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材就是个例子
有感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人教课标版第12册第二单元教后感
甘肃省酒泉市康盛小学
刘霞
邮箱
lldyun@126.com
电话
***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新课程也强调“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材观,这就意味着要用教材教,它反映了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形式。这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破除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材观,建立课程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本。但对于笔者来说,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一直以来仅仅停留在头脑中,而对此真正的理解应该是跟踪听完了一位老师对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组课文的教学后才开始的。这组课文共选编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与《和田的维吾尔》四篇课文。
在教学这组课文时,该老师在认真研读每篇课文的基础上在头脑中确定了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又回头研究单元目标,研究选编意图。在重新修改确定了目标后进行了教学实践。首先是教学《北京的春节》,他先和学生一起反复诵读了课文,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补充作者没写进去的北京人过春节的其它习俗,如扫房、磨麦、贴窗花等,使课文内容更丰富。孩子们不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还有模有样地拍着手唱起了儿歌……学得趣味盎然。紧接着他又和学生一起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地过春节的一些习俗,交流了我国其它地区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少数民族的一些特殊节日的习俗等等,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孩子们交流得头头是道,汇报得精彩纷呈,使课堂变成了一个节日习俗的大展台,孩子们的知识与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最后,孩子们在积累了一定信息储备了基础上完成了《家乡人们过春节的习俗》的作文,可谓是水到渠成,不费功夫。课后孩子们又通过办民俗小报,节日习俗手册,加深了对我国各地一些民族或节日习俗的了解,也在无声中培养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藏戏》时,他在课前谈话时就告诉学生“教材只是大家学习的例子”,以前一课为例,让学生把今天的课文、今后的每一课都当做学习的一个例子,要学会从课文中发散开来。于是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发言了:“老师我知道了,您是想让我们通过了解藏戏的特点后了解我国其它剧种的特点吧?”执教老师点头含笑道:“然,也非然也。我国的剧种非常丰富,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的特点,还要了解他们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剧种进行了‘研究’了。”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交流对藏戏的认识和理解,还交流搜集到的其它剧种的知识,使课堂又一次变成“戏剧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竞相亮相好热闹。
同样的,在前面课文学习的指引下,学生对《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两课的学习就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学生不待老师再布置课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就自如地运用学习方法的迁移,主动把课堂变成了交流与探讨的阵地,变成了自我知识的积累与展示平台。在课堂上,他们不但了解了“客家民居”、“傣家竹楼”,还了解了羌族碉楼、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等有代表性的民居特点与风土人情;不但了解了维吾尔族人热情豪迈,还了解了这个民族的饮食、服饰等文化风俗,更了解了其它一些民族人们的特点和各种风俗文化…….如果把课堂比做一块布料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在这组课文的学习中,教材就是一根根细锐的针,而方法就是那缕缕丝线,针学生的手上经过他们的思维后上下翻飞,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而老师,则应该是欣赏作品的那个人。
通过这一单元的听课学习,笔者发现该班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一例子的学习,有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笔者本人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更领悟到“用教材教”在向每一个执教者提出的新挑战。让教师和学生都理解到教材不再是课程的权威,而只是一种学习的文本,一个范例,一种凭借。当然,要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例子,离不开老师对这一文本的合理的选择与加工,合理的重组、延伸和再创造。
第二篇:课文就是例子
作文教学要有实效性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很多教师对作文教学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自己很重视,学生却忽视;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目前,中小学生的作文状况十分令人担忧。这种现象普遍表现为词句贫乏,叙述顺序杂乱,段落不清晰,过程描写不具体、不生动,标点符号不会用等等,更别说达到自主作文要求做到表情达意了。经过这么多年的语文学习,学生仍然写不出象样的文章。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 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 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作文教学又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很多教师盲目追求考试作文高分,于是就向学生灌输作文应试技巧、得分秘笈,致使考场上词采华丽而又空洞无物的文章盛行。其实,考试作文得高分,本不该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有能力写作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关注外面的精彩,却忽视了身边的美丽;挖掘外面的金子,却忽视了身边的宝藏。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欲将步子放慢一点,走得踏实一点,让作文教学回归课本,以力求通过课文这个载体,进行学生写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时下作文教学的流派甚多,众说纷纭,但是因为学生想像力、创
