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有效教学的有效备课问题范文
谈谈有效教学如何有效备课 ——备课“三字经”
‚备课‛是实施教学的首道工序,是教与学活动的先导,是启迪智慧的前锋,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备课不等于只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如何体现‚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这一语文课程理念,确实需要教师认真把握住备课这一环节,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趣味点,善于捕捉教材语言的魅力点,善于寻求教材资源的拓展点,善于开掘教材理解的升华点,通过精心备课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凸显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备课观念,认真编写每个课时教案,明确每堂课备课不仅要实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功能,还应顾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立足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愚以为,备课中应做到三个凸显:即凸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凸显‚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的课程理念,凸显‚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操作理念。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情智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以人为本,着力于语文实践活动,以智慧启迪智慧,积淀人的文化修养;以情趣激发情趣,着重于语言的内化进程,塑造人的人格品质。力求使语文教学进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的美好境界。
1、备课应凸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备语文课应当‚以人为本‛,涉及人的心灵,应当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备课凸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素,是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自由,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艺术在于营造气氛,创造心灵的共振,拨动心灵的琴弦,做好空间的文章;语文教学的科学在于发
展学生的思维,追求思维的创新,提高习作的效率,做好时间的文章。因此,我们备的课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2、在备课中凸显‚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的课程理念,是因为‚语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家。‚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基本内涵有五点:一是培育语言素养。在阅读和鉴赏时,能体会和感受到别人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能透视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自己写作时,随心所欲地调动你的语言储备,并尽可能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意味;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分析比较,不断地借鉴吸收,不断地加以实践运用。二是提升文化素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细致、具体,又要大胆取舍,一切视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定。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但必须完整、准确、不能只言片语,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妄下断语。三是拓展心智素养。备课时应想到,在阅读的指导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感知的过程充满兴趣和热情;必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获得更高更深的感悟;必须注意学生的认知方法,让他们以一种理性而科学的态度面对未知的领域;必须注意他们积极而健康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在为不断深化的阅读、鉴赏、审美过程中,能形成对社会人生的正确的看法;必须让他们具备一种认知能力,在不断分析、归纳、比较、综合中,形成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
力。四是丰富情感素养。备课时应注意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社会人生应有的积极健康的态度;体现在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充满热情的关注;体现在学生感知领悟文本对象时,情感的正确导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康而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正确地把握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正确地处理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培养下,形成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要让学生思辨,要让学生借鉴,要让学生取舍,要告诉学生获得健康情感的途径。具有了健康而丰富情感的人,才有可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可能是对时代有所贡献的人,才有可能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人。五是升华审美素养。备课时应设想到,古今中外的大量的文学作品,集中而鲜明地汇聚着人类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昭示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审美经验。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艺术的去感知,艺术的去发掘,艺术的去审美。老师必须做具体而精当地分析和点拨,学生才能掌握艺术审美的个性;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充满个性色彩地阅读,学生才能领略其中的独特之美;师生在对形象的结构中,完成审美的超越与升华,必须不断地进行归纳与总结,才能掌握其中的共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评判、鉴赏能力,学生的艺术阅读才会变得富有兴趣,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习作练习才会充满愉悦。
3、在备课中,凸显‚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操作理念,具
体体现在有效的科学指导上。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律,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因此,在备课时老师应做到心中只有学生,促进学生情智发展。‚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基本要求是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学设计应能开启心窍,举一反三地创新练习,其练习过程中应该做到‚四导四有‛:教师导源→使阅读学习充满情趣;教师导路→使习阅读过程探究得法;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导评→使学生言之有理、借鉴有法。教学设计的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所以要想到如何才能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教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二是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给学生预留出他们参与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心灵驰骋的平台。在设计激发学生释放潜能的活动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和预设突破口。如,在学生对文本兴趣所在的集中点预设切人;在多元和有争议处预设切入;在文本主题或理解的关键所在处预设突破口;在学生学习最困惑之处预设切入,等等。兴趣点,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的热情,从而引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争议点,可以调动学生自我潜能的释放,从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主题
