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年上乡土教案
第一单元 咱家的公园
主题1 鳌园春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集美鳌园名称的由来。
2、了解陈嘉庚的事迹。
3、学习陈嘉庚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陈嘉庚的事迹,学习陈嘉庚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鳌园名称的由来
螯园位于集美东南海边的鳌园原为一座小岛,形似海龟、故为鳌园。
二、欣赏石雕艺术瑰宝
鳌园由门廊、纪念碑、嘉庚墓组成。门廊长50米,中式庑廊,四向通透,两壁镶嵌58幅历史人物故事的青石镂雕,是鳌园653幅石雕的精华。门廊外的围墙,有各种石雕291幅,其中浮雕229幅,沉雕42幅,影雕20幅。此外,还有全国各界名人名流名家的书法楹联题刻,真草隶篆行各种书体均有,书法上乘,刻艺精湛,是福建石雕艺术的魂宝。
1950年,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时,将这一岛屿扩填成园,于1961年完工,历时十年,占地近9000平方米。园中建筑和雕刻,均体现他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思想,包含中外古今、天文地理、科技文教、书法绘画、动物植物、工农业生产等诸多方面,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是个博物大观。鳌园分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陵墓三个部分。1988年,陈嘉庚墓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离鳌园不远处建有“归来堂”,堂前树有陈嘉庚先生铜像。还建有陈嘉庚先生故居和生平事迹陈列馆,构成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瞻仰集美解放纪念碑
集美解放纪念碑,是鳌园的主体建筑。碑高28米,象征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奋斗,取得了胜利,正面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集美解放纪念碑”。毛主席为一个镇题写解放纪念碑碑名是仅有的一次。碑的背面是嘉庚先生撰写并手书的碑文。碑基为13、10、8、3级四个台阶,13级寓他的事业鼎盛的年月,10级为遇到困难的年月,8级为八年抗战,3级为三年解放战争。碑前为一座高7米,宽30米的照壁,中间刻“博物观”三字,有12块浮雕,浮雕中间嵌中国、福建省、台湾省三幅地图,反映了陈先生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四、缅怀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先生从1913年在集美兴办第一所小学开始,到1925年,连续办了女小、幼师、女师、师范和中学,办了水产、航海、农林、商贸、国学等专科,相应建设起医院、图书馆、科学馆、美术馆和水厂、电厂等公共设施,在集美建成了从学龄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专科教育共12所院校的规模宏大的“集美学村”。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1921年还办了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崇高精神,深得国人爱戴。毛泽东主席特题词赞扬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在千万华侨中是第一人。
陈嘉庚先生在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时,把中国传统的建筑技艺融入西洋建筑,创造了中西合璧的“嘉庚风格”建筑,其形体、色调都精美绝伦,是嘉庚先生为厦门留下的又一宝贵遗产!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说说陈嘉庚先生的事迹。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与探索
1、做中学
找一个周末和家人一起去参观集美鳌园,仔细观察那些石雕的特点,进行拍照,也可以写一写调查报告。
2、展示与交流
把自己的收获和同学们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
主题
2、金榜公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金榜公园优美的景色,了解金榜公园是厦门二十名景之一。
2、了解金榜公园丰富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难点:了解金榜公园丰富的历史文化。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金榜公园的地理位置
金榜公园位于火车站西南面约500米处,其范围西起金榜山,东至梧村山,北近厦禾路,南至金亭山和面前山,为厦门市区面积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公园,是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
二、金榜钓矶与陈黯
金榜钓矶:“金榜钓矶”亦称“金榜玉笏”,是金榜公园内“海滨邹鲁”景区(即金榜山)中的主体景点。金榜山上有一高16丈的巨石如“玉笏”,挺立天际,庄严威武。近年,在它周围已复建了“迎仙楼”、“钓鱼矶”、“钓隐亭”,修整了陈黯隐居石室,并设置陈黯半身雕像,雕像下方镌“金榜山记”全文。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出,已是老先生了。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陈黯著作有《裨政书》,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之句。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三、名人题刻
在金榜山可见一块巨石从陡壁上伸出突兀而悬,石下山涧水中有鱼,此石又被称作钓鱼矶,陈老先生隐居于此,自号“钓隐”。离此不远有一个天然石洞,与其说是洞,不如说是两块巨石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象洞一样的洞,每遇大风,风从洞中穿过呜呜作响,尤如虎啸,此洞又被称作虎礁。在洞的附近有几幅摩崖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是宋代朱熹朱老夫子那篇赞陈黯之的《金榜山记》了,其中“深羡钓隐高尚,自如爰及”十个字给了陈老先生最高评价。“金榜钓矶”又是“海滨邹鲁”景区中的一个景点。分“海滨邹鲁”、“石簇迷雾”、“翠谷浮香”、“古道春荫”四个景区。在“海滨邹鲁”景区里,恢复了钓鱼矶,新建了“钓隐亭”;整修了隐居石室,在石室前塑立着由雕塑家秦长安创作的陈黯半身雕像;重建了迎仙楼,使开厦始祖之一的陈黯隐居金榜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说说金榜公园丰富的人文景观。
2、你喜欢到金榜公园玩吗?
二、实践与探索
1、快乐家门游—和家人一起到金榜公园玩,找找金榜公园的文化底蕴在哪里?
2、游了金榜公园你有什么收获?
主题
3、鸿山公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鸿山公园的地理位置及人文景观。
2、调查、了解公园的历史和现在,并为美丽公园的未来发展作规划,鼓励学生用文字或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
3、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美术创作,发展美术构思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知道鸿山公园的地理位置及人文景观。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鸿山公园的地理位置
鸿山公园位于思明南路中段,三面环市,一面背山,总面积17.4公顷,其中绿地面积16.7公顷。园内山景气势雄伟,奇石星罗棋布,山林郁郁葱葱,显得秀丽清新,是一座城中休闲公园,也是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
二、鸿山寺与鸿山织雨
山上原有一座鸿山寺,寺前因地势独特,风向多变,降雨时雨丝纵横交织,所以有“鸿山织雨”奇观,为厦门大八景之一。
三、嘉兴寨与观景亭
鸿山公园历史悠久。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厦门的军事要冲“嘉兴寨”,是郑成功当年的营寨,是郑军的指挥中心,巨石上“嘉兴寨”三个字清晰可见。公园内还有有明朝天启二年福建都督徐一鸣攻剿进犯厦门“红夷”的“攻剿红夷石刻”、佛教寺庙鸿山寺、“双忠魂”等。“双忠魂”景观包括“双忠魂”三字石刻和坟墓一座,是郑成功为纪念抗清而死的两个堂兄弟而建。“鸿山寺”始建于明代,代有兴废,近年作了翻修,寺的寺柱楹联:“鸿图纪鹭江胜地平分八景,山光联碧海慈航普渡众生”,表明这里是历史上的厦门八大景。寺后巨石上刻“嘉兴寨”三字,相传系民族英雄郑成功手书,是他屯兵指挥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说说“鸿山织雨”的由来。
2、为美丽公园的未来发展作规划,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
3、展示交流。
二、实践与探索
1、和家人一起去鸿山公园玩,说说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最好玩。
2、在鸿山山口立着一块刻着“攻剿红夷”的石碑,找一找,了解这是讲述的一件什么事? 第二单元 优秀的人物
主题
1、宰相科学家苏颂
教学目标:
1、了解苏颂的生平事迹。
2、学习苏颂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苏颂的生平事迹,学习苏颂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苏颂生平事迹
苏颂(1020-1101)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字子容。泉州(今属福建)人。在天文学方面,著有《新仪象法要》,是一部叙述宋代以前天文仪器制造的重要著作。曾组织韩公廉等人,制造水运仪象台。在医药学方面,所编《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二、一代名相,忠于职守
苏颂是宋朝时的宰相,为政清廉,勤政爱民,当官近60载,皆有建树,为后人留下很多科学著作。苏颂故居“芦山堂”,苏颂故居在县城西北隅永丰乡,苏颂故居占地1700平方米,苏颂高祖定居于此,“芦山”也就成为入闽苏氏的“雅号”,迄今迁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苏氏后裔,皆源于此。......苏颂故居称芦山堂,位于同安城西北隅永丰乡,占地1700平方米,背倚葫芦山,门临洗墨池,苏颂高祖定居于此。“芦山”遂成为入闽苏氏的“灯号”。现在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的苏氏派裔均源于此。
芦山堂于民国元年重建,是三进双护厝府第式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堂中有苏颂坐式塑像、苏氏族谱以及苏氏派裔的八大名人画像。苏颂,是北宋五朝贤相,字子容,赐号正简。他为政清廉,勤政爱民,当官近60载,皆有建树。他广学博识,一生著作甚多,编著了大型药典《本草阁经》,计20卷。他在科技上,首创了世界第一部天文钟“水运仪象台”。他是一位集政治、外交、文学、药物、博学等六家于一体的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
三、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北宋科学家苏颂于公元1088年研制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集浑仪、浑象、报时装置于一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1094年,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首次展出。这仪器在时间计算的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标志着一种技术的最高成就,要在二百年后,欧洲的机械制表业才能承接过来;它也开拓了一个发展的路向,孕育出我们今天所知的时计。
苏颂的钟整整占用一幢塔楼。其动力来自一个巨大的水轮。河溪的流水连绵不断地注满钟上的桶子,就似水车轮那般;桶子盛满水后,其重量马上会使一根杠杆松开;这杠杆就像“擒纵装置”,松开了,轮子就会轻动,直到碰上另一根同样是由杠杆支着勺子,轮子才会给堵住。
第二课时
一、说说苏颂的生平事迹
1、苏颂是哪里人?
