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节约
幼儿园大班教案: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节约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2-01-18 09:32:08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教案,幼儿,节约
设计意图:
原方案注意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但是仔细阅读方案后,我有这样一些看法。首先,方案中所举的生活事例比如太阳能热水器、剩余的牙膏等离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其次,方案中的活动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得并不充分,达成度不高。在这样的社会性活动中,我认为应该突出以下两点:
一、教育目标和所举的事例应该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应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应是他们能够理解的。比如,用洗手这样的事例帮助幼儿理解“节约”概念,可以促使幼儿对洗手时发生的事情更加关注并学会思考和判断。同样,生活中的节约小窍门也要考虑幼儿能否在生活中真正做到。
二、让节约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孩子们每天都会碰到许多与节约有关的事情,我们应该把这些相关事情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幼儿对节约的理解和运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以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目标:
1.感知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的含义,掌握一些节约用水、用电的方法。2.尝试和同伴合作制作节约提示卡,逐步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准备:
1.前期经验:幼儿讨论过生活中水和电的重要作用,知道水和电都是宝贵的资源,应该要节约用水用电。2.拍摄四组教学录像:
第一组——活动室里没有人,电灯、空调开着,电表在飞快地转动;幼儿和教师往活动室外走,教师关掉空调和电灯,电表呈静止状态。
第二组——电视机关了,插头也拔掉了,电表呈静止状态;电视机关了,插头未拔,电表仍然在转动。
第三组——一名幼儿洗手,将水龙头开得很大,擦肥皂和搓手时水一直在流淌,洗完手后小水桶里装满了一桶水;另一名幼儿洗手,水量适中,擦肥皂前将水龙头关上,搓手时再将水龙头打开,洗完手小水桶里只有小半桶水。
第四组——一幼儿在接水喝,第一次接小半杯,喝完了再接一点,又喝完;另一名幼儿接了一杯水,喝不下倒进接水桶里,接水桶里已有小半桶水。3.材料:卡片、黑色水笔、透明胶带、剪刀。
过程:
一、师幼共同回忆自己生活中水和电的作用
师:我们前两天讨论过水和电的作用。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水和电会怎样呢?
(幼儿简单交流。)师幼共同小结: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水和电,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二、观看录像,感知与理解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基本含义 1.幼儿交流。
师:你有什么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好方法吗?(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2.教师播放录像,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节约用水、用电的正确方法。师:今天,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平时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并好好地想一想这其中的对与错。(引导幼儿对比式地观看。)●观看第一组录像。
师:①仔细看看,当空调、电灯都开着的时候,记录用电的电表有什么变化?②我们看到的哪一段是节约用电?节约用电的方法是什么? ●观看第二组录像。
师:①没有人看的时候,两台电视机都关了。这时节约用电了吗?(②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表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幼儿关注插头。)③不用电器的时候,什么方法才是真正的节约呢? ●观看第三组录像。
师:①你认为哪个小朋友是节约用水,哪个小朋友是在浪费水,为什么?②(引导幼儿关注水桶里的水量)哦,同样是洗手,有人用了一桶水,有人只用了小半桶水。③洗手擦肥皂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想一想还有什么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洗澡。)●观看第四组录像。
师:①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喝水的。②谁在节约用水?一天下来,被倒掉的水有多少呢?③喝水时应该怎么做?(一次不要接太多,不够了再接,不能浪费。)3.师幼共同小结,提升节约用水、用电的意识。
师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着节约,避免浪费。人不在房间时,要将电灯、空调、电视机都关掉,不用的电器要记得拔掉插头,但这件事有一定的危险性,要请大人做;用水也要节约,水龙头可开小一些,用完后要及时关掉水龙头。
三、制作节约提示卡 1.教师提出倡议。
师:为督促大家节约,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场合有提示节约的卡片,我们也来制作一些这样的节约提示卡吧。想一想,你可以制作什么方面的节约提示卡呢? 2.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设计。
师:小朋友俩俩合作制作节约提示卡,两个人要先一起商量再制作。(幼儿绘制节约提示卡,教师给予有困难的幼儿适当帮助。)3.张贴节约提示卡。
幼儿将自己制作的节约提示卡粘贴在适当的位置(如:空调、开关旁,水池上方,茶水桶上等,插座旁的提示卡由教师帮助粘贴)。4.小结。
师:以后,我们看到这些提示卡就知道要注意节约,你节约我节约大家都节约,我们就能生活得更美好。延伸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①教师随时提醒幼儿按照节约提示卡的要求做,及时表扬会节约的幼儿。②设立班级“资源箱”,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用于幼儿游戏、区域活动。
●家园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设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计划,并带到幼儿园来进行交流,以进一步增强孩子们的节约意识。
第二篇:微电影:在生活中学会节约(详)
微电影:在生活中学会节约
活动目标:
1.感知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的含义,掌握一些节约用水、用电的方法。2.尝试和同伴合作制作节约提示卡,逐步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幼儿讨论过生活中水和电的重要作用,知道水和电都是宝贵的资源,应该要节约用水用电。
2.拍摄三组节约能源的微电影: 第一组——节约用电 第二组——节约用水 第三组——节约粮食
3.材料:卡片、黑色水笔、透明胶带、剪刀。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回忆自己生活中水和电的作用
师:我们前两天讨论过水和电的作用。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水和电会怎样呢?