点,可以诱导学生深入文本重点突破,从而体现学生的多元智能;困惑点,可以召唤学生追问思索,从而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
综上所述,备课只有做到三个凸显,才能实现三转变:第一,目标转变。变单一的传授知识目标为‚三维目标‛。第二,评价转变。变只重知识积累,只重学习结果的质量评价体系为重过程、重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评价。第三,备课重点转变。变重备‚教师教‛为重备‚学生学‛,变‚教案‛为‚学案‛,变重‚教教材‛为重‚用教材教‛。
三了解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老师备课时,看到课题后,并不是去认真理解课标要求,深入分析教材、了解学情,而是急于上网查找与上课课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以及相关资料,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下载和‚研究‛这些资料,找出每个教学设计、课件的‚精彩‛之处加以合并,然后稍作修改,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就这样完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能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不能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我们备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备课中设计教和学的方案,应着眼于教学条件与教学策略之间的互动,注重教学结果的高质量:追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吸引力的统一,达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愚以为,备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到‚三了解‛:即了解学生、了解环境和了解自我。
一是了解学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
究学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座右铭,了解学生应坚持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原则,了解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基础、经验、生活关注点、能力情感因素及身心特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新思想。要深入具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有了多少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搜集到哪些相关资料,有哪些学习困难等。在此基础上,准备出几套指导方案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样就彻底改变了以往备课时以教师怎样教——学生应该怎样接受为主线的‚以教论学‛的备课思路,树立起全新的‚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指导思想。
二是了解环境。《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搜集、整理、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是我们备课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其实,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可以说教师、学生、教材、周围的环境、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等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教师备课时能不能‚独具慧眼‛,认真发现这些可供使用的资源,海纳百川,使我们备课储备的资源广博而深刻。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精彩的学习环境,就应该在备课时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了解环境,了解环境主要应了解学生群体的内环境和课堂教学的外环境。
三是了解自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个教师都有优点和缺点。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教师是否能够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
必须知晓、了解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愚以为,备课中教师思考的过程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人的胸怀比天大,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把握中国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国际接轨,这样,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胸襟广阔、视觉开阔;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固执,思想就不会僵化。
三钻研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四十余载,备课小有心得。他说: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我在备一课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愚以为这个‚钻‛字道出了备课的真谛,教师在备课中应做到‚三钻研‛,即钻研课标、钻研教材和钻研
教学资源。
一是钻研课标,依据课标,忠于课标。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是钻研教材,立足教材,超越教材。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
料更合适?……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
三是钻研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优教促学。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优教‛指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备课时就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处于何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语文教材前后的联系很密切,要从纵、横两个方面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重视知识、能力、智力的提升线路与范畴,促进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设计无视这一因素,仅仅把教者、教参和课本作为全部资源。在备课中,学生全部的知识、经验、智慧和学习的内在动力都应当为教师所用,成为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学生这一教育资源,是教育的新境界。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树立‚大语文‛的理念,在备课中应充分考虑到,生活的周围时时处处都存在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如:学校、商店、广告、商标等上的图文都是学生们学习的不尽资源;电视中的评论性节目、新闻报道、健康的歌曲、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一并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素材。如果把这些内容纳入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读文
