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03:0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永年县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小课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号 12552313 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教 研 组

语文组 课题负责人 郭合喜

所 在 单 位 永年县讲武总校小北汪联校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开发、情感的体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都有着异常重要的影响。阅读促进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帮助人们获得外部的知识和信息;帮助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拓展视野,开拓思维;进而帮助人们与广阔的社会和谐相处。阅读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让高尚的心灵与人陪伴,使人们汲取人类精神文明优良成果,丰富、发展文化建设,拓宽思维,增长智慧,享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阅读还可以增长智慧,丰富人的情感,激发人的不同感受,使人拥有个性化的感悟。可见,阅读能力是人一生成长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要想拥有良好的阅读能为,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美好愿望,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学生抓起。

到目前为止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偏差:教师对于学生读书策略的指导和提高,多为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步书刊。学生读书面窄,读书兴趣不浓厚,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读的多为《优秀作文选刊》等功利性的书籍。再者,由于条件限制,可供学生阅读的素材匮乏。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 创造精神受到压抑。进而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鉴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通过研究,旨在探究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为农村小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二、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省内外研究者也对语文阅读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阅读能力的许多见解。从2000年至2003年,台湾全面推行“全国儿童阅读实施计划”,将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并专门划拨二亿幼教经费及一亿的国教经费推动阅读。不但大量赠书给偏远学校及幼儿园,还编列预算推动亲子阅读及培训三百位种子教师,希望可以通过以上的途径和方式在三年内至少有一千所国小将阅读列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2004年4月,在香港,则通过采取网上网下阅读活动这一途径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如“全民阅读20分钟”、“名人讲故事”、“书与梦同行”、“午间悦读”等。全港市民以个人、家庭、学校或团体名义一同参与“全城阅读20分钟”活动,共同宣扬阅读文化。

在大陆,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三、研究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人类获取信息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而阅读能力是人们增长才干、获取知识的重要能力。阅读对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深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词汇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试图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课题的界定

“阅读”: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阅读活动是阅读者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的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阅读者进行判断、推想,体验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能力”: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一种本领,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阅读能力是阅读者完成阅读任务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顺利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完成阅读任务的本领和能力。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指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综观古今中外,综观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作出指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 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目前,在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对儿童的阅读日趋重视。近年来,我校积极地开展了各种阅读教学活动,加强了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倾向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人只有按照自身的适应方式,才能有效地获取、掌握知识技能。

2、建构主义理论

在对待知识这一问题上,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理解、一种假设,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对待学习问题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是通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策略)对新信息加工来实现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理解,即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括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意义是个人赋予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学习者的重新建构,它只能是一种外在的负担。

3、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 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人应该从自身的基础与需要出发,选择性地学习,才能体现阅读的乐趣和阅读的个性化。

4、学生阅读心理特点

从言语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大声的无声的)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意思变成读者思想。而要完成或提升这个复杂的过渡,需要丰富的阅读实践。因而,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六、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在调查影响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使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具体为:

1.从学生角度考虑:

(1)培养小学生主动开展阅读活动的兴趣。(2)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主阅读习惯。(3)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2.从教师角度出发:

(1)初步建立系统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2)进行适合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材料的编集。(3)建构切合实际的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评价体系。

(二)、研究内容

对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以我校二至五年级为课题研究对象,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1、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

3、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尚浅,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时总会碰到看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课题研 究的成果,形成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今后的实践。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2、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校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语文阅读学习现状。

3、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校学生语文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实施步骤

1、起始阶段:(2015年9月—2015年9月)

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组成课题组,完成课题计划和申报表,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1)通过校内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本校学生语文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制定实验方案,强化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有关教育理论学习,借鉴与本课题有关的先进经验,保证课题实验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完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课题成员研究的任务。

(2)课题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采取相关的方法实施研究,观察记录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研究材料。

3、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2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课题总结、鉴定、验收等。做好结题工作。

八、预期成果

中期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收集有关材料,并整理研究成果,形成阶段性总结报告。初步探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最终成果:在中期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案进行调整。对研究对象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论文。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理论成果。

九、研究机构及分工

组 长: 郭合喜 全面负责课题的立项、研究、总结工作。组 员: 苑聚龙 配合做好课题的立项、研究、总结工作。

杨肖锋 配合做好课题的立项、研究、总结工作。

郝丽沙 调查表的设计,研究资料整理、撰写工作。

郝翠芹 负责调查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工作。

十、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完成的重要课题及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课题组中青年教师相结合。主持人郭合喜具有大专学历,教学业绩优秀。曾接受过教科研专门培训,并获“邯郸市优秀教科研骨干教 师”称号。近年来,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课题组主要成员郝翠芹、郝丽沙等参加过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是我校第一线的优秀教师,既有一线教学的经验,又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参加科研的积极性较高。

2、研究时间:

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阵地,要求对学生统一指导的时间和自由阅读的时间都要落到实处。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每月要安排课题组成员集体研讨和交流。

3、制度保障及研究经费

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素质。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及指导对策》王艳,王锡纯 《教育实践与研究》 《河北教研》 《人民教育》

第二篇: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

课题研究报告 执笔人 李晓蓉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什么?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中习得的。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每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历史。读书的过程是孩子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建设书香社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阅读成为适应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功能。而现在的课内阅读局限性大,对学生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课外阅读加以补充,这样不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其中小学阶段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享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极其重要。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2000年开始,江苏扬州教育学院的徐冬梅老师与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就走到了一起,倡导儿童阅读,研究儿童阅读,引导儿童阅读,开展阅读活动,自编了《亲近母语》读本,共十二册,每个学期一册。每册包括十二个主题单元、四个名著引读单元、八次日积月累、一次读书活动和一份推荐书目,力求保证孩子最基本的阅读的量和质。2004年9月,第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在扬州举行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儿童阅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全国的儿童阅读推广、书香校园建设逐渐形成氛围,儿童阅读研究和实践对小学母语教学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如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认真分析学生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无非是这些:(1)教材;(2)补充阅读;(3)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4)学校图书馆;(5)向他人借阅;(6)社区及公益图书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除了教材,他们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我们的很多孩子只是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不妨做一个统计,12册教材,每册教材的课文一般不超过30篇,每篇平均800字,那么无论哪一套教材,学生如果只读教材,那么他的阅读只有不到30万字,30万字是什么概念?不足一部《安徒生童话》,四分之一部《三国演义》,没有量的积累,即使教材篇篇是精品,孩子们又能获得多深的阅读体验,形成什么样的阅读修养呢?还不必说,实际上,我们的课文有不少千篇一律的东西,有不少实际上孩子们不喜欢、觉得不可亲的东西。课外阅读的现状如何呢?孩子们可以获得图书的渠道实在有限。学校的图书馆是什么状况?老师们都很清楚,藏书不多,新书很少,更新很慢,缺乏管理是普遍的现状。家庭的藏书水平更是不堪一提。社区图书馆、城市图书馆的建设也难如人意。除了图书资源的缺乏。学生应该读、适合读哪些书,怎样读书,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都是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孩子们在缺乏引导的环境下,读着各种各样的卡通书,读着一些流行书,读着一些适合和不适合他们阅读的书。孩子没有过错。当书店充斥着铺天盖地的教辅图书的时候,当我们整天让学生埋头在题海题山中的时候,说的难听一些,当我们自己既不读也不写的时候,当我们根本就不了解他们喜欢读什么,应该读什么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热衷于让孩子们在各种兴趣班、竞赛班中疲于奔命的时候,我们能责备孩子不喜欢读书吗?综观当前我市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缺乏阅读的良好心理;有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硬压给孩子,造成压抑的心理环境,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负担;再加上阅读资源芜杂,读物缺少童趣等因素也妨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课外阅读难见成效。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现在的孩子们最爱看的是诸如《虹猫蓝兔》《奥特曼》《蜡笔小新》等卡通、漫画休闲类书籍,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6)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比较零散,没有成型的、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和资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理解、认识不够,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不强。儿童早期阅读发展不充分,后天则难以弥补。因此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满足学生日益增大的语言信息接受能力,实在是师生共同需要努力的。

二、研究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 兴趣是积极认识事物的特殊倾向,它首先由新异的刺激所引起,凡是新的事物、新的形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法都能引起认知兴趣。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它往往同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兴趣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凡是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去积极探索它的奥秘,力求把它认识清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呢?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呢?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学生的发展具有未定性,教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外部强化和指导。把课外阅读理解为一种集体性的综合活动,有助于让此项活动更为有效的开展。

3.阅读是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育部发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更加突显,终生学习的观念已被普遍认同。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而从小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将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研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开展探索与实践。其研究目标是要探究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寻求实用有效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评价的模式,指导参与课题研究学校创办自己的特色,增强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提高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综合素养。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特点研究、培养其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建立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案、培养书香教师、创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研究等方面。

1、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特点的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据儿童心理学理论,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根据其兴趣特点,才能为学生与好书之间搭建桥梁,才能把坐在电视机前看肥皂剧的学生吸引到书桌前。

