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3

时间:2019-05-15 07:1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3》。

第一篇: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41.厥jue

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思厥先祖父

《六国论》

②副词,乃,就。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太史公自序》

③昏厥,晕倒。

42.理li

①道理。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

《采草药》

②治理,整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木兰诗》

③条理。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谭嗣同》

④雕琢,加工玉石。使玉人理其璞。

《韩非子•和氏》

⑤法官。弦子旗(人名)为理。

《管子•小匡》

43.靡

(1)mi

①浪费,奢侈。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过秦论》

②细腻。靡颜腻理。

《宋玉•招魂》

(2)mi

①无,没有。天下万物之荫生,靡不有死。

《史记•文帝本纪》

②倒下。望其旗靡。

《左传•庄公十年》(3)mo

通“摩”,蹭,马喜则交颈相靡。

《庄子•马蹄》

44.请qing

①问。武夫再拜请:“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柳毅传)

②邀请。乃置酒请之。

《汉书•教宣许皇后传》

③谒见,拜见。其造请诸公(造,前往)

《汉书•张汤传》

④“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A、请求别人做某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B.请允许自己某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45.骑。

(1)qi

①骑马。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

《史记•樊哙传》

②骑马的人,骑兵。骑皆舍马步走。

《三国志•吴书》

(2)ji一人一马。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忘。

《鸿门宴》

46.勤qin

①辛苦,劳,与“逸”相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

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如:勤逸。

③帮助。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左传》

④殷勤,周到。会数而礼勤。

《训俭示康》

47.让rang

①责备、责怪。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信陵君》

②辞让、退让、谦让。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谏逐客书》

③特指转让权力、职位。

48.如ru

①到„„去,往。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②如果,假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诸葛亮传》

③或。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论语•先进》

④形容词尾,表示“„„的样子。”突如其来。49.少

(1)shao

①不多。

②稍微。或劝以少休。

《左忠毅公逸事》

③轻视,看不起。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王充《论衡》

(2)shao少年、青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50、识

①shi

认识,见识。有识之士。

②zhi

记忆,记住。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

引:标记,进止皆有表识。

《后汉书•冯异传》 51.寿shou

①长寿、长存。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冈烈士事略》

②给人敬酒或献礼。为寿侯生前

《信陵君》 52.适

(1)shi

①到、往。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硕鼠》

②女子出嫁,谢家。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

③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同上)

④恰好。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于地平。

《雁荡山》

(2)di封建社会称正妻为“适”,有时也专指正妻所生的儿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嫡”。(3)zhe

①被流放或贬职。又以适去。

《史记•贾谊》

②适戍

被强迫去戍边。发闾左适戍渔阳

《陈涉世家》

这个意义又写作“谪” 53.实shi

①果实,种子。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

②成熟。诸越则桃李冬实。

(同上)

③充实。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同上)

④真实,诚实。吾亦望其言是实。

《与妻书》

⑤实在,确实。实属不该。54.说

①shuo说法。神仙诡诞之说。

《梅花岭》

②yue同“悦”,喜欢、高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③shui劝说。范增说项羽曰。

《鸿门宴》 55.速su

①快,迅速。兵贵神速。

《三国志•郭嘉传》

②招,招致。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训俭示康》

至丹以荆卿为汁,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③邀请,迎请。不速之客。56.甚shen

①厉害。王之敝甚矣。

《齐策》

②超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③十分、很。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

57.食

(1)shi

①吃。民食果瓜蚌蛤

《五蠹》

②吃的东西。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训俭示康》

(2)si给吃。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五蠹》

58.属

(1)zhu通“嘱”。

①连接。起临洮属之辽东。(临洮:地名)

《史记》

引:跟着。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信陵君》

②属文,作文章。衡少善属文。

《张衡传》

③委托,交付。以兵属蒙恬。

《史记•李斯列传》

引:交给官吏治罪。以秦王属吏。

《史记•高祖本纪》

④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2)shu

①隶属,属于,归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权,孙权)

《三国志,吴书》

②亲属。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史记》

③类。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五蠹》

④通“瞩”,看。盘桓瞻属。

《齐民要术》

59.数

(1)shu

①数日,数量。计之以数。

王安石《上宣帝万言书》

②规律,必然性。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大论中》

③天命,命远。胜负之理,存亡之数„„

《六国论》

④技艺,方术。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2)shu计算。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3)shuo屡次,次数多。会数而礼勤。

《训俭示康》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

60.脱tuo

①脱免。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蔺列传》

②疏忽。轻而寡谋,无理则脱,入险而脱,能无败乎?

《左传•崤之战》

③如果,倘若。脱获回耗,虽死必谢。

《柳毅传》

(译:如果得到回音,我即使死了也一定感谢你。)脱有祸。

《中山狼传》

④或许。脱可免祸

《后汉书•李通传》

61.亡

(1)wang

①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特:逃到国外。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

《韩非子》

②出外。不在。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时”通“伺”)

《论语》

③失去,丢失。亡羊补牢。

④灭亡,死亡。善败者不亡。

(2)wang通“忘”,忘记。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韩非子》

③wu

通“无”。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62.望wang

①远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

②盼望,期望。欲望百姓亲附。

③名望,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④临近。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梦溪笔谈》

⑤埋怨,责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⑥农历每月十五,月光满盈时。八月之望。

63.微wei

①隐蔽,藏匿。其徒微之。

《左传•哀公—十六年》

引:暗暗,悄悄。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信陵君》

②深奥,微妙。其文约,具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屈原列传》

③略微,轻微。如:微笑。

④旧时指地位低下。大王起微细。

《史记•高祖本纪》

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微斯人,吾谁准与归?

