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

时间:2019-05-15 03:3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七单元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七单元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

第一篇:第七单元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俄国的农奴制

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

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探究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

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

新思潮的涌动

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学生演示,主张的阐述

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

问题探究

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俄国的农奴制。难点

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从“俄国的农奴制”、“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四个方面介绍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描述、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三项组成。文字描述以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为内容,然后引入思考“他们为何将与西方的这场战争称为‘文明’之战,对结局为何又如此悲观”?这段材料指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知识分子希望俄国经过这一沉重的打击,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这就为讲授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诱因作了铺垫。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立足点放高一些,让学生明白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结果。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德、意、俄、美、日等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各国事件的发生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为下面的教学搭好框架。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能力的形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通过第七单元的引言我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俄国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些问题,可以不要求学生立即作答,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断地探求知识,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第一目“俄国的农奴制”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早在11世纪前后,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1649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法律大全》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18世纪,农奴制进一步推广到顿河和东乌克兰地区。在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农民状况进一步恶化了。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中抽丁当兵,而且还叫他们负担人头税,这对于农民的地位发生很大影响,因为它扩大了地主对于农民的权力。而且,彼得一世在位时还开始了广泛出卖农奴的做法。只用十个卢布就可以买到一名女农奴。彼得一世下诏对窝藏逃亡农民者处以死刑,没收其庄园。国家还设有专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1760年,沙皇还授予地主将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权利。到十八世纪下半期,俄国农民状况更加恶化。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制发展到顶峰。由于农民状况恶化,生产率普遍下降。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许多地主为增加商品粮食的生产,加紧剥夺农民的份地,只付给农民口粮,破坏了劳役制的基础。有些地主为增加收入,把劳役租改为代役租,农民为支付代役租而去城里谋生,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某些富裕农民还力图用金钱赎取自由。封建农奴制危机行政重重。

(2)农奴制的危机。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3)农民的划分。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及宫廷农民。地主农民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人身自由最少。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教学建议:

首先,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处境恶劣、地位低下,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发展情况。其次,指出由于俄国农奴制的存在,贵族地主残酷剥削,农奴生活非常贫困。让学生思考农奴制造成的社会危机。得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发展的结论。第三,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社会矛盾。教师可提供原始数据来说明农民骚动次数之多,影响之大。以此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农民的骚动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第四,简要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不同的划分,让学生理解无论哪种农民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

第二目“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1)俄国工业发展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沙皇俄国却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使农奴制危机不断加深。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逐步发展到2 800家。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2)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无论是从疆域,还是从人口上看,都是欧洲的第一大国。俄国很早就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但是,俄国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186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9万吨,德国的铁产量在1850年时就已达到40.2万吨,英国在1850年时的铁产量为225万吨。铁路建设最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1860年,俄国建成的铁路只有1 600公里,同年的英国建成的铁路则有14 603公里,法国到1861年时建成的铁路有9 160公里。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提供有关俄国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的材料,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讨论。让学生理解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俄国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

其次,根据本课教材中所提供的“各国人均收入比较(1861)”材料,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学思之窗】中的问题“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教师从政治、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俄国只有废除农奴制,才有出路。第三目“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19世纪初,一些在大学和军官学校里学习的贵族青年,接触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先进思想,特别是参加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进入法国等西欧国家,亲身感受了西欧先进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他们日益不满沙皇专制统治,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反对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斗争,最终在1825年俄历十二月发动了起义。这些革命者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但是,这次起义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发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农民的反农奴制斗争,在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些平民知识分子在思想方面表达了农民的利益和愿望,成为农奴解放运动的鼓动者。他们积极宣传使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在1859~1861年间,他们成为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力量。平民知识分子中间最杰出的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1857年,赫尔岑出版《钟声》杂志,大胆提出消灭农奴制的主张。他呼吁把农民从农奴身份中解放出来,并且把土地分配给他们。赫尔岑虽然有时也幻想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但是他也认为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的话,就应该采取革命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态度则更为坚决,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政论家及文艺批评家,他积极传播农民革命的思想。他相信用和平手段解放劳动人民无异于缘木求鱼,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革命上面。他对统治阶级不抱任何幻想,他主张为了废除农奴制度,必须消灭专制制度。在他看来,俄国必须实行农民革命,推翻专制政体,把土地归还给农民。他在19世纪50年代末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强调用革命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主张把土地分给农民,坚决反对由农民赎买土地。

1859~1861年间,俄国出现了一些革命组织。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在彼得堡成立的组织和赫尔岑等人在伦敦成立的组织,都制订了革命纲领。但是,这些革命活动最终并没有真正发展为革命。这样,“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企图终于以失败告终。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19世纪初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对俄国贵族青年的影响。如伏尔泰的“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使他们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并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

其次,让学生看书中的【资料回放】和【学思之窗】,了解19世纪初的俄国贵族和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农奴制的不同认识。

第三,教师出示原始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致领地农民书》,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去感受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便于学生对激进派主张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原始资料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能力。第四目“克里米亚战争”(1)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背景。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2)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及结果。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起初,奥斯曼帝国军队不堪一击,俄军占据了大片土地。俄军的行动严重损害了英法的利益,英法派兵干涉,这样,俄国的主要对手实际上是英法。在战争中,俄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形势却令人绝望;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因而,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3)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4)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这一沉重的打击,使沙皇制度不仅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也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苦不堪言。政府加重农民的赋税以充军费,使得农民在旧的不满上又添了新的不满。结果,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沙皇政府不得不承认,“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教学建议:

首先,可由学生生动描述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并分析俄国失败的原因。既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其次,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纵横】中的材料,比较两次战争之后对俄国的不同影响。

第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教材提供的【学思之窗】中的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鼓励大胆发言,在讨论过程中,不追求全面,但求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和新意,并及时给以鼓励,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1)关于“俄国农奴制”一目。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共同回顾已学习过的有关俄国在15世纪末至18世纪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俄国农奴制的内容。使学生对农奴制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导入课文的教学,学生就不会觉得知识是零散的,而有内在的联系。可以采用学生表演的方式:“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为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2)关于“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一目。可以采用讨论法,教师提供一些反映俄国工业缓慢发展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讨论材料所说明的问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会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3)关于“新思潮的涌动”。建议采用谈话法,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资料:第一组为十二月党人起义。第二组为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革命主张的介绍。

