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综合与实践》教案
第5节 综合与实践
总计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提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3、通过开展一些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标准(2011版)》提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重视数学应用,才能使数学学习富有生命力。教材安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通过创设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通过实际调查、实践探索,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材一共安排了四个主题鲜明的“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依次是“绿色出行”、“北京五日游”、“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有趣的平衡”。综合应用,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的活动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等全面综合。通过实际调查、动手实践、开展研究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新增了“绿色出行”“北京五日游”两个实践应用,删减了“设计运动场”的内容。旨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沿用的两个内容“有趣的平衡”“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改动不是很大,教材在学习“有趣的平衡”后设置了一块“生活中的数学”,通过跷跷板的例子介绍了杠杆原理。
二、教材内容分析 活动一:绿色出行
通过“绿色出行”这一主题活动,使学生通过了解资料信息、从数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材呈现了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变化及北京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等数据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不断增长的机动车数量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应该尽量采用“绿色出行”的方式。该部分统计资料信息很丰富,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和处理信息,充分挖掘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体会到北京市民“绿色出行”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教材还提供了小明一家出行的信息,可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基本情况,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为后面解决第2、3个问题做好铺垫。
第1题,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从量化的角度刻画了汽车尾气污染的严重性。要求一辆汽车一年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数据,也可根据自己在当地调查到的数据。由于这些数都是平均数,因此,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求精确计算。例如,可把2011年底全国轿车保有量看作5000万辆,大致估算就可以了。
第2题,根据前面的信息先计算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路程为15 km,他一年仅上下班行驶的路程为7350 km,小车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176 kg。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三种出行方式各有什么利弊。
第3题,先计算出小明的妈妈从家到单位的路程也是15 km。通过比较三种出行方式,可以看出小明爸爸开车上班既费时又不环保。而小明每天步行上下学,是最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
第4题,应突出实践性。教学时,要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及爸爸、妈妈每天出行使用的交通方式。可先设计一张调查表,再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的调查活动。在每个人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再把数据汇总,看看全班的家庭采用的出行方式是否够环保,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把“绿色出行”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去。
教师可通过“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绿色出行的好处,增强环保观念。同时,还介绍了同比和环比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含义。
活动二:北京五日游
安排这一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调查、收集信息、设计方案等活动,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通过帮助小明设计一家三口参加“北京五日游”的行程计划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设计行程表、调查收集有关信息、分析信息、填写行程表等环节开展实践活动,完成整个行程的设计。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方案之前,应组织学生讨论这五天怎样安排,怎样设计行程表,怎样的行程比较节省经费等问题。可安排学生在课后调查与“北京五日游”相关的信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游览项目、乘坐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和费用、住宿费用等。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加以整理、分析,形成所需费用的粗略估算。引导学生对所设计的旅游计划进行展示、比较和交流,可以与教材中小明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和他人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设计出类似的旅游方案。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询有关信息,再利用这些信息设计出合理的出游方案。教师还可以再课堂上展示当地旅行社提供的旅游计划,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了解不同出游方式所需费用的情况,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活动三: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选取实际生活中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材首先呈现了不同面值的一些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有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同时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做好铺垫。接着出示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不同质量的信函邮资标准不同,寄往本埠和外埠的邮资也不同。同时通过邮资的变化规律,感受分段函数的思想。
在学生掌握了确定信函邮资方法的基础上,教材接着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首先确定信函处于不同质量范围内应付的邮资,再根据这些邮资数值寻找满足条件的邮票组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有趣的平衡
旨在探索“杠杆原理”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体现了数学与物理学科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材在第一幅图中,介绍了如何制作本活动所需的实验用具(简单杠杆)。通过让学生提起拴竹竿的绳子,强调制作的简易杠杆要保持平衡。第二幅图展现了特殊条件下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规律: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持平衡。第三幅图,让学生探究当左右塑料袋离中心距离不相等时,两个塑料袋里的棋子数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验,会发现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要使竹竿保持平衡,必须使“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由此体会杠杆原理。教材最后一幅图呈现了应用规律进行探究活动的情境。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竹竿平衡的规律,就很容易想到:只要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12,竹竿就会保持平衡。为增加可信度,教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然后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最后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保持不变时,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教材最后编排的“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开展综合与实践的应用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要突出活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2、重视在“综合与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4、用4课时教学。
第1课时《绿色出行》
§1.综合与实践——绿色出行
总复习
复习内容:绿色出行(教材P105——106页内容)。复习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与环保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二氧化碳放量的计算等。
2、通过交通出行方式有关数学问题研究,理解绿色出行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习重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及绿色出行所占百分比的计算方法。复习难点:如何从繁多的信息中选取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复习过程:
一、依标导学,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出示课本105页的主题图。这是北京交通的一个图画,你想说什么?师:对在私家车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么多汽车对环境产生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减少这样的影响。
2、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3、自学提示
(1)阅读105页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2)阅读第二自然段: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3)阅读第1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4、学生自主学习
二、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二)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活动。学生汇报,老师逐一指导解答。
1、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路程:20×(45÷60)=15(千米)妈妈上班距离家的路程:30×(30÷60)=15(千米)小明家离学校的路程:50×15=750(米)2、160×15000=2400000(克)=2400(㎏)=2.4(吨)2.4×49620000≈2.4×50000000=120000000(吨)
三、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一)达标练习
1、完成P106第2、3、4题。第2题。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板书: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第3题: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
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第4题:能步行的就不行,还能锻炼身体;不能步行尽量选乘公交地铁或集中带客的车。
2、阅读106页的“你知道吗?”了解“绿色通行”和“同比和环比”的概念。
(二)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还有什么疑问?