《岳阳楼记》

⑥哀微,哀弱。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史记•李斯列传》

64.乡

(1)xiang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五州为乡。引:家乡。

(2)xiang

①通“向”,面对着,面向。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颈。

《信陵君》

②从前,过去。非及乡时之士也。这个意义后又写作“向”如:向来如此。

《过秦论》

③xiang通“享”,享受。专乡独美其福。

《汉书》

65.行

(1)xing

①古代与道路有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跟旅行有关。如行程、行装。

③流动,暂时性的,可以推行的。如“风行一时,行将。”

④行为,品行。

(2)hang

①行列。如第五行。雁行有序。

《与陈伯之书》

②排列。你行几?

③行业。如:同行,各行各业。

④某些营业机构。如珠宝行。

⑤量词。如—行字。

66.幸xing

①幸运,侥幸。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蔺列传》

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③希望。幸来告语之。

《西门豹治邺》

④特指皇帝到某处去,驾临。帝王到什么地方去叫“幸某地”。始皇帝幸梁山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⑤表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承蒙今事有急,故幸来告我《鸿门宴》

67.相

(1)xiang

①仔细看、审察。伯乐相千里马。

②容貌。如长相。

③辅助、帮助。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

④扶助盲人的人。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同上)

⑤丞相,宰相,相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⑥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论语•先进》

(2)Xiang

①副词,互相。黄泉下相见。

《孔雀东南飞》

②副词,具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向一方。便可白公佬,及时相遣归。(相,我)《孔雀东南飞》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相,你)

(同上)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相,她)

(同上)68.信

(1)xin

①实在,的确。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促织》

②送信的人或媒人。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竞,默默无言。《世说新语》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

③音讯,消息。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祭妹文》

④信物。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

⑤随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⑥真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论语》

(2)shen通“伸”伸展,伸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69.谢xie

①道歉。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推辞。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史记•吕太后本纪》

③辞别。挥手谢公卿。

李白《留别金陵侍御》

④感谢。

⑤告诉,告诫。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

⑥请问。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陌上桑》

70.已yi

①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

学不可以已。

《劝学》

②完毕,完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③已经。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西门豹治邺》

④通“以”。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⑤止,治。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苦斋记》

⑥太,过分。

⑦ 同“矣”。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71.与

(1)yu①给予,授予。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结交。与赢而不助五国

《六国论》

③和,跟、同。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2)yu

①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左传•崤之战》

②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翟方进传》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四子侍坐》

72.艺yi

①种植

启陨箨以艺栗菽

《苦斋记》

②才能、本领、技能。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③艺(特[六艺]a.奴隶主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b.六部儒家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④度、准则。用人无艺。

《国语•晋语》

73.引yin

①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②牵引。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

《察今》

③举、取过来。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再如:引酒自酌。

④引导,率领。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⑤延请。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延,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蔺列传》

⑥退却,避开。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

74.因yin

①沿袭。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②趁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同上)

③依靠,凭借。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④依照,根据。如:因材施教。

⑤原因。

⑥由于。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候。

《史记》

⑦于是,就。秦军解,因大破之。

(同上)75.有

(1)you

①表发生,存在。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噪。

《五蠧》

②占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③名词,形容词词头,无实在意义。有苗不服。

《五蠧》

(2)you通“又”。春秋三十有三。

《谭嗣同》

76.营ying

①经营、料理。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训俭示康》

②经营、生意(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记王忠肃公翱事》

③军营。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赤壁之战》

④谋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⑤营建。营建阿房宫。

⑥迷惑。营而离之(迷惑敌人,使分散士兵)。

《孙膑兵法》

77.遗

(1)yi①遗失。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

《韩非子•难三》

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

《师说》

③遗失、遗漏的东西。涂不拾遗。

《史记•孔子世家》

④抛弃。不要遗弃女婴。

⑤遗留。养虎自遗患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⑥死人遗留下来的。深追先帝遗诏。

《出师表》

⑦剩下。生民百遗一。

曹操《蒿里行》

⑧排泄大小便。顷之三遗矢(屎)。

《廉蔺列传》

(2)wei给予、赠送。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韩非子》

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

《旧唐书•黄巢传》

78.坐zuo

①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坐”。

②同“座”。公子引候生坐上坐。

《信陵君》

③“犯„„罪”或“错误”。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使楚》

④定罪、治罪。“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传》

⑤因为。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再如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79.造zao

①到„„去。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左忠毅公逸事》

再如: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谭嗣同》

②制造,作。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墨子•非攻》

③成就。小子有造。

《诗经•思齐》

末造,一个朝代的末期,末世,含有衰乱之意。如:

满清末造。

80.资zi

①财物、钱财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

《狱中杂记》

②资本、凭借。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③资助、帮助,„„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隆中对》

④蓄积、准备。如: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信陵君》

81.载zai

①载装。载以牛马。

《史记•张汤传》

②盛。柳子载肉于俎。

《送薛存义序》

③乘坐。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陌上桑》

④充满。怨声载道。

⑤zai 年。四十载。

⑥开始,春日载阳。

《诗经•七月》

⑦连词,又。如:载歌载舞。

82,族zu

①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类。万物百族。

②灭族、古代一种刑罚,一人有罪灭三族或九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③聚结,交错聚结的地方。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庖丁解牛》

④众,一般,普遍。族庖岁更刀,折也。(同上)83.著

(1)zhu

①显露,功绩卓著。如:政绩昭著。

②写文章,写书。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史记•韩非传》

(2)zhuo

①附着,加„„之上。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论积贮疏》

②穿。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木兰诗》

注:衣著,即衣服。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

84.赞zan

①辅助、协助。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赤壁之战》

②引见,介绍。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信陵君》

③古代文体的一种,多属赞扬性的,用韵文写成。

④《汉书》结尾的总评形式。文言实词表2 1贱

①物价低:食贱则农贫(《商君书外内》)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五)贫贱有此女(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③谦词:贱妾留空房(孔)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2圣