2、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途径的研究有不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亲子阅读、班级读书会、社区读书活动等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众多的方法面前,我们要通过实践探寻适合我们本地学校特点、学生特点的真正实用有效的途径。

3、建立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案。

有教育活动就有教育评价。为了实现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和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在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特点及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同时,开展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案。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1.调查研究法

进行“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实验研究法 选取研究基地的若干班级设置对照实验,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的提高等问题。3.行动研究法

选定若干小学学校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基地,深入班级,与教师一起进行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的实践与创新,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系列实践与理论问题。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为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这是前期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完成了如下几项工作:

1、进行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下到了市属小学(东方红学校、进修附小)、农村中心小学(金石学校)、示范小学(湖铁示范学校)等地着重了解了学校领导、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学校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状况,并对低学段的学生进行了有关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为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2、制定了实验研究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研究的目标,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制订了研究的措施,并起草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的研究方案。该方案分别在本市和湘潭市立项。

3、成立了实验工作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湘乡市教育局教研室旷湘平主任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以市教育局教研室刘力平书记为组长的专家指导小组,以教育局教研室李晓蓉老师为组长的研究小组。课题核心研究人员由实验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学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代表组成。

4、确立了实验基地。确定了东方红学校、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湖铁实验学校、金石中心小学为本项研究的课题实验学校。

5、进行了理论培训。课题组组长李晓蓉老师参加了省教科院组织的课题培训,学习后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就课外阅读课题研究的含义、价值、内容、方法等进行了专题辅导。第二阶段为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这是具体探索和实验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对教师的培训,组织观摩学习活动,各校进行研究和交流活动。1、2009年11月16日,课题组在湘乡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各实验学校的实验教师召开了会议,听取了课题研究组组长李晓蓉老师关于《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的方案报告,李老师对倡导课外阅读的意义、对目前国内外课外阅读的研究情况、对我市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课外阅读研究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湘乡市教育局教研室旷湘平主任对课题的开展、研究方法进行了专题辅导,对本课题研究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2、课题组建立了“小语课外阅读”的专题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 wang cong zhe li qi cheng 及时上传课题相关学习资料,如:课题组的活动计划、活动通知、评比方案、导读课案例等等,利用网络组织各校实验老师进行学习交流,便捷高效。3、2010年3月26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教研室会议室召开交流会议,对前期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提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寻求解决方法。课题组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和实验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先分别介绍了各校的课题活动开展情况,再提出困惑和问题,集中商讨。刘力平书记亲临会场,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专业的辅导。

湖铁实验学校: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了数据;学校召开了家长座谈会,班主任都就课外阅读这个话题与家长进行了良好的交流、沟通;学校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做个爱读书的老师,成为学生的榜样;课题组实验班级已建立班级读书角,有了推荐书目表,将定期评选读书明星;拟定了一系列的活动计划,广开渠道,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进修附属小学:课题组实验班级先进行了书香教室的精心布置,创设了读书氛围,教室里有书香,有童趣,并以点带面,学校的其他班级都努力布置出具有年级、班级特色的书香教室,整个校园都营造出读书的氛围;课题组实验教师每天都鼓励学生阅读,并且能从孩子的健康发展出发,强调读书的姿势,学校每天午自习检查读书情况;召开了家长会,请优秀的读书型家长进行经验交流;推荐了书目,注重了学生的性别差异,抓“趣”入手。东方红学校:学校已经安排双周周一的第一节课为阅读课,课题组实验班级另增设了一节阅读课,保证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课题组实验班级召开了“我爱一本书”的班会,大力表扬爱读书的孩子,树立榜样;“每天20分钟”,教师带着学生坐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书,现在有孩子在早自习之前也能静静地读书;评选了“阅读明星”;寒假给孩子和家长各一份书目推荐表;学校计划5月份,进行“师生共读”的读书活动。

金石中心小学:农村学校的课外阅读现状更令人担忧,许多是留守儿童,没有家长陪伴阅读的习惯,针对实际情况,学校在阅览室增添了书籍,安排了专门的借阅时间;利用学校广播站,每天中午诵读优秀的诗文;课题组实验班级先设立图书角,尽量保证书源;实验教师坚持给孩子们朗读经典;黑板上每周板书一句读书名言,激发阅读兴趣;实验班级每天安排“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交流。

同时,大家也谈到了许多困惑,如:班级人数多,总有少数孩子跟不上步伐;面对二年级学生能不能就提摘抄积累这类的阅读要求;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如何保证家庭阅读的时间等等,课题组老师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明确了方向,达成了共识。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心是“兴趣”,我们面对的是低学段儿童,不能拔高要求,如何激发兴趣,保持兴趣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于阅读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更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鼓励,多角度评价,与他自身相比较,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师要在学校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在家庭中的阅读情况需要多做家访进行了解,多与家长交流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刘力平书记在听取了各实验学校代表发言后,充分肯定了课题组及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所做的工作,希望实验教师们多交流、多学习,抓住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兴趣”两字,拓宽途径,减少功利性,营造氛围,形成崇尚阅读的良好风气。4、2010年5月11日,组织课题组实验学校负责人和实验教师在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进行了课题组观摩交流活动,附属小学实验教师樊细英老师执教了课外阅读指导课《走进童话故事》:

一、激发情趣,揭示专题

1.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最爱看书了,能告诉老师最近你们都在看什么书吗?(学生自由发言)。

2、真棒!现在,书中的一些主人公来和我们交朋友来了,他们是——(课件展示图画白雪公主、美人鱼、丑小鸭、灰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学生看图喊出主人公名字)知道这么多童话人物,真了不起。这些人物都是来自经典的童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吧!

二、指导阅读

1、过渡:童话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小朋友们看看,谁来迎接我们了呀?今天,它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童话故事。

课件出示:怎样读一篇童话故事?(1、先把故事读通、读懂;

2、一边读一边思考;

3、好词佳句要积累。)指名学生将方法朗读一遍

三、师生共读故事《小蜜蜂玛亚》(配优美的音乐伴读)

1、师生自由阅读(学生小组读,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伴读)

教师边与学生共读故事边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相机指导,了解学情。

2、表扬读书专注的孩子。读书专注是好习惯。

3、读完故事你想说什么?

四、活动交流会

别急,老师考考你们读书是否认真细心!(小组比赛、宣布比赛方法)

1、眼明手快。(选择题)(1)“皱巴巴”这词怎么读? A、zhòu bā bā B、zòu bā bā(2)“可恶”这词怎么读? A、kě wù B、kě è(3)“土匪”什么意思? A、好人 B、坏人

2、小小裁判官(判断题)

(1)卡桑德拉为刚出生的玛亚讲课。

(2)玛亚很开心地记住了第一对花名:石南花和椴树花。(3)大黄蜂是蜜蜂最好的朋友。(4)蜜蜂用嘴巴上的刺来保护自己。

(5)小蜜蜂玛亚第二天就要飞出蜂房去采蜜了。

3、故事大王(小组练讲故事)。

小蜜蜂玛亚飞出蜂房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推荐一名学生讲,其他学生补充。

五、拓展阅读。

1、你平常在课外有没有读过什么好的课外书啊?也来推荐推荐,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这美妙的童话世界吧!(出示:童话书封面)

3、小结: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走进童话世界果然没白来,那走进这童话世界给你带来什么?(快乐、知识、道理……)

那怎样才能有更多的快乐、知识、道理呢?(多读书,读好书)

4、同学们,童话很多,经典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当代著名作家郑渊洁、金波写的童话。老师希望同学们好好地读一读,你们一定会采到更多知识的花蜜,吸收到更多知识的营养!

樊老师在导入环节就通过亲切的话语,丰富的卡通画面激发了孩子们阅读、交流的热情,在交流中非常自然地概括出课外阅读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童话故事的阅读,并在整堂课中关注全体学生,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读书感受,交流读书会环节用学生喜爱的抢答赛方式,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了层次性,我们完全能感受到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和读书的快乐;谭娟老师执教的《识字4》课内课外阅读链接课,把识字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给了学生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课题组成员在观摩课后听取了附属小学学校语文学科组组长、课题组负责人谭立平老师有关本校课外阅读课题活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附属小学开展的一系列的课题活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时间,向全校师生推广课外阅读,如谭立平老师的《浅析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谭娟老师的《名人读书方法介绍》、樊细英老师的《书香伴我快乐成长》;面向一年级小朋友的拼音读写比赛、二年级的“我喜欢这本书”主题写话比赛、三四年级“校园漫画制作大赛”,给孩子们正确的导向;创办了“我们的报”——文学小报,由学生自编自创;“我们的奖品——书签”,优秀的制作作品作为奖品奖励低年级班级的阅读之星;“我们的书”——低年级实验班级创编了《小松鼠的愿望》《我和我的家人》《我们的画》……会后,老师们参观了附属小学校园,从他们的宣传窗、读书角等精心的布置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书香氛围。本次交流活动后,课题组各实验学校的实验教师们都说收获不少,有了更多真切的体会,都觉得应该在原有的探索中拓宽思路,创新活动设计,让学生们更加热爱课外阅读。