第2课时《北京五日游》
§2.综合与实践——北京五日游
总复习
复习内容:北京五日游(教材P107——108页内容)。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游览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能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方案和策略。
2、在对比、剖析、察看和思维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立异意识和实践本领,培养学生擅长多角度思索题目的意识和决策本领。复习重点:如何计划安排最省钱。复习难点:理解合理消费与节约间的关系。复习过程:
一、依标导学,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快放暑假了,小明期待与爸妈参加“北京五日游”。爸爸和妈妈把这个旅游计划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小明。同学们,你能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吗?
2、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3、自学提示(阅读107页)
(1)要研究出一份合理的方案,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应遵循什么原则?(2)用什么方法查询确定要游览的项目和调查各种项目的费用?
4、学生自主学习
二、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分发“北京五日游”计划表给每个小组,分组讨论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初步制订包括各项费用的预算工作、日程安排、必备行李等内容的计划
(二)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组织活动
1、根据学生汇报概括各项所需费用主要包括行、住、食、游、购等五个项目,并展开讨论。
2、质疑
(1)如果你去买票,你会怎么买?(2)旅馆的选择
最佳方案:从地图中观察得知,火车站在崇文区,离天安门、故宫、天坛都不远,而且交通便捷,商业发达,可在附近选择。
(3)出门在外,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什么?(4)安排具体旅游线路。
(5)估计一下购物的地点和内容及花费
(6)还有其他准备工作吗?(出发时间、必备行李、旅途安全等)
3、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完成课本107的表格
4、方案交流
5、制作预算费用。
交通 住宿 餐饮 市内交通 景点门票 其他 合计
6、阅读108页小明设计的旅游计划,把自己设计的旅游计划与小明的进行比较,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与同学们分享的?
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3.综合与实践——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总复习
复习内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材P109——110页内容 复习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2、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复习重点: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复习难点: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教学准备:邮票 复习过程:
一、依标导学,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邮票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邮票。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师:上面这些邮票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2、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3、自学提示(阅读课本109页)。
(1)一封信不到20克,寄给本市的朋友要贴多少钱的邮票?(2)一封信有45克,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呢?‘
(3)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收费标准表中的“资费标准”、“计费单位”、“首重”、“续重”、“本埠”、“外埠”是什么意思?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克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枚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设计一枚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5)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4、学生自主学习
二、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二)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组织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自习提示汇报,老师逐一指导学生设计表格进行解答,重点讲(4)、(5)。引导学生探究理解(4)。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资费?(1)学生说一说可能的邮资?(2)引导列表描述。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0.8×2+1.2=2.8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1)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2)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引导学生探究理解(5)。
400克以内的信函按照邮政相关费用规定,可以看成几部分的组成?所需支付的资费有哪些情况?
引导学生设计的表格如下:首重100克以内的付费方法付邮资: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本埠 0.80 1.60 2.40 3.20 4.00 外埠 1.20 2.40 3.60 4.80 6.00 续重在101克—400克之间的付费方法付邮资:
101~200 201~300 301~400 本埠 5.20 6.40 7.60 外埠 8.00 10.00 12.00 小结: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的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三、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一)达标练习
1、一封信重55克,寄给本市工作的叔叔,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2、一封信重388克,寄给外地的姑姑,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3、有2张80分和2张1.20元的邮票,可以支付的资费有多少种?
