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安警务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公安警务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为了更好的推动公安警务专业学生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保安人才,使其成为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结合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
全部课程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训练两大科目。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保安礼仪、救护知识。
军事技能训练内容包括:队列、防卫术、交通指挥手势、勤务技能、消防技能、救护技能。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1、保安人员培训应以保安理论知识、军事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员全面熟知保安理论知识及军事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操作与运用,并基本掌握现场保护及处理知识。
2、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而予以不同的内容,使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养成具有本职业特点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3、军事技能训练以队列、擒拿格斗及交通指挥手势为主要内容,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擒敌技术同不法分子做坚决斗争,保护国家财产以及自身安全。交通手势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出入及停放在执勤区域内的车辆能够运用正确的手势进行指挥、疏导,防止交通堵塞及事故的发生。
(二)教学要求
1、保安理论教学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知保安工作性质、地位、任务、及工作职责权限,同时全面掌握保安专业知识以及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及一般情况处置的原则和方法。
2、军事训练
队列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军姿,严整的军容,协调一致的动作,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强壮的体魄,使学生在今后的执勤任务中能有效地防卫和制服违法犯罪分子,达到克敌制胜目的。
3、消防知识及消防器材的使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知掌握消防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意义,熟知各种防火 的措施和消防器材设施的操作及使用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燃,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现场救护
通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军事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讲解每个动作的方法要领,亲自做好示范,使学生能够充分领会,防止摔伤、扭伤等安全事故发生。
2、理论教学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案例分层次进行讲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听的懂、记的牢、理解透、会运用。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表
(一)教学内容
1、保安业务理论知识内容:(1)保安门卫服务;(2)保安守护服务;(3)保安巡逻服务;(4)现场保护知识;(5)各种特殊行业保安服务;(6)保安技术防范设备;
2、消防知识及器材使用共五章十五节 主要包括:(1)保安消防业务概述;(2)燃烧与灭火原理;(3)火灾常识;(4)火灾预防;(5)消防器材与操作使用方法。
3、军事技能训练
队列、格斗拳、交通指挥手势、防卫技术、消防技能、勤务操作、救护技能。
4、职业道德
根据保安工作的特点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授课。
(二)教学分配表
保安专业培训时间为3年,在校2年,在校外实习一年,为全封闭军事化管理,课时安排理论为852课时实习为一年;
1、军事训练: 480课时
2、保安理论: 238课时
3、消防知识: 54课时
5、职业道德: 80课时
6、实习: 一 年
五、教学建议
保安培训以军事项目的训练为主要内容,始终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原则,使学生尽快从一名普通群众转化为一名政治可靠、业务熟练、技能过硬的专业保安人员,保安理论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 作性,务必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其今后的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保安专业教学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保安专业教学方案:
保安人员作为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在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2003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大力发展保安服务业,加强保安队伍建设”,要“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全社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安人员数量、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2004年,我国保安从业人员已达70余万人,警察与保安的比例约为3∶1;而按照发达国家警察与保安1∶3的比例来推算,我国如果达到警察与保安比例相当,也还需要增加近100万保安人员,其中大部分应为中初级保安基层管理人员和保安员。因此,中职保安专业还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现代保安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深圳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有100名员工的保安公司。中职保安专业创办于1993年左右。学校类型主要是全日制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校等,以各省市人民警察学校和警官学校为主,也有一些职业高中。由于以前没有开办该类专业的经验可供借鉴,各地区或各学校的保安专业教学计划各不相同,使用的教材也是借用相关专业的,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有能力的学校自编了一些校本教材,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中职保安专业的教材相继出版。
目前,中职保安专业教学需要进一步规范,教材需要更新和提高。这是因为:(1)据中国保安协会的调查,达到保安业务较高岗位要求的中职毕业生仅占从业人员的1.5%,保安业中级及以上从业人员缺口较大,急需培养。(2)近年来,与保安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新较快;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生源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中职保安专业的教学计划有待调整和规范,对教学形式和教材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吸取了一些保安专业办得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的经验,制订出专业教学方案,并出版了一套中等职业教育保安专业教材,对中职保安专业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鉴于保安业的迅猛发展和中职学校保安专业教学教材建设的滞后,2003年底,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山东、山西、河南、福建、天津、江苏、湖北、江西等省市开办保安专业的相关学校,联合行业人员,对保安专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认真分析了中职保安专业面临的问题,研讨了新形势下中职保安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原教材的不足,计划2005—2006年对中职保安专业教材进行更新。
