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3:2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此,在我们平常的习作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作文内容要言之有物 作文网 home.sanwen8.cn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有切实的具体的内容,切忌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尽管作文要求“简单”,但是“言之有物,要有切实的内容”却是不可少的。作文 叙事,总要说明一定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总是蕴含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之中的,没有对事情发展过程的具体叙述,所说明的道理也只能是空洞的;记人,总要说明这个人是怎样一种性格,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这些又总是离不开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是怎么做的。没有对具体事例的介绍,没有对人物外表和内心的具体描写,所写的人物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只能是模糊的、不具体的;写景状物,总是要抒发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而人们的任何情感都不会无缘无故地从天下掉下来,总是离不开具体的景、切切实实的物,所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借景抒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作文时没有对具体的景、实在的物的描述,文中所抒之情,不过是一些空洞的无病呻吟而已。

空洞的文没有力度。简单的记叙文,更要注意有具体实在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短而不空,短小精悍。作文

二、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写文章一定要有真实的感受,要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有了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事真才能情真;情真才能辞切;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因此,要想写出有质量的作文就要求我们选择那些有真实感受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受,绝不可生编硬造。

三、作文要有明确的中心

在写作中,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立场怎能样,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明确地表示自己热爱什么,痛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等。切忌写起作文来想到哪写到哪;不是拖泥带水,就是言之无物,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四、作文要有一定的条理

我们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物状物写景,都要做到条理清楚,段落分明。拿写一件事情来说吧,凡事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所以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想好围绕中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不能颠三倒四,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

因此,我们作文时要力求做到有提纲,有思路,有层次。这样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

五、作文要有突出的重点

文章只有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才能更有力地表现中心。比如《记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中,自然经过部分是重点,这个部分最能表现“趣”字,所以应该详写。

六、作文要有合理的想象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对写作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了丰富的想象,就可以使作者的思维更加活跃,浮想联翩,为文章增光添彩,令文思淙淙,语若流泉。

想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想象既要合理又要大胆,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

2想象要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

3想象就是从眼前的人、事、物的表象生发开去,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生动。

4要根据需要进行想象。有文章(如童话、寓言故事)全篇充满着想象,有的文章可以以只写几段甚至只写几笔想象。

七、作文要有通顺的语言

语言是作文的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础,因此,语言就是作文的生命。可见新课标提出的作文要“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充分重视语言学习,如用词准确,句子要完整,这是语言的基本要求;其次,要讲究词语的配合,使句子的结构清楚,语言通顺明白,避免出现病句;第三,要锤炼词语,使语言富有表现力。

八、作文要认真地修改

“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怎样修改作文呢?

1看全文。看内容是否具体实在、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想象是否合理。

2看词句。修改文章不仅修改一句话、一段话,还要注意不多字,不丢字、不写错别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妥当也要认真检查修改。

3请别人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常能发现你作文中自己不能发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自满或怕别人笑话而羞于向人请教,失去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一个机会。

4自己反复看。文不厌改,文成于改。只有反复阅读、反复修改,使自己的作文经得起各文面的检验,才能达到文质兼美的程度。

第二讲学会观察

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看仔细、看明白、看全面、看透彻,才能对事物有完整的、具体的、生动的印象。

怎样提高观察能力呢?

1保持观察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自然界的雷电风雨、人物的一言一行,不仅能使我们感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更能培养我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观察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观察景物,应注意空间顺序:由上而下,由远及近,从左到右、空间转换、地点转移等。

3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事物的特点。每个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孤立地看待,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个体,但如果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它的异同和变化,更能准确地发现事物的特点。4调动多种感官,提高观察的质量。观察事物时,仅仅用眼睛看是远远不够的,有可能的话还要去摸摸、闻闻、尝尝,用多种感觉器官去了解事物的属性,可以更好地分析综合、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从而提高观察的质量。

5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观察的感受。由眼前观察的事物展开产生联想,或想象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能加深对眼前观察的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再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表达方式,使事物的形象立体化。写作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生动。

6学习别人作品中观察事物的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学习、揣摩、领会别人观察写作的方法,并跟自己的习作训练结合起来,我们的观察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第三讲学会思维

学会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前提,但仅仅学会了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说话写文章不是照相式的反映,而必须经过头脑的加工。因此还要学会运用思维将观察到的材料,进行梳理、加工、谋篇布局,最后才能写成作文。

1思考要深入

同学们作文中,常碰到这种情况:老师布置某一题材的作文,会觉得并不是太难,动笔写时又觉得没话可写。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对事情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索。

实际上,很多事物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但并不一定深刻理解了,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表达它。

2思维要灵活

作文中常有这种情况,同样的作文材料,我们自己写时会觉得很平淡,很难展开想象。但是换了一个人,却能把这个作文材料写得很生动、很充实。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灵活性有很大的关系。

生活中的事物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作文的素材,使有些看起来不足以称为写作材料的事物,成为很好的写作材料,使笔下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化,更形象化,使一些不易表现的内容得到较好的表现。千万不能“死心眼”,要注意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要严密

写作文时要根据写作的目的,恰当地选择材料,哪些写进去,哪些不写;哪些多写一些,哪些少写一些;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从哪里写起,到哪里转个弯,到哪里结束,心里要大概地全盘考虑一番,这样写文章就能比较有条理,不至于颠来倒去,乱作一团;或者前后脱节,丢三拉四了。

锻炼思维严密性的方法很多,譬如每次作文前先想好再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打“腹稿”,再如列提纲,作文时根据提纲去写等。

