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成果已经步入教学领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整合、数学素养、能力
【正文】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成果已经步入教学领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而且它以拓宽的时空,丰富的信息,生动的画面、高效的传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提高教育教学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起着优化功能,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整合,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是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信息技术在数学的教与学中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此,本人谈一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传统数学教育中数学学习与升学紧密联系,而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要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数学素质,通过数学教育学生应该对数学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懂得数学在信息社会中应用的广泛性。当学生明确足够的数学不仅仅与升学有关,而且还是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时,“数学有用”的观念就能深入人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动力,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出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应为学生制造出个性尽可能得以发展的条件。信息技术是最好的条件!首先,现代化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自主学习的途径,使学生乐于学习。其次,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正与反、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认知过程,揭示现象本质,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信息技术变“传授者”为“引导者、合作者”,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迅速结合的条件下,教育信息、教育内容剧增,需要有新的教学设计去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环境,运用教学模式去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钻研理论,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正确使用,适当选择,优化组合,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利,与学生一起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融“教”“学”为一体。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功能,教师的功能从课堂教学的说教和高工作量中部分释放出来,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并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3、信息技术变“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传统教学利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幻灯片等,进行静态教学,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无法突破。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进行便捷的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感、主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过程再现等操作,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点、线、面”三者关系时,利用“Flash”制作动画,展现“点动成线”(如人在沙滩上行走留下的脚印等),“线动成面”(如汽车两刷摆动,油漆工刷墙等),“面动成体”(如将三角形飞快的旋转得到一个巨大的圆锥形龙卷风等),这样形象生动的教学,学生怎么能没有深刻的印象呢?还有线线相交得到点;面面相交得到线等,都可以通过演示,将形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很快建立起了空间概念。又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折纸、作图、观察,再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线不合一,或合成一条也有疑惑,更有大胆猜想者会想其他三角形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现象,从而疑惑不解。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A的平分线,BC边的中线和高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变化。在移动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确确实实存在着这样一个点A,使角平分线,高线和中线三条线重合为一条。进而再通过观察、讨论就不难得出此时的△ABC为等腰三角形。这样学生既看到了“三线合一”,又解除了传统数学中存在的疑惑。再如,在有关函数的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数”与“形”有机结合,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提供富有动感的图象、图形,生动、直观、形象,使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计算机多媒体还展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4、信息技术变“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计算和作图,这些计算和作图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杂。例如;在探索“面积为2的正方形边长a,究竟是多少呢”的过程中,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方便快捷,大大减少了学生笔算或查表所消耗的时间,留下了更多的宝贵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品味“无限逼近”。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第一章中的《截一个几何体》时,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土豆或者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获得结论,结果大部分学生一知半解。实际上我们有一部分学生连制作的正方体实物都不是规则的,而且在切割的时候手用力的方向会导致切出的面不是平面。如果说截面的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得到,那么对于截面是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很难截得也很难想象。而利用“Z+Z”一切都迎刃而解。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减轻了负担,也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上,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了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软件制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设计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使用这些课件时,屏幕就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再如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的。特别是CAI,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寓教于乐的特点,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这样,就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初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课中,先使用计算机演示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同时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通过以上的观察、练习,再用计算机演示本课时的学习难点“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演示,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建立空间观念。
4、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用信息技术就能恰如其分的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给出的探究情景,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州行和全球通两种电话卡各有各的优点,但当自己要为父母选择适合的电话卡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样用多媒体设置场景,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人类思维体操”,学生是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的。因此,现代数学教育观特别强调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现,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借助各种信息技术的经验替代功能,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维空间,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6、运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校教育离不开德育,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有关数学史教育,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证明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课外作业,结果,90%以上的同学都了解了包含我国古代的赵爽和刘徽的证法在内的至少五种以上的证明方法。利用学生的猎奇获新的心理,通过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有目的的漫游,获取全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只要是简单的素材资讯查找,教师尽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建构。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看作是种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优势,但这不等于整堂课全用,更不等于要天天都用。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滥用,不能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不能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要继续发挥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气氛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可以了,内容的串联往往不到位,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而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性、反馈及时性,使其在教学中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中学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学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8.[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 2001.7.27.[3]、屈文芝.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学数学研究,2005,5.[4]、邱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什么是周长》,教材只借助一片树叶和趴在树叶边缘的一只小蚂蚁和数学书封面让学生观察周长,这样让学生对周长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周长,让学生观察周长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只小蚂蚁在一片树叶边缘的一点出发,沿着树叶边缘跑一周,最后又回到起点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周长是怎样形成的。再出示树叶让学生动手描线,再演示课件描线过程,一目了然,让学生认识到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才有。然后再通过课件演示量周长。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应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广大数学教师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综合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建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新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和能力的形成,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仍靠以往传统教学中教科书等信息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展现具有平移关系的图片和动态画面、演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等;利用网络媒体,收集与一次函数、扇形统计图等数学对象相关的生活数据,等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以及互联网等,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即时作图功能可以将几何中的图形展现出来,动画演示形成过程。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