5、要让学生们爱上读书,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不读不写的教师是无法体会读书的魅力,也无法给学生熏陶,让学生耳濡目染的。培养书香教师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2010年9月18日,在湘乡市教育局教研室进行了课题组“我和课外阅读”教师读书心得评比活动,本次评比活动,各实验学校先进行了初评,选送了43篇读书心得。在评委公平、公正地评审下,东方红学校周敏老师的《阅读越读悦读》等9篇读书心得获得市一等奖,附属小学徐娟老师《感谢课题研究,让我的教育更快乐》等12篇读书心得获得市二等奖,湖铁实验学校田直老师的《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之我见》等17篇读书心得获得市三等奖。翻阅老师们的读书心得,能感受到我们课题实验学校的老师正在努力践行,也正是这样的研究,这样的探讨,这样的活动,给了她们阅读的快乐,给了她们展示的舞台,给了她们更广阔的空间。6、2010年10月9日,课题组在湘乡市东方红学校组织了“建书香校园·润纯真心灵”——小语课外阅读课题组“讲故事”比赛活动。课题组实验学校经过初选,共选送了23位小选手参加比赛。选手们从自己平日阅读的书籍中选取了自己最喜爱的故事,说得绘声绘色,吸引了现场的评委、老师、家长们。经评委当场亮分,最后湖铁实验学校谢欣然等8位小朋友获得市一等奖、金石中心小学刘静怡等15位小朋友获得市二等奖,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给获奖选手们现场颁发了证书和奖品——优秀儿童读书。获奖选手们一个个捧着证书和获奖书籍开心地拍照留念,还在那急切地约定阅读后互相交换,看到她们那灿烂的笑脸,感受到她们那份对书籍的热爱,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最大的喜悦。7、2011年3月15日,在湘乡市教育局教研室召开了课题组的交流会议,首先各课题实验学校会议上对本校前期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汇报。湖铁实验学校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再次课外阅读问卷调查,统计了数据,再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通过数字可以发现爱好课外阅读的孩子比例显著增多,家长的意识也得到了改变,更多的家长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东方红学校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读书氛围,同步推进教师的阅读,对课外阅读指导课模式进行了探究;金石中心学校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推荐读物有目的、有计划,树立了读书典型;进修附属学校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组织汇报活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如:精美诗文诵读、好书推荐栏目、读书演讲活动等等。接着,课题组负责人李晓蓉老师调查了实验学校对《低年级学生必读书目》《低年级学生评价标准》的实践意见,对两年来课题组所开展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布置。

8、为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进一步深化读书活动的教育效果,促进书香行动的扩大,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课题组进行了“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小明星”评选活动,以此次活动展示课题活动开展以来各实验学校的读书成果,推动读书活动向深层次发展。评选出了书香班级:附属小学101班、107班,东方红学校197班、191班,湖铁实验学校93班,金石中心小学二年级班;书香家庭:蒋子璨家庭、张甜懿家庭、廖希哲家庭、黄曦蕊家庭、丁炜盛家庭、尹聆溪家庭、夏天家庭、丁帆家庭、李姝洁家庭、贺博雅家庭;读书小明星王欣慧、黄曦蕊、易杰、周宇君、彭在、童烺、陈智婷、廖希哲、黄卓、张甜懿、蒋子璨、尹聆溪、丁炜盛、李姝洁、贺博雅、丁帆、夏天。9、2011年4月29日,课题组组织各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与实验教师前往株洲市庆云山小学和银海学校进行了观摩学习。课题组教师认真听取了学校的领导对了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详细介绍,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书香环境,并观看师生书香展示活动,课题组教师与学校的领导老师就课外阅读指导的问题进行了亲切的交流。此次交流学习活动,课题组老师们都觉得受益匪浅。我们参观学习的这两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生源并不是最好的,但因为领导高度重视,如两所学校书香校园氛围的创设、阅览室的布置等等都出自校长的设计,她们的老师说:“我们校长家里的装修都没有这么用心呢。”她们带领全体教师做到了“用心、坚持”,所以,她们的书香建设成效显著,学生的素质得到了真正的提高,这些事实让课题组老师们认识到平时研究中面对的困难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肯动脑,肯付出,坚持做下来,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成效是喜人的。第三阶段为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此阶段是课题组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结题报告阶段。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表、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案等。

1、建立和完善学校对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和评价标准。在完成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的各项工作之后,课题组要求各实验学校回顾整个研究过程,结合各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修改、完善各校的书目推荐表和评价标准。各学校将原有的书目推荐表及评价标准下发至低学段的教师、学生,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再集中意见,完善。湖铁实验学校的书目推荐表分国内经典和国外经典两类进行了书目推荐;附属小学的书目推荐结合了课内阅读,并创设了学生推荐的方式;东方红学校在给学生推荐的同时,注重了与家长的交流,附给家长的书目推荐;金石中心小学结合学生实际,定期推荐书目。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中发现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特点,在各校课外阅读书目推荐内容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学生兴趣,推荐经典作品”的原则,拟定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课题组低年级必读书目》。

2、全面回顾研究过程,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组认真回顾了两年的各项工作,收集和整理了各种资源,并由课题组负责人李晓蓉老师主笔撰写了研究报告。

3、推介实验经验。课题组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向市教育局领导作了汇报,他们都认为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教师得到了专业的成长。因此,决定在全市进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课题组的成果展示活动,活动现场定在课题组实验学校——湖铁实验学校,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课外阅读活动。

六、研究结果

1、确定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课题组低年级必读书目》。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是展开课外阅读活动的第一步,许多重视课外阅读的老师也会给学生推荐书目,但没有系统的要求,一些学生难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读书量,一些学生因为没有读到吸引自己的书籍而错失了最佳的兴趣培养时期。课题组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决定要确定《小学低年级必读书目》,于是组织实验教师在网络上展开学习,进一步学习了国内书香建设成绩显著的学校的推荐书目,如:清华附小学校的书目推荐、亲近母语课题组的书目推荐、福州林莘工作室的书目推荐等等,最后课题组本着“尊重学生兴趣,推荐经典作品”的原则,根据课题研究中学生们展现的课外阅读的兴趣特点确定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课题组低年级必读书目》。

附:《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课题组低年级必读书目》

(1)《新编儿歌365》 选材经典,开本新颖,版式大方,图文并茂。书中配有解说和插图,以帮助小读者理解;加注拼音,以适于小读者诵读。本系列图书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对少年儿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大有益处。天天诵读,不仅能开启心智,锻炼思维,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对美的感受力。(2)《日有所诵》

一、二年级 注音版 具有以下特色:

经典性:这是这套读本最基本的特点。编者在广泛选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次精心遴选,努力将最优秀的精品奉献给孩子。在内容的选择上,这套书首选的是韵文,有儿歌、童谣、童诗、中外诗歌、古诗词曲、晨读对韵等等一些最经典的诗性文本,我们希冀用诗心去激荡童心。同时,也精选了《论语》、《孟子》、《老子》、古代寓言、古代散文中易于记诵的章节,用经典去叩启天赋之门。序列化:这套读本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序地安排了诵读内容,努力让孩子读到他们真正该读并且适合读的东西。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我们将每学年分为一册,每册分为上下两卷,每卷16个单元,以对应每个学期中的16周次。每周安排了五篇作品,其中重点推荐两篇。每册后面的附录部分,基本为国学经典启蒙,供学有余力的孩子诵读。

趣味性: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编者在选文时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情趣,多选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作品。同时将各题材作品有序地分散到各个单元,在保证作品序列性的基础上,让孩子在每个单元中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作品。

(3)《我妈妈》 这本书和2000年出版的《我爸爸》是安东尼·布朗给爸爸和妈妈的献礼。这本书里的妈妈和以往布朗书里的妈妈形象很不一样,她不像《动物园》里的妈妈默不作声。不像《朱家故事》里的妈妈愁容满面……而是体形富态、充满爱心、笑口常开。《我妈妈》和《我爸爸》撰写文字的手法非常相似,两本书都是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爸爸和妈妈。布朗同样运用对比的句子,形容妈妈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妈妈的歌场像天使,吼叫起来又像狮子;或者说妈妈像猫咪一样柔软,又像犀牛一样强硬。此外,他也使用比喻手法,说妈妈美丽得像蝴蝶,柔软得像沙发……

(4)《我爸爸》 本书画家安东尼·布朗荣获2000年国际安徒生大奖。英国《卫报》称赞他是“天才”。英国《独立报》评价本书“插图令人激赏难忘,用书本鲜见的方式颁扬了父母。”英国《妇女界》称许本书“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会爱上它。”讲述父子亲情的书籍多如牛毛,但是很少有像《我爸爸》这样的角度和方式,真正撼动心灵地描绘了孩子对于父亲的热爱和崇拜。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来描绘一位既强壮又温柔的爸爸,不仅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还温暖得像太阳一样。

(5)《中国民间故事》经典是一盏心灯,不仅照亮孩子的童年,还会照亮孩子的一生!内容简介: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结识个子小但聪明勇敢的葫芦娃,能够了解中国特有的十二生肖的拓序故事,还可以倾听孟姜女的传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既可以教给孩子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

