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方式综述
【摘要】 在《战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探索、学习处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的实例,探讨《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 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教学方式
战略管理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主要以企业发生的战略管理问题为讨论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可通过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探索、学习处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战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战略管理案例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案例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方式。
一、理论+案例+理论
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先讲授部分概念和理论,利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分析几个案例,接着讲一些理论,再进行案例分析。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和认识有所欠缺,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概念和相关理论的过程中,可穿插案例来分析解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便于学生理解。如在讲述什么是战略时,先对战略的涵义进行理论剖析,然后通过一个典型的战略案例来做进一步的阐释。再进入下一个理论知识点的剖析。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战略的含义。
1.案例:“隆中对”与天下三分的战略。《三国演义》第38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详细、生动地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情景。当诸葛亮闻知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将军之志”,又受刘备的三顾之恩,便在茅屋中为刘备献出了自己的谋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先对曹操、孙权、刘备三方的实力作了分析,接着提出了自已的谋略。
2.曹操――地位无法动摇。“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孙权――根基牢固,应作为盟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4.刘备―皇室成员身份具有号召力,善于收罗人才。“将军乃汉窒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乌率益州之众以出奏川,百姓有不章食壶浆以迎将军剩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窒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口中原也。”
二、案例+理论
在讲解某一理论之前,先引入案例,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后,再讲授与案例有关的理论。如在讲解成本领先战略前,引入一段关于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的实例。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从获得什么是成本领先战略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引出成本领先战略的内涵及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意义等理论知识。
案例:格兰仕的成本领先战略
格兰仕的特点在于它一直宣称要做家电业的“世界制造中心”,钟情于给国际知名家电品牌做oem,格兰仕的总体思路非常明确,目标是以规模和成本优势来整合家电行业。1996年,格兰仕将微波炉在国内的售价一次性下调40%,结果销量立即从上年的20万台猛增至65万台,生产占有率上升至近35%,确立了在微波炉行业的霸主地位。之后格兰仕大幅降价行为接连不断,屡次挑起价格战。“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价格战被认为是两败俱伤的初级竞争手段,国内彩电行业的价格战就是明证。格兰仕价格战是在规模前提下的价格战,每当产销规模上一个台阶,就大幅下调产品价格。比如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就把出厂价降到200万台规模企业的成本价以下,使规模在200万以下的企业难以承受。通过此策略,格兰仕树起一道门槛,要想进入这个行业,就要投巨资达到更大的生产规模,以期超过格兰仕的盈利水平,否则就是亏损。国外许多著名家电企业都逐渐认识到,格兰仕的生产规模使其构建起一道价格壁垒,与其去和格兰仕硬拼,不如将产品的生产环节包给格兰仕。
三、理论+案例
1.优势strengths。沃尔玛的销售额在近年内有明显增长,在全球化范围内迅速扩张。(如它收购了英国的零售商asda)。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的信息技术所支持的国际化物流系统。如在该系统支持下,每一件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每一间卖场运输、销售、储存等物流信息都可清晰地了解,信息技术也加强了沃尔玛高效的采购过程,沃尔玛的一个焦点战略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优秀的人才是沃尔玛在商业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沃尔玛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对优秀员工进行培训并建立忠诚度。
3.机会opportunities。采取收购、合并或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其他国际零售商合作,专注于欧洲或大中华区等特定市场。沃尔玛的卖场当前只开设在少数国家。因此,拓展市场(如中国,印度)可带来大量的机会。沃尔玛可通过新的商场地点和商场形式来获得市场开发的机会。更接近消费者的商场和建立在购物中心内部的商店可使过去仅仅是大型超市的经营方式变得多样化。沃尔玛的机会存在于对现有大型超市战略的坚持。
4.威胁threats。沃尔玛在零售业的领头羊地位使其成为所有竞争对手的赶超目标。沃尔玛的全球化战略可能在其业务国家遇到政治上问题。多种消费品的成本下降,原因为制造成本的降低,主要原因是生产外包趋向了世界上低成本地区,并在一些领域内造成通货紧缩,恶性价格竞争是一个威胁。
四、正案例+反案例
(一)案例:从战略制胜与战略失误的实例对比谈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
1.战略制胜案例---海尔的腾飞。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知名的跨国企业,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18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19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 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用户。