2、为什么说苏颂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二、实践与探索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故事会—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苏颂的故事?
3、探究—苏颂研制的“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时钟,那么在宋朝之前人们怎样记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记时工具发生了什么变化?
主题
2、民族英雄陈化成
教学目标:
1、了解陈化成的生平事迹。
2、学习陈化成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了解陈化成的生平事迹,学习陈化成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陈化成生平事迹
陈化成(1776-1842),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总兵、提督。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福建水师提督调任江南水师提督。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在吴淞口严密设防。1842年6月16日,英国舰队进袭吴淞口,陈化成扼守西炮台,发炮还击,击沉击伤敌舰4艘。由于东炮台和宝山城的守军不战而溃,英军在多处登陆,致使陈化成部腹背受敌,战斗中陈化成中弹英勇牺牲是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
纪念馆陈列陈化成生平事迹以及有关吴淞之战的文献、图照、场景模型等;并有从西炮台遗址和原上海城护城河西北出土的两门铁炮,炮身上铸有陈化成监造等字样。纪念馆于1992年6月16日陈化成殉国150周年之日对外开放。
二、爱兵如子
1840年冬天江南大雪,数日夜平地积雪数尺,他经常踏雪到各营查看,发现兵士有穿得单薄的,马上添置棉衣。有一次飓风大作,暴雨倾盆,潮水溢出塘面,部将劝他移帐,他拒绝说:“我撤到高而干燥的地方,士兵们住在低下窄小的地方,于心何忍?”军中都称他陈老佛。他对军纪要求很严,为防守吴淞、宝山,调来了徐州总兵王志元部归陈化成指挥,王不听调度,部下纪律松弛,经常外去滋扰。他召来王志元,惩治其部下违法者十余人,从此王部慑服。陈化成办事总是身先士卒,挖壕沟他亲自率领,严冬巡海他不时驾着小舟往来海滨风浪中。饮食亦不讲究,所食粗粝。有病也不忽视巡防,认为“栉风沐雨,军营常事。”他出入从简,不用仪仗和随从。为人正直,不好私交和阿谀。有一次他过生日,一个部将制了一面金字旗作为寿礼,他很生气,立令将金字旗撕裂。
三、浴血疆场
1842年英国侵略者进一步扩大战争,拟沿长江内犯,占领南京。侵略者先对吴淞炮台进行试探,恣意挑衅。陈化成愤然说:“某经历行阵,四十余年,今日见贼异议,是畏敌也。且某奉命剿贼,有进无退。”他对兵士们说:“我今日极力用兵,欲以死报国恩,汝等幸助我全忠节焉。”兵士们更为感奋。敌人猛攻西炮台,陈化成率士卒死战,身受七处重伤,血流至胫,犹自秉旗促战,大呼“毋畏!施炮„„”陈化成声渐微弱,一直到壮烈牺牲,呼声不绝。敌人登陆后,经过激烈肉搏,才占领西炮台,上海、宝山也随之失陷。部将将陈化成的尸体匿于芦苇中。送陈化成灵柩回籍的那天,宝山人民焚香道旁,无比痛悼。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说说陈化成的生平事迹。
2、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二、实践与探索
1、对话历史
假如陈化成在天有知,你想告诉他什么?
2、群英会
吴淞保卫战结束后,清朝政府如果要开一个总结会议,你认为他们会怎样总界经验教训?会做出哪些决定?
3、故事会
我还知道很多民族英雄的故事,我要把它们说给同学听。
主题
3、民族英雄郑成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民族英雄郑成功反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事迹,学习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英勇斗争的精神。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2、学习郑成功热爱祖国,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3、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
教学重难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对学生进行反对外国侵略、坚持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龙头山寨说起
龙头山寨在鼓浪屿日光岩的半山腰,石砌的寨门,高1.74米,宽0.74米,仅容一人通过,寨门右边有块上端宽6米,高15米的巨石,石上镌刻“闽海雄风”这就是郑成功水操台遗址。郑成功于1647年5月来到鼓浪屿,当年日光岩一带没有开发,涨潮时,战船可直接驶到日光岩脚下,郑成功凭借这一地理优势,在这儿屯兵扎寨操练水兵,准备收复台湾。
二、壮美的传说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在驱荷复台的战斗中,郑成功的水师发挥海上作战的威力,打败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舰队。郑成功的水师是在厦门组织和训练的。他在鼓浪屿日光岩和厦门文圃后山分别建立水操台和观操台,亲自指挥水师官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当今人们游览鼓浪屿,登日光岩,观剑石,饮酒泉,到处都可耳闻“国姓爷”郑成功的许多神奇传说。
在鼓浪屿“皓月园”临海岩石上,塑有郑成功雕像。该雕像建于1985年,高15.7米,共用625块花岗岩精雕而成,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人物雕像。郑成功雕像雄伟壮观,他神色沉凝,目光犀锐,一手撑扶佩剑,一手背于腰际,坚盔厚甲,倚山面海,身后一袭披风临风飘拂,如大鹏展翅,傲然威武于蓝天之下,碧海之上。在此周围扩建而成的郑成功纪念园,命名皓月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2、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二、实践与探索
1、出示资料卡郑成功《复台诗》,引生读,师解释。
2、厦门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地,人们传颂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故事说给大家听。
3、第二课堂—请家长一起参观郑成功纪念馆,详细了解郑成功的生平事迹。
4、爱民如子的蔡复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蔡复一的生平事迹。
2、学习他“一身正气对贪官、爱民如子对百姓”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蔡复一的生平事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蔡复一
蔡复一,1576年11月24日—1625年10月4日,字敬夫,号元履,金门蔡厝人,万历23年(1595年)。与金门青屿张继桂同榜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兼巡抚贵州,简称“五省经略”(“经略”是以经营征服边陲之地总辖军民方面的重臣)。
闽南著名历史人物蔡复一,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8年)进士、曾代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官至兵部左侍郎等职。其现存同安区大同镇食品厂内的故居,仅存后楼部分,砖瓦结构,二层楼房,底层开五进三,面阔19米,有卷棚顶廊道,额坊彩绘,是明代建筑。这个被列入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一度竟是危房,后来是蔡氏海外乡亲实在看不下去,才捐款修复。
二、笑对伙伴们的取笑
蔡复一自小聪明好学,七岁时能够过目成诵。可惜他先天破相,一生下来就是单眼和破脚。在学堂念书时,学生都取笑他,给他取了不少外号。同学见到他就喊“打鸟的”蔡复一也不在意,反而回答;“我一目观天象。”有的看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就叫他“划船的”,他即刻回答。“我一足登龙门”年纪稍大,蔡复一随父亲蔡用明从金门搬到同安县城北门内居住。万历二十三年,十九岁的蔡复一得中二甲七名进士。三、一身正气贪官
蔡复一身残志坚,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刚正不阿。看到大小官员都私设小金库,剥削百姓,非常气愤,他坚决采取措施,惩治贪官污吏,杜绝营私舞弊,并废除了苛捐杂税,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四、爱民如子对百姓
有一年,暴雨不断,江水决堤,蔡复一到灾区体察民情。命令县令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并立刻上书皇上,反映灾情,争取到朝廷拨款赈济灾民,受到百姓的爱戴。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说说蔡复一收复台湾的故事。
2、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二、实践与探索
1、故事会—民间流传有很多关于蔡复一的故事,你能说给大家听吗?
