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千克的认识》评课

时间:2019-05-15 03:0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克、千克的认识》评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克、千克的认识》评课》。

第一篇:《克、千克的认识》评课

《克、千克的认识》评课

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和环节是非常清晰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层层推进,有梯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三个“关注”,使得整节课很高效。

一、关注学生活动体验

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花生、橡皮、铅笔、剪刀、苹果等,通过设计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称一称等一系列丰富的操作体验活动,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量感,形成了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二、关注知识形成过程

在认识千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媒体出示从100粒花生到1000粒花生的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教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拎一拎5千克的大米和互相抱一抱同桌的体验活动,充分感受几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千克的量感。

学生在这种操作和体验活动中收获活动经验,参与知识的形成,并建立克、千克的量感。

三、关注学生操作规范

课堂上,教师的数学语言也很规范、简练,操作要求很明确,对于学生平时的操作习惯也是非常关注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很及时,采用有效的追问和转问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将鼓励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相结合,评价语文很丰富。整个课堂效果非常好,师生互动很热烈,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

第二篇:克和千克的评课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是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就该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中,老师准备了多媒体和大量的生活素材:方便面、矿泉水、橘子、盐等许多学习用具,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另外,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也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对老师出示的练习也能够顺利地解决。

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较好的完成了每个教学环节。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交流,称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以“活”的形式 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课中的掂、猜、称、想、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第三篇:吨克千克认识

课题: 认识吨 教案序号:2 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2014.9.3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具与学具准备:

袋装大米 板书设计 : 认识吨(t)1吨=1000千克

教法与学法设计 : 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

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

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思考交流 口头解答

【设计意图】:

这是本节课所创设的第三个情境,也是对教材原有情境的延

伸。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5()小兰体重约20()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2.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

题:吨的认识)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三、自主探索 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

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

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

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 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 千克,几桶油重1吨?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

大约都是1吨。

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设计意图】:

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用好教材的练习题。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

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 千 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各小组汇报课

课前所 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 父母一起去 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 生 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 是„„的重量”。

举例: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练习质疑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② 一只大象体重6 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 用吨作单位?写

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

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自由交流

六、作业设计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学时

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

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

第四篇:认识克和千克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3—85页

教学分析:千克和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单位。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测量实际物体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猜一猜、掂一掂、比一比、拎一拎、称一称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1克和1千克

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台称、几个一千克的物体。

(学生)四人一组。每组50枚硬币,500克的精盐两袋,5—7个雪梨,1架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1架以克为单位的台秤,100克的小食品(豌豆脆),3种大小不同的糖果各1千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1.玩过跷跷板吗?如果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你认为我们的位置怎样?为什么呢?

2.老师和小朋友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有重。一袋精盐和一袋豌豆脆那个重呢?

(一手托精盐一手托豌豆脆,掂一掂,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3.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有质量,要想准确地知道他们的质量是多少,怎么办? 4.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课件出示各种秤并简单介绍)

5.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就要表示出来,你知道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吗?(引出课题:千克和克,并用字母表示)

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三、自主探索

(一)充分感知1千克 1.教给工具:

认识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教给学生使用方法。2.感知1千克

掂一掂——给学生两袋精盐,在手上掂一掂。

称一称——让学生称两袋精盐的质量,认真观察指针变化,记住他们的质量。3.理解1千克

(1)提出活动要求:估计1千克雪梨有几个;用台秤称出1千克雪梨,装在袋子里;拎一拎,感受一下,再数一数有多少个。(2)组织学生活动(3)汇报活动过程 4.这些物品是1千克吗?

(6个西红柿,一个文具盒,一盒粉笔„„)5.感受几千克

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大约是几千克?再称一称,是几千克?