2.海尔18年来高速发展,主因就是靠新。战略创新起着关键作用,海尔发展战略创新的三个阶段:一是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至1991年名牌战略期间,其它企业上产量,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磨出了一套海尔管理之剑:“oec管理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全方位优化管理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二是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至1998年的多元化战略期间,其它企业搞“独生子”,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三是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其它企业认为海尔走出去是“不在国内吃肉,偏要到国外喝汤”,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搭起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的框架。
(二)战略失误案例――疯狂扩张的代价
中联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经国务院批准注册的国有大公司。公司组建开始,高层领导不是按规律经营,客观地分析主客观环境,慎重选择主业,制定正确的战略,脚踏实地打好公司发展的基础,而是四处“招兵买马”,急速扩大规模。在全国各地迅速地注册公司,在1年时间之内,注册二级公司20多个,三级公司50多个,四级公司是遍布全国。但在经营中由于没有像样的主业支撑和知名的品牌挑台,再加上内部管理的混乱,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债台高筑,对下属公司的管理失控,陷入了全面危机。1997年,国务院对该公司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一个国有大公司倒下了。
综上所述,一个由小到大,到强;一个由大到乱,到衰,这两者说明了企业成败在于科学的管理,在于正确的战略,从而让学生明白战略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秀玉.企业战略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注: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学专业案例教学实践与研究》(编号:hj2010-15)阶段性成果。
第二篇:《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案例
《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案例
古巴导弹危机
1、危机爆发的背景
1959年古巴独立后,美古巴关系紧张,艾森豪威尔政府制订计划,训练古巴流亡分子企图推翻古巴政权。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后,计划得以实施,但是这个计划在猪湾的军事行动中归于失败。美国的失败刺激了苏联。苏联以保护古巴为名在军事上援助古巴。1962年5月,赫鲁晓夫认为有必要采取进攻行动,在美国的后院打入一个“钉子”,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行动进行有力的牵制。随后在苏共的政治局会议,赫鲁晓夫提出了这一动议,并获得一致的赞成。这次会议认为,在古巴部署导弹是恢复苏美平衡的快捷的好机会,同时可以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古巴也同意这种做法。7月,苏联的导弹秘密开始运往古巴。对外,苏联声称只运输一些食品和防御性武器。美国对苏联的说法深信不疑。
2、危机识别
1962年10月14日,美国一架U-2高空侦察机第一次拍摄到苏联在古巴的地空中程导弹照片。15日,中央情报局辨识出竖着的导弹发射架。[情况是,运送了42枚中程导弹及其全部导弹发射架,162枚核弹头,42架伊尔-28型轰炸机,大批防空导弹,43000名苏联军人]16日肯尼迪得知后十分震怒,迅速召集政府有关人员举行会议。让大家放下所有一切工作,来研究处理危机。
3、分析危机的诱因:
10月16日,肯尼迪慎重挑选核心内阁官员,组成一个专门古巴导弹危机班子,即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执委会。这是危机管理的组织保证。
16日9点,执委会开会讨论苏联设臵导弹的动机,认为共有五种动机:冷战策略;转移注意力的圈套;保卫古巴;与美国在柏林问题上讨价还价;显示导弹实力。并达成共识:对苏联的行为作出坚决的反应。
4、研究决策方案
执委会提出了六种对策:第一种,不采取任何行动;第二种,对苏联人施加外交压力并提出警告(包括建议美国国家组织建立观察小组,通过美苏最高级会议,直接与赫鲁晓夫谈判;向联合国发出呼吁;以拆除在土耳其的导弹基地为条件换取苏联在古巴采取相应行动);第三种,同卡斯特罗秘密接触,劝说其与苏联人分开;第四种,封锁,和可能的空中监视及警告;第五种,对准这些导弹或其他军事目标实施空中打击;第六种,入侵古巴。
肯尼迪坚决否定了第一种方案。原因是怕苏联得寸进尺。
第二种方案由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提出,有吸引力,但肯尼迪一开始便反对,因为谈判会使苏联蒙受损失,软弱,时间对美国不利,苏联导弹到时可以投入使用了。
第三种方案也很有市场,不少委员支持,但肯尼迪认为,这是美苏之间的事情,本质上与古巴无关。不是由古巴说服苏联,而应由美国压制苏联撤走导弹。所以,也把它抛在一边。
至于第六种方案,决策者认为,入侵古巴太危险了,是最能引发世界大战的方案,不但最不给苏联人面子,也破坏了国际社会的主权原则,也不符合美国对于拉美的联盟原则,况且上一次猪湾事件的冒险中已经吃了亏。因此,第六种方案也不合适。
5、危机决策
执委会在注意力集中在第四种方案(空中袭击)和第五种方案(海军封锁)两种选择。开始时,多种成员,包括参联会主席泰勒将军、助理国防部长尼采、财长狄龙,支持这种方案,好处是迅速有效解决问题,而且给苏联一个警示。反对意见是,会杀死苏联人,引发核大战;杀伤上万的古巴人,使美国无法在西半球立身;欧洲受到报复。
10月17日讨论第四种修改方案。海军封锁的办法是国防部长麦克那马拉提出的。好处是,阻止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同时起到迫使撤走设臵在那里的导弹,并可以视情况美国采取升级措施来控制事态的发展。
10月18日,空袭派反击封锁派。空袭派认为,海军封锁方案的缺点有,第一,持续的时间不能确定,封锁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还可能给予苏联人更多的建造导弹设施的时间。第二,海上封锁是违背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做法,美国 2 必须获得盟国与拉美国家的认可。第三,拦裁和搜查船只使美国人站在与苏联人面对面的冲突之中,苏联人可能报复,通过封锁柏林的做法。但经过辩论,封锁派占了上风。
10月19日,执委会对空袭和封锁再次进行分析,决定分别设立两个小组进行一步讨论,每一小组拟出执行该方案的具体步骤,最后由总统定夺。这是有名的“肯尼迪小组思维”模式。
10月20日,总统做出封锁的决定。
10月21日,为慎重起见,他又咨询了空军战术空军司令斯威尼将军,问他彻底地空袭消灭古巴的导弹有多大的把握,斯威尼将军说,摧毁90%的苏联导弹是可能的。但是,余下的10%不能保证。至此,总统正式做出了海军封锁的决定。
6、实施决策
10月22日,总统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撤出进攻性武器。
10月23日,总统签发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一是从24日起将拦截并强行检查可能性前往古巴的舰船,二是拦截飞往古巴的运输机,迫令其降美国机场,对被搜寻发现的苏联潜艇,如果无视要其“浮出水面”的信号,即用深水炸弹毁之。同时在古巴周边部署大量军队,三是全球美军处于高度戒备。
同日(13小时后),苏联政府声明,谴责美国的海盗行动;继续按照苏古协议用武装援助古巴;并将对美国的威胁进行最强烈的回击。
24日、25日,在封锁线前,苏联一些船只掉头走了,一些载武器的船只停止不前,却派两艘不带武器的船只考验封锁。有意思的是,这两艘船美国人允许其通过,理由是它们不可能运载导弹。大西洋方向,6艘潜艇被迫浮出水面。古巴海面,美国每天增派8架飞机实施低空侦察。
10月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信,表示美国不侵古巴,并不封锁的话,苏联撤出导弹。
10月26日,美国同意。
10月27日,赫鲁晓夫又信,苏联保证不侵略土耳其,但同时要求美国保证不侵古巴。
10月27日,美国不同意。并说,要么撤走导弹,要么采取进一步的行动。3 期限为一天。美国同时也暗示,若苏联撤走古巴的导弹,美国也撤走土耳其的导弹。
10月28日,苏联政府同意撤走古巴的导弹。(所谓的危机13天到此为止)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的封锁。
11月21日,赫鲁晓夫下令在30天内全部撤走在古巴的导弹。
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已撤离古巴。(古巴导弹危机遂告最后的结束)
后记:1963年4月,美国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被撤除。
一、思考题
1、为什么说古巴导弹危机是现代危机管理学研究的起点?
2、肯尼迪的危机决策有什么成功之处?