2、群英会—蔡复一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3、学习蔡复一《九月登大武岩》诗。
第三单元 家乡的古厝
主题
1、莲塘别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海沧区新街有一处古老的闽南红砖民居----莲塘别墅。
2、教育学生热爱厦门、热爱家乡。教育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海沧区新街有一处古老的闽南红砖民居----莲塘别墅。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莲塘别墅的地理位置
莲塘别墅位于海沧街道海沧村,建于清朝末年,选址在一处名为莲花洲的小洲上,由祖祠、学堂、居所构成完美的田园聚落,莲花洲四面原来环绕小河、水塘、水面上种满莲花,充满诗情画意。莲塘别墅,一个有着诗意般名字的百年老别墅,在这座喻为“冠绝八闽大地”的田园村居里,被称做是研究中国古代农村的活标本。
“不到莲塘别墅,枉到海沧。”很久之前就听海沧一位民俗专家廖艺聪这么说过。莲塘别墅也被建筑学家称为“冠绝八闽大地”的红砖民居部落。
二、别墅群有个美丽的名称
莲塘别墅坐落于莲花洲上,光是名字就能引起人的无限浪漫遐思。你能想象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场景。似乎能看到“日下带莲叶,笑倚南塘边”那巧笑倩兮的采莲女子„„莲花洲四面的小河、水塘、水面上早年种满了莲花,进出莲花洲,以小舟摆渡,颇有江南水乡的生活情韵。莲塘别墅的建造者就选址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别墅前环绕着一条小河,早年的村民便在这里挑水、洗衣。到了傍晚时分,夕阳晕染了大半个天空,三三两两勤劳的闽南女子便在河边浣衣,一边还洒水嬉戏。不远处浮动的荷叶下,几尾鲤鱼在碧波间游弋„„
三、大家一起来欣赏
莲塘别墅始建于1906年,住宅、家庙和学堂三组建筑呈三角形排列,占地面积近9000平方米。目前别墅的保存仍较为完好,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虽然经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不少地方的贴金木雕仍熠熠生辉,描金人物衣饰发丝清晰可见,十分生动传神。大到一座戏亭,小到一块石头,莲塘别墅的一草一木都是可以解读的独特建筑语言。龚洁馆长说:“这个叫子孙石,就是说这个厢房的壁不能靠在这个阶石上面,靠在阶石上就是说没有空余的余地,要留给子孙们有饭吃,就是这个样子,它一定要有这么一小块,这也是闽南建筑的一个民俗的特色。” 莲塘别墅精湛的砖雕作品是厦门乃至闽南地区存留的不可多得的砖雕艺术精品,它分布在别墅的天井四周以及厅堂的的墙裙,天井墙裙的砖雕内容大多为松竹蕉梅、兰菊芍药,而厅堂的的砖雕则以百花或百兽为题材。这些画技高超、刻工刀法流畅的砖雕,绝非一般工匠所为。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说说莲塘别墅的故事。
2、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二、实践与探索
1、群英会--你居住的地方有特色的建筑吗?说给大家听吧。
2、智慧园—如今的莲塘别墅被破坏得比较严重,失去了当年的迷人的风貌。你认为像这样的历史性建筑,该如何保护与开发呢?
主题
2、新垵红砖古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红砖民居是福建省四大民居之一,我市海沧区新垵的红砖民居群落的规模,在省内是独一无二的。
2、教育学生热爱厦门、热爱家乡。教育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红砖民居是福建省四大民居之一,我市海沧区新垵的红砖民居群落的规模,在省内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红砖民居看看
新垵古民居,大多以红砖为墙,红瓦为顶,花岗岩石为座,辅以木、石、砖雕,精美绝伦,这座古厝虽已破落,但房梁上镏金的精美木雕仍能呈现出曾经的华美。新垵民居的壮观和气魄。新垵村的600多栋老房子,一溜儿排开,颇有气势。一眼望去,红砖为墙,红瓦为顶,燕尾脊、马鞍墙,虽说处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群中,但她独有的味道却没失去。那飘逸的燕脊、圆润的马鞍屋脊,都具有着鲜明的个性,这是其他类别的民居所没有的。
因厦门这边的土地是红土地,土壤都是红壤,红壤里的粘度很高,因此用红土烧成红砖红瓦非常方便。闽南地区,包括厦门金门台湾这个红土很多,所以就造成了这种红色的砖瓦,用这种红色砖瓦造的房子颜色则非常鲜艳。海沧红砖古民居,体现了典型的闽南人文特质。红砖古民居的装饰有三大特色: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细致,题材广泛,富含生活趣味,从这个厅堂内的精致木雕中可见一斑。
二、走进红砖民居欣赏
海沧新垵村的红砖古厝的代表作主要有邱得魏的“庆寿堂” 和“邱菽园故居”,不管是哪一个古厝,都有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等你慢慢去品味。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说说从新垵红砖古厝中你学到了什么?
2、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二、实践与探索
1、在你生活的地方有红砖民居吗?
2、在你的亲戚朋友中有人在红砖民居住过吗?
3、那里的红砖民居有什么特点?
4、周末和你家人一起走进新垵村,用相机捕捉红砖民居那一个个绮丽多姿的倩影。
第二篇:三年级上乡土教案
九龙江
[教学目标]:
1、知道九龙江对家乡人民的重要性。
2、认识九龙江基本情况。[教学过程]:
一、介绍地理位置
是福建省的第二大河流,是漳州人民的母亲河。
发源于龙岩博平岭,有北溪、西溪、南溪3支分流,在龙还猪江屿注入台湾海峡。
二、具体介绍北溪、西溪。
1、北溪是主流,长258千米,发源与龙岩,经过漳平、华安、长泰、芗城、龙文、龙海,在福河与西溪汇合。上游山高水急,到潭口后,地势渐渐平坦。
2、西溪发源于龙岩,经南靖、芗城、龙文、龙海,在福河与北溪汇合。
3、南溪发源于平和,三平山为分水岭,经漳浦、龙海=在浮宫白水镇汇入九龙江。
三、了解漳州平原。
1、冲积成漳州平原。
2、漳州平原的特点。
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是我省主要粮仓,也是远近闻名的花果之乡。水稻产量居全省第一。
漳州的六大名果:荔枝、龙眼、菠萝、香蕉、柚子、芦柑。
四、治理九龙江。
修筑防洪堤、排涝站,保护漳州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农业生产。
五、教师小结
六、完成思考与练习。
东海明珠东山岛
[教学目标]
1、知道东山岛的地理位置。
2、认识东山岛风景名胜。
3、知道东山岛的主要特产。[教学过程]:
一、介绍东山岛的地理位置
1、地处漳州南部,台湾海峡西南端,全岛面积188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岛。
2、让学生了解“蝶岛”:整个岛的形状像一只彩色的蝴蝶。
二、东门屿。是我国四大名屿之一
龙、虎、狮、象四屿活灵活现。
三、铜山“风动石”。
传说是女娲补天时掉下的。它的形似仙桃,海风吹时会微微晃动,它因大、奇、险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
四、其他。
1、“石僧拜塔”是一位和尚长期跪拜的化身。
2、“鹰嘴岩”酷似一只巨大的老鹰。
3、“虎崆滴玉”因泉得名。
五、东山岛的古迹众多,风格各异。
1、关帝庙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2、铜山古城是600多年前修建的。
3、“天下第一完人”黄道周的遗物遗迹。
六、是闽南渔场中心,物产丰富。
1、鱿鱼、龙虾、对虾、鲍鱼全国闻名。
2、“总统菜”芦笋。
3、硅砂产量很大。
七、旅游胜地。
马銮湾:有蓝色的大海,洁白的沙滩,蔽日的绿树。
八、教师小结
九、完成思考与练习。
南一水库
[教学目标]:
1、知道南一水库的地理位置。
2、认识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介绍南一水库的地理位置
1、位于南靖县奎洋镇。
2、拦河大坝:坝宽236米,高97米,坝高居全省第一位。
3、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
4、游览南一水库。
湖面上:有海鸥、养鱼网箱。
湖面时而宽、时而窄,宽处近两公里,窄处则仅有百米长。
二、介绍风景点。
瀑布、羊岭朝云、太子亭、北龙宫、庄亨阳墓。