造力的薄弱,作文时情感苍白,主题单一,语言表达上单调乏味,叙述过程平铺直叙,始终没有使作文教学的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结合课文,进行读写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已成为定论。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语文课本的封面和课文中的一些插图,色彩鲜艳,意境深远,是指导学生看图写话,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的好教材。每册课本里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本,分属不同的体裁,语言活泼、典范,生动有趣,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材料。如果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篇文章,来进行充分的读写训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让学生爱写、会写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我们也一直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学生只要书读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高了。但现实是一些学生读书很多,下笔却未必都有神,写作中根本找不到阅读的影子。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生在读中缺乏指导,没有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没有形成一定的语言积淀,所以,阅读是写作的根基,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积累语言的表达方式,是积累情感的宣泄方式。当积累达到饱满程度后,学生写的话就变得真切感人,而这一切,得归根于教师的阅读指导。
指导好学生的阅读,首先得要上好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充分地利用好课文,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每册语文课本的封面和课文中的一些插图,色彩鲜艳,意境深远,是指导学生看图写话,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的好教材。每册课本里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本,分属不同的体裁,语言活泼、典范,生动有趣,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材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把阅读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只有从阅读入手,做到读写的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感悟积累是什么?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是什么?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从理论上来看,它居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一: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一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
二: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能力的发展靠积累、靠模仿、靠内化、靠积淀。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
阅读过程是一个由输入、储存、处理、输出等构成的信息加工系统。而读写分离的阅读往往使这个系统支离破碎,它往往只重视输入、储
存信息,忽略了处理信息,特别是信息的输出。读写结合重视信息的输出,使阅读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且读写结合使写作找到一种新的形式,它把语文学习置于“吸收”—“发表”的动态转化中,使阅读所得能够迅速转化为写的成果,实用性较强。
如果能精心地上好每一篇课文,贯穿好作文因素的训练,它会有特别好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写作兴趣,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让学生能运用通顺连贯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激活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提高阅读能力,丰富知识积累。
(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活”,“仿”中求“创”,“仿”中求“新”,从而让学生做到愿写、能写、乐写。
(四)开发智力资源。知识贫乏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阅读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这既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又促使后进生及早转化。通过以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只要读写结合进行下去一定会促使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陶冶思想情操。语文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教育因素,课堂教学对课文进行具体“解剖”的进修,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阅读可以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未来,引向知识海洋,引向真理的高峰,他们随时可以与伟人见面,与英雄交谈,既能认识客观规律,又能改造主观世界,既学会作文,又学会做人。
如何有效积累挖掘课文习作素材,从而解放学生作文观念,丰富其写作内容,充实其语言储备,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研究怎样从课本出发,挖掘课文中习作资源,有效积累习作素材,储备语言。在每篇课文的重点习作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习作素材,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说写练习中,为自己的表达服务。把说、写、评、导、改融合在学生习作训练的全过程中,这样从部分到整体,整体中有部分,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可控、高效、开放、有序的系统。
(二)探索课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将课本阅读教材与作文教学打通,依据大纲对各年段作文的训练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活用课本,通过读写结合,有计划地分散落实一些习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的创新垫定扎实基础。
(三)享受校园生活。
学生在校的语文学习生活是他们的写作资源之一。要把这种资源开发出来,就要让学生成为课文的主人。
第三篇:抱歉,老师就是个普通人
抱歉,老师就是个普通人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赞誉啊!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大力弘扬良好师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对不起,老师就个普通人,起不到灵魂的工程师的作用,家长才是塑造孩子灵魂的真正工程师!古人云:“打铁先得自身硬”,父母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熏染、熏陶、熏修孩子。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孩子有道德、有品德、有德行后,再送到学校学习知识技能。把有道德的孩子送到学校,肯定对学习知识技能积极主动,求知欲望高,对老师的培养感恩戴德;对同学的帮助念念不忘。因此,如何做人的伦理道德,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亲力亲为的行动:
1、父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
2、父母践行家庭美德的耳濡目染;
3、和谐家庭“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
有人说: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老师应该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祖国的栋梁!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懂的学生!
