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九课《松软的土壤》教案
第九课《松软的土壤》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内容及分析】
《松软的土壤》是粤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岩石到土壤》的第二课,由哪里有土壤、观察土壤、研究土壤的三个活动组成。本课着眼于指导学生对土壤的调查、采集、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查阅资料、研讨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由采集土壤、初步观察土壤特征到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这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情分析】
现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是典型的农村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位置的认知经验往往比城镇孩子弱,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设计意图】
1.通过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土壤,为观察和研究土壤做材料准备,提供感性经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2.通过同感官观察采集到的土壤(看、闻、捻),认识当地土壤的外部特征,养成认真记录的好习惯,呵护、保护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由感性经验出发,猜想土壤有什么,设计实验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类、归纳概括、查阅资料等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对土壤的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从岩石到土壤”经历的漫长演变过程。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调查、访问、采集、记录能力;知道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人合作;培养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形成真爱土壤的情感;在了解当地土壤状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结构及土壤肥力特性的形成。教学难点是土壤的形成。【教学准备】
晒干的土块、实验盘、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废饮料瓶、方便袋、火柴、毛巾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采集土壤
谈话:通过上几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已经对土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到底土壤里有什么东西?刚才同学们说出了不少认为土壤里有的东西,怎么证明你的猜想?
学习新课
一、土壤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费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掌握土壤含义要抓住两个特征: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二、土壤中含有空气、沙和粘土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如学生设计实验 有困难,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设计实验,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2.实验一:土壤中含有空气、沙和粘土(1)往烧杯中倒入150毫升水
(2)将晒干的土壤一次轻轻地放入烧杯,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土块被搅碎为止,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小组汇报
4.结论:土壤中含有空气、沙和粘土
三、土壤中含有水分各腐殖质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土壤中有水分吗?)2.实验二:土壤中有水、腐殖质
(1)在石棉网上放适量的图,将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2)点燃酒精灯给土壤加热
(3)将烧杯扣在土壤上,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用毛巾裹住烧杯,将它轻轻放在实验桌上。(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5)继续加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毛白眼,有烧焦的味道、土壤变色等)
(6)用等毛熄灭酒精灯 3.小组汇报
4.结论:土壤中含有水分、腐殖质
四、巩固 土壤的机构
矿物质:提供矿物养分,如钾、磷、钙、镁等 有机质:提供氮素养分
水分:输送养分 空气:提供所需气体
通过以上学习,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沙漠表层的沙子是不是土壤?
2.在乡村被学生踩硬了的操场是不是土壤? 3.无土栽培技术中使用的营养液是不是土壤?
五、小结
1.土壤的组成。
2.课后通过上网、看书、实验等方法,小组合作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
六、任务
到野外观察土壤,观察土壤的结构,分析土壤肥力的形成,并思考钙土壤是不适合发展农业。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三章 第九课 松软的土壤
授课内容:第三章 第八课
松软的土壤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1)对土壤的特征有一定感性认识.(2)了解土壤的组成.(3)知道“从岩石到土壤”经历的漫长演变过程.2、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调查,访问,采集,记录能力.(2)知道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2)培养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形成珍爱土壤的情感.(3)在了解当地土壤状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重难点:能够运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土壤的组成.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土壤样本,有关于本单元的视频片断,土壤盆栽,实验盘.学生:采集土壤样本的工具.任务驱动页
问题情景:花草树木丛生于岩石间的土壤中,借卡通动物之口提出了一个平常而又包含许多科学道理的问题:为什么草长在土壤里,而不是石头上 引导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从观察土壤到研究土壤的组成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课时:活动1:哪里有土壤
