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1(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5:1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1(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1(本站推荐)》。

第一篇: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1(本站推荐)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 高三语文 文言文 句式导复习学案1 【学习目标】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类型,能根据语境进行辨别及准确翻译。【考纲解读】 “不同的句式”,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知识链接】《最高考》P63--65“答问互动” 【考点透析】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之一: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语法把动作、行为的对象,或者说是动作的承受者称为宾语。简单的说宾语前置就是把宾语调到动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倒装句.它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句和介词宾语前置句。1.动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句的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它又分为三大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通常置于动词前。从句子结构来看,通常格式为 “主语+疑问代词+谓语动词”。但这些疑问代词都是固定的,常见的有“谁、何、焉、奚、安、曷”等。

例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高祖本纪》

“何”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提到动词“操”的前面。翻译时,“何操”译为“操何”,“拿什么”的意思。整句话可译为: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例2.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自序》译为: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例3.不容何病《孔子世家》译为:不被世人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莫、未、无、毋”等。例1.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秦始皇本纪》译为: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统一。“莫“是否定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是代词,指天下,是动词“一”的宾语,翻译时“莫之能一”按“莫能一之”.的顺序处理。整句话可译为: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统一。例2.人之不我信也《孔子世家》译为:别人不相信我们。例3.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世家》译为:别人不跟我们走。

(3)借助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利用一些固定的结构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这样的结构有:

“何„„之有”格式

例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传》 “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功”作“有”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功之有”按“有何陋”的顺序处理。整句话可译为: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之„„”格式

例1.岂管仲之谓乎 《管仲列传》

“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管仲”是“谓”的宾语,借助“之”提到动词前了。翻译时“管仲之谓”可译为“谓管仲”。整句话可译为: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例2.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太史公自序》译为: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政治主张不会被推行。

“唯„„是„„”格式 维长终是图《鲁周公世家》 “长终”是宾语,“维„„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图”是动词谓语,翻译的“维长终是图”可译为“维图长终”。整句话可译为:您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4)没有明显标志的动词宾语前置句。

分财利多自与

《管仲列传》

译为:分财分利时经常自己多拿。

2.介词宾语前置句

(1)疑问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动词”的形式。常见用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曷、胡、奚、安、焉”等。例如:

例1.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是一个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翻译时,“何以”应译为“以何”,“ 凭什么”的意思。整句可译为:曹刿问:“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 这样的句子还有:

例2.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你怎么知道燕王可以依靠呢? 例3.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河渠书》

译为:烧尽了柴草啊凭什么防御水灾!

(2)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的陈述句介词宾语前置,构成“宾语+介词+动词“的格式。例如: 例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全句是陈述语气,“一”是“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一以”即“以一“。译为: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是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这样的句子还有:

例2.予一以贯之《孔子世家》

译:我是做人能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的人。例3.亚父南向坐

(《高祖本纪》

译:“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自主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中的宾语是如何前置的。1.何以相救哉《秦始皇本纪》

译:

2.何为为我禽《淮阴侯列传》

译:

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译:

4.尚不觉寤而不自责《项羽本纪》

译:

5.不然,籍何以生此《高祖本纪》

译:

6.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高祖本纪》

译: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之二 : 定语后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定语是主语和宾语的修饰成分,位置应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而文言文中有时却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其为定语后置句。按照文言文中的语言习惯,定语后置句往往有相对 固定的格式,最为常见的定语后置句格式为四种: 1.“中心词+定语”格式。这类格式是文言文里最常见的一种格式。例1.鲁人三郊三隧,峙尔刍茭,糗粮,桢干《鲁周公世家》 “三郊三隧”是定语,“鲁人”是主语中心词。翻译时应把倒置过来“三郊三隧鲁人”,整句可译为: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的人,储备牲口吃得干草,人吃得的干粮,筑墙用的木柱。例2.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河渠书》 “自将军已下”是定语,“群臣从官”是主语中心词。“自将军已下”限制了参加干活的人范围,翻译时应把倒置过来“自将军已下群臣从官”,整句可译为:命自将军以下的群臣及随从人员都负柴薪,填塞决口。

2.“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类句式是比较规范的句式,因为有“者”相隔,较容易发现。读得时候,也需要短暂的停顿。

例1.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河渠书》

“披山通道”是定语,“小渠”是主语中心词。翻译时应把倒置过来“披山通道小渠”,整句可译为:其他劈山通水道的小渠,不可尽言。

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想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是定语,“人”是主语中心词。翻译时应把倒置过来“可使报秦人”,整句可译为:想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3.“中心词+之(而、有)+定语”的格式。这类格式的中心词可以跟比较复杂的定语成分。例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察察”“ 汶汶”是定语,“身”“物”是中心词.两个“之”是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可译为“察察之身”“ 汶汶之物”。整句话可译文:(一个心怀高洁的)人有谁能以洁白的自身,去蒙受世俗污浊的社会玷污呢?