我只能说:不,我只是个老师!我要休息,我有自己的家庭,我有自己的孩子,我有自己的爱好,我希望能够心安理得地,像别的行业的人一样享受自己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同样希望自己付出的劳动能得到应该有的回报。仅此而已。我只是个老师!我是个平凡的人。我承认学生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他们靠自己的聪颖和勤奋成就自己;同样有些学生的失败也不是我所能左右的,我用尽了全力,可是还是一无所获。当家长放弃了,学生自己放弃了,只剩下老师还在努力想改变点什么的时候,这些老师们显得多么的无助,真不知道那点成绩的提高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我只知道要尽力去教好学生,做好自己的工作,其余的我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但是,当学生犯错,我们基于职业道德或者说人性的关怀去指出他们的错误的时候。更多的指责却应验到自己的身上。
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保姆?怎么成了警察?怎么成了法官?怎么成了医生?
每天天不亮老师就得往学校赶,整天为公开课想游戏和花招;不仅要扫地、擦玻璃,还要认真检查每个孩子的个人清洁卫生,一直忙到晚上,等每一个孩子都离校以后,我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一个维护净土乐园里的宁静与安全的警察。每天,我得明察秋毫,有预见性地排查各种安全隐患,秉公处理孩子们的各种纠纷,有时,还得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遮挡外界五花八门的引诱和骚扰。“老师,他打我了。”“他为什么打你?”整天要在班里破案,不仅要先调查打架原因,还要进行思想教育,更要保护孩子们的安全!老师还得是一个既医愚笨又医心病的医生。每天,得打足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地,给孩子们注射精神营养液和各类预防针剂,让他们变得文明、守纪、勤奋、上进„„有时老师还得给患了“奇难杂症”的孩子解忧排难!学生进网吧,伙同校外不良少年,穿着奇异服,家长知道不好,但是不管;学生知道危险,但是不听;老师天天讲,人家当你是傻子,当某天某个学生真的问题了,怪了,人家第一个查的是你老师有没有尽到教育责任。可是,要骂就要骂那些溺爱孩子的家伙,他们是第一责任人啊。每位老师都害怕出事情,每位老师更加无奈自己不是三头六臂的哪吒,不是飞天入海的孙悟空,学生走出校门,我们是没有办法的,尤其是那些伟大的家长根本不拿你当回事的时候,你只能祈求上苍保佑那些个性十足的学生不要出事。本末倒置,是非颠倒,这就是当今的教育。老师求着学生学习,学生说看我的心情如何;老师拜托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学生说省省吧你,管天管地,你还管这个;老师恳请家长在家照看好自己的孩子,督促他多学习,家长说看我是否有时间。老师是谁?我不知道了!请剥去老师身上那些伟大的光辉无比的外衣,用一种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老师,老师只是个老师。只是在做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至少在中国这个社会里规定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如果讲好话,学生就听,傻子才会发火!!当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效果的时候,除了发火,老师还能做什么?忽然想到一句话:教育不是无能的,教育不是万能的!别把学校当成解决学生一切问题的殿堂,别把老师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圣贤;别把教育当成背负一切责任的机器。
所以,别再说“老师一天上两三节课,好轻松!”
说这话的人还可以理解一点,因为他不是教师,就是外行说内行,不知者情可原。不过我告诉你一个事实,一个学校有的教师不要说只 上两三节课,还有只上一两节课的,更还有一节课都不上的,但这样的教师为什么还存在?你以为教育局是吃干饭的?还有我所知道的中学,一天只上两三节课的教师那是侥幸,很多教师都是一天四五节、五六节课,甚至一天七八节课也不稀奇。更重要的是教师为了上好那两三节课,得至少备课两三节课,要备好课,得听别人(教师)的课,有时走在路上,开起车子,躺在床上都在思考琢磨怎样才能把这节课上好!教师得学习不断学习呀!否则你就落后了呀!你以为教师上课真的是“照本宣科?”,只要有力气,明天我依然那样上班,那你就大错特错!教师面对的可是活蹦乱跳、奇思怪想,不按章法出牌的未成年人呀!每天的工作可以说都充满了悬念与未知!风险与挑战!另外,教师除了上课,还要批改规定次数的学生作业,还要接受各种名目的考试,还要阅卷,还要写上课反思,还要写试卷分析,还要写学习心得,还要写计划与总结,还要写教育教学论文,还要进行师德教育,还要进行业务培训,还要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还要做学生思想工作,还要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还要管理学生在校的吃、喝、拉、撒、睡等等,想想你家一个孩子都觉得难管,何况一个班是有好几十个熊孩子呀,一个教师往往还不止上一个班,像大多数中学,上两三个班的,三四个班的教师大有人在。还有时一个学生玩“失踪”,有你教师好受的!所以你不要以为教师工作就是仅仅上两三节课那么简单!那么轻松!教师工作永远不止是那两三节课!永远不止!