(4)关于“克里米亚战争”。建议采用谈话法,分析克里米亚战争给俄国造成的影响。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授“俄国的农奴制”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几组图片 图片一组:《富裕的农奴主家庭》和《农奴的贫困生活》。这两幅图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农奴主与农奴不同的生活境况,体现出在农奴制度下农奴主通过残酷的剥削农奴,过着富裕的生活,而地位卑下的农奴生活却贫困不堪。

图片二组:本课中提供的两个【历史纵横】。材料反映出俄国的法律条文中规定了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沙皇政府设立基层机构负责对农民进行管辖。反映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完全受制于地主,地主有权任意买卖、赠送、惩罚农民。

案例二 在讲授“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材料和图片

材料:反映十九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的材料。

案例三 在讲授“新思潮的涌动”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 图片一:《十二月党人起义》

图片二: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教师对他们的不同主张加以介绍。引导学生分析革命虽然没有发生,但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却迫使沙皇政府让步,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案例四 在讲授“克里米亚战争”一目时,学生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目的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亚历山大进行的1861年改革是由于19世纪中期的俄国农奴制危机对其统治产生了威胁而进行的,所以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四、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农奴制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什么?

解题关键: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路引领: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农民的骚动影响了俄国政局的稳定。答案提示: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2.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有哪些影响? 解题关键: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成为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的直接诱因。

思路引领: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为了挽救政治危机,转移国内矛盾;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答案提示: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学思之窗】

1.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一直注重面向西方,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初,俄国的生铁产量一度居世界首位。想一想,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解题关键:要能认识到是由于农奴制的存在,才导致了差距的存在。思路引领: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的落后。经济上封建农奴制经济的落后。

答案提示:彼得一世时的改革,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利用农奴劳动,发展了近代工业,不过这种工业只是建立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19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基础上,俄国的农奴制不仅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由劳动力,还造成了国内市场的萎缩,这就使得俄国的经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俄国日益落后。2.十九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解题关键:为什么这样评论方面:已认识到了农奴制的腐朽性。看法方面:农奴制必须废除。思路引领:由于农奴制的存在,农民处境恶劣、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发展缓慢;生活贫困、体质很差;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的稳定。答案提示:(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3.尼古拉斯·皮洛哥夫是一名外科医生,他在赶往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救治伤员的途中有这样的记述:“整条道路──忙着伤员、枪支、牛马饲料的运输。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病号,其中有些还是截过肢的,三三两两躺在马车里,冻得打颤,不住的呻吟。在齐膝的泥浆中,人和牲口寸步难行;每走一步都能看到死去的牲口;──同时听得到伤员的呼号、乌鸦成群地飞向猎物的号叫、备受折磨的马夫的咆哮、以及远远来自塞瓦斯托波尔加农炮的吼叫。”请你联系课文有关内容,分析战争的惨烈景象,告诉我们俄国军事上有哪些不利的信息? 解题关键:战争的失败实质上是政治体制的失败、经济体制的失败。思路引领:武器的落后、运输工具的落后、军需品的不足等。

答案提示: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1855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哪些问题?其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问题? 解题关键:农奴制的危机、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新思潮的涌动、战争的失败。思路引领: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四个方面考虑。

答案提示: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

(二)学习延伸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问题中提到的“可能的解决之道”,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有可行性,老师就应该给以肯定,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第二篇:1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俄国的农奴制:识记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

2、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识记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

3、新思潮的涌动:识记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4、克里米亚战争:识记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

5、理解:农奴制的存在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以及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2、提供资料,分析俄国工业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及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

3、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4、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的农奴制。

难点: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问题导入法:

师:通过第七单元的引言我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 生1:1861年

生2:因为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或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师:俄国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学生如果不能完满的答出,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一、俄国的农奴制: 俄罗斯简史: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莫斯科”这个词是在1147年。1237~1240年,蒙古人征服了大部分分裂的俄罗斯,把俄罗斯东北部并入金帐汗国。

1328年,绰号“钱袋”的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1325~1340年在位)从金帐汗那里取得“弗拉基米尔和全俄罗斯大公”称号,获得了征收东北俄罗斯对金帐汗国的贡赋的特权。

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对外于1480年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不久又收复了被立陶宛人占领的失地,基本上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

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 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

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继承。12月 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

(1)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早在10至11世纪,在基辅罗斯就出现了农奴制。基辅罗斯的王公、贵族、教会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与此同时,不少农民被迫处于依附地位。不过那时封建主对农奴的人身束缚还不那么严重,同时也还存在着人数众多的自由农民。当时的农奴制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12世纪基辅罗斯的分裂和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一度延缓了俄国农奴制的发展。14世纪,随着莫斯科公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来骚扰减少,俄国的封建经济重新出现较快的发展。到了15世纪,农村的阶级关系便出现了新的变化。大封建主以取得服役为条件,把部分新获得的土地分交其臣属掌管。这样便出现小封地占有者阶层,称为地主贵族或小贵族。地主贵族为了在服役期内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必须有足够的劳动人手,因此都竭力把依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他们规定农民只能在尤里日(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之间离开主人到别的地方去谋生。

(2)正式确立:17C中期(《法律大全》颁布)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民农奴化的过程是通过这一时期颁布的一系列的法律条文确立的:

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第57条《关于农民的出走权》,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限制农民的出走权。该条款规定,农民在付清住宿费后,只有在尤里日(俄历11月26日)前后两个星期可以离开封建主投奔另一个封建主。1550年《伊凡四世法典》重申了上述规定,又提高了住宿费。

1581年,伊凡四世颁布禁年令,禁止农民在尤里日前后两个星期离开主人。1597年,沙皇费多尔颁布追捕逃亡农民的法令,凡农民逃亡在五年之内的均可由原主人捉拿押回原籍。1607年,沙皇叔伊斯基颁布法令,规定追捕逃亡农民的期限从五年延长到十五年。