例2.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译文:作者在《离骚》中阐明了广大崇高的道德,4.“中心词+之(而、有)+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例1.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于南郑《高祖本纪》

“诸将”是宾语中心词。“有功者”是定语,“之”是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 “诸将之有功者”要译为“有功诸将”,整句话可译为:项羽封有功的将领作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

5.“中心词+定语(数量词)”的格式。这类句式和第一种句式属于一种类型,只是从定语的成分上来看是数量词,数量在文言文中较大,所以单独列一项。例1.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滑稽列传》

“金”“车马”是宾语中心词.而数量词“百斤”“十驷”分别是它们的定语。翻译时可译为“百斤金”“ 十驷车马”,整句话可译为:(让他)携带一百斤黄金,十辆马车(作为礼物)。例2.中贵人将骑数十纵《李将军列传》

“骑”是宾语中心词.而数量词 “数十纵”分别是它们的定语。翻译时可译为 “数十纵骑”,整句话可译为: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

【自主练习】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项羽本纪》

译: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刺客列传》

译:3.群臣侍殿上者《刺客列传》

译:

4.尽闭工匠臧者《秦始皇本纪》

译:

5.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淮阴侯列传》

译:

6.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孔子世家》

译:

【巩固联系】

《最高考》P62高考经典题“命题角度3”《谏成帝营陵寝疏》

【我的疑问】

答案:

1.译为:靠谁救援呢?

2。译为: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3.译为: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臣来辅佐自己。4.译为:仍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5.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6.译为: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答案:

1.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士兵渡过漳河。2.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3.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

4.全部被封闭在里面的工匠和奴隶。

5.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6.弟子和鲁国人在孔子墓地附近安家的有一百多户。文言文复习——句式

(第 二 课时)【学习目标】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类型,能根据语境进行辨别及准确翻译。【考纲解读】 “不同的句式”,包括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等。【知识链接】《最高考》P63--65“答问互动” 【考点透析】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之三——介词短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修饰谓语的成分,有两种,放在谓语之前是状语,放在谓语之后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放在谓语后面的状语绝大多数是介词短语,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介词短语后置。按照介词短语修饰谓语的不同作用,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方式。

例1.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高祖本纪》 “啖”是动词,“以利“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方式。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利啖”。整句话可译为: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利用财利进行引诱。例2.淳于髡说之以隐《滑稽列传》 “说”是动词,“以隐”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方式。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淳于髡以隐说之”。整句话可译为:淳于髡用隐语劝谏齐威王。

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原因。

例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原列传》

“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是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咎”是谓语动词。翻译时要将介词短语引导的原因提到整个句子的前面。整句话可译为:因劝怀王入秦而怀王没有回来,楚国人民就完全归罪于子兰。

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时间。

例1.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 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

“于后”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时间范围.“表”是动词谓语。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文采于后不表也”。整句话可译为:文章不能在后代流传。

介词短语表示谓语比较的对象。例1.便于砥柱之漕《河渠书》 “便”是谓语,是比较的点,“于”引出比较的对象“砥柱之漕”。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砥柱之漕便”。整句话可译为:比经砥柱漕运方便。例2.异于群子《鲁周公世家》

“于群子”是表示比较的介词短语.“异”是表示比较的谓语。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群子异”。整句话可译为:比其他兄弟强。

5.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地点。

例1.又于秦军战于蓝田《高祖本纪》 “于蓝田”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引导地点。“战”是谓语动词。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又于秦军于蓝田战”。整句话可译为:再次和秦军在蓝天作战。例2.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自序》

“于河洛之间”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引导地点。“见”是谓语动词。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河洛之间见父”。整句话可译为: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父亲。

6.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

例1.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高祖本纪》 “以组”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系“是动词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组系颈”。整句话可译为: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例2.席以露床,啖以枣脯《滑稽列传》 “以露床”“ 以枣脯”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席”“ 啖”是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露床席,以枣脯啖”。整句话可译为: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床,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7.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对象。例1.至孝于鬼神《夏本纪》

