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面镜学案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什么是虚像,及其虚像的形成.3.知道什么是凹面镜和凸面镜及其应用.【预习指导】
找一面镜子,研究一下物体在镜中成像的特点,然后自学课本本节内容,熟悉42页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一下什么是虚像以及平面镜的虚像是怎么形成的.与同学讨论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面镜成像.最后阅读STS部分,了解一下什么是凸面镜和凹面镜,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然后做一下预习练习的题目.信息传递: 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1.某人站在镜子前面,在镜中会看到另一个“他”,则镜中的这个“他”就是这个人在平面镜中的______.2.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m处,则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_____m,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___m.3.除了平面镜外,生活中常见的球面镜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4.凸面镜能使平行光束________,凹面镜能使平行光束___________.5.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体上用到了凹面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凸面镜.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为了在观察像时,准确地用替代物找到像所在位置,我们将平面镜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它玻璃板后面的像。再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这种方法就是我们物理学中常用的等效替换法。
【例1】冬冬的身高是1.5m,他站在平面镜前3m处,则他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_m;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__m 【针对练习1】
1.在做课本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某同学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①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一把直尺上;②取两只长短、粗细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的一只放在玻璃板前的直尺上,可以看到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像;③把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像完全重合;④在直尺上记录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和未点燃的蜡烛到玻璃的距离;⑤ 改变物距,重做上面的实验.其中根据步骤③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B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C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虚像 D 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2.一个人站在竖直挂在墙上的平面镜前,则平面镜中的像()A 为正立的虚像,比人高 B 为正立的虚像,比人矮 C 为正立的虚像,与人等高 D 为正立的实像,与人的高度相等 3.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A 逐渐变大 B 逐渐变小 C 始终不变 D 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有人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某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则此时的时间应为 A.9:03 B.11:15 C.1:45 D.2:57 5.池中水深2.5m,月球到水面的距离为3.8×105km,池边的人看到池中月亮的像距水面____________.二、平面镜反射作图题
【例2】如图所示是某点光源S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试用两种方法确定点光源S的位置.【针对练习2】
1.在图中画出物体在镜中的像.2.在图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2题图
1题图 3.如图所示,MN是平面镜,A为发光点,B为反射光线上一点,试画出经过B点的反射光线和这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4.如图所示,电工要从A点拉电线到河岸安装一盏路灯O后,再到房B点,路灯O选在何处用导线最短?小明将河岸当作平面镜,用光学作图法很简单地确定了路灯O的位置,请画出小明所做的图.3题图 4题图
四、跟踪训练:
2.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橡皮泥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B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C橡皮泥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D把橡皮泥移近平面镜时,它的像会远离平面镜 3.图12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当堂检测:
1.如图5所示,在房间的A墙上水平排列着两个字母 “
”,小明站在房间里通过B墙上的平面镜看到 字母的像是(①“
”或②“
”)
(填写序号);若A墙与B墙相距4m,则字母的像 与字母间的距离为
m。
2.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发生的现象是()A.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D.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3.如图7所示,暗室中A点放一支燃烧的蜡烛,墙壁上有一面平面镜MN。室中甲、乙、丙、丁四个同学中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烛焰的是________。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
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7所示.
(1)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________(选填
“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月,使它与棋子A
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2)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________。
(3)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通过________现象,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第二篇:教学案平面镜成像
教学案例《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所属课程:教科版 所属专业:物理 授课时数:1课时 设计人:周淑华
工作单位:迁安市杨店子镇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平面镜成像指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因、虚像等,其核心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已经学过光的反射,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本节课需要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第一次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还与后面的几节内容有关系,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成因。(3)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解析: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就是指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开始,经历“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其中教师做好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全过程,最后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出一个平面镜成像的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可以用光屏承接;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的对称性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虚像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虚像的概念不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然后再通过折纸感悟成虚像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
在本节课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除准备使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一些实验仪器外,还要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使用多媒体课件)欣赏迁安黄台山公园,黄台山公园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区西部,总占地面积34.21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公园设计有机结合平衡理论、生态学、几何学及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昔日的垃圾荒滩蝶变为中国水利部评定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形成以人工湖水体柔质景观和山体陆地硬质景观两大部分为主的“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和谐景观,是目前中国中等城市设施齐全、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我把欣赏桂林山水改为欣赏黄台山公园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为建设好家乡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老师:提出问题引入活动:同学们欣赏了黄台美景,湖水中倒映的高楼大厦、绿地青草简直让人流连忘返。水中的倒影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探究这个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教师:其实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
我们知道,平面镜会成像,平面镜成什么样的像大家想知道么?
1、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并猜想:
(1)物和像的大小关系(相等、放大、缩小)(2)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虚像)(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相等、不相等)(4)生活中都哪些属于平面镜等。
[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无法先知,此时老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提问,敢于提问,以培养他们将来会提问。同时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紧张的情绪] 教师: 刚才大家提了好多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来共同探究 一下(体现老师引导)教师:我们每天照的镜子是平面镜么? 学生:是。
老师:我们探究时能用这个么?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镜子后面涂了一层东西,手又伸不过去,又看不到后边,怎么考虑像的虚实以及像的位置?
