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二轮复习学案(文言实词推断)
高三二轮复习导学案——文言实词的推断
复习目标:掌握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把握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三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选择题最后一道文意把握题,个别选项文意的正确与否直接与个别实词词意正确与否有关。
三、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除了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过程】: 【方法一】:
1、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06年全国卷)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07年广东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 C.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D.齐人追亡逐北。北:北方。
【方法二】: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cu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3、恕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08年山东卷)
【方法三】: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之死》
【方法四】:
1、追亡逐北
2、通五经,贯六艺
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列传》
5、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方法五】: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5、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6、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7、抚军亦厚赉成名
8、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9、可以独飨白粲
10、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方法六】: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4、失其所与,不知。
5、卒然临之而不惊
6、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课堂小结】 【牛刀小试】:
一、市二轮学案49页《尊卢沙》
(一)解释实词
1、王趣.见,未至。
2、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
3、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
利禄。
4、闻晋约诸侯图楚。.
5、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
6、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 .
(二)翻译句子:
1、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2、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三)学案第4题。思考:这一题实际考查了什么?
二、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
【课堂小结】:【附】
请同学平时留意识记:
1、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详见市一轮复习资料,剪辑强化识记)
2、文言文阅读中常见表官职变动的实词
一、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文选·陈情表》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4、拜:授予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
二、表调动官职的 升迁的:
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
如:“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 贾谊传》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
以高才擢进屡迁。《后汉书赵壹传》 调动官职的:
1、转、调 徙:调动官职
如: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宝传》
徙齐王信为楚廷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补:补充缺职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降职、罢免的1、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5、黜、废:废弃不用。
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
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1、兼:同时掌管,兼任。
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旧五代史·甘荷余传》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
3、权:暂代官职
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泷冈阡表》
5、假:暂时代理。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我们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第二篇: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城环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还想要侵占。”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鲁国的地方都还给鲁国。曹沫见齐桓公这么说,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象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齐桓公大怒,想要扩大盟约的内容。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以勇力事鲁庄公 事:侍奉 B.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和:和平
C.北面就群臣之位 就:靠近,引申为“回到” D.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亡:丢失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胁迫 君其图之 考虑
曹沫投其匕首 丢下 桓公怒,欲倍其约 通“背”,背叛
(二)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译文:少傅白居易,文章举世无双,却未曾升任过地位显赫的高官。从前,刘禹锡在太和年间做宾客时,与太尉李德裕都在东都做事。刘禹锡拜访李德裕,说:“最近你得到过白居易的文集吗?”李德裕说:“给了一些文集让我看,我把它们积攒起来让人放在别的地方收藏起来,可是我从来没看过,现在给你看看”。等取来一看,白居易的文稿装了满满一箱子,上面积了厚厚的灰尘,等把书卷打开后又给卷了回去,对刘禹锡说:“我和这人比,一直有不足之处啊,他的文章精彩绝伦,何必看呢!只是害怕读后心中增添自愧不如之意,所以不想看。”对白居易文章的忌惮之心到了如此的地步。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有地位的人都忌妒他,说他:“有学士之才,却没有宰相之能。”赏识他的人在白居易的奏对中发现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可实际上他被时俗所排挤,就象当年汉文帝时的贾谊,不被卿相所了解,人们都为之感到惋惜。)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跻:晋升 B.累有相示 相 :动作偏指一方,指“我” C.既启之而复卷之 启:启发 D.其见抑也如此 见:表被动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看 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箱子;尘埃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才能 为时所排 排斥
(三)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译文: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中间游历学习,和他交接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或者译为“一向尊重知名人士”——求教于方家),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我以为此处的“当时”与现汉不同,应译为“当下、当前”——求教于方家)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凭借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
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我以为“自娱”就是使自己快乐,和现汉没有区别——求教于方家),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与交友者多异之 异:认为„„与众不同 B.访以当时之事 访:访问 C.统遂去之 去:离开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卜:选择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统过干,干善待遇 对待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 向来 不矜小节 注重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赴任,就职
