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学电子教案:估算与预测分析
第十二章
估算与预测分析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估算与预测的特征、原则与一般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要求重点掌握估算与预测的原则与一般方法。估算与预测的一般方法是本章的难点。
统计研究客观现象发展过程,不仅要运用各种综合指标描述其数量关系,而且要运用统计方法估算其数量变化。
一、统计估算及其意义
统计估算是以已掌握的统计信息为基础,根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和变化规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测算和估计。
统计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是以实际调查统计信息为基础的。但由于客观现象的复杂性,不可能也不必要都直接进行统计调查。这就需要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的统计估算,以完整地反映客观现象的各种数量关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和控制服务。同时,统计调查只能收集已经发生的客观情况。对于这些现象的可能发展变化,就需要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的统计预测,以掌握未来前景,增强科学预见性,进一步反映客观现象的数量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使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统计研究工作中,统计估算分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一种现象的数量关系推算另一种现象的数量关系。
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统计可以根据客观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数量关系,间接地推算所需要的统计信息。例如,根据工商税务机关的税收资料推算个体经济的营业额;根据生活费用指数推算货币购买力指数;等等。通过统计估算,补充短缺的统计资料,以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
2、从局部的统计信息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份,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统计可以根据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反映局部数量表现的抽样资料或者典型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
277 量指标。例如,在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用抽样方法检查部份产品的合格率或废品率以代表全部产品的质量;在居民家计调查中,根据典型户的统计调查资料推断全体居民家庭收支情况;等等。这样运用统计推算方法,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以保证统计信息的及时性。
3、对国外统计资料和历史统计资料进行重估与推算。
认识客观现象之间的本质差别与联系,要在比较中鉴别。统计研究客观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要利用国外统计资料和历史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客观历史条件不同,其统计资料的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也不相同,要利用这些资料必须进行重新估算。整理历史统计资料,由于(1)某些时期的资料存在“缺口”,(2)某些时期历史发展过程波动很大,也要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插补推算和重新估算。通过统计估算,使统计资料便于对比分析,以提高对国外统计资料和历史统计资料的利用效果。
4、对客观现象未来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统计要利用客观现象相互间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运用统计方法,从现实统计资料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二、统计估算的性质及特征
统计估算根据利用的资料来源性质不同,有抽样估计和间接推算两种。抽样估计所利用的资料是按照随机原则,通过专门组织的抽样调查取得,其有一整套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我们将从第六章以后专门讨论其基本原理。
间接推算所利用的资料一般是有关单位行政业务记录,或是通过其他调查方式取得的统计资料。这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内容。可以说,统计估算既是一种取得统计信息的方法,又是对客观现象作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它是整个统计研究方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作为一种非全面调查的统计推断方法,统计估算一方面具有投入少、效率高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
我们知道,世间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在规律的。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原因,任何原因也都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而且事物的发展具有 278 连续性和相关性,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相对稳定性。统计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和变动规律去估计和推算客观现象的数量关系,有其科学的依据。
从理论上分析,统计误差可分为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和推算性误差。登记性误差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无意、有意和计算错误等)使得登记的结果与事实有出入。代表性误差是指由于调查单位只是总体的一部分,这部分单位不能完全反映总体的性质而产生的误差。推算性误差是指由于推算所假定的前提不完全符合实际而产生的误差。
无论是全面调查,还是统计估算都会存在登记性误差。而代表性误差和推算性误差则是统计估算所固有的。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全面调查的准确性要高于统计估算。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经济体制由原来的指令型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一方面,社会经济空前复杂化,给准确把握统计口径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各类经济组织发展迅速,统计调查单位急剧膨胀,训练有素的基层统计人员日显匿乏。再加上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方面对统计数字真实性的干扰明显增加。这些都使得全面调查有可能产生较大的登记性误差。而统计估算所涉及的调查单位较少,可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去完成,另外,其所利用的资料一般是与被调查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数据或通过其他渠道取得的数据。这样,就有可能大大减少登记性误差。如果在统计估算的过程中,又经过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注意科学地选取样本,采用与所要估算的现象的变动规律相适应的估算方法,就有可能将代表性误差和推算性误差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上,从而使估算的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不少场合,统计估算的结果甚至比通过全面报表、逐级汇总得到的数字更接近于客观实际。
当然,统计估算的准确性是建立在统计估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基础之上的。
所谓统计估算的科学化,就是统计估算应当和其他任何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一样,具备可检验性和可复制性。可检验性是指估算的结果是明确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其正确与否有可能得到验证。可复制性则是指估算具有清楚、精密的程序,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重复地、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且当所利用的方法和信息完全相同时,对同一事件只能得到同一种估算结果。可检验性和可复制性的
279 科学的估算同完全凭主观经验以及依靠直觉的“猜测”有本质区别。
所谓统计估算的规范化,就是对各种统计估算方法应用的场合、应用的原则、所利用的各种资料(会计资料、业务资料与统计资料)之间指标口径的衔接以及具体实施的细节应有明文规定的标准。统计估算的规范化是防止不恰当地滥用估算方法的重要保证。
三、统计估算的一般原则
统计估算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根据已知的统计信息推算有关的未知的统计信息的一种推断方法。在进行估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以有关的实质性科学作为理论指导。
运用统计估算方法,从已知的统计信息推算未知的统计信息,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客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没有直接联系的现象的数量表现是不能相互推算的。例如,商品零售额、商品零售量与商品零售价格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存在数量关系,可以互相推算。但我们不能根据商品零售额的变动来推算工业总产值的变动。
2、统计估算要有准确可靠的统计资料作为依据。
如前所述,统计估算是科学的,不能凭主观经验胡猜、乱估必须依据确凿的实际统计资料进行。因此,在进行估算之前,要审核所依据的实际调查统计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在进行估的时候,要研究统计资料的内容、指标口径、所属时期、应用价格等是否合乎推算要求,分析实际统计资料与推算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及其数量表现形式;对于估算的结论要进行认真审查,考察是否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满足一定的研究任务要求。
3、统计估算要正确选择合适的推算方法。
选择估算方法,要根据被研究现象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选择适合已知统计信息和推算统计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其数量表现形式。要把几种可用的方法结合运用,对推算的结论要结合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要随着客观现象的发展变化而相应的改变估算方法。
四、统计估算的一般方法
统计中应用的估算方法很多。在我国比较常用的有预计估算法、比例估算法、280 因素估算法、平衡估算法、重新估算法等。
1、预计估算法
预计估算法是根据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已实现指标,分析后一段时间发展变化情况,估算即将实现指标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需要掌握确凿的实际统计资料作为估算的依据,而且要求深入实际做好预计分析。为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应用预计估算法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要根据长时间的实际统计信息估算短时间的统计数字。
例如,对年度预计估算,要根据前三个季度的实际统计信息估算第四季度的统计数字,而不能根据第一季度的实际统计信息估算后三个季度的统计数字。同样,对月度预计估算,要根据上、中旬的实际统计信息估算下旬的统计数字,而不能根据上旬的实际统计信息估算中、下旬的统计数字。原因在于短时间的根据不充分,很难把长时间的变化都估计在内,其结果是不可靠的。
