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育学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
第一章
美术教育的最初形式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传递 美术教育的最初手段是模仿
美术教育的最初特征是包含在一般造型技能的传授和制作过程中,不仅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并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而且往往与政治、宗教、艺术等交织在一起。美术教育不仅与人类起源有关,更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
远古时期美术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传播社会知识、表现内心感情、满足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文化教育活动的社会现象,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服务。美术教育开始的标志是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美育的三种功能:教育、净化、精神享受 奴隶制时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第一、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及理论,摒弃了狭隘的功利主义。第二、艺术教育被视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生情操培养。第三、美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已经形成。
在师承关系上表现为直接师承和间接师承,直接师承即师从某人,耳提面命,亲聆教诲。间接师承也称隔代师承,即则取某一人画法和风格予以仿效。师承关系及血缘关系对古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1、中国美术教育是通过画家和工匠的言传身教得以发展,这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主流。然而在奴隶主贵族奉行“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对以物质性为特征的百工技艺,采取了鄙薄和轻视的态度,从而使得这一内容的传承只能以父子相传,世代相继的方式进行。
2、师徒关系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中多表现为亲朋氏族的血缘关系。这种封闭型的承袭传带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3、古代社会的贵族们重艺轻技,但事实上,无论是闻名的画家或佚名的工艺家,都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师徒传艺的美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师傅带徒弟的实践教育基础上中国诞生了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专业化的皇家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机构画院。
画院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机构。其特点为集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于一身。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南唐画院和西蜀画院是较为专业化的美术学院。谁设立了中国最早的绘画学院,其意义和特点是什么? 1、1104年赵佶在画院考试制度的基础上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绘画学院——画学,制定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内容和严格的入学考试方法,有机地把画院创作与美术教育结合起来,并由画院承担这双重任务。
2、“画学”很重视学生全面整体的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而非单纯的师傅带徒弟的技艺教育从此意义上说,中国宋代美术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已趋于成熟。
3、这正是“画学”对画院的完善与促进,加快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培养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画家群体。因此,画学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上的高峰。
西方古代美术教育发生重大转变的突出表现是美术教育由画坊式的教育发展为学院式的教育。
西方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院是1585年意大利的卡拉奇兄弟创立的波伦亚美术学院。为近代学校教育奠定基础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代表作是《大教育论》,副题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
从早期文艺复兴到18世纪初这段时期西方美术教育的特征
1、提高了美术家的地位,拓宽了美术教学的内容。
2、将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构图学等科学而系统的知识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并采用了写生教学的方法。
3、创立了美术学院这一专业美术教育的新形式,制定了严密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原则。
4、恢复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完善了现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学制、内容、原则和方法,确定了较为具体的发展目标。现代美术教育发端的时间、地点及标志
现代美术教育发端于18世纪的欧洲,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揭开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序幕。
推动美术教育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
影响美术教育自身发展变化的动力是观念的发展。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理论。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首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真正摧垮古典主义学院派的是印象派。
俄罗斯的巡回画派在印象派的道路上提出了“艺术家反映生活和到生活中去搜集素材”的主张,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
为什么说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立是新型美术教育学校的辉煌? 1、20世纪初,许多国家开始设立与经济发展和商业、工业竞争相适应的“工业美术学院”、“工业美术设计研究室”。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1919年格罗佩斯在德国创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
2、包豪斯所开辟的工业设计之路,已超越了工业革命时代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样式,并扩展为科学、技术、工业、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体,向着现代生活、未来生活开封,并逐渐成为独立的工业设计教育学科体系。
3、这所新型的美术教育学校当之无愧地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校教育根据美术教育的任务划分的四类美术教育:
第一,在艺术实践中培养艺术家
第二,对艺术的评价、欣赏和理解能力 第三,艺术史的教育
第四,培养艺术教师的教育 美术教育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工具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赫伯·里德和美国的罗恩菲德
思想渊源: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观。
主要主张: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重视创造过程,忽视创造效果,主张顺应儿童自然本性发展。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不应该对学生横加干涉,而应按照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
本质论:
代表人物: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
思想渊源: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教育思想。
主要主张:强调以科目为中心,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美术学习由创作、批评与历史三方面构成;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重视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的特征
1、发扬光大了文艺复兴时代“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对人要进行审美教育,并把美术教育视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2、提倡美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使美术直接为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创立了与经济、商业和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工业美术设计学院。
3、美术教育吸收了当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使美术教育能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系统地育人。
4、完善和丰富了普通美术教育的学制、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使美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学科。
5、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为人类美术教育史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理论财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和美术教育思想的完善,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近代社会独特的教育格局:中国传统教育、“新学”教育及教会学校、奴化教育的混合。“图画生”: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学堂,其教学科目有画法。随后又设马尾绘画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学生被称为“图画生”
1902年张之洞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两江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培养高、初两级小学堂教员,1905年又培养中学堂教员,并改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1906年,李瑞清创办了高等师范院校第一个美术系科—图画美工科。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1912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将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允许男女同校,并增加图画、手工、唱歌等。
蔡元培一贯重视美术教育,把美育与科学并提,视为“养成国民两大实力的工具。” 1911年冬成立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院校。1918年4月5日我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成立。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特点
1、废除千年科举制度和私塾学堂,将古代的“师徒教育”发展为班级、专业化授课制,开创了学校美术教育的新篇章。
2、注重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改革旧传统教育观念,重视美术教育的实用性。
3、重视美术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完善了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1953年丰子恺和丰一吟翻译的苏联孔达赫强著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
1982年上海市组织编写的《全日制中学美术试用课本》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1992年国家教委审定并正式出版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的美术教学大纲。
1979我国第一个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南京师范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室诞生,并由该研究室编辑的我国第一个以研究普通美术教育为主旨的理论刊物《美术教育通讯》。1989年创办了国家级刊物《中国美术教育》。王大跟编著的《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尹少淳、侯令主编的《美术教育译丛》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特点
1、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迅速,较早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完善了教学大纲,丰富了教学内容,编写了符合国情、注重素质教育的美术教材,建立了科学、系统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
2、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了以教育目标为中心的各类专业美术教育机构;大力发展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设计教育。
3、现代美术教育的管理制度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教学手段趋于电器化 未来美术教育的特征
1、美术教育目的的素质性和教育对象的全民性。
2、美术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大美术教育观的发展。
3、美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手段的现代化。
4、美术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利用环境育人。
第二篇:自考教育学(一)复习资料
自考教育学
绪论