二、中职保安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保安服务公司是在公安机关领导和管理下的服务性企业,是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的社会治安防范组织,是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保安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应根据保安业的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的办学道路;以能力为本位,通过综合和具体的技能教学模块,帮助学习者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1.以人文素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用科学的防卫观和执法辅助者的职业定位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保安职业的规范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其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正义感,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2.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保安业的岗位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关注本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听取并吸收业内人士对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意见,根据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3.适应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关注新颁布的行业法律法规和最新保安技术,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结合行业发展的潜在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将保安及相关领域的新政策、新法规、新技术融入教材,强调实训教学和情景教学,体现保安职业教育的特点。
4.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需求的灵活性
根据各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知识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知识能力通用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结合学分制管理制度,以满足 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职业教育担当着学历教育和培训的双重任务,随着学分制的推广和办学体制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应职业技术院校的学历教育,而且要适应在职人员更新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需要。
三、中职保安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核心课程设置 专业名称:保安专业
修业年限:3年
培训对象:初中毕业生
培养目标: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保安公司,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律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保安劳务服务和保安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能力的中初级保安服务、管理人员。
本专业应突出以下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1.具有学好本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2.熟练掌握保安法律法规知识。
3.具有巡逻、守卫、押运、防盗防火,大型活动的人流、交通疏导知识及技能,能够协助公安机关维护服务区域的社会治安秩序。4.具有保安设备器材的设计、安装、维修知识和技能。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礼仪修养。
就业方向 区县级保安服务公司从事守护、押运、大型活动保卫等的保安员,企事业单位保安部门管理人员等。保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保安概论:保安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本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保安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保安业的服务范畴和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操守,提高学生从业以后的职业忠诚度。
法律基础:包括基本法理知识,宪法、刑法、刑诉法、民法、民诉法、经济法等保安工作将涉及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治安管理法规等,使学生具有正确判断所发生事物的性质、并能够正确处理的能力。
保安员人文素养:包括保安工作所要求的言行举止、礼貌礼仪、民风民俗等人文知识,以及保安调查实务等实用写作知识。
保安防卫技能:包括队列、体能训练、搏击技术、制敌技术、车辆驾驶、救护技术、消防技术等。
保安安全防范技术:包括无线电基础知识、防盗仪器仪表及操作、监控仪器仪表及操作、防火仪器仪表及操作、安全防护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安全检查技术及仪器设备的简单操作等。
保安预防犯罪技术:包括概述,预防犯罪策略,保安观察与犯罪识别、擒获,保安防范犯罪技术(防范盗窃、防范诈骗、防范抢劫抢夺、防范强奸、防范杀人伤害等),保安职务犯罪预防等。
社区保安:包括社区保安的特点、社区治安管理、社区要害保卫、社区消防保安、社区交通保安、公共场所保安、社区紧急事件的处置、社区保安管理等。
公安警务专业 2012年11月11日
第二篇:公安警务
0引言
孟建柱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在当前信息流与人流、物流、资金流高度融合和社会高度开放透明的情况下,要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注重群众的需求和感受,在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上下功夫。在不影响侦查破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公开警务信息,提高警务透明度,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推进依法行政。
1警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警务信息是各级警察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与人员在其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获得或拥有的信息。警务信息公开则是各级警察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与人员行使国家法定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警务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公开的制度。
警务信息公开的内容除了治安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决策和执行过程及结果,如对户籍进行管理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还包括刑事执法的相关内容,如治安形势、犯罪规律、犯罪率、犯罪多发地、重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情况等内容。当前的形势下,警务信息公开的意义在于:
(1)警务信息公开制度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步的体现
在政府诸多行政组织中,警察组织与公众的生活有着极为频繁的接触和联系,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警务信息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府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警察工作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层神秘色彩导致警察组织脱离群众,弱化了警民关系,并成为腐败的保护色,束缚了警察组织社会职能的实现,违背了警察工作的宗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信息量日益膨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公众自身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警察掌握的社会治安状况和所涉及的公共信息越来越为社会公众所关注,警察组织试图垄断信息已经不再可能,警务信息公开成为必然选择。