“于鬼神”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孝”是动词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鬼神至孝”。整句话可译为: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例2.告纣之罪于天《鲁周公世家》

“于天”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告"是动词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天告纣之罪”。整句话可译为:向上天和殷民昭布纣的罪状。

【自主练习】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特殊句式。

1.与籍避仇于吴中《项羽本纪》

译:

2.何以自于后世哉《孔子世家》

译:3.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4.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译:

5.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太史公自序》

译:

6.乡射邹峄《太史公自序》

译:

7.送子以言《孔子世家》

译:

8.比于戎翟《六国年表》

译:

9.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击秦,战于蓝田《屈原列传》

译:

10.浮于沅,湘《太史公自序》

译:

答案:

1.和项籍一起在吴中躲避仇敌。

2.我凭什么来让后世了解和认识我呢。

3.他凭勇气在诸侯国之间闻名。

4.对于国家治乱的道理很明白清楚,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5.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在杜邮。

6.在邹县、峄山参加乡射之礼。7.送你几句话吧。

8.把它和戎翟相比。

9.怀王于是征发国内所有的军队,攻击秦军,在蓝田交战。

10.浮在沅水、湘水上泛舟。特殊句式之四——被动句

所谓的主动句、被动句是根据现代语法划分的。谓语动词的语态表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作之间的关系:当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执行者时,主、谓之间的关系称为主动语态;当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时,主、谓之间的关系称为被动语态。这样的句式称为被动句。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按照有无标志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标识的和无标识的。本文就按照这一标准把《史记》中被动句现象加以梳理。无标志的

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又称为意念被动句。这类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仅仅是动词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被动的意思,所以在理解是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例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例2。而如姬最幸。(《魏公子列传》)例3.信方斩。(《淮阴侯列传》)

例4.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太史公自序》)例5.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

例6.舜登用。(《夏本纪》)

二、有标志的

有表被动的虚词的标志的,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除了依靠意义上的关系外,还借助于特定的形式标志的句子,叫有标志的被动句。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一般借助介词“被”来表示,古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相对来说复杂些,主要有以下九种形式:

1.“于(於)”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构成,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於”),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形式为“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例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例2.不凝滞于物。(《屈原列传》)例3.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赵世家》)例5.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

例6.学者牵于所闻。(《六国年表》)2.“乎”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和“于”引导的一样,因为“乎”在引导被动句时解释为“于” 例1.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世家》)3.“为”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构成,介词“为”的后面,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面是及物动词。形式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有时省去施事者。

例1.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例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刺客列传》)例3.何为为我禽。(《淮阴侯列传》)

例4.重为乡党而演《周易》(《报任安书》)例5.不能为容。(《孔子世家》)

4.“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构成,“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形式为“为+名词(施事者)+所+及物动词”。例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纪》)

例2.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例3.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淮阴侯列传》)

例4.吏当广所失亡,为虏所生得。(《李将军列传》)5.“……为所……”引导的被动句。“为所”是“为之所”的紧缩形式。前面是动作的承受者,“为所”后面是动词。

例1.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例2.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李将军列传》)6.“见”引导的被动句。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形式为“见+及物动词”。例1.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例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刺客列传》)

7. “见……于……”引导的被动句,助动词“见”引出动作行为,后面的于引出施事者。形式为“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例1.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列传》)8. “被”引导的被动句,形式为“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有时候省略施事者。“被”引导的被动句一直沿用到现代。

例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9.“受” 引导的被动句,形式为“受+及物动词”。例1.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夏本纪》)

【自主检测】

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世家》)A.管仲囚焉。(《管仲列传》)

B.不容何病。(《孔子世家》)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传》)

D.管仲既用。(《管仲列传》)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禾仅偃,大树尽拔。(《鲁周公世家》)A.中作而觉。(《河渠书》)

B.誓盟不信。(《六国年表》)C.魏申徙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高祖本纪》)

D.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A.秦襄公始封为诸侯。(《六国年表》)

B.告纣之罪于天。(《鲁周公世家》)C.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太史公自序》)

D.九川涤原。(《夏本纪》)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使不辱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A.便于砥柱之漕。(《河渠书》)

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C.不得推择为吏。(《淮阴侯列传》)

D.知其不用。(《淮阴侯列传》)

【巩固检测】《最高考》P68 2014南京、盐城期末“答太虚书”

【我的疑问】

附自主练习答案:

1.译为:靠谁救援呢?

