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时间:2019-05-15 03:3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第一篇: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过程与方法

1、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2、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二)信息筛选 听录音朗读,提问:

1、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2、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六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三)能力提升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分析鉴赏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五)合作探究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六)拓展探究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三、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都是美。

《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

四、作业设计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 “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带,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浮藻zǒo 笙箫shēng

(二)信息筛选

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三)能力提升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1)第二节诗 意象:金柳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 明确:比喻。让“金柳”幻化为美丽的新娘,这是绝美的比喻。柳宗元“一树春风万千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细、嫩、柔、软,春风吹来,万千枝条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牵扯着离人的愁绪,弄得人心烦意乱。志摩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让康河畔的金柳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里一定有离情,也体现了诗人唯美的情怀。②“荡漾”换成“浮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换了,情味就变了。“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心泉波动,荡起层层涟漪,写出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那康河畔的艳影,会永存诗人的心间。我们可以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如“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2)第三节诗 意象:青荇

①“油油的”换成“轻快的”,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油油的”,有一种光滑、细腻、随意的感觉。写出水草色浓,青翠碧绿;写出水草态美,美好轻盈。②“招摇”换成“摇摆”“摆动”,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a“招摇”,贬义,如“招摇过市”“招摇撞骗”,张扬外露。诗中却是褒义,写出水草的无拘无束,有一种自在地狂野。诗人想做一条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的爱抚和洗礼。b“招摇”,也有“摆手”“招手”的意思,康河里的水草向诗挥手致意,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③“甘心”有何情味?

明确:心甘情愿的意思。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感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徐志摩至情至性,一生的三大追求是爱、自由与美。“甘心”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3)第四节 意象:天上虹

①“揉碎”这个词用得好吗?是不是有点破坏情调呢?这个词换成“辉映”,可以吗? 明确:a“揉碎”一词,实际上是说天上虹辉映在拜伦潭中,但是浮藻掩映,斑驳陆离,才会形成破碎感,用得很准确。b表面上说虹碎了,实际上是说梦碎了。拜伦潭有诗人最美好的记忆,诗人曾在榆阴下读书、乘凉、遐思。梦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康桥唤醒了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滋润他饥渴的心田。但他唯美的情怀,他浪漫的情致,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张扬。但一别数载,物是人非。“揉碎”这个词里,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无奈,有岁月的沧桑,有生活的艰辛。②“沉淀”一词好在哪里呢?有何情味? 明确:历时久远,经时间岁月的筛选,最终保留下来的,都是最真最美的记忆。“沉淀”一词,写出了梦的永存。梦虽破碎了,但残留于心底的,最终会成为晶莹璀璨的记忆。(4)第五节 意象:星辉

①“漫溯”一词换成“漫游”,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溯,逆流而上,写出了追寻之状,《诗经•蒹葭》中就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船能“载”满星辉吗?“载”字有何妙处? 明确:

“载”字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晶莹澄澈的境界。星辉可载可感,这是人的浪漫。古典诗词就有“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的句子。我们今天说的“你的眼中写满哀愁”“我的心中盛满忧伤”“你的眉宇之间,锁着我的爱恋”,同样也是化抽象为具体,让感情可盛可载。(5)第一节、第七节 意象:云彩

①为什么“悄悄”“轻轻”地“来”“走”?换成“匆匆地”可以吗? 明确:

a.不忍破坏情境,不忍打破这寂静无声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温柔细致的情怀、体贴入微的心境,这种悄无声息恰恰是一种最深刻、最美丽的情感。

b.物是人非、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的愁思。康桥已非昔日的康桥,志摩已不是先前的志摩。亲切中有些许陌生,熟悉中有些放疏远,这种感情又有多么幽微多么难言,这便是志摩的“别”。②不带走“云彩”,有何深义? 明确:

a.连一片云都不带有,不忍惊扰康桥,这是一种温暖细致的情思。

b.感伤、眷恋,还有绝决的情感。康桥于自己,是灵魂,是归宿;但现在却有着那么遥远的距离,一切都无从寻觅,怎不让人怅然若失呢?