(6)《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版)本书是《孩子最想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之一。该书所挑选的内容都是孩子最渴望得知的问题,文中对这些问题都尽可能用简明的文字来叙述、说明。并且每个“为什么”都配上了精美的卡通插图,使孩子们在视觉上获得所讲内容的感性认识。可充实儿童的头脑,开拓儿童的视野,点燃儿童智慧的火花,能极大地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希望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7)《安徒生童话》内容简介:由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安徒生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瑰宝。它自问世以来,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些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语言优美,主题思想明确,富于时代性和社会性。本套书籍选取了《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之作进行改编,使语言口语化,更加适合当代青少年儿重阅读。以其优美精炼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卡通图片,标有注音的文字,带孩子走进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领略童话故事中的神奇风光。

我们的《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课题组低年级必读书目》选择了内容丰富、形象具体、文字少、故事趣味性强的童话图画书(一年级加注拼音),逐步增加文字的阅读量,让低年级的儿童在有趣的图像和文字的结合中,感受阅读的乐趣;选择了具有更多现实性、体验性、思考性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谣等,使儿童的情趣更加浓厚,吸引其独立阅读完一本书;选择了带有具体感知的动植物知识的启蒙读物,激励儿童产生更多的科学兴趣。

2、制定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标准》。

有了课题组的必读书目,有了各校各具特色的推荐书目,学生们得到了正确的读书引导,这种读书行为在初步形成之时,还需要进一步去巩固,儿童的读书兴趣还需要外力来帮助他保持,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评价,可如何通过评价去激发、保持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如何才能更为全面地去进行评价呢?这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思考、探究的新问题,大家先进行了认真地学习、实践,再进行研究、讨论,最后,我们制定了《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标准》。

附:《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标准》。评价目标:

⑴通过评价,激发低年级儿童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促进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为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⑵通过评价,了解掌握儿童阅读的状况,评估儿童的阅读水平,制定符合儿童阅读特点的阅读指导。

⑶通过评价,完善儿童课外阅读指导,将儿童课外阅读评价纳入对儿童的学力评价体系中,促进课堂阅读教学的提高。评价原则: ⑴坚持差异性原则。

⑵坚持评价标准多样化原则。既有课外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又有课外阅读的结果性评价。⑶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家长,更可以是学生。要以鼓励表扬等方式为主,让儿童从评价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最大限度激发儿童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内容:

主要评价儿童课外阅读的数量,评价儿童课外阅读的技能,评价儿童课外阅读的习惯。阅读数量:

⑴本学段读10-20本童话、寓言、故事等图画书或文字书。⑵本学段完成不少于5万字的阅读量。阅读技能:

⑴能在教师或父母帮助下学习默读。⑵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理解作品内容。⑶能读一个完整的故事

⑷能看懂图的意思,有条理地说出图的内容。阅读习惯:

⑴喜欢阅读,能主动进行阅读。⑵对喜欢的读物有反复阅读的要求 ⑶能专心阅读,不溜号。⑷爱护书籍,保持书籍整洁。⑸乐于把自己的阅读内容告诉他人。《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标准》改变了我市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目标偏高、评价方式单一等现状,关注学生的终身阅读,目标定位准确,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价原则符合我市实情,关注了广大的农村孩子,关注了课外阅读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激励学生互评、自评,评价内容更是丰富全面,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课题组低年级必读书目》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标准》均是我市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首创。3.通过探究,总结了培养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尝试了多种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经实践证明,面对低年级的儿童,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其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⑴师生共读活动 每天教师与学生们共度一段读书时间,有时老师给学生朗读书中的一段文字,有时学生主动上台来朗读一段文字,更多时候师生们都静静地读书。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读书时光,老师成了他们的读书伙伴,和他们读一样的书,他们好奇,他们开心,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会让他读起来更带劲;和老师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他们更主动,他们更积极。长期坚持下来,这个读书活动便成了孩子们一天之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这个读书时间在孩子心中也是最重要的,不容侵占的。共读的氛围,是阅读兴趣的最好的催生素。

⑵评比展示活动 低年级的儿童更渴望舞台,更希望得到展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和各实验学校积极开展了各类评比、展示活动,有“讲故事比赛”、“我喜欢这本书”主题写话比赛、“《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版知识抢答赛”、“儿歌诵读会”、“我的书我来编”、“我是读书小明星”等等深受孩子喜爱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尽量做到面向全体,让每一个爱读书的孩子都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爱读书的孩子都感受到“爱读书真好!”,让每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更加热爱读书;让还不太爱阅读的孩子产生羡慕之情,让还不太爱阅读的孩子产生阅读的渴望。

⑶亲子阅读活动 亲子阅读可以加深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亲子阅读可以让小孩深切地体验到父爱、母爱的温暖,促进小孩的身心健康。家长上班,孩子们上学,情感的交流机会与时间减少了许多。如果每天晚上用上几十分钟进行亲子阅读,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孩子们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爸爸妈妈很爱我”的幸福感觉。日久天长,亲情就会像春雨滋润春苗一般,使孩子茁壮成长。父母热爱阅读对孩子是最好的熏陶,家长们与孩子在一起阅读的时间是美好的,这样一来孩子们将会喜爱阅读,进而培养和养成了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4、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首先是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课题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利用课题博客进行网上学习、交流,并通过听取知名教授龚浩康,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林莘等名师的理论和教学讲座,使新的理念深入了人心,落实在教师们的课题研究活动中。其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如:进修附属小学的实验教师谭娟、樊细英老师,都是从农村中学调入小学的,她们在参加课题研究后,认真钻研,积极实践,已很快的速度成功地转变了角色。在课题组的观摩活动中,她们主动承担了公开课的任务,所上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老师们都说:“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她们的成长。”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以来,实验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评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省级获奖论文三篇,湘潭市级刊物发表文章二篇,湘潭市级获奖论文六篇,湘乡市一等奖九篇,二、三等奖数十篇,参加全市小学教师竞赛活动7人次获一、二等奖,5人次获湘乡市读书征文比赛、书信比赛的优秀指导奖。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家长老师们也感受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如进修附属小学在二年级开展的20分钟现场主题写话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惊讶,一等奖获得者蒋子璨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看了《岳飞传》,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我被主人公岳飞的忠心耿耿吸引住了。它写了北宋时期,岳飞誓死保卫国家的半壁江山,最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还有他的大儿子岳云也被饿死在**亭上。

以后,我生活上要学习岳飞不害别人,做个讲文明的孩子。再如一等奖获得者谢殊立小朋友是这样写的:

我喜欢的书是《彩色国的寻梦队伍》。因为这本书讲述了一群小鸟和一个小女孩经过了种种困难才实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梦想。

我给大家介绍一点吧:小鸟和小女孩看到了一台机器,她们奇怪地问魔女:“这是什么呀?”魔女回答到:“这是实现梦想的机器呀!”她们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梦想后,高兴地回到了彩色国。

这本书真好,我喜欢这本书。作为二年一期初学写话的孩子,能够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写出这么通顺流畅的语段真不简单!《能干的小手》《小松鼠的愿望》《有趣的校园生活》,这一本本充满童趣的书籍是实验班级一年级110班的小朋友自创的刊物呢。

在实验学校里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捧着书本看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我们的实验教师发现孩子们更乐于表达,也更善于表达了。因为阅读,学生们变得更加自信,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们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同年级其他班级学生,也获得的不少骄人的成绩。有易杰、周子涵、李姝洁等11位学生在湘乡市“建书香校园润纯真心灵”讲故事比赛和“全市中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评选”等活动中荣获湘乡市一等奖,17人次获得湘乡市二等奖,42人次获得学校、班级读书活动的一、二等奖。

七、问题讨论

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品尝了收获和成功,特别是学生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备尝了探究的艰辛。尽管我们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们认为留下了两个遗憾。

1、课题组制定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必读书目》和《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评价标准》,对保证低年级儿童的课外阅读的阅读量,培养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正确、全面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如果针对每一本必读书目都设计出导读方案、评价方案,汇集成册,那指导性会更强。

2、面对儿童读书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化”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落实“亲子阅读”等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就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小课题进一步探究。

结束语:课外阅读是个广阔的天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能力是个永恒的课题,它和任何事物一样,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更会不断向更高更好发展。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研究是不会停止的。愿更多领导、专家关注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书香伴他们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

2、《人民教育》 中国教育报刊社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农村语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他们对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特色、今后改革方向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研究站在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如何使语文教育适应当地经济条件,促进学校教育与生产过程结合,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指出要“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作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但是,这些实践与研究往往又是站在了农村经济不发达的,贫穷落后这一层面上进行的。作为21世纪逐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新农村,它的教育又将怎样更好地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研究的新课题。

2、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农村教育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3、从20xx年5月份起,我们学校着手进行课堂改革,从学习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起步,发展到现在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打算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县的各个中小学,进行农村学校高效课堂改革,期间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同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怎样走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的高效课堂改革的路子,是农村学校教研的重要课题。

