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春雨》课堂的语感训练评析-语文教案
《春雨》课堂的语感训练
评析
莲
山..《春雨》堂的语感训练评析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4
《春雨》的语感训练评析
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语言感知和训练积淀而成的,是可以培养的。语感训练的主要内涵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低年级儿童心智水平相对比较低,对语言感受力相对差一些,应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情趣感。教师应善于抓住富有童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情感和趣味,在儿童丰富的想像世界中感知语言,从而达到一种趣而忘返的语感境界。
《春雨》是一首充满童趣、活泼生动的儿童诗。全诗写得轻松明快,琅琅上口,我确定了“以趣为媒、自读自悟”的教学思路后,便让学1 生熟读成诵,待上时大多数学生已经会背了。
师:“这首诗共有几句?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为什么喜欢?如果你来读你打算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喜爱之情?”
(评析: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言文字欣赏揣摩,激发学生走进文语言的欲望。)(..m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古诗题目)
生:(充分感知文后汇报)
生1:我喜欢“点红桃花”。
生2:我喜欢“染绿柳芽”。
生3:我喜欢“唤醒青蛙”、“刨坑种树”。
师:(抓住语感训练的时机)为什么说“点红桃花”而不说“染红桃花”,为什么说“染绿柳芽”而不说“点绿柳芽”?
(小组展开讨论)
生1:因为桃花刚长出花骨朵时,春雨飘在上面,就慢慢地开了。花骨朵很小,所以是“点”红。
生2:因为图上画的柳条是长长的,春雨洒在上面,就好像把绿色的颜料泼上去一样,颜料慢慢地流下来,柳芽慢慢地被染绿了。
师:带着感情朗读这两句。
(评析:《语文程标准》总目标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第一学段尤其应引导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开展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春雨》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找出训练的比较2 点,在理解、想像、品味中体会“染”与“点”的情趣感,学生充满童真的表达浸润着对春天、对万物、对自然的热爱。)
师:(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积累、感悟)你喜欢“唤醒青蛙”一句,结合你对春天、对大自然的观察,是谁唤醒了青蛙?
(评析: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使文本蕴涵的人文境界感染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融入自己生活的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了思维。)
生1:春雨唤醒了青蛙,春雨响哈南嘈下着,把青蛙吵醒了。
生2:桃花唤醒了青蛙,春天来了,青蛙尽情地闻着挑花散发出的香味,闻着,闻着,青蛙就醒了。
生3:春天来了,洞里的温度渐渐升高了,青蛙感到有点热,就热醒了。
生4:池塘边的虫子唤醒了青蛙,青蛙感到周围似乎有虫子在活动,便想起来捉害虫。
生:是燕子唤醒了青蛙。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吱吱喳喳高兴地叫个不停,就把青蛙唤醒了。
生6:小朋友们在池塘边种树,他们边种村边说话,说话的声音被青哇听见了,青蛙就醒了。
(评析;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汉语文化是意合性文化,它的特点在于在心灵的体验中的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儿童的思维是一种诗化的思维,他们的逻辑是非理性的,他们的体验是多元的,他们的3 视角是独特的。“语文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尊重儿童对文本的多元反应,还应调动儿童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思,引导儿童在对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才是语感训练的要义。)
选自《小学语文教学》
莲 山..