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主持召开缙绅会议通过《法律大全》,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农奴主的依附关系,标志着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最后形成。

(3)强化或发展: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

①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中抽丁当兵,而且还叫他们负担人头税,这对于农民的地位发生很大影响,因为它扩大了地主对于农民的权力。而且,彼得一世在位时还开始了广泛出卖农奴的做法。只用十个卢布就可以买到一名女农奴。彼得一世下诏对窝藏逃亡农民者处以死刑,没收其庄园。国家还设有专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

②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农奴制发展到顶峰。

叶卡特琳娜二世赐给贵族的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达80万。1765年,地主获得将农民罚作苦役、进管制所的权利。1767年,沙皇政府规定地主有权任意买卖、赠送、惩罚农民,把农民和土地分开出卖,甚至把同一家的农民分开出卖。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授予地主将农民送去充军的权利。1785年,她颁布《御赐诏书》,保证地主享有占有土地、农民以及免除人丁税、实行体罚等特权。【备课资料】叶卡特琳娜二世

叶卡特琳娜是德国多恩堡公国的一个公主,出生于1729年。当她15岁时,俄国的叶利扎维塔女皇决定让自己14岁的外甥彼得(即后来的彼得三世)成为沙皇继承人,1742年将他召至彼得堡。而未来的俄国皇后,女皇则选了这个出身于这个外甥远支亲属的索菲亚·奥古斯特(即叶卡特琳娜)。

叶利扎维塔女皇为这对年轻的皇家夫妇改起了俄罗斯名字,让他们改信东正教,并于1745年8月结婚。这时,彼得17岁,叶卡特琳娜16岁。在婚后长达9年时间里,叶卡特琳娜不仅没有像女皇所期待的那样怀孕生子,而且还保持着童贞之身。其中原因,是彼得患有性生理缺陷的毛病。后与宫廷内侍谢尔盖·萨尔蒂柯夫发展为情人关系并怀了孕,1754年,叶卡特琳娜生下一子,他就是未来的沙皇保罗一世。

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废彼得三世自立。标榜“开明专制”,与伏尔泰及法国百科全书派交往密切。但同时扩大贵族特权,赐以大批农奴和土地。先后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农民必须屈从地主的诏令。残酷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对外同土耳其(1768—1774,1787—1791)、瑞典(1788—1790)进行战争。三次参加瓜分波兰(1772、1793、1795)。吞并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土地以及克里米亚。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积极参加欧洲君主国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活动。其执政时期是俄国农奴制的鼎盛时期。

俄国历史上的几位沙皇都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女皇的影响最为深远。她一向标榜自己是伏尔泰的学生,以自由和共和自诩。但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她怒不可遏,欲出兵去扑灭法国革命。当路易十六的死讯传入俄国时,她忧伤成疾卧床不起,诅咒“连法国人这个词都应该消灭掉”。她不但没有取消农奴制,而且还强化了农奴制。在她统治期间,总共有80万个生灵被她当成农奴赏赐给效力的臣属。叶卡特琳娜二世把大量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恣意挥霍,仅赏给她的众多情人的钱就多达九千万卢布。在她当政期间,残酷地镇压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

(4)危机与瓦解:19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封建农奴制危机四伏;1861年沙皇宣布废除农奴制度,但是,农奴制残余继续保存下来,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被彻底消灭。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2、农民的划分:

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及宫廷农民。地主农民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人身自由最少。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无论哪种农民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概念比较】农奴与农民的区别

1649年的《法律大全》对国有农民,宫廷农民、地主农民,以及这些人与地主家奴之间的区别规定得十分清楚。它规定国有农民、宫廷农民归农村公社管理;地主的农奴和家奴(分奴仆和耕奴)属地主管理。农民公社负责监督国有农民和宫廷农民纳税,地主负责监督自己的农奴纳税。国有农民与农奴相比,虽有较多的自由,但也处在对国家的封建依附中。农奴与奴隶之比较 农奴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可以自由结婚。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封建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

古代奴隶社会的奴隶是奴隶主的会说话的工具。可以买卖和任意杀死,其本身就是奴隶主的财产。

简单地说,农奴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奴隶则被视为工具。

二、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1、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1)表现:19世纪40年代,俄国棉纺织业中出现机器生产,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逐步发展到2 800家。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

(2)弊端:(三缺)

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缺少工业投资、缺乏必要的国内市场。

2、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表现:

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

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2)原因:

①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②农奴制的存在。【合作探究】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问:他为什么这样评价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三、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原因:对拿破仑帝国战争中,一些青年军官感受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

结果: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暴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备课资料】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11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嗣。出现皇位中断。十二月党人认为起义时机已到,决定在举行“再宣誓”时发动起义,但已被叛徒告密。12月26日(俄历十二月十四日),在彼得堡举行“再宣誓”。准备起义的3000士兵和30个军官,来到参政院广场,但原定起义的总指挥临阵脱逃,起义群龙无首。后来,十二月党人又推举出新的总指挥,但为时已晚。尼古拉调来四倍于起义者的军队进行镇压,聚集在广场的约两万群众组成人墙保护起义者,但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尼古拉命令炮兵用霰弹轰击,洁白的雪地上洒满了起义者和群众的鲜血,起义就这样被绞杀了。半个月后,南方协会发动起义,也被沙皇军队击败。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由于他们害怕发动人民群众,只靠军事密谋进行革命,所以也像西班牙革命和意大利革命一样归于失败。