1.教育学:从内涵上说,“教育学”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3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名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学”是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三是指一种教材名称,这种教材也就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也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二有所不同。
2.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一从对象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学家们的特殊关注;二从概念和范畴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三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第一章
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b.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就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第二章——学校
1.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校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习精神。
3.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4.学校管理的几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5.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A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B教学工作管理
C教务行政管理
D总务工作管理
第三章——学生
1.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2.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3.杜威的观点: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经验,把儿童当作知识的容器置于被动地位的倾向,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第四章教师
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名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的分类: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3.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4.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文化素养和科学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5.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5.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6.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7.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
8.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1)提出申请2)受理3)颁发证书
9.教师培训的含义: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10.教师考核: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考察和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
第五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属。
2.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
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美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立美的功能,从而促进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5.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中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
第七章——课程
1.课程: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2简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答;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关系,不能截然分开。首先,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其次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但是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要解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只能通过活动实现。
3.课程的一般范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
4.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
5.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1)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2)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3)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第8、9章
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的任务: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4教学模式的分类: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5.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7.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8.班级授课制的特征:班、课、时。
9.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10.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11.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12.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
2.)上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内容符合、分量适当、明确要求、及时批改)
4.)课外辅导
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1.集体: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
2.班级:班级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第十一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1.学校咨询: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心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2.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发展指导。
3.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的主动参与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4.主要咨询方法:
1)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模仿学习)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测验与评价
1.测验:测验是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测验仅指一份测验卷子,而广义的测验指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
2.测验的类型:
1)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2)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3)成就测验和学能测验
4)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3.教学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1)确定试题内容(确定知识点、确定知识水平、设计双向细目表)
2)选择试题类型
3)评分
4.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1)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2)形成性评价和绝对评价
第十三章——教育法制
1.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时,在法律上应当承担的责任,是由于违反教育法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种法律后果。
2.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3.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其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4.学校事故:分为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
第三篇:自考教育学(一)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方针: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育指导性文件,他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学制:即现代学校制度,是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的传播及其传播的专业化要求,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中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仪式,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和体育比赛的各种仪式等。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设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发展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活动。
课程: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序列的统一。
教学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设备。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方法。
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可为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暗示教学法:指广泛的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情感统一,有意识功能与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挖掘大脑。
小组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性测验:是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诊断性测验:指能够反映学习中的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的测验。
学能测验:又称学能倾向测验,它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关系。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表现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效度:指测验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教育评价: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又可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问题预防:就是指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应付将来问题的能力。
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及虽然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或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部门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指导思想;政治方向;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导向,调控,评价 学校公益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教师资格应具备的条件:
中国公民;思想道德品质;规定的学历,认证;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专业化: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的权威的影响力
4、具有充分的自制和自律性,有正事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任职条件:
1、教师资格;
2、遵纪守法,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3、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
4、学历,工作年限;
5、身体健康 封建教育:
目的,性质,内容,方法,体系 资本主义教育:
目的;制度;课程结构;师生关系;教育学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1、两个层次:劳动能力,克服片面性;
2、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
1、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2、儿童的主体活动才是发展的真正起因
3、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德育的基本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的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本教育。
一节好课的标准:
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 班主任的作用:
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班主任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培养班风;树立学风;指导班级组织工作;组织体育、卫生保健工作;评定学生操行;与家长联系
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有利于教育的原则;目标一致的原则;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应遵循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选择;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组织形式:
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 美育任务:
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体育主要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素养;培养体育兴趣 讲授法:
优点:效率,教师主体性,互相启发
缺点:不利于主体性发挥;缺乏实践和探索性学习;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于保证学生之间展开真正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思想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讲究教学艺术 启发性原则: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增删内容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估 测验编制:
确定试题内容;选择试题类型;评分;测验分析的解释 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素养:
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学校的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防预;发展指导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教育目标;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课程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情境;设计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集体的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体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影响,可以起到教师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学生、班级、顾问、学校、社区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第四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
1、什么事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产生,就是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没有 3)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4)教育的本质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承认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所有人都能享受学校教育,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4、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性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
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
5、请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发展的发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社会环境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源泉,在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发展身心、获得生活经验、获得语言和知识的能力,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2)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儿童只能在给定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抗拒或摆脱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活和发展。但环境起到多大作用,取决于个人对环境的态度和选择,只有引起他兴趣的环境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3)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还能选择和改造环境。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人的各种可能的发展。
6、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地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
4)警惕“学校消亡论”、“教师取消论”和“教育万能论。
7、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这种功能?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积极作用?
答: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期达成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教育引起 社会变迁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同时教育还具有隐性功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后者正是导致其他社会变迁的条件。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8、什么是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职业岗位等转换、调动,以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抱负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具有多重意义:1)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个人物质上、事业上、家庭上等多方面的成功,实现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对社会而言,可以通过提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对教育本身而言,也可以再提高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本身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流动功能更加凸显,1)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9、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内涵?
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就是指再国家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结构。包括四个层级: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包括1)身心素质作出规定:知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这是教育目的的结构的核心部分;2)社会价值: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求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级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10、个人本位论是什么?社会本位论是什么?对人的培养和成长有何重大意义?
个人本体论是指教育的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观点:1)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挥职能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是指教育的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来决定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观点:1)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2)社 会价值服务。
个人本体论意义:个人本体论在解放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教育要从人的自身需求出发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若片面只强调个人需求。而一味贬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也是错误的,必然导致教育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
社会本位论意义:教育的社会作用十分重要,教育满足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但抹杀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也是不正确的,极易破坏教育的因材施教和主动活泼,导致对人身心、个性的压抑和璀璨。所以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要兼顾个人和社会双方的需要。
11、什么是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12、现代学制的变革有哪些趋势?你认为我国的现行学制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好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西欧的双轨学制则正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并轨,小学和初中已基本并轨。这就使原先的双轨学制演变成了分支型学制,即下段单轨,上段多轨。近年来欧洲高中有向综合高中发展的明显趋势,说明这种单轨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可以说,欧洲学制的发展变化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的完整轨迹。
我国现行学制是由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的改革趋势应是完善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13、什么是课程?谈谈自己的理解。(先谈谈别人的理解)
1)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如小学课程、中学课程均指课程总体。狭义的课程,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可指任何一门学科为课程。
2)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14、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和你的感受,谈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P155
15、什么是教学?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16、有哪些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1)夸美纽斯:在教学上强调一切知识都从感知开始,第一个提出直观教学原则;(2)卢梭:在教育上主张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遵循儿童自然;(3)斐斯泰洛齐:运用实物教学和学生活动来形成学生的概念;(4)赫尔巴特:建立系统知识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方法;(5)福禄培尔:组织引导儿童活动;(6)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看成是儿童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与解决的能动的活动过程,包括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或问题教学法;(7)克伯屈:设计教学法;(8)伯克:个别教学法;(9)柏克赫斯特:为了给学生学习上的充分自由和注重学校的社会化,创立了道尔顿实验室制;(10)华虚朋:创立了文纳特卡制
17、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
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上课制
班级上课制的优点: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18、为什么中小学教育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势,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班主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起纽带作用,他按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学校的教育要求,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负责把学生培育好;
19、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应具备的素养:(1)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宽厚的文化素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育研究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不完整):(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
(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20、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什么是教育公平?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涉及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尤其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对人发展和前途具有深远影响,所以要实现教育公平。
21、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2、如何才能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
23、杜威的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有何不同?