(师:小朋友我们前两天讨论过水和电的作用,知道水和电都是平常生活中宝贵的资源,今天我们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水和电会怎样呢? 先说没有电---接着说没有水---各3-5人)
(幼:没有电:没有路灯容易摔倒、不能看到好看的动画片、不能打电话联系到家人---(没有水:口渴了没水喝、衣服脏了不能洗、也不能洗澡、不能煮饭煮菜------(幼儿简单交流。)师幼共同小结: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水和电,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师:是啊,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水和电,如果没有了水和电会给生活带来很多的不方便,为了保护水和电的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做?---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做到不浪费)
二、观看微电影,感知和理解节约用电、用水与浪费水电造成的影响,掌握一些节约用水、用电的方法。
(导入: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接下来老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看一段影片,看看影片中小主人公在节约用电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师:现在,请节约用水、用电的微电影小主人公给大家看一段他生活中在节约用电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并好好地想一想小主人公先后发生了的哪些变化。(引导幼儿对比式地观看。)● 观看第一组微电影---节约用电(分三个环节播放)第一次播放: 讨论:①小主人公做完作业出门,他忘了做什么?(关灯)没有关灯会怎样?(浪费电)
②说说有哪些浪费的现象?(幼儿讨论)
③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师:如果小主人公没有关灯就会怎样?--浪费电,是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浪费电的现象,比如说:幼儿讨论---没有及时关灯、关电视、夏天时,人离开房间忘记关空调、不用的电器要记得拔掉插头,但这件事有一定的危险性,要请大人做等等;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结合地震、自己,其实有时候我们自己不节约甚至也会给别人带来不便。)
第二次播放:
讨论:①当我们没有节约用电时,山区小朋友家里灯怎样了?(不亮了)(是的,因为电资源也是很有限的,小朋友没有关灯浪费电,就会导致供电不足,山区很远,电不容易供,灯就暗了)
②讨论节约用电的好方法?
(怎样才能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生活上便利,我们要做到?节约用电,有什么节约用电的好方法?幼:离开房间关灯、关电脑、不用的电,尽量用节能灯等等;影片中小主人公一定也听到了大家的好意见,我们来看看他怎么做?)
第三次播放:
讨论:小主人公回房间做了什么?山区小朋友家怎样了?(关灯,灯亮了)
小结:当我们每个人都节约用电的时候,就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让我们一起来做到小节约大光明。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水资源,有了水我们可以做什么?洗手、煮饭、做卫生、洗衣服、洗澡、口渴的时候喝水等等可结合地震。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浪费水的现象?比如:--------)
● 观看第二组微电影---节约用水
师:水是很重要的资源,我们要节约,接下来看看影片中小主人公在节约用水方面是怎么做的?