老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怎么解决?
顿时,气氛有点紧张,陷入了僵局。这是老师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玻璃板和小镜子不同之处,然后把蜡烛放到玻璃板前观察能否看到像。
学生:用准备好的器材试一试,恍然大悟,顿时明白了,可以利用玻璃板的透光性确定好像旳位置,所以可以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学生:怎样看出是实像还是虚像? 教师:谁能帮他一把
学生:可以把蜡烛点燃,观察他在镜中的像,然后用手摸一摸如果烧手,就是实像,否则就是虚像。
学生:用水浇如果不灭就是实像,灭了就是虚像。
学生:还可以用光屏,看看能否接收到,光屏上有就是实像,没有就是虚像。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大家还有问题么?
学生:像的大小可以观察,像和物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怎么测?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然后把另一根等长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与蜡烛的像重合,再用刻度尺测出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学生:这个方法费事又费时我们可以先在纸上画出刻度,然后把玻璃板放中间,把蜡烛放在刻度上,然后找像物到玻璃板间的距离。
老师:你的方法太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积极思考问题。(适时表扬增加学习的动力)
老师介绍桌子上的器材(有导向的介绍:备用器材)要求用桌子上的器材探究。
学生分组做实验寻找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设计并进行试验:
器材: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支架、白纸、刻度尺、铅笔、光屏、火柴、烧杯、水。
一、用刻度尺把白纸在中间打上直线,然后等分。
二、用支架将玻璃板固定,使其竖直立于白纸中间,在玻璃板前放一支蜡烛,并用火柴将其点燃,透过玻璃板观察后面的像。
三、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或是把手放在后面的火上烤,感觉是否热,或是用水浇
三、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四、确定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观察像与蜡烛的位置关系。
五、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两次。(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一、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评估:
一、实验器材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因为玻璃板透光,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二、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有什么作用?
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白纸可以记录像、物和玻璃板的位置,从而研究像和物之间的关系。
三、光屏上看不到像,这说明什么问题?
光屏上如果有像,说明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光屏上看不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四、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什么?
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五、在此实验中采用了什么物理研究方法?
等效替代法。
老师:问题1:平面镜成像和物位置关系
以平面镜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引出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师生活动:教师演示:(1)连线与镜面垂直;
(2)量取长度时要准确,用刻度尺量取;(3)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需用虚线画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从物点发出的任意两条光线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像点进一步解释虚像 这时老师用准备好的折纸演示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面镜成的是虚像。问题2:为什么平面镜会成像? 设计意图:引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问题3: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一、改变光路;
二、成像,如:舞蹈房的大镜子。目标检测:略 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1)连线与镜面垂直;
(2)量取长度时要准确,用刻度尺量取;
(3)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需用虚线画出.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可以用光屏承接,是虚像。
4、平面镜可(1)、改变光路;(2)、成像。
拓展探究:能否用跳棋子代替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如果可以,请课下自己做一下,看看他与用蜡烛做实验有什么不同?请你记下来下节课继续交流。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新一轮课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按照课本给出知识点就行,进行一些学生实验就可以了。而是要塑造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需要的新型人才。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如何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备好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更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外,还要采用新技术,把多媒体利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我们才能如虎添翼把新课程的精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处。我们所急需解读的是新课改的魂,而不是摆在表面的形。
第三篇:八年级科学2.1平面镜成像学案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学会用光的反射定律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了解“虚像”
课前自助:
1一束激光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是35度时。反射角是________度。
2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时,入射角是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的缘故。
情助激趣:
猜谜语:一物生得巧,家庭少不了,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打一生活用品)
教学流程:
自助反馈:
互助探究: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提出自己的猜想
3、设计实验:器材: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在一张大纸中央画一条线作为平面镜位置,竖立上玻璃板
②点燃一支蜡烛,放在镜前,从镜前看到一个像,在像位置上放光屏,直接看光屏上有无烛焰的像。若光屏上有像,则为实像,无像则为虚像。
③取另一支等大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后移动,直到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铅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移动点燃的蜡烛,改变到平面镜的位置,重复③,同时注意,观察像和蜡烛的大小。
⑤用尺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入下表中。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
第一次
第二次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__像。
②像和物体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
③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_____________。
④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________。
补助测学:(共10分)
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
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如果把像和物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还可以看出,它们的连线与镜面互相_______。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像。(填“实”或“虚”)
3、小红站在穿衣镜前0.3m处,她在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是_______m。
4、在距平面镜5cm处,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如果把平面镜移到刚才蜡烛在镜中的像的位置,那么此时蜡烛在镜中的像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变为_______cm。
5.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应与()
A、物体的大小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观察者距镜面距离有关
D、物到镜面的距离有关
6.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续助提升:
(必做)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1中物体的像。
2、如图11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⑴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
⑵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_____(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选做)如图是小军本人,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中的______(填序号)。
第四篇:平面镜-教案设计
平面镜-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三、板书设计
第五篇:《平面镜》说课稿
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平面镜》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单元。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
(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学法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Α、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打开抽屉中纸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屉纸盒里藏有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如图3,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