① 最崇高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师)②封建时代美化皇帝的说法: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滕)3愚

①愚昧、愚蠢:愚益愚(师)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4足

① 脚:非利足也(劝)② 足够,充足: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③值得,够得上:竖子不足与谋(鸿)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5攻

① 进攻:转而攻秦(过)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师)6经

① 经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② 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

③经过:既窈窕以寻 壑,亦崎岖而经丘(归)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登)7劝

① 勉励、鼓励:劝学(劝)果行,国人皆劝(勾)②劝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8学 学习:学不可以已(劝)9中

① 内、里:座中泣下谁最多。(琵)② 不高不下:中述汤武(屈)

才能不及中人(过)③ 合乎:木直中绳(劝)隐中胸怀(促)④正对上,正着目标: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10疾 ①病: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五)②痛恨:君子疾夫舍曰„„(论)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屈)③急速:鸟起马惊,疾逸道左(柳)④加强:声非加疾也(劝)⑤痛: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孟)11致

① 达到:而致千里(劝)致万乘之势(过)②招致:以致天下之士(过)12假

① 借:人多以书假余(送)② 借助,凭借:假舆马者(劝)③ 宽容:愿大王少假借之(荆)④ 给: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⑤假期: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13绝

① 断,断绝: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② 极:佛印绝类 弥勒(核)③ 横渡:而绝江河(劝)④绝对: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14兴

①起来,兴起:风雨兴焉(劝)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②发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大兴师伐秦(屈)③兴致: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15功

① 成绩,功效:功在不舍(劝)② 功劳: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③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外无期功 强近之亲(陈)16强

① 有力:筋骨之强(劝)② 强盛:强国请服(过)③勉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乃强起扶 杖,执图诣寺后(促)17用

① 运用、使用: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② 资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③ 因为(介词):用心一也(劝)④作用、用处: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18行

① 行动:大行不顾细谨(鸿)

② 品德行为:辱人贱行(五)其行廉(屈)③ 实行,做:余嘉其 能行古道(师)④ 行走:道芷阳间行(鸿)草行露宿(指)⑤ 将要:行将为人所并(赤)⑥ 行列:涕落百余行(孔)⑦ 军队编制:蹑足行伍之间(过)⑧ 经: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

⑨行李:出使的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19广

① 大,扩大:明道德之广祟(屈)②宽阔:有鱼焉,其广数千里(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20识

① 知识:非问无以广识(问)② 知道:识盈虚之有数(滕)③ 记住:汝识之乎(石)④ 通 “智”:失其所与,不知(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⑤识别:独其为文犹可识(游)

21达①通达: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滕)②到达: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数息可达矣(柳)

22知①知道:何由知吾可也(齐)②了解:君何以知燕王(廉)句读之不知(师)③通“智”: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3失①失掉:失其所与,不知(烛)②过错:我岂有所失哉(信)24军①军队:乃号令于三军曰(勾)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②驻扎:沛公军霸上(鸿)25击①敲打: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柳)②攻打: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促)为击破沛公军(鸿)26内①里面,(与外相对):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内立法度(过)②接纳,放入:距关,毋内诸侯(鸿)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

27如 ①到,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②如同,像: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③比得上: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

28倍①加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过)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29谢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②辞别:乃令张良留谢(鸿)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④告诉:多谢后世人(孔)⑤凋落:花之既谢(芙)⑥谢谢,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0意①心意,意图: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以此下心意(孔)②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31坐①座位: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②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③动作,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

32举①举起,抬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②成功:莫令事不举(孔)③攻占:戍卒叫、函谷举(阿)④全:举家庆贺(促)杀人如不能举(鸿)⑤拿:举以予人(六)⑥发动:举事必循法以动(察)约以连兵大举(指)⑦推荐: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

33胜①胜利:胜负之数(六)②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鸿)③尽:刑人如恐不胜(鸿)何可胜道也哉(游)④才华出众: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

34斗①酒器:亚父受玉斗(鸿)②大:则与斗卮酒(鸿)③争斗:外连衡而斗诸侯(过)钩心斗角(阿)试与他虫斗(促)35置放在:置之坐上(鸿)置之河之干兮(《伐檀》)36声①声音:声如洪钟(石)忽闻水上琵琶声(琵)②伸张:为之声义(五)37发①发出:大声发于水上(石)②出发、派遣:主人忘归客不发(琵)③打开: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④显露:雄姿英发(念)目笑之而未发也(毛)⑤头发:早生华发(念)无毫发爽(促)⑥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五)⑦抒发: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38易①换取: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孟)②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③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④轻视:是以古之易财(五)39顾①看,回头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③但、不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④顾及:大行不顾细谨(鸿)

40加①加上;放上:加彘肩上(鸿)②增加,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孟)③更加:则其至又加少矣(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

第二篇: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7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7 6.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宾语]例如: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副词作状语+名词]

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4.[名词+补语]

如: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5.[所+名词]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如:卒中往来,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的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鸿门宴》)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如: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

盖其又深,则具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1.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表示比喻。例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第三,表示处所。例如: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变,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五、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A、形容词意动。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B.名词意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冯婉贞》: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 ②何所„„?(所„„是什么?)《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

《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何„„为?(„„干什么呢?)《鸿门宴》:何辞为?