(二)课堂作业
1、一封信重50克,寄给外地,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2、一封信重135克,寄给外地,需要付邮资多少钱?寄给本市呢?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还有什么疑问?
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
§4.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
总复习
复习内容:有趣的平衡(教材P111——112页内容)。复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初步感知杠杆原理。发现“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明确“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复习重点:平衡规律的寻求。
复习难点:体会质量与距离之间的反比例关系。教学准备:竹竿、塑料袋、棋子。活动准备:
1、选一根粗细均匀的竹竿,或一根细空心管。(长约1m)
2、在竹竿中点的位置打个小孔并栓上绳子
3、从中点开始每隔8㎝做一个记号。(或刻小槽)复习过程:
一、依标导学,自主学习
1、复习旧知
什么叫反比例?举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2、引入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3、自学提示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如果左右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3)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你有什么发现?
(4)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4、学生自主学习
二、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二)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组织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自习提示汇报,老师逐一指导归纳:
发现一: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右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到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发现二: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
学生发现三: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小结: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三、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一)达标练习
1、填空 如图所示:
(1)左边刻度3处挂6个棋子,右边刻度2处应挂()个棋子才能平衡。(2)左边刻度1处挂3个棋子,右边挂1个棋子,应挂在刻度()处才能平衡。
(3)要保持平衡,同一侧的刻度和所挂的棋子数成()比例。
2、从一个等腰梯形的上底端点画高,把下底分别分为1:3两段,下底长80㎝,并且高等于下底的1。求梯形的面积。2
(二)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六、总复习
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统计与概率
4、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
1、数与代数的知识及解决问题。
2、几何图形的知识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对所学知识系统化、融会贯通。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寻求灵活的途径。
3、发挥教材的内在智能因素,发挥智力,培养能力。
课时划分:24课时.其中:数与代数12课时;空间与图形7课时;统计与概率2课时;综合运用3课时。教学设计
1、数与代数
第一课时:数的认识
(一)复习内容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含义等。(课本第76、77页的有关内容及练习十三的相应练习)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3、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复习数的意义。
(1)你学过哪些数?说一说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a..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等。
b.联系课文情境图,说明各种数的具体含义。
(2)什么是整数?
a..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整数,整数包括哪些数。
b.师生共同概括说明。
2、数的读、写。
.(1)数位顺序表
................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空间与图形复习--综合练习(最终版)
综合练习
复习内容
综合练习。
练习目标
1.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概念。2. 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求积公式解答实际问题。3. 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表面积与体积的意义。
(1)什么叫做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并举例说明。(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例如:„„)
(2)什么叫做立体图形的体积?并举例说明。(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例如„„)
2.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出示下面三个图形,各请两位同学看下面图按要求写出公式,其余同学完成课本上练习,然后评定。
图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S长=(ab+ah+bh)×2 S正=6a平方(2)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
S圆柱体=2πrh=πdh=Ch S圆柱表=2πrh+2πr(平方)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1)出示上面三个立体图形并另加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2)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写出上面四个图形的体积公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统一求积公式。其余同学完成书本上的体积公式填空。
①V长=abh ②V正=a立方 V=S底h ③V圆=S圆h ④V圆锥=V圆柱=Sh 4.口算求积。
(1)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与宽都是5厘米,高是2分米,求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2)一个圆柱形石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1米,这个石柱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② 这里的“空间”指什么?结果是多少?
(3)一个圆锥形铅锤高3厘米,底面直径2厘米;这个铅锤有多大?
二、实际应用
1.要做一个底面周长是18分米、高是3分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铁丝?(这是道求棱长总和的问题,关键要把底周长懂得看成它等于两条长与两条宽四条棱长的和,这样就不难求出铁丝长。)2.将15.7毫升溶液倒入内直径为2厘米的圆柱形玻璃管内,玻璃管内浓液的高是多少厘米?(这是一道可看成知道容积(体积),还应先求出圆柱形玻璃管的底面积(2÷2)平方×3.14=3.14(平方厘米),然后求溶液高的应用题。)
3.一个圆柱形大油罐的底面周长62.8米,高4.5分米。做这样一个油罐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钢板?如果每立方米可装石油700千克,这个油罐可装石油多少吨?