观察土壤就涉及土壤的取样,思考自己生活的地方有没有土壤,到哪里采集土壤呢 可让学生观察和并通过观察,从感性上认识土壤.【友情提示】
可到生长植物的地方,考察和采集土壤,既是为课堂探究活动做物质上和感性上的准备,也是一项实实在在地了解家乡土地资源,欣赏家乡自然之美的实践体验活动.可把活动2与考察家乡土地资源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落实考察,采集,观察,记录的活动任务,效果会更好.有土壤的地方一般是生长植物的地方,可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保护植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这项室外活动,可由教师统一组织,也可安排学生课前自己活动,但应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如果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好结伴并在成人的监护下行动.注意接触土壤后要清洁双手.【引申的问题】
什么地方的土壤更多 更肥沃
提问:有同学提到我们要观察研究土壤,就要对土壤进行采集.那么哪里有土壤呢
思考:学生分小组制订采集计划,汇报.任务:刚才每个小组都制订了他们的研究采样计划,采样的工具大家在课前也都带回来了.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小锦囊:第一,注意安全,听从小组长的指挥;第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活动:采集土壤标本.交流:学生汇报并展示采集的土壤样品.归纳:今天我们在学校的不同地方采集了土壤,也学会了采集土壤的方法.在自然界有土壤的地方不少,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它们进行采样,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跟我们今天采到的很不相同的土壤.(同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有土壤的地方一般是生长植物的地方,采样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影响植物的生长,并强调如果学生自己课后进行采集,最好结伴并在成年人的监护下行动,注意接触土壤后要清洁双手.)目的: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入手,学习土壤采样的方法,从感性上认识土壤.再指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落实考察,采集,观察,记录的活动任务.作业:回家后继续对土壤进行采集并记录.思考问题:什么地方的土壤更多 更肥沃
活动2:观察土壤
观察土壤的活动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周围世界浅显的知识,训练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土壤,应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对土壤进行认识.【友情提示】
教材通过活动导语(认真观察找到的土壤,把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内),情景图,记录表,既提出了观察态度(如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的要求,也提出了观察内容(记录表中的土壤颜色,土壤粗细,土壤气味……)和观察方法(如观察时要及时做观察记录,以及情景图中的 看,闻,摸,捻等)的要求.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记录,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需要在观察活动之前与学生共同讨论明确,以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交流和发表观察的结果是必要的环节,可根据本校条件选择口头发言,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图表等不同形式.考虑到课桌或实验台卫生的问题以及学生卫生习惯养成的教育,有必要在课桌或实验台上放垫板或盘子.【引申的问题】
如果要进一步了解土壤,可以研究土壤的成分.任务:很高兴今天同学们都把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带到实验室了.还记得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几个好朋友吗(眼,鼻,耳,舌,手)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些好朋友对你采到的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呢 思考:老师点拨,引导学生从土壤的颜色,粗细,气味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引导学生讲清楚观察的具体方法.小组讨论,汇报.目的: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记录,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需要在观察活动前与学生共同讨论,以明确活动目的性和增强其有效性.任务:同学们把观察的方法都说得很详细,那么大家期待已久的观察行动即将开始.在行动开始前老师请同学们留意观察的注意事项.(出示“观察小提示”幻灯投影,如注意填写观察记录表,观察实验要在实验桌上的垫板上进行,注意地面和桌面上的清洁等.)观察: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交流:教师根据课堂的时间灵活处理学生的观察汇报,时间允许在可在课堂上汇报,也可以课后开一次土壤样本展示会.目的:交流和发表观察的结果是必要的环节,可根据本校条件选择口头发言或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图表及土壤样本等不同形式.同时要注意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和卫生习惯,让实验课进行得有条不紊.作业:通过今天的观察活动我们发现了不同土壤有着各自的特点,到底这是为什么呢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土壤,研究其里面的成分.教后记:通过仔细观察和动手学生能明白土壤的一些物理特征.第二课时:活动3:研究土壤的组成
学生对土壤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为什么草长在土壤里 ”仍不清楚,这可从土壤的组成特点来认识.利用3个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友情提示】
“土壤里有些什么东西 ”是学生在采集和观察土壤的活动中很容易提出的问题,土壤中的有些成分(如水)是在学生的采集,观察活动中就有可能发现的,但是这项活动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使学生发现其中的成分,还强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实验l
用来检验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及腐殖质.当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杯中的土里,轻轻晃动一下,会看到土壤中冒出许多气泡和浮在水面上的植物残体.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和腐殖质.实验2
将挖出来的新鲜土壤放入一个饮料瓶中,拧紧瓶盖,放到室外阳光下,过一段时间,饮料瓶内壁上会附着许多小水珠.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实验3