/

《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赤壁之战》: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 ⑦不亦„„乎?(不是„„吗?)《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有君命,何其速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王忠肃公翱事》:若辈得无苦贫乎? / 《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

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梅花岭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理解文句

①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B级)

②翻译成现代汉语(B级)[知识要点] 把握文句句意,它同考查常见实词、虚词的联系较为密切,往往是选择一个含有几个关键性实词、虚词的文句,构成对该句句意四种不同解说,让考生选择其中一个正确的答案。为此,考生要掌握常见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在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环境,决不可从主观出发去曲解。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于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文。因此,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译今”属于必考内容。要做好翻译,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一)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信”“达”二字。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从词语到结构直接对译。“意译”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将对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当解释为“天地四方”,但直接写进译句,很费解,就应根据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译为“整个天下”。又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践”字,原意是“登上”,但在这个句子中,就不能这样“直译”,而应该灵活地译作“凭着”、“依靠”。

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这些句子,若拘泥于直译,本来的意思很可能表达不清甚至错误。比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只能意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而不能直译为“扬起长鞭子来控制天下”。像类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互文”语句,若简单地按字面对译,就与原意大相径庭。

3.省略句、倒装句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这些句子在翻译时,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必须作必要的补充和改变,使其合乎现代的语法与文理。比如:“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这句话在翻译时,如果不把省去的两个介词“于”补充翻译出来,就不是通顺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若不把置后的定语“可使报秦”调到“人”的前面,译出的句子就非常别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如依次逐一直译,不加以浓缩,就显得十分罗嗦重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必须将句中的“先后生于吾”予以扩展,译为“比我大还是比我小”。

[知识点解说]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对”“换”“留”“删”“补”“调”。“对”就是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如“师”替换为“军队”)。“留”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和现代汉语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这样处理。“删”是删略,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连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泽,而且删后又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前面提到的对铺排的句子进行浓缩,也是“删”的一个方面。“补”就是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语体文不能省略的成分。“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装句“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对”“换”“留”“删”主要是就词汇而言的,“补”“调”主要是就句法而言的。

五、分析文章 [知识要点]

①分析文章的内容(C级)

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级)[知识点解说]

1.分析文章的内容(C级)例: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19小题)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死罪,从而

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

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罐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行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分析】例题是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叙述了狄仁杰和高宗争论的由来,B项叙述了双方争论相持不下的局面,都符合文意。D项更进一步分析了狄仁杰为什么坚持自己的意见,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C项叙述高宗接受仁杰的谏劝,是因为仁杰十分讲究语言艺术,用尧舜的宽厚仁爱来激励高宗,使高宗进退两难,这一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也歪曲了原文的内容,答案应是C项。

2.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C级)“文章”是个整体性概念,若加以分析,其中—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议论文中,文章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但在一些借古喻今的史论中,由中心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照和感慨,也是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内容。《六国论》就是这样。在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为对人物、事件的是非评价和爱怜憎恶。这种是非评价和感情态度,常常集中体现于作者所精心锤炼的议论句段中。《阿房宫赋》、《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促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自然,在具体的记叙描绘中,也会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和感情,《项脊轩志》在这方面就很突出。

[高考试题及解析] 例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8)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削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瞋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备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备

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

义,莫不倍用命焉。郡多氐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后汉书•孔奋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盈:满

B.不以官属礼之

礼:礼节

C.奋谢之而已

谢:拜谢

D.既至京师,除武都郡承

除:授官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节操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①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C.①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②臣乃敢上璧 D.①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

②吾从而师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项是

A.八年,赐爵关内侯

B.孔君清廉仁贤

C.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

D.见有美德,爱之如亲 4.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奋修节自守、廉洁如一的品性的一组是 ①备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躬率

妻子,同苦菜茹。

④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

⑤唯奋无资,单车就路。

⑥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5、下列各项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奋年轻时跟随大学者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得到刘歆的称赞,并说他已从孔奋那里学到不少道理。

B.孔奋能保持清明廉洁,在职四年,家财并没有增加,生活非常节俭,但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自己同妻儿一起以普通饭菜为食。

C.孔奋做高官后也能立节自守,太守梁统很敬佩他,不把他当作上级看而是像朋友一样对待,常常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D.孔奋离任后,百姓们为感谢他的恩德,聚集了好多财物,追送给他,孔奋只是拜谢,一点都没有接受。

6、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奋自为府丞„„郡中称为清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礼”应为“礼待”)

2、C(A项中两个“而”字,同为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B项中两个“于”字,同为表处所介词,译为“在”;C项中两个“乃”字,第—个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为“于是”,第二个为表限制性副词,译为“才”

;D项中两个“之”字,同为代词.译为“他”)

3、B(A项中“关内”

古义指函谷关内,今义指山海关以南地区;B项中“清廉”,古今同为“清正廉洁”

;c项中“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妻子;D项中“美德”,此为名词,有美德之人,今为名词,美好的品德)

4、D(①言其年轻时学习努力;③言其孝母;④言其治理百姓以仁爱公平为贵,故太守尊重他)

5、C(孔奋当时未做高官,只是梁统的下属)

6、参看译文有关部分。

[参考译文)孔奋,字君鱼,是扶风茂陵人。他的曾祖父孔霸,在汉元帝时任侍中。孔奋少年时随从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刘歆称赞他,对学生说:“我已从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王莽之乱时,孔奋与老母亲和幼弟到河西地区躲避兵祸。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邀请孔奋作为自己官署的议曹掾,担任姑臧长官。八年,元帝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天下纷扰混乱,唯有河西地区较安定,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每一任县官,没过几个月便都富裕起来。孔奋任职四年,财产却一点没有增加。他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俭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自己带着妻子儿女—同以普通饭莱为食。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大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以清廉行事,因此被众人所取笑,有的人说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白白地自讨苦吃。孔奋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太守梁统对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客套礼节对待他,常在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陇西和蜀地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人京,官员的财物连车满载,塞满了山川。只有孔奋没有资财,乘一辆车上路。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都说:“孔君清廉仁义贤惠,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如今他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呢!”于是大家共同凑集收敛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点都不接受。孔奋抵达京城后,授职为武都郡丞。