3、情报在危机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4、试对比美国古巴导弹危机管理与中国处理中美撞机事件之间的不同。
二、案例使用的具体时间
古巴导弹危机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可以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加以引用与分析。具体地讲,它最适用第一讲即第一单元,在课程之初使用这个案例,可以给学生们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这个成功的案例了解这门科学的起源。
三、讨论形式
讨论采取三种形式:小组内讨论、班级讨论以及教师总结。
针对4个思考题,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准备一个题目。讨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四个小组内部讨论,各个小组讨论本小组的讨论,并选出一个代表将本组的主要观点加以总结,准备大会的讨论;第二阶段为大会讨论阶段,由各个小组选出的代表发言,当这个小组发言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有责任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发言的同学有责任回答提问,若实在回答不出,可以让本组的其他同学代为回答;第三阶段为讨论总结阶段,主讲教师针对各组的讨论特别是大会的发言与辩论进行总结,并针对一些讨论的热点问题加以自己的阐述,4 并回答同学的进一步提问。
四、学生参与讨论的人数要求
第一阶段,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小组的讨论;第二阶段,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班级发言,这样就需要4名同学到讲台发言;由于这名同学必须要回答其他三个小组的提问,而其他三个小组必须各出至少一名同学提问,这样第二阶段,除了4名同学发言外,还有至少12人次的提问。第三阶段,主要是教师总结。
五、案例要达到的效果
1、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管理这门课的起源及其重要性。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由于古巴导弹危机,才引起了美国管理界、政治学界特别是国际关系学界对于危机管理的认识,进而投入力量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使得危机管理逐渐成为一门科学。
2、使学生了解危机管理的几个要素,如情报与信息因素、危机指挥体系、危机决策等。
3、吸收肯尼迪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成功经验,培养学生危机管理的预防意识与决策意识。
4、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在课程开设之初的兴趣,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术交流,提高将国际经验用于国内危机管理的比较意识与学习意识。特别是通过中美国撞机事件与古巴导弹危机的对比,认识到,不同力量对比模式下的危机管理有着不同的含义与要求,不同文化模式下的危机管理也是不同的。
案例制作人:郭树勇
时间:2005年1月20日
第三篇: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H集团连锁品牌战略下的集团网络构建
一、基本情况介绍
公司状况:H集团是以特有的寒土地资源为依托,按农业产业化格局,以绿色、有机农业物产为开发对象,以打造具有特色的一流农副产品知名品牌为既定目标,谋求企业做大做强,与全省农业经济效益同生共赢,集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为一体的大型股份制集团化运作综合企业。通过集团组织结构设计、集团网络构建、营销网络规划以及质量管理流程为农业物产品牌连锁创新模式,并抵御住了品牌风险。
行业状况:世界上共有三大片寒地黑土,其一分布在乌克兰,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其二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其三就分布在以黑龙江为核心区的东北平原上。黑龙江是全国著名的农业物产大省。但是,这样一个农业大省,长期以来的农业产品经营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粗放式的经营状态,在国内农副产品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量大价廉,生产经营者各自为战,经营模式落后,直接导致寒地黑土这一世界稀缺自然资源培育出来的优良农业物产,一直在国内市场上没有凸显出来。
公司目标:H集团力争在三、五年内,打造出位居全省前列,全国致命的农副产品品牌。通过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打造成带动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知名中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经营产品重点选择对象是高品质、高质量并已有地方特色、市场地位的农副特产品,以此追求产品高附加值。同时不断开发新、异、特产品进入市场。市场营销为主导目标是满足社会较高层次消费群体的健康营养需求。
二、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1.1政治、政府及法律因素
政治、政府及法律因素对大小企业都会形成重要的机会和威胁。国家法律规定原产地标识不能买卖、且不能归某个人或某个企业所垄断。因此H集团无法持有寒地黑土原产地标识的所有权,如果原产地标识的使用授权被广泛发放,市场认知将变得混乱,寒地黑土原产地资源的品质优势难以进行掌控,其资源附加值将难以得到保证。
1.2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追逐时尚是一种潮流,在农产品、食品领域,同样存在时尚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生活环境却被污染,逐渐恶化,随着人们精神追求的提高,对食品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更加追求档次、健康、品质、品牌的文化。寒地黑土是稀缺的地理资源,出产的产品具有更优良的品质、更丰富的营养。而且寒地黑土集团以品质为目标,制定了极为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以推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为己任,为消费者提供更富营养价值的产品以及最前沿的消费理念。H集团塑造的核心价值符合当代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和社会环境。
1.3竞争因素(竞争因素分析:波特的五力模型)
1.3.1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产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通常四竞争力量中最强大的。H集团是采取资源整合的方式进行经营,涉及的产品种类多,相应的下属合作企业数量也较多,既有直接控股、参股的子公司,也有松散合作的加盟企业,还有非企业形式的松散农民合作组织,这些企业和组织相互之间并无直接关联,而且存在同类产品竞争的问题。同时,其下属公司为维护自身利益,还
将在集团统一营销网络之外进行自主经营,其产品也可能与集团营销的产品产生直接竞争。除此之外,国外的产品流入也会对集团带来威胁与挑战。对于食品行业来说,消费者可以很容易的更换品牌,且产品易变质,这样与现有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变得非常的激烈,这样很容易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减少。