三、水库的规模。
水库水面296平方千米,库容量1.58亿立方米,水库发电厂总装机容量2万千瓦,年发电量160万千瓦。
四、水库的其他作用。
1、具有防洪作用。
2、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
五、教师小结
六、完成思考与练习。
向东渠和峰头水库
[教学目标]:
1、知道云霄向东渠地理位置。
2、知道向东渠对云霄及邻县的重要作用。
3、认识云霄人民的协作和奉献精神。[教学过程]:
一、修建向东渠和峰头水库。
1、向东渠。
是云霄人民、东山人民1970年集中力量建设的大型引水工程。
2、由漳江上游建滚水坝,逼水上山,依山引水,通过86千米渠道,引入各地。
3、飞跨八尺门海峡,流入东山岛。
二、峰头水库。
1977年,在马浦乡峰头村兴建,1986年蓄水,是漳州最大、全省第二大水库,容量是1.8亿立方米,巨大人工湖灌溉云霄、东山大部分农田。诏安、漳浦受益面积15333公顷。进行二期总修工程,可增加18667公顷。总装机容量11500千瓦,占全县发电量的三分之二。
三、人民作出的奉献。
1、淹没11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
2、淹没24.4万平方米,淹没耕地40多公顷。
3、安置移民2000多户,10000多人口。
4、安置区人民无偿让出土地兴建移民新村,让出土地260多公顷。
四、教师小结
五、完成思考与练习。
养花致富的百花村
[教学目标]:
1、知道百花村的由来。
2、百花村又分成几部分,有什么用途。
3、认识百花村花卉品种的三个特点。[教学过程]:
一、百花村的由来。
1、原名长福村,以养花为主,世代相传,至今已有590多年的历史。因为养花赏花卖花得福,有“卖花在长福”之称。2、1964年,朱德委员长视察长福村,高兴地说:“真是百花村啊!” 3、1980年,国家文化部部长陆定一参观长福村,为长福村题写:“百花村”三个字。
4、改革开放后,花农有各种花卉1200多种,具有新、奇、贵三个特点。
5、花卉产品销往全国27个省市,出口日本、韩国等地。
二、百花村经营走向产业化。
建成龙海百花园,配合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建立百花园。可分为展销区和经营区。
体现百花园作为全国花卉定点市场。
四、花农收入增多,1992年2月,李鹏题写:“百化争艳,万民常福”。
五、教师小结
六、完成思考与练习。
云洞岩风景区
[教学目标]:
1、游览云洞岩知道一些著名景点。
2、知道云洞岩是闽南第一碑林。[教学过程]:
一、介绍云洞岩地理位置。
位于漳州市蓝田镇,方圆22平方千米,海拔220米,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闽南第一碑林的由来。
1、自五代以来,共有180处。
2、讲解著名景点:丰熙的霞窝,张鹏的寒泉,蔡潮的月峡,朱熹的石室清隐和溪山第一。
3、这里名人题刻比比皆是,各种字体齐全,许多书法作品古雅大方,风格独特,在书法艺苑中各有一定地位。
三、云洞岩古庙。
宋朝“忠义开漳”陈元光将军,蔡烈养鹤室。
四、介绍旅游景点。
从别有天起可分两路游山,一路是往东环山腰而行,遍览众多洞室、崖刻;一路是从西北登山,游览奇石、岩洞直上顶峰。
1、从别有天向东行:仙岛、寒泉、仙人迹、石室清隐、云洞岩、天梯径、听泉崖、晒衣台、瑶台等景观。
2、从别有天向西行:可观赏许多大字崖刻和奇石洞岩。
五、有清乾隆三十五年洪水水位。
六、解放后,发掘许多石器时代的陶片。
七、龙之山休闲度假游乐区。
八、教师小结
九、完成思考与练习。
漳南第一关
[教学目标]:
1、知道漳南第一关地理位置。
2、漳南第一关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介绍福建的分水关。
一个同广东交界,在漳州的诏安县。
二、介绍地理位置。
1、在诏安县同广东饶平县交界的地方,大小山岭一座接着一座,连绵延续几十公里。
2、它的地势向东西两边倾斜,东向水流往诏安,西向水流往饶平,是一个分水岭,分水关便设在岭上的福建境内。
3、地势高峻险要,是漳州地区通往广东省的交通要道。这里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曾在关门上题刻“漳南第一关”。
四、介绍作用。
1、解放前在此设关卡,缉私盐、收关税,盗贼经常在附近出没。解放后漳州通往汕头、潮洲公路经过多次整修,为福建、广东两省重要交通线,成为诏安县和漳州地区重要门户,促进人民交流和商品的交流。
2、改革开放后,国道324线通过此关,南来北往汽车络绎不绝。目前,成为一个集旅游、娱乐、饮食、购物为一体的省界新区。
五、教师小结
六、完成思考与练习。
明代状元林震
[教学要求]:
了解历史人物林震的事迹,学习有点发扬长处。
[教学过程]:
1.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读课文,了解林震的事迹。2.想:林震为什么学有所成? 林震怎么考上状元的? 中状元后,林震是怎么做的? 3.学生小组讨论 4.全班内交流
思考题:
1.林震在殿试时,现场所作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生课外搜集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抗元女英雄陈吊花
[教学要求]:
了解陈吊花率女义军机智勇敢,与敌斗争的小故事,她是抗元斗争中的一位巾帼英雄。
[教学过程]:
1.介绍陈吊花生平事迹。
2.1277年夏天,她配合哥哥陈吊眼同举义旗。在她的号召和带动下,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入伍组成了女义军,成为起义军中一支重要的反面军。
3.1280年8月,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漳州之战”中,陈吊花立了盲功。4.1281年冬陈吊花智慧过人,她苦思良策,到处求粮,接济义军。5.1282年深秋,起义军营寨被一个个攻陷,起义军失败。
陈吊花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光彩照人。她是抗元斗争中的一位巾帼英雄,一位勇于冲破礼教束缚的反封建的女战士。
思考题:
1.陈吊花的家世怎么样?她在抗元斗争中立了什么战功? 2.说一个陈吊花率女义军机智勇敢,与敌人斗争的小故事。
革命烈士张太西
[教学要求]:
了解革命烈士张太西积极领导群众开展抗捐抗税,配合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开展武装斗争的故事。
[教学过程]:
1.在漳浦县城关东外印石亭边,翠柏簇拥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篆刻着一个不朽的名字------张太西。
2.教师介绍张太西事迹。
3.1943年7月27日。张太西高呼口号走向刑场。从容就义,用鲜血和生命在人民群众心中矗立起一座丰碑。
思考题:
1.革命烈士张太西于_____年出生在_____村。2.简述张太西同志被捕和牺牲的经过。
少年英雄康亚宗
[教学要求]:
学习康亚宗烈士勤奋好学。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1.介绍康亚宗烈士出生于一个勤劳朴实的船民家庭。
2.1949年9月19日,部队首长看到康亚宗求战心切。态度坚决,就批准他当支前船士,把他编入第二中队。
3.1949年10月15日,康亚宗参加的第一梯队船只把解放军送上鼓浪屿,反船后部队领导劝他在嵩屿休息,可是他又主动投入第二次运载渡海战斗。
4.10月17日,解放军渡海解放厦、鼓的战役胜利结束,在随后的评功表彰会上,康亚宗被评为“支前特等功臣”,他的死重如泰山,他的爱国精神和英雄形象永垂不朽。
思考题:
1.康亚宗时_____人,他____岁就参加_____ 为_____光荣牺牲。2.你敬佩康亚宗吗?为什么?
华安奇观
[教学要求]:
了解“万世清”“倒扦竹”“四脚直”知道华安奇观,激发学生热爱漳州,爱华安的情感。
[教学内容]:
1.导言:华安奇观的确神奇而独特,再加上有关它们的来历都伴随着神话般的传说,使之更加耐人寻味。
2.让学生阅读全文
3.老师当导游介绍“万世清”。
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介绍“倒扦竹”“四脚直”
思考题:
1.“万世清”是一条_____溪水_____。
2.“倒扦竹”的枝杈_____“四角直”长着_____ 拖着______。3.你所在的地方有什么奇观吗?搜集一个有关它们的传说、并写下来。
琯溪蜜柚
[教学要求]:
1.了解琯溪蜜柚的突出特点,外形特点等。2.了解琯溪蜜柚的荣誉。
教学内容:
1.琯溪蜜柚被称为“闽南六大名果”之一,是平和著名的地方传统名果。2.学生通过读书了解琯溪蜜柚荣获了许多奖项,了解琯溪蜜柚的外形特点。3.琯溪蜜柚的出产地。
思考题:
1.琯溪蜜柚有哪些特点? 2.琯溪蜜柚获得了那些荣誉? 3.请你也介绍你知道的漳州名果?