总之,我们必须重视思维的训练,思考深入了、思维灵活、严密了,写起文章来也就会深刻、新颖、充实、精炼。

第四讲学会表达

语言文字是作文的生命,离开了通顺、生动、简炼的语言,作文就不能到很好的表达。因此,我们必须在语言运用上狠下功夫。

一是要认真地下功夫学习语言。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边学习,使自己的语言库里增加生动活泼具有表现力的语句,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

二是在写作时要注意选词炼句,多推敲。

三是要“我手写我口”。情真才能辞切。真实的自然的东西往往也是美的、生动的,写作文也是一样。

四是要先想后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可以一下子抓住事物的特点和重点,以便于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其实,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多读多说多练,多积累范文中的好词好句,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使自己的表达能力逐步增强。

第五讲常见的作文开头方法

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老师选取10种适合同学们写作的常见方法作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1、开门见山,落笔入题 文章一开头,就把要写的事、人直截了当地摆出来,使人一看到开头就明确题旨。采用这种方法开头,若叙述,则娓娓动听;若抒情,则感情浓烈;若说明,则不蔓不枝。如:

窗外有芭蕉:长的两株,短的一株,最小的两株。春来了许久,我耐着性子等着它们抽出蕉叶来,每天早晨,打开窗子第一眼便贪想着这种欢喜……

2、交待介绍,直接陈述

写人叙事的文章,一开头就可以交待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个要素,通过直截了当的叙述,使读者明白事件产生的背景,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清楚的了解。如:

1959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北就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室的电话响了。老校长拿起话筒。突然,好的手由于过分激动不禁颤动起来:“啊,国家主席刘少奇邀请我们学校老师到他家做客哩!”

3、描写景物,渲染气氛

文章的开头,不直接陈述内容,而是通过描绘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风景、场面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为文章带来特定的感情色彩,定下文章的“基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文章的题旨和内容。如: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4、捕捉特写,详尽描绘

这是写人、状物的记叙文常用的写法,以文章所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开头,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捕捉住人物的某一方面展开详尽的描绘,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如: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再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5、抒发情感,打动人心

在文章开头,根据写作的需要,把所要表达的感情真实地反应出来,抒发出来,以拨动读者的心弦,激发读者的情感。运用抒情开头,一定要有感而发,而不能为文生情,无病呻吟。如: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

6、以议开头,促人深思

开宗明义,文章的开头就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或主张,揭示文章蕴含的深意,促使读者深刻地思考。开头的议论必须围绕文章的人或事展开,不可离题万里。如: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这是普遍真理,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任何人都适用的真理……

7、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文章的开头,巧妙地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愿望,促使他们去“追根究底”。如:

“咚咚!”屋外,西北风里夹着一阵阵敲击声,是谁在田野里?二姨一骨碌坐了起来,我也醒了。是姨夫吗?不会呀,他们部队服役,回家探亲还得一个月,那是谁呢?

8、诗文引入,顺畅自然

为了叙述某件事情、描写某处风景、刻画某个人或阐明某个道理,在文章开头处引录与该人、该事、该景、该理有关的诗文,由此引出写作内容,水到渠成,顺畅自然。引用恰当的话,可以增加文章的诗意,吸引读者,揭示出内容的精华。如: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竟也有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9、话语开头,先声夺人

这种开头一般适合叙事、写人的文章,作者不按部就班展开内容,而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事物进展中的某一过程产生深刻印象。如:

“哎呀,宝贝儿,该起床了!”像以往一样,我随着叫声睁开了朦胧的睡眼。表针正指七点半。妈妈坐在床旁一手抚摩着我的头,一手拿着我穿的衣服……

10、倒叙开篇,引起回忆

运用倒叙的方法进行叙述,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运用倒叙,可以引起读者的强烈的阅读兴趣。如:

唉!烦死了,还是睡觉吧。可是,刚闭上眼,白天发生的事情又浮现在脑海中…… 第六讲结尾的方法

1、自然结尾

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顺着文中所叙之事的自然发展,以它的必然结果作结尾,没有套话、没有空话,简单、自然,可使文章的结构显得十分完整。如:

精彩的军事表演很快结束了,我们说笑着,赞扬着,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体育场。

2、抒发情感式

受所写的人、事、物的感染,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以饱含感情的句子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拨动读者的心弦。如:

啊,我美丽的家庭小院!我不是什么诗人,我要是诗人,准会写一首咏赞您的诗篇;我不是画家,不然,我一定会用七彩画笔把您画在画画上,让人们欣赏您的风姿。

3、议论明旨法

“卒章显其志”(白居易)和“画龙点睛”指的都是这种方法。在文章的结尾处,有含义深刻的语句,来概括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加深读者的理解。如:

我常想:许许多多初始的美往往容易被忽略,人们拼命追求的是加上一层精装的美,但事实上,真实便是美,不加任何修饰,不需要任何陪衬,如同这清丽的早晨。其实,年轻飞扬的心不正是早晨的写照吗?