4、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6、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和完善,优化师生关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我们这里谈的“语文”主要是指语文这门学科,“高中语文”即指高中语文这门课程,它包括课文的教与学、试题研究、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研究等等。

“高效”是在现有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的情况下,教师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索”是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引下,结合农村发展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对语文课堂和课外教学进行的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其核心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代的对话式、交流式的教学组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

(1)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4)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张。

(5)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构建”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识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是具有社会性,强调生生互动,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6)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周至中学高效课堂模式——“三步五环”为窗口,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形成互动的语文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现状。

施行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个案研究。对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高效课堂开展以来的教学实效、学生评价、教师感想以及社会上的要求和建议。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

2、新教学管理模式下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研究,探索高效课堂的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

3、研究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方式对农村中学学生创新意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参与对象:陕西省周至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

2、研究步骤(20xx.4-20xx.12)

(1) 准备阶段:(20xx.4-20xx.5)深入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落实课题实施细则。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教育改革文件,学习语文科的《课程标准》,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合作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专著。

(2) 实施阶段:(20xx.5-20xx.6)

a、(20xx.5-20xx.6)调查研究,明确要求。通过对自身及教研组成员的教学行为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参观了解县内其它学校课堂教学等方法,分析周至县课堂教学现状,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具体要求、学生学习现状、现行教材及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农村中学教育资源情况等等。

b、(20xx.9-20xx.10)设计案例,具体实施。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整改和提高。

c、(20xx.11-20xx.12)小结规律,进一步实施。小结一年来课题开展情况,总结并探索出有关规律及体系,根据这些规律、体系及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实践。完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和相关案例的搜索整理。

(3) 总结阶段:(20xx.11-20xx.12) 汇总研究资料,统计相关数据,分析综合,撰写课题报告。邀请上级领导、专家进行结题评鉴。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学生,研究者又是农村中学教师中的一员,我们学校作为我县农村中学的领头军,担负着把农村教育提升上去的神圣使命,因而我们自身的行动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具体过程中结合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调查研究

研究方案教学设计文献资料交流学习

教学反思

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学生的反馈意见研究论证

实践理论

反复分析、评价

概括、调整

2、文献资料法。

对国内外有关语文教学的材料加以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3、调查分析法。

通过对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为发展

农村教育提供依据。

4、个案研究法。

围绕典型个体案例开展研究,全面调查和剖析,寻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方法。

5、经验总结法。

重视积累,及时总结,形成规律和方法。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刻制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2、撰写课题研究心得,并形成研究论文。

3、整理编排研究期间的教学课件、调查访谈录音及问卷调查等相关资料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也发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研究课外阅读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整合也鲜有论述。我们认为: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我们在我校进行“大阅读”特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

阅读教学研究并申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为我校的课内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鉴于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与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揭示他们相互关联的特点、规律;

2.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转化为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途径;3.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阐述。

(二)实践价值

1.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语文学习中阅读学习的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

2.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的教育对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而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关注孩子精神的建构,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研究。课堂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2、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4、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重点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阅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本研究的重点。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应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小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设立为:“读书节”。

B、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

(3)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

(4)分年级建立“阅读记录卡”。

(5)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C、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

(4)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于20xx年被确定为县级的书香校园,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都十分重视,有一定的阅读氛围。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卢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组织和总结,并参与一线实践)

副组长:张雪云(课题研究监督和一线实践工作)

实验教师:仲济山、王星友、张秀华、王德毅、张雪云、张彩霞、左金鹏、佟海英等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进行课题规划、构建,组织部署、协调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课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负责一项研究工作,深入指导实验,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副组长具体组织实施课题工作,做好课题跟踪、检查、矫正及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每人负责一项研究内容,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指导实验老师开展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及反馈研究成果。

实验组成员根据实验实施方案和课题组研究计划,具体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实验资料,反馈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成果。

八、预设的研究成果

1.参研教师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2.参研教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录。

3.深入研究,形成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成果。

4.形成“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一线语文骨干教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课题组组长卢海英老师是昌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曾经参与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张雪云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昌邑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参与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仲济山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业务能力很棒。

研究基础。我校大面积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学校附近有图书馆,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校的阅读环境、读书氛围都使此项研究的开展成为可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打印机,建成了校园网班班通,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成员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图书室藏书达10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种报刊杂志200多种,可以随时阅读。

组织保障。学校长期坚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实验基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网络,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学校具备充分的实验条件,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数据的统计全部运用计算机操作,有建立原始资料档案、进行各种能力测试的经验和手段,资料充分,科研经费能得到充分保障。实验的理论指导、技术处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显示由学校教科室统一负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为我们课题组提供各项研究资金和资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要求”:

1、时间要求。一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二是统一指导的时间,每月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三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要求。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4、检查要求。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是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有时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进行课前,而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其语文学习的重点由原先的识字写字转移到句、段、篇的阅读能力培养上。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此结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研究”这一课题,个人提出了《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小课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培根说的:“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2、思考语文的预习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数学预习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争取取得预设的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4、使学生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

(3)文献资料法: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理论及方法。

(4)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二)课题实验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认真选题,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深入开展各项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活动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五、评价方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考查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时候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工作报告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4

一、研究背景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做作业,是个学生就跑不了。但问题是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存在“三点半”放学现象,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没想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而且校外增加的负担处于失控、失管的状态。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只有通过减轻课业负担,才能保证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健康快乐成长。

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这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小学语文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人们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疼。反复的听、读、写、练,虽然能够识记大量语文课文知识,但难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更难以孕育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应试训练色彩浓厚,造成了作业失去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

如今,相关的教辅材料到处都是《同步练习》、《小状元达标练习》、《全能辅导》、《快乐课堂》等练习书籍和各类试卷被许多教师或家长加压在学生的身上,造成了语文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常常为作业而伤脑筋。很多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和日记等作为对语文老师最大的希望。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其所学知道的东西仍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地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

本课题针对学生作业单调、枯燥,量多而脱离实践,与新课程的理念显得格格不入的现状,我们将积极尝试,努力创新,从作业形式、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着手,在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在评价上倡导参与、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性,使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并运用新课程关于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和苏联教有家巴班斯基的“优化”的理论为依据实施本课题的研究。

、对课题研究的基本认识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建立省时高效的作业观念,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实践、创新等能力。培养学生会学语文、愿学语文的能力与意识。

2、探索语文作业设置的内容和呈现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作业设置的内容要关注学科主题类作业和拓展实践类作业,引入多元的作业布置体系,争取涵盖基础巩固型作业、思维想象型作业、社会实践型作业、合作探究型作业、读书拓展型作业等内容。

4、作业设置的形式要涉及预习类作业、巩固类作业、拓展类作业,兼顾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的质量效率。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标准个性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主体互动化。

(二)研究原则

作业是学习活动中的任务设计,是基于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作业改革与研究首先要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策略,我们提出应注意以下原则:

1、多种作业整合的原则

有人说:目标越明确,成功的机会越大。我认为:作业设置也是这样,越简单明了,作业效果会越好。

2、趣味性原则

作业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规律和学科特点,按照“探究性、体验性、交互性、做中学”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作业。

4、多元化原则

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业,发展学生个体多方面的素质。

5、实践性原则

作业应引导学生做中思考,练习中应用,探索中实践,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6、启发性原则

作业应当最大限度的减少机械性,增强启发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实际情况出发,与研究人员合作,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2、综合调查法: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进一步调整研究方案。

4、比较法和观察法:通过对传统作业形式与新的具有个性化的作业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及完成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对学生作业设计方案不断调整,以最优化的作业形式呈现给学生。

、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分析

(1)国内现状

从我国来看,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己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很多。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了一些具体的制度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和书写时间有一个严格的限制,一且违反规定就严格处理,促使教师布置作业合情合理。同时学校加大了课堂改革的力度,构建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助探究得到解决,学生课外作业量相对有所减少。同时对作业设计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作业形式灵活多样,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注趣味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愿做作业、乐做作业。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现状

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问题,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中西方学者普遍认可家庭作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过量的家庭作业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本世纪美国小学生课外作业的量就经历了谴贵课外作业给儿童身心健康带来的弊害到课外作业被大量削减,又到决心大抓教育质量,要求增加作业量的过程。在日本,曾由于考试竞争的压力、学习任务的繁重,许多小学生都产生了厌学心理,小学生的健康状况日趋下降。在英国,虽然有一部分私立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在校做作业,但从总体看,英国小学生课外作业量仍低于或不超过美国。此外,欧洲的一些国家甚至于不给小学生留作业。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小学生课外作业的现状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美国教学问题专家哈里斯,库帕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令人深思:家庭作业对小学生来说,尽管作业对他们的成绩真的有效,那也是很小。综上所述,作业数量与质量方面的种种问题,激发人们对小学生课外作业问题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

(3)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通过课题研究,使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科学化、生活化和最优化,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有发展公民功能。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概念。

、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校领导的重视与健全完善的科研制度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学校在资料、人员、时间及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课题组成员为学校领导和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并且有着扎实的教有理论底蕴,科研能力强,这是科研能够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课题组成员有明确分工,围绕课题研究总目标,根据各自侧重点开展课题研究,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团结协作。拥有这样一支领导有力,理念先进,实践大胆,富于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根本保证。

