]苏晓琼,播音、主持艺术之我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
[4]孔宪毅,自然辩证法的根本出路在于原始性创新[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3)
[5]张颂,坚持规范化,走向多样化——节目主持艺术中的语言态势[J],语言 文字应用1997,4
[6]刘冠军,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02,5 姓名:王鑫
学号:2013301102
13工管二班
王鑫 2014.06.11
第二篇: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前景
论
播
音
艺
术的主
持
前
景
英播1班侯淼馨20090601108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形成、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的变革等等,一方面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外部条件,一方面也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鲜活丰富的内容。外部条件的变化促进了播音主持艺术自身各要素的不断优化。当然这种优化的实现,最终还要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内部动因起作用。具体讲,科技进步、经济改革落实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上,导致了传统工具的更新,使传播条件改善、传播媒体增多、传播方式变革,呈现出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媒体管理的产业化、媒体运作的市场化、传输方式的集团化、传播人员的职业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沟通方式的交互化等等。这一切又使得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条件、创作环境、创作工具、创作手段、创作样式、创作观念、创作依据、创作状态等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来源丰富,播出数量较大,传播频率加快,直播节目增多,受众更加主动,交流更加敏捷,节目相对独立,媒体竞争激烈。这一切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模式,都在作用与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二、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
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既要紧紧抓住其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由此产生出的基本特征,又要全方面、多角度来表明其表现形态。
1、“传与受”始终贯穿播音主持艺术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抓住这一矛盾运动规律,就抓住播音主持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它在媒体安家。它用播音主持艺术创造解释自己,但它不会因为媒体的更迭而消亡,也不因为媒体、主持字面名称的消化而消失,今天叫播音员、主持人,明天叫传媒人、传达者,这些称谓都无关紧要。无论是广播、窄播,还是交互式传播,传的主动性和地位并没有改变,“传与受”这一矛盾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
2、“播音员”“主持人”界限缩小,趋于融合。这是因为上边所论述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所致。“播音员”“主持人”的称谓都只是一个过程,其本质和最终结果都是“传播者”、“传播主体”或“创作者”。从未来发展来看,播音员和主持人所从事的创作活动越来越趋于一致。在播音中要编排、要交流、要主持,在主持时要传达、要报告、要播出。事业的发展,由因人设岗、因人论岗变为以岗定人、因事论人。关键不在于你叫播音员还是主持人,关键是看你从事的是否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未来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一专多能,由单一型变为复合型,“播音员”“主持人”实际的融合会在本世纪变为现实。
3、播音员、主持人部分脱离媒体,出现“制播分离”或部分“制播分离”现象。由于媒体增多、竞争的激烈、产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也由于传播的集团化、节目中心制,使得一些非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如娱乐、综艺节目、少儿、专题节目、体育、科技等的主持人首先脱离某个媒体,伴随节目独立走向市场,以便服务于更多的媒体。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政治性决定了在未来的时间里,新闻播音员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仍然会就职于某个媒体。
4、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化程度加强。越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管理的产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运作的市场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规范化,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其职业化要求也就越高。只有职业化的高水平,才能在未来的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中具有适应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其规范性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作为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纪律、语言的规范(按照国家等级标准要求上岗,未来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人机并用,信息化社会,科技含量高的广电等传媒会率先使用,到时,语言不规范难以工作),还包括评估体系标准的规范等等。
5、播音员、主持人管理的专业化、制度化程度提高。由于“制播分离”,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脱离媒体,走上社会,由于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由于市场机制需要一个相同的管理标准,给人以平等竞争上岗的机会和权力,要求国家主管部门设立或委托专门委员会进行专业宏观管理,制定相关法规法纪,依法管理。其管理不仅仅是“有了任务、有了工作去做”,还应该包括主动的测试、评估、监控、审核等等。管理部门要制定各个等级的上岗标准,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考核认定专业资格、水平,颁发相应证书,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抽查、考评。
6、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等无论大台、小台,无论多媒、单媒,所有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传播信号上星、入网,都是面向全球播了,如收看省台已不仅仅是某省的观众,信号上星、入网,无论何地,有相应接受器的人都可收到。这就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具有国家意识,都应具备对内对外宣传的素质要求,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要达到较高水平。播音员和主持人对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一些人也不能再靠着电台、电视台的光环生存了,要凭真本事,要在竞争中站住脚,脱颖而出。
7、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会更高,适应力会更强,种类会更多,个性会更鲜明。这是因为:
(1)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使得播音员、主持人不光能出声在电台主持,也能上镜在电视台主持:反之也有可能成立。
(2)节目分化越来越细,主持种类越来越多。如文艺节目主持,又可细分为综艺类、娱乐类等;少儿节目主持也可有讲述式、游戏式、表演式等多种。细化后岗位多了,可能会出现一人多岗,这更要求主持人的适应能力要强。
(3)由广播到窄播又到交互式传播,21世纪不光是信息社会,更是美学的世纪,既传播信息也要出精品。所以,要求主持人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专业水平和能力,富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
8、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属性呈多质性,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知识构成呈复合型。其创作既有再造性,也有创造性,是再造和创造的统一。从对其符号系统重新构建来看是创造,从对前一次创作过程创造后所形成的创作素材来看是再造。这创造和再造,有时交互进行,有时同时开展。由于其技术含量增多,其知识结构表现为以新闻、语言、艺术、技术为主要版块的集成,是各知识结构群的有机统一。
