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句式 学案

时间:2019-05-13 08:4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句式 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句式 学案》。

第一篇: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句式 学案

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掌握文言句式却是疏通文意,做好内容理解题和翻译题不可忽略的一步。文言句式分为两部分,即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无乃„与、何以„为、不亦„乎,等等)。

一、倒装句

倒装句(或称为“变式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 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主语后置)。在某些含有感叹语气的句子里,为加强语气,就把主语放在谓语的后边,例如: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辞千金》)

(二).宾语前置(这是考查的重点内容)。所谓宾语前置,就是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的前面,以示强调。有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 又如:(2008年辽宁卷)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解析:本句中“诸君何事”宾语前置句,“何”是“事”的宾语。译文: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2.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也要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又如:(2009年天津卷)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解析:本句中“不吾予”是宾语前置句,“吾”是“予”的宾语。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又如:(2009年四川卷)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解析:“不吾继”是宾语前置句,“吾”是“继”的宾语。译文: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3.借助“之”“是”等助词,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前面。如: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何厌之有?(《烛之武》)译:

(三).定语后置。通常定语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句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又如:(2008年湖北卷)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解析:本句中“陈氏族子之幼者”是定语后置,“幼”是“陈氏族子”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2.用“者”使定语后置。例如: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又如:(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解析:本句中“里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句,“疾周”是“里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用“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此介词结构提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于”一般翻译为“在”“比”“向”“从”“被”等;“以”一般翻译为“用”。

例如: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又如:(2011年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解析:本句中的两个短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勿以罪惧,勿以力止”,“以罪”做“惧”的状语,“以力”做“止”的状语。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解析:本句中“被之以威”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以威被之”。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解析: 本句中“无补于明之亡”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明之亡无补”。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

二、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常见格式有: 1.用助词“者”“也”表判断。格式有“„者„也”“„也”“„者,„”“„者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 又如:(2009年北京卷)叔孙通者,薛人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译文: 叔孙通是薛地人。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等副词表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臣是凡人,偏在远都。(《赤壁之战》)4.通过停顿直接表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赤壁之战》)

又如:(2006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解析:本句中没有明显的判断词,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示判断关系。译文: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予本非文人画士。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病梅馆记》)

三、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 1.在动词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 又如:(2009年上海卷)(沈周)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解析: 本句中“为„所„”表被动,“世”是动作的发出者。译文: 文章模仿左氏,诗词模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字模仿黄庭坚,都被世人喜欢看重。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词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2008北京卷)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解析: 本句中得分的关键点为“见”和“得无„乎”,都是典型的文言句式,一个翻译为“被”,一个翻译为“恐怕„吧”。译文:一个人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恐怕有损教化吧!4.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5.意义上的被动,无任何语言标志。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 又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解析:这句话中虽然没有语言标志,但是根据“非心服”,还是可以推断出“逼兵势”为被动句。译文:归顺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操强大的军队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尤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居多。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进行语境还原,加以合理的添补。

1.省主语 例如:余扄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又如:(2009江苏卷)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解析:这两句话都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把主语明确出来,放在括号内,句意更显明确。译文:(彭子篯)刚刚卸任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感到惊奇。2.省谓语,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述而》)3.省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4.省介词,例如: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五、固定句式

1、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等。

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得无„„乎(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表感叹。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孰与、何如、孰若、何若,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表示比较。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5、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

6、“所以”,可译为“„„的原因”、“用来„„的办法”。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7、、“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8、“为所”“为„所„”“见„于„”,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9、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

10、“以„为”,表判断,相当于“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篇:高三语文总复习学案35 固定文言句式

高三语文总复习学案35 固定文言句式

一、学习目标

识记并准确翻译固定文言句式

二、学习交流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无乃尔是过与?(《论语》)——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陈胜,是阳城人。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第三篇:文言常见句式学案

文言常见句式学案(五)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的句式特点。

2,把握判定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二、导入:文言文翻译是必考的,需一定的实虚词积累、文意的理解还需掌握句式。请做下面练习。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结构特点: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8、陈轸者,游说之士。

9、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思考:上面句子都是判断句,其标志是什么?

再看下面句子,总结规律: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非死,则徙尔。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9、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説乎?

11、此亡秦之续耳。

探究发现,那些词还可表示判断?

三、以上我们探究了判断句的形式及结构特点。还有类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承受着,这类句式是被动句。做下面练习,体悟结构类型。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请指出上面例句是被动句的表志词:

翻译下面句子,分析结构特点,指出句式标志词。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山峦为晴雪所洗。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标志词是:

翻译理解下列句子。

1、帝感其诚。

2、戍卒叫,函谷举。

3、予羁縻不得还。

4,忠而被谤。

这类句子该如何理解:

四、课后巩固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明句式特点: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3、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与赵王。

4既自以心为形役。

5、臣之进退,实为狼败。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也。

7、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第四篇:文言词语和句式学案

一.重点实词,一词多义。1.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

掉转

引兵欲攻燕 :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2.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3.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4.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何辞为?:告辞,辞别

归去来兮辞 :一种文体 5.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当

锐不可当:抵挡

6.安:

沛公安在?:哪里

衣食所安: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7.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

道路

伐无道,诛暴秦

: 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

: 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说,讲 8.恶:

彼且恶乎待哉 : 什么

所恶有甚于死者 :

厌恶 9.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

征发

野芳发而幽香 :

开放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发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头发

10.属zhǔ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衡少善属文:连缀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属shǔ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 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1.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善刀而藏之: 通“缮”,擦拭

二.古今异义词。(划出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5.野马也,尘埃也 6.小年不及大年