24、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请联系实际说明你是怎样领悟这句话的?
25、为什么说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26、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教师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如何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
第五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现代学校教育: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
2、学制: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的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 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规定。
3、教学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奇妙绝是
其避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4、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5、教学日志:记录下教师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自己的反思和阐释,这是帮助教师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方法。
6、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
7、课程标准: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的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8、整合课程: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9、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现行课程以外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一般包括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三种类型。
10、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11、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
12、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育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13、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14、复式教学: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里,由一个老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5、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心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
16、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17、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学工作者或学校的一线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领域、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专业教育研究者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定位、诊断、制定解决的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行动。
18、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放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
19、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20、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简答题:
1、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2、文化功能
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活化文化,文化选择,文化批判,文化交流、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
3、学校德育的原则
原则——客观真实性、整体系统性、辩证发展性、正面教育性、知行一致、尊重平等
4、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设计者
教师应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 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5、完善的情感智力和品质
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心中要有爱、做自律的榜样、有热心和幽默感、有可信任感
6、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
7、泰勒原理的内容
确定教育目的
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8、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2)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以教材为主的间接知识。
(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功能。
(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也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德精神;同时,教师的品德言行,对学生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9、学生的总体性综合表现
(1)、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2)、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3)、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
10、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特点
(1)、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是一种“目的——手段”范式的教学理论研究。
(2)、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形成了“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接受”的教学过程观,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观和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观。
(3)这是一种以教师为重心的教学理论。
11、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3)、坚持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从评课的角度来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理念:促使人上进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3)教学活动:丰富多样
(4)教学素质:教学态度、方法、语言、板书、学科专业技能、教学组织、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等充满生命活力
(5)教学效果: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使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3、评课的标准
(1)、教学态度
(2)、教学方法
(3)、教学组织安排
(4)、教学语言
(5)、课堂板书
(6)、教态(7)、学科专业技能
(8)、应变能力
(9)、教学媒体(10)、教学设计
14、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2)、学生的概括水平(3)、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4)、学生的智力水平(5)、定势
15、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1)、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学校人身伤害侵权责任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2)、学校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3)、学校的行为违法(4)、学校行为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5)、学校主观上有过错
16、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1)、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2)、行政方式,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3)、仲裁和调节等方式,主要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
论述题:
1、个体发展功能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现代学校教育的所有职能归根到底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因此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是最为直接和内在的功能。具体来讲,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
第二、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加速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上,即通过教育来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知识、科技文化,抵制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因其传授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高速化的特点,指导或规范人的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目标水平,进而对人的智力、特殊才能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
第三、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增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2、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2)、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3、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1)、教师不经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3)、4、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合作——整合团队智慧; 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5、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重要作用(P51)
(1)、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动态因果联系。
(2)、教师又进行“对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
(3)、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4)、帮助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6、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确立校本教育宗旨,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学。
(2)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建立课程行动研究协作队伍是关键。
(3)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也不例外。
(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体现自身教育宗旨的教育环境,以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积极推进教育革新、勇于追求成功的氛围。(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
7、挖掘课程内容的方式(P83)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3)、创造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6)、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8)、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8、新课改的基本特征
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9、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P92)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2、进一步体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3、进一步实现学科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创新取向;
6、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0、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P125)
1、倡导多元的教学目标;
2、强调整合的课程内容;
3、提倡建构的知识学习;
4、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5、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6、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7、强调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11、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内容(P203)
1、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2、评价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契机;
3、评价来源应该是学生活动;
4、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
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
12、建构主义思想对教学评价的启示(p205)
1、有效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要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
3、有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以及时间、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旨在是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1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的特点
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14、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改革。
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5、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16、中学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中学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负有特殊使命的教师,承担着全面管理班级的重任,其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是:(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4)、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17、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的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设计班集体建设环境 选拔和培养学生班干部 组织班级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