9、创作主体知识结构加大,技术含量增多,能力增强。创作主体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访编辑兼做;以节目为单元,广播电视兼播,对创作主体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多。上述各方面情况的发展,条件的变化,使得创作主体要具有政治辨别力、敏锐观察力、现场反应力、转换应变力、快速记忆力、信息采集力、语言表达力、艺术审美力、技术操作力、策划创新力、节目制作力、市场竞争力、媒体适应力、心理承受力、整体驾驭力和综合调节力,这样才能把握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在上述新的变化中,创作主体的创作主导地位没有变,依然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创作主体作为党的宣传员、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没有变。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及副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尽管有数字机器参与,那只不过是语言的帮手、辅助而已,不能代替创作主体自身语言的表达。播音主持工作的性质没有变,播音主持的创造性在新的条件、新的形势下将更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出来。
10、播音主持创作依据节目稿件、音乐、画面、音响等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节目的中心地位日益显现,人们的节目意识日益增强。部分节目脱离媒体而走向传媒市场;稿件形式的多样化,稿件体现形式的立体化,稿件有形和无形的弹性化;音乐、音响的电脑化、仿真化;画面图像的多维化、立体化等等,但是各种创作素材的创作依据地位没有变。
11、受众在新的时期,素质日益提高,审美能力日益增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多媒体、网络等由广播到窄播到交互式传播方式的形式,使其分类更细,其接收和反馈更为便利,越来越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是受众的接收规律没有变,依然是物理—生理—心理的运动过程。民族审美心理没有变,受众者的地位也不因其主动性增强而改变。
三、如何面对未来
在21世纪的初期,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播音的样态特征,如前面所概括的:“变与不变的统一”。那些“变的因素”,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领域;那些“不变的因素”,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这些经验的新的挑战。可见,面向未来,迎面而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不断地解决新的课题中发展和前进。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提出挑战主要是针对创作主体而言。迎接挑战,就是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做到适应、优化和统一,即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优化内部要素的构成,使“变”与“不变”的因素在播音创作中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在新的天地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时代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促进传媒的发展和变革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更新观念,扩充现代知识结构,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工具的能力,提高语言功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因为越是与机器结合,越要求语言的准确规范,提高运用变化了的创作素材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为受众服务意识,满足受众更高的信息需求和审美追求。科技的发展、传媒的进步,已经把广播和电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播音员都推到了一个平台上,形成了平等竞争的状态,这对广大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大批真具水平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必将应运而生。他们以节目为单元,以播音为主业,做到既能播音又能主持,既能干广播播音又能干电视播音,既能采访又能编辑,既能创意策划又能制作节目,成为高素质的播音主持艺术工作的创造者。
在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方面,要坚持正确导向,拓宽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实践,服务传媒一线,总结历史经验,关注国际传媒,仅仅抓住规律,加强预测研究,组建研究梯队,活跃学术空气,开辟传媒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在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方面,要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根据传媒一线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更新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学员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到发挥特色与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的有机统一,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播音主持合格人才。
在未来发展的世界中,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受众始终需求有声语言的传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不断以新的更加多样的形态呈现出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创作要素的优化、“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必将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篇:播音主持与艺术
本专业面向广播影视媒体及相关机构,培养具备中国播音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从事广播电视普通话新闻播音主持及新闻报道、专题播音主持、文艺节目主持、体育评论解说、双语播音主持、影视配音及演播,以及播音主持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语言传播精英人才。
本专业除了开设人文类、传播类公共课外,还开设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等专业课、方向课和选修课,通过扎实的专业教学和富于特色的方向指导,培养素质全面和一专多能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其中,新闻节目播音主持和综艺娱乐节目主持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
第四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规划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建设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科学地进行专业建设是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性质、特点和现有条件以及今后五年河南省和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门人才的需求,特制定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质量与数量需求的高度,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针对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以真正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面向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形式,结合河南省和豫东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面稳步发展。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生为本,以质量求生存,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创新的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原则,着力提升专业的总体学术水平和办学实力。力争把传媒与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成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具备一定声望和影响,豫东地区高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质量、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三、专业发展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教师队伍学术水平的高下,知识面的深度、广度、眼界、治学的作风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只有一批事业心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队伍才能促进专业建设,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工作。
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根据本校现状,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实际情况,可以分三块来建设: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在专职教师中分两类,一类是学院派教师,一类是实业派教师(个人有电视台主持人或业内兼职),两类互补;校内兼职教师主要是与播音与主持艺术相关专业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主要 1