第二篇: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训练语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和吕淑湘都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叶老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执教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语感的。
一、加强朗读训练,把握语感内涵
一篇文章经过初读、精读、复读之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再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这就是感情朗读。、想象朗读,入情入境。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而想象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内心视像”,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情上达到与作者共鸣。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表情朗读,体验情感。表情朗读能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深化认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记叙文,在教学中我就告诉学生用深沉悲痛,哀婉缓抑的语调进行表情朗读,将当时那种巨星损落,天安门广场人民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肠断心碎、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品词析句法,训练领悟语感
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要以点拨和剖析的方法,使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爱戴”一词不仅是个句子的中心句,还是全文的贯通点,此时,我就紧抓这个中心词,启发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发出同样的疑问,并以“谈《水浒》、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四件事,领悟到伯父受到“爱戴”是因为他学习认真,对旧社会的痛恨及对人民的热爱,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又如教《苦柚》一文中老华侨对小姑娘说:“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教师提出: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经过思考,学生不难理解:小姑娘善良诚实,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老华侨深受感动,所以内心倍感甜蜜。
三、抓住精彩片断,增强语感训练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写得很精彩的片断,这些片断内容生动,语
言形象,引人入胜,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概括,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林海》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短点儿的„„”《凡卡》中描写乡村夜晚的美景:“天气真好,睛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月光曲》中描写茅屋内清幽的氛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让学生精读、诵读这些片断,揣摩与品味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文章中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四、把握语感功能,促使整体感知
语感具有直觉性感受和想象性感受功能。善于运用语感功能可以使学生愉快掌握故事梗概,达到整体感知。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根据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首先,弄清楚借尾巴的起因、结果,然后根据课文反复运用相同句式的表现手法,借助三次借尾巴的经过,抓住“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说明鱼、牛和燕子尾巴的特点和用途。最后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造想象,凭借对话,抓住“姐姐、伯伯、阿姨”等称呼,突出体会“您”、“告别”等礼貌用语道出小壁虎的委屈、伤心、焦急的心及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对话训练。通过这三个步骤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故事的内容,而且还领悟到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五、贴近现实生活,培养语感的敏锐性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推敲,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显然,要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用语言能力,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泉水”。因为感知不是目的,贴近生活、运用实践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引导学生回忆想象:有时,当热气腾腾的油汤倒在手上,你会怎么样?当烧红的铁铲掉在衣服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现在不是热气腾腾的油汤,也不是烧红的铁铲,而是比它们不知烫多少倍的熊熊烈火燃烧着邱少云的肉体,想象一下,那该是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呀!接着,我抓住描写的语言,引导学生再造想象,想象在烈火包围着的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再造想象的形象,表达自己对形象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唤起学生鲜明的视觉形象。
总之,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训练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了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诸城市朱泮三村小学
宋新民
内容提要: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旦养成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训练放法是: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段进行研读,仔细揣摩感受。
3、结合语境,揣摩词的具体含义。
4、加强朗读和背诵。整个训练从整体阅读出发,进行局部研读,再回到课文的全局认识上来。正文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叶老所谓“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语道破了语文学习规律的实质之所在。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言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相统一的复杂心里过程,一个人一旦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他就不但会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说、写能力(运用语言能力),而且同时会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听读能力(理解语言能力)。可见,“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但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达到了。所以是否具有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语感训练应贯穿在读写听说训练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语感训练。如何进行语感训练的培养与训练呢?
一、粗读全文,整体感知。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读,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析课文前的读很重要,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阅读课文两三遍,或在上课时用速读法读一二遍,初步了解文章轮廓或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进一步研读大下基础。这一步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初步印象就进行分析,必然会架空课文,学生会游离课文外,对老师的分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精读感悟。在粗读感知的基础上要选取重点进行研读,重点的确定当因文而异