(2)要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细致的预计分析。
预计估算不是数列曲线的简单引申,而是从实际出发的分析研究工作。例如,对年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预计估算,不仅需要掌握前三个季度完成产量的实际统计信息,还要分析这三个季度生产发展速度和计划完成情况,后一个季度的季节变动因素,了解去年同期生产完成情况的实际统计信息,研究现在生产面临的矛盾和采取解决的积极措施。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估算出来生产计划预计完成程度。
设:某工业企业今年总产值计划比去年增长5%。前三个季度实际完成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分析第四季度生产的有利措施和职工的积极性,预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去年总产值的30%是靠第四季度完成的。
要求:估算今年总产值计划完成情况。
108%70%112%30%-100%=+9.2%
100%109.2%
年总产值计划预计完成%=×100%=104%
105%
年总产值预计增长%=
预计估算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统计研究工作的预见性。在事情发生之前,预先进行分析研究,估算可能达到的结果,以利于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
281
2、比例估算法
比例估算法是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企业的实际统计信息中的一定比例数,来推算另一时期、另一地区或另一企业的有关统计指标的方法。
在经济活动分析中经常应用比例估算法推算各种指标。例如,工业净产值按分配法计算,包括:利润、税金、工资及职工福利基金、其他支出等。其中,利润或税金就是应用比例估算法,根据现行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按产品销售收入中销售利润或税金所占的比例推算的。
设:某工厂按现行价格计算年总产值320万元;商品销售收入300万元,销售利润54万元,行业税率5%;工资及职工福利基金55万元;其他支出14.4万元。
要求:估算该工厂年净产值。
利润=320×
54=57.6(万元)300
税金=320×5%=16(万元)
年净产值=57.6+16+55+14.4=143(万元)
3、因素估算法
因素估算法是根据客观现象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从已知因素的统计信息来推算未知因素指标的方法。
客观现象的某项指标有可能分解为若干个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及其变动的乘积或商等于该项指标的总量及其变动。
例如,工业总产值=职工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
商品零售额指数=商品零售量指数×零售价格指数;
货币购买力指数=1/职工生活费指数;等等。
根据上列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已知某项因素的统计信息,就可推算未知因素的指标。
设:某地区商品零售额指数为126%。零售价格指数为105%,职工生活费指数为111%。
要求:应用因素估算法推算商品零售量指数和货币购买力指数。
282
商品零售额指数数
商品零售量指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26%120% 105%1数
货币购买力指 职工生活费指数
=
4、平衡估算法
1=90% 111%
平衡估算法是根据客观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来推算某项统计指标的方法。客观现象之间的互相联系,不仅可以表现为一种因素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为一种平衡关系。
例如,居民货币收支结存之间就存在着平衡关系,即:
年初货币结存+本年货币收入+本年货币流入=本年货币支出+本年货币流出+年末货币结存
其中:居民本年货币支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购买消费品支出,即居民商品购买力;另一部分购买文化生活服务及其他支出。我们利用居民货币收支的平衡关系,可以估算居民商品购买力。
设:某地区居民年初货币结存120万元,本年货币收入25000万元,本年货币流入730万元,本年用于购买文化生活服务等各项支出7000万元,本年货币流出600万元,年末货币结存150万元。
要求:应用平衡估算法推算本年居民商品购买力。
解:
本年居
年初
本年
本年
本年购买
本年
年末
民商品=货币+货币+货币-文化生活-货币-货币
购买力
结存
收入
流入 服务等支出 流出
结存
=120+25000+730-7000-600-150
283
=18100(万元)
应用平衡估算法时要注意:平衡关系中的收支项目不能存在重复或遗漏现象,计算口径要一致,否则,估算结果会引起误差。同时,在这些收支平衡项目中,有的项目本身就要经过比较复杂的估算。例如,年初或年末的货币结存中,居民手里存放的现金数量;地区间货币的时而带出时而带入的数量;等等,估算难度都较大。这就要求收支平衡项目的计算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以保证推算指标的准确性。
6、重新估算法
重新估算法是对原来的统计资料经过鉴别和分析,重新加以订正和核算的估算方法。这主要是要将现在的资料和历史资料对比以及与国外统计资料对比时采用。
284
第二篇:澳洲留学费用分析与估算
上海外国语大学-
澳州留学费用分析与估算
近年来由于澳大利亚优秀的教育质量及人文素养,澳洲各大学的品质也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国际留学生认可留学澳州的人越来越多。而澳州留学费用一直颇受家长们的关注。而且澳洲留学费用虽相对欧美国家来说仍然较低,但是其费用也在不断上涨中。名校学费比普通院校高,不同专业学费相差大
据介绍澳大利亚全部38所大学学费相差不多,但课程之间的差别较大。澳洲大学 8所名校(5星)好专业均在20000澳元以上。一些一流大学 例如Monash、Melbourne、Sydney大学 各专业均22000-30000 不等。医科、法律、工程类的课程则要高得多,如医科课程每年不低于3万澳元,法律在2.5万澳元左右。由于澳大利亚大学提供联合课程(Combined Degree),毕业后有双学位,但学费并非是两个学费的相加,如此选择比较物有所值。另外,中国学生大多需要进修语言,英语课程费用每周约为320至350 澳元,对此,可以选择在国内读好预科再出去,这样可以省一大笔语言费用,大大降低了留学风险。优秀的预科成绩还可以帮学生争取到奖学金,节省部分生活费用。(海外学生的学费每年会有3%-5%不等的涨幅)
生活费生活的城市不同,生活费开支不等
澳大利亚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不同,东南沿黄金海岸线的城市,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房租作为生活费的大头,占了学生海外生活费的大头。悉尼地区房租由于近几年房价涨幅较大,会超过其他地区30%——50%,房租每周200——350澳元不等。如加上饮食、交通、旅行、电话费、衣服、娱乐、课本费等,平时开销总额每周约为400——500澳元。墨尔本是一个消费价值合理的城市,学生每周费用可以控制在350——400澳元以内。澳大利亚其他地区的生活成本会更低些,特别是饮食,每周80澳元已经很奢侈了。住在悉尼的学生,每年至少需要1.5——1.8万澳元生活支出,墨尔本地区要1.5万澳元左右,而昆士兰、西澳、南澳可以在1.2万澳元左右。
澳州留学费用估算:本科学费一年在13-20万人民币。资金担保为攻读中学课程需55万-60万元人民币,本科课程约35万-45万元人民币,硕士课程约25万-30万元人民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专家提醒广大考生最近几年,赴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激增,大多流向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而且集中攻读商科、管理、IT等专业。由于轧堆现象严重,使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的申请难度增加。2008年,澳洲部分学校提高了雅思成绩,对有意赴澳留学者来说,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不要盲目追热,否则将影响留学申请的成功率。澳大利亚政府积极推行教育出口政策,并开通签证申请、院校申请和教育展三大网络系统,为留学申请人提供更优质、更方便、更公正的服务。最近澳大利亚又宣布启动长江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该项目将重点“照顾”中国学生。更多资讯请搜索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国际留学预科新选择
第三篇:统计学 教案
总论
学习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统计的作用和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能说出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否体会到统计已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现象数量差异的本质极其规律的方法,是人们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统计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计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计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那么,把统计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如银行的计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目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在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计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万平方公顷,平原约11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 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这些由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统计资料,是统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
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例如企业各车间的统计抬帐、人口普查时初次登记的资料就是原始资料,而统计公报、调查分析报告等现实和历史资料就是次级资料。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有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等。
三是统计学,是系统论述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长期统计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其中,应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抽象的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的科学称为理论统计学,而应用统计方法研究各领域客观现象的数量规律性的科学称为应用统计学。社会经济 统计学则是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整理和分析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按其性质它属于应用统计学。
统计的三种含义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一方面,统计资料的需求支配着统计工作的局面,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统计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一方面,统计学于统计实践,只有当统计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形成独立的统计学。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发展又需要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科学研究大大促进了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统计科学的进步是分不开的。总之,三者中最基本的是统计工作,没有统计工作就不会有统计资料,没有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就不会产生统计科学。