当时陇西残余的贼人隗茂等人在深夜攻击官府,杀害了郡太守。贼人害怕孔奋穷迫不舍,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想作为人质。孔奋当时年已五十,只有—个儿子,但他一心为国,丝毫不被贼人所动,仍尽力征讨。官员、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都拼命与贼人作战。郡中居住着许多氐人,熟悉山川道路,大首领齐钟留,深为氐人信赖。孔奋便率领督励齐钟留等

人,命他们在要道阻击抄掠贼兵,与官军互相呼应,里应外合,贼人窘迫惶恐,被逼急了,于是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威胁孔奋退兵,而孔奋却攻击得更加急迫,终于擒获消灭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子女却被贼人所杀。光武帝因此而下诏褒扬赞赏了孔备,拜他为武都太守。

孔奋在任府丞时,已深受官民敬重,等到他担任太守后,全郡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修行操守。孔奋施政清明有决断,甄别和表扬善行,痛恨错误行为,见到人有美德,爱他如同亲人;对不良行为,则疾恶如仇,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

数:责备

B.而君反以罪臣

罪:以„„为罪

C.避贤者之路

避:避开、闪开

D.景公乃下席而谢之 谢:感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请改道易行

B.仓库少内 C.陂池之鱼

D.属托不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景公迎而贺之曰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①今臣之治东阿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C,①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②甚矣,汝之不惠

D.①寡人不复与焉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作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③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并会

赋敛,仓库少内

⑤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

B.②⑤

C.①④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好好的,但却遭受到景公的责怪,而且还要大大地责罚他。

B.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结果尽管没治理好东阿,百姓饥饿难挨,但景公却迎接祝贺,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C.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究其深层原因,不难推断出是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凋查研究所致。

D.面对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沦,从而赏罚不明的景公,晏子已经不屑再为他做事,即使景公封为“东阿王”、“无复与焉”,也不能动摇他“乞骸骨”、“避贤者之路”的归隐决心,晏子再没有为景公效力。

6、翻译“前臣之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几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谢:意思应为“道歉”)

2、C(古今都是“水泽池塘”的意思。A.文中意为:更换行事的方法。今意为:改变行动的趋向或路线。B.文中意为:特指国家的仓库,即“国库”。今意为:泛指一般的仓库。D.文中意为:不接纳。今意为: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3、D(两个“与”分别意为“干涉”和“结交”。A.两个“而”都是表示承接关系。B.两

个“而”都是用于主谓之间。不译。C、两个“矣”都是语尾助词,译为“啊”)

4、B(此题应该注意题干中“正确做法”四个字.①不是晏子的做法,而是请求。③是景公称赞晏子的话。④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故意采用的错误做法。⑥是晏子治理东阿的业绩。所以只有②和⑤正确)

5、D(景公并没有封晏子“东阿王”,是否继续再为景公做事,文章也没有明确交代)

6、以前我治理东阿的时候,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

[参考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第三篇: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6(xiexiebang推荐)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②夫妻心稍慰。(《促织》)

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①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②会征促织。(《促织》)

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促织》)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论积贮疏》)

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否定、禁止

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②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4.反诘:岂、宁、庸、其。译为“难道、哪里”。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五、频率副词

表“常常、往往、一再、再

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假道》)

②再拜还入户。(《孔雀东南飞》)

六、谦敬副词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在意义。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如:①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如:

①岁征()民间(《促织》)②成妻纳钱()案上(《促织》)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鸿门宴》)“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察今》)“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赤璧之战》)“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5.“以”的宾语上文已出现则有时省略。

⑧令以()责之里正。(《促织》)⑨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6.介词“以”。也可省略。如: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促织》)

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五蠹》)

2.层进关系。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以”,同“而,而且。”

②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尚„„况„„”译成“还„何况„。

3.选择关系。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其、或、非„„则„„。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或”,或者。

4.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而”,接着。

②予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以”,同“而”,不译。

5.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②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促织》)

6,因果目的关系。常用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齐桓晋文之事》)

7.假设关系。常用连词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

①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②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论积贮疏》)

8.修饰关系。“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译成“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1.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补语标志。译成“得”

②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6,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⑥顷之烟炎张天。

“者”作结构助词,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事、物。可译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者”附在动词“学”后,指“„的人”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者”用在形容词“治”后,指“„„的事”。

③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者”用在动词后,表“„„的物”,不可译。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者”用在情态词组后,相当于“„„的样子”。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者”用于原因词组后表“„„的原因”。

⑥昔者吾舅死于虎。(《苛政猛于虎也》)“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不译。

⑦此五者,邦之蠧也。(《五蠹》)“者”用于数词后,可据上下文译为所表示的人、事物。“此五者”指“五种人”。

⑧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者”前有以名词为主的中心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三种情况。

1.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作用。如: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所闻”即“听到的一切”,“闻”的宾语“一切”没有出现,便由“所”指代。

2.如果“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动词后面出现了,这个“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

②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带上了宾语“鱼腹”,“所罾”作“鱼腹”的定语。

3.“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担。如:

③臣之所好者。(《庖丁解牛》)“所好者”即“所喜欢的事情。”“者”指代“事情”,“所好”作“者”的定语。

二、语气助词

1.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也 “也”可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如: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也”用在谓语后与“者”呼应表判断。