主人公:①发现水龙头没有关是怎么处理的?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②结合生活中我们洗手擦肥皂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③想一想还有什么节约用水的方法。
三.师幼共同小结,提升节约用水、用电的意识。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很多节约的好办法,小朋友不光自己要做到,也可以将好办法告诉给身边的人,让大家一起加入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队伍中。延伸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①教师随时提醒幼儿按照节约提示卡的要求做,及时表扬会节约的幼儿。②设立班级“资源箱”,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用于幼儿游戏、区域活动。
●家园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设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计划,并带到幼儿园来进行交流,以进一步增强孩子们的节约意识。
第三篇:让孩子的作文在生活中飞扬
让孩子的作文在生活中飞扬
---严塘中心小学 何志毅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面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如下思考和尝试,一、激发兴趣,培养写作欲望
凡人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卖力;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就不乐意做,甚至敷衍了事。写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缺乏兴趣和爱好是无法下笔的。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文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做起,创设生活化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例如学生写一篇有关活动的作文,就先组织学生有关作文相关的游戏、表演、绘画的形式,运用调查、参观、讨论、演讲的方法。例如两人三只脚,击鼓传花,丢手绢等,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体味到了游戏无穷的乐趣,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游戏结束后,便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游戏口述出来,包括游戏名称、规则、方法与注意事项。大家争先恐后、踊跃发言,说的不够完整的,其他学生还进行了补充。这样一来,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写起作文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二、要抓住对生活的积累。
要抓住对生活的积累应先从写日记着手。日记的写作,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的空间。这一点要求学生必须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切记不可抄袭,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的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在写作文时感到难,是因为它们的脑海中除了所学的几篇课文和读的一些作文选,基本没有材料可用。他们往往不知道运用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作为题材。更不知道联系生活中的事例,以及节选自己看到的电视剧、动画片和玩的游戏中的某个片断。因此孩子们的作文脱离了生活。显得枯燥无味。体现不出文章中的生动性、形象性。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就是引领学生常“回家”看看。告诉学生写作并不是有了华丽的词汇、优美的词语句,要有动人的、感人的故事,这样作文才是好的作文。而是只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记录下来,那才是自己真正的作文。引领学生常“回家”就是要引领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是自己的感受,什么样的都可以写。如在爸爸要去插田,忘记了带劳动工具。这样发生在广大农村学生身边的小事,经过我的巧妙点拨,也是能写出好的习作的:爸爸见我帮他拿工具,对我微笑还说谢谢我。爸爸真是客气,我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在平时,父母亲为我做了多少事呀,我可觉得他们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我都不会在意的,今天„„当学生叙述着自己的“家事”,叙说着自己的感悟,文章虽然通俗,但字字句句体现的是真实,特别是最后的感悟让我看到孩子正在成长。他在生活中学会了描述,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分析。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煽情的故事情节。正是这种朴实的语言流露出了真情实感。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要的作文吗?
三、引领观察,展开丰富想象。
许多农村的学生由于地域的限制,觉得地处山区农村见到就是山山水水及大遍的农田还有就是每天重复的生活。其实在这片土地上是学生写作的沃土和灵感的源泉,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写出自己的故事。我时常带领学生到校园的周围去观察树木、花朵,到山林中去聆听鸟鸣、观察小虫的跳舞,到小溪旁去看鱼儿的欢游„„让孩子们在这自己原本熟悉的环境里重新感受自己没有发现的、没有想到的,再让他们畅所欲言,他们说出了:那四季常青的天竺葵生长迅速,有顽强的生命力是绿化山川的好树种;森林可真是鸟儿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自由自在的歌唱欢腾;小鱼儿你为什么这样快乐呀„„在自然的世界中孩子们发现到了以前他们没有发现的世界,感受到只要注意观察作文真是有“源”了,作文不难写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作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到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四、多读多练,做到读写结合。
通过从书本、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感悟,为写作积累思想,积累语言素材。鲁迅先生说得好:“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这就清楚地阐明了读和写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许多同学写作文《幸福》,有的认为和家人在一起是幸福;有的认为得好成绩是幸福,有的认为拥有朋友真情是幸福,甚至于沐浴春风感受阳光也是幸福,最后悟到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是否用心去体会。这样,从阅读到感悟,从感悟到创造,整个学习过程水到渠成,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意思。通过观察、阅读,让学生自谈感悟,把自己领悟到的东西与同学交流,从而换取同伴的经验、认可或争辩,在碰撞中激活写作的灵感,使感悟的内容得以升华。