一篇新课文摆在案头,我们除了做好观念上的转变之外,首先应该怎么做呢?读课文。动笔备课前应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熟、读透、读宽。
一、读熟课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读赋予作品生命力;一个精彩的朗读,能让学生理解一半的内容……‛要求学生去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活,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因此,教师自己一定要把课文读活,读三到五遍,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拿到一篇文章,老师也要像学生一样提前预习,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有时遇到不确定的地方,一定要去查找资料,弄明白了,这样在课堂上才
会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乱。
二、读透课文。读透课文,也就是要充分解读文本,正确领会文章所展现出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用意,细细推敲锤炼文字的独具匠心,细细琢磨文章,找准切入点,以便能够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学习运用。因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在备课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改标准反复阅读课文,深入领会,弄清字、词、句、段、篇,指导学生识生字,弄清汉字的基本要素,比如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掌握文章的层次脉络、写作技巧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紧接着,要更进一步分析各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将内在的联系的段落归为一类。在对教材进行精读分析、掌握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后,根据新课
标要求,结合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确定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在备课时多读,就能够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
句空话。
四、读宽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自己首先要有这种能力,如了解课文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作品分析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教师都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只有做到心中无疑,才能胸有成竹地帮学生释疑,面对课堂上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才不会责怪这个学生多事呀,有时这种声音也会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精选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语文教师备课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教材读‚厚‛,钻研教材,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把教材教‚薄‛,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连
类以求趣,探幽以求奇。
愚以为,读得深、品得透、读得宽的境界,才是对教学、对教师最为有益的阅读境界。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备课的精读,则一定没有精彩的教读,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也可以说,有了教师的精读,不能肯定有精彩的教读,但经过努力可能会有精彩的教读;或者说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备课,只有教师对文章充分地读,读出意、读出神、读出情、读出个性,才会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从而形成对文章的理解,激活他们的心灵,凸显文本价值。因此,新课程导引下的语文备课过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教师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教师在备课中阅读,应该是为扩大自己生活视野,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精神底蕴,确认个人价值指向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正是这种自觉自愿,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有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让人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获得精神享受和生命的提升。
三设计
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而又艺术地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因此,备课中应做到‚三设计‛,即设计学习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方法和设计教学情境。
一、设计学习目标。一堂好课应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样设计学习目标呢?其一应依据
课标并对课标进行分解,学习目标不是课标要求的重复,而是对课标要求的创造。其二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以往,人们主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知识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掌握上,对教材以外的目标考虑较少。当前,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发展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指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它是对学生提出的一般要求,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体现。基础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应明确、具体,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各学科的不同特色。二是发展性目标。这是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是学生作为认识、实践和自身发展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方面。自主性又称独立性,集中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自理等。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上,主动性强调学生有高的成就感,强烈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并有很强合作交往能力。创造性是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加工、提炼,得出简练的方法或对知识的高度概括。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