第三篇:乡土地理教案
乡土地理教案
一,课题:遂川三宝之——狗牯脑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遂川,了解遂川的乡土地理,狗牯脑是遂川乃至全国有名的茶叶,了解了狗牯脑的生长环境,名字来源,通过对其的宣传,有利于狗牯脑茶走向世界,为成为世界一流名茶而努力,从而也增进学生的家乡感情,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重点:狗牯脑茶的生长位置,环境条件。四,教学方法:ppt教学 五,课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讲乡土地理,我们的家乡——遂川,一提起遂川我们都会想到一句歌谣“遂川有三宝,金桔,板鸭,狗牯脑”今天呢我们就讲讲最后一宝————狗牯脑。(图片导入)
(二)新课讲授:4月16日上午,以遂川百年名茶——狗牯脑茶为题材的电影《神茶》,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汤湖镇“温泉宾馆”前举行正式开机仪式,影片以“狗牯脑”茶在清嘉庆年间得到皇帝御题“神茶”后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为主线。影片《神茶》的拍摄,将改变过去民间传说版本多,但缺乏系统描述的现状。
(三)大家肯定会觉得狗牯脑这个名字很奇怪,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遂川县志》和当地《梁氏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遂川汤湖乡境内,木商梁为镒,水运一批木材到南京销售,因突遇洪水,木材全部冲失。梁为流落南京,遇寡妇杨氏,并结为夫妇。杨氏精于制茶,尔后梁为镒偕杨氏返回故乡,并带回一些茶叶种籽,在当地的狗牯脑山上种植,该山形似狗,取名“狗牯脑”,所产之茶即从名之,自制茶叶,称所制茶叶为“狗牯脑茶”。由于该茶叶制作精巧,色、香、味超群,受到人们称赞,而有了名气。
而且在狗牯脑山上只有一小片的地方山雾缭绕,那地方的茶叶是最醇香,正统的。
(四)狗牯脑的种植面积变化及其原因
(1)1957年狗牯脑茶园归集体所有,汤湖人民公社茶山生产大队建立狗牯脑茶加工厂,聘请梁家为技术负责人,但由于管理体制、方法欠当,以及没有很好照顾技术负责人的实际利益,狗牯脑茶质量产量都比较低。
(2)1964年,吉安专员公署拨专款1.2万元扶持,县动员8名城镇知识青年到汤湖落户,以梁家的人员、茶园为基础,创办遂川县狗牯脑茶厂,由梁家人负责,当年扩大茶园30亩。
(3)1974年后,狗牯脑茶园发展到82亩,产量突破500公斤。(4)1981年,汤湖人民公社从各生产大队抽调劳力,在狗牯脑山上新开茶园220亩。
(5)1988年,利用老区专项扶贫贴息贷款20.4万元,采取乡村联营方式(农户出土地,茶厂出资金,收益按比例分成)与3个村93户茶农联办狗牯脑茶厂璜石联营分厂,当年种茶树500亩。致使狗牯脑茶产量很快上升,形成了汤湖乡的支柱产业之一。
(6)1990年,全乡茶园面积扩大到3159亩,总产3.22万公斤;1986年使用“汤湖”牌商标注册防伪,1990年改为“狗牯脑”牌商标注册。
(五)狗牯脑的分布
主要就分布在遂川县汤湖镇的狗牯脑山上,狗牯脑山苍松劲竹,百鸟高歌,清泉不绝,云雾弥漫,更有肥沃的乌沙壤土,昼夜温差大,是一个栽培茶树的绝妙佳境。其他地方也零星分布着一些,国家标准GB/T19691—2008的规范的狗牯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就是整个遂川县.(六)生长的优越条件
狗牯脑山,海拔900余米,山高林密,土质肥沃,雨量充沛,云雾弥漫,泉水潺潺。茶树生长,因日照短,多散射光,使芽叶持嫩性强,氨基酸,咖啡碱、芳香物质等内含量丰富。
(1)地形地貌:遂川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峰峦叠嶂,岭谷相间,河流纵横,正所谓“高山出好茶”。
(2)气候条件:遂川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山地地区日照时较短,多漫射光,昼夜温差较大,境内森林植被覆盖率达77%以上。狗牯脑茶独特香味特征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3)土壤条件:该地主要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黄棕壤、棕壤和沟谷水稻土,自然植被好,覆盖率高,无明显水土流失,土壤中养分含量较高,有利于茶叶生长。
(七)狗牯脑享誉全国
与学生的互动:问学生知道哪些狗牯脑的得奖情况?
遂川狗牯脑茶是遂川“三宝”之一(金桔、板鸭、狗牯脑),是中国历史名茶。先后多次获取殊荣:早在1915年获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1930年获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甲等奖;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22年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55年北京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2010年被选入上海世博会江西馆展览,等等;狗牯脑的发展当然也造福了我们遂川老百姓。狗牯脑今后的发展
(一)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加强企业与茶农的密切联系,使企业茶农实现双赢,提高产业辐射能力。同时政府要加大对茶叶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茶农的培训,推进种茶技术的普及和提高。
(二)加强与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联动应。与政府协调,建立“公司+加工厂+茶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吸纳茶农以茶园入股,在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支持。
(三)挖掘狗牯脑茶文化,增强文化搭台、产业唱戏功能。充分挖掘茶文化优势,提高茶文化品味,把茶文化引入旅游文化领域。
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对狗牯脑茶,遂川有个更好的印象,是遂川的同学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后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当然也更加欢迎其他地的同学来遂川参观旅游,一品茶香!
第四篇:《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重点难点】
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
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课时课型】 赏析课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â)不安
怯(qiâ)生生
田塍(chãng)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ã)居
欷歔(xī xū)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â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
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二、作家背景介绍 1.作家介绍
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2.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三、文本研读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四、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课练》相关内容,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
六、附:《乡土情结》古诗文资料
1、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 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说明】这曲词,是《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所唱的妙文。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想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这《牡丹亭》的戏文也让大观园里的黛玉暗自神伤。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听到梨香院内女孩子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黛玉听到这八个字,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于是“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3、洛阳秋风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说明】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人的心理活动,“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是一个有高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这个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4、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②夜雨时。【注释】①寄北:一作“寄内”,“内”,指妻子。
②巴山:泛指巴蜀地区。【说明】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了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5、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数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6、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情的七绝。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 3 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桑乾河离并州二百余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带,这对诗人来说,无异于是远去天涯,这思乡之情,变得更为深重了。既是如此,作者为什么不返回故乡,反而要远赴朔方呢?这原因没有点明,但从诗中的“无端”二字,却颇可玩索。“无端”就是无缘无故,没来由之意,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意思。果真如此吗?只不过是极其含蓄地表露出一种求取功名富贵未遂、进退两难、身不由己的感慨罢了。当时一般读书人,为了仕宦,不得不离开父母妻子,流寓异乡,甚至到边远地区去游宦。诗人也是如此。十年以前,他远游并州,只望求得个一官半职,而十年过去了,却依然故我,这对他来讲,心情是很抑郁难堪的。所以虽然日夜思归,却是有家难归啊!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忍受痛苦,另觅出路了。所以他远赴朔方,也还是为了功名富贵,这真是事与愿违了。但既以心为形役,就只得忍受内心日夜被煎熬的思家的痛苦了。诗中“更渡”二字,正包含有事与愿违之意。
由于离家日远,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深切,所以当渡桑乾河北去的时候,诗人不禁回首南望,以至于“却把并州作故乡”了。产生这种心情,看来似乎有点微妙,其实也是非常自然的。过去作者客居并州十年,只忆念故乡咸阳,觉得并州可厌不如归去,因为并州究竟是他乡,与咸阳相比,感情自然不及对咸阳深。但现在离开并州,远赴朔方,不仅不能回到咸阳,而且连并州也不能回了。并州在唐代曾称北都,繁荣一时,后设太原府,是著名的城市,与荒寒的朔方相比,近故乡得多,也好得多了。况且作者在并州一住十年,在这长期客居之中,自然也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在诗人心中,已经成了第二故乡,所以回首南望并州,自然也就感到亲切而怀念起来,正象在并州时忆念咸阳的心情一样了。这种微妙心情,凡是长期羁旅异乡的人,想来都有同感。
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显得宛转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施补华《岘佣诗话》认为,此诗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都是“曲折清新,风格相似。”《挑灯诗话》说:“非东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详说甚是。
7、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 ①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评析】此诗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作。诗人被贬岭外,家中音讯早已中断,漫漫严冬过去,又经历一个春天。战祸频仍,父母年迈,都使诗人归心似箭。可是,离家越近,越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广东罗定县与广西岑溪县接壤,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大山,东有大云雾山,古时交通极为不便,音书难达。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就是指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可是下句说:“经冬复历春”,从寒冬到新春这漫长的时日里,未得到家里一点消息,岂能不挂怀?这似乎有为自己北逃作辩解之意。第三句反说:“近乡情更怯”,既是渡汉江,又是近乡,这个地方必是襄阳无疑了。襄阳是唐代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过襄阳向北即是河南境。正所谓,“便下襄阳向洛阳”。洛阳南郊有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洛阳已经 4 指日可达,诗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近乡”的感觉。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本该万分激动,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他怯生生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同时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敢见乡人。
本诗影响深远。李商隐《无题》诗也抒发过相同的心情:“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这些诗句,都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和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很出色。宋之问此诗,情真、语真、意真,故能打动读者。
8、长干行(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注解】(1)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建筑材料曲歌辞》,原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生活的。(2)君:你,指男方。(3)妾:女子自称。横塘:堤名。三国时吴国,沿秦淮河南筑堤至长江口,称为横塘。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4)借问:请问别人。(5)或恐:也许,表示猜测的意思。
【评析】从文字上看写得极为朴实平白,并不深奥,但情感真挚,清新自然。此诗用白描的方式塑造了一位船家女大胆、热情和聪慧的形象。
9、长干曲(其二)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诗文】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注解】九江:指长江下游一段。
【评析】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与“长干行(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得名,多表现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形式生动活泼,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也保存了许多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接着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因此就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处住”的询问。“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两人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但因幼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两诗通过对唱形式,记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相处。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这两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不刻意藻饰,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是以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就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纯朴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 5 是同乡的答辞之后,发出“生小不相识”的惋惜,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自然地得以展现。
诗篇全用白描手法,无丝毫雕琢痕迹,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
诗篇虽用语简明而浅近,含意却完备而深远。如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前,并未写她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意思却是完备的。而女子因闻乡音就停舟相问,也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脱口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近,蕴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味。
10、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心:小草。茎中抽出的嫩芽。②三春晖: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即阴历正月、二月、三月。晖,阳光。【评析】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画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11、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评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当地女子的美丽容貌。赞美依恋江南为本词主旨。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何故?关键在“未老”两字。青春年少游兴正浓,离开如此迷人之地,岂不是要愁肠寸断?依恋江南胜过故乡之情,一语道尽。其潜台词是:希望老年能回乡,但“中原沸乱”,实在是有家难归啊!