2.译为: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3.译为: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臣来辅佐自己。4.译为:仍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5.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6.译为: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答案:

1.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士兵渡过漳河。

2.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3.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

4.全部被封闭在里面的工匠和奴隶。

5.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

6.弟子和鲁国人在孔子墓地附近安家的有一百多户。答案:

1.C是主谓倒装句,其他各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2.D是定语后置句,其他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3.B是状语后置句,其他各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4.A是状语后置句,其他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

第二篇: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八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签字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八

复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能分清常见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能说出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

2、能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特定的句子。

3、能大致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能将文言文中的细节同试题的选项进行对比。

考纲要求: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12页。

◆预习案

预习任务:

1、细读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12页的“考纲解读”,并勾画你认为的重要的信息。

2、细读《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28“方法突破”中“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的前四种方法,并勾画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预习自测:

一、(安徽省利辛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

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

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孤,鞠于外家孤:幼年丧父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易:轻视,看不起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折:指责

5、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7.翻译。

(1)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签字

(2)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探究案

三、(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卷55,列传45),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忧去官忧:忧虑,担心 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勒:统率 C.士大夫以此称之称:赞扬

D.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见:被6.下列句子中,表现杨公则“忠烈”的一组是()

①陷于寇,抗声骂贼②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③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④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⑤遂强起登舟⑥虽居军旅,手不辍卷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⑥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但仍不屈服,假装答应与其共事,最终骑马逃回。

B.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C.杨公则对百姓轻刑薄赋,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3)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当堂检测:阅读下列文言文,翻译黑体字的句子。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治,不可登基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若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翻译: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2

第三篇: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 文言文 句式导复习学案2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 文言文 句式导复习学案【学习目标】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类型,能根据语境进行辨别及准确翻译。【考纲解读】 “不同的句式”,包括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等。【知识链接】《最高考》P63--65“答问互动” 【考点透析】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之三——介词短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修饰谓语的成分,有两种,放在谓语之前是状语,放在谓语之后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放在谓语后面的状语绝大多数是介词短语,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介词短语后置。按照介词短语修饰谓语的不同作用,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方式。

例1.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高祖本纪》 “啖”是动词,“以利“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方式。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利啖”。整句话可译为: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利用财利进行引诱。例2.淳于髡说之以隐《滑稽列传》 “说”是动词,“以隐”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方式。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淳于髡以隐说之”。整句话可译为:淳于髡用隐语劝谏齐威王。

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原因。

例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原列传》

“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是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咎”是谓语动词。翻译时要将介词短语引导的原因提到整个句子的前面。整句话可译为:因劝怀王入秦而怀王没有回来,楚国人民就完全归罪于子兰。

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时间。

例1.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 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

“于后”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时间范围.“表”是动词谓语。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文采于后不表也”。整句话可译为:文章不能在后代流传。

介词短语表示谓语比较的对象。例1.便于砥柱之漕《河渠书》 “便”是谓语,是比较的点,“于”引出比较的对象“砥柱之漕”。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砥柱之漕便”。整句话可译为:比经砥柱漕运方便。例2.异于群子《鲁周公世家》

“于群子”是表示比较的介词短语.“异”是表示比较的谓语。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群子异”。整句话可译为:比其他兄弟强。

5.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地点。

例1.又于秦军战于蓝田《高祖本纪》 “于蓝田”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引导地点。“战”是谓语动词。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又于秦军于蓝田战”。整句话可译为:再次和秦军在蓝天作战。例2.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自序》 “于河洛之间”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引导地点。“见”是谓语动词。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河洛之间见父”。整句话可译为: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父亲。

6.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

例1.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高祖本纪》 “以组”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系“是动词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组系颈”。整句话可译为: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例2.席以露床,啖以枣脯《滑稽列传》 “以露床”“ 以枣脯”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席”“ 啖”是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露床席,以枣脯啖”。整句话可译为: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床,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7.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对象。例1.至孝于鬼神《夏本纪》

“于鬼神”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孝”是动词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鬼神至孝”。整句话可译为: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例2.告纣之罪于天《鲁周公世家》

“于天”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告"是动词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天告纣之罪”。整句话可译为:向上天和殷民昭布纣的罪状。

【自主练习】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特殊句式。

1.与籍避仇于吴中《项羽本纪》

译:

2.何以自于后世哉《孔子世家》

译:

3.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4.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译:

5.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太史公自序》

译:

6.乡射邹峄《太史公自序》

译:

7.送子以言《孔子世家》

译:

8.比于戎翟《六国年表》

译:

9.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击秦,战于蓝田《屈原列传》

译:

10.浮于沅,湘《太史公自序》

译:

答案:

1.和项籍一起在吴中躲避仇敌。

2.我凭什么来让后世了解和认识我呢。

3.他凭勇气在诸侯国之间闻名。

4.对于国家治乱的道理很明白清楚,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5.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在杜邮。

6.在邹县、峄山参加乡射之礼。7.送你几句话吧。

8.把它和戎翟相比。9.怀王于是征发国内所有的军队,攻击秦军,在蓝田交战。

10.浮在沅水、湘水上泛舟。特殊句式之四——被动句

所谓的主动句、被动句是根据现代语法划分的。谓语动词的语态表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作之间的关系:当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执行者时,主、谓之间的关系称为主动语态;当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时,主、谓之间的关系称为被动语态。这样的句式称为被动句。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按照有无标志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标识的和无标识的。本文就按照这一标准把《史记》中被动句现象加以梳理。无标志的

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又称为意念被动句。这类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仅仅是动词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被动的意思,所以在理解是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例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例2。而如姬最幸。(《魏公子列传》)例3.信方斩。(《淮阴侯列传》)

例4.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太史公自序》)例5.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

例6.舜登用。(《夏本纪》)

二、有标志的

有表被动的虚词的标志的,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除了依靠意义上的关系外,还借助于特定的形式标志的句子,叫有标志的被动句。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一般借助介词“被”来表示,古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相对来说复杂些,主要有以下九种形式:

1.“于(於)”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构成,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於”),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形式为“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例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例2.不凝滞于物。(《屈原列传》)例3.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赵世家》)例5.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

例6.学者牵于所闻。(《六国年表》)2.“乎”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和“于”引导的一样,因为“乎”在引导被动句时解释为“于” 例1.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世家》)3.“为”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构成,介词“为”的后面,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面是及物动词。形式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有时省去施事者。

例1.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例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刺客列传》)例3.何为为我禽。(《淮阴侯列传》)

例4.重为乡党而演《周易》(《报任安书》)例5.不能为容。(《孔子世家》)

4.“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构成,“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形式为“为+名词(施事者)+所+及物动词”。例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纪》)

例2.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例3.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淮阴侯列传》)

例4.吏当广所失亡,为虏所生得。(《李将军列传》)5.“……为所……”引导的被动句。“为所”是“为之所”的紧缩形式。前面是动作的承受者,“为所”后面是动词。

例1.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例2.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李将军列传》)6.“见”引导的被动句。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形式为“见+及物动词”。例1.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例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刺客列传》)

7. “见……于……”引导的被动句,助动词“见”引出动作行为,后面的于引出施事者。形式为“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例1.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列传》)8. “被”引导的被动句,形式为“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有时候省略施事者。“被”引导的被动句 一直沿用到现代。

例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9.“受” 引导的被动句,形式为“受+及物动词”。例1.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夏本纪》)

【自主检测】

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世家》)A.管仲囚焉。(《管仲列传》)

B.不容何病。(《孔子世家》)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传》)

D.管仲既用。(《管仲列传》)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禾仅偃,大树尽拔。(《鲁周公世家》)A.中作而觉。(《河渠书》)

B.誓盟不信。(《六国年表》)C.魏申徙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高祖本纪》)

D.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A.秦襄公始封为诸侯。(《六国年表》)

B.告纣之罪于天。(《鲁周公世家》)C.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太史公自序》)

D.九川涤原。(《夏本纪》)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使不辱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A.便于砥柱之漕。(《河渠书》)

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C.不得推择为吏。(《淮阴侯列传》)

D.知其不用。(《淮阴侯列传》)

【巩固检测】

《最高考》P68 2014南京、盐城期末“答太虚书”

【我的疑问】

附自主练习答案:

1.译为:靠谁救援呢?