(四)分析鉴赏

从形式上看《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试结合诗歌分析鉴赏。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从排列上、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合作探究

1、古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六)拓展探究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①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③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我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 “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三、课堂小结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艺术美,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

四、作业设计

对诗歌美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的课堂毕竟有限。今天的作业是选择你最欣赏的一首诗或一句、几句诗写出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

语文学习资料

诗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2、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二)信息筛选 听录音朗读,提问:

1、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2、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六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

(三)能力提升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分析鉴赏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五)合作探究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六)拓展探究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

(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三、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都是美。

《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

四、作业设计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 “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带,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浮藻zǒo 笙箫shēng

(二)信息筛选

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三)能力提升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

(1)第二节诗 意象:金柳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 明确:比喻。让“金柳”幻化为美丽的新娘,这是绝美的比喻。柳宗元“一树春风万千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细、嫩、柔、软,春风吹来,万千枝条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牵扯着离人的愁绪,弄得人心烦意乱。志摩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让康河畔的金柳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里一定有离情,也体现了诗人唯美的情怀。

②“荡漾”换成“浮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换了,情味就变了。“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心泉波动,荡起层层涟漪,写出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那康河畔的艳影,会永存诗人的心间。我们可以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如“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

(2)第三节诗 意象:青荇

①“油油的”换成“轻快的”,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油油的”,有一种光滑、细腻、随意的感觉。写出水草色浓,青翠碧绿;写出水草态美,美好轻盈。

②“招摇”换成“摇摆”“摆动”,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a“招摇”,贬义,如“招摇过市”“招摇撞骗”,张扬外露。诗中却是褒义,写出水草的无拘无束,有一种自在地狂野。诗人想做一条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的爱抚和洗礼。b“招摇”,也有“摆手”“招手”的意思,康河里的水草向诗挥手致意,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③“甘心”有何情味?

明确:心甘情愿的意思。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感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徐志摩至情至性,一生的三大追求是爱、自由与美。“甘心”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

(3)第四节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意象:天上虹

①“揉碎”这个词用得好吗?是不是有点破坏情调呢?这个词换成“辉映”,可以吗? 明确:a“揉碎”一词,实际上是说天上虹辉映在拜伦潭中,但是浮藻掩映,斑驳陆离,才会形成破碎感,用得很准确。

b表面上说虹碎了,实际上是说梦碎了。拜伦潭有诗人最美好的记忆,诗人曾在榆阴下读书、乘凉、遐思。梦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康桥唤醒了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滋润他饥渴的心田。但他唯美的情怀,他浪漫的情致,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张扬。但一别数载,物是人非。“揉碎”这个词里,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无奈,有岁月的沧桑,有生活的艰辛。

②“沉淀”一词好在哪里呢?有何情味?

明确:历时久远,经时间岁月的筛选,最终保留下来的,都是最真最美的记忆。“沉淀”一词,写出了梦的永存。梦虽破碎了,但残留于心底的,最终会成为晶莹璀璨的记忆。

(4)第五节 意象:星辉

①“漫溯”一词换成“漫游”,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溯,逆流而上,写出了追寻之状,《诗经•蒹葭》中就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船能“载”满星辉吗?“载”字有何妙处? 明确:

“载”字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晶莹澄澈的境界。星辉可载可感,这是人的浪漫。古典诗词就有“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的句子。我们今天说的“你的眼中写满哀愁”“我的心中盛满忧伤”“你的眉宇之间,锁着我的爱恋”,同样也是化抽象为具体,让感情可盛可载。

(5)第一节、第七节 意象:云彩

①为什么“悄悄”“轻轻”地“来”“走”?换成“匆匆地”可以吗? 明确:

A.不忍破坏情境,不忍打破这寂静无声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温柔细致的情怀、体贴入微的心境,这种悄无声息恰恰是一种最深刻、最美丽的情感。

B.物是人非、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的愁思。康桥已非昔日的康桥,志摩已不是先前的志摩。亲切中有些许陌生,熟悉中有些放疏远,这种感情又有多么幽微多么难言,这便是志摩的“别”。

②不带走“云彩”,有何深义? 明确:

A.连一片云都不带有,不忍惊扰康桥,这是一种温暖细致的情思。

B.感伤、眷恋,还有绝决的情感。康桥于自己,是灵魂,是归宿;但现在却有着那么遥远的距离,一切都无从寻觅,怎不让人怅然若失呢?