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1)守旧派:主张平缓改革(自上而下,自愿协调)(2)改革派: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3)激进派: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思想主张: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赫尔岑:(1812~1870)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1857年,赫尔岑出版《钟声》杂志,大胆提出消灭农奴制的主张。他呼吁把农民从农奴身份中解放出来,并且把土地分配给他们。他著有长篇小说《谁之罪?》写3个男女主人公来自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是俄罗斯的优秀分子,最后却都陷入同样的“灾祸和不幸”。谁之罪?小说没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过3人的不同身世、经历和社会关系的具体描写,清楚地表明铸成主人公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赫尔岑虽然有时也幻想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但是他也认为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的话,就应该采取革命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政论家及文艺批评家,他积极传播农民革命的思想。他相信用和平手段解放劳动人民无异于缘木求鱼,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革命上面。他对统治阶级不抱任何幻想,他主张为了废除农奴制度,必须消灭专制制度。在他看来,俄国必须实行农民革命,推翻专制政体,把土地归还给农民。他在19世纪50年代末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强调用革命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主张把土地分给农民,坚决反对由农民赎买土地。他站在革命民主派的立场上,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挽救封建地主统治而实行的所谓“农奴改革”的掠夺性质,把它称之为“丑事”,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派对沙皇制度的妥协和投降。他号召农民群众“拿起斧头”来推翻沙皇统治和腐朽的农奴制度,用革命手段无偿地夺取土地。

四、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1、背景:(或起因)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转移国内矛盾。

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2、双方:俄国←→英、法

3、经过:

(1)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争夺战:(1854.9~1855.9)

1854年9月14~18日,联军6.2万人在英军少将F.拉格伦勋爵和法军元帅A.J.L.de圣阿尔诺指挥下,在克里木半岛西岸叶夫帕托里亚登陆,企图南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登陆行动未遇激烈抵抗。20日,联军(5.5万人、112门火炮)突破俄军阿利马河防线,向塞瓦斯托波尔逼进。俄守军由V.A.科尔尼洛夫海军中将指挥,为加强要塞防御在港湾入口处沉船封锁,并新建20余座炮台,火炮由172门增至341门。鉴于俄军重点加强要塞北区防御,联军改变计划,决心向东南方向的巴拉克拉瓦迂回,从南面发起进攻。10月17日,联军首次实施炮击,开始长达11个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其间,俄军发起两次大规模反攻(1854年11月的因克尔曼之战和1855年8月的黑河之战),均遭惨败。联军先后实施6次炮击,给俄军以重大杀伤,并于1855年9月8日发起强攻,攻占要塞南区制高点马拉霍夫岗,迫使俄军撤离要塞。此役,双方大批高级将领阵亡,俄军城防司令科尔尼洛夫、联军总司令拉格伦重伤而亡。(2)《巴黎和约》签署(1856年):

1856年3月,交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规定相互归还所占领土,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中立化,俄、土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基地;比萨拉比亚南部划归摩尔多瓦。至此,俄罗斯丧失了在黑海水域的主动权。

4、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这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5、对俄国的影响:

(1)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资料补充】克里米亚战争的其他影响

对土耳其: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根据会议和约的有关内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得到欧洲的集体保证。这样使奥斯曼帝国得以延续数十年。

对撒丁王国:撒丁的统治者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加入联军集团对俄作战,取悦于英法,特别是法国。这使撒丁王国在随后不久的完成意大利国家统一的战争中,赢得了法国一时的支持。

对中国:克里米亚战争虽发生在欧洲,但其影响波及到中国。首先克里米亚战争使俄丧失了保持数十年之久的欧洲霸权,俄国南侵的势头被迫停止。然而战争并未给俄国以毁灭性的打击,于是战后沙俄开始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并把扩张的重点放在相对贫弱的东方亚洲地区。在1858年到1864年间,沙俄从中国割去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次,随着巴尔干问题的暂时解决,英法便把注意力重新投向中国,并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不久寻找借口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对欧洲的格局:克里米亚战争打破了欧洲国际力量的旧平衡,建立起法国拥有欧洲大陆优势的格局。这种新的格局基本上保持到1870年。克里米亚战争也是后来数十年欧洲大国之间斗争的新起点。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才导致欧洲出现另一种政治局面。【合作探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难以抗衡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从军事上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前对形势判断失误,战略上树敌过多;统帅部因循守旧,指挥无方;战术呆板、落后,在对方火力加强的情况下继续采用密集的纵队队形;轻视火力,装备落后,片面夸大刺刀的作用等。【备课资料】克里米亚战争轶事 导火线

战争导火线是所谓“圣地”问题,即分别得到法国和俄国支持的天主教徒与东正教徒因争夺耶路撒冷(当时属土耳其)伯利恒教堂管辖权而发生的争执。1852年,土耳其政府将“圣地”交给天主教掌管,引起俄国不满。1853年3月,沙俄要求土耳其承认它对土境内东正教徒拥有特别保护权,遭拒绝后于7月出兵占领土属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挑起战端。10月16日,土耳其在英、法支持下对俄宣战。

战争爆发时,俄国陆军约100万人(其中可用于对外作战的兵力70万人),火炮1400余门;海军战舰约380艘(其中黑海舰队178艘),兵力9万余人。俄军装备落后,陆军的主要装备燧发滑膛枪射程很短,舰队基本上由陈旧的帆船组成。法国陆军总兵力50余万人,火炮约1200门,海军战舰170余艘;英国陆军16万余人(参战部队仅5万人),海军战舰200余艘。英、法陆军训练水平较高,装备先进的线膛枪,火炮射程远,便于机动;海军战舰多数为汽船,机动性强。土军总兵力40万人,战舰70艘,装备和训练较差。撒军约8万人,用于对俄作战的兵力仅1万人。英、法、土、撒联军总兵力达100余万人,战舰440余艘,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俄军。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

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是因克里米亚战争而诞生的。早期的气象观测并没有统一的观测规定,获得的数据也不能实时交换。1854年11月,历史上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正在激烈进行,英法联军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陆战队准备在黑海的巴拉克拉瓦港登陆。这时候,黑海上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涛天。英法联军不战自溃,几乎全军覆灭。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埃受军方之命研究这次风暴。他向各国气象学家发信,收集风暴发生前后的气象报告。报告收集到以后,他依次把同一时间各地的气象情况填在一张图上,对一张张联系起来分析,发现这次风暴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的,当其到达黑海前1~2天时,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受其影响。勒弗里埃分析后认为,如果当时欧洲设有气象站,风暴情报就可以及时电告英法舰队,就可能避免这次风暴的袭击。1855年3月,他向法国科学院建议,组织观测网,迅速地将观测资料集中一地,分析绘制天气图。勒氏的建议得到不少国家的响应,1856年,法国组建了第一个正规的天气服务系统。欧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以及美国、日本也相继组织观测网,开始拍发当日的气象观测结果,绘制天气图,开展天气预报服务。南丁格尔与战场护理