是将业内专家聘为客座教授或一般兼职教师。大幅地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办法是:吸收高学历毕业生、鼓励在职读学位,尤其是青年教师,要以攻读学位的方式为主。
(二)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若干课程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课程的类型有: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实训课程。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申报教育研究课题进行课程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要选用和出版一批既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适用性强、质量高的教材。选用国内重点教材,如 “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选用行业最新教材。认真做好各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验室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训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完备,其中包含适合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摄影摄像实训室及非编实训室、演播厅、形体训练室,能保证学生有场所进行实践、实训学习,达到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和业界密切合作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五)实践教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属于应用科学,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案中应设计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和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的一般规律,设计了稳定的实践项目,如播音与主持艺术见习、播音与主持艺术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根据形势变化、人才市场需求,在不同的年级设计了不同的实践项目,如播音与主持艺术单项业务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综合业务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客户调研等。陆续建立一批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六)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
鼓励支持教师围绕教学开展教研和科研工作,以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为支持教师进行学术活动,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各种级别的教科研课题。每年选派1-2名优秀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扩大学术视野,掌握学术动态。每学期有计划、有专业侧重地聘请外校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同时,也尽量利用内部现有学术资源,动员系内教师多开讲座。
四、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豫东平原这块土壤上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完全是缘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其集政治属性(党的宣传员)、艺术属性(语言艺术工作者)、媒介属性(新闻工作者)于一体的多元属性,决定了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也同时具有独特性——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德艺双馨,具备新闻媒体人的职业素质和道义良知。由此形成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集政治教育、艺术教育、传媒教育于一体的学科专业特色。
本专业的教学特色具体体现在教学改革模式上。为紧密结合前沿需要及21世纪传媒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按照教学规律,我们改变多年形成的制约优秀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齐步走”式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播音小课专业教学中施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的教学改革,形成系列性教学模式如下:
1、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小课教学实验
2、强化一度创作的主持人思维开发训练教学模式
3、专业评价与考试考核体系改革新模式
4、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5、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训课教学模式
6、强化延伸第二课堂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一)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优势
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优势:从强化现有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入手,完善教师的科研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良好。本专业师生发挥教学培训、播音主持、演艺讲解、社交礼仪、推普测试等专业优势,投身文化大省建设,服务社会。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了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的教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1、专业教学方式、方法
播音与主持艺术属于艺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1)大课讲授。精讲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
(2)课外练习。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作业,结合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根据作业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3)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分类指导,培养尖子生,使之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4)变“单向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要学。
(5)重视实习,加强实践。语言功力的培养,播音与主持能力的提高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实现,教学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在话筒前、镜头前实践创造条件,同时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配音,辩论等活动。鼓励、安排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电台、电视台去实习、实践。
2、改进完善教学手段
(1)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教学设施和设备,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2)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建立仿真的广播电视工作环境。
(3)实行教考分离。播音与主持专业课考试分笔试、口试两部分。口试评分主观评价成分较多,为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专业口试逐步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方法。
第五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介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介绍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表达的基本训练,掌握广播电视播音与节日主持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心理、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
3.具有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
4.了解并掌握党和国家的新闻宣传、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
5.具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编辑制作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
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21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