4、描写景物法

文章结尾时不直接点题,而是通过描写景物自然地烘托文章的主题。这样的结尾含蓄,耐人寻味。如: 当送执意要回校的王老师出门时,夜已深了。雨,还是下个不停;风,更猛了;雷声紧跟着闪电在天空轰轰作响。我搀着王老师向夜雨中走去。此时,我脸上的泪水和雨水混在了一起……

5、引用名言式

在结尾时,引用名人名言(或诗词歌赋)来说明问题,阐述观点,境强说服力。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我终于能在长城的烽火台上放开歌喉尽情地唱了,我深深地懂得:这歌声是用汗水换来的啊!还是爱迪生说得好:“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灵感。”

6、导峰突起式

按照叙述顺序,先交待起因、经过,就在临近到收尾时,突然交待出乎人们意料的结果,使人眼前陡然一亮,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好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法 莫泊桑《项链》

7、首尾呼应法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互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密,主题突出。这种结尾法很常见,也容易掌握。如:

开头: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我一定会自豪地回答:“我最崇拜我的爸爸。”

结尾:爸爸,我崇拜您的知识渊博,但我更崇拜您的“傻”劲。我长大了也要跟您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8、升华主题法 在文章的结尾对所写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归纳出具有普通意义、哲理意味的语句,从而提高文章的立意。如:

是啊,在我们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里,幸福快乐的家庭又何止我们一家,那发生在家庭中的趣事又何止这一桩呢?

9、问句结尾法

问句可分为疑问、设问、反问等,在结尾时若能恰当运用问句,可以增强语势,可以发人深思。如:

我同情父亲,也想替母亲辩解。但是,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干一点儿实际的事吧!于是,我动手收拾桌上的餐具。我想:美好的生活不是正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吗? 虚构情境法

根据文章内容发展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结尾时展开不受客观真实限制而又合理的想象,虚构出生动离奇、美丽动人的情境。这种结尾运用得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如:

听着,听着,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来,我仿佛看见火红的枫叶、皑皑的白雪、山间的篝火、校园的小路……我仿佛看见自己也佩戴着大学的校徽兴高采烈地漫步其中。噢,我真盼望能快快长大!

一、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一段话写具体

知道:不能写成“有的A,有的B,有的C„„”如: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在抖空竹。

要点:应该写成“有的A1,有的A2,有的A3„„” 例文:

有的槐树花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几乎不留一点空隙,好像在争先恐后地欣赏春姑娘表演的魔术。有的槐树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像是舞蹈家穿着奶白色的连衣裙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有的槐树花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有的槐树花却自己孤零零的立在树枝上面,像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槐树花真是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二、按照“先„„然后„„最后”的顺序把人物做事的动作写具体 知道:不能写成“先A,后B,最后C„„”如:妈妈先淘米,后洗菜,最后炒菜。

要点:应该是做A这件事,先A1,后A2,最后A3„„ 例文:

妈妈从袋中把大米出来,“哗”地倒进盆中。然后她“哗啦哗啦”拨弄的大米,挑出里面的杂质,小心地捏起细小的沙石,扔掉。挑完米,她“吱”地拧开水龙头,接了半盆水,关好水龙头。她把双手插入米中,上下翻动,还不时撮一撮双手中的米。渐渐的,盆中的水变得污浊了,她左手拎住盆,把水倒掉,而右手则挡在盆边,生怕一不小心,米就随着水流出来。这样反复几次,米淘好了。此时,一粒粒大米晶莹闪亮,就像刚刚洗过澡的白白胖胖的小宝宝一样,让人喜爱。

三、写好人物的对话

知道:一件事中有两个以上的人物就要描写语言交流。

要点: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语调、音量、语速、神态、动作等。例文: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责人之心责已,恕己之心恕人。”这几个大字,转过身来,问:“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呀?”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成了一锅粥,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老师!”一个同学从大喊大叫的人群中冲了出来,“我觉得贵人之心贵。” “行了,行了!”另一个同学打断了他的话,“你连字都不认识还说什么呀!老师。”他继续说,“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要求别人怎么做时,你首先得这样做。”

“不对,不对!”一个同学没等他说完,迫不及待地喊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责怪别人时,先看看自己有什么过错,当你想为自己开脱时,先为别人想想。”

„„

老师一句话也不说,久久地望着我们。

四、写好心理活动

知道:一件事中只有一个人物就要描写心理活动。

要点:自己心中所想、对事物的想象、产生的联想都是心理活动。例文:

我呆呆地盯着桌面上的小木棍开始发愣,心想:咦,用四根小木棍摆成一个“田”字,这也太离谱了吧?哎!不能借助桌角,不能把小木棍撅折,还不能添加小木棍,这根本就不能摆成“田”嘛!要是摆其他的字也好啊,像“丰”字啊,“王”字啊,都行,怎么偏偏要摆“田”字呢?不会是董老师在忽悠我们呢吧?他不会是把我们当作“东来顺”的涮羊肉—开涮吧?我仰头望着天花板,想要透过天花板看见答案。再低头看看那四根小木棍,它们一会变成四个问号,冲着我闪来闪去;一会儿又变成了四个小士兵,冲着我耀武扬威。哎!我这堂堂的四年级“大学生”竟然奈何不了它们,我顿时心灰意冷、我可奈何。此时,我恨不得变成刘谦,再变出两根小木棍来。

五、学会按需要将“人物语言”与“自己心理活动”进行互换 知道:言为心声,人的语言就是人的想法的表露。

要点:有时自己积累的素材与题目要求不符,会将这两种描写互换。例文: 心理活动:

一听说董老师说要考我们简单的火柴游戏问题,我的心像一块大石头似的“咣”地落到了肚子里。刚才我的心里还波涛汹涌,现在一下子变得风平浪静。我心想,董老师居然出小儿科的问题来考我们,也太瞧不起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大学生”了吧!摆弄小小的火柴棍的游戏,我三岁就会,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张飞吃黄豆——小菜一碟!