(2)现实公安工作的需要
公安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其行为内容必然具有行政性,如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危险物品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户籍管理等,治安行政管理方面的警务信息应当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众公开。警务信息公开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刑事司法行为,即公安机关在侦查、诉讼、执行过程中依法行使刑事职权的行为。为了稳、准、狠、快地打击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其前提自然是让人民群众了解有关信息,否则,依靠群众的原则就成了空话。
警务信息公开一方面是为了有利于公民行使知情权,了解更多的治安信息,同时为公安机关自身的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是为了将公安工作的相关领域置于阳光之下,增大透明度,让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并在需要的时候借助监督行政的权利进行救济,通过行政诉讼活动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2警务信息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的行政公开意识逐渐增强,各地公安机关也逐步推行了公开办事制度、办事手续、执法依据、行政决定等警务信息公开实践。这些实践,无疑使公安机关主动公开的信息的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多,推动了公安机关运作透明度的提高,公众也从中得到很多的方便和实惠。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警务信息公开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1)信息不透明或者公开不够及时,造成突发事件事态扩大
例如湖北石首事件,湖北石首市一名青年厨师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所引发的当地动荡的局面让人不安。其原因是一起非正常死亡案,面对诸多疑间,警方的解释未能成功说服死者家属和公众。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及公安机关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由于对网络传播规律认识不够,对网民回应不足、不及时、不充分,结果导致“小问题引发大热点”,最终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
(2)信息不够全面准确引发信任危机
杭州大学生胡斌闹市快速驾车撞死了青年谭卓,交警开发布会时引用肇事者本人和其朋友的说法,引发网络愤怒狂潮。湖北的邓玉娇事件中,警方关于案情的最初情况通报被网民说成是被刺官员的律师。这些由于办案过程中业务单位在执法活动中存在瑕疵,致使面对媒体有口难言,是公安信息公开过程中遭遇的又一困境。未经通盘考虑及科学论证的仓促之中作出的结论,造成民众对警方的不信任,对于公安机关能否公正执法进行质疑。公务员之家
(3)信息公开的方式不足造成泄密
在众多的警匪片中以及媒体案件信息报道中,描写一些犯罪人实施作案和警方侦破该案的具体情节,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暴露了犯罪人实施犯罪的方法及我们的侦查手段。媒体报道案件是一把双刃剑,这是由案件事实内涵的复杂性,报道之后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相交织的特殊性决定的。媒体报道案件,弄不好会暴露侦查手段,并造成教唆犯罪的恶劣的社会影响。
(4)信息渠道不畅通,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与民众的信息交流不充分,信息服务民生项目少
通过对因特转自:http://网上公安机关的网站进行调查,目前网上面向大众服务的市局一级的网站多有建立,可分局一级的网站以及派出所这类基层办事机构的网站建立的不多,老百姓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熟悉具体办事程序。也不能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和帮助。同时这几年公安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公安机关拥有了大量的信息,但目前这些信息由于担心泄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考虑,只限于公安机关内部使用,在服务民生方面提供的信息却是很少,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我们在警务信息公开过程中缺乏经验,需要在信息公开上加大力度,应多思考和实践,改进目前的不足。
3.警务信息公开的对策
(1)必须健全法律,依法办事
2008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中国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法律,同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规定还分散在其他法律、法规之中。如(档案法》所调整的档案,涉及许多政府信息的管理与公开;(保守国家秘密法》所规定的国家秘密,涉及许多政府信息的定密、保密与解密;《反不正当竞争法》涉及“商业秘密”的保护;《统计法)则涉及到政府统计资料的管理与公布问题。警务信息公开必须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公开,解决好公开与保密之间界限的划分问题,也就是如何区分国家秘密和公开信息、如何协调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2)设置独立、权威、专门的警务信息公开组织机构
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均已出台新闻发言人制度,成立了新闻发言人办公室,构建公安对外信息公开的核心职能部门已经明确。但是不能简单地把信息公开工作定义为对外宣传这一方面,究竟公开哪些信息,何时公开,如何公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直接影响到公安工作整体效能的发挥和公安机关的形象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应该通过设置专门机构,配置素质较高的专门的警务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公开研判工作和具体实施工作,并使之进人各级公安机关的高级决策层,发挥重要的参谋和咨询作用,成为决策者智囊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快警务信息公开的规范化、科学化、常规化进程
建立一套信息公开制度,使每个民警在有关处理信息公开的时候能够按章操作,讲究策略和方法。①促进基层民警规范执法。这是一切公安工作的基础,也是警务信息公开制度能够执行的保证。②提升应对技巧,教授广大民警执法艺术、公关技巧,使其能够从容接受媒体监督。③开展专项教育,使民警了解信息公开制度的程序,配合相关单位开展工作,保证信息发布的及时和准确。
(4)加快警务信息公开设施建设,多渠道实现警务信息公开,服务民生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信息公开不仅是方便公安机关自身工作的需要,更体现了服务民生的工作目标。传统的警务信息公开所借助的媒介主要是报纸、杂志、文件、规章、公报、广播、电视、广告等,它们各有优势,也有不足,主要是无法实现与民众的互动,切实了解民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在信息社会,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便利的新中介和新途径;电子警务,为警务公开奠定了技术基础,因此要加强电子警务建设,确保国家和公安机关制定的各种治安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警务决策、大案要案的侦破、审判机关的判决、社会治安状况、违法犯罪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等公众关心的信息,能够通过警务信息网络,在第一时间到达公众手中。公安机关要把上网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热点作为调查研究的新途径,作为制定政策、决策部署的重要依据,作为关注民生、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要以更强的政治敏锐性、更扎实的工作作风,把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4结语