众所周知,南丁格尔是欧美近代护理学和护士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服务于克里米亚战争曾是她护理生涯中的重要一段。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和俄军展开激战。双方你来我往,伤亡极大。战争中,俄国受到沉重打击,军队损失50余万人。联军损失:土耳其40万人,法国9.9万人,英国2.2万人。由于法军医院有熟练的护士照料伤员,因此伤员痊愈率很高。而英军则没有,大量的伤兵因得不到良好的护理而死亡。前线一片抱怨之声,士气极为低落。

这时候,英国人民都在呼唤着南丁格尔的名字。而她早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女皇政府授予她为陆军医院总护理长。这是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担任政府公职的妇女。南丁格尔带着大量医护人员开赴前线。她迅速改组医院,修缮病房。并写信给政府为前线英军争取到了更多的医疗物资。由于她和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伤员的死亡率从千分之六十降低到了千分之三。每天,她不停地穿梭于伤员的病房、帐篷。深夜时分,她还总是提着一盏油灯为伤员们检查伤势,盖好毛毯。英军都亲切的称她为“提灯女神”。英军也因此而士气大振,一扫前段时期的颓势,在东线节节胜利。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大批部队开始返回家乡。有人劝南丁格尔随先头部队一起走,但她说:“作为一个战地护士,不应该考虑个人的安全,我决定最后一个走。”果然,她等最后一条战船离开后,才乘另一艘小船回英国。英政府在港口准备好了欢迎国宾的仪式来迎接这个“提灯女神”。热情的人们争相拥挤在道路两旁,要一睹她的风采。但是南丁格尔却悄悄地从另一个小港口回医院了。

战后,她继续从事着护士工作。英政府用她的名字建立一个一流的护士学校。从此英国有了自己专业的护士队伍,并为欧洲各国输出优秀的护士。护士低下的地位也因此而大大改变,甚至变成一种相当光荣的职业。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倡议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以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为国际护士节,以纪念英国的这位护理学先驱。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上,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叶,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很低,使得工业发展缺乏广阔的国内市场。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民的反抗,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军事上,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是诱发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因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落后和腐朽,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使一切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而此时有些地主已经看到了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更为有利可图,开始放弃自然经济,逐步转向商品经济。(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是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因素。1825青年军官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的和农奴制的起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失败了。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揭露和抨击消息专制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农民起义风起云涌。(4)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力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1855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哪些问题?其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问题? 参考答案提示: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

⊙学习延伸: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问题中提到的“可能的解决之道”,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有可行性,老师就应该给以肯定,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板书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一.农奴制的概念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三.克里米亚战争——新旧文明的较量

第三篇: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导言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围绕“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了解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列宁照片,指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他是谁呢?(生答:列宁)。对,这是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就是他,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和经济危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俄国十月革命。讲授新课: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发生的。那么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呢?

材料 1:1914年-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为了应付战争开支,沙皇政府大借外债,仅在军需订货方面,就欠英、法、美三国债务达到77.69 亿卢布。1916年,许多城市发生饥荒,工人运动急剧高涨,罢工有1500起。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

说明:“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加剧了本来就很尖锐的社会矛盾。直接引发了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局面: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教师提问: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继续看课文第2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生答:没有达到。

师问:那么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政策呢?

生答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由于当时工农群众缺乏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所以真正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没有实现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展示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师问: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什么? 生答:列宁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

师总结:显然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使人民看到了希望。正是列宁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那么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参加者是谁呢?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出示《俄国比得格勒

十月武装起义》图。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看课本。时间:1917年11月 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主要参加者:工人、士兵

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结果:取得了胜利。

由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及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2 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4.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刚出现时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遇到了挫折。一切帝国主义国家都极端仇视、害怕苏维埃政权。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那么此时的政府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强调: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归纳;指出:1918——1920年是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斗争极为艰苦,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发出“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实行了特殊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迁都莫斯科(2)经济上: ①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②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外交上: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领导者不同 采取的措施不同

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资产阶级 反动、反人民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符合人民利益 广大工农群众

思考1:从这种比较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让学生思考回答。(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思考2: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获得了灵活运用。故我们在学习及处理事情中也要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让学生齐声朗诵课文最后一段。

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因此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谁呢?(对,李大钊。)和学生一起回忆五四运 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可见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三、总结全文

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前,1917年3月爆发了二月革命,革命的结果是产生了两个并存的局面,但政权却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政权所掌握。在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17年11月为什么是十月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

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引导学生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强调两个 “第一个”,指出十月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成现实,开辟了 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老师小结:

一句话,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列宁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在几年甚至几十年里,也不会爆发革命。”在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四篇: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学法引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及时验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十月革命的历史胜利

1、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四月提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转变。

3、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4、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项目时间领导者革命任务性质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布尔什维克党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列宁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无产阶级 革命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5、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之练习

七、教学后记:弄清十月革命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措施

八、板书: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3、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4、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5、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第七单元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

1.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

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俄国近代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规律

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

政治的缓慢变革

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历史作用

了解1861年后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分析政治改革的影响

认识政治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

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软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民粹派的形成;亚历山大被刺身亡

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理解为什么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会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难点

“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建议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设备放映林肯、亚历山大二世的图像,提出问题:你能认出这两位在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重要历史痕迹的人物吗?请简要评述这两位人物在历史上的主要功绩。学生回答:美国总统林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林肯在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中领导北方取得了胜利,为维护美国的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老师指出,既然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农奴的“解放者”,那他为什么会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再由此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近代化有些什么影响”的兴趣。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俄国废除农奴制以后俄国社会的变化及向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缓慢变革;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条件和政治基础。

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概述、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三项组成。文字概述采取了倒叙的方法,从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引入疑难问题:既然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解放者”,那他为什么会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再由此引入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近代化有些什么影响? 第一目“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列宁在评论俄国1861年改革时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教材阐释了1861年改革后俄国经济基础的近代化进程,介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和问题。教材首先简略指出了1861年改革是推动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然后重点叙述了改革后俄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化、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原因和情况。最后指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化。教学建议,本目教学教师可先请学生回答1861年改革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教师进行归纳概括后,介绍改革后俄国的农民情况。