语言描写:

一听说董老师说要考我们简单的火柴游戏问题,同学们的心像一块大石头似的“咣”地落到了肚子里。教室里一下子像起了浪潮,轻视的叫喊不绝于耳。

有的嚷:“居然出小儿科的问题来考我们!”

话音刚落,就有人附和:“也太瞧不起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大学生’了吧!” 更有邪乎的:“摆弄小小的火柴棍,我三岁就会!” “这叫张飞吃黄豆——小菜一碟!”

“哈哈哈„„”“狂妄”的喊叫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六、写好人物的外貌

知道:写人物外貌不是“画”照片,外貌描写要为主题服务。要点:要有一定的顺序,“整体——局部”、“上——下”或反之。例文:

老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七、描写神态细节有助于作文的具体

知道:眼睛的“光”、“色”的变化为神,五官肢体“形”的变化为态。要点:一般用在描写语言提示语和人物做事过程中。例文:

妈妈见我回家了,转过头,用她那期盼的目光望着我,她问:“今天成绩怎么样呀?”

我想骗骗老妈,诡异地一笑,装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头耷拉着,不高兴地小声说:“凑合吧。”

“什么叫凑合?一定没考好!”妈妈的脸立刻沉下来,表情十分严肃。我心里乐开了花,但脸上依然不动声色,歪着头,哭丧着脸,撅着嘴,嘀咕着:“嗯„„嗯„„差不多吧,八十分。

“什么?八十分,你怎么回事?”妈妈的脸上立刻阴转暴雨,平时那双慈爱的眼睛充满了严厉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指出范文

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小学品德课体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而的发展的。”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形象地解释:“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小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解决知行脱节的关键,是实施有效品德教学的良好途径。

体验,是指通过参与活动和交往实践,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以及获取直接经验和感受的心理内化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逼真的情境,能引发学生体验;巧妙设计活动,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行为体验;应用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走出课堂,能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生活体验。教师如在品德教学中融入“体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验,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和感受,包括认知、情感、态度、技能、观念、自我认识等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情感自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文本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品德课堂中尝试体验教学的几点实践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体验

要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其在回忆、感受中重新链接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为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刺激和感动学生心灵,使体验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配以音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渲染气氛,更能打动学生,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情境的创设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例如,五年级《悲愤的吼声》这一段历史离学生现实太遥远了。当今的孩子对日军侵略中国的民族耻辱是没有真切体会的,对当年无数中华儿女为什么小惜生命来保家卫国的壮举也小能完全理解。为此,在教学时,我应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首先出示了一组显示祖国腾飞的配乐图片,同时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祖的欣欣向荣,从而产生自豪感、幸福感;接着话锋一转,以一段南京大屠杀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日军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并通过谈话引导学生 把这种情感表达、宣泄出来;最后播放电影《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浴血奋战的一个片段,深深激起学生的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军记“毋忘国耻”。在这里,多媒体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最大限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其内心体验。俗话说:有触动,才会有感动;有感动,才会有行动。应用多媒体创造的情境早已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无需言语,学生早已入情入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所形成的民族意识、激发的爱国情感,以最稳定的状态驻扎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伴随儿童终生。

二、巧设活动,注重行为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品德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化。而承载这两次转化的理想途径 便是道德实践活动。

小学的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体验中学,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在教学《让我们同行》时,为了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助 其树立尊重及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我设计了“假如我是断臂人”的活动情境:请男同学把一只手放在背后,用另一只手把衣服的拉链拉下来再拉上去。女同学把双手都放在背后,用脸和肩膀夹起笔写一个字。要求学生用心去体会,这不是游戏!学生体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启发。“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做什么都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会使他更难过了,以后应该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由于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行为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使学生萌发了自觉帮助残疾人的愿望,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重视激励,蕴涵情感体验

学生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一切的改变只有落实到情感上才能算真正落到了实处。这就要求教师用情感去感染学生。清代教育家颜吴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贯穿教学始终,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论回答得是否令人满意,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课时,我提议:“你有哪些长处?你最拿手的是什么?请家展示你自己。”先让学生分组说一说、演一演,我到各小组中听一听、看一看,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我鼓动大家:“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好吗?”活动中,教室里掌声四起,热闹非凡,有甜美的独唱,有优美的舞蹈„„当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长处、特点后,我都会给学生一句赞美、激励的话:“你的歌唱得真动听!”“你真是个小舞蹈家!”“你的操做得真美!”“你的朗读把老师都感动了,我真想跟你一起读呀!”“你的感受真深刻呀!连老师都自叹小如。”“你的见解独特,说明你真的有了自己的思考。”„„激励的评价打造了课堂宽松和谐氛围,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也油然而生。学生体验到在校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从而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走出课堂,拓展生活体验

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如果只止于一般性的说教,其效果应该说是肤浅的,它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薄以至于消失。只有走出课堂,回归生活,注重体验,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会取得卓越成效。我们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孩子常常是只索取不奉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家长则只顾向孩子们“表功”:“我养活你是如何如何辛苦。”可孩子理解不了,体会不到。我们为什么总让孩子去感受照顾人的辛苦,而不让孩子感受照顾人的幸福呢?在学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西红柿鸡蛋汤、炒芹菜、炒土豆、炒扁豆。菜要自己到市场去买或 到地里去采,饭菜要自己完成。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并仔细观察妈妈、爸爸当时的表情,最后还要写心得,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生活体验,获得的教育效果是惊人的,它强烈地震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他们感受到:我就给妈妈、爸爸做了一次饭,就让他们这么激动、这么幸福。以后,我一定每天都给妈妈、爸爸一点快乐。家长也对此类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实践证明,切身体验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 成丰富的体验,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在快乐中感悟生活,体验道德的价值。体验,是实施有效品德教学的良好途径。小学品德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最典型的应该体现在它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体验教学,引导学生在亲临、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激起学生内在的道德动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摘要:“体验式”教学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方式。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需要小学生通过真正的参与和体验来完成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架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于“体验”中不断获得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 “体验式”教学法