三、结合语境,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词语往往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别。词典义是指改词的一般义、普遍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有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语义已经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阅读中很多词语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产生的,它的临时含义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它的这种含义也许就不存在了。因此要准确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具体把握语段甚至全文,必须推断词语的上下句、上下段,仔细推敲感悟,如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染与津。”如朱自清的《背影》写道:“唉,现在想想,我那是真是太聪明了!”句中“聪明”一词从感情色彩看是褒义词,而在此处,感情色彩却发生了变化,是反语,含讽刺意味,表歉疚惭愧之情,是对自己当时不能体察父爱的深深自责。如果不能联系全文就不能深刻理解他的特殊含义。《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句,“狡猾”的词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而文中却体现了孩子的特点:调皮、机灵、感情色彩也由贬义变成褒义。再如“摇篮”的本意指婴儿的卧具,在“地中海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中是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的意思,在“发展强烈的雷雨云是诞生龙卷风的摇篮”中则是指“首要前提或基础条件”的意思。只有结合语境的语言品味、辨析、反复考虑、推究其意味,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四、重视朗读与背诵训练,形成语感。朗读与背诵是形成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背诵要求连贯准确说出课文内容,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语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朗读、背诵既能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丰富句式、增添语感、增强记忆。反复诵读,能使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越深刻,最终,这些言语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气势等等,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需要表达或外在语言刺激时,就能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文气的滞畅、表达的优劣等。可见,语感的形成的却离不开熟读和背诵。熟读教学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文段应读出不同的韵味。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应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文字洗练清晰,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读时应语速缓慢,语调轻柔,充满喜悦。先发一遍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大体感受一下语速和情绪,再仿照录音小心的试读,找找感觉再大声的朗读,男生读,女生齐读,默读、泛读等。以致成诵。一幅幅优美的春色图便印在学生脑海里。在仿写联系时,一些优美的语句会自然而然的流露于笔端。有些文章,可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身体验,训练语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所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即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学生进入角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根据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再表演出来,增强语感。《范进中举》一文中的胡屠夫是个市侩小人,范进中举送与银两,屠夫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客套”一番后,又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句中的“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写的十分精彩,学生通过表演,就真切的体会到了胡屠户一副贪财而又虚伪,口是心非的嘴脸。背诵篇目除了《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和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段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彩片段来背诵。长期训练,积少成多,语感便能形成。
当然,进行语感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个别词句段的理解上,还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整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去领会全文的真滴,重新回到对课文全局的认识。如小说《孔乙己》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表面文字看,“大约”与“的确”好像是矛盾的,但联系全文来分析,这样写确实绝妙精到,文味十足。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无从知道孔乙己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是根据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当时的社会环境、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推断,他的结局只能是死。这句话就能准确深刻的揭示出孔乙己必然死亡的悲惨命运,有力的鞭挞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只有把具体词句放回到整篇文章的联系上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句含义。正如叶老所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一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使他们开窍。”
对诗词的理解,尤其需要反复吟诵,联系前后句,联系全文,从整体去理解,这样,诗词的意思才能准确的体会出来。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让学生反复有节奏的读,带着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去体会浅显易懂的文字,才能真切体会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悦。
进行语感训练,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要训练学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色和感情内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速读和阅读声调。一般文章抒情性很浓,节奏就是感情的波纹;只有训练学生读的文字顺,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只要学生带着激情去读,把情感注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感知课文,读懂课文。
根据语文教学规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经常有意识的进行语感训练,必然会受益匪浅,对写作大有帮助。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几乎不需要经过思考过程,凭着语感就能迅速的得到其中的内蕴,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唯以用言语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这种思维的直觉性,带来快速理解的领悟性。经常阅读,经常感知语言,对文章中表情达意的语言感知力灵敏了,自己也会聪明起来,下笔就形如流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春雨教案
1、一年有四季,我们学过《落叶》,那是发生在什么季节的事?(秋天)
2、秋天有什么特点呢?
3、秋天过去了,便是冬天,这一季节有什么特点?(树叶落了,种子也都睡着了。万物都没有了生机。)
4、慢慢的,春天来了,季节变化了,万物复苏,是什么唤醒了他们?(阳光,雨水。)――从植物需要入手。
二、实景体验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
2、在春天下的雨,我们就称他为春雨
3、春雨总是淅淅沥沥的,不会很大。现在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小雨落在你的脸上,凉凉的,润润的,淋一会儿也不会湿透,此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舒服)
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植物是怎样看待春雨的。
三、讲解第一部分
1、突然,滴答,滴答,下小雨了。(多媒体)雨落在地上,渗入地下,种子感觉到了,他们会做什么?(&&)对,种子会睁开眼睛(多媒体)种子是这样高兴,如此兴奋,跳起舞来。你想想,他们会在说什么?(提示:种子的作用,种子被深埋地下,准备做什么。)
2、(听歌《小雨沙沙》)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种子的声音。
3、让我们用我们的语言说出种子的话,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4、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小种子在土里等了很久,想不想出来?出来后高兴吗?(根据感情反复朗读)
四、讲解第二部分
1、(多媒体)这是一棵梨树,梨树与苹果树一样,能结出许多果实供我们吃,想一想,要结果先要做什么?(开花)可这棵干枯的梨树没有花朵,没有叶子,当它感觉到春雨的时候,他会变成怎样?(多媒体)它又会说些什么呢?(下吧,下吧,我要开花。)(多媒体)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五、讲解第三部分
1、这时地上无精打采的麦苗也感受到了春雨,(多媒体)雨水落在它干干的叶子上,会变得怎样?(提示:干渴了一冬的植物布满了灰尘,见到雨水会变得干净,并长大。)那么它又会怎样说呢?(多媒体)
2、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讲解第四部分
1、这里还有一位小朋友,(多媒体)他也感觉到了春雨,大家猜一猜,他在干什么?(种瓜)
2、他想种下瓜种,经过自己辛勤地劳动,在将来收获果实呢。此时他又会怎么说?