识,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三是体验性目标,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亲自经历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二、设计教学过程方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篇课文,在内容上,字词句段篇,在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设计教学过程方法应做到三定:一是‚定标‛,即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是学段要求,而它直观地体现在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据此,目标就易做到准确、简明,就能避免教学中面面俱到的现象,有效克服常见的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肿‛了的弊端。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出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二是‚定点‛。即定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具有实践性的语文活动,巧妙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具体地说,如备课先备读。哪一块应怎样读,心中有数。读书的形式要多样。(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学生读后给以评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等等。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性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科学定点,是防止教学面面俱到、把课文教‚肿‛,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在备课中应把握好各学段教学的重点。如:低段:字词教学,也就是识字写字是重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多识少写,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学一个字,组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把课文读熟背会。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能少,重在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应用。高年级:一些难字该认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在熟悉课文,学会习作方法,拓宽思维。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坐的姿势、握笔的方法(三个一);提问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正确诵读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三是‚定法‛:选择确定教
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三、设计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借助实物和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与观念的关系和矛盾、问题等创设基于生活、注重形象、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情境。
总之,备课过程中的三个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 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 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三备出
‚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于漪)。备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占有、消化了教材和教辅,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学
情、学力、个性、兴趣、意志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后,如果做到了有效备课和高效备课,那他所备的课至少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一、备出教师的独特感受。在备课时,教师必须研读教材和教辅,熟悉文本和与文本相关的作者、背景、前后文以及他人对文本的解读。只有对这些烂熟于心,教师在课堂上才会胸有成竹。教师的备课,是在研读教材和大量教辅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结合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特定环境下特定的人和事,备出自己独特感受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领悟这些独特感受时,指导学生理解、探究、鉴赏文章的语言,体悟、品味语言的魅力,从而受到语言的熏陶。教师只有真正把课文读透了,才能设计出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教材研究,是一切阅读教学的先行。备出教师自己的独特感受是教师备课较高境界,它不仅是教师创新课堂的需要,更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课程理念的需要。如在《凡卡》一文的备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我读到这里,心里一颤,随与插图相对照,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上课时,第一个问题一提出,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七嘴八舌,纷纷议论,有了独特的感悟。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穷,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说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顾的地方‛ ……接着我又问:
‚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还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这一教学细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拨动了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研读教材有三种境界: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余映潮)独特感受所引起的学生的兴奋和探究欲望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语文教师不可能都能像我这样备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但在消化教材和教辅时,应该有自己的哪怕是很微小的一丁点感悟: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就是这个道理。