①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因素。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得出结论: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在此可引用沙皇政府颁布的《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农民这样地获得了一定数量土地为私有产品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使学生加深理解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② 俄国改革后农民的情况。改革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农业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特征,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出现了谷物区、畜牧区、亚麻区、甜菜区、马铃薯区等,商品化农产品增加,机器使用越来越广泛。农村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形式增长,出现了一批使用雇佣劳动力的农业资产阶级,使用雇佣劳动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地主被迫按资本主义原则来改组经济。但是,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存在有很大的畸形发展的现象(详见第三目)。从经济结构来看,改革后,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靠输出谷物换取外国工业品的农业国,80%左右的人口仍在村社的份地或地主的土地上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2/3的国民经济产值来自农业。80年代末,欧俄(俄国欧洲部分)43个农业省份中,有19个省已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了。同时,就农民而言,改革后很快出现分化,既出现了一大批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的工农业雇佣领导者,也造就了一部分富农。但封建农奴制残余仍大量存在。建议教师运用教材上【历史纵横】栏目里的数据材料,对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以说明。(2)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致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工业革命进程加快,工业领域的主要部门出现了大机器逐渐排挤手工领导的现象。教学建议:可引用以下一段数据材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这些数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认识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在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机器制造业是制造工作“母机”的工业,它的发展必然推动俄国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改革后俄国工业的发展水平虽然远远落后于西欧,但对其落后的基础来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一般认为,俄国在19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90年代工业高涨,生产大幅度增长,许多部门的产量出现几倍、几十倍的增加。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发展最为迅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业中心的形成,除老的工业中心圣彼得堡、莫斯科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业区,顿巴斯是煤炭业、冶金工业区,巴库是石油工业区等。

建议教师运用教材上插图《巴库油田的井架》和【历史纵横】栏目里的数据材料,对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以说明。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目“政治的缓慢变革”

教材阐释了1861年改革后俄国上层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介绍了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教材首先重点叙述了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然后指出,改革后虽然俄国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却在俄国上层建筑的近代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1)政治体制的变革。俄国资本主义是沙皇政府出于维持专制制度大局而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主动培植的。它是一个奇怪的混合物,在其复杂的运作机制里极权专制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并行不悖、互为条件的。由于俄国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滞后,而农奴制残余势力强大,工商业资本家集团力量微薄,辅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国家专政机器。同时由于俄国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下层民众绝大部分对政治的参与意识不强,类似西欧的资产阶级自由派运动始终难成气候,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但在1861年改革后,由于农民暴动不断,沙皇只好作出让步,在内政部成立专门委员会,在政治上作一些比较深层的改革。这个委员会提议试行地主自治,从县级开始,把地方利益和地方问题结合起来,把农民和贵族捆在一起,让他们为各自的利益互相牵制,以免危害专制制度。设置地方自治会议及其执行机关自治局作为自治机关,它通过选举产生,地方自治会议的代表拥有表决权,根据财产的多少来决定代表的资格,以此保证地主贵族在地方自治局中占优势。省地方自治会议代表由地方自治会议选举产生。为了保证沙皇控制地方自治局的活动,县地方自治执行局主席由省长批准,不可靠的负责人,拒绝批准;凡与法律和国家利益相抵触的自治决议省长有权终止。制定《省和县地方自治机构》的法令,把地方自治机构的活动限制在纯经济领域。禁止各地方自治局互相联络、交流。

根据委员会的建议,政府制订了《城市条例》。1870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城市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废除等级原则,建立无等级的城市自治机关,凡年满25岁的纳税公民都有权参加城市自治,这就扩大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设立城市杜马(议会),城市杜马代表的选举按财产资格进行,保证大资产阶级在城市杜马的优势。城市杜马由参政院直接管辖,且要受省长监督。城市杜马的权限仅限于纯经济问题,主要管理市政建设、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救济、福利保险、交通财政、报刊印刷等方面。

(2)司法制度的改革。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废除农奴制使原来的等级法院无法再存在了,必须改造以适应新的形势。1864年11月,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规定了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的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保证法官的独立性等。(3)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沙俄帝国军队的许多弊病,如军事机构重叠、庞杂;装备落后,战术陈旧;军官指挥无能,士兵地位低下,没有能动性,必须进行军事改革。军事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士兵的地位,废除对士兵的体罚,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在全国成立15个军区,直接受陆军部管理;炮兵、近卫军、工程兵、作战军和军事院校转归陆军部管辖,结束政出多门的现象;加强对军官的培训,高等军事学院培养高级军官,士官学校培养军事工程专门人才;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男性居民不分财产多少,均应服兵役,陆军现役6年,预备役9年,海军现役7年,预备役3年,现役和预备役期满人员编入人民军,直到40岁;军官仍尽量选用贵族。1863年6月,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规定大学校长、系主任由教授选举产生,经教育部批准任用。教授委员会有权独立解决教学、科研和人员聘用等重大问题。一年多以后,又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类。古典中学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实科中学着重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毕业后进入高等技术学校学习。

(4)政治改革的成果。政治改革使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虽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专制政权,但客观上确实促进了俄国社会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同时,改革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第三目“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教材阐释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俄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原因和表现,民粹派的形成和对亚历山大二世的刺杀行动。教材首先分析了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其不彻底性是新旧矛盾交织的根本原因,其次从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方面分析了他们的境遇及其与沙皇专制统治的矛盾,然后教材分析了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政治派别民粹派的形成。最后,教材指出了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派所暗杀的悲剧结局。(1)改革后各种新旧矛盾的交织和激化。建议教师按照课本提示的1861年改革的概述,就以下内容对学生进行复习和反馈并提出问题:改革前,俄国社会有哪些旧的社会矛盾?改革后,俄国社会又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矛盾? 1861年改革的国内背景是在农奴制行将崩溃、农奴制危机即将引发革命的形势下,由贵族地主主持进行的,国际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优势的确立;前提是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其主观目的在于防止革命爆发,缓和社会矛盾和危机,维持沙皇专制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性质是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是废除落后的农奴制度,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采取的手段则是发展资本主义,改造过时的封建制度;作用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改革后,俄国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动,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体制趋于瓦解;另一方面,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这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2)资产阶级的境遇和态度。