2.译为: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3.译为: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臣来辅佐自己。4.译为:仍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5.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6.译为: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答案:

1.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士兵渡过漳河。

2.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3.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

4.全部被封闭在里面的工匠和奴隶。

5.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

6.弟子和鲁国人在孔子墓地附近安家的有一百多户。答案:

1.C是主谓倒装句,其他各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2.D是定语后置句,其他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3.B是状语后置句,其他各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4.A是状语后置句,其他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

第四篇:高三语文导学案二轮复习NO.1

山东省聊城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课堂小结】

对于3500多字的字音,要想全部记清有着较大的困难,一是数量大,二是较混杂。但是这

几年的试题都是要求辨别正误,不要注拼写,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以义定音。利用意义联系,区别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因为多音常常是和多义联系起来的。如:“卡”,做音译词语素时读kǎ,卡车、卡宾枪、卡片、卡介苗、卡通,取与“不通畅”有关的义项时,读qiǎ,关卡、.卡壳、卡子。

2.区别书面语和口语。许多多音多义字的不同读音,因为“多音”是由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造成的,注意这一点,可以帮助正音。如:“翘”,书面语读qiáo,翘首、翘楚,口语读qiào,翘起来,翘尾巴。

3.区别词性意义。许多字因其在不同词中表示的词性意义不同而导致读音不同,因此区别其词性意义或其所在词的词性,也是辨析多音多义字的重要方法。如:“扇”,做名词时读shàn,做动词时读shān。“卷”做名词读juàn,试卷、卷帙浩繁、卷轴,做动词读juǎn,卷起、卷席。

4.区别一般用语与专用词语。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是由一般用语与专门用语(名称,专有的几个词)的差别造成的,注意到这一点,也可以帮助正音。如:“炸”,一般读作zhà,而表示“在煮沸的油或水中把食物弄熟”的意思时读zhá。“轧”,一般读作yà,倾轧、轧花机,而在“轧钢”、“轧辊”中读zhá。【专题测试】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编纂(zuǎn)囤货(dùn)浸渍(zã)色厉内荏(rěn)B.隽永(juàn)饿殍(piǎo)偌大(ruî)繁文缛节(rǔ)C.载体(zài)璞玉(pú)骠勇(piào)凿壁偷光(záo)D.档(dàng)期 粗犷(kuàng)皴裂(cūn)良莠不齐(yǒu)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A.劲jìng 劲敌 遒劲 疾风劲草 刚劲挺拔 B.泊bï

停泊 漂泊 淡泊名利 水泊梁山 C.应yīng 应届 应允 应声而落 应有尽有

D.鲜xiǎn 鲜见 鲜有 寡廉鲜耻 屡见不鲜 3.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挑衅xìn 惩罚chãng 暴殄天物zhěn

开门揖盗yī B.角色juã 戛然jiá 徇私枉法xún

刚毅木讷nâ

C. 强劲jìng 饮马yìn 穷兵黩武dú 擢发难数zhuï D. 戏谑nuâ 参与yù 力能扛鼎gāng

怏怏不乐yàng 4.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史记》

山东省聊城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1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兑现

不修边幅

标识(zhì)

敷衍塞(sâ)责 B.保贵

五体投地

戏谑(xuâ)

叱咤(chà)风云 C.鼎盛

不记前嫌

揣度(duï)

麻痹(pì)大意 D.防范

一蹋糊涂

炫(xuán)耀

锒(láng)铛入狱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嗔怒

谨慎

缜密思考

瞋目而视

B.疏浚

唆使

怙恶不悛

逡巡不前 C.哽咽

梗概

骨鲠在喉

绠短汲深

D.谐音

揩油

偕同前往

万世楷模 【日积月累】 高考必背篇目《劝学》理解性默写

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也和韩愈《师说》中 “,”观点相同。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3.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4.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巩固反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

第五篇:高三语文总复习学案35 固定文言句式

高三语文总复习学案35 固定文言句式

一、学习目标

识记并准确翻译固定文言句式

二、学习交流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无乃尔是过与?(《论语》)——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陈胜,是阳城人。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下载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1(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1(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句式 学案

    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掌握文言句式却是疏通文意,做好内容理解题和翻译题不可忽略的一步。文言句式分为两部分,即......

    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7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7 6.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

    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41.厥jue 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思厥先祖父《六国论》 ②副词,乃,就。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太史公自序》 ③昏厥,晕倒。42.理li ①道理。灵运所不至......

    初中文言文句式教学案

    教学目标: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

    初中文言文句式教学案

    初中文言文句式教学案 武汉市新洲思源学校周国安 教学目标: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翻译句子》教案 丹阳六中刘阳 【教学目标】 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戴埠高级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5/9/28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attach a document to a letter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1、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文言固定句式。 3、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