我国公安机关的实践已经证明,警务信息公开不仅是改变观念就可以实现的,而是涉及到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验技巧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工作总结经验,并在相关问题上进行理论研究将是警务公开工作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关于警务信息的公开分析探究论文
摘要警务信息公开是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要完全做到警务公开,需要从健全法律、设置组织机构、加快进程及服务民„„
蔡元培思想对于的思想政治的影响论文
[摘要]蔡元培的社会道德思想逻辑严谨,自成体系,公义、公德、公礼作为主要内容,以自由、平等、亲爱为核心精神,并以社会有机体论和天赋人权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改造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近„„
我国村民自治影响与完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实施村民自治是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作者在对村民自治政治民主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还有赖于国家民主的发展、农„„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的诚信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现象,剖„„
参考资料: http://
第三篇: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数控专业课程改革说明
随着数控技术的日益普及,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近年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职教观念,把职教作为产业,依托市域经济、面向社会需为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胜任数控技术应用与操作的初、中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在原有机电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开发新课程体系与课程
1.调研市场,准确定位
目前,数控人才的市场需求有三个层面:“蓝领层”、“灰领层”和“金领层”。我校面向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专业定位在培养“蓝领层”上,所毕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控理论基础,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并且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初、中级证书。为了实施培养目标,本专业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组成的“数控专业建设改革指导委员会”,经常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论证,加快专业建设,与市场保持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开发新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校多次修订相关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以行动为导向,建立了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理实一体化的原则,下调
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训练的项目,使之更贴近企业,提升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理论上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把培养数控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3.突出技能,优化课程设置
在专业教学上,以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设置,实行科学的课程整合,突出操作技能的专业实训。把现行的《机械基础》、《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综合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门课程,并配套设置钳工技术训练、零件测绘训练、车铣技术训练等相关实践性教学模块,避免不同学科的重复教学;把《电工基础》、《电子线路》、《液压与气动》、《PLC编程技术》等课程综合成《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一门课,并配以相关技能训练;把《数控加工工艺》中的数控刀具、工装夹具等内容并入实训操作中,不再安排理论课时,提高了技能训练的实效。
二、构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1.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首先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脱节的局面,直接将教学场所搬到实训室,课程内容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与技术服务于一体。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使每一课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次整合设备设施,在技能
训练方面,对数控实训室进行了改造,增设模拟编程教室,安装了数控仿真软件,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了材料的浪费等现象。
2.实施项目教学法
在专业教学中,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状况。比如在数控车削技能训练课中,为了学习圆弧的车削加工,我们以标志性建筑为项目,学生看到的不再是教材上圆弧加工的内容,而是标志性建筑上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少了书本知识的单调和乏味,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3.实行模块化教学法
我们开发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都是模块化的教材。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模块,对每一个模块,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任务后,各小组从熟悉图纸开始,确定加工工艺、编写程序、输入系统、模拟切削,每小组完成后,进行讨论,接着由各小组长分别介绍本组的加工方法,然后全班同学评选哪一小组工艺最合理,编程最简单,切削最经济。老师最后再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通过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使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相应地教学评价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
顺应时代,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具体化,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职业道德规范和通用职业能力,从工作质量、专业知识、培训态度、文明生产、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演示、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以及采取单科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2.健全专业建设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建设管理人员、明确职能、落实责任、提高效率;二是健全专业建设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课程开发、评价、管理以及常规管理等规章制度,对专业建设实施监控、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为数控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
我校在数控专业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真正实现与市场零距离对接,建立起独特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岗位需求适用型数控人才,我专业结合《数控专业建设规划》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进行了整合。