五、提倡引导真实童真的语言。
孩子们的语言就是一首精美的诗:“大树是小鸟的家”“爸爸是孩子成长的大树”“沙漠是骆驼的家”“没有失败就没有经历”“我真想追求美好的生活”“我抓到了一只蟋蟀,可是它很调皮,老是要跳走”„„这些充满了童真又呈智慧火花的语言,我们能够说我们的孩子写的不美吗?当学生能把自己的所看所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管怎样是教师所要提倡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应要有引导学生真实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在指导观察中、在口语交际中、在学生的习作中,引导学生去直抒胸意。往往我们更注重了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句子的表达,词汇的优美。在写作中又强调在某一体裁的习作该怎样怎样写,使得学生为了写出老师所要求的模式,只好在空话、假话上做文章了,这样也失去了他们的真实。让我们去引导那真实的童真,让他们也有自己的语言。
六、加强指导、做好批改 讲评
教师要心胸开阔,要虚怀若谷,善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尽管有些学生作文文理欠妥,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的见解,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第一、指导审题。让学生弄清题意,明白写什么,怎样写。
第二、指导立意。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明白应该写什么,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
第三、指导选材。让学生明白选择什么材料,才更好地为中心思想服务。
此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选词造句,用上各种写作手法、技巧等。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讲评,我不是用传统的教师批改、讲评的做法,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文批改、讲评。学生交作文后,我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尽量用上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让他们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写作的信心。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标点符号用得不当、错别字、语句不通、用词不当等,用上固定的修改符号给学生标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修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良好习惯。每次讲评,都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他们评议的机会。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第四篇:让孩子学会欣赏
让 孩 子 学 会 欣 赏
中和街小学 王丽丽
欣赏是一门艺术,学会欣赏是人的一种涵养。学会欣赏,既可以从欣赏中收获美丽,也可以在欣赏中提升自己。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教孩子学会欣赏,在欣赏的基础上驾驭文字,提高写作水平。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自由习作的评价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去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带来干劲、增强信心。我们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专利还给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以便于学生“我手写我心,我语表我情”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从中体验作文的乐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学会欣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自我欣赏,自我展示。
学会欣赏自己,是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的第一步。不同水平的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可能都尽如人意,但是只要他们肯动脑能把作文写出来,每一篇都有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可成为学生写作成功的动力。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作文完成后,先让学生反复认真品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为 学生创设展示闪光点的平台,让学生挑选自己推荐好的章节,自己上台在班上朗读,还让小作者说说构思的过程和好在哪里,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小学生都是争强好胜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在班级内设置“未来小作家”栏目,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贴到墙上,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习作进行评价,那些地方写的好,那些地方需要改进,都要写出相应的评价。要为每一名 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提供充分的表现、研究、创造的机会。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赏识能力,又训练了朗读的水平,老师再加以赞赏和肯定,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都会千方百计地去修改好自己的习作。当然,学生所作内容可能还很稚气,描述的语言也可能较为平淡。但它是学生创作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要精心呵护,更不可简单、粗暴地否定。二.互相赏析,相互促进。习作,是学生对生活情境的认识和体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是他们创造劳动的艺术作品。教师应引导在小组或找好伙伴互相交流,在字里行间里睁大眼睛寻找优点,让每个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习作中的闪光点。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赏析,一起肯定,形成读者与作者之间多维的交流局面。学生对自己的闪光点总是格外珍视,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牵一发而动全身,肯定一点而促全面。