C.“云彩”,体现了诗人飘逸、浪漫、洒脱的情思,古典诗词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片云天其远,永夜月同孤”的诗句,其实志摩又何尝不是天边那朵飘逸的云呢?

(四)分析鉴赏

从形式上看《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试结合诗歌分析鉴赏。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从排列上、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合作探究

1、古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六)拓展探究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①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

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③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我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 “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三、课堂小结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艺术美,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

四、作业设计

对诗歌美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的课堂毕竟有限。今天的作业是选择你最欣赏的一首诗或一句、几句诗写出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

语文学习资料

第三篇:第一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必修4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学习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宋词的风格流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2.[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3.[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

柳宗元(宋)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词——“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fú)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樯橹()()

一尊还酹江月()同行()

吟啸()

一蓑烟雨()

料峭()

三、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四、填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

,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文学史上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二、诵读《定**》,思考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该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课后检测】

1、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有()A、故作不良计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池鱼思故渊

D、故国神游

3、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4、默写。

(1)乱石穿空。江山如画。

(2)大江东去,浪淘尽。

(3)莫听

,何妨吟啸且徐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答案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激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词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二、诵读《定**》,思考

1)答案: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答案:“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也是双关语,表面上指雨过天晴,实际指春风得意的顺境。5)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课后检测

1、A.× B.√ C.× D.√(A项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C项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

2、C D(A项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项”是“特意”之意。)

3、D(根据这几句诗的上文可知“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所以排除A、B两项;大破曹军,不是诸葛亮协助的,所以排除C项。)

4、(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千古风流人物(3)穿林打叶声(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四篇:2014高中语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高中语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锦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二)过程与方法: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

三.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锦瑟>>

一.导入: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目标展示 三.赏析<<锦瑟>>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感受形象,题为意境(补充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品:拒绝涵咏,品味语言

四.1.作者简介,背景简介2.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

3.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多读)

五.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以小组为单位)

1.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2.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①典故情怀

明确: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②.意境:朦胧,凄怨,迷离③.感情:惆怅,伤感(多读)

3.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

六.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抽背)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八.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①朦胧的意象 ②哀怨的基调 ③凄迷的意境 ④华美的语言 ⑤象征的手法

九.背诵全诗(作业)

马嵬(其二)

一.导语: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败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请看<<马嵬>>

二.作家作品:

三.整体把握

1.请学生自读诗歌,明确感情基调.感情基调:讥讽

2.了解全诗的大意

明确:诗人: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四.合作探究

1.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2.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间”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3.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4.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5.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五.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讽意:①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②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③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①倒叙的方法②措辞的委婉③立意含蓄

六.作业布置

第五篇:《小狗包弟》教案_新人教必修一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小狗包弟

巴金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鲜明的特质与基调。从文学史书中走向我们的课本,在他深刻的自省中,巴金老先生却在一只小狗面前显得不那么“光彩”,下面有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小狗包弟呢?