四、课程改革保障措施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拥有十三个专业,学生5300多人,教职员工近300名。数控技术专业是我校的第一新兴专业,有的教师有多年在数控制造和加工企业工作的经历,有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的实践经验,有较
强的教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学校现有4个数控加工车间,为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入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钢铁迁安、中等城市的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人才的需求,为我校数控加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宽的舞台。
学校与我市各大钢铁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校企联合办学已经起步,对于课程改革,学校与有关企业都有共识,企业将为我专业学生实习和课程改革提供场地和设备,为我校专业教师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些都为本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
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宁文军
副组长:包艳青 杨翠华
成员:吴晓娜 高习明 王艳莲 张志新 李常利 雷芳 杨相国 王福
第四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机械组杜希军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1、生源质量、职业教育新特点和培养目标
学生基本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传统课堂教授方式中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过程应该是“尊重差异、弘扬个性、因材施教和兴趣培养”的过程,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过程。从素质教育来讲,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外还需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
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沟通协作能力、识图制图能力、加工工艺分析能力、加工操作能力、测量技能和设备维护保养等技能,成为初、中级或高级数控加工技术工人,所有课程的教学组织都需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2、行业企业调研对数控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更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里原始的、简单的数控设备已在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的是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新型的现代化加工企业,而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 既有适应时代特点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现代型的数控技术加工人才。
3、充分利用设备,发挥学校资源优势
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流程是: “传统工艺工装→传统制造(车、钳工、焊)→数控设备→数控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它是一条龙模式的能力培养
体系,学校投入了10多万的新设备,即一台数控车床、一台数控铣床、四台普通车床,一台牛头刨床等实习设备,原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充分发挥新设备作用,为了充分有效地研究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有必要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挖掘潜力。
二、课程内容模块化改革计划和安排
1.主线:在整个课改过程中,以培养数控行业工程第一线所需的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主线,把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
2.体系:是指方案中分别构建了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体系。
3.循环:是指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三次螺旋式产学结合循环。
第一二学期:基本文化知识及机械加工基本知识;
第三四学期:机械加工基本知识及数控加工知识;
第五学期:数控操作技能及技能鉴定。
三次循环体现了三个层次和三个飞跃,专业教育做到了三年不断线。安排上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内容上从基础到专业,技能培训上从传统到先进。
4.模块:是指理论教学体系下的六个课程模块,六个模块强调内在联系,横向分工合作,纵向衔接贯通,适当压缩了繁、偏、难理论课时数,适度增加实用知识。
人文社科模块:《数学》《英语》《语文》《政治》《物理》《体育》《创新教育》《就业指导》;
机械常识模块:《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计算机辅助
设计》;
专业基础知识模块:《机械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英语》《电工学》;
机械加工基本技能训练模块:《钳工工艺学》、《焊工工艺学》、《钳工技能训练》、《焊接加工技能训练》;
普通车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块:《机械加工基础》、《车工工艺学》、《普通机床加工技能训练》;
数控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块《数控机床加工工艺》、《数控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仿真操作技能训练》及数控机床操作技能鉴定。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教学过程
教师需按照备、讲、练、答、考五个基本环节,完成讲解——示范——模拟——练习——考核——总结等五个工作流程。
2、改革考试方法、考试内容和评分方法
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要改变以课程终极考试成绩作为学科成绩的传统做法,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强化过程考核。
根据课程的不同,可以把过去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开卷结合。同时对部分课程实行教考分离,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成绩的评估方面都要占一定的比例。
例如:部分由理论教学和训练项目共同组成的核心课程,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
课程考核成绩=平时实训项目(20%)+模块结束实操考核测验(40%)+平时学习表现与作业(20%)+平时针对各相关知识点笔试闭卷考试成绩(20%)。
3、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组织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来引导来服务,师生间、学生间增加尽可能多的互动情节。
运用教师导学(启发、诱导和讨论)、学生自学、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学生归纳、教师师总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4、以就业为导向
即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应知、应会和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为了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5、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即学生将来要做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在专业教学中,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充实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