应用策略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彭泽县城关完小 张霞萍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而的发展的。”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形象地解释:“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解决知行脱节的关键,是实施有效品德教学的良好途径。

“体验”是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法则是在“体验”教育理念指导下,由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理解、情感激发、能力发展和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当前,“体验”已经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它不仅要解决学生“认知”方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学生的理解与认同。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仍停留在感性层面,其情感的生发、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形成主要依靠他们的“体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大有可为。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展活动、参与实践、多元评价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现自身情感、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发展。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

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感氛围。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小学生们在由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一种相对“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情境创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所创设的“情境”应尽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层次,使他们能够充分地理解,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对于在“情境”中进行“体验”的期待;二是所创设的“情境”应尽量贴近现实 生活,生活世界是小学生们获得和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起点,也是他们运用和检验知识和经验的归宿。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学科知识与生活事件联系起来的“点”,并尽量进行“体验”。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强大的情境创设和再现功能,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教师用来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上第二单元的《秋天在哪里》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学校校园和家乡的秋季风光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在“情境”中初步感知秋天的美好,进而再借助一首改编的《找秋天》歌曲引导学生欣赏田野、花园、树林以及果园等不同场景中的秋季美景。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和充分感知,真正发现和把握秋天的季节特征,体味和欣赏秋天之美,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提出问题、推动教学

学习是一种对未知生活的体验和探索过程,问题则是触发学生进行体验和探索的关键点。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为了引

导他们在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教师还需要通过设置“问题”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强调的是:一方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小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解决问题。如,在《秋天在哪里》一课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校园的花草树木有了哪些变化?”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如果教师只是笼统而含混地要求他们找出校园秋天的变化,他们可能会找小到观察校园秋季变化的立足点,回答就会缺乏逻辑性而陷入混乱,而教师通过问题明确指出了观察对象“花草树木”,学生也就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如何进行观察,问题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到解决;另一方而,问题与问题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并掌握一定的步步提升,最终获得一定的提升与进步。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上第三单元的《我会好好吃》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以下几个问题:1.你今天的早餐吃了什么?2.你认为同学XX的早餐搭配介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3.请你为同学XX设计一份早餐好吗?并说明你进行设计的思路。引导学生对早餐及饮食健康这一话题进行思考,并掌握简单的营养学常识,认识到不挑食、不偏食的重要性。在问题的推动下,教学环节顺畅地进行下去,并最终完成了教学任务。

3开展活动、多向互动

“活动”是对现实生活中种种活动的模拟,也是小学生乐意参与的一种体验形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知、经验,并进行总结和思考。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活动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小游戏、生活调查、分析讨论等等;参与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个人的思考性发言、小组合作学习、提交观察报告等等。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参与活动的小学生与其他参与者之间尽可能多地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尽可能多地获得感受与经验,要尽量使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形成一个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现实生活互动的立体式互动网络,使学生借助这种情感体验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影响来实现个体的完善和提升。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请学生个别介绍一下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再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家庭成员的情况并填写调查表,最后经过全班讨论形成一个汇总表“我爱我家”,使学生更加懂得体凉父母并初步形成家庭观念。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激发、相互触动,学生的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的释放与升华,实现了教学目标。4参与实践、丰富经验

“体验式”教学起始于现实生活,最终又将回归到现实生活。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小仅要丰富学生的主观认知,同时还要改造他们的实际行为,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打破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壁皇,密切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检验经过“体验”所形成的认知,使自己的认知架构不断丰富与完善。一方而,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任务,如《秋天在哪里》一课中,教师布置了写观察日记、画一幅秋天图画的任务,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来到校园、公园或者是其他风景区寻找秋天;而在《我的一家人》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了解父母的工作及其他情况,为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记录下做这件事的过程与自己感受,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到自己的父母,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而,教师还可以成立品德与生活活动第二课堂,结合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现实生活,共同去体验和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逐渐完 善并丰富小学生们的情感和体验。5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是测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多元化评价手段是“体验式”教学的收尾环节,是巩固、夯实学生学习和体验成果的重要环节。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的过程性和多元化,力求使评价更为科学、全而和客观,更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状况。在“体验式”教学中,由于参与主体十分广泛,因此,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可以包括学生本人、同学或者活动小组成员、教师、父母、社区等等;“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评价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如自我报告法、档案袋评价法等评价方式等等;对学生的成长的关注点也可以是多样的,如学生参与体验的态度、通过体验获得的知识和情感是否是正向的、积极的等等。在多元化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感性化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层面,更快地成长起来。

体验,是体验主体在知、情、意、行方面的亲历、体认与验证;“体验式”教学是引导小学生通过认识、理解、感悟、验证来学习生活经验、激发内在情感、塑造完善人格以及构建价值观体系的重要途径。“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主体参与性、生命发展性、情感目的性、生活实践性、交往互动性、生命发展性和意义生成性等特点,是适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当在遵循小学生情感认知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充分地经历和“体验”,最终实现自我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建构并获得持续性发展。