(这道题前半题是求油罐的表面积,后半题是求重量问题,它涉及到先求容积才能解答,学生很容易表面积与容积混淆,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注意单位使用。)
4.用3个相同的正方体,粘接成一个长方体,粘接成的长方体总棱长40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此题可能有困难,可先通过实物演示或画图来启迪思维。求表面积与体积关键是求一条棱长有多少长,而由于3个粘在一起,这样长方体棱长总和比没粘在一起前的3个小正方体棱长总和减少16条原正方体棱长;12×3-16=20(条),即长方体总棱长包含着20条原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一条棱长为(40÷20=2),40÷(12×3-4×4)=2(分米),所以,表面积:长×宽×4+宽×高×2=2×3×2×4+2×2×2=56(dm平方)
或:棱长×棱×6×3-棱长×棱长×4=2×2×6×3-2×2×4=56(dm平方)体 积:长×宽×高=2×3×2×2=2456(dm立方)或:棱长×棱长×棱长×3=2×2×2×3=24(dm立方)
此题运用了拼合(切分)的思维方法,关键在于弄明白拼合(切分)会减少(会增加)几个面的面积)。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八 总复习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八 总复习(2009-03-28 10:22:27)转载▼
标签: 教学设计与教案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数学下 杂谈 分类: 五年级教案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八 总复习
第一课时:小数乘法和除法
复习内容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学期所学的主要内容: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
根据这一册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基本概念多,很多知识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等特点,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听复习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对本册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更妈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使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课时安排
1、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课时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课时
4、空间与图形1课时
5、统计1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因数和倍数。教材第138页1、2题,第141页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掌握2、5、3 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关因数与倍数我们学到了什么?介绍了哪些概念?
板书概念名称,并让学生说出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二、巩固练习
1、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在2、3、0、91、0.25、1、65和50中,()是自然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教材第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将其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问:质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的个数分为
1、质数和合数。
2、复习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判断。完成141页第1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补充:(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4.2÷0.6=7,我们说4.2是0.6的倍数。()
说明:“4.2是0.6的7倍”是对的,但几倍与倍数是有区别的。因数和倍数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我们不能说0.6是4.2的因数,4.2是0.6的倍数。
(3)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因数。()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问: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不同?
(5)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6)如果一个自然数是6的倍数,那么它一事实上是2的倍数。()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
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复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完成第141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总人倍数数是它们的乘积。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时,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
教学反思:
最怕上复习课,因为好学生认为是“炒剩饭”,没有学习动力。如果提高习题难度,适合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可学困生又一片茫然,收效不大。如何处理学困生与学优生在复习课中最近发展区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矛盾呢?作为教师,在这段期间关注的重点应该在谁身上呢?
我认为在复习中,老师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学困生。必须努力达到期末考试100%的合格率。为此,我与班主任一起对全班进行了临时位置大调整(仅限复习期间的两周),将最需要关注的学生集中到正中间一组。这样有效提高了对学困生的关注,能在教学中及时观察他们的听讲状况,在课堂巡视中重点加强指导,在作业批改时做到优先面批、逐一指导。
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努力体现课型特点。使学优生感觉复习课仍旧有新“知”(知识间的结构)可学,仍旧有新“问题”(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值得研究,仍旧有新“题目”(知识薄弱点或易错题)需要思考。
1、引导学生主动梳理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编码。将教材中分散于两个单元中有关“数论”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关因数与倍数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2、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加强概念间的联系与对比。比较了“质数”与“互质数”、“质数”与“分解质因数”、“因数与倍数”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以及“谁是谁的几倍”之间的区别。
3、通过平时作业及单元检测发现的问题,结合自己搜集的学生易错题精心设计教学练习环节,使学生练习有新意,有坡度,有所得,注意兼顾学困生。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第138页3、4、5题,第141页3、4、5题。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内容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复习分数的意义
(1)填空
5/6吨表示把()看作单位“1”,它的分数单位是(),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吨。
3/4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2)教材138页第3题。
(3)有9吨煤,每次运走它的1/10,()次才能运完。
(4)判断
3米的1/5和1米的3/5一样长。()
一堆货的1/4一定大于1/4吨。()
小结:当一个量不能用整数个计量单位来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即分数可以表示一个量,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5)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6)用分数表示下列结果。
25分=()时
3080千克=()吨
4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米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X/5,当X=()时,它是最大的真分数,当X=()时,它是最小的假分数,当X=()时,它的分数值是2。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什么是约分?什么是通分?什么叫最简分数?约分和通分都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材138页第4题,141页第4题。
(4)我们还学习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包括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异分子的情况,它们分别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5)教材138页第5题。补6/7()8/9
说明:还可以灵活使用以1为标准,以中介分数作标准的方法比较。
4、复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教材141页第5题。
(2)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并说明理由。
7/1211/165/1513/30
三、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复习的体会。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本学期的重要章节,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且对六年级分数乘除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将“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和“分数的加减法”分为两课时完成。
[教学困惑] 教材141页第3题为什么要将每两个数字之间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要表示的6个数中,仅仅只有2又3/5可以借助这些点。那么这些点在此题中起什么作用呢?