12、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1)寂寂:指处境落寞,毫无希望.竟何待:还等待什么呢.(2)朝朝:天天.(3)欲寻芳草:指回去隐居.(4)惜:可惜,即舍不得的意思。故人:指王维。违:分离.(5)当路:指居重要地位的人,即当权者。假:宽假,这里指援引的意思.(6)知音:知心朋友,这里指王维.(7)寂寞:指寂寞清贫的生活.(8)掩:关上.【评析】这首诗是孟浩然离开长安,留别王维而作的。在这即将离开帝京长安,向友人告别的时候,心情自是抑郁和忧伤的。全诗语言明净,情致深婉,直抒胸臆,自然真挚。
13、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③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 6 自己怀恋旧居。【说明】《归园田居》共五首。这一首诗自述辞官归田是适合本性的,体会到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淳朴生活的乐趣。他所写的宁静和平的田园景物,并不是久经战乱的柴桑农村的真实面貌,而是他当时心境的形象反映。这种形象化的心境,正是他对污浊朝市、险恶环境的批判,是他对“尘网”、“樊笼”厌恶的表现。
本诗语淡味浓,如话家常,毫无斧凿痕迹,却把落第后的凄苦、辛酸、失望、怨忿的心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
14、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项羽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道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司马迁也写了许多人衣锦还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苏秦富贵还乡,笑视兄弟妻嫂前恭后踞的变化,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苏秦列传》)刘邦当了天子之后回到故乡,慷慨悲壮高唱《大风歌》,坦露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高祖本纪》)
15、顾炎武的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一些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慨然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毅然拒绝。在匈奴骚扰,边陲时有兵祸之秋,身为大将的霍去病,胸中只装着国家的安危,而把一己的安富尊荣视如敝屣。这种先国后家,先忧后乐的精神,在霍去病之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光大。
16、南园①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品评】前两句用反问语气: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而是投笔从戎,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
17、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①,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释】①指苏东坡被捕后,获准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为了安慰大家讲的一个故事:宋真宗四处探访隐居的大学者。有人推荐杨朴但杨朴不愿入京,被押到朝中见皇帝.皇帝问:“临行有人做诗送行否? ”杨朴说:“只有老妻做诗一首.她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②老头皮:就是老头儿.【品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震撼人心之千古绝唱。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18、【胡马依北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注释】胡马:北疆所产的马。依:依恋。越鸟:南疆的鸟。巢南枝:在南向的树枝上筑巢。【说明】句意为:北疆的马到了南方,仍然依恋北风,南疆的鸟飞到北方,也要筑巢于南向 7 的树枝。鸟兽尚且不忘故土,难道远行的游子能不思家吗?
19、【狐死必首丘】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九章哀郢》 【注释】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说明】诗人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深切眷念故都家园,希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土重振家邦的愿望。
20、【鱼游濠水】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施辩解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 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于是他告诉惠施:“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很快乐的。”
这篇寓言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辩论,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惠施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第五篇:乡土本色教案
《乡土本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3.了解“社区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二、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了解“社区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三、作者生平
1.作者图片(可参见本课PPT)
2.作者资料
费孝通(1910-2005),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此间费孝通以调查资料为基础所撰写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1938年费孝通先生在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自此便开始了其“志在富民”的人生追求。
费孝通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
由于在社会学、人类学学术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费孝通先生先后荣获过“马林诺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及“霍英东杰出奖”等诸多大奖。
四、写作背景
《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1948)中的一篇,《乡土中国》一书汇集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分析、解剖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至于后记,简直就是一篇学术自传,它真实地记录了费先生学术生涯中的甘苦,无论对理解这本著作还是研究他的学术思想,都很有帮助。
《乡土中国》问世的年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变迁过程中,数千年乡土社会正在蜕变,崭新的社会即将临盆。“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才能迎接新的社会生活。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呢?
费先生和许多进步人士一样,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他虽然没有正面歌颂社会主义制度,却认为,苏联实行的是一种“时势权力”,它不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也不是由社会授权,或根据传统决定的,而是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如果用“功能”概念即“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来看这种权力,那么,“社会工程”、“社会计划”对现代社会生活就有大得无可比拟的作用。这种进步的学术观点固然得自社会实践,而另一方面,费先生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人士,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1946年连续发生李公朴、闻一多事件后,他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腐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期望着“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来改变“中国小农经济的瘫痪”的残局,使之走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他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知识能用来服务人民,中国现代化是绝对有办法的。”(均见《乡土重建》)这就是他写作《乡土中国》的动机之所在,也真切地反映着作者的憧憬和追求。
五、课文讲解
1.预习课文
2.课文分析
本文是费孝通的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的第一篇,具有总领全书的意味。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部分(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土地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把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从而把握了乡土中国的精髓。“乡土性”正是乡土中国基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支配力量。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文末):作者接着指出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与隔膜”以及时间上的熟悉。而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第二至三段:概述土地与人的关系:“泥土”、“土气”、“土地”。
第四至十段:土地与游牧民族比较,说明人和空间关系的不流动,即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与隔膜”。
第十一段:人与人在时间上的熟悉: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形成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第十二至十七段: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所构成的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礼俗社会。
3.课文概述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大的财富是土地,所以费孝通先生将自己解释中国社会文化品格的著作称为《乡土中国》,将怎样建设的著作称为《乡土重建》。费先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加以出色的文笔,中国乡土社会的性格简直可以说是活灵活现,韵味悠长:“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一文里曾说,中国社会的基层特色,是“村落性的”、“乡土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先生平实、恳切的描述里,蕴含着一怀对乡土的脉脉善意和温情。
“如果知识能用来服务人民,中国现代化是绝对有办法的。”(《乡土重建》)
全文采用了当时社会学前沿的“社区分析”,从乡村社区进行分析,解剖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在社会学比较研究领域堪称典范。
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首先是在一定时空中区描画出某一地方人民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能发现每个社会结构有它的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的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乡土中国》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正是对比于游牧和工业社区,才得以提炼出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作者既重视一时一地的田野调查,同时兼具宏阔的视野,因此能够举一反三,窥其一斑而知乡土中国之“全豹”。
六、研习与思考