第三篇: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但纵观课堂,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少教师都是随波逐流,掉进了创设教学情境的漩涡,迷失了教学方向。以下谈谈我对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要始终遵循三个原则,即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原则。

1、直观教具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它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2、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能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

3、小学英语课时少,时隔长,这对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很不利。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条件,别让学生们的口、眼、耳、手闲着。首先是给全班学生各取了一个英语名字,并要求他们不仅在英语课堂上使用,在课外也尽可能多加使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口语练习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对这种语言有身临其境的之感。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使学生多看、多听,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几点:

1、不为追求“情境教学”,盲目创造“教学情境”

2、不要让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动口动脑体验

总之,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真正吃透课改精神,准确把握新理念的本质,正确看待教学情境的创设,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相信我们一定能创设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贴近生活实际并紧扣学习主题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第四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系列的论述已向我们展示语文课已经一改过去的灌输式,结论式的课程活动模式,应该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地创新和实践,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上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应当象阳光照到水晶上一样,让每个学生都受到阳光的照耀,发出其本身的光芒,让课堂成为展现师生才华的场所。

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活的前提

《新课改》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清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终点站,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定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这样使得课堂真正活

起来。同时,在课堂上以现代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设备,激发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乐学”的境界,带入“逸而功倍”的境界,带入了一个知识博大而丰富的境界,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的情感纽带,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课堂教学才会充满乐趣,展现生命的活力。

二、动中有静,超越书本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包括每一个动作、手势,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不能让学生一节课都处于“动”中,什么环节宜动,什么环节宜静,教师都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不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时时处于“动”的亢奋之中,得不到休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易受教材影响,把教材奉为《圣经》,变为教材的奴隶,教材上讲的教师去照搬,教材上没讲的教师想也不敢想;教师处于搬运工的配角色,教师尚且如此,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学会倾听,大胆创新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应形成一个共识——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让学生在学会倾听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学会用眼睛注意课堂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的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应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发言的结果可以进行大胆创新,对自己的疑问一定

要说出来,同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抛弃按部就班的方式,让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充满激情的与创意过程。学生能不能创新,关键看教师,如果教师能有一点创意,有一点创新就会在更大范围影响全体学生。教师创新的星星之火,可以在整个课堂上形成燎原之势。一个创新的教师可以带出一批头脑开放,富有创意的学生。

四、鼓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进行大胆,尊重学生的思维,学生存在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会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学生答案的同时,要轻易去打击他们约束他们,要让他们知道他存在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会受到剥夺和打击,随时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重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五、尊重学生学会以鼓励,让学生“笑”起来

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能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长久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会尊重学生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捕捉“亮点”,肯定

他们,以教师的激励语言,激励标志、图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如“你的回答很精彩”,“你真是进步最大的,最棒的”,“你的胆大心细,真让老师佩服”。等等激励的话语,犹如一丝清风,一股甘泉入生心扉,潜入心田。从向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笑”起来,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感觉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最安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正如心理学家盖兹 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语文教学更呼唤生机与活力的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题,我们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自主能力,让学生以行动,快乐地心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升华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只有让阳光照到每一块水晶上,水晶才会尽情释放它的光芒,实现它本身的价值,课堂也会如此,就是要焕发生命活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尽情舒展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一高二阶段作文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下高一高二阶段作文教学设想

华南师大附中 黄 胜

一、高一高二阶段的纵向式文体训练:有效地打好作文的多方面能力基础。

有人认为近年来高考作文淡化文体,因此高中作文教学与训练不要进行文体分类训练,也不要进行文体模式训练。我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理由有三:其一,高考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是高考写作一贯的要求。从2006年起,高考考纲中关于作文的基础等级有“符合文体要求”的明确规定。其二,淡化文体,并不是说不要文体。考题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就是说可以让考生发挥自己的长处,长于写记叙文的就写记叙文,长于写议论文的就写议论文。因此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模式及创新形式,很有必要。其三,学生进入高中时,写作能力差异很大,有的学生的作文已达到高考优秀作文水平,而有的只相当于甚至低于初中水平。比如给学生一个话题,要他展开分析,把道理讲得透彻一点,如果议论文基本模式不掌握,恐怕很难写好这篇议论文。为了不造成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漏,让学生在文体上有多种选择的余地,所以有必要在高中开始阶段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文体模式训练。高一高二阶段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文体训练,能有效地打好高中学生作文的多方面能力基础。

以文体为线索,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纲举目张的作文复习思路。把文体训练划为“纵”,就体现了一定的顺序性。作文训练中的文体训练就是要体现先“死”后“活”的过程。“死”,就是要严格按固定文体进行训练。比如,统一写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典型的散文。一般而言,高中作文训练初期,这种训练是免不了要进行的,它是以后文体训练的基础。按固定文体训练,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并熟练地掌握各种主要文体的写作要领,让学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

2006年高考考纲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文章,鉴于历年高考大作文都没有考说明文(考场说明文很难做到材料具有客观性),所以一般不安排说明文的大作文训练,高一重点安排记叙文的训练,高二重点安排议论文的训练,高二下学期开始进行不限文体的写作练习,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长处,确定某一文体进行强化训练,力图通过训练使其作文达到基础等级的一等等级。

初期训练体系安排概要:

次序体 裁内容训 练 点要 求

①记叙文审题与立意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②记叙文构思与表达学会选材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充实内容。

③记叙文实用技巧指要

④议论文审题与立意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⑤议论文结构掌握议论文的各种结构方式,使结构完整。