纵观本单元教材,70、73、77、87页都有在数轴上描点或根据所描点写分数的练习。但在是否将单位“1”平均分上有明确的区分。如73页第6题将单位“1”平均分成5份,此题所写的分数分母全都是“5”。而77、87页的数轴则没有将单位“1”平均分,因为它们所要表示的分数分母各不相同。这题是教材印刷时出错了吗?还是„„?
[学生难点]
1、分不清何时是用分数表示量,何时是用分数表示分率?两者的求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可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表述及单位入手深入分析。一般带单位的是具体的数量,而问“占总数的()”则表示求两者之间的关系。求具体的数量是把条件中的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求分率则是把总量看作单位“1”,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占总数的几分之一。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由于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所以分母相同。区别是由于一个是将具体数量分,一个是将单位“1”分,所以分子不同、当然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
1、对于“1个饼的3/4也就是3个饼的1/”4无法理解。
我很赞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暂时无法理解的内容稍大以后自然就能顺利理解与掌握”的说法。我相信到六年级上册学习完分数的乘法后,上述问题将不再是学生的难点。可如今,不利用数形结合的演示讲解,学生就是难以认同。为此,我不仅画了分饼的示意图,还结合“3米的1/5和1米的3/5”画了线段图,结合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加法,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分享:分享到微米分享到新浪Qing
喜欢
阅读(6328)┊ 评论(2)┊收藏(0)┊转载(6)┊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排行榜圈子 圈子
前一篇: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七 数学广角
后一篇: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八 总复习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新浪网友
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路过春节
2011-6-1911:46回复(0)
yilunhongri8122
春节快乐整理的材料很有价值,是个非常敬业的老师。
2012-2-1613:45回复(0)
发评论
灌水赞美好顶顶顶开心路过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分享到微博 新评论并转载此博文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七 数学广角
后一篇 >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八 总复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第五篇: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总复习教案(已排版)
《克和千克》教案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质量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3)知道1千克=1000克。
(4)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5)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难在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四、教具准备
实物卡片,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3)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四、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称一称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2)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四、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五、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以及估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能熟练进行口算。(2)能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5)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算法的提炼,将学习过的内容迁移到几百几十的加减中,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难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提炼。
四、教具准备
实物卡片,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91-9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2)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91页情境图,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3.观察第92页情景图,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4.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第1、2、4题剩下的减法题和第5-8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不是很想去春游吗?上一节课,大家已经同心协力扫除了一个个障碍,今天如果再能扫除一个障碍,去鸟岛的船就可以起航了。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
1.出示第93页情景图后,说一说已经掌握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
2.学生提问题。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二(1)班和二(2)班上船后,还能上几人?(2)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选择的板书)2.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
2.练习十九1、2、4(剩下的减法题目)。
(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十九第七、八题。
(六)全课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96-97页的例
3、例4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2)能正确计算有关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相同数位相减不够时,要向前一位退一再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数的百位是5,十位是8,个位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5个百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这个数里有多少个十?