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从多种形式、角度认识数学对象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数学对象可以图像、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如课件中函数以表达式和图像两种同时呈现,并且图像还可以是通过跟踪满足函数关系的点的轨迹得到;多媒体课件使得隐性的数学关系显性化,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如我们利用生活中实物图片“亭子”抽象出几何图形,在设计课件时隐藏“亭子”的颜色和装饰物,逐步显示出由圆锥、圆台等几何体组成的“亭子”组合体,使学生看到数学抽象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可以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操作(如图像局部放大,重复立方体的折叠过程等等)加深对数学对象的各部分特征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的认识,从中体会到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学生比以往有更多机会去思考一些所学知识以外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利用Z+Z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很容易发现顶点越远离底边,两腰就越长,两底角就越接近于90度,而同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看上去像是个矩形。于是学生产生疑问,两底角会不会达到90度?如果达到90度,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知两腰平行,那么此时两腰是相交还是平行?可它毕竟是将等腰三角形两腰拉长得到的,此时顶点又在哪儿呢?利用信息技术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那么学生就可能会在兴趣的引导下自发地探究未知知识并积极地学习如何运用。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拓宽了数学视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性化学习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在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实践活动空间,它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依赖语言来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了可能,从而产生了更丰富的学习方式,加强、完善甚至改变了数学学习的模式。它是一种产生数学问题、促进数学思考的“催化剂”。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当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亲身实践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领悟数学的本质,使“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在实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学生的自主参与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单机演播形式课件中,重视“演”和“播”,学生的自觉参与程度欠佳。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又增强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利用课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可请求别人或老师的帮助,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海量素材,在以前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运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育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个性化教学有了充分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融入网络生活,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信息,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并进行网络对话。在数学网站上学生可以查阅古今中外数学科学家的生平介绍,他们的故事和趣闻,中国和世界数学的发展史,课堂自学题和趣味题,课余时间的智力游戏、数学擂台及中外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等等。在网上学生可以自由地耕耘、涉猎,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掌握了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
五、将现代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的反思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收到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并加快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数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学手段,不是目的,现代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电脑不能代替人脑,不要片面追求课堂的形式。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利于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呈现。所以只有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数学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技术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地思考,信息技术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会.数学新课程的实验与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9 2.高自斌 俞青.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2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文林路小学 曹显格
【内容提要】在信息技术普遍的今天,如何让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更好的与数学教学环境融会贯通;如何调动当学生面对抽象而又严谨的枯燥科目时的积极主动性,成为当代数学教学中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着重论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事业,必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学习能力 探索能力 创新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的繁荣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能动发展,同样也影响着教育领域的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特别是数学教学中,它能变静为动,变难为易,以最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数学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倡导这一宗旨,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
受传统数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及个别科目自身所具有的难以理解性,学生的思维、主观能动性均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由此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怕学,不利于数学教学进行的同时,也给教育事业制造了障碍。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程改革也是进行的如火如荼,从中我们吸取了信息技术的精髓,并将之巧妙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同时,我们更要着重强调“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极大地改善了数学教学的质量,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
教授课程《认识左右》时,教师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到一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走。这时,唐僧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问路,孙悟空上前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右”走;而猪八戒回走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左”走。两人回来时,孙悟空向唐僧说“右” 走,猪八戒向唐僧说“左” 走,两人为“应走哪一边才对?”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时,老师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数学教学紧凑,过渡自然。
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实现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
在学习“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行面积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改变以往以例题、讲解为主的数学教学方式,多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利用信息技术是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三、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与数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上,可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数学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臵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加以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在多媒体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圆柱,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并不急于表态,首先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然后提出“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再通过课件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学生发现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再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圆柱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便能无声地传授给学生知识,优化数学教学,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对现代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直观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影像及和谐的声音等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获取知识。
一、教师要会用
1、提高信息技术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但丰富了数学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广泛的知识、教育教学的技能,而且要有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2、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培训,但效果甚微。大多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太麻烦,花时太多,成本太大,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因此教学依然如旧。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应采取强硬措施,对教师进行训练,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效果和效益。
二、教师要能用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备建设
国家投入巨资为学校配备了教育技术设备,仅仅靠国家投入是不够的,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地筹集经费、管好用好经费,合理配置教育技术设备,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相对超前性的设备发展计划,加强学校的设备建设,为广大教师建设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平台,充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2、寻求专业技术骨干,提供技术支持
诚然,教师们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在思想意识上有所洗理,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感悟,但在实际应用却困难重重。因此,要引进专业人才,组织开展实施“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将他们所学知识、技能向更多的教师进行传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都成为“理论专家”、“应用专家”、“技术专家”,解除信息技术能力的后顾之忧。
三、教师要巧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负数”时,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老鼠在地下向四周挖洞的动画,并提出问题“减去一个什么数,使得差越来越小”,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如在讲授“概率”时,播放中国福利彩票开奖录像,用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并由此深化开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化静为动,使学习直观化
如在“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教学中,可画出y=3x的图象,在图象上取一动点p(x,y),并用鼠标拖动直线y=3x上的动点p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动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数值的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体会y随x的增大而增大、y随x的减小而减小是什么意思。这种直观的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加深了理解,产生了的兴趣,吸取了知识。
3、化难为易,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有些数学知识抽象性强,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无论教师怎样描述,学生都难以理解掌握。比如在“点的轨迹”教学中,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射线或抛物线等,但学生对“轨迹”却毫无想象。可利用《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 “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射线或抛物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有形的“轨迹”形成过程,比教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或用粉笔做抛物动作要形象具体。
又如,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是学习的重点,传统教学往往通过多画图,观察归纳出找对应元素的规律。有了信息技术后,可通过动画形式,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互相重叠,展示全等的过程,指出对应的元素,加深学生印象,让学习具体化,也能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资源丰富,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要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充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当然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也不能摒弃,如教具学具的实物感受、空间结构功能,推理演算过程等,是信息技术无法全部代替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要针对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取得最佳期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要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很好地应用,学校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设备和技术的需要。广大教师要改变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用新课标严格要求自己,巧妙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让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