每一个学生都有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愿望,对于作文水平稍差一点的学生绝不全盘否定,而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互评互改中,我让水平高的 学生充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援助”,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既可得到大家的关爱、帮助和鼓励,又可展现自己的点滴成功。把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或受启发修改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读给大家听,指给大家看,同样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受到鼓励,增强信心。实践证明,这种“跳一跳摘到桃”的做法是十分成功的,这种不可多得的成功体验,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潜能,拨亮希望的火花,鼓足前进的风帆,这样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口头表达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他们写作创新的兴趣。三.编辑作文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的目标,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写作的兴趣,培养他们写作的习惯。要让写作成为孩子们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种享受,要让孩子们在写作中感受愉悦、感受成功。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一种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开展交流、组织评价、进行激励等。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展示方式——编辑《小学生优秀作文》。
组织学生编辑了“个人作文选”和“班级作文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着手编辑学校的作文选——《小荷尖尖》,同时编辑的还有《日记精选》和《谈天说地集萃》。
刚开始,我们也有几分担忧,但当一本本精美的作文集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心激动不已。孩子们用手中稚嫩的笔,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过程,记录了自己的生活足迹。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是智慧的结晶。没有过多的雕琢,却有人生的感悟。句句倾吐着孩子的肺腑,篇篇脉动着孩子的童心,似蓓蕾初绽,吐露芬芳,笑着,唱着,一路走来„„
通过编辑作文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孩子们由不敢说到想说,由不愿写变为乐写、爱写作文了,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当孩子们手捧着印有自己作文的书时,那份喜悦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种对写作的欲望会越来越高。随着作文选的出版,孩子们的作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语言的感染力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了写作兴趣,形成了学生积极的写作态度。同时编辑出版《个人文选》也引起了老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关注,让孩子们获得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体验到了创造性劳动的幸福。附:“我们与周围环境”习作欣赏课教学设计
(第十册第4组习作)
[欣赏目的]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2、在习作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3、培养学生鉴赏作文的能力。[组织形式]
以赏识为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课前准备]
阅读学生的习作初稿,找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十多篇。[课时安排] 一课时 [赏析过程]
一、激发兴趣 ——渴望成功 1、出示约稿信
教师出示张璐同学的获奖证书,师生共同观看,了解证书内容:①张璐同学的作文在周村区团委、土管局联合举办的“关爱土地,珍惜家园“征文中获得二等奖②习作内容是“我们与周围环境”;③具体要求是第十册第四组“习作提示”。
2、谈获奖心得
(1)教师和同学对张璐表示祝贺,(2)同学“采访”她作文发表成功的经验,或让该生谈自己发边文章的感受。(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3、揭题明要求
提出这节课赏析任务,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二、展示赏析 ——感受成功
1、精彩题目展示。出示学生的习作题目,请大声读读题目。
2、精彩内容展示。(1)自我展示。让学生反复认真品读自己的习作,反复地去思考、欣赏自己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中的得意之处,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
(2)小组赏析。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一下。
(3)集体交流。
请各组推荐出的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读习作。要说说推荐的理由,并演示,划出精彩的地方。
三.创设展示平台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贴到“未来小作家”专栏上,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习作进行评价,那些地方写的好,那些地方需要改进,要写出相应的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写作兴趣。
四.激情延伸
教师小结,并要求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自我完善,然后认认真真地誊写,并把稿件寄给《小学生读写》编辑部(出示信封样式)或其他报刊杂志。
第五篇:让孩子学会倾听
让孩子学会倾听
大量实践证明,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刻,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和鼓励孩子大胆表达,都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必要途径,学会倾听是学会说话的基础。
倾听对孩子的早期成长有重要作用