所以,别再说“教师有三个月带薪寒暑假,好羡慕!”
说这话的人不是“脑残”就是“智障”!首先,如果不放假,教师也是可以的,可是你问你家孩子他愿意吗?其次,假期真的有三个月吗?三个月差不多13周,13周就应该有26天的法定星期天(其它单位也在休假)吧?加上教师要假期集中培训呀学习呀的又是几至十天吧?所以其实教师并没休到三个月的假期,只有不到两个月!好不好?最后,你难道没上过学吗?不知道学校尤其是中学要上早晚自习课吗?当其它单位的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老师们已经来不及吃早餐就到操场督导学生跑操后上早自习课;当其它单位的人星期日还在自由度假时,老师们在星期日下午就到了学校,准备上晚自习课;当其它单位的人在晚上聚餐玩耍到入睡的时候,老师们还在教室上晚自习课!聪明的你!当你把教师寒暑假拿来说事的时候,为什么装傻没想到这些呢?所以,事实上教师的两个假其实是提前用早晚自习课透支来的!好吧,不是说老师会算账吗?现在我们就来好好算算这笔账。先不谈没上早晚自习的幼儿园和小学,就谈中学吧,中学的多数老师一般早上六七点就要到校上早自习,一直到晚上八九点上完晚自习才回家,班主任则还要等到住校的学生十点多睡好了才打道回府。如此教师在学校上班时间一天差不多有16个小时,相当于其它行政事业单位(一天上8小时)两天的上班时间!表面上一年只上了九个月的课,而实际上了十八个月的课!减去三个月的假期,教师实际上班时间一年是十五个月,这样算来教师一年不但没能休到三个月的假,反而还多上了三个月的班!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你跳!其实这还不算什么,目前很多学校为了成 绩,星期天也在上课,甚至有的奇葩学校,为了多考重本,根本不放寒暑假!听到这儿,你长眼了吧?再告诉你一个真相,其它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寒暑假,但他们是每年有公休奖金的,而教师绝对就没有什么公休奖金。所以你千万别羡慕教师的寒暑假拿来说事!不说也罢,说起都是冤和泪!
总之,老师都在畅想:如果有一天老师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当中,不用只以成绩为目标;如果有一天老师成为了学生眼中的朋友,偶尔可以给学生讲讲人生的道理;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教育变得非常合理有效,真正是大家都喜欢的„„
第四篇:教材是作文最好的例子
教材是作文最好的例子,叶圣陶也说过“教材就是例子。”为了达到“自能作文”这一目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选文方面,力求每篇课文都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适合于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观,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只有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以书本为中心,从文本中挖掘“泉水”,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教学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笔者仅以自身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利用语文教材来指导学生作文。
(一)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例子
新课标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一个“新”字。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使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接受。新教材重点体现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学会“借助书本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和自我”,“攀登上智育和美育的高峰”,也可以借以进行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和审美方面的自我教育,阐发个人的志趣和理想,发展想像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写作方面,学生往往不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课文内容,就为学生以后写作积累了素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过去从知识出发,现在从实践活动出发;过去从教师讲解出发,现在从学生自主活动出发,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标教材阅读部分,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内在线索,抓住主要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作为显性标志,配合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与自我能力发展为主线索,要求教师进行专题教学设计,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源泉”。
(二)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学生写作的“泉水”
目前,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方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除了缺乏生活体验和积累之外,更缺了老师在“借鉴”上的点拨、引导,缺了用范本之“长”联系对照已文之“短”,缺了进行“说文”与扩散思维的训练。新课标教材采用“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每个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相信学生一定找到写作的“源泉”。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描写景物的记叙文,由于四季景色不同,作者着眼点不同,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而在写法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需要一一细辨、体会。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等方面的提升,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素材。
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理解。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致,如写完了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
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在后来的《家乡的春雨》、《校园的早晨》、《走入校园的秋天》等写作中,就容易从课文中获取灵感元素,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轻松解决了“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
另外,从课文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人说“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而久之便能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即要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譬如,学生作文中一般都是为叙述而叙述,却忘记了创作中叙述方式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讲授中,笔者强调作者林海音的写作手法甚是高明。因为文章采用的是插叙的方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在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要抓住文章选材的特色,充分联系学生选材不精、不典型的写作实际,告诉学生如何选择典型材料来表达文章的中心。
此外,在课文中还可以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这不是从语文教材挖掘出“泉水”,灌溉学生作文“麦田”吗?