、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图书资料的查阅,了解国内相关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状况,为本课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方法,分析本校学生语文作用量、作用形式和教师作业设计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施依据。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的始终。在明确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研究方案,通过实践研究与专家咨询等方法,不断完善研究方案,从而形成优化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

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理论研究准备阶段: (20xx年10月至12月)

1、调查了解学生作业现状

2、搜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二)现状调查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3月)

1、调查本校学生语文作业量、作业形式和评价形式的现状。

2、调查本校学生语文教师作业设计的现状。

3、调查本校学生对语文作业和心理负担的现状。

(三)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4月至7月)

1、课题的成员根据预先安排的分工有机结合、分工合作地进行研究与探索,并做好调查报告,撰写研究案例。

2、不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初步形成体系。

3、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

(四)总结提炼阶段(20xx年8月至9月)

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2、对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优化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初探》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案例集。

2、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多样性评价方法集。

3、课题结题报告。

4、相关教研论文。

、课题成员及分工

1、课题组负责人:

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检查本组成员对课题的实施研究情况,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课题组成员:

十、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5

1、背景:在课堂研讨活动中,我校语文教师多关注学习目标及内容所运用的方法策略,对于语文课堂的开讲导入思考较少。针对语文教师开讲随意或单刀直入不讲究科学性、艺术性等问题(如呆板生硬,缺乏知识的有效衔接;晦涩难懂,消解了课堂的有效生成;简单随意,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起点等),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带动本校语文教师学习和借鉴语文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想进一步提升我校语文教研层次,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带动并促进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引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新课程基本理念下,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可充分将此理念融汇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当然也包括导入环节。

2、意义: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打造高效课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2、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

3、课题解读:

语文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以及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是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状态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课堂导入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本课题研究中,教师可根据单元体系,不同文体;作文课,阅读课等不同内容或课型的导入方法,寻找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求知欲,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种策略,同时为教师有效的开讲提供方便与指导,提升语文教师的导入技能,为校本教研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和模式。

1、研究内容:

(1)根据单元体系主题的特点,制定不同开讲方法。

(2)依据不同文体制定相应导入教案。

(3)阅读课和作文课导入方法的摸索与制定。

(4)将语文开讲的多种方法,操作可效性进行整理,建立课堂导入模式库。

(5)能对本人或他人的导入技能进行评价。

2、主要研究阶段:

(一)准备阶段(.6-8):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召开课堂开题会,之后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期。

(二)实施阶段(20xx.9-11中旬):实施课题研究,开展实践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9月中上旬,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

(2)10月下旬至11月,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实施、验证、不断修改总结导入的特点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并归纳特色导入方案,写出随笔、案例、设计、论文等,上传中期报告。

(3)月中上旬至于2月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导入方案。

(4)203至4月,课题负责人归类各种资料。

(三)总结阶段(.5月下旬):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文献法:搜集利用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个案研究。并采用案例分析、学生访谈、调查问卷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深入而全面的认识语文课堂导入的特点;。

(2)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4)关于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课堂教学案例展示;。

(5)课题负责人所写的相关论文、教学反思、研究体会、随笔杂感等;。

(6)语文课堂导入多样方法的教学设计;。

(7)语文课堂导入多样方法的优质课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6

一、课题名称: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3、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目前对于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二期课改的语文新教材中相当重视语文作业的内容,注意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还加强了感悟、积累、实践,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学生的生活。此外,近几年的好多语文教学类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关于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的文章。这些都为本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提供了借鉴的条件。

2、国外方面:对于学生作业的设计,国外的教学家们早已摈弃了课本的约束,课文的限制,大多采用开放式的、综合性的作业,通过教师自己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同事相互合作来完成某一专题研究,这也为本课题进行课题实验开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研究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有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能初步总结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教学策略、操作方法,以达到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创造一种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氛围。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功能。语文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优化语文作业的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优化语文作业的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优化语文作业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为设计出源自于师生双方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

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量力性和差异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容量。语文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作业量应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则,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则,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要有差异性,做到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整合。在作业设计中,把语文学习与学习其他学科整合起来,使语文作业有机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作业的过程性和激励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评判。使作业的评判做到过程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师生都是作业评判的主题,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步骤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将实验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做好课题研究前的测试与信息搜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拟定测查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教师问卷表,以及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观察表和评分标准。

2、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第一阶段:通过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对学生作业进行心理分析,找到作业设计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作业兴趣;收集资料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活动中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2)、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丰富作业内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作业方式和内容,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作业设计,研究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有效作业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

小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和教师问卷表

2、实施阶段:

各阶段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跟踪表

3、总结阶段: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编撰研究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4、最终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研究案例汇编、研究论文。

七、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相关课题在不同的学校也曾研究过,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课题申请人及参与者都是小学一线教师,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为研究者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文献,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务处、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7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升写作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升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升教学水平,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升习作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平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升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升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平台,享受表达的乐趣。

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辅助作用研究。。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图1 课题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时间

研究内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03-20xx.04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04-20xx.06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07-20xx.10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平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8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语文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读不连贯,特别是长句 ;第二、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第三、容易读错字,或添字、漏字;第四、诗歌、儿歌容易读成快板;第五、齐读中跟着人家节奏读,造成严重拖音;第六、有畏难情绪,不喜欢朗读;第七、朗读时缺乏感情。

所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许多名家有关朗读的论述。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内容

1、以语文课堂为实践基地,探索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朗读指导方法,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学好语文。

2、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3、制定一套有效朗读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探索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研究的对象

低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七、研究的策略

1、研究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当今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存在的弊端,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

2、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1)课内──训练朗读

A、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B、利用插图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有着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艳,易于观察,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适时的运用插图配合朗读,会事半功倍。既对学生进行了图文结合的训练,为以后看图写话也打下了基础,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C、配上音乐进行朗读

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应配一些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反复的配乐朗读、吟诵之中,达到了积累语言、训练朗读节奏、培养语感的目的。

D、生动传神表演朗读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童话故事中……

(2)课外──拓展朗读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置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

(3)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3、对促进朗读的相关元素的研究

朗读教学与文本、生活、正确把握文本基调等方面息息相关,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元素研究透,能更好地促进有效朗读。

八、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二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10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九、课题预期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课例、案例等资料,阶段性总结 .

3、整理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及职责

课题负责人:彭小英(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9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2、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4、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四是表演作业。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又如在日本,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非常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如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自己设计自己的郊游”、“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3——-.5)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6-.9)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

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9——.1)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1-.5)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形成本班在“课前检测、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作业设计上的特色。

2、撰写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对作业评价的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3)19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平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 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组

二0XX年二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1

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

经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审批,教师进修学校确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项目,被确立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下面仅就开题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立项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水平。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要求我们要通过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小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向吉林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拓展性阅读教学”立项的申请。经过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的论证研究,于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学习流程。

拓展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拓展性阅读的预期效果,我们初步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1)明确拓展性阅读的内容、方向,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3)在教师指导下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

(4)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加深对拓展性阅读主题的理解。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类。

(1)资料的收集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填写“拓展阅读卡”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全面的了解,以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交流。

(2)资料整理归类

在学生收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进行指导。

3、检查落实

给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设计“拓展阅读卡”,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000字左右。文体安排: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4、展示成果

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学困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等。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1、珲春市一小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学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几年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了吉林省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学校拥有一个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并且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查阅书面资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提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开设了微机课,为学生拓展性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学习,四、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也配有电脑,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提供了便利。

3、本课题负责人承担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以来,多次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20xx年,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研员。

参研人员中,张桂艳老师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董丽红、刘春霞两位教师不但是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干教师。张世花老师是州级名师,郝丽媛和宁玉参两位老师是州级骨干教师。她们都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是善于潜心钻研的科研型教师。

4、课题组一定会紧紧依靠顾问组,形成合力,协作研究,攻关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组织机构。

2.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听取实验教师汇报。

3.按时培训实验教师。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增强信心,提高素质。

4.实验教师按时写教学反思,积累资料,及时获得信息及反馈。

各位领导,老师们,基于上述各种情况,我们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在珲春市一小李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2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类教学机构对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日趋重视。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感到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在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各种原因将这一主体淡化,更多老师将教材和目标的达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学生的主体进行了淡化,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端的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试图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各年级既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实验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做到诸方面的有机统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做到,在阅读中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各种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又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主体性原则:在实验研究中,教师必须尊重、相信、理解、爱护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信息。

3、科学性原则:典型引路,逐步渗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规律,又能要诱导他们掌握各类不同文体的具体学法。

4、创新性原则:坚持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要不断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理论,发现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多出新经验,多出新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的重点

1、注重培养低段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勤记、善用的阅读学习习惯的研究并作科学的`指导。

2、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手、脑合作,在理解中去达到阅读的目的——记忆和运用。

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 从学生角度考虑:

(1)培养小学生主动开展阅读活动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主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

2. 从教师角度出发:

(1)初步建立系统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2)进行适合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材料的编集。

(3)建构切合实际的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内容设计: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试图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

1.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保证阅读教学组织地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和深入,而且阅读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自主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研究和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主观能动,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内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阅读,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对质和量要求有弹性的作业,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练习作业。这样,通过阅读作业,我们便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尚浅,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时总会碰到看不动、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师生合作,明确目标

人的意志行动特点之一是意志行为,即人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知道行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怎样达到这目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当然,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达不到,容易受挫而丧失信心,太低,不须努力就可达到,进步不明显。适度的目标会让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都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生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最终获得成功。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的独立性还未成熟,情感的体验因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还不稳定,“受暗示性”还较强,所以,榜样的权威作用,有时要比规划、公约、批评效果好。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通过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提高学生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3.集体活动法

在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中,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的差异,客观上取决于集体的品质。先进的集体,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训练中,教师应结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结伴活动、个人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过程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制订此课题的实施方案。

措施:a. 组织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按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系统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及有关理论资料,并形成制度。 b.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和个案诊断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继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经验,探讨更多的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课题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教学演示和说课分析,形成教学资料,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相应的论文,并积极投稿。

3.总结阶段

分析总结研究过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措施:a. 组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活动,资料汇总活动。b. 写好研究报告。c. 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过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3.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

4.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的积累。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项,申报审批表。为全面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以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培养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报了此课题。

2、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等。本课题组既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实际,本课题组组织了讨论会、交流会、课例展示等方式,针对一线掌握的资料和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赞赏地结合,并研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计划。

3、第三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实施阶段:实验、探索

(1)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根据实施方案,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边行动,边研究,边创新。

(2)设计教研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学实际进行实践探索。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的研究,平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摘抄,根据学生摘抄内容进行批阅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理论成果。

(3)以课堂为实验的基地,推广研究成果。把总结出的培养的验,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推广研究成果,验证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合理性,再进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讨,再升华,这样循环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阅读的效率。

4、第四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完善 升华

(1)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研究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筛选,优化整合,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试验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结题报告等。

(3)总结研究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期工作作准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3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

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401。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 情绪。因此 “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 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理论依据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 的孩子, 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四、实用价值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五、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课题酝酿提出阶段,完成申报。

2、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预习指导及其策略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2、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3、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形成结题报告; 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材料;

2、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课件等;

3、进行课题汇报鉴定。

八、预期成果

1、论文,课件。

2、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

3、研究报告。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3)19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平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 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组

二0XX年二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工作报告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

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401。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 情绪。因此 “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 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理论依据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 的孩子, 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四、实用价值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五、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课题酝酿提出阶段,完成申报。

2、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预习指导及其策略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2、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3、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形成结题报告; 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材料;

2、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课件等;

3、进行课题汇报鉴定。

八、预期成果

1、论文,课件。

2、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

3、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4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2、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4、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四是表演作业。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又如在日本,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非常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如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自己设计自己的郊游”、“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3——-.5)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6-.9)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

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9——.1)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1-.5)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形成本班在“课前检测、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作业设计上的特色。

2、撰写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对作业评价的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5

一、课题名称: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3、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目前对于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二期课改的语文新教材中相当重视语文作业的内容,注意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还加强了感悟、积累、实践,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学生的生活。此外,近几年的好多语文教学类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关于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的文章。这些都为本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提供了借鉴的条件。

2、国外方面:对于学生作业的设计,国外的教学家们早已摈弃了课本的约束,课文的限制,大多采用开放式的、综合性的作业,通过教师自己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同事相互合作来完成某一专题研究,这也为本课题进行课题实验开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研究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有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能初步总结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教学策略、操作方法,以达到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创造一种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氛围。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功能。语文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优化语文作业的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优化语文作业的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优化语文作业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为设计出源自于师生双方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

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量力性和差异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容量。语文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作业量应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则,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则,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要有差异性,做到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整合。在作业设计中,把语文学习与学习其他学科整合起来,使语文作业有机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作业的过程性和激励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评判。使作业的评判做到过程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师生都是作业评判的主题,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步骤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将实验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做好课题研究前的测试与信息搜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拟定测查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教师问卷表,以及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观察表和评分标准。

2、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第一阶段:通过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对学生作业进行心理分析,找到作业设计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作业兴趣;收集资料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活动中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2)、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丰富作业内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作业方式和内容,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作业设计,研究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有效作业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

小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和教师问卷表

2、实施阶段:

各阶段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跟踪表

3、总结阶段: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编撰研究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4、最终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研究案例汇编、研究论文。

七、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相关课题在不同的学校也曾研究过,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课题申请人及参与者都是小学一线教师,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为研究者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文献,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务处、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6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省内外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目前,许多学校纷纷把“小学语文积累”作为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这些学校在小学语文积累方面的主要做法是: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积累的主渠道,探索出“自主阅读,自我积累,”的教学模式,将语言文字内化;有的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实践活动,通过“班级读书会”、“师生共读一本书”等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有的学校在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积累好词佳句分类积累等。

(二)本选题的理论意义、研究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还包括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一个小学生语文素养好与坏,主要是以各种能力的高低去衡量。而各种能力的高低,其实就是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的。能力的前身是方法,方法掌握多了,就形成了能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还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还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45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实践探索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积累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广读书、丰富语言积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积累,从小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语文教育观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大视野,教师要胸怀远大目标,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说明,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由此可知,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接受的信息量就增加了,这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可见,课外、校外资源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给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积累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的环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语言积累”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积累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吸收到更多的“精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本选题的创新程度。

积累有助于表达,好的词句、精彩片断有助于学生说话和习作。更为重要的是,积累是一种“再生能源”,它反作用于再学习,一旦燃烧起来,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宝。理解词义除了用到字典、词典外,还需要生活积累的参与。推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除了联系上下文,离不开自己各方面的积累。材料积累多了,知识面广了,能力增强了,基础平台高了,看问题也就全面了,学习新知的兴趣也就浓了,学习效果就好,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而又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研究分析省内外兄弟学校的研究的经验成果出发;从农村乡镇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出发;从我中心校师资现状和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小学生语文积累运用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一)研究方法与途径:

1.(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语文积累的看法及对语文积累运用的建议。(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省内外相关小学关于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的信息,结合本校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3).实践行动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2.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路线。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用心的教育学理念做指导,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质,并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

3.以点带面,推动全局。骨干教师是教育科研的排头兵,让他们做课题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依靠骨干教师的带动示范作用,传播信息,辐射成果,推动新的教

育理念,新的教法、学法在全镇开花结果。从学校规模来说,以3所完全小学带动11所非完全小学。边实践边总结把成功的做法推广到各小学。

4.寓课题与常规活动之中,把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与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二)重要观点: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成人一样,赋予他们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尽可能为学生语文积累提供更多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个性潜能得到做大限度的发挥。

2.遵循整体性原则。树立大的教学观念。注意各种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功能,主要是做好教法与学法的紧密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

3.把握课堂教学是积累的主渠道。阅读是表达的基础,从阅读到写作,必须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教材是最好的范文。小学语文新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使学生在潜心学文中读中积累。

4.注重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进行积累。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将课内学习内容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机结合,通过课外阅读书报刊、看电视电影,听广播,上网,参加各种活动等,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积累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语文积累能力。

5.探索实践积累与运用间的关系。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更好地表达服务,为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条件。反过来,运用亦是提高积累质量的重要手段。运用可加深理解,唤起学生的记忆。

6.引导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7.提高教师指导课内与课外积累的能力及教科研水平。

三、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的教育理念,本着以“教材为根本,适度拓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分类积累”活动,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积累好词佳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二):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教育论文撰写与例举:叶昂龙,宁波出版社,XX年。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XX.5第一版。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一)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了“十五”市级课题“小学生乐学、善学、会学、活学”研究课题。

(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和时间保证:

中心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后勤人员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处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本课题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1.从学校和学生情况来看,XX年以来,我校一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低年级从“我的采蜜集”入手,中高年级开展了“分类积累”,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积累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主动积累的习惯,并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和运用,这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从课题研究的人员来看,课题组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并且多次在县和大学区级教学活动中做课,有多篇论文获奖、发表。

3.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XX.4—XX.5)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收集文献及实践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制定研究方案,准备开题报告,培训课题组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XX.6—XX.6)实验阶段。

(1)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新课标等基础理论,并深入实践研究。

(2)各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开展具体研究,重视个案积累。根据各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及时总结反思,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3)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及时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XX.7—XX.8)总结阶段。

(1)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2)推广研究成果。

(三)资料设备:电脑、多媒体、网络、图书、科研场所等。中心校责成一名教导主任专门负责课题所需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在保存书面文档的同时,保存电子文档。

(四)科研手段:我们将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修工作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3所完全小学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引领,聘请教研室同志做课题顾问。通过组织开展理论讲座、听课评课、主题研讨、小小展示台、学习小标兵评比等活动,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积累成果。走出去,请进来,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把课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7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语文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读不连贯,特别是长句 ;第二、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第三、容易读错字,或添字、漏字;第四、诗歌、儿歌容易读成快板;第五、齐读中跟着人家节奏读,造成严重拖音;第六、有畏难情绪,不喜欢朗读;第七、朗读时缺乏感情。

所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许多名家有关朗读的论述。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内容

1、以语文课堂为实践基地,探索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朗读指导方法,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学好语文。

2、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3、制定一套有效朗读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探索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研究的对象

低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七、研究的策略

1、研究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当今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存在的弊端,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

2、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1)课内──训练朗读

A、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B、利用插图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有着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艳,易于观察,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适时的运用插图配合朗读,会事半功倍。既对学生进行了图文结合的训练,为以后看图写话也打下了基础,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C、配上音乐进行朗读

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应配一些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反复的配乐朗读、吟诵之中,达到了积累语言、训练朗读节奏、培养语感的目的。

D、生动传神表演朗读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童话故事中……

(2)课外──拓展朗读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置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

(3)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3、对促进朗读的相关元素的研究

朗读教学与文本、生活、正确把握文本基调等方面息息相关,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元素研究透,能更好地促进有效朗读。

八、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二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10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九、课题预期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课例、案例等资料,阶段性总结 .