(二)充分感知1克 1.教给工具

认识以克为单位的台秤,教给学生使用方法。2.感知1克

让学生把一枚二分硬币放在手上,闭上眼睛轻轻的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称一枚二分硬币,观察指针变化;(没什么变化,为什么?)让学生秤50枚硬币,观察指针有什么变化?(50克)问学生1枚硬币多少克?(1克)3.感受几克

先掂一掂一个作业本,估计有几克,再称一称。

(三)明确千克和克的关系

1.一手托两袋盐,一手托一枚二分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2.掂一掂,猜一猜,一袋豌豆脆有多重。称一称(100克)

3.把十袋豌豆脆放在袋子算一算有多少克?(1000克)放在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多少千克。(1千克)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克吗?(板书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4.读一读

5.4个雪梨大约是1千克,那么多少块糖果是1千克呢? 放在称上称一称、估一估、数一数。

6.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说1千克糖果有120块,有的同学说1千克糖果有80块呢?

(四)专项训练:练一练1、2题

四、综合训练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1)一块橡皮约重20()(2)一个足球约重1()2.改错:乐乐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真高兴,早早地起床,我拿着重100千克的牙刷开始刷牙,我又接了2千克的水洗脸。妈妈已经为我准备了250克重的牛奶和一个重150千克的汉堡包,我快速地吃完饭,拿上重1克的书包去上学。在上学路上,我遇到我们班的“大块头”,他体重有50多克呢!

五、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六、授后反思: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活教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教材所呈现的学习知识是静态的,它所创设的情景不一定就是最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原有水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生长点”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建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比一比、拎一拎、称一称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

二、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但什么是体验?究竟怎样体验?学生是否体验到了?体验到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而且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第五篇:《克、千克的认识》观课报告

《克、千克的认识》观课报告

教学过程简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克”的认识。

二、活动体验

1、认识称。

2、出示一枚2分硬币,估一估有多重。

3、要想知道它有多重,必须选用什么秤来称?(天平)微课展示天平使用方法。

4、操作:秤1克中的物体,感受1克有多重。

5、秤一枚2分硬币和一枚1角硬币,用手掂一掂,感觉它们的重量。

6、小组合作掂量,感受一下10克、20克、100克有多重.如果你手中的硬币数量不够

怎么办?(打破小组的界限,放手让学生尝试去做数学,几人合起来掂一掂感知10g,20g,100g有多重。)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1、感受一袋盐的重量。

2、感受两袋盐有多重,体会1千克有多重。

3、掂一掂生活中其他一千克的物体。

4、引出1千克等于1000克。

5、比较掂量1克的一枚2分硬币和1千克的两袋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2、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3、判断

五、教学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与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这节课的亮点很多。

1、《克、千克的认识》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但是质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但老师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攻破教学重难点,值得我学习。我就谈几点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2、在导入环节,新课一开始,老师就充分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交流喜欢的小动物。接着出示有关动物趣闻的图片信息,根据信息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恰当的教具和学具,借助微课程学习天平的用法,效果比实物演示清楚,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动手操作,切身感受克和千克这两个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尤其是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几个2分的硬币和1角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通过同桌小组组间合作完成10克、20克、100克有多重的任务。老师还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上面标有质量的东西,可以亲手去掂量。很自然的让学生从认识克过度到千克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克和千克。

4、课堂组织得很好,一开始学生积极性不高,但通过老师鼓励性的语言,还有恰到好处的引导,互动环节的设计等让气氛慢慢活跃和轻松起来了,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动手了,动口了,动脑了,合作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越来越积极了,后来甚至等不到老师叫他回答就脱口而出了。

5、教师准备的教具,都是生活中的物品,教师要学生解决的问题都是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问题.本节课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总之,这节课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我觉得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不足改进之处:我认为在巩固练习中第一题设计一道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比较好,实物的轻重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下载《克、千克的认识》评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克、千克的认识》评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复习课教案_《克、千克、吨的认识》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 2、 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表示物体的质量。 3......

    克、千克、吨的认识

    克、千克、吨的认识 姓名 成绩 1、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袋大米重25()一袋食盐重500() 一袋饼干重250() 一艘轮船重2000( )一粒花生米重1() 一包奶粉的重量约是484( 2、火眼金睛辨对错......

    克与千克的认识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少教多学) 一、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

    克与千克的认识

    《克与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设计 大地小学——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可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1 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2、......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

    认识千克和克.反思

    《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三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纵观这一单元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