放小半杯的土壤到杯中,加水至大半杯,然后搅拌,使水和土壤充分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在水中会分成两层,上层是颗粒较细的黏土,下层是颗粒较大的砂.以上3个实验,都应该在学生对“土壤里有些什么东西 ”这个问题做出假设的情况下,再激发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必局限于教材中的方法,只要能够验证假设,方法可以多样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创造能力.如果学生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我们可做适当的引导.实验方案确定后,有关方法和注意事项应做适当讲解和补充.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以及提高探究效率等方面考虑,不同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进行研究,实验完成后再作充分交流,达成共识.3个实验也可以穿插进行(实验2,实验3可先做处理,等待实验现象的出现,把实验l放到后边).课本中的图片显示了岩石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这个过程。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9、古诗两首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
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第四篇: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九课2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九课《有趣的不倒翁》教案
9、有趣的不倒翁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倒翁扳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形。
2、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3、通过制作不倒翁,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不倒翁扳不倒的秘密:
1、上轻下重
2、底部是半球形 教学难点: 不倒翁重心的位置 课前准备:
课件:一组可爱有趣的不倒翁
教具:一个不倒翁、一个装有1/3瓶泥土的瓶子 学具: 每组1个不倒翁
制作材料:鸡蛋壳、剖开的小皮球、橡皮泥、扇形纸、饮料瓶、彩笔、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很高兴今天能和咱班的同学一起研究问题。我呀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它就藏在老师的电脑当中,想知道是什么吗?(想)那得先猜一个谜语,如果能猜中,这个礼物就会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听好:一个公公精神好,从早到晚不睡觉,身体虽小力气大,千人万人推不倒。(学生猜测)
是它们吗?(出示课件:一组摇摇摆摆的不倒翁)(是)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从早到晚不睡觉,千人万人推不倒。)大家说的都很在理,抓住了它的特点:推不倒,猜出是不倒翁的。这么可爱有趣的不倒翁,你们想不想玩?(想)在同学们的桌洞里就藏着一个不倒翁,大家拿出来玩玩吧。(学生尽情地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同学们玩得都很开心,有的同学甚至把不倒翁的头部摁到了桌子上,可是一松手,不倒翁又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推不倒。现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是啊,我也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猜这里面一定藏着个小秘密,你们想不想揭开这个秘密?(想)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板书:有趣的不倒翁
二、探究活动:
1、猜一猜:
这样吧,先让我们猜一猜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是对是错?谁也说不准,怎样做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打开看看、做实验)好主意,就按你们说的办法去做,看看哪个小组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揭开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2、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参与其中。
3、学生交流,教师做参与者,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倒翁推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形
板书: 半球形
4、解释“解暗箱”
5、动手制作不倒翁。
教师巡视,可加以适当的帮助。做好的作品放在讲台上。)
讲桌上已经摆上了大家亲手制作的不倒翁,怎么推也推不倒(师边说边推弄不倒翁)谁来评一评你认为哪件作品最好?为什么?哪一件最有创意?(学生评)
师:请最佳作品获得者上台和大家见面。(握手祝贺)请最有创意的作品获得者上台。祝贺你们!
师:这几个虽然推不倒,但是总往一边倒,是为什么?请小专家们帮助分析分析。生:因为橡皮泥放偏了。师: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 生:底部的中间
6、小结
第五篇: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3.了解破坏土壤的方式和保护土壤的方法。教学重点: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难点: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学习目标:1.了解破坏土壤的方式和由此产生的后果。
2.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课前准备:课件;练习册。
导入新课:复习:1.什么是土壤?土壤有什么作用? 如果没有土壤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谈话:土壤不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和基底,也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保护,还给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生产原料,土壤 如此的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一、目标导学:课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目标内容。
二、指导自学:
(一)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自学教材25页。思考: 1.人类有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我们这里的土壤有被破坏的情况吗?你能说出破坏土壤的原因吗?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写在记录本上。自学时间5分钟。
(二)、学生汇报、讨论交流。教师结合课件讲解。
三、交流互学:如果土壤继续这样被破坏下去,想象一下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