(三)其它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使他们的文章成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文”之文,除了从教材中挖掘出“泉水”,灌溉学生写作“麦田”之外,还需从以下两个途径去努力:一是感悟生活。要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书,课内课外的书都要读,人文和自然的书都要看;另一本是无字书,社会人生的理都要悟,古今中外的事都要思。要找回失落的自我,勇于作文实践;要善于观察比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要为情造文,言之有物,真正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语文成为生活的工具。二是读写一体。没有读,就写无蓝本;没有写,就读无着落。要让学生深深懂得,为写而读,读是手段,故要读得全,读得透。书中自有作文法,书中自有营养;为读而写,读是目的,故要写得勤、写得深,写出读书的体悟,写出读书的境界。读写一体,不断提高。当然,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作为课堂教学主要依托的教材也必须“与时俱进”,多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时文”、“美文”,使学生学习名家是怎样感悟生活、反映生活的,并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活该怎样来表现。
实践证明,只有从教材入手,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样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篇:《北平无战事》就是个电视剧
《北平无战事》就是个电视剧
2014年10月29日 08:16 来源:环球时报
这些年因政治隐喻而备受关注的片子不少,除上述的《北平无战事》和《建国大业》,还有《让子弹飞》、《一九四二》、《康熙王朝》等。
《北平无战事》主角方孟敖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在一片热议声中成功收官。在该剧播出的19天中,有10天登上收视榜首,豆瓣电影评分更是高达9.3分,直接超过近年来《后宫甄嬛传》、《士兵突击》等热播剧。难怪有人评价说,《北平无战事》堪称“现象级剧王”。
剧中台词:“一边是代表政府的国家机器,一边是代表民意的国家脸面,一旦发生冲突,国家机器便会踏着国家的脸面碾过去”。
《北平无战事》主要讲述的是1948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政权交替阶段,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的故事。该剧中涉及政治、反腐、厚黑等台词引起热议。“党字头上三把刀”、“一边是代表政府的国家机器,一边是代表民意的国家脸面,一旦发生冲突,国家机器便会踏着国家的脸面碾过去”等台词更是在网上被不少人转引,认为“内含深意”,甚至有人戏称“不知是咋审过的”。
《北平无战事》之所以成为话题,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力度反腐风暴之下,而国民党政府退败前因腐败导致最终迅速倒台的那段历史太过触目惊心,对其进行回顾很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电影《建国大业》中蒋介石“反腐败,亡党;不反腐败,亡国”的感慨至今仍被人引用。
“以史为镜”是中国研究的宝贵传统,然而“借古讽今”不能找错了对象。国民党政府因腐败亡国的历史在今天仍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时刻警示着中国的执政者,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反腐败,那么就有可能“被腐败反了”。事实也证明,近两年来大刀阔斧的反腐败,是深得民心的。
但是不能把60多年前的状况硬套在今天中国的头上。1949年前夕的中国还没有完全从战争的炮火中抽身,国家经济命脉被四大家族控制,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更好还是更糟糕。而如今随着中国国力一步步走强,中国人普遍对国家有着现实预期——我在将来可以过得更好一些,尽管现在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
电影《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感慨
我们可以看一看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网上卖东西、工薪族准备买房或者换更大的房子、年轻的父母为孩子将来的学业努力打拼——这些都是现在普通中国人正在做的事,而它们是建立在对未来会更好的预期之上的。
这些年因政治隐喻而备受关注的片子不少,除上述的《北平无战事》和《建国大业》,还有《让子弹飞》、《一九四二》、《康熙王朝》等。对此,或许《北平无战事》制片人候鸿亮的话更加中肯一些:“你会觉得它是个谍战戏,它不是,它是个金融戏。再看,会觉得这是一个反腐戏,其实它也不是——它就是个历史剧。”
是的,它就是一部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