1.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答: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而“乡土性”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在这里,中国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确地揭示出来。
2.“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
答: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从时间里的“熟悉”,进而这种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缔结的生态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3.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社区,尝试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提炼出它的特性来。
答:略。
七、练习
1.选择题
(1)本文《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的著作:(A)。
A.《乡土中国》
B.《乡土重建》
C.《江村经济》
(2)费孝通的博士论文
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C)
A.《乡土中国》
B.《乡土重建》
C.《江村经济》
2.填空题
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中,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况为“
”。
(乡土性)
3.简答题
(1)
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
答:参见课文第九段。
(2)试讨论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离不开土地(土气因不流动而产生);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九、延伸阅读
(一)费孝通: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其实,中国的社区研究还没到20年。最初community这个字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的翻法是用“地方社会”而不是“社区”。当我们翻译Park的community和society两个不同的概念时,面对“co”不是“so”成了句自相矛盾的不适之语。因此,我们开始感到“地方社会”一词的不恰当。那时,我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贴切的翻法,偶然间,我就想到了“社区”这么两个字样。后来大家采用了,慢慢流行。这是“社区”一词之来由。
一个新名词的采用代表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研究。
在从前,许多有关社会生活的调查研究,都只局限于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如人口调查,生活程度调查,贫穷调查等。这种调查,都是头痛看头,脚痛看脚的办法。社会上出现了某种毛病,于是在那种病状上调查分析,找那种病的病源。但是,一个人的头痛并不只是头部出了毛病,常常是全部肌体出了毛病,或者是其他器官、系统发生问题,牵连到头部。片面的与局的研究,不只是认识不到全貌,而且找不到根源。研究社会,必须眼观八方。处处顾到,把社会当做一个完形的整体而分析研究。不过,一个庞大的社会全面地研究起来是太困难了,于是挑这一较易于观察的较小地区去研究,这种研究就是社区研究。每个社区有每个社区的完整性及其特性,研究了一个社区,只能说对于一个社区了解了,但没有对于大社会的代表性,因而也缺乏普遍性。
第一次大战间,有几个人类学家被关在小岛上,有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在幽禁的几年中,他们和当地土人发生了密切接触,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制度,写成了几本大书。这种调查研究的方法称之为intensive field research,和过去的社会调查不同,研究者必须亲自参加所要调查的社区生活,在实际的亲切的体验和观察中,了解一个社区。
派克第一个把这种方法介绍到社会学里来,应用到芝加哥的城市研究上。芝加哥是个大都市,范围还嫌太广,于是又有Lynd的Middletown的调查研究,把一个市镇的各方面都包括在里边,接着又出现了各个市镇的调查研究,如White的Plainville等。
过去的人类学趋势,那是就今日的人类学家看来,文化无所谓高下之分,初民文化并不就是野蛮,现代文化并不就是进步,人类学研究范围上的人为界限因之打破,人类学是要研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社区,不仅研究初民文化和初区社区,还要研究现代社区和现代文化,这种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形成了中国社区研究的主流。
但有一个问题发生了,社区研究只是限止在较小范围的个别社区上,每个社区有每个社区的特性,如何综合不同的社区研究,形成对于一个社会的普遍了解呢?应看这种需要,遂有比较社区研究出现,就是在不同的社区研究间总得预先规定一个理论,或一个主题,一个现象,看它在不同社区中,有什么表现方式,不同形态,不同发展,在这些不同中,加以比较参照,归纳出一个较为普遍的东西,这就是type。这比单纯的社区研究就更进一层了。1948年10月16日
——《费孝通文集》(第五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
(二)陈树德:从《乡土中国》看费孝通的学术生涯(节选)
传统社会的总特征是,具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与此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从封建意识形态中派生出来的上层建筑。《乡土中国》侧重于后者,即从文化模式上,“用人的观点来观察中国的社会”(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根据笔者对于《乡土中国》一书的理解,乡土社会应具有如下五大特征:
一、社区狭小。传统社会中,村落是社区的基本单位。由于生产规模狭小,交通不便,安土重迁,人们只得生活在世代定居的社区中终老是乡。这些狭小的社区分割成许许多多“面对面的社群”,孤立,隔膜,人口流动率小;社会生活比较定型,大家凭借社会共同经验(文化)以应付社会生活,承续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是这种狭小社区的真实写照。
二、传统道德。传统道德就是传统社会中的社会规则。如果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那末这种规则就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群己”)、人与人(“人我”)的关系的。亲属关系也好,地缘关系也好,都是以“己”为中心,推及到家,到国,到天下,而发生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的。“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也。因而,孔孟之道及其孝、悌、忠、信一直维系着封建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传统道德的道德要素。
三、家族统治。“人类社会是从家庭构成的”(孔德语)。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社群却是“小家族”,家的结构既是生育社群又是事业社群,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形成“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家族统治也即家长制统治,它以封建身份关系与宗亲意识禁锢家庭成员,维护封建秩序。
四、以礼代法。传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谓礼治,就是用礼——以风尚与道德(或为民风,礼俗与德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人们注重修身和克己,“富而好礼”,对传统(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主动服膺,把外在的规则化为内在的习惯。由此可见,礼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法的作用,或者干脆说,乡土社会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以礼代法的恶果只能维护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延长了封建社会的寿命。
五、封建教化。教化是一种手段,它要为社会培养适应“在一定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乡土社会实行封建教化强制社会的新分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这种社会化过程十分简单而固定,因为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职业、身份和财富,也就是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完全是根据血缘关系来确定的。即便产生区位上的分裂,人们另辟村落,或移居异地,却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孩子继承着父亲的籍贯便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地缘还没有成为一种团结力”。这就不仅使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得以稳固,也使竞争和商品经济受到很大限制。
比较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它的最大功能是,既可用社会静学的眼光把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加以比较以指出其同异,更能从社会动学的角度把相互独立的两种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地区加以比较,以探测其文化上的差异。
《乡土中国》不囿于空泛的说教,也不做简单的类比,一切以时间和空间条件为转移,从社会结构、道德、法律、家庭、基层权力结构等方面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首先,作者用许多形象化的社会实例说明,两种文化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生长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而西方文化则植根于工业社会的土壤之中。所以,过去有人把东方文化称之为乡土文化,而把西方文化称为现代文化。其次,作者没有正面对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做出价值判断,但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细读全书,不难品悟到,所谓乡土文化,乃是指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所谓西方文化,也就是指资本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较之封建文化,当然是属于进步的东西,比方作者说:“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争的是权利”诚然是资产阶级的社会观,却富有催人向上的活力,而后者却是封建遗毒,毫无进取性。第三,作者不仅对中西文化的现状进行比较,而且追根溯源,探寻发生中西文化的各自历史原因。资产阶级高喊平等、自由、博爱,提倡宪法、法律、国会,中国的封建阶级则叫嚷联即国家,倡导孝、悌、忠、信。因此说,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渊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人。
《乡土中国》尽管进行了中西文化的比较,但主要却是通过比较论述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传统人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在这两方面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现代化需要从乡土社会中解放出来,从旧道德、旧传统中叛逆出来,从老死不相往来中摆脱出来,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精心的研究。如果在我国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那么,《乡土中国》在方法上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在内容上则是我们进行比较社会学研究的一份重要的史料。
(三)费孝通:乡土中国后记
这集子里所收的14篇论文是从我过去一年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我这门课程已讲过好几遍,最初我采用美国的教本作参考,觉得不很惬意,又曾用我自己调查的材料讲,而那时我正注意中国乡村经济一方面的问题,学生们虽觉得有兴趣,但是在乡村社会学中讲经济问题未免太偏,而且同时学校有土地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制度等课程,未免重复太多。过去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初次试验离开成熟之境还远,但这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种企图。