【板书包弟】初读课文,我们的小主人公给你留下的是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回答出大概的印象后,教师进一步追问,让其举例证明,学生往往会忽视侧面描写,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强调。

正面描写:

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可爱。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可爱、聪明。

侧面描写:

第3自然段写日本女作家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可爱。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有情义、通人性。

一个是敦厚真诚的老人,一个是天真可爱通人性的小狗,养宠物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本诗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包弟和巴金先生的相聚与分离却被打上浓重的时代阴影,我们刚刚说到,巴金老先生在小狗包弟面前显得不那么“光彩”,这个小狗在文中的遭遇是不可分离的。这就回到了预习课文时我给大家提出的问题,巴金先生和包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按照本文叙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分组,依次告诉我:【板书横坐标】

开端(2自然段)── 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 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 一朝痛别。

尾声(10~13自然段)── 真心忏悔。

引子(1自然段)──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最后出现)

下面我们请全班同学按照本文的叙事线索分为四个小组,分小组品读文中作者和包弟的情感发展线索,注意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关键词:第一小组负责文章中的开端:第二小组则负责文章的“发展”,研究“我”和包弟的“七年相处”,第三小组则品读文中“一朝痛别”的部分;第四小组看看巴金老先生是如何“真心忏悔”的。下面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请你们在品读课文的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待会儿可以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陈述。(十分钟后):

学生分组起来分析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初步总结同时播放相应的PPT,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对于以下问题是需要进一步追问和明确的:

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要对小狗的来历做细致的介绍?(为下文小狗的“出身”问题做铺垫);第一部分的情感可概括为“和你在一起”;

第二部分的情感可以概括为“和你在一起”;

第三部分情感概括为“大难临头”,注意:“为什么包弟这么可爱的一只小狗在当时却没有人愿意收养?”明确当时环境的**和情况的特殊;

结局:一朝痛别: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下一位同学回答:轻松、沉重、自责。

⑴ 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⑵ 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⑶ 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自责的表现又是什么?

“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推荐一名成员来为大家朗读文章的第十段,注意读出作者前后的情感变化。(教师适当点评)

尾声:可概括为“没有我的日子里”,作者包含歉意,进行沉痛的自我剖析。(情感线索至此梳理完毕)

在梳理完作者情感线索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与故事的情节发展紧密结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一个坐标轴:

(教师板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是以一个小故事做引,展开正文的叙述。先写了艺术家的狗被打断腿而惨死,作者由这只小狗想到了自己养过的一只小狗,它是那么的活波、可爱,然而也难逃厄运,“包弟”被送上了解剖台。两条狗虽然品种不同,主人不同,品性不同,但是他们的悲惨结局却是相同的。作者正是通过他们不同的经历、相同的结局来告诉人们在那个的特定时期的社会**,人性的扭曲,及对人们的迫害和摧残。连无辜的对人忠诚的小狗也难逃一劫,更何况人呢?再来看我们的情感心电图,大家说,全文感情发生巨大变化的部分是?(文革时期来临,我和包弟一朝痛别)

作家秦牧曾这样描述一段文革期间的见闻,“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在一德路到人民路短短的一段距离内,竟见到八具吊在树上的这样的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并直面故事发生的背景——文革。

播放PPT请同学朗读内容,并观看小短片《蓝风筝》

我希望通过红卫兵震天的呐喊,同学们能多少感受到那个人人自危,动荡不安的年月的荒蛮。以及这种荒蛮对人性的一种扭曲。就像冯骥才先生说过的:

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但是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众所周知,我们所熟悉的另一位老作家老舍,也是文革的受害者之一。1966年夏天,“文革”风暴呼啸而至,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顷刻间陷入一场空前浩劫。8月23日,老舍去北京文联“参加运动”,受到了“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批斗。他们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老舍头上,使老舍遭到了人格上的侮辱。如此不堪忍受的侮辱降临到头上,老舍毫不犹豫,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了死亡。8月24日,老舍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公园投湖自尽。(播放PPT)