二、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统计学或统计理论则是在长期统计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回顾一下统计的渊源极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统计实践史
人类的统计实践是随着计数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对统计实践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的打绳结、画道道计数,这可算是最初的统计。而统计实践的真正萌芽是在古代奴隶社会。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治理国家的需要,常常进行征税,征兵、服劳役等统治活动,因此有了了解社会基本情况的需要。我国早在公元前21 世纪的夏朝,就 有了人口与土地数字的记载,当时全国分为九州,人口1355万人。世界上,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的历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古代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有人口、居民财产统计;古代希腊据说公元前600年就进行过人口普查。古代罗马在公元前400年建立了人口普查和经常性人口出生、死亡登记制度。这些就是原始形态的统计。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统计的范围逐渐由人口、土地发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长期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也阻碍了统计实践的发展。统计实践的广泛发展始于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商、农、贸、交通的发展,统计实践从国家管理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从18世纪起,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设立专业的统计机关,收集各方面统计资料,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人口、工业、农业、贸易、交通等项调查,出版统计刊物,建立国际统计组织,召开国际统计会议。
(二)统计学说史
随着统计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统计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作为统计实践活动理论概括的统计学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17世纪中叶,英国的威廉•配第《政治算术》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也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统计学从诞生开始,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态度去认识研究有关统计理论,逐渐形成不同的统计学派,它们同时共存,互相影响,互相争论。在各学派的争论中又产生新的学派。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上,比较主要的学派有政治算术学派、记述学派和数理统计学派。300多年来,统计学就是在这种争论中逐步得到完善、充实和发展。
4(1)政治算术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在他所著的《政治算术》一书中,对当时的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国情国力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明确英国的国际地位并不悲观,提出了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威廉•配第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从数量方面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称威廉•配第是“政治经济 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采用数字、重量、尺度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对比分析的思想和方法,为统计学的创立,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配第的朋友约翰•格朗特,通过对伦敦50多年的人口出生和死亡资料的计算,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人口统计的著作,所用的具体数量对比分析方法,对统计学的创立,同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统计学作为一种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记述学派,又称国势学派,所谓国势学就是记述国家显著事项的学科。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哥丁根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阿亨•华尔(1719-1772)等,代表著作是《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该书通过研究“国家显著事项”,分析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提出一些治国方略。阿亨•华尔在大学中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叫做“国势学”,后人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称为国势学派。他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对国家重要事项的记录,因此又被称为记述学派。也正是阿亨•华尔最早将“统计”一词当作学名来使用。严格地说,这一学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不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只是登记了一些记述性材料,借以说明管理国家的方法。
政治算术学派和国势学派都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调查作为研究基础。但政治算术学派注重用数字说话,进行定量分析。而记述学派注重文字表达,进行定性分析。在是否把数量方面 的研究,作为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方面,两个学派互相争论了200多年,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的克尼斯于1850年发表了《独立科学的统计学》论文,提出“国家论”和“统计学”的科学分工,主张把“国家论”命名为“国势学”,把“政治算术”正名为“统计学”,争论才告结束。
(3)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创始人是比利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1796-1874),其著作有《统计学的研究》、《关于概率论的书信》等。他是当时统计学界的中心人物,担任过比利时中央统计局局长,主持过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1853年),他最先将概率论应用于人口、人体测量和犯罪等问题的研究,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从此,统计学开始进入更为丰富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统计学,不断增加新内容,相继提出和发展了相关和回归理论、t分布以及抽样理论等,使数理统计学很快发展成为一门比较系统、完善的学科。国际统计学界称凯特勒为“近代统计学之父”,就在于他发现了大量现象的统计规律和开创性地应用了许多统计方法,促使统计学向新的境界发展。由于这一学派主要在英美等国发展起来,故又称英美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在理论上混淆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过分夸大了概率论的作用,认为统计学就是数理统计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用于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体系,否认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存在,因而又导致了与社会经济统计学派的长期争论。
(4)社会经济统计学派。这一学派于19世纪后半叶兴起于以德国,即原来政治算术意义下的统计学。但由于它在理论上比政治算术学派更加完善,在时间上比数理统计学派提前成熟,因此它很快占领了“市场”,对国际统计学界影响较大,流传较广。主要代表人是恩格尔(1821-1896)和稍后的梅尔(1841-1925)。他们主张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这一学派融会了记述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的观点,并把政府统计和社会调查融合起来,进而形成社会经济统计学。
数理统计学派与社会经济统计学派共存并争论至今已有100多年,目前,虽然数理统计学派在国际统计学界占据着优势,但二者已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统计发展史表明,统计学是从设臵指标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实践的需要,统计学家对统计方法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统计学也不断发展和演变。从当前世界各国统计研究状况来看,统计学已不仅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也为研究自然技术现象的数量方面提供各种统计方法;它既研究确定现象的数量方面,又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方面。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作用与功能已从描述事物现状、反映事物规律,向抽样推断、预测未来变化方向发展。它已从一门实质性的社会性学科,发展成为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学科。
三、我国统计发展史
解放前,由于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计工作非常落后,统计学基本上照抄照搬西方统计理论,传播的主要是数理统计学派的观点。
解放后,我国在学习前苏联统计工作经验的同时,引进了前苏联的统计学即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遭到批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又开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数理统计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突破了以往狭隘的观点,承认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自然科技方面的统计学都是独立的统计学科,它们可以同时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近年来,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统计学已划入国家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运用已渗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科学工在总结本国经验的同时,吸收了世界各国统计科学发展的成果,正在努力建设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统计学。
请思考:从统计理论的发展看,你认为统计学、数学和数理统计学是一种什么关系?