倾听是孩子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孩子语言习得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才能真正地理解语言,正确地运用语言,掌握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有些父母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到了三岁多,突然变得特别不听话,无论父母对他说什么都像没听见一样,其实这正是3岁左右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自说自话,不太会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他们在讲到自己正在做或准备做的事情时,既不会注意别人在说什么,也不去关心别人是否在听自己说话。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掌握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还不懂得倾听。可以说,倾听是孩子们学会说话的第一步,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在培养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时候,首先要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孩子也必然会在仔细倾听他人讲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引导并帮助孩子辨认声音,区别声音,是提高孩子倾听能力的重要途径。给孩子呈现的声音要尽量丰富,语言简单、明了,富有童趣,词汇生动、形象,声调平仄有声、抑扬顿挫,表情动作夸张、传意,这样孩子自然听得认真,听得开心。
1.引导孩子注意室内的各种声音
和孩子玩游戏,比一比,看谁听到的声音种类最多,并且说出是什么声音。适当时候,引导孩子形象地、夸张地说出声音。比如鸣笛开水壶“呜呜”的响声、开水冒泡泡的“沽沽”声、电话铃的“滴嘟”声、水龙头“滴嗒滴嗒”的漏水声、“哗啦哗啦”的流水声等。如果可能,和孩子一起把这些声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鼓励孩子仔细倾听户外的声音
当孩子置身于户外时,他可能掉进了声音的海洋。如果不注意,他可能什么声音也没听见,但如果注意仔细听,就会发现许多美妙的声音来。如火车驶过时的“呜呜” 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狗“汪汪”的叫声,小朋友玩耍时的欢叫声,建筑施工现场传来的“突突”声,行人路过的脚步声,甚至是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孩子们都喜欢听洒水车的声音、警车的声音、救护车的声音、消防车的声音,父母要引导孩子区别声音的不同,也可以向孩子解释这些不同声音的重要意义。
3.和声音玩游戏,鼓励孩子寻找声音
捉迷藏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学前期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家里某个地方放点音乐,让孩子顺着声音把“音乐”找出来,也可以自己藏在某个角落,让孩子随父母的声音找到父母。
4.通过猜谜语,引导孩子仔细去听
寻找一些适合孩子的有趣的谜语,甚至是选用家里任何东西来自编谜语,让孩子通过听的游戏来学习仔细听。因为孩子要想猜出是什么东西,他一定先要仔仔细细听。比如说:“有个东西,是玻璃做的,有四条腿,可以在上面吃饭、画画。”孩子仔细听后会说是桌子,得到肯定后,他一定很有兴趣继续玩下去。
5.激发孩子自己制造好听的声音的兴趣
如果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声音,孩子会更有兴趣去听,同时,父母的参与和引导也必不可少。唱歌的声音好听,敲门的“咚咚”声好听,照像机“咔嚓”声好听,有节奏的拍手声也好听。上楼下楼有声音,开门关门有声音,看书翻书有声音,呼气吸气也有声音。让孩子知道,好听的声音无处不有,只要我们认真去寻找,仔细去倾听。
父母的榜样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要让孩子知道,认真听别人说话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会交到很多好朋友。还要让孩子懂得语言交往的基本规则,如,当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耐心去听,不随便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话,和别人对话时要懂得一问一答。当然,孩子掌握语言交往的基本规则进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学会的。其中,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1.与孩子对话时,要注视孩子的眼睛
我们知道,听人说话时看着对方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当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做一个好的倾听对象,给孩子以正确的示范。不要一边低头忙于自己的事情,一边对孩子说:“宝贝,你说吧,我听着呢!”如果孩子有话要讲,父母亲专注倾听的表情,会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他表达的思想和意见很有趣,他的话很有价值,值得别人倾听,同时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充满自尊自信的情境中,孩子容易学到如何去关注讲话的人。
2.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要听孩子把话说完
父母往往急于开口,以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曾经见过一个孩子指着一辆汽车说:“妈妈,你看。”妈妈立即接过话说:“你说的是那辆汽车吗?黄颜色的,真漂亮,对不对?”孩子“嗯”了一声,再没说话。这样一来,让孩子认为,妈妈能帮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妈妈说的话就是他想说的话。这既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不利于良好的说话和听话
习惯的养成。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父母只有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才可能进一步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所以千万不要急于打断孩子,不要急于帮孩子去表达,哪怕你说的和孩子正想说的是一样的,更何况,父母永远不可能正确说出孩子真正想说的话。
3.耐心倾听,并及时肯定孩子的倾听行为
有时候,听孩子说话,确实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由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需要边想边说,可能有些字词发音有误,也可能不符合语法规则,甚至毫无逻辑。年龄越小的孩子,发生这种可能性越大,这就越需要听话人的耐心。父母专注倾听是对孩子的最大支持,因为,倾听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爱孩子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孩子情绪不好时,父母的耐心倾听会给孩子很大的精神支持,以帮助孩子及时摆脱负面情绪,同时,也给孩子无形中树立了一个最好的倾听榜样。
当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好的倾听行为,父母的及时肯定、表扬也是很有必要的。当孩子按照妈妈的指令,先到房间搬个小凳子,再去找来一本图书,妈妈就要及时肯定:“你做得真好,我想一定是因为你刚才听清楚了妈妈的话。”或者告诉孩子:“妈妈很高兴,你刚才听我讲话时,又安静又没有插嘴”,等等。及时的鼓励、表扬孩子好的倾听行为,有利于孩子养成好的倾听习惯。
只要父母愿意做个有心人,就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对语言的理解水平,有助于孩子在同伴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