②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也”用于陈述句末,表肯定的陈述语气。

(1)用于句尾,表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和情况。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啦”。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历兵马矣。(《殽之战》)

2.用于句尾,表示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述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译为“了”,或不译。

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

用在句尾,表—般的陈述语气,有引入注意的意味。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1)用于陈述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如: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2)用于陈述句末,表坚决、肯定语。如:②今肃等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2. 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乎

(1)用于各种疑问句末,表询问、反诘、测度等语气,可译为“吗、呢”等。①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乎”表询问,译“吗”。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乎”表反问,译“吧”。

③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乎”表反问,译“呢”。(2)用于祈使句、感叹句,表祈使、感叹语气。如:

④长铗归来乎!(《冯谖客孟尝君》)⑤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与(欤)邪(耶)

①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与”用于特指问句,表询问,译“吗”。

②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欤”用于是非问,译“吗”。

③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耶”用于是非问句,译“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盗邪?(《晏子使楚》)“得无„„邪”表委婉测度语气。

3.感叹语气:哉、夫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哉”表感叹。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起义》)“哉”表反问语气。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表感叹。

4.句首语气:唯、夫、盖

“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语气,有时译为“希望”。“夫”、“盖”在句首,表引起议论,不译。如:

①事急矣,唯先生图之。(《中山狼传》)

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③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叹词

叹词是人们在感情激动时发生的一种声响,因此,它是表达强烈感情的词。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如: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兼词

古代汉语里,用一个字的形体而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叫兼词。常用的有:诸、焉、盍。

用于句中时,“诸”是“之”和 “于”(“于”古音wu)的合音,“之”代词,“于”,介词。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愚公移山》)

用于句末时,则相当于“之乎”。如: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盂子》)

“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介词”,“之”,代词。译时选择相当于“于之、于是”的词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盍”是“何不”的合义。如: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叵”相当于“不可”,例如:居心叵测

三、理解词语和句式——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D级)

[知识要点]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知识点解说]

1、判断句

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2.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①“„„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

《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受„„于”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为„„”

《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为„„所„„”,“为所”

《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

3.疑问句

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另外,由于标点符号的作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两类虚词。如:明天要下雨,你还来?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助力,这种情况极其少见。具体说来,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有以下四种形式。(1)借疑问代词表疑问

《鸿门宴》:客何为者?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往?

《原道》: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易也?”

《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

归去来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孟子》: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雄雌?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黄生借书说》: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借疑问语气词表疑问

《石钟山记》:汝识之乎?

《卖油翁》:汝亦知射乎?

《孟子二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3)借否定词表疑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五十城请易璧,可予不?

《与妻书》: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问刘十九》(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含无疑而问),这种形式更为常见。

《论语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狼》:禽兽之变几何哉?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 《殽之战》:夫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殽之战》: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季氏将伐颛臾》:是谁之过欤?

《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耶?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捕蛇者说》:又安敢毒耶?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问说》:舍问,其奚决焉? 4.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1)主谓倒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信陵君窃符救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礼记.檀弓》:谁与,哭者?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硕鼠》:十年贯女,莫我肯顾。

《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赤壁之战》: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鸿门宴》:沛公安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陋室铭》:何陋之有?

《问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冯婉贞》:唯余马首是瞻。《孟子•梁惠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唯利是图 / 唯命是从

④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人马所蹈溺死者无数。

《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

《劝学》;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后两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要和“句读之不知”这种宾语前置句区别开来。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有时也如此。

《荆轲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赤壁之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在现代汉语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是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的。

应该指出,上面的几种所谓倒装形式,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话行文,是无所谓倒顺的。

5.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略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公)尝射于家圃。

在现代汉语中,前一句里的“草木”是不能省略的。《卖油翁》中的两句话中间,也不允许省去主语。

②蒙后省略

《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对话省略

《孟子二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在现代汉语中,两人对话,主语全省去,是不允许的。

(2)谓语省略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

《促织》:审谛(视)之,短小,黑赤色。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前三句省略动词谓语,后一句是省略形容词谓语。这种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不允许的。

(3)省略宾语

《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

《〈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之)也。

第二句中的宾语“己”,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第三句为使动句省略宾语,比较少见。

(4)省略介词宾语

这种情形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则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赤壁之战》:权以(之)示群下。

(5)省略介词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存在。

《过秦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促织》:又试之(以)鸡。

第四篇: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5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5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5

文言文句式复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其他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分类

[教学内容]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

(一)有标记的判断句

有标记的判断句又有几种情况。

.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乃”等。如: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如: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

(5)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

当时“为”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是”。

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有“者”也有“也”。如:

(1)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3)“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这一类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顿,最后用“也”加强判断的语气。有“者”也有“也”的判断句是比较多的。

一种是有“者”没有“也”。如: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褒禅》)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7)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

还有一种判断句,只有“也”而没有“者”。如:

(8)我,子瑜友也。(《赤壁》)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10)曹公,豺虎也。(《赤壁》)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

这样的判断句,靠“也”表达判断的语气。

(二)没有标记的判断句

这样的判断句是极少的。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这就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

二、被动句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这是使用“为”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不过,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

(一)定中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中心词也可以处在定语前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

(1)的“一片”是定语,处在中心词“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3)的“还者”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

(二)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

.否定句宾语提前

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1)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2)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3)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动词是“许”,宾语是“之”。(4)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

2.疑问句宾语提前

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儿)。

3.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

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1)宋何罪之有?(《公输》)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何”是定语。(1)是“宋国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劳?”(3)是“有什么简陋呢?”