3、那么你在这几天也感受到了春雨,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多媒体)
七、配乐复读课文
1、就这样,滴答,滴答,下小雨了。
2、(多媒体)出示诗歌,练习朗读。齐读,多组读。
3、出示图片,配乐朗诵。
八、总结
1、让我们一起想一想,在你印象中,还有与雨相关的作品吗?(背《春夜喜雨》)
2、春雨就这样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使万物复苏,到处充满生机,我们也应抓住这大好时光,认认真真地完成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认认真真地完成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① 观察身边事物,看看春天有哪些变化。
② 运用所学知识,给诗歌注音,看看有什么特点。
第五篇:谈小学一年级的语感训练
谈小学一年级的语感训练
周敏
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如何从入学的那天起就有意识地培养,李文未展开论述。笔者以为,新大纲虽未出现“语感”字眼,却明确规定了语感训练的要求和提示了训练的方法。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应依照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训练。
一、在字词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1、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把字词同相应的事建立联系
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如此,如《鹅》文中的“鹅、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第一册《我多想去看看》中的“五星红旗”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
二、要严格进行理解句子意思的训练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秋天到了》中的“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先理解句子讲的是树叶掉下来,再抓住“一片片”这个词理解是很多树叶掉下来,从而知道是秋天到了。
三、要初步训练咬文嚼字的能力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一年级课文虽浅显,一年级学生虽是刚接触书面语言,也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有:和其他词意思区别细微的词,如《小小的船》中的“月儿”;看似平淡、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现力丰富的词,如《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压”;要联系上下文揣摩才能理解的词句,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免往前看„„”中的问句。咬文嚼字的主要方法有:
1、比较法。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
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如下:①这句话写什么?(乌云)乌云怎么样?(乌云压下来)“压下来”是什么意思?(降下来)怎样的乌云?怎样压下来?(满天、黑沉沉)“满天”、“黑沉沉”表现乌云什么特点?(云多、云层厚)这么多的乌云遮住天空,越降越低,好像要靠近地面,课文用了哪个词?(压)②引导学生用“降”,“落”同“压”比较,体会句中“压”的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表现力。(物体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压”字有一种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觉,而“降”、“掉”则不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③就这句话想象乌云满天、越压越低的情景。
2、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免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①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免相信吗?从哪句话看出来?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要下雨了!)②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免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小白免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免将信将疑的心理。
3.用想象的方法理解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蒲公英的种子》中的“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中的“哪儿”一词的教学,先启发学生想象“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什么地方?(山冈、平原、小溪边、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山冈、平原、小溪边等,都可以用”哪儿“表示,”哪儿“可以指任何一个地方。最后要求用”哪儿“说一句话,在应用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词。
四、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1、要重视朗读课文和熟练成诵
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其一,不读破词是初步理解句子的标志之一,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除了要求读准字音外,应把按词连读,不读破词作为基本要求。其二,要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其三,要发挥老师范读作用,让学生听读、跟读、仿读。其四,要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2、要重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第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上述形式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
篇课文前,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可就复述一段话训练,然后才进入复述篇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