二、备出巧妙的教学抓手。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学抓手‛就是一根省力的杠杆,抓准了它就会轻而易举地走进文本,从而轻松愉快地感知文本、欣赏文本;一个好的‚教学抓手‛就是走进文本的钥匙,抓准了它就找到了走进文本的捷径,就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小英雄雨来》记叙了这样的情境:雨来被鬼子拉走后.人们听到几声枪响,以为雨来再也回不来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却从水中冒了出来。雨来是怎么脱险的?课文只作了简单的交待: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游到远处去了。这里是一个难点,学生一般不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抓手‛是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次抛出的两个问题:鬼子为什么会‚不防备‛?是怎样‚不防备‛ 的?雨来跳水后是怎样躲过敌人射击的?他又是怎样避开敌人搜索的?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再通过对话,把这些情节、细节的设想讲出来,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及时突破难点,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象的能力。再例如《凡卡》在结尾之处,写到凡卡寄出没有贴邮票的信,把无尽的思索和回味留给了读者,凡卡的未来将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凡卡以后的命运会如何?我以此为抓手,引导同学们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对话‛,多方求答,结论也是多姿多彩:有的说他疯了,住进了疯人院;有人说他继续遭受老板的毒打,有的说他被迫离店出走……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拓开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愚以为,备课时找准了课堂的‚教学抓手‛,就意味着给课堂注入了清新剂,给学生吃了‚兴奋剂‛,课堂就不再死气沉沉,学生就不再无精打采。因为这个‚教学抓手‛的撬动,课堂活跃灵动,朝气蓬勃,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无限膨胀,自主学习能力也迅速提高,从而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备出学生的课堂兴奋点。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学的首要任务。现代课程之父拉夫尔〃泰勒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备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大脑亢奋、情绪激动的兴奋点,要有预谋地
在一堂课里埋下几个促使学生兴奋的‚包袱‛。当然,兴奋点的预设是别具匠心的,是与课堂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机关‛,而不是教师哗众取宠的动作和话语;是一环扣一环的促使课堂教学向前推进的助推剂,而不是师生俗气的玩笑话、逗趣话;是学生在愉悦幸福中得到能力训练和情感体验并能继续向前冲的跳板,而不是师生为兴奋而兴奋的噱头。由此看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更多的是指教师有意预设的某一个或几个别具一格的‚问题‛‚步骤‛‚环节‛等;是能引爆学生情绪,迅速引起学生大脑亢奋的‚教学点‛;是深受学生喜爱,促使学生乐此不疲的‚引力场‛。学生兴奋,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课堂效率就会提高,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就会增值。柏拉图说:‚不要靠暴力和严酷来训练年轻入学习,通过愉快心灵来教导他们学习,则可能更确切地发现每个人的人才倾向。‛
笔者在备课《詹天佑》时,发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全文的中心句子。句子中有两个重点和难点,一是‚杰出‛,二是‚爱国‛。文章对于如何‚杰出‛有生动的描述,在教学中容易操作。关于‚爱国‛这一重点的突破,我备出的课堂教学兴奋点是: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文最后一节入手进行创新设计。我设计了请学生‚从课文里找依据,给‘京张铁路’重新起名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有的学生说这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故起名为‚中国第一路‛;有的学生说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达到了当时国际一流水平,故起名为‚创新路‛;有人为纪念后天佑,故起名‚天佑路‛;有人因这条路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故起名‚争气路‛;有
人说京张铁路修筑之成功,是因为詹天佑爱国,故起名‚爱国路‛;有人根据这是中国人设计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事实,起名为‚中国路‛;有人说这条铁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故起名‚智慧路‛……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陶冶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再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抓住指导学生理解‚纹丝不动‛词语这一兴奋点,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悟邱少云‚纹丝不动‛中所蕴含的‚动‛来:同学们,邱少云此时此刻,身体是纹丝不动的,请您想一想,邱少云的什么在动呢?学生思考片刻,很快说出邱少云的牙在动,眼在动,手在动,脑在动……我又进一步引导:请您说一说邱少云是怎样动的?这一悟的环节,引导学生由正面悟到反面,由纹丝不动悟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动。这样的悟,让学生从邱少云的‚动‛中创造性地理解他的‚纹丝不动‛,从有字读出无字,从而读出无字的书来。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捕捉相关的信息,然后加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这样的感悟教学细节兴奋点,充满了感性,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感受、想像、情感,使学生在感性化的学习中领悟课文,完善人格,关注生命方式,得到和谐发展。于漪老师说:‚要潜心研究课文,抓住文中最有感情含量、最能表达内心世界的语句,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学实践证明,由于这个教学兴奋点的设计,学生异常兴奋,反应非常强烈。
三延伸
备课有道(规律和方法),但无定道(统一的路子)。教师要备出有特色的课,应将备课活动延伸到课中、课后和生活。
一、课中延伸:备课不等于教案书写。写教案是备课,但备课不等于写教案。以往,我们的教师仅仅把备课截止到教案的书写完毕,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再好的备课也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假定的方案,它都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改造、不断创新,更需要在课后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释放出来。这时,学生的一个议论话题、一句发言、一段材料、一段表演、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都会激起创新的火花,我们课前准备的多套方案也都将产生变化。这时就需要教师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的课前准备,来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接受学生的挑战,及时调整思路,使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开放起来,成为学生乐学的‚天堂‛。例如《田忌赛马》一课,课前我准备以‚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作为一个大感悟题,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从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但在课堂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学生对第二场比赛齐威王到底有没有可能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同学认为,齐威王只要能在田忌用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赢了一场后,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还是可以稳操胜券的;有的同学则认为齐威王的种种表现足可以证明他不可能胜。显然,齐威王第二场比赛到底能不能赢,一下子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这时我尊重学生,从学生的意愿出发,让同学们或独立,或自愿结组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充足的理由来说服对