动宾倒装句主要有否定句宾语提前、疑问句宾语提前、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么三种情况。还有一些别的情况。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辅佐自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浪淘沙》)“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宾语“多情”也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此外,还有其他的办法组成倒装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这里不是用“之”帮忙,而是用“一”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

(三)介词短语倒装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

.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1)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时月限”,(4)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

2.介词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问:“何以战?”(《曹刿》)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

“谁与”是“与谁”(跟谁),“何以”是“以何”(凭什么),“是以”是“以是”(因此)。

其他的倒装句,还有主谓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可以认为这是修辞方面的倒装句,这样的句子是不多的。

四、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有对话省略,有承宾省略等。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

(1)是“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2)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4)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

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

(5)是“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6)是“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

(二)谓语的省略

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根据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1)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2)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3)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之”,(4)是“途中遇两狼”。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宾语的省略

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

(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

(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廉颇》)

(3)具告()以事。(《鸿门宴》)

(1)的前面有“船舰”,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2)是利用上文“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3)是“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是常有的事情。如: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

如果补读出来,则(4)是“上使扶苏外将兵”,(5)是“使相如归赵”,(6)是“请吾指示王”(让我指给国王看)。

(四)介宾短语的省略

介宾短语的省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宾语

在文言文当中,可能只写介词宾语,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宾语)同前面词语的关系,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

(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

根据上下文来看,(1)的“木格”是“贮”的工具,所以补读出来是“以木格贮之”,可见这里省略了介词“以”。(2)的“境上”是“与燕王会”的处所,所以补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词“于”(3)应该是“刘豫州收众于汉南”,因为“汉南”是“刘豫州收众”的处所,也是省略了介词“于”。(4)的“捕鱼”是“为业”的方式,所以应该是“以捕鱼为业”,省略了介词“以”。

在文言文当中,更常见的是省略介词宾语。如: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7)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

(8)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9)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

(10)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

把介词宾语补读出来,(5)应该是“盖以假寐诱敌”,(6)应该是“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7)应该是“与客坐谈”,(8)应该是“独守丞与义军战谯门中”,(9)应该是“待吾客与吾俱”,(10)应该是“权以之示群下”(“之”代替曹操的战书)

五、其他句式

文言文当中还有其他种种句式。

(一)复句

(1)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

(3)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

(4)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

(5)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

复句的情况跟现代汉语差不多,(1)是并列复句,(2)是假设复句,(3)是条件复句,(4)是假设-转折复句,(5)是多重复句,层次是“今君乃亡赵走燕,/(转折)燕畏赵,//(因果)其势必不敢留君,///(连续)而束君归赵矣”。

(二)语气句式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形成了四种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扁鹊见蔡桓公。(《扁鹊》)

(2)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

(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5)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

(6)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壁》)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8)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以上的句子,(1)(2)是陈述句,(3)(4)是疑问句,(5)(6)是祈使句,(7)(8)是感叹句。

(三)固定格式

文言文里还有一些固定格式,需要牢牢记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需要记住的格式是,(1)的“如……何”,(2)的“何……之有”,(3)的“如……何”,(4)的“得无……乎”,(5)的“无乃……乎”,(6)的“何……为”。

【典型例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

D.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解析:A有“也”无“者”(里面的“者”不是表示判断句的“者”,而是代词“的人”,“夷门抱关者”是“夷门抱关者的人”),B、c、D都是既有“者”,也有“也”。所以,答案是A。

二、哪个判断句与例句相同?

例句: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崤之战》)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褒禅山》)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

D.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采草药》)

解析:例句实际上是“此乃孤之罪也”,是一个有“也”无“者”的判断句。其他各句,都是有“者”有“也”的判断句,只有D没有“者”而有“也”,所以答案是D。

三、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B.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c.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解析:比较一下几个倒装句,A应该是“不欺余”,B应该是“有何功”,c应该是“莫许之”,都是动宾倒装。D应该是“一片孤帆”,是定中倒装句。D与众不同,答案便是D。

四、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B.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

D.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D)

解析:例句的“上使外将兵”是“上使扶苏外将兵”,省略了兼语。只有D上省略了兼语,所以答案是D。A应该是“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介词宾语。B应该是“成妻纳钱于案上”,省略了介词。c应该是“与之坐谈”,省略了介词宾语。这三句都跟例句不一样。

【模拟试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

B.(2)(3)(5)(8)

c.(3)(5)(7)(8)

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B.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

五、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第五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借 给,借助,宽容)江(专指长江)揭(高举)就(靠近,完成)窃(表自谦)穷(困窘,竭尽)劝(勉励)却(退,推辞,回头)去(离开,相距)让(礼让,责备)稍(渐渐)少(稍微)身(自身)是(这)适(前往)树(种植,培养)速(招来,邀请)汤(热水,开水)涕(眼泪)偷(得过且过)臭(气味)厌(满足,吃饱)再(两次,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备用资料一)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值 zhi 反——返 fan 惠——慧 hui 厝——措 cuo 帖——贴 tie 火——伙 huo 诎——屈 qu 衡——横 heng

倚一衡木

简——揀 jian 竦——耸 song 衡——横 heng 拂——弼 bi 属——嘱 zhu 徧——遍 bian 错——措 cuo 仓——苍 cang 虚——墟 xu 食——饲 si 邪——耶 ye 还——旋 xuan 不——否 fou 奉——捧 peng 庭——廷 ting 案——按 an 孰——熟 shu 缪——穆 mu 质——锧 zhi 禽——擒 qin 卒——猝 cu 住——驻 zhu 炎——焰 yan 雷——擂 lei 而——尔 er 价钱,代价 回来 聪明 放置 粘附 同伴 弯曲 跟“竖”“直”相对 挑选 高 梗塞,不顺 辅佐 嘱托 普及,普遍 放 青色,灰白色 集市 喂养 相当于“吗” 回转、掉转 不,不是 捧着 朝廷 察看 仔细,周详 表人名 古代斩人的刑具 捕捉 突然,仓促 驻扎 火焰 敲击 你,你的