1.3.2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由于目前有关寒地黑土的农产品经营还处在低水平粗放式的经营状态,利润空间还很大,发展空间也很大,市场还处于不饱和状态,而由于国家政治政策的规定,集团在这一行业不能实现垄断,新的企业很容易进入这一行业,所以集团的潜在竞争者较多,这也给企业发展壮大带来了威胁。
1.3.3潜在替代品的开发
食品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新产品的开发相对较容易,同时,市场接受新产品也很容易,原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很大,这也会对集团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3.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影响到产业的竞争强度。在我国寒地黑土主要分布在以黑龙江为核心区的东北平原上,而企业要想出产的产品具有更优良的品质、更丰富的营养,使得企业的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其产品原产地就必须是寒地黑土,同时,由于原产地标识不能归企业所有,也不能被企业所垄断,存在着大量的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这就使得企业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越来越强,这将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度和发展前景。
1.3.5顾客讨价还价能力
就目前来看,国内的试产还未饱和,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还不是很强,但随着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和替代产品的开发,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越来越强。这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强度。
2、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处于快速扩张状态,扩张需要涵盖科研、生产、财务、管理、营销等各个领域的大量人才。在这种快速扩张过程中,可能人力资源无法及时到位,这将直接影响到各个子公司、分公司的经营运作,进而影响集团整体扩张的步伐,成为集团发展到路上的障碍。同时还存在着新进入的人力资源如何真正理解公司核心价值、核心文化的问题。
集团采取资源整合的方式进行经营,涉及的产品种类多,相应的下属合作企业数量也较多。下属公司为维护自身利益,在集团统一的营销网络之外还进行自主经营,其产品还可能与集团营销的产品产生直接竞争。这种互相之间以利益为先导的竞争,容易造成内部失控,互相之间制造经营障碍。而且下属公司营销意识相对淡薄、经营手段比较低级,甚至会将这种竞争引入无序混乱状况,从而对集团的整体经营造成影响。
寒地黑土的核心竞争优势就是其优良的品质,集团也将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但集团下属生产企业众多、产品种类繁杂、产品数量庞大,集团无法做到对每一批量的产品都直接进行质量监控,主要还是依靠生产企业自身进行产品质量控制。而每个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这就容易造成质量的差别,而由于突发事件、人员疏忽、企业为利益有意降低质量标准等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集团更难以检测到位,从而极易引发产品质量问题。一旦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入到集团营销网络,就极有可能引发品牌危机。
集团通过直营、控股、参股、加盟、合作等各种方式对下属企业、机构进行有机祝贺,既能充分实现集团发展的需要,又能达到资金成本的有效运用。
三、战略的选择
H集团的EFE矩阵
关键外部因素权重评分权重值机会
寒地黑土出产的产品质量高0.1340.52 塑造的核心价值符合时下的消费文化0.240.8 市场不饱和,扩张空间较大0.130.3 寒地黑土稀缺资源尚未被开发0.0520.1 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0.0210.02 威胁
无法取得原产地标识所有权0.1540.6 供应闪讨价还价得到能力0.0320.06 替代产品开发较容易0.0320.06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0.1540.6顾客存在的品牌信任危机0.1430.42 总和1.003.48
H集团的IFE矩阵
关键内部因素权数评分加权评分
内部优势
构建连锁品牌网络0.0830.24 构建质量管理网络0.0730.21 生产高品质高质量产品0.240.8 对各子公司分支机构合理调度0.0520.1 有良好的品牌效应0.140.4 内部劣势
人力资源无法及时到位0.130.3 下属公司营销意识淡薄0.130.3 质量检测难度大0.240.8 新员工无法理解企业核心价值0.0520.1 来自子公司的竞争0.0520.1 合计1.003.35
战略2差异化战略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
由战略选择来看战略1更适合集团发展。
第四篇: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2009年7月,宜宾市政府和五粮液集团突然向外界透露,公司计划投资270亿元,进行重装基地建设,主要有风电、核电、船载耗能等大型项目,以及机械制造等部分。对于五粮液集团而言,保证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不仅是因白酒消费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完成四川省和宜宾市政府最近为其制定的“10年1000亿元销售收入、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不过,要完成这一目标,仅仅靠涨价显然是不够的。五粮液集团显然还在寻找更多的途径。“只有通过多元化,五粮液才能做大。”五粮液股份董事长唐桥如此表示。作为宜宾市最重要的国有企业,政府为五粮液制定了发展目标:到2010年,实现年销售收入400亿元、年利税70亿元。在阶段性目标上,宜宾市政府对五粮液集团又提出了新的远景目标:10年翻两番,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2009年1~6月,五粮液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完成目标(350亿元)的52.9%,同比增长17.6%。但是,这与1000亿元的目标仍然有巨大的差距。
据中国酿酒协会的数据显示,整个中国3万多家白酒企业2008年的收入约1200亿元,五粮液集团如果要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需要把全国所有酒厂都并购到自己旗下。这显然不可能。“1000亿元的目标仅凭酒业实现起来肯定是有困难,多元化发展仍是必由之路。”唐桥并不讳言五粮液的困难。事实上,多元化道路是中国众多企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的一条常规路。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众多企业如海尔、红塔、春兰、波导、美的、新飞和奥克斯在完成品牌升级和资金积累后,都进行了多元化发展。“五粮液集团年产值上千亿元没问题!”市场经济,现金为王。依靠主业挣回来的大量富余资金,五粮液开始了疯狂的品牌延伸。五粮液意欲把品牌延伸至生物医药、金融、纸业、OLED显示器、汽车模具、柴油发动机等产品领域。