方,然后全班交流,为自己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这种‚让辩论走进语文课堂‛的做法,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一种创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中是绝对没有想到的,但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对备课进行重新调整,将备课活动引向课中、课后的调整和完善。
二、课后延伸: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本班学生实际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教案。需要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认真记下课上的‚典型事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对失败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案,对备课情况重新进行调整,认真反思自己教学的得失。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那么怎样撰写课后延伸的教学反思呢?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
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生活延伸:语文是有生命的,小学语文的备课应该把这个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得以调动。语文备课有狭义、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谓的写教案最多也只能算作狭义的语文备课,其基本要求是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广义的语文备课是大备课,终身备课,它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正如一位特级教师在上了一堂令人叹服的公开课后表示,他这节课没有准备教案,但却是他一生的准备。写
教案决不等于就是备课,备课也决不等于就是写教案。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语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重要的是备理论、备生活。对语文教师而言,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
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综上所述,备课,说到底,无论从教材的角度,学生的角度,还是教法、学法的角度,都有值得探究和一直钻研的价值。它又是教师永久的学习和创造的源泉。备课是为了上好课,而不是为了写教案。备课是一个老师的良心、责任心、文化底蕴、教学能力的综合。在备课中,老师钻研的心血,准备的汗水,构建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愚以为不应该给备课限定框架模式,也不应该要求所有教者千篇一律,甚至优秀的课案也是不能拷贝的,而应该大力提倡有创意的、独特的备课风格,使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更鲜活起来。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经常思考:我所期盼的课堂情景到底是怎么样的?每堂课有每堂课的不同,不可知因素很多,但总希望、憧憬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一种积极状态:允许那些质疑的‚针锋相对‛;善待课堂上的‚天马行空‛;保护钻研里的‚桀骜不驯‛;鼓励讨论时的‚各领风骚‛;更要让学生能够感觉到他们老师的‚睿智精论‛给他们带来的思想飞跃。我想,在新理念引导下的高质量
备课,就一定能接近这种理想的状态。
第二篇: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
翻开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仔细研读,感触颇多。
书中谈到教学的有效性内在地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并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都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性。
为此,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备课
1、研读课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南”。
2、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钻研教材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材的相对固定性,作为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分析教材,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
3、了解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 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材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4、设计练习:练习的设计,应该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者综合练习。不管是哪门学科,都要做到“重要的练习、核心的内容,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过。”这样才能,保证练习的有效性。
5、撰写教案:不管是哪门学科,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之达到有效、优质的标准,必须备课于心。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写教案,只是备课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不是备课的全部”,“备课于心最要紧”。
6、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同伴互助”的一种,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在健全集体交流研讨制度的前提下,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个人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
二、上课:
上课是最复杂、最核心的工作。从“复杂”方面说,上课面对的是人,而做人的工作是最复杂的,更何况是众多的未成年人。从“核心”方面说,老师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上课服务、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上课而做的。因此,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益,就是在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技能是:
1、讲授技能:教师的工作要靠自己的言说去传道、授业、解惑,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讲授的能力和艺术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讲授,不等于注入式,它不是“注入式地讲”,不是“灌输式地讲”,而是“积 极创造性地讲”,讲在点拨、在启发,即教师在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理解力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表达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因此而谈“讲”色变,讲授仍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教学技能。
2.提问的技能: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能否科学地设计出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3.倾听的技能: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是教师倾听的重要任务,而在倾听中向学生学习是教师必要的态度,在反省自己的“倾听”的同时与对方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方共同建构出对现实的定义和理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