(二)探究新知。
例3 1.察第96页收集矿泉水瓶情景图,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80+340 3.学生自主探索180+340的计算方法。4.小组讨论交流180+340的计算方法。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选择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6.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7.尝试练习:第97页“做一做”
1、2题有关加法。例4 1.通过提问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得出:340-180 2.学生思考怎样计算340-180。3.小组交流、讨论340-180的方法。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板书。5.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 6.尝试练习:第97“做一做”
1、2有关减法。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巩固练习练习二十1、3、4、5题。
(五)全课小结。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98页,估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 312 405 819 2.口算
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观察第98页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发现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提问题的意思从而引出估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学会合理估算。6.根据第98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7.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挑战赛 第98页做一做。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练习二十第7、8两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进货情况。
(五)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102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口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指名算得对又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复习笔算。
1.问: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4.学生完成第102页第2题。(要求计算要认真)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2.估算。792+186 587+412 629-348 436-247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180 360 450 340(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103-104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具准备:
磅秤、盘秤、天平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二)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三)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五)全课小结。
《统计》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图,以及复式统计图的优点,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图,以及统计图的优点。(2)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5)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体验收集动态统计数据的过程。难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提炼。
四、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8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第一、第二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4)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五、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 2.揭示课题: 板出: 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 类 小 兔 小 狗 小 牛 小 猫
只 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 类 小 兔 小 狗 小 牛 小 猫
只 数
(1)认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只 数/ 种 类/ 项 目/ 小兔 小狗 小牛 小猫
跑 步
跳 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 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生: „„
师:参加()的()只数最多?参加()的()只数最少?
生: „„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 „„
(5)小结: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种 类 1秒4秒 5秒-6秒 7秒-8秒8秒以上
小 兔
小 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生:„„
师: 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生: „„(指导学生填写)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三109页例2,练习二十二第十二3、4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3)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并会绘制条形统计图。2.能简单分析和预测。
四、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用不着格表示几个单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记记录单
种 类 轿 车 面 包 车 客 车 货 车
辆 数
(2)学生记录。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5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三者111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一~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第三课时 整理复习
一、教学内容:
统计图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合理的、正确的绘制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会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各学习小组讨论;
师:各学习小组议一议,通过学习统计这个内容,你知道了什么知识?(学生活动、汇报)
师:各学习小组再议一议,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三)制作统计图表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并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再制成统计图。
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情况统计表
人 数 种 类 性 别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书
男 生
女 生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制成两个统计图。(具体略)3.简单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男生最喜欢看什么书?共有多少人?
(2)女生最喜欢看什么书?
(3)喜欢看哪种书的总人数最多?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你想给书店经理提出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
《找规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2)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5)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图形隐含的数学规律并将其表达出来。难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提炼。
四、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书P115例1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初步的观察、分析技能,找出循环变化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2)通过动手画一画、设计地面图案,培养学生运用新知及动手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创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循环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具准备:
每生一张白纸及方格纸。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蜡笔小新吗?在上新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蜡笔小新的图片吧!(课件逐一播放蕴涵循环变化规律的图片。)2.从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二)探索作画,揭示课题 1.创作图画
我们看了这么多图片,也发现了这么多,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想动手来画一幅呢?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画一幅跟这些画类似的画呢?
(请生作画,提醒学生可以用上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这些简单的图。)2.谈谈体会
同学画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真厉害,我们看(投影2、3幅学生创作图片)你能从同学们自己的图画中也找到一些规律吗? 3.揭示课题
同学们能在自己的画中运用规律,还能在别人的画中找到规律,真厉害!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学习《找规律》,想吗?(揭示课题《找规律》。)
(三)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自主探究(出示主题图)
我们看这幅图,这是蜡笔小新为自己家设计的墙面图案,你也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一些规律吗?(请生独自找一找。)2.交流规律
我们找到许多规律了吧!想不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规律?(想)我们可以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请生交流,并出示交流提示。)3.汇报规律
能把小组交流的规律在全班也来交流交流吗?(请生交流规律。)4.教师总结,得出规律
通过大家的细心观察,都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从横的看,(课件演示)把第一行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二行;把第二行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三行;把第三行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四行。从竖的看,(课件演示)把第一列上面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二列,下面几列都一样,每次移一个。谁能再来说一说这个规律?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循环变化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拓展图片
1.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你能补充下面一排是怎样排的吗?(请生画一画。)2.请生上讲台汇报(借助学具:四个图片),说说为什么这样补?那两排呢?
(五)课堂小结,提升规律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今天又找到了一种新的规律,叫„„(循环变化的规律)。(请四位同学上台演示)你能用这四位同学演示今天循环变化的规律吗?(请生演示)
(六)练习巩固,深化规律
1.基础练习
(1)(出示例1)你能继续画下去吗?为什么这样画?
(2)(出示“做一做”第一题)你能继续画下去吗?为什么这样画?