(四)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也,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①焉,求之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元好问 《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译文: 晋侯在柳溪(以酒)招待宾客,让他的女婿骑马射箭(助兴)。(他的)女婿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像柳条那样轻快地行走着,高傲不平凡的气质醒目地舞动在脸部(表情上)。大家都靠拢了来观看,(女婿)好象是能够命中又准备一搏(的样子)。过了一会儿音乐响起,(女婿)射了第一次,箭枝偏落;第二次射穿了马的左耳。马因疼痛而狂奔,女婿和弓箭都掉下马来,周围的人奔上去救他,(他)虽然肢体完好,然而体内似乎有些损伤。
晋侯不高兴,(想要)辞别宾客。其中有个宾客从下等的座位走上来说:“射箭,是一种技术,(其中)有射箭之道的,心中没有(射箭之道)而能射中的情况是没有的。(那么)什么叫做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呢?(就是把)马匹,身躯,弓箭,靶子,这四者统一起来,(那么)即使靶子只有虱子那样小,(看起来)也会变的像车轮那样大,想不射中都不能做到。心中没有(射箭之道)就不是这样,身体是一方面,马是一方面,弓箭是一方面,靶子又是另外一方面,(控制了)身体就无暇(控制)骑马,(控制了)骑马就无暇(控制)拉弓,(控制了)拉弓由无暇(控制)中靶,就凭这想要在奔驰之中射中目标,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我并非在射箭方面有什么心得,只是曾经学过(一些)。冒昧地(向您)要一匹您府上之外的马厩里的劣马,来给您尽兴,怎么样?”晋侯不答应,回头对自己的手下人说:“一匹马值好多钱,一放开的话可以跑百里,马嚼和马鞭都在你手上,我去哪里追你呢!”(晋侯)最终结束了酒宴。
我听说了(这故事)以后,说:天下的情况可以得见了!做事情的人没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又无法有所作为。前者导致(事业的)失败,后者导致(人才的)荒废埋没,这(实在)值得感叹啊!(于是我)写下了《射说》。)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再而贯马耳之左 再:第二次 B.敢请外厩之下驷 驷 :马 C.以卒贤主人之欢 卒:最终 D.天下事可见矣 见:想见,料想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 以酒款待 马负痛而轶 狂奔 而的又为一 箭靶 衔策在汝手 马嚼和马鞭 2.请各组同学上台板书答案,台下同学如有不同看法可上台进行修正。
3.请上台的同学解释答案,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或根据什么依据判定这些实词的含义。并询问台下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或依据。
4.根据以上内容让学生们合作探究,请同学以以上练习为参照,归纳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参考:(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的结构中,很有可能和“才”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语法分析法:比如“衔策在汝手”中“衔策”在句中充当了主语,应该是个名词,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马嚼和马鞭”之意。再如“觞”“卒”“和”都可以如此解释。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 “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上文中“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的“笥”“坌”,“敢请外厩之下驷”的“驷”都可以根据其部首作出解释。
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比如: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6)成语词语印证法:比如“曹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我们平常了解的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与此类似的还有“披”可以联系“披览、披阅”,“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的”可以联系“有的放矢、一语破的”,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方法阐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以及一些常见的词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7)邻词推断法:就是根据旁边的词来推断这个词的含义。比如“盈其箱笥,没于尘坌”,可以根据“箱”和“尘”来解释“笥”和“坌”,又如“干善待遇”中,可以根据“待”字推断“遇”的含义。
方法阐释:古汉语中虽然单音节词居多,但是任然存在部分合成词,这些合成词往往是同义复词或是偏义复词,表达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是相对的,如果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意义。
(8)通假代入法:比如“桓公怒,欲倍其约”中,“倍”可以联系其通假字“背”,作“背叛”解,很合乎语境;又如“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这里的“支”很明显应通“肢体”的“肢”字。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是相近的,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存在相似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运用声旁或字形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二)练习提升,归纳以上方法所适用的条件。
请同学分组(具体为1-3题第一小组,4-6题第二小组,7-9题第三小组,10-12题第四小组,13-14题第五小组,15-17题第六小组,18-20题第七小组,21-22题第八小组)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看看可以运用哪些推断方法。并思考一下,运用某一类推断方法时,这些实词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说,当考察的实词有什么特点或处于什么情况下时,我们可以适用某一类推断方法。
1.岁凶,汝(汝颖,地名)旁诸县多盗。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以上可以运用联想迁移法。联系课内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行岁四年,舅夺母志”“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可以得出解释。当考察的实词是课内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时,可以考虑是否就是课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一起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一定要非常熟悉)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5.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6.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以上可以运用字形推断法。“造”的义符为 “辶”,我们现在也有“造访”一词,联系下文可以考虑为“去、往”;“觐”的义符为“见”,我们现在也有“觐见”一词,可以考虑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为“拜见”;“籴”为会意字,根据字形可以推断为“购买粮食”。当考察的实词字形特征非常鲜明时,是形声字或会意字时,可以考虑运用字形分析法,根据其形旁或部分的字义解释该词)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8.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疾病、痛苦、凄惨、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以上可以运用结构分析法。根据“灭”“余”“怛”来推断“族”“赢”“极”的含义,当考察的实词处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中,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结构分析法。至于考察的词与对应的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10.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1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1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以上可以运用邻词推断法。根据“疲”来解释“敝”,根据“幼”来解释“冲”,根据“击”来解释“考”。当考察的实词是一个合成词中一个单词时,可以考虑运用邻词推断法,至于考察的词与邻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1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14.你觉得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吗?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雨:雨水
(胡威)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以上可以运用语法分析法。主要观察所考察的实词在语句中担当的成分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15.库吏以啮鞍闻(库吏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告诉太祖),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于柱乎。”
16.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17.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上可用通假代入法。“县”通“悬”,“被”通“披”,“孰”通“熟”,由此可以得出“悬挂”“披着”“仔细”的解释。当考察的实词在语境中实在解释不通,而根据其字形或字音联系字形相似或字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能够解释通畅时,可以考虑该词有通假情况)18.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20.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以上可以运用成语词语印证法。这里提示我们要多积累成语词语,并能弄清楚这些成语词语中重点实词的含义)21.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22.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这段话里,你认为“匿”解释为“隐瞒”对吗?(以上可以运用语境分析法。比如21题,根据下文“果双生一男一女”可以推断上文“弄璋”“弄瓦”分别为“生男”“生女”之意。)