第二章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只有明确了研究对象,才可能根据它的性质特点指出相应的研究方法,达到认识对象客体规律性的目的。由统计学的发展史可知,统计学是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开始的,随着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统计学得以不断发展。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为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质和量的辩证统一过程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所谓数量方面是指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通过对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反映现象的本质。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社会经济现象包括自然现象以外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比如,国民财富与资产、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生产与消费、财政与金融、教育与科技发展状况、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通过对这些基本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认 识,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基本认识。
社会经济统计学虽然不研究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本身,但是社会、经济和自然、技术总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也研究自然技术因素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研究社会生产发展对社会生活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研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对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研究社会生产的发展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等等。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数据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例1]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情况。
表1-1描述的统计数据,反映了不同时间我国总人口的规模,显示了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基本国情,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就成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
[例2] 2002年,我国接待人境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旅游业总收人556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国际旅游收人1688亿元人民币,增长14.6%,国内旅游收人3878亿元人民币,增长10.1%。2003年,我国旅游业虽然受到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但全年人境旅游者仍达到9166万人次。这些统计数据具体地描述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说明我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进人全面加速发展期,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例3] 2003年,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9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40元,实际增长4.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7.1%,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农村为45.6%,降低0.6个百分点。年末全国私人轿车拥有量已达489 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46万辆。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和提高。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到,利用各种统计数据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发扬成绩,揭露矛盾,预测未来,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所以在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统计。要用好统计,便要学习统计。
请思考:降雨量是否属于社会经济现象?降雨量与农作物的产量有关,风调雨顺的时候,农作物的产量是否一定就高?为什么?农作物的产量受降雨童的影响,又是否属于社会经济现象呢?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特点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时,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形式和研究特点。表现
(一)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学最基本的研究特点就是以数字为语言,用数字说话。具体地说,是用规模、水平、速度、结构和比例关系等,去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推测事物发展的前景。
但应注意,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数学上研究的纯数量,它不是抽象的数量,它是以现象质的规定性为基础的,是带有一定具体内容的数量。因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辨证统一,没有质也就没有量。
例如:要了解哈尔滨市重工业产值,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重工业。所谓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动力和原材料的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制造工业。然后要确定重工业产值的含义和统计口径以及哈尔滨市哪些企业属于重工业企业,这些都是质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怎样搜集、整理和汇总重工业产值 资料,最后才能得到哈尔滨市重工业产值的具体数值。(二)总体性
总体性又称大量性或综合性。统计研究的着眼点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而不是少量或个别现象,它是通过对个别事物大量观察,占有丰富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来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例如,200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这个数量反映的是550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总的平均上涨水平,而不是指哪一种具体消费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水平。而要对这550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情况进行调查,就必须先对每一种个别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情况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汇总综合,从而达到对550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总体认识。
统计研究并不排除从个别现象入手,但统计研究个体是为了综合个体而认识总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要认识总体。例如,2000年11月1日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逐一登记了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每个人的性别、年龄等特征,但人口普查的目的并不是要了解关于某个人的特征,而是为了通过对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关于我国人口总体的特征资料,从而达到对全国人口现象总体的认识。汇总后结果显示,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从总体着眼,从个体入手,体现 了统计工作中总体和个体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社会性
社会经济统计学通过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来认识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反映物质资料的占有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其定量研究是以定性分析为前提的,而定性使其在客观上就有了社会关系的内涵。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科学技术问题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社会经济现象,站在不同的立场,持有不同的观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出差别较大的结论。这些都体现出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社会性。
(四)变异性
又称差异性。统计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的前提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例如一个地区的居民人口有多有少,居民的文化程度有高有低,住户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升有降等等,正是各单位之间这种差异的存在,才需要研究地区的人口总数、居民文化结构、住户平均生活消费水平等统计指标。如果各单位不存在这些差异,也就无需进行统计,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的,也就无需进行统计调查研究。
(五)具体性
统计研究的总体数量是一个有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条件限定的数量。如利润额800万元,在团结看来,它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抽象数量。如果说2004年12月某企业利润额800万元,这就是统计中所说的具体数量了。可见具体性就是指在时间、地点、条件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统计工作虽然是研究具体的数量,但为了进行复杂的定量分析,还需要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则。以抽象方法为手段,以具体数量为目的,体现了统计研究中具体和抽象的辨证关系。
请思考:统计研究的总体性排斥对个别典型事物的深入研究吗? 统计数据与数学中的数字有什么区别?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具有自己完善的方法体系。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这将在后续课程中学习,而从大的方面看,其基本研究方法有:
(一)大量观察法
这是统计活动过程中搜集数据资料阶段(即统计调查阶段)的基本方法:即要对所研究现象总体中的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期认识具有规律性的总体数量特征。大量观察法的数理依据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是指虽然每个个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而在数量上几存有差异,但对总体而言可以相互抵消而呈现出稳定的规律性,因此只有对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观察值的综合结果才会趋向稳定,建立在大量观察法基础上的数据资料才会给出一般的结论。统计学的各种调查方法都属于大量观察法。
(二)统计分组法
由于所研究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多层次性,需要我们对所研究现象进行分组或分类研究,以期在同质的基础上探求不同组或类之间的差异性。统计分组在整个统计活动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统计调查阶段可通过统计分组法来搜集不同类的资料,并可使抽样调查的样本代表性得以提高(即分层抽样方式);在统计整理阶段可以通过统计分组法使各种数据资料得到分门别类的加工处理和储存,并 为编制分布数列提供基础;在统计分析阶段则可以通过统计分组法来划分现象类型、研究总体内在结构、比较不同类或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学中的统计分组法有传统分组法、判别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
(三)综合指标法
统计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特征是通过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的。所谓综合指标,是指用来从总体上反映所研究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范畴及其数值,常见的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等。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尤其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描述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如何最真实客观地记录、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是统计指标理论研究的一大课题。
(四)统计模型法
在以统计指标来反映所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的同时,我们还经常需要对相关现象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以了解某一(些)现象数量变动与另一(些)现象数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及变动的影响程度。在研究这种数量变动关系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一定的假定条件,用合适的数学方程来进行模拟,这种方法就叫做统计模型法。
(五)统计推断法