⑥议论文论证的方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议论文内容充实。

下面是笔者设计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训练要点:

(一)记叙文

记叙文往往是通过叙述事件来塑造形象或表现主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俱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往往有不同的线索和顺序,如时空顺序、感情变化线索,等等。记叙文是在高一做过基本训练的,学生已掌握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基本技巧,如“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等,所以笔者在此基础上拟订了以下训练要点:

1.叙事记叙文指要

(1)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从一件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在完整的叙述过程中,再辅以一些小事件进行烘衬。具体选择过程中,那些不平坦、不寻常的事是首选,往往挫折才会吸引人,惨苦才会感染人,曲折是对意志的磨炼,痛苦是对人生的历练,困惑是对人生的考验。挫折、惨苦、曲折、痛苦、困惑,只要写得真切、具体,最容易感人,升华主题。另外,写好一事,重点不是在成功、鲜花,而是鲜花与成功背后的艰辛、痛苦、矛盾、分歧、牺牲、失去的欢乐、不屈的抗争,才有意义,才更真实。

(2)围绕一个中心,记叙多件事,即高中阶段所说的“复杂记叙文”,对于事件的选择可以在满足中心的前提下,有较大的时空跨度,但一定要注意其顺序和详略。

2.写人记叙文指要

(1)写人的性格。不同氛围的形态中各种情态的性格,不同人物关系中所显露的形态不一的性格,形形色色人物所固有的或变态的种种样样的性格,显示这种性格的事项、情景、场面,人物表演出来的种种细节及嗜好,沉迷程度等,均在选用范围。或专写人物的某种趣味,撷取其言行举止的典型材料,如潇洒、深沉、厚道„„以至写出其风度、气派或人情味来,文章的情感往往会流露于笔端。

(2)要写活人物,需抓住人物的神采气质。并把自己的理性认识抹上至情、至性的色彩,同时确定下合适的感性材料,情节性的、道具性的、戏剧性的、情绪化了的种种载体。

(3)抓住规定情境氛围写人物的特定情绪,写情绪化了的细节,使全文笼罩在浓郁的氛围情调中,充满强烈的情趣。

(4)写人且求精短,绝不汲汲于人物的全貌,人事的全程,而是运用简单的材料,极其简省的笔墨,写出人物鲜活生猛的精神来。

(5)写熟悉的知情知性的知音人物,往往容易得手,但写某一机会里瞬间熟识的陌生人,也极有可能写出上乘之作。因为,初交的新鲜,识与不识的巨大反差,一拍即合的激情,或不打不交的经历本身是人性最为裸露的时刻。

(6)综合使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用好细节刻画,做到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人物的描写。也可从侧面描写,描摹其待人接物的种种姿态、性情、习惯,这种浓入淡出、寓浓于淡的写法,并非易作,而一旦出手,往往自成高格。

3.记叙文写作规律

(1)处理好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记叙文的中心要求单

一、集中,而材料应是中心的体现,并受中心的统率、制约。

(2)对材料的处理要做到详略得当

处理依据是中心需要,最能表现的详写,有关的略写,无关的不写,绝不选用重复材料

(3)要素交待要清楚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作为记叙文的要素,应交待清楚,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模糊方式给读者留下一定思考空间,但不宜太多。

(4)叙事线索要清晰

线索是叙事性文章的脉络,是连缀材料的红线,做线索的可以是时间、地点、情感、某个具体的物,某句话„„在文中常常表现为重复出现的某个词,某句话等等。

(5)安排好顺序与结构

记叙文的顺序有顺序、倒序、插叙、补叙,彼此无优劣之分,行文中应酌情综合选用;结构上要注意安排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其中的“照应”除首尾照应之外,文句照应和文中前后照应也应力求体现。

(6)恰当使用人称,小心人称混乱,尤其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使用中更应注意。

(7)尽早步入话题,大可删减没必要的铺垫。

(8)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即记叙、描写、议论的综合使用,描写可增强形象性、而议论则可以画龙点晴揭示主旨,但抒情与议论的使用一定要密切结合所写人、事、物、景,防止无病呻吟,空发感慨。

(9)表现手法不宜单一

衬托:正衬、反衬均可加强效果,分出主次。

渲染:运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多方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象征:借用具体形象来暗示与其相似的某些特定事理或情感,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曲折隐晦的表达情感,又能使深奥的道理表现得浅白,如火光之象征希望等。

伏笔:在前文把下文要出现的人、事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合适之处作呼应,使情节更加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如《项链》中伏笔的设置。

(二)议论文

1. 议论文的基本模式

议论文是通过事例来证明某一个观点,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俱全。贯穿全文的“线索”不是“感情”,也不是“时空顺序”,而是严密的判断、概括和推理,也就是逻辑顺序。

(1)简单引复述材料,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2)是什么?——简要对所提观点进行解释。

(3)为什么?——采用相关正面事例(古今中外,一般超过两个)。

适时加入正面道理陈述。

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反面论证。

采用相关反面事例(古今中外,不超过两个)

适时加入反面道理陈述。

综合以上论证,重申、肯定观点。

(4)怎么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辅助论证,深入开掘。

(5)回扣材料,重申论点。

2.议论文写作规律

(1)议论文的类型:立论、驳论。

(2)议论文之三要素:

论点(单

一、具体、精当)

论据(典型、简练、恰当、不重复)

论证(方法多样,角度全面)

(3)常见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对比论证、喻证、引申法

(4)常见议论结构: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

(5)议论文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6)议论文的开头,即提出论点的方法:从事例中提出,从问题中提出,从比喻中提出,从引用中提出,从对比中提出。