三、课堂小结
提示同学:以上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无论运用哪种推断方法最终还是要回到语境中。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四、作业
重新阅读以上四段选文,看看在上次阅读中没有疏通的实词(老师的练习题以外的不能理解的实词),能否运用今天所学解答清楚。
第三篇: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以勇力事鲁庄公
事:侍奉
B.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和:和平C.北面就群臣之位
就:靠近,引申为“回到”
D.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亡:丢失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胁迫
君其图之
考虑
曹沫投其匕首
丢下
桓公怒,欲倍其约
通“背”,背叛
(二)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跻:晋升
B.累有相示
相 :动作偏指一方,指“我” C.既启之而复卷之
启:启发
D.其见抑也如此
见:表被动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看
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箱子;
尘埃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才能
为时所排
排斥
(三)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 与交友者多异之
异:认为„„与众不同
B.访以当时之事
访:访问 C.统遂去之
去:离开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卜:选择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统过干,干善待遇
对待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
向来
不矜小节
注重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赴任,就职
(四)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也,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①焉,求之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元好问 《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再而贯马耳之左
再:第二次
B.敢请外厩之下驷
驷 :马 C.以卒贤主人之欢
卒:最终
D.天下事可见矣
见:想见,料想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
以酒款待
马负痛而轶
狂奔
而的又为一
箭靶
衔策在汝手
马嚼和马鞭
2.请各组同学上台板书答案,台下同学如有不同看法可上台进行修正。
3.请上台的同学解释答案,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或根据什么依据判定这些实词的含义。并询问台下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或依据。
4.根据以上内容让学生们合作探究,请同学以以上练习为参照,归纳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参考:(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
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的结构中,很有可能和“才”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语法分析法:比如“衔策在汝手”中“衔策”在句中充当了主语,应该是个名词,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马嚼和马鞭”之意。再如“觞”“卒”“和”都可以如此解释。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 “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上文中“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的“笥”“坌”,“敢请外厩之下驷”的“驷”都可以根据其部首作出解释。
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比如: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6)成语词语印证法:比如“曹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我们平常了解的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与此类似的还有“披”可以联系“披览、披阅”,“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的”可以联系“有的放矢、一语破的”,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方法阐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以及一些常见的词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7)邻词推断法:就是根据旁边的词来推断这个词的含义。比如“盈其箱笥,没于尘坌”,可以根据“箱”和“尘”来解释“笥”和“坌”,又如“干善待遇”中,可以根据“待”字推断“遇”的含义。
方法阐释:古汉语中虽然单音节词居多,但是任然存在部分合成词,这些合成词往往是同义复词或是偏义复词,表达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是相对的,如果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意义。
(8)通假代入法:比如“桓公怒,欲倍其约”中,“倍”可以联系其通假字“背”,作“背叛”解,很合乎语境;又如“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这里的“支”很明显应通“肢体”的“肢”字。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是相近的,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存在相似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运用声旁或字形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二)练习提升,归纳以上方法所适用的条件。
请同学分组(具体为1-3题第一小组,4-6题第二小组,7-9题第三小组,10-12题第四小组,13-14题第五小组,15-17题第六小组,18-20题第七小组,21-22题第八小组,23题第九小组)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看看可以运用哪些推断方法。并思考一下,运用某一类推断方法时,这些实词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说,当考察的实词有什么特点或处于什么情况下时,我们可以适用某一类推断方法。
1.岁凶,汝(汝颖,地名)旁诸县多盗。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以上可以运用联想迁移法。联系课内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行岁四年,舅夺母志”“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可以得出解释。当考察的实词是课内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时,可以考虑是否就是课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一起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一定要非常熟悉)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5.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6.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以上可以运用字形推断法。“造”的义符为 “辶”,我们现在也有“造访”一词,联系下文可以考虑为“去、往”;“觐”的义符为“见”,我们现在也有“觐见”一词,可以考虑为“拜见”;“籴”为会意字,根据字形可以推断为“购买粮食”。当考察的实词字形特征非常鲜明时,是形声字或会意字时,可以考虑运用字形分析法,根据其形旁或部分的字义解释该词)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8.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疾病、痛苦、凄惨、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
(以上可以运用结构分析法。根据“灭”“余”“怛”来推断“族”“赢”“极”的含义,当考察的实词处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中,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结构分析法。至于考察的词与对应的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10.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1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1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以上可以运用邻词推断法。根据“疲”来解释“敝”,根据“幼”来解释“冲”,根据“击”来解释“考”。当考察的实词是一个合成词中一个单词时,可以考虑运用邻词推断法,至于考察的词与邻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1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14.你觉得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吗?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雨:雨水