在统计认识活动中,我们所观察的往往只是所研究现象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掌握的只是具有随机性的样本观察数据,而认识总体数量特征是统计研究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概率论和样本分布理论,运用参数估计或假设检验的方法,由样本观测数据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这种由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方法就叫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法已在统计研究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除了最常见的总体指标推断外,统计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统计预测中原时间序列的估计和检验等,也都属于统计推断的范畴,都存在着误差和臵信度的问题。在实践中这是一种有效又经济的方法,其应用范围很广泛,发展很快,统计推断法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上述各种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共同组成了统计学方法体系。
请思考:这些方法中你以前运用过哪几种呢?
四、统计的职能与工作任务(一)统计的职能
统计是在质的规定的前提下,对客观事物进行量的研究。它既可以观察量的活动范围,又可以研究质的数量界限,还可以观察现象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因此,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得到统计资料,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再经过反复提炼筛选,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为社会服务。
统计咨询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的服务功能,也就是指统计部门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源,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判断,为宏观和微观决策,为科学管理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统计咨询分为有偿咨询和无偿咨询两种。统计咨询应地走向市场。
统计监督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部门以定量检查、经济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等为手段,揭示社会经济决策及其执行过程 中的偏差,使社会经济决策及其执行过程按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能够发挥作用的保证,反过来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又会促进统计信息职能的强化。统计的三种功能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故又称为整体功能。
请思考:试从统计职能的角度说明统计的现实意义。(二)统计工作的任务
统计的职能决定了统计工作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与其相适应的具体任务是:调查、整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字资料;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极其结果进行主观与客观、横向与纵向、静态与动态的综合分析,提供信息产品;判断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状态,提出相应的咨询意见,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企业经营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为了完成上述任务,统计工作必须做到“准确、公正、及时、方便”,这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
五、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工作。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统计工作是无止境的,但就一次具体的统计活动而言,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一般要经过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才能完成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性认识与定量认识相结合这一完整过程,从而使人类的认识得到升华。
统计设计是对统计活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所作的通盘考虑和 合理安排。如确定调查对象、设计指标体系、编制分类目录、制订调查、整理和分析方案等。优良的统计设计是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活动的前提。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搜集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资料的活动。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来看,统计调查是搜集资料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它既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起点,也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环节。
统计整理是对调查来的大量统计资料加工整理、汇总、列表的过程。通过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资料只能反映总体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是分散的、零碎的、表面的,而且精粗并存,真伪混杂,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要说明总体情况,揭示出总体的特征,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以便对总体做出概括性的说明。统计整理处于统计工作过程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是将加工整理好的统计资料加以分析研究,采用各种分析方法,计算各种分析指标,来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通过统计分析阶段,对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统计工作过程的四个阶段并不是孤立、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个环节常常是交叉进行的。例如,小规模的调查,常把调查和整理结合起来;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就有对事物的初步分析;在整理和分析过程中仍须进一步调查。第三章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学中的概念很多,为了叙述方便,有利于以后各章学习,本节先集中介绍几个常用的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统计需要研究有关的统计总体。所谓统 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又有差别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当这个整体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时称统计总体,简称总体。例如,研究某个工业部门的企业生产情况时,该部门的所有工业企业可以作为一个总体,因为它是由许多客观存在的工业企业组成的,而每个工业企业都是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基层单位,具有同质性。
如果一个统计总体中包括的单位数是无限的,称为无限总体,例如,连续大量生产某种零件时,其总产量是无限的,构成一个无限总体。总体中包括的单位数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例如,在特定时点上的人口总数、工业企业总数等等,都是有限总体。对于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抽样调查。对于无限总体来说,只能进行抽样调查,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此外,统计总体还可以分为静态总体和动态总体,前者所包含的各个单位属于同一个时间,后者所包含的各个单位则属于不同时间。根据一定的目的,针对这两类总体就可以分别进行静态研究或动态分析。
综上所述,可见总体和总体范围的确定、取决于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而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亦即总体必须具备三个特性:大量性、同质性和变异性。(一)大量性
大量性是总体的量的规定性,即指总体的形成要有一个相对规模的量,仅仅由个别单位或极少量的单位不足以构成总体。因为个别单位的数量表现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只对少数单位进行观察,其结果难以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特征。统计研究的大量观察法表明,只有观察足够多的量,在对大量现象的综合汇总过程中,才能消除偶然因素,使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规律和特征,这就要求统计总体必须包含足够多数的单位。足够多数,是指足以反映规律的数量要求。当然,大量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统计研究目的、客观现象的现存规模以及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等都有关系。
(二)同质性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至少有一种性质是共同的,同质性是将总体各单位结合起来构成总体的基础,也是总体的质的规定性。例如,全国工业企业作为统计总体,则每个总体单位都必须具有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特征,而不具有这些特征的就不能称之为工业企业。如果违反同质性,把不同性质的单位结合在一起,对这样的总体进行统计研究,不仅没有实际意义,甚至会产生虚假和歪曲的分析结论。
同质性的概念是相对的,它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目的不同,同质性的意义也就不同。例如,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状况时,所有工业企业都是同质的,而研究民营工业企业生产状况时,那么,民营工业企业与国有工业企业就是异质的。可见,同质性是相对研究目的而言的,当研究目的确定后,同质性的界限也就确定了。
(三)变异性
总体各个单位除了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的性质以外,在其他方面则各不相同,具有质的差别和量的差别,这种差别称为变异。正因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才有必要进行统计研究,是统计的前提条件。总体中各个单位之间具有变异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作用的结果,所以有必要采用统计方法加以研究、才能表明总体的数量特征。
请思考:要研究某银行职工的工资情况,其统计总体是什么?想一想这个总体是否同时具备统计总体的三个特征?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或基本单位称为总体单位。原始资料最初 就是从各个总体单位取得的,所以总体单位是各项统计数字最原始的承担者。例如,研究某个工业部门的生产情况时,该工业部门的所有工业企业可以作为一个总体,每个工业企业则是总体单位,将每个工业企业的某些数量特征加以登记汇总,就取得该工业部门的统计资料。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相对而言的,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可以作为总体,也可以作为总体单位。例如,在上述某一工业部门所有工业企业的统计总体中,每个企业是一个总体单位。但为了要研究一个典型企业的内部问题时,则被选作典型的某一企业又可作为一个总体。
请思考: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指单位也可以指人,请问可以指物吗?举例说明。
二、标志
每个总体单位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征。例如,就全国工业企业这一总体来说,每个工业企业所属的经济类型、行业性质、职工数目、产品产量和产值等的特征,可以说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这些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在统计上称为标志。
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各总体单位的具体表现称为称为标志表现。如果说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是调查所得结果,标志的实际体现。统计研究是从标志表现开始的,标志表现是最基础的统计资料,是形成指标数值的原材料。每个标志的具体表现就是 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例如,当我们研究的总体是全国工业企业时,企业的“行业性质”、“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是调查标志,企业的“工业”特征就是“行业性质”的标志表现;企业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等,就是“经济类型”的标志表现;企业的工业总产值“4000万元”、“6000万元”、“9000万元”就是“工业总产值”的标志表现。
(一)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标志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质的特征的名称。例如,工人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工种等这一类标志,不能用数量而只能以性质属性上的差别即文字来表示,称为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质的特征。
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量的特征的名称。例如,工人的年龄、工龄、工资,工业企业的工人数、产量、产值、固定资产等等,只能以数量的多少来表示,称为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量的特性。
就一个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而言,其具体表现可能多种多样,不能将标志与标志表现混为一谈。例如对三个工人的月工资计算平均数,只能说是对三个标志表现或三个标志值计算平均数,不能说对三个数量标志计算平均数,因为数量标志只有一个,即工人的“月工资”。