然而,在五粮液多元化的进程中,谁来为投资的损失买单?投资芯片项目失败了,酒精生产线刚刚投产就告夭折,曾夸海口为“亚洲第一流”的制药集团传为笑谈,而“安培纳丝”亚洲威士忌白白丢掉了几千万元„„同是知名白酒,有人说五粮液和茅台最大的区别就是五粮液走了多元化的道路,就像海尔。更有媒体将其与茅台做了对比,称仅仅十年的时间,五粮液的市值从两个茅台变成了1/2个茅台。四川白酒专家杨柳说:“白酒企业作为传统企业,往往缺乏战略性思维,就像酒企修的宾馆,都亏损。企业是做大还是做专?五粮液集团要上千亿元,往往毛多肉少。在政府GDP考核下,企业不是按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五粮液集团办公大楼墙上,贴着“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标语。其内容为“突现主业,做强做大;积极发展与主业技术、主业市场的关联产业;协调发展虚拟产业;适时、适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这样的战略思想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五粮液多元化帝国:五粮液集团旗下有17个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包括普什集团、丽彩集团、环球集团、安吉物流、五粮液进出口公司等,业务领域涉及塑胶、模具、包装印刷、玻璃制品等,并以环保、保健、饮料、药业、精化、电子、家纺等为配套发展产业,以进出口贸易、投资咨询、维修服务等为配套服务产业。这些发展多元化的公司远主要集中在四川宜宾和成都,而且有着多个投资主体:一类是跨行业发展。如圣山家纺公司和普什集团,主要是五粮液集团投资,但安吉物流分别持股7%和1%。这个成立以来主要从事物流运输的公司,已不满足于在集团内部经营公交车和出租车,在五粮液集团的多元化投资中“利益均沾”;五粮液股份也涉足了少许多元化产业。如五粮液集团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五粮液股份持股90%,其余由集团持股。除实体投资外,虚拟资本才是五粮液股份投资的大头。深陷投资损失的五粮液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就高达5000万元;另一类是关联产业,如进军葡萄酒和保健酒。五粮液集团保健酒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全部由五粮液集团掏腰包。“五粮液的多元化项目大部分都投资上亿元。”知情人士称。
五粮液为何要花大价钱投那么多的产业?“五粮液面临发展的压力。发展慢了,拖全市的后腿,但如果仅在酒上做,做不大。”唐桥解释。今年,宜宾市提出了四个“千亿”目标,其中一条是到2015年,要把五粮液集团打造为年产值上千亿元的企业。宜宾市常务副市长徐进说:“五粮液集团大有潜力可挖。”他还表示,争取未来5-10年,要把服务贸易业在宜宾市的GDP比重从10%提到30%。但在白酒专家杨柳看来,宜宾市政府要求五粮液集团产值每年按20%的速度递增,而五粮液集团产值基数本来就大,遇到发展矛盾。“现在,五粮液白酒主业才100多个亿,要实现集团上千亿的产值不多投其他产业才怪。”就主业白酒增长速度来说,他说,2009年,四川省食品产业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其中酒占了800亿元,2010年,全省就可搞到酒产值上千亿元。但泸州也在提千亿工程,“太夸张了。”如郎酒才100亿元产值,泸州老窖200亿元销售收入,“离1000亿元还早得很”。
在GDP的压力下,唐桥等人的考核也是和五粮液集团的业绩挂钩。“以前,我的薪酬主要在集团国有资产的分红里拿。”唐桥说。不仅如此,作为全省的重点骨干企业,他的“帽子”还由四川省委管。于是,企业的项目论证会也成了“先做”,“后论证”。有参加了项目的专家告诉记者,专家会成了给领导看的,决定权在企业或政府。值得一提的是,五粮液集团投资的普什醋酸纤维厂已处于调试阶段,年产1万吨醋酸。“这个项目由中意两方合资,五粮液控股,意方用技术、设备入股,关键是我方掌握了定价权。”唐桥说。“白酒企业不差现金,但进军多元化就像这样的项目,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杨柳说。“大而全是航母,但专而精‘船小好掉头’。”宜宾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也称。
目前中国拥有乡以上的独立核算酿酒企业6589家,连同非法生产和未注册的小厂,总计超过4万家白酒企业,总体产能约为800万吨。由于白酒企业是高附加值产品,利润丰厚,各地方政府纷纷支持酒厂的兴建,导致产能加速膨胀。由于啤酒、葡萄酒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饮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以及消费者保健意识的增强,白酒的需求量逐步下降,目前年消费量约为400万吨。假冒、伪劣白酒的大量出现,导致部分消费者分流,对白酒的消费热情降低。白酒产业一直存在着高耗粮,高能耗,废料污染等问题。对于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但是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粮食能够保持自给自足,但是过多的粮食投入与白酒产业是不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随着技术和工艺的进步,白酒产业的耗粮、能耗与污染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这为白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目前传统名优白酒企业和大型白酒集团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得到体现,消费者偏好向少数品牌集中,占总行业1.2%的赢利企业创造全行业91%的利润。从2006年起,高端白酒销量仅占整个白酒行业的1.2%,销售收入却占白酒行业的15%以上。2003年至2008年,高档白酒营业收入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1.1%,营业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4.8%。高端白酒的毛利润大约在70%~90%以上是心照不宣的秘密。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水井坊、金剑南等大品牌盘踞白酒高端市场的版图。由于高端白酒对品牌、口感、销售渠道的要求较高,未来几年高端白酒的竞争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和水井坊合计销量已经占高档酒市场份额的80%以上。
白酒市场历来就是茅台与五粮液的战争,就像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谁也离不开谁;茅台的头衔是靠历史和国酒的背景优势得来的;五粮液则是靠规模,靠纯粮。根据《2010-2011中国糖酒食品业市场报告》,从2007年至2011年,高端白酒价格上涨3.4倍;整个白酒行业的销售收入保持着12%的增速,行业利润保持25%左右的上升速度。据统计,2010年茅台共涨价6次,五粮液则在4个月内涨价3次。今年初,茅台又宣布出厂价上调20%,五粮液则随即跟进。
五粮液2007年的产销量是10000吨,其中高价位的量在10%左右。也就是说,五粮液高价位酒每年的产销量约有1000吨左右。做一个保守的估计,这1000吨中只有一半(事实上也许会更多)用于公款招待,那么公款招待的量应是500吨约100000瓶。按每瓶涨50元的标准计算,那么一年新增长的公款消费额将是5000万。茅台酒2008年的产量是将近20000吨,销量在14000吨左右。若仍按以上关于五粮液的算法,每年应有1400吨的高档茅台酒,应有700吨的茅台酒用于公款招待。这个概念就是700吨约1400000瓶。若按每瓶涨200元标准计算的话,那么一年新增长的公款消费额将是2.8亿元。仅将以上这两项简单相加,从2011年开始,仅在五粮液、茅台这两项高档白酒上,全国公款招待费将至少净增3个亿以上。