建议结合同一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及态度,比较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及资产阶级的地位境遇和政治态度。

俄国没有发生过欧美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顽固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改革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封建制度的重重影响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由于广大农民的贫困,社会购买力低下,大大缩小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不高,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料。

农奴制残余还渗透到新的工业资本中去,许多资本家、公司主人或股票持有者也是大地主、大土地所有者,很大程度上依靠地租剥削;工厂采用封建宗法制家长式管理制度,活像封建领地庄园,大大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以致俄国的工厂从来没有获得像欧美国家那样高的劳动生产率。

封建国家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专制国家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全国1/3的土地和2/3的森林)、最大的资本家(掌握用珍贵原料在国营工厂生产的一切产品,出卖一切酒精产品,在中心银行协助下掌握全国财政和全国7/8的电讯设备),最大的铁路所有者(占有全国铁路的2/3)。

政治上,俄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着俄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资产阶级既没有独立地掌握过政权,也没有获得分享政权的资格。由于长期的封建农奴制统治造成的贫穷落后,以致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准备好充足的资金,为解决资本严重缺乏的问题,除了加紧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外,还有两个办法,一是不断对外侵略掠夺,二是大量吸收外国资本,而这些都必须依仗国家的力量。

因此,俄国的资产阶级一方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依附于掌握国家政权的封建地主阶级。(3)农民阶级的处境和反抗。建议提供一定的数据,说明改革后“封建残余”在农村经济中的反映和农民阶级的不满情绪。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这样,农奴从法律上得到了人身自由,但是,改革后获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里的村社管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获得自由的农民在经济上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放,所受的压迫仍然存在。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农村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日益高涨。1861年俄国有1 176个庄园的农民暴动,并持续到1864年;1862年、1863年分别又有400处、386处领地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4)民粹主义的形成和主张。①民粹主义和民粹派的形成。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期在俄罗斯出现的一个思想流派。民粹主义在俄国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俄罗斯封建制度发生碰撞、农民生存状况发生恶化的情况下产生的。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转变时刻,一批代表着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青年知识分子冲上了俄国政治斗争的舞台,形成了“民粹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的运动。“民粹”两个字是从俄语的“民意”转译而来的。这个思想流派带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它在俄罗斯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就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

②民粹主义和民粹派的思想主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粹派的主张趋向激进,他们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反抗沙皇专制统治。民粹派眼里的社会主义,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本能反感而热衷于“走另一条路”。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俄国历史的不幸。他们认为俄国无须经由资本主义阶段而径直过渡到社会主义。“人民的精粹”胸怀高昂的革命斗志,提出了“到民间去”的著名口号,开始反对专制统治的漫漫征程。这些知识分子换上农民的服装,化装成鞋匠、医士、裁缝或铁匠到农场去,走乡串镇,鼓动农民的反抗情绪。但是,力主“民意”的民粹派并没能赢得农民更多的理解,事实上知识分子们也不真正看中农民的力量,他们认为,作为革命的主力军,有这些“人民的精粹”就够了。

19世纪七十年代,革命仍然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事业。进步的民粹主义革命家在铁血纪律与权威之下秘密结合起来,通常是通过策动叛乱甚至以个人谋杀的手段夺取政权。1878年民粹派建立的民意党是个高度集权的密谋组织,为了反对沙皇的统治,奉行了“以行动作宣传”的信条。对民意党来说,“以行动作宣传”含义就是选择作为专制独裁体现者的特定个人作为攻击目标。他们认为,沙皇、皇室主要成员以及政府高官等就具有这样的象征性价值。内心里极度厌恶资本主义的民粹主义者阴差阳错扮演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角色。

民粹主义者理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实践上的失败。追随他们的无数青年牺牲在沙皇政府的屠刀下,其中也包括列宁的哥哥。(5)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

1880年前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亚历山大二世遭到了多次暗杀。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头遭到暗杀身亡。

建议教师运用课本【学思之窗】中对俄国1905年革命的文字介绍和图片,思考本节难点: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为以后进行十月革命历史的教学作好铺垫。到20世纪初,俄国处在近代化进程的交叉路口。农业危机带来连年灾荒,饥荒迫使农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这又引起了俄国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随着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俄国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经济政治斗争,此起彼伏的工人罢工斗争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又一方面内容。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20世纪初与沙俄政府的矛盾斗争不断激化,终于酿成了1905年革命的爆发。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还可用以下方法:

首先打出两个英语单词“modernize”“modernization”问学生这两个英语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从课文标题《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谈起,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近代化”。“近代化”一词并非汉语所固有,最早于近代从日本引进,这一词语是从欧洲语汇翻译过来的,modernize(使现代化,摩登),或modernization(使„„摩登起来),也可以翻译成“现代化”。近代化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或者说,所谓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社会近代化、个人近代化等各个方面。还可以说,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它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散的性质,首先在西欧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转变。

第一目、第二目内容都比较理论化,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分析、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写历史小论文,开设历史小讲座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和加深对这两目内容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第三目的内容比较生动形象,比较感性化,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掌握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怀着丰富的感情,通过具体过程和情节的描述,营造历史情景和氛围,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感和历史情操。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改革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巴库油田井架》等。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农奴制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资料(文字、图片、幻灯片),在班级内开展小型的知识竞赛,竞赛要求:每小组派代表展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

案例二 亚历山大二世的政治改革

1.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文明”》的漫画

①请学生介绍亚历山大二世的生平和主要功绩。

②讲解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注意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作用。