(二)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标志按变异情况可以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如上所述,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各有一定的具体表现,有的相同,有的则不尽相同。标志如果在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具体表现完全相同,该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例如,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类型是属于国家所有,这个标志对国有工业企业这一总体来说,就是不变标志。任何总体的各个总体单位至少要有一个共同的不变标志,才能使它们结合在一起,这个不变标志就是构成总体同质性的基础。总体单位的标志的具体表现,大多数都是在各单位之间变化其性质和数值的。如果某些标志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完全相同,这些标志称为变异标志或可变标志。例如,国有工业企业的产量、产值、工人数等标志,是随着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变动的,这些标志就是可变标志。
请思考:每一个学生作为总体单位具有哪些标志?指出其中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三、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确定了总体、总体单位及其各种标志以后,就应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各单位的标志的具体表现进行登记、核算、汇总和综合,以说明各个总体的数量特征。这主要是通过统计所特有的指标来实现的。
(一)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与标志不同,它是依附于统计总体的。例如,人口数目,土地面积、工农业产品产量、工农业总产值、成本、利润、国民收人等等,这些概念用于反映一定统计总体的数量方面时,就是统计指标。任何统计指标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数值来加以说明的,这种数值称为统计指标数值。统计指标数值是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是由两个部分所构成,即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指标名称是统计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概念,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质的规定,反映某一社会现象内容所属的范围;指标数值则是统计所研究现象的具体数量综合的结果,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从数量上加以说明。统计指标名称及其指标数值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事物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有机联系的表现。统计指标一般包含有六个要素:即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核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指标具体数值。例如,我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该统计指标就包含上述六个要素。
从事统计指标的理论设计主要是制订和规范前三个要素,而从事具体的统计调查和数据搜集工作,则是要准确核算后三个要素,这也是具体统计工作所要承担的繁重任务。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数量特点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凡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范围的广度、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指标叫数量指标,它表示事物外延量大小。例如人口总数、企业总数、耕地面积、工业总产值和商品流转额等,都属于这一类指标。数量指标是用绝对数表示的,并具有实物的或货币的计量单位。统计实践中这类指标通常是以总量指标的形式出现。由于数量指标反映的是现象总体的绝对量,因此其指标数值大小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变动。
反映现象本身质量、现象的强度、经营管理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等的统计指标,称为质量指标,它表示事物的内涵量状况。例如产品合格率、固定资产的利用程度、单位成本指标、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等。质量指标是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的,统计工作中,这类指标通常是以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的形式出现。由子质量指标反映的是现象总体内部的数量关系,因此其指标数值大小与总体范围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关系表现在,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质量指标往往是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的结果。最后还应指出,统计指标与标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反映的对象和范围大小不同。统计指标说明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而标志则是反映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②表述形式不同。统计指标都可以用数值表示,而标志既有能用数值 表示的数量标志,又有不能用数值只能用文字表述的品质标志。
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为:①具有对应关系。在统计研究中,标志与统计指标名称往往是同一概念,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因此,标志就成为统计指标的核算基础。②具有汇总关系。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如某地区工业总产值就是各企业总产值加总之和,这里,地区工业总产值就是统计指标,而各企业总产值则是标志。同时,通过对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总体单位数进行加总,也能形成统计指标。例如上述的工业企业经济类型,汇总后可得出具有某种属性的总体单位数,如国有经济企业数、集体经济企业数等。③具有变换关系。由于统计研究的目的不同,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规定的非确定性,导致相伴而生的统计指标和标志也不是严格确定的。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化,原有的总体转变为总体单位,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成为标志;反之亦然。这说明指标与标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变换关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现象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各类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一个统计指标往往只能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某一方面的特征,要了解客观现象在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仅靠单个的统计指标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和运用统计指标体系。
所谓统计指标体系,就是若干个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例如,一个工业企业把产品产量、净产值、劳动生产率、质量、消耗、成本、销售收人等统计指标联系起来就组成了指标体系,这便于我们全面、准确地评价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由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多样性和人们认识问题的多视角,反映 现象总体的统计指标体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指标体系按其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统计指标体系。它们分别从人口社会、国民经济运行和科学技术发展三个方面,反映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国民经济和社会科技发展的总体状况。
指标体系按其考核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中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宏观指标体系反映整个社会、经济和科技情况;中观指标体系反映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行业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情况;微观指标体系反映各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或工作运行情况。
指标体系按其作用功能不同,可分为描述性指标体系、评价性指标体系和预警性指标体系。描述性指标体系主要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运行过程和结果;评价性指标体系主要是比较、判断社会经济现象的运行过程、结果是否正常;预警性指标体系是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监测、起预警作用的指标。
上述各类统计指标体系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运用或结合运用,以便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
请思考:你平时对哪些统计指标体系有过了解?请举例说明。
四、变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各种统计指标也是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可变数量标志或统计指标的不同取值,称为变量值(亦即标志值)。一个变量可以取多个变量值,二者不能混淆。例如,工资这个变量,可具体表现为840元、780元、900元、680元等多个变量值。按照变量值的连续性不同,变量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前者是指它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即在任意两个相邻数值之间可以取无限多个不同的数值。例如,人体的身高、体重等都是连续变量。连续变量的数值是通过测量或计算方法取得的,既可用小数表示,也可用整数表示;离散变量的数值是通过逐个计数的方法得出的,变量值只能以整数断开,而不能表现为小数的。例如,职工人数、企业数、机 器台数等都是离散变量,其可能数值的个数是有限的,构成有限总体。
请思考:人的年龄是连续变量还是离散变量?为什么?
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在一个系统中,如果某一变量的值能够被另一个变量或若干个变量(因素)的值,按一定的规律惟一地确定,则该变量就可以称之为确定性变量。例如,在销售价格P为一定的条件下,某商品的销售额Y的变动完全由销售量X所确定,Y就成为确定性变量。所谓随机变量,其数值的变动受到许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观测,由于影响因素的作用不同,其可能的实现值(或观测值)不止一个,数值的大小随机波动,带有偶然性,事前无法确定。例如,除了某种正常的、起决定性的因素外,影响某企业生产的同一批次灯泡的质量波动还有许多因素,如果抽取一部分灯泡进行检验,这种灯泡的寿命值不尽相同,数值的大小带有偶然性的波动,检验前是不能预先确定的,则灯泡寿命就是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具有随机性或偶然性,但它的数值变动却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大量观察,应用统计技术方法,可以揭示和描述其数量特征以及变动的规律性。
第四章 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统计指标的设计要求 由于统计指标具有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作用,因而也就成为统计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统计指标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目的性
设计任何一个统计指标,首先应当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何种目的。换言之,设计统计指标取决于统计研究的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才有可能确定所要研究总体应设计哪些指标进行观察和考核。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需要,就应设计不同的指标。例如,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观察零售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果时.应设计业务人员劳动效率和全员劳动效率指标进行度量;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观察零售商业企业房屋设备使用效果时,应设计每平方米营业面积所产出的营业额和每平方米经营利润率指标进行度量。
(二)科学性
设计统计指标要求以正确、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客观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为依据。无论是统计指标名称与含义的确定,还是统计指标计算方法的选择,都应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内部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我们研究商业企业的劳动效率问题,在设计指标时就有三种选择,即营业员劳动效率、业务人员劳动效率和全员劳动效率。在这三个指标中,前两个指标只是反映企业局部的劳动效率,唯有选择全员劳动效率指标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全貌,这样才体现了指标科学性的要求。
(三)度量性
统计指标是用数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特征的,是可以测定和计量的,没有不能用数量表现的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的量化特点既区别于纯数学计算又为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条件。设计统计指标要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在量化层次、计量单位、量化方法和形式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研究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个非 常抽象的内容,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研制的“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中,将“精神生活”设计了两个指标,即“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这使得“精神生活”的内容具有了度量性。