系向牛头充炭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左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之虚所卖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或师焉,或不焉 臣 愿奉璧往使 拜送书于庭 召有司案图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自秦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五万兵,难卒合

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 烟炎张天 雷鼓大震 而翁长铨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内——纳 na 放人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贾——价 jia 钱 如有所营,予佐尔贾

识——帜 zhi 标记,记号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志 zhi 记住 汝识之乎

父——甫 fu 表人名 长乐王回深父

函胡——含糊 hanhu 声音重浊模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莫——暮 mu 傍晚 至莫夜月明

有——又 you 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生——性 xing 资质,禀赋 君子生非异也

知——智 zhi 受——授 shou 距——拒 ju 要——邀 yao 倍——背 bei 蚤——早 zao 益——溢 yi 酤——沽 gu 芸——耘 yun 得——德 de 与——欤 yu 蜯——蚌 bang 向——响 xiang 卻——隙 xi 盖——盍 he 善——缮 shan 俾倪——睥睨 决——诀 jue 乡——向 xiang 支——肢 zhi 从——纵 zong 景——影 ying 鉏——锄 chu 棘——戟 ji 倔——崛 jue 厌——餍 yan 孅——纤 xian 畜——蓄 xu 罢——疲 pi 廪廪——懔懔 殴——驱 qu 县——悬 xuan 女——汝 ru 取——娶 qu 帘——奁 lian 智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教授、传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守 距关,毋内诸侯 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

违背 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晚”的反义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涨水 瘫水暴益 买酒 酒酤于市 除草 植其杖而芸

感恩 所识 穷乏者得我欤 相当于“吗” 可得闻与 河蚌 民食果 蜯蛤 发出响声 砉然向然

空隙 批大卻,导大窾 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 修治,拭擦 善刀而藏之

斜着眼睛看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浯 离别 辞决而行 朝向 北乡自刎

人的四肢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合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影子 赢粮而景从 农具 鉏耰棘矜 古代兵器 鉏耰棘矜

突起,兴起 倔起于阡陌之中 满足 暴秦之欲无厌

精细 古 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积蓄 故其畜积足恃 疲惫衰弱 罢夫羸老

危惧的样子 而直为此廪廪也 驱赶 今殴民而归之农 悬挂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你 三岁贯女 娶妻 终老不复取 梳妆匣 箱帘六七十

bini lin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卻——隙 xi 隔阂、嫌怨 令将军与臣有卻

裁——才 cai 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翼——翌 yi 明(日、年)翼日进宰

唱——倡 chang 倡导 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录录——碌碌lulu平庸无能 公等录录

辟——避 bi 躲避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堕——隳 hui 毁弃 堕军实而长寇仇

列——裂 lie 裂开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尊——樽 zun 酒器 一尊还酹江月

沈沈——沉沉chen 深沉 暮霭沈沈楚天阔

淬——粹 cui 淬火 使工以药淬之

陵——凌 ling 欺凌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振——震 zhen 惊恐 燕王诚振怖王之威

还——环 huan 环绕 秦王还柱而走

绌——黜 chu 罢免官职 屈平既绌

离——罹 li 遭遇 “离骚”者,犹离忧也

指——旨 zhi 旨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贽 zhi 见面礼 厚币委质事楚

被——披 pi 披散着 被发行吟泽畔

濯——浊 zhuo 混浊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契——锲 qie 刻 遽契其舟

觭——奇 qi 奇异 当时虽觭梦幻想

陼——渚 zhu 水中小块陆地 朝发枉陼兮

怳——恍 huang 恍然 怳惊起而长嗟 4.识别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词类

活用主要是为了收到简练、鲜明、生动的效果。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1.名词活用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二月草已芽(芽:发芽);进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为使动词。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是兼语式的简化,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ang之(王:使„„为王)。

③活用为意动词。活用为意动词,也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孔子师郯子”,译成“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④直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猱进鸷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操军破,必北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2.动词活用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①活用作名词。即这个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来到这里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多属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跑)。

③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意谓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意动用法多数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例如: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谢,公子怪之(怪:以„„为可怪)。3.形容词活用

①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不是表事物的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它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与少(少数人)乐乐,与众(多数人)乐乐,孰乐?”“兼采百花之长(长处)而去其短(短处)。”“与苍梧太守有旧(旧交)。”

②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③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其特点与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基本相同。如:大王必欲急臣(急臣: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荣汝身:使你荣耀)。

④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我妻之美我者(美我:认为我美);成以其小,劣之(劣之:认为它很差);且庸人尚羞之(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4.数词活用

①数词有时可活用为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怀有二心)。

②活用为形容词。如:用心一也(一:专一)。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 信义著于四海 ④ 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

下载精品资源

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下载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3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4

    下载精品资源苏教资源网 http://www.3460.net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4 40加①加上;放上:加彘肩上(鸿)②增加,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孟)③更加:则其至又加少矣(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4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4 40加①加上;放上:加彘肩上(鸿)②增加,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孟)③更加:则其至又加少矣(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2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歼灭难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8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8 文言文句式复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其他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分类 [教......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1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5(合集)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5 211见①看见: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梅)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鸿)③显露,出现:图穷而匕......

    致谢词语和句式

    写致谢常用的词语和句式 表示感谢的词汇有以下几类: 1. thank(动词)、thankful(形容词)、thanks(名词)→与express,give,offer或extend连用 2. acknowledge(动词)、acknowledgement(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