(7)议论文的结尾: 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呼应开头,推究原由,再度深化,推而广之,希望劝戒,留有余味

(8)议论文的行文要求: 角度要新,说理要深 ;语言多采用问句、排比、短句、比喻。

二、贯穿始终的横向式素材积累:保证作文有料可用,有话可说。

高中作文训练中的“横”,是指按类别进行的素材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

作文训练的“横”是一条纬线,可以贯穿在以文体训练为经线的“纵”中进行,这样,命题时就不仅要考虑文体的问题,还要兼顾题材的范围。素材积累方面的工作重点还要通过划线为点,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习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课内与课外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的素材丰富。

基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素材准备的过程还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有效地利用课本中的现成的素材。

课本的文言文里有很多的经典事例,这些事例不仅存在可做多种开掘的可能,而且同时为自己和阅卷老师所熟知,既便于开掘利用,又易为阅卷老师所认同。课本现代文里的事例相比于文言文里的更鲜活生动,如能合理运用,亦能为文章内容增添亮色。课内与课外的材料交相辉映,文章内容就会显得充实不单调,生动不刻板。

2.建立“题材根据地”。

一般情况下,大家对某一范围素材掌握多停留在常规的层次上,如果每个学生能深入地对某一领域作一些关注和研究,掌握到他人没有掌握的材料,作文时就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比如足球、流行音乐、文学等等,如果我们能在某一方面有高人一筹的积累,不论是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诚信”,还是写“心灵的选择”等等,都可以把题材引入自己熟悉的“根据地”,从而使文章在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如1999年高考作文《为三毛立传》一文运用了跨越时空、驰骋想象的手法将题材引入到自己所熟知的人物三毛的身上。这是一篇满分作文。作者对三毛很有研究,一定读了不少三毛写的以及他人写的有关三毛的书,这些事考生本人并没有亲身的经历,但文中想象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要“将她的记忆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这些点滴包括“她童年时的孤僻、苦恼与欢乐”,“她的求学经历”,“她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她对荷西的爱,对父母的爱”,“她自杀的原因”等,描述极为细腻真切。在炎热的夏日,在疲倦的评卷中能读到这样别致的文章,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就是这位考生因专而精的不同于常人的选材功夫。

3.要注意积累新鲜的材料。

高考作文百万人同题而作,选用新鲜的材料,才能给评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渔《闲情偶寄》里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做到材

料新鲜的方法很多:或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或推陈出新,旧料翻新;或跨越时空,驰骋想象;或写出独特经历,或反映时代印记等等。特别要善于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或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要做到这些,笔者提醒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选材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材以今以中为主时,尽量从生活中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这些事例总是新颖的,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选材以洋以古为主时,要选择那些历久弥新、洋为中用的事例,因为回归古典(如《赤兔之死》)、借鉴西方也是新颖生动的重要途径。

二是选用名人事迹言论时,避熟就生,尽量不选为人熟知、人人皆用的。如有位作者在一篇《也说班门弄斧》的杂文中引用华罗庚说的“我总是反对‘不要班门弄斧’的成语,而应当改为‘弄斧必到班门’”这句话,就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是运用求异思维,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角度观察、分析、理解事物,往往能使老掉牙的材料化腐朽为神奇,如前文所述的“滥竽充数”“伯乐相马”等材料即是。

例如2000年一篇高考作文《换个角度看问题》中有这么一段话:

“记得《读者》杂志上有关于这样一个小姑娘的故事。有一天,小姑娘心爱的波斯猫得了病死掉了,她站在窗子前边看佣人们土葬她可爱的小猫,伤心得大哭起来。小女孩的外祖父走过来,为她打开另一扇窗子,说:“孩子,为什么不看看这扇窗子外有什么呢?”小女孩就走到另一扇窗子前,这时她看到的是家里的园丁正在为那些漂亮的玫瑰花修剪枝叶,小女孩很快忘记刚才的悲痛,快乐得笑了起来。那时候读这样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小女孩的外祖父还真有本事,懂得为她去开另一扇窗子,让她快乐起来。真的,老人也就是善于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并教会他的外孙女看问题换个角度而获得快乐的。”

这里作者选用平时读书积累来的旧材料翻出新意,阐述观点,言简意赅。这篇作文得满分与这则新鲜有趣的材料的选用关系极大。

笔者鼓励同学们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2001年高考作文有一位同学就以自己老师在高考前一天说好在当天晚上要打电话,而“一晚上始终无电话铃响”的亲身经历,发表了自己对“诚信”这一话题的看法,批评自己老师言而无信的过失。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古今说》中叙述了一件作者哥哥亲身经历的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讲诚信的事情,选材也很独特。

选用新鲜材料,要求考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关注报纸和电视上的时事新闻,并恰当地引入作文中。如在1998年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写到了抗洪抢险、城市工人下岗等事情,在1999年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写到了刚刚发生的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2000年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写到了高考制度改革;2001年高考作文中较多涉及到经营欺诈等。这些材料里面就有时代的印记,能反映考生的取材能力。

下载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新课程阶段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新塘镇仙村小学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在增城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按照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部 署,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把课改实验工作深入......

    小学语文低年段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解读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新认识 我对新课标的最大的体会是:新课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摒弃了过去的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观念。 一、面......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高效的课堂,这个名字对教师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的追求。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写作部分)一、总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写话 1.对写话......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测试题 1、( )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 )。 2、( )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 )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