做了这两题,你想提醒大家什么?(看好规律再来画图)
(3)(出示练习二十三第一题)这是小新的最新设计,不过中间忘了一点,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2.应用练习
你也想为蜡笔小新设计一下墙面图案吗?请你挑选中的几个或自己喜欢的图形在白纸上设计一下,让同学们也能在你设计的图案中找到规律哦!
总复习(1)
一、复习内容
教科书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加强多层次多样化的练习。
三、复习过程
(一)口算。
1.口算除数是2—9的除法算式若干题。
选出其中的几道给学生说说除法式子的意义.各部分的名称。
2.小组活动
教师准备好除法算式卡片,分发到各小组,按规律把算式分类,然后汇报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分的,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求出商的。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2.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3.试试自己的能力(印题发给学生)(1)把正确的商打钩。
49÷7={7,9,8} 8 ÷1={7,1,8} 42 ÷6={7,4,6}
„„
(2)填空
21÷7=()48÷6=()72÷()=9 21÷()=7 4 8÷()=6 72÷9=()
„„
4.比一比谁最棒。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 6=()×3 2×()=3×()7 ×()> 8× 2()× 8 < 6×5 24÷()> 24÷()5.练习作业
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2)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P119 第3题和P121第4、5、题,P123、P124第3、4、5、题。
二、复习目标
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三、复习过程
(一)复习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2.说一说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二)巩固提升
1.读出下列各数
2563 2506 2056 2560 90806 „„
(1)说一说多位数的读法,特别是中间有零的读法
(2)说出以上各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练习:8469=()+()+()5030=()+()+()+()4106 =()+()+()+()
2.动手拨一拨(教师口述万以内的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数,然后再读出来。)3.看实物图写出多位数。然后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一排。4.数的写法
六千 写作____ 二千九百 写作____ 七百八十 写作____ 五千零六 写作____ 四千零九十三 写作____ 七千七百零三 写作____ 5.写出4208后面的三个数____、____、____ 写出8051前面的五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戏活动
说明活动要求:用学具中的数字卡片,在老师的口述下摆出多位数,比一比谁摆的又对又快。
(四)作业练习:
教材P119 第三题和P121第4、5、题,P123、P124第3、4、5、题。
总复习(3)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0第6、7、题,P121第8、题,P124、P125第6、7、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数
三、复习过程:
(一)口算
1.完成教材P120第6题。
2.小组说一说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3.独立完成P120第7题计算。4.提问:
在计算加减法时你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你的计算是正确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给同学们。
(二)估算
1.完成教材P121第8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3.练习作业教材P124、P125第5、6、7题。
(三)讲评作业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4)
一、复习内容:
质量单位克、千克,教材P121第9、10、题和P125第9、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复习过程;
(一)复习克、千克
1.提问:(1)1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2)1000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引出:1千克=1000克
2.说出生活中有那些物体的质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
(先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
(二)巩固提升
1.动手圈一圈(完成教材P121第9、10、题)2.线(估一估再连一连,教材P125第9、题)
(三)游戏活动
1.活动内容(每4人一组活动)
(1)估一估自己带来的物品各有多重
(2)再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这些物品各有多重,看谁估的最接近实际重量。然后由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
(老师把准备好的物品的质量贴在物品上的暗处)
(四)练习作业:
1.计算: 3000克+5千克=()千克
9千克—2000克=()千克 4千克×6=()千克 81克 ÷ 9=()克 7千克+500克 =()克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 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 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 3.思考:
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5)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1第11、12、题,P125第10、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什么角是直角、锐角、钝角,理解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三、复习过程:
(一)复习知识点
1.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几种角。2.判断各种角的条件是什么。
(二)练习提升
1.动手画一画直角、锐角、钝角,并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角、锐角、钝角。
3.举例说明,生活中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
4.画出向左移动8格后的图形。(教材P125第10题)5.说一说平移的移动方法。
(三)完成作业: 教材P121第11、12、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6)解决问题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
(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
(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个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
总复习(7)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5、题;P126第14、题,P127第15、16、题。
二、复习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2.能有规律的画出图形。
三、复习要点:
(一)复习统计。
1.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师提前二天布置学生收集本班同学跳绳的数据,填写P122第15题。2.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出提出问题,自己解决。3.完成教材P127第15、题。
(二)复习找规律。
1.图形规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找规律跟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学生说一说,3.你觉得我们这个学期找规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数字规律
从图形中找规律的方法能不能用在其他地方?
学生回顾后说 5.完成总复习练习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学生置疑: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