教师是现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训室交由任课教师管理,在保证安全有序的情况下达到教与练的紧密连接。
6、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核心课程由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组成,彻底改变理论、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能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方
法的实施,又可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操作平台。
7、“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我们对数控专业有关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删,如:减少了普通车床技能操作课时,精简操作模块增加综合件练习,使学生掌握车削基本工艺为数控车削加工奠定基础,适应数控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07〕5号)精神,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由创办时的初级阶段逐渐进入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必须更加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走向,并以此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教育观念、教育管理以及途径、方法等。同时,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调整都非常快,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更为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多方向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再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成人高校、高职等多条途径的开拓,为学生享受更高更好的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移化要求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给我们启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满足于社会科技进步及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才能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由于现行的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实践与理论相驳离和教学模式落后的状况,为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和镇江市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改革课程结构、内容、形式,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构建”三以一化”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的课程体系。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和《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精神,积极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方向、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树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及创新力为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
1、紧紧围绕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研制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不断优化“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实验期内制订、完善核心课程标准。
2、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更新学生的就业思想及观念,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3、加强专业课程的整合,努力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与生产实际相一致的模块化课程,并力争编好主干课程校本教材。
4、实行灵活机动的教学制度,根据课程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大力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
5、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课课时的比例,使安排更加趋于合理有效。加大实习投入,增加操作技能训练时间,确保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6、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7、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
四、主要内容及措施
1.改革教学模式
实行灵活机动的教学制度,根据课程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现场教学,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大力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实践教学不断线。同时,在专业教学内容上,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要求,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组织教学,而理论教学则以“必须,够用”为度,删繁就简,确保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2.突出实践教学
(1)精心安排实践内容:根据教学计划及岗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教学的实验、实践内容,既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训练其动脑、动手能力。
(2)科学安排实践项目:根据实验内容,合理科学安排实验项目,课程改革中提出项目化教学的革新,因此,在实践课中,将实验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子项目,通过子项目的完成,进而能够汇总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3)强化综合实践训练:实践的最终目的还是能够适应岗位技能要求,因此,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要强化综合实践训练,例如对于网站设计制作岗位来说,不仅仅是学习单一的网站制作软件,同时还要能够掌握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相关软件的应用,在教学计划中,对于这样的三样软件都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但是,在对学生的要求中,我们提出学生能够实现软件的综合应用,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能够训练综合实践,如在软件工作室参与学校网站的设计制作、制作班级网站比赛、参加省市学生技能大赛,激励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很好的铺垫。
3.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鼓励支持教师攻读研究生、取得双学历和取得技师、高级技师等更高的职业资格证书。
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邀请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及相关企业的专家来校讲座,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委派教师到企业实训和参加实践工作,鼓励、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
鼓励教师参与实验室、实训室建设;要求教师多参与学校科研项目,以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定期选派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提倡教师参与企业调研与课程开发工作。