在这场浩劫中,巴金先生得以保全性命,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以小狗包弟作为牺牲,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人性中恶的部分,在灵魂的审判台上毕露无疑。在接下来的自白中,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变化真实地体现在了文字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是时间的流逝有没有使巴金老先生的情感得到缓解呢?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最后三段的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录音,然后告诉我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在对学生的回答中,教师要明确:《小狗包弟》的最大意义与其说是在批判,还不如说是在反思,具体的说,是对自身的反思,也是对以作者为代表的整个知识阶层的反思。作者的笔调是沉重的,自我解剖是严厉的,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他仿佛站在灵魂的审判台前,拷问自己、鞭挞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作者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他曾经强忍着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虔诚的接受思想改造。(播放PPT巴金的文革生涯)在造反派手里的大棒之下,“默默忍受、毫不申辩”;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串连者面前,态度“顺从而认真”;在学习《语录》和《讲话》时“态度诚恳,身体力行”。在强大的专政机器下,富有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成为“逆来顺受”的软弱的臣民,直到运动后期,才终于看清这场历史的大骗局。在新时期,当巴金从历史的废墟中站起来回视那段历史时,除了发现历史的丑陋与黑暗之外,更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了自身的弱点:过于听话、过于天真、过于软弱,贪恋生命以至到苟活的地步。当年像摔掉包袱一样将包弟送上了医院的解剖桌,在自己的心上作者却承受了永远也摔不掉的重负。“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的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这发自肺腑的自谴自责,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相对于那些变节者、出卖亲友者、落井下石者、投机取巧者、混水摸鱼者,作者的所作所为实在算不了什么。从表面上看,这种灵魂的拷问已到了苛责的地步,却正指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民族陷入灾难的原因:民族人格,尤其是作为大众精英与代表的知识分子人格的萎顿与贫弱。作者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这笔“心灵的欠债”使作者的心永远在无边的忏悔中“煎熬”。但惟其如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与新生才有希望,整个民族的振兴才有希望。作者的拳拳之心灼然可见。读到这里,我想请各位同学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包弟,你会原谅巴金老先生吗? 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包弟如何想,我们当然无从得知,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尽管相比较那些在文革中做出更残忍更丧尽天良的人,巴金迫于无奈对于小狗包弟的抛弃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巴金老先生自己却不能够原谅自己。于是忏悔和歉疚成了巴金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的主旋律,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然后告诉我,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李存光先生在《巴金传》里曾经这样写道:《随想录》的独特之处,《随想录》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自审,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这里有对生命的尊重,有对反省历史的呼号,有对光辉人性的呼唤。自责,忏悔,实际上就是呼唤人性,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也是从另一方面对这种人性的讴歌和赞美。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巴金老先生被称为是中国的良心。

【播放PPT】

在2003年CCTV为巴金先生授予了“感动中国人物”,从本文的角度来看,大家认为,在颁奖词中必然涉及到哪些关键词呢?(真诚、热情、忧患、良知)

播放PPT

下面我们进入本课的最后总结,(主要是请学生按照刚刚的分组进行讨论和总结,学生可以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畅所欲言,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下面几个方面的启发)

以小见大:

真诚质朴:

巧用对比:

一、两只狗的经历对比

二、狗与人的对比

三、欢乐与悲伤的对比

四、真与伪的对比

“事”“情”结合:

反思精神:《小狗包弟》看似写物,实是写人,是《随想录》中众多“忏悔录”式散文中的佳作,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巧妙的构思、真率强烈的感情,在批判专制时代黑暗与罪恶的同时,反省自身的弱点,是从觉醒了的现代知识分子心灵中流淌出来的诗篇,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度,又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课外拓展:

阅读巴金《怀念萧珊》;

认识你自己:

1.课外小组讨论:从“华沙之跪”看反思精神与人类社会

2.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是否也有伤害到他人甚至动物的“不光彩”时刻,请你以本文为出发,写下属于你自己的“歉意之信”

板书设计:

下载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5.柳永词两首)

    5 柳永词两首 从容说课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以先行者角色开启了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柳永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学习宋词从他的两首传世佳作《望海潮》《雨霖铃》开始,最合适......

    新人教必修4_示范教案(7.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恨。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

    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学设计 胶州八中 迟清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 3.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4.......

    《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准确领悟诗歌所表现的感人 至深的亲情。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3、学习和借鉴两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

    《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道德、情感、价......

    《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独立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体式格局。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

    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2课 诗两首(新人教必修1)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2课 诗两首 一、整体把握 《雨巷》 1.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