3、整理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及职责

课题负责人:彭小英(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8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是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有时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进行课前,而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其语文学习的重点由原先的识字写字转移到句、段、篇的阅读能力培养上。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此结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研究”这一课题,个人提出了《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小课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培根说的:“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2、思考语文的预习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数学预习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争取取得预设的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4、使学生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

(3)文献资料法: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理论及方法。

(4)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二)课题实验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认真选题,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深入开展各项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活动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五、评价方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考查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时候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9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也发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研究课外阅读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整合也鲜有论述。我们认为: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我们在我校进行“大阅读”特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

阅读教学研究并申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为我校的课内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鉴于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与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揭示他们相互关联的特点、规律;

2.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转化为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途径;3.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阐述。

(二)实践价值

1.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语文学习中阅读学习的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

2.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的教育对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而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关注孩子精神的建构,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研究。课堂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2、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4、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重点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阅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本研究的重点。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应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小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设立为:“读书节”。

B、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

(3)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

(4)分年级建立“阅读记录卡”。

(5)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C、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

(4)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于20xx年被确定为县级的书香校园,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都十分重视,有一定的阅读氛围。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卢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组织和总结,并参与一线实践)

副组长:张雪云(课题研究监督和一线实践工作)

实验教师:仲济山、王星友、张秀华、王德毅、张雪云、张彩霞、左金鹏、佟海英等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进行课题规划、构建,组织部署、协调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课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负责一项研究工作,深入指导实验,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副组长具体组织实施课题工作,做好课题跟踪、检查、矫正及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每人负责一项研究内容,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指导实验老师开展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及反馈研究成果。

实验组成员根据实验实施方案和课题组研究计划,具体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实验资料,反馈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成果。

八、预设的研究成果

1.参研教师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2.参研教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录。

3.深入研究,形成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成果。

4.形成“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一线语文骨干教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课题组组长卢海英老师是昌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曾经参与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张雪云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昌邑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参与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仲济山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业务能力很棒。

研究基础。我校大面积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学校附近有图书馆,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校的阅读环境、读书氛围都使此项研究的开展成为可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打印机,建成了校园网班班通,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成员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图书室藏书达10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种报刊杂志200多种,可以随时阅读。

组织保障。学校长期坚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实验基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网络,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学校具备充分的实验条件,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数据的统计全部运用计算机操作,有建立原始资料档案、进行各种能力测试的经验和手段,资料充分,科研经费能得到充分保障。实验的理论指导、技术处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显示由学校教科室统一负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为我们课题组提供各项研究资金和资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要求”:

1、时间要求。一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二是统一指导的时间,每月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三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要求。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4、检查要求。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 “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 “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 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xx.5——20xx.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xx.5-20xx.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xx.9-20xx.2 )

时段一(20xx.9 ----20xx.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

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

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

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1

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

经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审批,教师进修学校确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项目,被确立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下面仅就开题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立项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水平。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要求我们要通过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小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向吉林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拓展性阅读教学”立项的申请。经过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的论证研究,于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学习流程。

拓展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拓展性阅读的预期效果,我们初步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1)明确拓展性阅读的内容、方向,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3)在教师指导下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

(4)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加深对拓展性阅读主题的理解。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类。

(1)资料的收集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填写“拓展阅读卡”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全面的了解,以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交流。

(2)资料整理归类

在学生收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进行指导。

3、检查落实

给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设计“拓展阅读卡”,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000字左右。文体安排: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4、展示成果

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学困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等。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1、珲春市一小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学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几年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了吉林省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学校拥有一个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并且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查阅书面资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提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开设了微机课,为学生拓展性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学习,四、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也配有电脑,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提供了便利。

3、本课题负责人承担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以来,多次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20xx年,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研员。

参研人员中,张桂艳老师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董丽红、刘春霞两位教师不但是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干教师。张世花老师是州级名师,郝丽媛和宁玉参两位老师是州级骨干教师。她们都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是善于潜心钻研的科研型教师。

4、课题组一定会紧紧依靠顾问组,形成合力,协作研究,攻关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组织机构。

2.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听取实验教师汇报。

3.按时培训实验教师。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增强信心,提高素质。

4.实验教师按时写教学反思,积累资料,及时获得信息及反馈。

各位领导,老师们,基于上述各种情况,我们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在珲春市一小李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2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升写作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升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升教学水平,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升习作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平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升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升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平台,享受表达的乐趣。

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辅助作用研究。。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图1 课题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时间

研究内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03-20xx.04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04-20xx.06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07-20xx.10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平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3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类教学机构对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日趋重视。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感到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在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各种原因将这一主体淡化,更多老师将教材和目标的达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学生的主体进行了淡化,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端的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试图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各年级既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实验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做到诸方面的有机统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做到,在阅读中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各种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又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主体性原则:在实验研究中,教师必须尊重、相信、理解、爱护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信息。

3、科学性原则:典型引路,逐步渗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规律,又能要诱导他们掌握各类不同文体的具体学法。

4、创新性原则:坚持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要不断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理论,发现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多出新经验,多出新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的重点

1、注重培养低段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勤记、善用的阅读学习习惯的研究并作科学的指导。

2、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手、脑合作,在理解中去达到阅读的目的——记忆和运用。

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 从学生角度考虑:

(1)培养小学生主动开展阅读活动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主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

2. 从教师角度出发:

(1)初步建立系统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2)进行适合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材料的编集。

(3)建构切合实际的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内容设计: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试图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

1.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保证阅读教学组织地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和深入,而且阅读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自主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研究和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主观能动,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内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阅读,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对质和量要求有弹性的作业,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练习作业。这样,通过阅读作业,我们便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尚浅,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时总会碰到看不动、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师生合作,明确目标

人的意志行动特点之一是意志行为,即人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知道行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怎样达到这目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当然,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达不到,容易受挫而丧失信心,太低,不须努力就可达到,进步不明显。适度的目标会让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都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生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最终获得成功。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的独立性还未成熟,情感的体验因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还不稳定,“受暗示性”还较强,所以,榜样的权威作用,有时要比规划、公约、批评效果好。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通过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提高学生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3.集体活动法

在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中,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的差异,客观上取决于集体的品质。先进的集体,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训练中,教师应结合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结伴活动、个人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过程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制订此课题的实施方案。

措施:a. 组织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按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系统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及有关理论资料,并形成制度。 b.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和个案诊断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继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经验,探讨更多的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课题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教学演示和说课分析,形成教学资料,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相应的论文,并积极投稿。

3.总结阶段

分析总结研究过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措施:a. 组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活动,资料汇总活动。b. 写好研究报告。c. 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过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3.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

4.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的积累。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项,申报审批表。为全面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以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培养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报了此课题。

2、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等。本课题组既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实际,本课题组组织了讨论会、交流会、课例展示等方式,针对一线掌握的资料和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赞赏地结合,并研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计划。

3、第三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实施阶段:实验、探索

(1)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根据实施方案,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边行动,边研究,边创新。

(2)设计教研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学实际进行实践探索。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的研究,平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摘抄,根据学生摘抄内容进行批阅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理论成果。

(3)以课堂为实验的基地,推广研究成果。把总结出的培养的验,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推广研究成果,验证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合理性,再进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讨,再升华,这样循环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阅读的效率。

4、第四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完善 升华

(1)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研究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筛选,优化整合,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试验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结题报告等。

(3)总结研究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期工作作准备。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3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研究背景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及设想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14.4.15 篇二: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农村语文教育问题一直是......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开题报告 临沂第二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

    “学科分层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学科分层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首位,......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共5篇)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背景 (1)时代需求:写作无处不在,上起领导发言稿、作报告,下至朋友间的问候祝福,生活中的领款借物等,都需......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临淄区实验小学 赵秀峰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一、 问题的提出 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发现,《新课程标准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

    快乐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五篇

    快乐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开 题 报 告 1.课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情绪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自认为能够专心听讲、积极举手、认真做笔记课堂学习状态很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