4.观察的技能:课堂观察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感官、思维来获得教学信息反馈的渠道,是理解学生、理解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教师要具有迅速而准确、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客观的观察能力。5.点拨的技能:课堂中的“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运用理清思考、排除故障的艺术手段,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的教学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点拨时,要遵循启发性、适时性、适度性、灵活性的原则。
6.情境创设技能:情境创设要站在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高度上进 行创设。有效的情境创设应具有悬疑性、生活性、真实性、复杂性、情感性和典型性。
7、课堂调控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教育的技巧”主要是指教师的课堂调控技能。课堂调控的要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自控、调控学生、调控教学。这三个方面并非完全分割,而是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三、听课
听课如同阅读一本活动的教育教学书。如何正确认识听课?又如何进行听课呢?必须要明白:
1.听课是当老师的开始,是老师走上讲台的基石;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为师,当从听课开始。2.听课,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听课者只有占据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去听课,才能在听课中有所感受和体验,才能听后有所收获。3.听课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的结合,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所得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4.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同要先备课后上课一样,要先备课后才能听课。准备得越充分,越能在听课中有所收获。
5、听课后要全面反思。课后,把听课笔记与备课笔记进行对照、与自己专业储备进行对照,找寻执教者教学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智慧等背后的理论依据、思想观念;剖析其优劣得失成败,借鉴别人好的地方,错误失误尽量避免,总结他人经验教训转化为自己的素质智慧,这样“他山之石”就能“攻玉”了。
四、评课:
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要评好一节课一般需要做到:
1、倾听执教者反思:在组织评课前,一定要认真倾听执教者的发言,把执教者的心路历程与你所观察和记录的课堂历程以及听课思考进行比照,可能会产生新的认识,或修正、或补充、或完善、或提升原来的认识,可以使自己的思考更客观、全面、深刻。
2、多角度思考,但不面面俱到:多角度思考源于多角度观察,即对教师的观察、对学生的观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观察。另一方面,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评价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评课时,应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表达出来,切忌面面俱到。有时候,面面俱到反而会弄巧成拙,面面不到。
3、就课论理,有理有据:评课时,要以课例为依据,有理有据地评。切忌空发议论、堆砌名词、滥贴标签。
4、真诚评价:评课时,评课者应该毫不保留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讨论,一起提高。
第三篇:有效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问题
赵卫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引进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要求历史教师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调查的结果来看,有效教学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教学时间的投入,缺乏效益观。“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没有收获。大多数老师理解为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学生收获了多少不得而知。所以大多数老师最大特点是舍不得,一是舍不得老教材知识点,上课不断的加老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专门有一个笔记本拼命的记。如《新中国的成立》一目,新教材只有新政协的召开和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的历史意义。老教材中巩固政权的斗争略去,但老师舍不得,又按老教材的体系去讲解,理由是新教材知识点不足,不足以应付高考。二是新教材的内容舍不得,如,新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一文,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的失败,跨度之大,内容之多,是要进行重难点的取舍,但有的教师总认为讲不透,学生不理解,考试不过关,就《五四运动》一目就讲了20多分钟,显然完不成教学目标,教师自己也急,一节课下来学生不停的记笔记,补充旧教材的知识,学得很辛苦。
二、理论性较强,轻视能力,远离学生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切身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大部分课堂教学都在学习基础历史知识,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生活无关,与学生的体验无关,只与考试有关。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三下来的教师,从高一就进行高考的培养,培养名校的学生,追求名利,高一就把高三的一轮复习知识拉入高一教学的内容,学生有专门记笔记的本子,都是高考的大问题,学生记得满满的。高二分文理科,在特尖班还会出现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抢夺尖子生的问题,理科教师劝全班倒数十五名的学生去读文科,成绩好学生都上理科,文科老师劝好学生上理科,这关系到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名誉。
三、“双主教学”的疑惑。《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理解偏差,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教师不讲课,学生自己学。结果是学生非常的忙碌,有自主无探究,有小组无合作,有讨论无思考,最后课堂乱成一锅粥。所以,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如,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学生刚讨论了一会儿,就要求学生停止讨论,还未深入开展,教师就草草收场。因此,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四、集体备课形式化,教案与教学相脱节
集体备课即大家统一制定教学目标。实际上集体备课中只是几个老师在查资料,做课件,整理学案,大多数老师是“拿来主义”,集体备课形式化现象严重。教师对于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走上课堂却都抛在了脑后,教师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强调高考的考点,忽视过程与方法、能力的培养,受教学经验的支配,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如某位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教案目标有一条是这么设计的:探讨抗日战争在世界史的地位,体会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但一节课老师都在讲日本的罪行和中国的抗战,丝毫没有提及到这个教学目标。
第五,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