高端白酒自身的稀缺性以及酿造期较长,决定了其市场是供不应求的。高端白酒是身份标志,如同奢侈品是富裕阶层的标志,喝茅台酒、五粮液等高端白酒成为特殊阶层区别于普通阶层的标识。而这几年中国经济超速发展。经济越发展,国家及人民口袋里的钱越多,消费的欲望就越强烈,消费高端白酒才能体现这种身份,而那些曾经消费中档白酒的消费者也开始消费高端白酒。不管酒价格如何上涨,永远供不应求,因为有一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群体将高端白酒等同于身份的标志,从中享受消费之外的至高乐趣。高档白酒产量增加有限,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市场对于此类消费品的需求猛增,供需失衡导致了价格上涨。作为重要的交往方式,中国传统的宴请文化产生了对高端白酒依赖的虚荣心理,炫耀性消费需求猛增让奢侈品消费市场有了增长空间。公款消费和送礼消费形成的刚性需求,其最大特点就是对价格不敏感——无论白酒价格如何涨,都不会影响公款吃喝中的购买量。因此,高端白酒企业才会有恃无恐地不断涨价。这种刚性需求导致市场对高档白酒提价并不敏感,甚至产生反作用力,即当其他高档酒提价,某一品牌不提价时,它就有可能因为”档次不够高”而被公款消费者抛弃,从而影响销售量。于是,为了维持自己的“高档次”,本没打算涨价的企业,也只能选择涨价。
茅台集团总经理说:“我国未来的白酒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两极分化现象将更加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贵州茅台在国内白酒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我们将坚持‘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的发展战略,做好主业,提升业绩!茅台未来发展的重点将是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加强营销网络建设。” 贵州茅台从“酒香不怕巷子深”转到了酒好也要勤吆喝。营销观念的转变、专卖网络的建设和品牌的推广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茅台酱香型酒的酿造工艺决定了它出品的基本都是“茅台酒”,所以茅台的酒产品相对单一,除茅台外,就只有王子酒和迎宾酒。尽管茅台酒独特的生产工艺决定其不可能像浓香型及其他香型的酒那样快速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主业,贵州茅台已经开始启动了“万吨工程”。在2003年公司完成第一个万吨产量的时候,公司计划以后每年继续增产千吨,到2013年达到年产2万吨的目标。
在目标市场发展战略上,茅台酒紧紧抓住高端客户,在高端市场进行有效细分,占领高端市场这一利润大、竞争相对较弱的市场,获得更大的效益,而不追求产量与销售额上的地位。由于资源的投入相对集中,在原有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在高端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利用高端市场细分策略,通过不同度数及年份酒产品牢牢在高端市场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五粮液的酿造工艺注定了其在众多子品牌的销售与管理上,将长期面临挑战。因为在它20多万吨的年产量中,纯正的五粮液也不过1万吨上下。所以绝大部分产量必须以不同档次、不同品牌销售出去,也决定了它必须要走多品牌开发的道路。五粮液最多时拥有60多个品牌,在高中低端三个市场上同时出击,使得五粮液在白酒市场上的总体份额较大。五粮液还是品牌买断经营的始作俑者,由于金六福的成功引来了一阵白酒买断热,买断经营成了五粮液挖掘财富的金库。由于被买断的品牌太多,有几十个同等价位、同等香型、同等度数的相关系列品牌在市场上销售,扰乱了合理的价格体系,加剧了终端恶性竞争。品牌的混乱已经侵害了五粮液品牌价值,五粮液意识到必须进行品牌整合,实行“1+9+8品牌战略”:1个世界性品牌,9个全国性品牌,8个区域品牌。
2011年对于中国白酒行业具有特殊意义:中国白酒行业至少有5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中国十七大名酒销售收入超过1200亿元。由于白酒景气指数持续向好,各种资本力量活跃于中国白酒领域:联想控股、海航集团完成实质性并购;中信产投、平安基金、高盛基金等一大批财务投资者涌入白酒产业;惨淡资本市场上,白酒成为最靓丽的抗跌板块;中国白酒产区格局日益明显,中国白酒金三角、贵州白酒金三角、东北产区、黄淮名酒带等产区内核心企业逐渐开始引领中国白酒走向更广大市场。
随着中国白酒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白酒企业越来越重视扩张战略制定。如江苏洋河外延式扩张与四川郎酒内涵式扩张都因为其精准性而推动了企业快速、高效发展。一直以来,茅台与五粮液扩张战略备受行业关注,两大白酒巨头均选择了内涵式扩张模式。2011年11月8日,贵州茅台掌门人袁仁国提出:未来20年,贵州茅台将努力整合行业优质资源,收购、兼并5至10个名优白酒品牌,把茅台打造成世界级的大企业。2011年12月18日,五粮液集团公司董事长唐桥表示,五粮液未来将走向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扩张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对内聚焦核心品牌五粮液,不断优化品牌和产品结构,以实现效益增长;对外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途径整合区域白酒品牌,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
外延式扩张将成为十分重要战略选择,收购、兼并、重组已经成为其扩张模式核心。中国白酒真正优质资源已经所剩无几,产业性并购机会越来越少,而市场性并购成本也将大幅度提升。
中国白酒大规模兼并与重组起源于2006年。金六福香港上市以后,新组建的华泽集团展开了旋风式收购运动:全资收购湖南邵阳酒厂,并改制为现在的湖南湘窖酒业。随后北上东北并购玉泉酒业,南下安徽、江西并购安徽中华玉泉酒业(改制为安徽临水酒业)、江西李渡酒业等。截止2009年11月,华泽完成了对国内10家白酒企业或全资、或控股性收购。华泽的并购表现出两个特征,其一,市场版图性并购。华泽并购白酒企业遍布黑龙江、吉林、山东、陕西、安徽、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加上保健酒与葡萄酒所在的广东、云南等,华泽的并购市场版图十分完整,这种市场性并购对华泽未来深度开发全国市场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其二,华泽并购深具产业布局特点。华泽已经并购的白酒企业涵盖了浓香、兼香、米香、凤香、酱香等五大重要白酒香型,横跨中国白酒金三角产区(四川、贵州)、黄淮名酒带产区(安徽、山东、陕西)等著名白酒产区,奠定了华泽借力产业资源,突破名酒封锁的战略基础。
中国白酒第二轮并购浪潮起源于2010,以联想控股、海航集团、中粮集团为代表的实业型并购;以高盛投资、中信产投、平安基金、浦创投资等为代表的财务性投资等。产业集团战略性并购与华泽思路如出一辙,凸显产业跨度与市场布局两个目标;而财务性投资则凸显扶持该公司上市战略目标,轻易不可能转让其所持有股权。茅台与五粮液可能已经丧失了战略性并购、重组核心白酒品牌市场机遇!虽然二者均制定有很好的并购、重组的目标,可能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之大。
建立于1997年,年轻的帝亚吉欧(Diageo英国),分别在纽约和伦敦交易所上市的世界五百强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洋酒公司,旗下拥有横跨蒸馏酒、葡萄酒和啤酒等一系列顶级酒类品牌。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洋酒公司,最重要就是其通过资本杠杆全球并购100个世界顶级酒类品牌中的15个,使得其烈性酒品牌涵盖了伏特加、威士忌、尊尼获加、中国白酒(水井坊)等几乎所有全球顶级烈性酒品牌,也创造了创业仅9年时间,营业收入就达到200亿美元,市值超过300亿美元奇迹!