(四)可比性
在设计统计指标时应注意各地区、各部门指标的一致性和不同时期统计指标的相对稳定性,以便同类指标能在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相互比较。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和统计资料使用要求的变化,统计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将会有所修改,修改时就必须考虑到前后时期的可比性。特别是在指标口径、分类标准、计算价格和计算方法等方面发生变更时,应当规定统一的换算方法。
二、统计指标的内容设计
统计指标就其完成形态而言,由定性规范、定量方法和指标数值三大要素组成。定性规范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含义,定量方法包括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指标数值是在具体时间和空间上所获得的实测值。设计统计指标,就是将其定性规范、定量方法和资料操作化。(一)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和含义
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和含义要以相应学科的理论为依据。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工资、利润、劳动生产率等统计指标的概念,就离不开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但是,某些学科的概念是通过科学抽象得出来的理论概念,而统计指标是反映客观现实数量特征的概念,它不可能完全照搬理论,而应当在统计实践中对其加以“改造”,即在设计和构建统计指标时,凡借用有关学科的理论概念,都必须结合统计对象和统计指标的特点,准确界定指标的内涵,使之成为可以计量的数量概念。统计指标的内涵确定以后,还需要明确其外延,应统计哪些内容,不应统计哪些内容,即确定指标口径。(二)确定统计指标的空间标准和时间标准
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受一定的空间范围影响,空间范围包括全国范围、地区范围和系统范围等,如职工人数统计指标有全国职工人数、某省职工人数、某部门职工人数之分,如果空间范围发生变化,就要规定具体的处理方法。统计指标的时间标准有两种,即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要规定时间长度(如月、季、半年、一年)和具体的起止日期;时点指标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如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就规定为当年7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规定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
(三)确定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有无名数指标和有名数指标。无名数指标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大多数用百分数、系数、倍数等形式表示,多用于质量指标。有名数指标包括实物量、价值量、劳动量等,多用于数量指标。实物量指标要规定用自然实物计量单位或标准实物计量单位,并且还要规定自然实物量折合为标准实物量的方法。复合计量单位适用于表现强度一类的相对指标的数值,如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医疗床位保证程度用“人/张”计量等。统计指标计量单位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容特征。
有些统计指标通过登记、点数、测量和简单的加总即可求得指标数值,如职工人数、播种面积、牲畜存栏数、在校大学生人数等。这类指标在确定了总体范围和指标口径之后,一般不需要再规定具体计算方法。有些统计指标的计算则比较复杂,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劳动生产率等,这类指标必须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依据来确定其计算方法。理论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形式,而统计指标是认识、管理的工具,它既要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符合客观实际.满足人们认识 和管理的需要。因此,这类指标的计算方法必须结合统计实践加以具体化,使之能够度量。
三、统计指标的体系设计
统计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而一个总体往往具有多种数量表现和数量特征.因此,必须借助统计指标体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揭示现象总体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由于统计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会有所变化,不同指标体系突出的重点会有所区别,具体内容更是各具差异,但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都要遵循统计指标设计的目的性、科学性、度量性和可比性原则。为了比较具体地阐述指标体系的设计内容,现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统计指标体系为例进行介绍。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社会再生产运行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了便于国家宏观调控,也为了企业对自身的行为作出校正,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对企业的产销情况、经济效益和外部环境做的分析研究。故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生产经营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这一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全面系统与简明扼要相结合,突出重点指标
在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既要有投人方面的内容,也要有产出方面的成果;既要反映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也要反映长远的发展问题。同时.还应保持指标的系统性和指标间的逻辑性,并尽可能减少指标数,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进行筛选,选出其中富有综合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突出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着重于企业的现实状况,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现阶段达到的水平、规模和发展程度。动态分析则是揭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趋势。静态分析的结果为动态分析提供基础,动态分析的成果可以指导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突出定量分析
一个产品的上马,一种营销方式的诞生,一个重大决策的形成等,都是大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而成的结果。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微观性的特点,因而定量分析显得特别重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多需要量化而且可以量化,这种量化是内部分析和外部判断的重要依据。
(四)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突出微观分析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构成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时不仅要看到本企业,还要看到同行业、相关行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不仅要观察国内市场,还要观察国际市场;不仅要分析生产、流通,还要分析科技进步;不仅要研究经济因素,还要研究非经济因素。当然,在微观与宏观结合的过程中要突出为微观服务,围绕微观看宏观,以便分析企业的利弊得失。
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本企业的内部状况以外,还有许多与本业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外部因素,这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统计指标体系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为此,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时,应抓住主要因素进行。其基本框架见图1-1。
统计指标体系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一个重要工具,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随着时间的
推移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可以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以便有重点地研究和解决一些问题。在现实的统计工作中,国家统计部门和各地统计部门都设计了一些标准的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其中相当一部分作为制度下发执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可以直接运用或借鉴这些统计指标体系。
图1-1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统计指标体系
第四篇:信息分析与预测
第一章
1、信息分析的含义:对已知信息的分析,即观察现象,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信息分析的目的: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会团体或个人的科学决策、R&D和市场开拓活动服务。
3、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主要环节:课题选择——信息搜集——信息整理、评价和分析——产品制作、评价和利用。
4、信息分析与预测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信息分析与预测必须建立在用户及其特定的信息需求基础上。
② 信息分析与预测必须以占有大量的已知信息为前提。
③ 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一种信息加工活动,一般性的信息加工不能称作信息分析与预测。④ 广泛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方法是成功地进行信息分析与预测的重要保证。
⑤ 完整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一个系列的活动过程,包括前后相随且密切相关的若干个
环节。
5、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功能:整理功能、评价功能、预测功能、反馈功能。
6、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作用:为科学决策服务、为R&D服务、为市场开拓服务。特点: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7、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产生背景: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产生于科技信息分析与预测领域,是科技、经济和信息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8、国内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发展概况:
①1956~1966年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②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
③1976~1992年的恢复和重新发展时期
④1992年以后的发展新时期
9、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发展趋势:
①信息分析与预测理论和方法体系日趋完善
②信息分析与预测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
③信息分析与预测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④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
10、信息分析的任务就是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加工
整理与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透过各种关系交织自成的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容本质,从而获取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
第二章
11选题是指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的选择,即明确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对象,目标,和方向,课题是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的起点。
12、课题选择的原则:政策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13、课题的来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信息用户委托的课题、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员自
己提出的课题
14、课题的程序:课题提出、课题分析与论证、课题选定
15、课题计划的内容:①课题目的、②调查大纲、③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④产品形式及其
提交方式、⑤组织分工、⑥完成时间和实施步骤、⑦其他
16、课题计划的组织实施与检查:①课题计划的组织实施、②课题计划的实施情况的检查和
调整。
第三章
17、信息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1)指信息及其发生源,包括各类信息及其
发生和持有机构(2)指信息及其赖以传播的各种物质载体或传输通道。
18、文献信息源又称记录信息源是信息,特点是内容以某种物质载体记录下来,并借助于对
物质载体的保管,拷贝,传播和开发利用而达到对所荷载的信息内容的保管,拷贝,传播和开发利用的目的。
根据载体的不同文献信息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机读型文献、声像型文献
非文献信息源含义:是信息以非记录形式存在的信息源。类型:口头信息源、实物信息源
19、信息搜集的原则: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新颖性、可靠性、科学性、计划性。
20、信息搜集一般包括文献调查和社会调查两种途径。