历史学科不是对死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力的鉴赏。现代科技手段,更好的赋予历史学科新的生命力。它能协助历史教师在课堂内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不能过分依赖现代教学设备,课一上完,学生由于缺少了动手写、动脑想这一重要过程,因而课堂授课效果会大大削弱。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资料过多,企图用课件包办一切的现象,缺少精心的取舍,学生一节课都在看,感觉疲劳;制作课件的技术过于简单,课件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成为学生睡觉的借口——眼睛疲劳;课件的教学内容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复杂,这两种极端的倾向都不利于教学。科科用课件,节节课用课件,一天八节课,学生疲惫不堪。
第六,课堂评价单一化。
新课改实行学分制,对学生而言,平时的40分是课堂评价的有利的工具。教师从上课的提问情况,考勤,交作业的情况,违纪情况等都有严格规定,动不动就是“我扣你一分”,这也成为教师约束学生学习的法宝,因为新疆学生的特点就是自主性极差。“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如此实行,出现了两极现象,学生要么重视,要么置之不理。在给学分时,等级的划分仍是以成绩为主。平时的40分的考核只是参考用以决定这个学生的去留。对教师而言,追求分数是与新课改相违背的;不追求分数,学生成绩不理想,领导、家长就会对教师质疑,因而让历史教师陷入尴尬的两难处境。成也分数,败也分数,历史教师感到极度迷惘。究竟作业分配这40分,才能使分数真正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是个问题。
第七、强调“基础知识”,创新谈何而来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领域,但教师似乎只对认知领域情有独钟。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有高考存在,没有基础知识充实的课程只是一具骷髅,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创新,更是纸上谈兵。吴永军教授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当前各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毫无价值的基础。”所以,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基础讲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战场,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第八、自主学习不实际,学生学习方式难转变。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教师只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不包揽学生的一切。但多数学生“懒得问”“不敢问” “不质疑”,就等老师解决一切问题,“启而不发”、“启而乱发”,自己“不走路”,依赖心理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如,上课一提问,只要是书上找不到,学生要么就静静坐着不思考,要么就是胡乱说一通;让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学生象征性的翻翻书,然后学生就会把书抛到脑后,相互闲聊—“情人节你收到几朵玫瑰花”等,回答问题也是照书念;学生不关注教学。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成为一大难题。
第四篇:如何有效备课
如何有效备课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有很多次课,有很多内容要准备,那如何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备课内容呢?我的意见是:博采众长,精挑细选;立足学情,由浅入深;强化细节,全盘展现;模拟课堂,精心雕琢。下面依次说明。
一、博采众长,精挑细选。在备课时,尽管知识只有那么一些,套路也是现成的,给人
感觉随便怎么备都差不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公开课上经过雕琢的课,在备课上都和我们一般的备课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可以多多收集下好的备课教案,进行储备,在自己要用时可选择的地方就会更多。从刚开始的买两本参考书和多听课,到后来的自己看杂志看资料,再自己琢磨吸收一些好的经验和细节,到最后自己在备课时的选择面会越来越多,从而可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备课方案来。
二、立足学情,由浅入深。在有了很多的教学素材后,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
择最适合班上学生的教学方案。现在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学生的生源素质是越来越差已成定局,在高中阶段,以前的以知识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以学生实际为主,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东西,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案。采用低起点,小阶梯,高落足,延长知识引入时间,强化细节,缩短例题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阶段中来,才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三、强化细节,全盘展现。课堂内容从知识上来说并不多,但其前后呈现顺序,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知识点上的细节问题都需要考虑全面才好。在备课中,不仅仅是备知识,如果还能考虑学生的反应,对其有针对性的细节考虑,那么效果会好很多。所以在细节上,知识线、问题线、学生反应线、师生互动线都能理顺,才是一个好的备课。
四、模拟课堂,精心雕琢。一节课,只要还没开始上,那就会出现很多不可知的情况,尽管在备课中有好的体现,但上课毕竟与备课不同,它需要把备课内容体现出来,所以学会在脑海里模拟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不会,可以自己在一僻静处(如寝室里)自己小声雕琢;时间久了,可以在脑海里模拟课堂,纸上记录要点;到最后就可以脱离纸笔,自己在脑海里随时随地雕琢课堂了。
综上所述,备课只要多从学生出发,多多琢磨,时间久了自然就出效果了。如果不自己去琢磨去实践,那备课的效果始终出来不到的。
第五篇:浅谈有效备课
2011-2012教师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浅谈有效备课
为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我通过参加教师远程全员培训,学到了很多知识,并成功运用于了实践,收获很大。尤其是学习了有效备课后,更加体会到了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能帮助我们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学好它很有必要。
什么是备课?专家告诉我们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我觉得做为一名教师,在备课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1.修炼专业,丰富备课资源。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教师要进一步登高望远,注重自身经常性学习。
2.共享信息,拓展备课空间。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人们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3.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教学参考书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重在消化吸收,贵在用活创新,引入教学资料中的内容应当贴近学生,贴近当前生活,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课改方向,应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
总之,我将继续主动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充实自己,做一名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