(胡威)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以上可以运用语法分析法。主要观察所考察的实词在语句中担当的成分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15.库吏以啮鞍闻(库吏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告诉太祖),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于柱乎。”
16.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17.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上可以运用通假代入法。“县”通“悬”,“被”通“披”,“孰”通“熟”,由此可以得出“悬挂”“披着”“仔细”的解释。当考察的实词在语境中实在解释不通,而根据其字形或字音联系字形相似或字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能够解释通畅时,可以考虑该词有通假情况)
18.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0.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以上可以运用成语词语印证法。这里提示我们要多积累成语词语,并能弄清楚这些成语词语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21.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22.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
这段话里,你认为“匿”解释为“隐瞒”对吗?
23.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以上可以运用语境分析法。比如21题,根据下文“果双生一男一女”可以推断上文“弄璋”“弄瓦”分别为“生男”“生女”之意。)
三、课堂小结
提示同学:以上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无论运用哪种推断方法最终还是要回到语境中。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四、作业
重新阅读以上四段选文,看看在上次阅读中没有疏通的实词(老师的练习题以外的不能理解的实词),能否运用今天所学解答清楚。
第四篇: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与技巧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
教学设想:以课内例子导出方法,以方法指导课外。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实120个实词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二、方法介绍
(一)课内: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方法1: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
A、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B、袖空牒窃印(2001年春季北京卷)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二)课内: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D、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G、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B、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1991年全国卷)
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三)课内:
A、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平安的)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C、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E、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F、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
A、文过饰非(掩饰)
严惩不贷(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B、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C、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高考题)(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四)课内:
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B、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
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B、(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五)课内: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听从)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方法: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C、(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
(六)A、(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B、(97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C、“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方法: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三、巩固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并说说词义判断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歙州 家:定居。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解答:A、家:定居。谓语、动词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C、知:主持、执掌。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D、可:符合、适合。例如,可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4年湖南卷)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北边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考生只要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
【解析】“阴”在课文《登泰山记》中有“其阴,济水东流”一句,山的北面为“阴”。“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浙江卷)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搁浅 B.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整理 本句从“堂庑甚残”可判断出“除”是个名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天津市)A.南迫洛阳 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美好
B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全国卷Ⅱ)A.季布匿濮阳周氏 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迎合
如果平时熟读文言文的话,根据前后文的语意,很快就会找出答案。这四个字并不在常用120个文言实词内,却是课文中常见的。如:匿: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五人墓碑记》;相如引车避匿《廉蔺列传》。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蔺列传》。熟读课内文言文,读透记准,此题不难得分。A项译不通。成语“销声匿迹”中的“匿”应为“躲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季布隐藏在濮阳周氏家”。
第五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内出现过。所以,在第一步识记积累的基础上,便要掌握一些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一、冷僻的字尝试字形推断法: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
赂即贿赂。
例: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⑤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②“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④“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
⑤“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以上介绍了推断实词词义时应掌握的三个技巧,当然它们不是灵丹妙药,只是在释义困难时可以拿来试一试。对实词的理解,关键还是看这个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一切推断的技巧都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发挥作用。
1、引导练习: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绳索(2)金就砺则利
(《劝学》)
磨刀石(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踩、踏,翻译时可以引申为“据守”
2、小试身手:
(1)平民虽平价不能籴
买进粮食(2)自放驴,取樵炊爨
灶
(3)可以独飨白粲。
飨,食用; 粲,米一类的东西(4)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二、通假推词义法
1、引导练习:
(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2、小试身手: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通“钝”:不锋利(2)以身徇国
“徇”通“殉”,捐躯,牺牲(3)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
“详”通“佯”,假装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三、对称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例句: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③栗深林兮惊层颠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⑤时浓雾半作半止
(《游黄山记》)
解析:
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栗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1、引导练习: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灭——族,消灭
2、小试身手:
(1)齐人追亡逐北
亡——北,逃亡的人(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3)非世而恶利
厌恶名利——反对世俗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1 ①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
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③通五经,贯六艺
④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徙隶则心惕息
⑤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治理
⑥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治:安定,太平⑦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竭尽
⑧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穰岁:丰年
① “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②“沐”与“浴”相对,由“弹冠”“振衣”可推知,“沐”是“洗头”,“浴”是“洗澡”。③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
④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近,见到“狱吏”就吓得磕头,看见“徒隶”心里就感到“恐惧,害怕”。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四、邻字推断法
例如: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同义复词:“敝”:疲劳 再如:
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同义复用。“冲”即“幼”,意思是“年幼”。
2、(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五、语法分析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一个“朝”字就有三种义项:
①早晨——朝服衣冠
②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这里“朝”的三个义项之间的区别还比较明显,但是有些文言实词的几个义项间的差别却不是很明显,如《劝学》文后练习中“绝”字的5个义项: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
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时要想一下子给以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笔者以为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如对上文中“绝”字的解析如下: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字“毕”,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份当是谓语,是动语,译为“停止”。
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份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
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以上对“绝”字5个义项的分析,倘能一眼看出词义自是最好,倘不能一眼看出,则很有必要由分析句子成份入手以首先确定词性。纵观五、六两个单元文言文后的实词练习,此方法皆很实用。
例如:
1、左右欲刃相如
刃,做动词用,指“杀”
2、将军披坚执锐
披和执,做动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3、履至尊而制六合做名词,登上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状语,乘车)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名词,恩惠,好处)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动词,责备)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名词,过错)
8、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动词,看)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色)
10、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名词,宫殿)小试身手:
1、(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05年全国Ⅲ卷)辩,应是名词,辩才,口才
2、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应是名词,柴
3、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揭短,说坏话 解释词语: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动词,向西、南方向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动词,推崇)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动词,开凿台阶)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担忧,忧虑)
六、运用旧知法
(一)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同一文言实词
例如: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意思是:偏爱。再如:除南清河太守 可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再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可联系:《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004年全国: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凶:庄稼收成不好 2005年湖北: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边邑)“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邑)鄙:边邑
(二)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
例如: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可联系:成语“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相得益彰”
——疾,大;彰,明显、显著。
2、善才绳之
可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制裁
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可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
4、(07年福建)今姑贷汝
可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
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接近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招致,招引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风知劲草 强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
寻求,寻找 联系成语: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敝帚自珍
(破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望而却步
(后退)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傲慢)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望风披靡
(倒下,后退)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名遐迩
(近)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七、语境分析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据上下文语境和常理逻辑的判断,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求未知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方法。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丰„„乃杀之。
诛: 讨伐
方法指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总之,高考《考试说明》要求我们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设题上还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识记的基础上,运用以上方法大胆猜读、合理推测,真正做到顺利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