茅台与五粮液深处竞争激烈的蒸馏酒市场,扩张模式选择对其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上述资料, 回答以下问题: 一.运用波特5要素法,分析高端白酒行业的竟争结构(30分)。二.评析五粮液和茅台的现行发展战略(30分)。三.谈谈你对五粮液未来发展战略的认识(40分)。
第五篇:战略管理案例讨论
案例1:死地后生的伊利战略
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如血雨腥风般一时臵中国乳业大厦之将倾。在此危难时刻,谁能担当起力挽狂澜的重任?面对消费者的普遍不信任目光,谁来重建中国乳业的威望?伊利集团公司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实践了死地后生的伊利战略,不仅引领中国乳业迅速走出行业经营阴霾,更为中国乳业的可持续发展谱写了崭新篇章。
1.打造绿色大草原上的绿色产业链
2008年的乳业危机,促使中国乳业行业重新洗牌。伊利决策层认识到,这次危机也许是中国乳业行业的发展契机。因此,他们审时度势,从战略的高度提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绿色大草原上的绿色产业链。
首先,从源头上加大投入,组建‚奶联社‛。优良的奶源是绿色产业链的基础工程,也是质量安全的‚生命线‛。从源头上加大投入,打造‚优质、绿色的奶源基地‛,建设‚绿色源头‛,坚持‚奶源为先‛,是伊利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2008年乳业危机发生后,奶源基地安全和建设问题成为制约乳企安全生产的关键。于是,伊利加大对奶源的投入力度,除了其他的诸多常规投入外,伊利特别突出了‚奶联社‛组织模式。所谓奶联社模式,是由企业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平台,吸纳奶农以现有奶牛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奶牛养殖合作化产业模式。这一模式的践行,统一了奶农和企业的利益,保障了原奶安全和产业链的和谐共赢。与国际流行的集约型大规模牧场模式相比,‚奶联社‛更符合中国奶农众多、分散养殖的现实,它既能保证原奶的质量安全,还能兼顾奶农、乳企等多方面利益,也便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
同时,积极建树奶农的主人翁地位。推行‚以牛为本‛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一体化奶牛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奶牛产量和原奶质量,而且实现了社会、奶农、企业的多方共赢。在此模式下,不仅使企业可以有效控制从养奶牛到挤奶的全过程,更使奶农以一种主人的姿态出现在模式之中,从根本上杜绝了投机的行为。将大量原本分散的奶农与公司进行直接连接,统一收奶、统一验质、统一交售,不仅保证了高品质奶源的稳定供应,而且节省了管理成本,更使奶农和伊利结成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使奶农的主人翁地位得到确立和提升。2009年底,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周边已建成20家奶联社,并将奶联社模式推广到东北地区。
还有,大力推进黄金奶源基地建设。伊利集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三大黄金奶源基地‛的乳品企业,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到新疆天山,从北纬30度到50度,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壤、优良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几乎占据了全方位的先天优势。伊利在这三大黄金奶源带已建起优质牧场800多个,拥有可控奶牛200余万头,惠及奶农500万人。根据伊利集团奶源建设的发展规划,未来五年,伊利在此基础上还将增加建设800个不同规模的牧场。伊利将从源头上根除既往的安全隐患,为乳品质量安全提供前所未有的切实保证。
2.实施灿烂阳光下的通体透明监控
为确保每一个环节品质的统一、安全,伊利不仅制定和实施了统一的管理制度,推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建立起完善的日常监督机制,大力推行灿烂阳光下的通体透明监控。其一,生产过程实施严格的技术监控。伊利针对原料奶的检测,达到117项;涵盖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检验检测,达到899项,远超国家现行标准。与此同时,伊利集团还实现了产品全程的可追溯,每一包伊利产品都可以通过包装上的条形码追溯其奶源及生产加工环节的所有细节,以此确保伊利产品100%健康合格。
其二,物流运输环节实施精确管理。伊利集团实施了物流配送的GPS无缝跟踪,不仅做到安全,同时力求低碳环保。例如,为缩短运输时间,减少周转环节,伊利开通了呼和浩特到南方各大城市的‚五定班列‛,即定起点、定终点、定时间、定路线、定产品的物流配送模式,改变了以往乳品行业运输时间长、无法监控产品运输全过程的弊端。此外,随着伊利产品冷藏运输量逐年增加,伊利新增了海洋运输、分仓建立等物流方式,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降低了资源的损耗。
其三,‚天天都是开放日,人人都是监督员‛。伊利很早就明确了观点,开放工厂的同时还要开放心态。2008年9月,伊利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展开了全民化‚伊利放心奶大行动‛。共有包括质检总局、工商局、卫生部等各相关部门领导和食品安全专家、中外媒体及消费者在内的数万人共同走进伊利的工厂,亲眼见证伊利‚放心奶‛生产全过程。其中,仅伊利在呼和浩特的工厂,每天平均就有2000名消费者参观。
其四,利用网络技术将产品安全监督和数字世界相联系。运用网络,让亿万网民在家中就可以参与到伊利放心乳品的生产监督环节当中。这是行业第一家全面开放、全景直播、全程透明的数字化参观平台。从奶牛饲养,到机械挤奶;从产品灌装,到出库流通,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视频随时看到伊利产品生产的全部细节。据了解,这种实时化、零距离、全方位的参观方式在国内食品行业尚属首例,也正式开启了中国乳制品行业通体透明监督的先河。
3.建树厚德载物的永恒理念
伊利能够从危机中摆脱,从巨亏转为盈利,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这并不仅仅受益于绿色产业链运作及其监控模式实施,还有着使其实现死地后生的伊利法则的更深刻内含,那就是‚厚度重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的崇高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2010年伊利已成为第一个品牌价值逼近300亿元的中国乳品企业,使其再次蝉联中国乳品行业第一,使其整体实力全面逼近世界乳业十强。
厚度优于速度,企业必定可以跬步千里。对于乳业的领军者伊利来说,食品品质首先成为达成行业与消费者、责任与利润和谐共处、平衡发展的重要标志。正是由于对品质的不懈追求,才使得伊利最终通过了世界最高检验标准,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奥运牛奶‛和‚世博牛奶‛双重桂冠的乳制品企业。
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企业必定是厚德载物的。在行业发展理念上,伊利全力追求‚绿色领导力‛。绿色链条贯穿整个经营过程,从而实现企业的‚绿色生产‛、顾客的‚绿色消费‛、品牌的‚绿色发展‛。伊利通过打造绿色产业链,切实实施循环经济、低碳、环保,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企业必定基业常青。伊利以其一举一动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血脉之中,实现了他对社会的承诺。董事长潘刚在‚商业为环境(B4E)2010全球峰会‛上发言说:‚传统的优秀企业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优秀的企业或者说伟大的企业则不仅要为消费者和市场创造价值,更要致力于创造更广义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阅读如上资料,并请回答如下问题: 1.依据SWOT分析,伊利集团公司选择的战略属于哪个象限?公司总体战略层次上选择的是什么战略?指出它的具体内容(不少于3个)。
2.伊利集团公司在战略实施的保障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你有什么体会?
3.伊利集团公司经营理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联系你所熟悉的某公司实际,谈谈认识。
案例2:格兰仕的“过冬”战略
1.经济寒流中的炙热业绩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出口企业面临巨大挑战, 很多企业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寒冬‛。在市场的‚严寒‛中,格兰仕却取得了不凡的销售业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9年全国及广东省外贸出口负增长超过20%,而格兰仕的各产品在出口方面却实现了同比正增长,其中,格兰仕微波炉出口量整体增长12%,第四季度同比涨幅高达233%;格兰仕电烤箱、电热水壶出口量第四季度同比增长均超过80%,冰箱、洗衣机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2009年格兰仕微波炉全球产销突破2500万台,格兰仕空调2009内销突破100万台,同比增254%,增幅高居行业第一。格兰仕生活电器全球产销1000万台。凭借2009年的亮眼成绩,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也获得了‚2009CCTV经济人物‛。目前,格兰仕是微波炉和电烤箱的世界销售冠军,其中微波炉产品已经连续14年取得中国市场销售冠军。在这次席卷全球的危机中,一直在说‚我们无处可躲‛的格兰仕人,是如何实现这炙热业绩的?