2.为课本第二目漫画上的人物设计一段对白台词。案例三 民粹派的革命活动和宣传

结合课本上《民粹派在农村宣传》和《革命者密谋》两幅图片,讲述下面的故事,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和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有一幅很著名的画,叫作《晚会》。它是苏联画家马科夫斯基根据著名科学家尼古拉·莫罗佐夫的回忆创作的。画中的内容是,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其中还有一个俄国军官)或坐或站,在全神贯注地听一位年轻的姑娘唱歌。莫罗佐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他是一个大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参加了民意党的军事组织,1881年因参加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行动,被单身囚禁了二十五年。十月革命后,由于他在化学和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于1932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莫罗佐夫晚年常回忆自己怎么走上了革命道路„„

她走到钢琴边,先弹了一个急速的过门,忽然用一种奇幻的、有力的低音唱了起来。在剧院里也没听到这种歌声„„歌词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当时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唱得不只是美丽,而且是神奇了。这个美丽的歌手的脸上的每一个线条,她唱出的每一个音调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灵感。在她唱歌的时候,她简直是崇高的美的化身„„她一支歌跟着一支歌唱下去。我记得有“拉辛的峭壁”和死在西伯利亚苦役中的诗人米哈依洛夫的“最后的告别”。年轻歌手唱道:“即使在压制迫害中,我的心灵里也神圣地保留着对青年一代的善良的信仰”。她对直看着一个青年人,用热情高亢的调子唱出了最后几节:“一旦严酷的时刻来临,睡梦的人民起来──在那为自由而战的大军中,有我们身列行伍!”这是革命民粹派的集会。唱歌的姑娘属于民意党。

当莫罗佐夫随最后的几个客人走到街上时,由于无法压制住内心的激动,以致“怎样回到家里的,都已经记不清了”。

画家马科夫斯基和当时的许多画家一样,被莫罗佐夫叙述的情节感动了。于是他创作了《晚会》这幅画。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作为纯洁和信仰的象征的唱歌的女郎。苏联刊物评述道:“《晚会》描写的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革命青年的集会。不仅环境、衣着、人物类型,而且情调都传达得多么准确!这里既有浪漫气息和高尚的精神,也有斗争的艰巨和对信念的执着!”

案例四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①1880年前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亚历山大二世遇到了多次暗杀,根据《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图片,请学生想象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前的心情。

②讨论:曾经赢得过“解放者”美誉的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会遭到暗杀?

2.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当时俄国的农民,你会接受民粹派的宣传吗?为什么?民粹派运动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含义,确定中心。

思路引领:从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提示: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来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民粹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请作一简要评价。

解题关键:注意前半题是叙述题,后半题是分析评价题,回答方法有区别。思路引领:列举民粹派的政治主张,分析评价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提示:政治主张: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评价一:民粹派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只是“偶然”现象,发展不起来,因此无产阶级也不会成长壮大;否认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妄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认为俄国革命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导的“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农民”,民粹派希望由知识分子领导农民运动,推翻沙皇政府,然后依靠农民通过农民村社就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无需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历史不是人民群众所创造,而是个别杰出人物,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群氓”只是盲目跟着“英雄”跑。民粹派在70年代有进步性,但民粹派运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工农革命运动发展,使许多革命者遭逮捕和杀害。

评价二:从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但是他们的悲剧在于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抱住俄国遗留下来的落后的村社经济不放,美化这种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状况,甚至把村社和农民自治看成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代表着未来的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是俄国历史的不幸。出于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懂得马克思关于“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的科学论述。

2.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

解题关键:确定时间范畴和题目类型,叙述1861年以后至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前俄国的改革措施。

思路引领:本题难度较小,按照叙述题的要求,分为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三个方面对改革措施加以列举叙述,不要有遗漏。答案提示:(1)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审理案件。

(3)在军事、教育方面,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二)学习延伸

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联系同一时期,世界上不同的近代化发展方式,探讨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同一时期关于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拟成演讲稿;每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要求每小组在演讲过程中找出俄国与其他国家在近代化发展方式上的异同;最后每小组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总结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解题关键:收集资料,明确中心(近代化、多样性),联系比较。

思路引领:既可以纵向和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比较,还可以横向与同时代的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联系比较。参考答案提示:(1)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近代化(或工业文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的开始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推出了英国、法国、美国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政治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经济上:手工工场(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2)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单元学习小结

一、重要概念简释 【克里米亚战争】

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19世纪沙俄继续在黑海地区进行扩张,企图夺取黑海海峡,引起了英、法等列强的不满,1853年10月俄土战争爆发,英、法等国先后加入土耳其一方对俄作战。1856年,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结束。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故称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中落后的农奴制俄国损失惨重,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农奴制】

15~19世纪俄国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体制。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农奴制,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12月,俄国一些反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制度的青年军官在彼得堡发动了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但是它揭开了俄国贵族革命的阶段,唤醒了一代年轻人。【“二一九法令”】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因为这一天是俄历2月19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称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了臭名昭著的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但是,“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局限性。

二、归纳与总结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逐步发展起来。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全国各地的农民反抗斗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沙皇统治岌岌可危,为了防止革命爆发,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即位不久的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废除农奴制,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改革后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又在政治、司法、军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前进。

下载第七单元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七单元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单元 第1课

    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歌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多彩壮阔的人生图画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伴侣(lǚ)橘子(jú)百舸争流(kě) ... B.劲风(jì......

    第1课教案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该亚的传......

    教学设计 世纪的能源第1课

    世纪的能源 一、教材分析 1课文主要介绍21世纪几种新能源的特点。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三段(第1、2自然段)介绍当今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第二段介绍21世纪将普......

    七年级政治 第七单元 第1课教学案(最终5篇)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单元 《7.1 特殊保护》教学案设计 官窑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特殊......

    第四单元第1课正确认识就业教案

    中职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认识就业教案 托克逊县职业高中 米合尔古丽.巴拉提 第四单元 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 第1课 正确认识就业 托克逊县职业高中:米合尔古丽。......

    第一单元第1课善待他人教案

    第一单元《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 第1课 善待他人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善待他人》。 二、学情分析 透......

    2016年初三下册历史第1课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

    2016年初三下册历史第1课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领导者:列宁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

    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说明: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七”组成。四篇课文中《古诗两首》《父亲、树林和鸟》《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是精读课文,《南极,一片净土》是略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