21、社会调查又称实际情况调查,是一切以信息搜集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是提高
信息分析与预测活动效果的一项有力措施。
主要途径:现场调查、访问调查、样品调查、问卷调查。
22、文献调查主要用于文献信息的搜集。
23、文献调查主要有系统检索法,追溯检索法,浏览检索法。
第四章
1、信息整理的两个层次及其含义:
形式整理 是凭借某一外在依据,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是一种粗线条的信息初级组织。内容整理 是在形式整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再处理
2、从形式上看形式整理的方法有:(1)按承载信息的载体分类整理(2)按使用方向分类
整理(3)按内容线索或部分要点分类整理
3、内容整理分三个阶段(1)信息内容的理解(2)信息内容的揭示(3)按信息内容细分
归类
4、信息价值评价的标准
标准:①可靠性 ②先进性 ③适用性
5、可靠性分为四个含义(1)真实性(2)完整性(3)科学性(4)典型性
6、信息价值的评价有:文献信息可靠性评价、实物信息可靠性评价、口头信息可靠性评价
7、先进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原有的基础相比较而言的,通常可以用时间、空间、内
容三个矢量合成的结果来衡量。
8、实用性指原始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可资利用的程度。
9、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含义。
含义: 信息分析与预测环节属于信息的高级组织;该环节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它直接或间接调用人脑的思维功能,并由此达到对研究对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革命的实践”的飞跃。
内容:即与研究内容有关,又与研究目标、任务相关。
第五章
10、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产品类型
类型:①信息类产品②数据类产品③研究报告类产品
11、研究报告类产品的类型(1)综述性研究报告(2)述评性研究报告(3)预测性研究报告(4)评估性研究报告(5)评估性研究报告
12、综述性研究报告是在一定得时空范围内对某一课题的大量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浓缩加工后所形成的一种产品。
13.综述性研究报告的特点:叙述性、综合性、浓缩性、具体性
14、述评性研究报告是在综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对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的某一课题的大量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浓缩加工的基础上,对课题的内容、质量、水平、应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有关评论、观点或建议的一种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
15、预测性研究报这里所说的预测是指狭义的预测,即“鉴往知来”。
16、评估性研究报告这是在掌握有关课题的大量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评估技术,对课题的水平、方案、能力、效益等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估所形成的一种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
17、评估性研究报告是针对某项具体的专门任务而展开的相关背景信息的分析研究所形成的一种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
18、消息类产品的制作:导语、主体、结尾、背景材料
19、数据类产品制作:年鉴的制作、数据库的制作、20、研究类产品制作:研究报告的体系结构、研究报告的语言要求、研究报告的制作程序
21、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评价的意义与特点
理论意义:实质上是对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衡量和评判的过程 实践意义:运用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
特点:①客观性②综合性③隐蔽性
22、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评价指标体系:(1)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2)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评价的通用指标
23、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24、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评价的通用指标:针对性、准确性、创造性、新颖性、时间性、加工度、效益性、其他
25、即时评价是指产品交付用户或以某种方式面世后随即或稍后进行的一种评价。(了解)
26、最终评价是对产品消费后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的一种长远评价。
27、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评价的方法:①定性评价方法 ②定量评价方法 ③半定量评价方
法。
28、信息的有效传递是指信息从信源发出,通过适当的媒介和信息传递通道,到达合适的信宿的运动过程。
29、信息的利用为了达到提高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而运用信息的导向功
能和催化功能解决科学决策、R&D和市场开拓中的具体问题的过程。
10、信息反馈是间接控制信息传递和利用效果的极其有效地途径,信息分析与预测活动
中的许多修正、调整和改进工作是以用户的反馈信息为依据的。
第六章
30、比较的含义、作用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比较就是对照各个事物,以确定其间差异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基本方法。
注意事项:①要注意可比性 ②要确定一个比较的标准 ③要注意比较方式的选择 ④要注意比较内容的深度
作用:揭示事物的水平差距、认识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判定事物优劣、真伪。
11、分析的含义与基本步骤
分析就是把客观事物整体按照研究目的的需要分解为各个要素及其关系,并根据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达到认识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
基本步骤:①明确分析的目的②将事物整体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要素③分别观察和研究各个事物以及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特点;④探明各个事物以及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要
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研究这些关系的性质、表现形式、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分析的几种类型及各自的含义
① 因果分析:它是客观事物各种现象这间的一种普遍的联系形式。形式有:求同法、求异
法、共变法、剩余法。
② 相关分析:利用事物的这些相关关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预测方法。
③表象和本质分析: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④典型分析:它是对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其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12、综合的含义与基本步骤及应用
含义: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片面、分散、众多的各个要素联合起来考虑,以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观事物发展的全貌和全过程,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结论的一种逻辑方法。
基本步骤:①明确综合的目的;②把握被分析出来的研究对象的各个要素;③确定各个要素的有机联系形式;④从事物整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结论。应用:它可以将各种来源的分散、片面、内容各异的有关信息按特定的目的汇集、整理、归纳和提炼,从而形成系统、全面、新颖的知识和结论。
综合的方法主要有:简单综合、系统综合和分析综合。(P140页看看)
13、推理的含义及它包括的因素、类型及其应用
含义:它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要素:①前提 ②结论③推理过程
类型:①常规推理 ②归纳推理 ③假言推理
应用:它是一个种重要的逻辑方法,在信息分析与预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通过推理可以把与设想或假说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证实或证伪设想或假说的目的等。
第七章
14、专家调查法的含义就是根据经过调查得到的情况,评价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或经过简单的推算,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寻求其特性和发展规律,并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14、德尔菲法的含义、用途及特点
含义:德尔菲法是美国兰德公司于1964年发明并首先将其应用于技术预测的。它是一种广为适用的预测方法,除用于技术预测外,它还广泛应用于政策制订、经营管理、方案评估等。用途:①对达到某一目标的条件、途径、手段及它们的相对重要作出估计
②对未来事件实现的时间作出概率估计
③对某一方案在总体方案中所占的最佳比重作出概率估计
④对研究对象的动向和在未来某个时间所能达到的状况、性能等作出估计⑤对方案作出评价,或对若干个备选方案评价出相对名次选出最优者
特点:①匿名性 ②反馈性 ③统计性
15、德尔菲法预测征询的过程
过程:①成立预测领导小组 ②明确预测目标 ③选择参加预测的专家 ④编制调查表 ⑤进行反馈调查和专家意见的汇总整理、统计与预测 ⑥编写和提交预测报告
16、派生的德尔菲法的含义
含义:它是一种广为适用的预测方法。它克服了专家个人判断和专家会议调查的许多缺陷,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其本身的缺陷也开始暴露出来。
17、派生的德尔菲法的类型:(1)保持德尔菲法基本特点的派生德尔菲法,(2)部分的改变
德尔菲法基本特点的派生德尔菲法。
17、头脑风暴法的含义、类型及优缺点及头脑风暴会议组织原则
含义:是借助于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索取未知或未来信息的一种直观预测方法。
类型:按智能结构划分为个人头脑风暴法和集团头脑风暴法;按性质划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
优点:①通过信息交流,有利于捕捉瞬间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产生富有创见性的思想“火花” ②通过头脑风暴会议,获取的信息量大,考虑的因素多,所提供的计划、方案等也较全面和广泛
缺点:①它是专家会议调查的确修路类型,因而具备专家会议调查法的一些缺陷 ②由于是即兴发言,因而普遍存在着逻辑不严密、意见不全面、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头脑风暴会议组织原则:①会议的组织领导工作 ②专家的选择 ③会议讨论的时间 ④会议的氛围
18、交叉影响分析法的含义及应用
含义:它是根据若干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其他事件因受到影响而发生何种形式变化的一种方法。
应用:①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 ②对历史事件进行验证 ③方案评价
19、交叉影响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程序①确定事件之间的影响关系 ②评定影响的程度 ③计算影响值 ④分析并得出预测结果:
第八章
20、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①文献及其内容信息 ②与文献相关的指标
研究内容:①基本理论 ②方法 ③应用
21、文献计量学中三大定律的含义,引文分析及应用
布拉德福定律是文献计量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是关于专业文献在登该文献的期刊中数量分布规律的总结。
洛特卡定律是揭示文献著者与数量关系的基本定律,是为了评价科学工作者的贡献,由洛特卡1926年出的。数学表达方式:f(x)=C/x
齐普夫定律是揭示文献的词频分布规律的基本定律,由美国哈佛大学语言教授齐普夫提出。数学表达式:f*r=c22、引文分析:是运用数学、统计学和逻辑学的方法对论文、专著等各种文献的相互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出其数量的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九章
23、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
含义: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完美结合的半定量方法。
23递阶层次的结构: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24、层次分析法德计算:方根法和和积法
第五篇:A题 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数据分析与预测
2014 齐鲁工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题
--------------
A题 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数据分析与预测
近几年来,电商在我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以阿里巴巴系中的淘宝、天猫的交易量也飞速发展。2013年双十一期间,淘宝、天猫的日成交量突破330亿元。据马云预测,2020年中国商品交易的一半以上将是通过电商完成的。面对海量的交易数据,如何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用来挖掘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客户的消费水平和客户的收入水平,以便推出有效地产品和服务来对客户定向营销,就成了商家关注的焦点。目前流行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也预示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方面所起的显著效果。请调查一个电商交易平台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搜集同一款手机(三星note3)销量前20位的店铺相关信息,把这些信息与销售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据此对店铺如何提高销售量提出建议。
问题二:针对某一种类的商品(比如女式凉鞋),搜集50组店铺对应的商品信息(至少涵盖销量、价格、用户评价、品牌、样式、材质等信息),并据此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
问题三:搜集一个电商交易平台年销售总额的历史数据,并预测未来两年的销售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