2.危机突降,没有了退路
在发生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事件后,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带队去考察欧美市场,当时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受房地产业务的萎缩影响,大型家电产品(比如彩电、冰箱、洗衣机)市场需求量降幅达40%~50%,但生活电器产品(比如微波炉、电饭煲、烤箱等)只有15%左右的跌幅,且受影响的主要是国际大品牌,他们将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而这对以微波炉等生活电器为支柱产品的格兰仕来说,反而是有利的。当时他们认为,生活电器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减退,只不过是各国的进口商捂住了钱袋子。这给了格兰仕很多信心。所以,当2008年底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时,格兰仕决定向国外进口商‚提价10%‛,理由是:企业要有利润,人民币还会升值,我们不做亏本生意。但很快市场便给了格兰仕当头一棒。2008年第4季度,订单前所未有地大幅下降,连那些已经开出订单的也反悔、不执行。经济危机远比他们想象的惨烈。
格兰仕的市场环境极为严峻。在其主业微波炉领域,虽然已占有全球43%、中国54%的市场份额,但稍晚进入的美的微波炉对其形成了强劲冲击,后者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靠规模和销量占领市场;在空调领域,格兰仕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恶劣,上有美的、格力这两大年销量千万台以上的企业,中有海尔、志高、奥克斯、海信、科龙,平齐的还有松下、日立、长虹等企业,格兰仕两三百万台的规模不占优势;在生活电器领域,格兰仕要面对的是不计其数的小厂子,以电饭煲为例,仅湛江市一处就有800多家电饭煲企业;还有水系列产品、电烤箱产品等同样如此,格兰仕要与他们拼价格,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更为可怕的是,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几乎都在同质化运营,都是在给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代工生产,都是以庞大的规模平摊成本,获取微薄的利润(平均净利率只有4%~5%),格兰仕寻找差异化的路径稀疏可数。同时70%的销量来自出口,经济危机首先冲击的就是国际市场订单,格兰仕这样的出口主导型企业首当其冲。
3.绝地逢生——降低成本与创新营销 ‚到2009年第一季度,我们才回过神来。‛ 一直从事出口业务的刘贵中说,他明显感觉到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调整战略,以前的提价策略既过于强硬也不合时宜。‛
调整战略首先要做的就是调低价格,以挽回丢失的订单。这无疑是艰难的,人民币在升值、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低价可能就意味着亏损。很多家电企业此时选择的都是利润,比如美的电器2009年上半年的总营收同比下降11.33%,但其净利润却增长了18.63%。与美的不同,格兰仕的多元化战略并未大规模铺开,比如冰箱、洗衣机产销量仅百万台左右,因此对格兰仕来说,还必须做大规模销量以平摊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格兰仕必须既要规模、又要利润。
但是,在原来低成本运作的基础上再降成本,这种挑战极大。‚在这种情况下,格兰仕依然敢于接单。即使接到一些‘红字订单’,也要变成‘蓝字出单’。‛格兰仕集团新闻发言人陆骥烈这样说。所谓的‚红字订单‛,是指企业经过测算发现如果按照现有的生产流程生产制造将会亏本的订单;‚蓝字出单‛,是指将那些本应亏本的‚红字订单‛变得有钱可赚。
格兰仕开始深入实施‚八大成本管理方案‛,包括:采购、技术、质量、消耗、能源、费用、财务和人工成本。先针对竞争形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总的成本下降目标,再将其分解到每条线和环节,例如采购要降多少、消耗要降多少等,让每个人都知道企业对自己的要求,努力完成甚至超越这个指标。
为了降低成本,当生产线满负荷运行或赶订单时,集团内所有办公室人员都必须到一线去做生产工人。刘冲是集团企划部的员工,不仅他自己,他的部门领导有好几周的时间都在生产线上忙碌。此外,集团对各种差旅费用进行严格控制,比如营销人员每天的出差费用采取打包制,出差行程也必须要有精准的计划,而这些在2009年之前都没有特别详细的规定。
在中国制造业,格兰仕向来就有‚苦行僧‛的雅号,说的就是其坚决控制成本的能力,这也才有了微波炉的普及大战。2009年,格兰仕再次让大家感受到了‚苦行僧‛的功力。陆骥烈称,全年下来,刨去2次达几亿元的扩产投资,格兰仕的利润水平仍与2008年持平。
降低成本是获得利润的一个手段,格兰仕的另一个手段是创新销售,即发掘更大的市场和更大的规模销量,这包括海外和国内两个市场的积极运作。在国内市场上,自2009年初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等生活电器产品纳入‚家电下乡‛产品之列后,格兰仕也向乡镇市场开出了自己的‚大篷车‛。与其他企业相比,格兰仕别出心裁的地方是:‚大篷车‛上坐的营销人员是来自一线的生产工人(全年先后共派出了5000余人次),并且前往的地方就是他们各自的家乡。格兰仕希望得到的效果是:自己生产的产品推销给自己的父老乡亲,更具说服力。
2009年,格兰仕全线产品的内销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并由此将内、外销比例结构由2008年的3:7调整到4:6。不过,内销的大幅增长并不意味着海外销量的减少。对于海外市场,格兰仕除了通过降低价格来获得更多订单之外,同样也找到了新的销售模式——品牌租赁。2009年,格兰仕在欧洲租赁了一个品牌,在北美租赁了5个品牌,且都是一线品牌。相对于2004年格兰仕租赁的一个品牌来说,此次租赁的价格要便宜 40%~50%。
2009年,格兰仕在危机中突围。现在,格兰仕仍在前进。集团启动了‚全球领先的综合性白色家电品牌‛战略,并制定了未来3年集团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新目标。秉持比对手更好地控制成本和创新营销的信念,面对未来,格兰仕信心满怀。
阅读如上资料,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3个一般竞争战略,分析格兰仕“过冬”的主要战略,并指出它们的具体内容。
2.当前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经营出现了大面积的困难局面,遭遇到空前的生产成本高、产品销售难,还有融资难、用工难、技术升级难等难题,请从格兰仕的实践经验中引发一些有关的战略思考,帮助目前陷于经营困境的小企业走出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