进一步完善岗位、薪酬、业绩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创出业绩,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实行低职高聘、优先培养、给予奖励和校内补贴。
4.校本教材建设
校本教材是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教材设计按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基本原则,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紧跟近期先进制造技术和数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舍弃一些繁锁的计算过程和一些过时的、岗位实用性较低的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性强的内容,整合相近内容。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教材内容按不同要求进行编排,以体现系统性和先进性。
5.教学手段优化
媒体与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专业就其专业性质来说,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媒体,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光是简单运用电脑,更要开发好新颖、实用、趣味的教学软件,使教学直观、形象,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1)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与评价
好的评价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生学习的风气,促进教学。为了寻找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检测与评价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才能既反映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又对学生形成激励。
(1)加强项目测试,理论考核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在分数的权重上6:4。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要求中,加强实践项目的考核,从而让学生自觉参与、自觉完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的综合性大作业。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岗位技能相结合,完成综合性项目,作为总结性评价。
(3)在评价上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与学生、老师评价相结合。如在进行某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将其划分为多个子项目安排到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某个子项目完成情况通过自评、互评及老师评价的方式结合起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实施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可以鉴别教师工作质量的优劣高低,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科学地对每个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为改进教学工作、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从而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包括受教育者、教学督导者和教学管理者三部分。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来自学生的评价占主要地位。根据评价主体角色的差异,评价各有侧重。根据评价内容的重要程度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对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值。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和系部共同组织。由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评价小组,负责和组织本课改实验点评价工作的实施。
五、工作程序
1.实验准备(2007年7月——2008年8月)
(1)建立实验领导机构,成立课改实验工作班子
(2)组建课程改革的师资队伍
(3)确定课改实验班级
(4)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部分核心课程标准
(5)制定课程设置方案
(6)组织教师学习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2.实施阶段(2008年底——2013年底)
(1)对08级五年制新生班级全面开展试行。严格执行新的课程方案,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尤其是实践环节。
(2)对教学现状和学生基础进行摸底调查,作好原始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提高实验的信度和效度,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3)完善导师制,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并指导学生逐步实现规划。
(4)加大教育科研的力度。用科研课程实验的方式带动整个课改实验,坚持以研促改,以改促教,研、改、教三位一体,相互促进。
(5)研究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开发,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激励机制,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6)调查、测试、记录、反映实验情况,抓好 “写教后记”工作,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写出实验分析报告,及时推广成功经验,适时调整实践过程。
(7)探索和建立适应新课程有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和旨在促进师生不断发展,提高评价体系,开展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改革成果的评价。
3.测评总结(2008年底——2013年底)
(1)对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性测评,整理相关资料,写出分析报告和修订新教材,完善发展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性意见。
(2)对研究结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写出专题实验总结和研究报告。
(3)物化课程改革实验研究成果,收集整理课改的论文、范例、课件、录相、专题总结,典型教案等。
(4)经验推广,运用课程改革实验中形成的评价标准评价教与学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课改实验成果和经验向非实验年级和学科幅射,加快教学改革进程,提高整体效益。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组 长:杨 新(校长)林雨生(职社处副处长)
副组长:仲梅娟(副校长)吴巍(副校长)
主持:许大宏(市学科带头人)胡娟(计算机教研室主任)
组员:参与课改试验工作的骨干教师
2.科研保障
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教研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形成专、兼职业教育教研和科研人员相结合的课程改革研究团队。教研室集中力量,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开展以课程开发为重点的教研活动。
3.制度保障
实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汇报分析制度,教师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制度和定期交流、检查、评比制度。对课程改革实验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业务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对取得的成效加以推广。
4.经费保障
设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人员培训以及课程开发等工作。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