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8.悦亲戚之情话

9.既窈窕以寻壑

10.恨晨光之熹微

11.至于成立 12.九岁不行

13.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14.则告诉不许 15.臣之辛苦

16.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三.通假字(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夙遭闵凶 4.零丁苦辛

5.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6.常在床蓐

7.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8.此小大之辩也 9.而御六气之辩 10.而征一国者 11.汤之问棘也是已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2.动词形容词使动 3.形容词名词意动

五.虚词

1、而 连词:①表并列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劳苦而功高如此” “黑质而白章”

②表转折 “因人之力而敝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③表因果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④表假设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⑤表递进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表顺承 “朝济而夕设版焉” “图穷而匕首见”

⑦表修饰 “吾恂恂而起” “伏尸而哭”“秦王还柱而走” 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你” “而母立于兹”

介词:①“拿,用,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使工以药淬之”

②“依靠,凭借” “以勇气闻于诸侯” “籍何以至此”

③“因,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 “按照” “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⑤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今以长沙、豫章往”

2、以 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晋

②“因为(表因果)”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③用法相当于“而”,可以表并列,表递进,表顺承,表修饰等。

副词:通“已”,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用于词组“是以”、“以是”,表结果,可翻译为“因此”

3、乃 副词: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或时间上的衔接”,可译为“于是,就”,“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②“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违背的”,可译为“却”“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表示对事物范围限制”,可译为“只,才”“乃以手共搏之”

“乃今得闻教”

④表示判断“是,就是” “乃欲以生劫之”“若事之不济,此

乃天也”

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因 介词:①“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③ “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依照,按照”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动词:“沿袭” “因遗策”

连词:“于是,就” “秦军解,因大破之”

5、为 wéi:动词:①“做” “使子婴为相”

②判断动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④ “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句末语气词:“呢” “何辞为”

wèi:介词:① “替、给” “为击破沛公军”

②“向、对” “不足为外人

6、其

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 “以其无礼于晋”“共其乏困”

有时表示第三人称领属关系可译为 “他的、它的,他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断其左股”

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自己的”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失其所与”

③指示代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副词:①表推测“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②表反问“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

③表商量或希望 “还是” “吾其还也”

助词:无实义,调节音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

7、焉

代词:①可译为”它、他”“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疑问代词“哪里”“什么”

“焉用亡郑以陪邻”“焉故必知哉”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何”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语气助词:“子亦有不利焉” 有时放在形容词或副词后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

8、乎 语气助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有时放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介词:①“在” “生乎吾前”

②“对,向” “吾尝疑乎是”

③“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引出宾语,不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之 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 “不如因善遇之”

②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我,你”“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③指示代词:“这” “太子闻之,驰往” “均之二策”

动词:“去、到、往” “辍耕之陇上” “夜驰之沛公军”

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补语的标志 “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

④主谓之间取独 “行李之往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⑤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蚓无爪牙之利”

⑥音节助词,可不译 “顷之未发”

10、于 介词:①引出动作的对象、处所、时间、范围等。可译为“在、到、向、从、跟(同)、对于”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移其民于河东” →“到”

“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青,取之于蓝”→“从”

“燕王欲结于君” →“跟、同” “佚之狐言于郑伯” →“对

②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长于臣”

③可以表示被动,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有时和

“见、受” 连用,可译为“被”。

“闻于四方”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第五篇:文言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时数:共计5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判断句、省略句的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判断句,并能加以翻译

3、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并能加以翻译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高考文言翻译题,并指出句式特点: 江苏2008年(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被动句)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江苏2010年(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江苏2010年(3)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判断句)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江苏2011年(4)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定语后置句)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江苏2012年(5)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二、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三、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归纳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2)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归纳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内容讲解: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归纳: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归纳: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归纳: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归纳:用介词“被”表被动

5、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归纳: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四、课堂小结: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温馨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四、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附:(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顒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5、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前置的方式(必修1—必修5)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2)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3)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宾语前置)

(4)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宾语前置)(5)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6)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7)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8)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9)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10)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11)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1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莫己若者”即比得上自己)(1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即“谓我也”)(14)以亏人自利也(宾语前置,以亏人利自也)(15)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16)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7)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18)自令放为(令自,宾语前置)(19)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0)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21)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归纳: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2、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纳: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归纳: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小试身手:

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3、指出下面这个句子有哪些句式

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2、3、5、7)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否)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是如何后置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词宾语后置)

(4)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词宾语后置)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语后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9)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10)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12)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再击赵”状语后置)

(13)将请罪于君(介宾后置句,于君请罪)

(14)请罪于先人之墓(介宾后置句,于先人之墓请罪)(1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介宾后置句,于前构恶)(1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17)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18)匹夫之有利于社稷也(于社稷有利,介词结构后置)(19)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0)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2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22)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于境上与燕王会,状语后置)(24)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状语后置)(25)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26)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不义又(于)入人园圃窃桃李(者)甚)(27)有要于时也(状语后置,“于时有要也”)((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30)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3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负戴,介词宾语后置)(3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

(35)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于予丐序,状语后置)(36)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37)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

(38)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马非、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39)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40)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41)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下载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句式 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句式 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

    ·文言常用句式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m 7·文言常用句式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

    文言句式

    文 言 句 式 [教学目的]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 2、学会运用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

    高三一轮复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复习学案

    第七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考点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先来看一下07......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选用 变换句式 单元测试大全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选用、变换句式 单元测试 1.(2016·陕西商洛4月模拟)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主管部门,希望能够加大对于文化......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仿用句式教案

    仿用句式 复习目标: 明晰考点内涵,学会仿用句式。 句式的仿用——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高三二轮复习学案(文言实词推断)

    高三二轮复习导学案——文言实词的推断 复习目标:掌握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把握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有三种考查形式:一、选择题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