以我个人在社会学门内的工作说,这是我所努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我离开清华大学研究院之后就选择了这方面。民国二十四年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瑶山遭遇了不幸,前妻未获生还,我亦负伤,一直在广州医院度过了春天才北返。在养病期间,我整理了前妻的遗稿,写成了《花蓝瑶社会组织》。二十五年夏天我到自己家乡调查了一个村子,秋天到英国,整理材料,在老师Malinowski教授指导之下,写成了Peasant Life in China一书,在二十七年返国前付印,二十八年出版。返国时抗战已进入第二年,所以我只能从安南入云南,住下了,得到中英庚款的资助,在云南开始实地研究工作,写出了一本《禄村农田》。后来得农民银行的资助,成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研究室,附设于云南大学,系云大和燕京大学合作机关。我那时的工作是帮忙年轻朋友们一起下乡调查,而且因为昆明轰炸频繁,所以在二十九年冬迁到呈贡古城村的魁星阁。这个研究室从此得到了“魁阁”这个绰号。我们进行的工作有好几个计划,前后参加的也有10多人。三十二年我到美国去了一年,把《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改写英文,成为Earthbound China一书,《昆厂劳工》改写成China Enters the Machine Age。三十三年回国,我一方面依旧继续做魁阁的研究工作,同时在云大和联大兼课,开始我的第二期工作。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生育制度》是这方面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乡土中国》可以说是第二本。我在这两期的研究工作中虽则各有偏重,但在性质上是联贯的。为了要说明我选择这些方向来发展中国的社会学的理由,我不能不在这里一述我所认识的现代社会学的趋势。
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门。孔德(Comte)在他《实证哲学》里采取这个名字到现在还不过近100年,而孔德用这名词来预言的那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应当相等于现在我们所谓“社会科学”的统称。斯宾塞(Spencer)也是这样,他所谓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总论。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
社会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其实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里牵涉到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分划。如果我们承认政治学、经济学有它们特殊的领域,我们也承认了社会科学可以依社会制度加以划分: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等。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社会科学。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这个譬喻确说明了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趋势。
讥笑社会学的朋友曾为它造下了个“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早年的学者像孟德斯鸠,像亚当斯密,如果被称作社会学家并非过分,像《法意》,像《原富》一类的名著,包罗万象,单说是政治学和经济学未免偏重。但是不久他们的门徒们把这些大师们的余绪发挥引申,蔚成家数,都以独立门户为荣,有时甚至讨厌老家的渊源。政治学,经济学既已独立,留在“社会学”领域里的只剩了些不太受人问津的、虽则并非不重要的社会制度,好像包括家庭、婚姻,教育等的生育制度,以及宗教制度等等。有一个时期,社会学抱残守缺地只能安于“次要制度”的研究里。这样,它还是守不住这老家的,没有长成的还是会长成的。在最近10多年来,这“剩余领域”又开始分化了。
在这次大战之前的几年里,一时风起云涌的产生了各种专门性质的社会学,好像曼海姆(Karl Mannheim)的知识社会学,(Joachim Wach)的宗教社会学,埃利希(Eugen Ehrlich)的法律社会学,甚至人类学家弗思(Raymond Firth)称他We the Tikopia的调查报告作亲属社会学。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都可以独立成为知识学,宗教学,法律学和亲属学的。它们还愿意拖着社会学的牌子,其实并不是看得起老家,比政治学和经济学心肠软一些,而是因为如果直称知识学或宗教学就不易和已经占领着这些领域的旧学问相混。知识学和知识论字面上太近似,宗教学和神学又使人不易一见就分得清楚。拖着个“社会学”的名词表示是“以科学方法研究该项制度”的意思。社会学这名词在这潮流里表面上是热闹了,但是实际上却连“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都不够资格了,所剩的几等于零了。
让我们重回到早期的情形看一看。在孔德和斯宾塞之后有一个时期许多别的科学受了社会学的启发,展开了“社会现象和其他现象交互关系”的研究,我们不妨称作“边缘科学”。这种研究在中国社会学中曾占很重要的地位。我记得在民国十五年左右,世界书局曾出过一套社会学丛书,其中主要的是: 社会的地理基础、心理基础、生物基础、文化基础等的题目。孔德早已指出宇宙现象的级层,凡是在上级的必然以下级为基础,因之也可以用下级来“解释”上级。社会现象正处于顶峰,所以从任何其他现象都可以用来解释它的。从解释进而成为“决定论”,就是说社会现象决定于其他现象。这样引诱了很多在其他科学里训练出来的学者进入社会学里来讨论社会现象,因而在社会学里引成了许多派别: 机械学派、生物学派、地理学派、文化学派。苏洛金(Sorokin)曾写了一本《当代社会学学说》来介绍这许多派别。这书已有中译本,我在这里不必赘述(黄凌霜译,商务出版)。
虽则苏洛金对于各家学说的偏见很有批评,但是我们得承认“边缘科学”的性质是不能不“片面”的。着眼于社会现象和地理接触边缘的,自不能希望它会顾别的边缘。至于后来很多学者一定要比较哪一个边缘为“重要”因而发生争论,实在是多余的。从边缘说,关系是众多的,也可以是多边的,偏见的形成是执一废百的结果。社会学本身从这些“边缘科学”所得益处,除了若干多余的争论外还有多少,很难下断语,但是对于其他科学却引起了很多新的发展,好像人文生物学,人文地理等等,在本世纪的前期有了重要的进步,不能不说是受了社会学的影响。
社会现象有它的基础,那是无从否认的;其他现象对社会现象发生影响,也是事实;但是社会学不能被“基础论”所独占,或自足于各种“决定论”,那也是自明的道理。社会学躲到这边际上来是和我上述的社会科学分家趋势相关的。堂奥既被各个特殊社会科学占领了去,社会学也只能退到门限上,站在门口要互争谁是大门,怎能不说是可怜相?
社会学也许只有走综合的路线,但是怎样综合呢?苏洛金在批评了各派的偏见之后,提出了个X+1的公式,他的意思是尽管各派偏重各派的边缘,总有一个全周。其实他的公式是“综合”不如说是“总和”。总是把各边缘加起来,和是调解偏见。可是加起来有什么新的贡献呢?和事老的地位也不够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社会学的特色岂能只是面面周到呢?
社会现象在内容上固然可以分成各个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不是孤立的。如果社会学要成为综合性的科学,从边缘入手自不如从堂奥入手。以社会现象本身来看,如果社会学不成为各种社会科学的总称,满足于保存一个空洞的名词容许各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对各个社会制度作专门的研究,它可以从两层上进行综合的工作:一是从各制度的关系上去探讨。譬如某一种政治制度的形式常和一种经济制度的形式相配合,又譬如在宗教制度中发生了某种变动会在政治或经济制度引起某种影响。从各制度的相互关系上着眼,我们可以看到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学在这里可以得到各个特殊的社会科学所留下,也是它们无法包括的园地。
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有它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
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在这一层上可以说是和历史学的工作相通的。社区分析在目前虽则常以当前的社区作研究对象,但这只是为了方便的原因,如果历史材料充分的话,任何时代的社区都同样的可作分析对象。
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发现了每个社会结构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格式”的概念。英美人类学中这种研究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好像pattern, configuration, integration一类名词都是针对着这种结构方面的研究,我们不妨称之作“结构论”Structuralism是“功能论”Functionalism的延续。但是在什么决定“格式”的问题上却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在这里不免又卷起“边缘科学”的余波,有些注重地理因素,有些注重心理因素。但这余波和早年分派互讦的情形不完全相同,因为社区结构研究中对象是具体的;有这个综合的中心,各种影响这中心的因素都不致成为抽象的理论,而是可以观察、衡量的作用。
在社区分析这方面,现代社会学却和人类学的一部分通了家。人类学原是一门包罗极广的科学,和社会学一般经过了分化过程,研究文化的一部分也发生了社区研究的趋势。所以这两门学问在这一点上辐辏会合。譬如林德Lynd的Middletown和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在Trobriand岛上的调查报告,性质上是相同的。嗣后人类学者开始研究文明人的社区,如槐南Warner的Yankee City Series,恩勃里Embree的《须惠村》(日本农村)以及拙作Peasant Life in China和Earthbound China,更不易分辨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作品了。美国社会学大师派克先生Park很早就说:社会学和人类学应当并家,他所主持的芝加哥都市研究就是应用人类学的方法,也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社区分析”。英国人类学先进布朗先生Radcliffe-Brown在芝加哥大学讲学时就用“比较社会学”来称他的课程。
以上所说的只是社会学维持其综合性的一条路线,另一条路线却不是从具体的研究对象上求综合,而是从社会现象的共相上着手。社会制度是从社会活动的功能上分出来的单位: 政治、经济、宗教等是指这些活动所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如果抽去了它们的功能来看,原是相同的,都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行为。这些行为又可以从它们的形式上去分类,好像合作,冲突,调和,分离等不同的过程。很早在德国就有形式社会学的发生,席默尔Simmel是这一派学者的代表。冯维斯Von Wiese的系统社会学经贝克尔Becker的介绍在美国社会学里也有很大的影响。派克和伯吉斯Park and Burgess的《社会学导论》也充分表明这种被称为“纯粹社会学”的立场。
纯粹社会学是超越于各种特殊社会科学之上的,但是从社会行为作为对象,撇开功能立场,而从形式入手研究,又不免进入心理学的范围。这里又使我们回想到孔德在建立他的科学级层论时对于心理学地位的犹豫了。他不知道应当把心理现象放在社会现象之下,还是之上。他这种犹豫是起于心理现象的两元性,其一是现在所谓生理心理学,其二是现在所谓社会心理学。这两种其实并不隶属于一个层次,而是两片夹着社会现象的面包。纯粹社会学可以说是以最上层的一片作对象的。
总结起来说,现代社会学还没有达到一个为所有被称为社会学者共同接受的明白领域。但在发展的趋势上看去,可以说的是社会学很不容易和政治学、经济学等在一个平面上去分得一个独立的范围。它只有从另外一个层次上去得到一个研究社会现象的综合立场。我在这里指出了两条路线,指向两个方向。很可能是再从这两个方向分成两门学问;把社区分析让给新兴的社会人类学,而由“社会学”去发挥社会行为形式的研究。名称固然是并不重要的,但是社会学内容的常变和复杂确是引起许多误会的原因。依我这种对社会学趋势的认识来说,《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而这《乡土中国》却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在比较研究中,先得确立若干可以比较的类型,那就是依不同结构的原则分别确定它所形成的格式。去年春天我曾根据Mead女士的The American Character一书写成一本《美国人的性格》,并在这书的后记里讨论过所谓文化格式的意思。在这里我不再复述了。这两本书可以合着看,因为我在这书里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和Mead女士根据美国的事实说明移民社会的特性在方法上是相通的。
我已经很久想整理这些在“乡村社会学”课上所讲的材料,但是总觉得还没有成熟,所以迟迟不敢下笔。去年暑假里,张纯明先生约我为《世纪评论》长期撰稿,盛情难却,才决定在这学期中,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表,一共已有十几篇。储安平先生约我在《观察》丛书里加入一份,才决定重新编了一下,有好几篇重写了,又大体上修正了一遍。不是他们的督促和鼓励,我是不会写出这本书的,但也是因为他们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其中有很多地方是还值得推考。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