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复习学案
《文言文两则》复习学案
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胡长军
一、课文分析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二、句子理解。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三、词语学习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注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6、《两小儿辩日》全文: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注释: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25、决:判断。
26、汝:你。
27、知:通“智”。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巩固练习
(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下面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
2、解释下列黑体词。
(1)两小儿辩斗()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3)及其日中如探汤()()
(4)孔子不能决也()
(5)孰为汝多知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弈秋,通国之______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之矣。这是其智弗若与?曰:__________。
1、按原文填空。
2、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B、使弈秋诲二人弈。C、使弈秋诲二人弈。
3、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什么道理,请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5、你自己是否有过这种经历,又有怎样的体会?
第二篇: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八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签字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八
复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能分清常见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能说出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
2、能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特定的句子。
3、能大致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能将文言文中的细节同试题的选项进行对比。
考纲要求: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12页。
◆预习案
预习任务:
1、细读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12页的“考纲解读”,并勾画你认为的重要的信息。
2、细读《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28“方法突破”中“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的前四种方法,并勾画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预习自测:
一、(安徽省利辛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
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
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孤,鞠于外家孤:幼年丧父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易:轻视,看不起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折:指责
5、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7.翻译。
(1)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签字
(2)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探究案
三、(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卷55,列传45),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忧去官忧:忧虑,担心 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勒:统率 C.士大夫以此称之称:赞扬
D.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见:被6.下列句子中,表现杨公则“忠烈”的一组是()
①陷于寇,抗声骂贼②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③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④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⑤遂强起登舟⑥虽居军旅,手不辍卷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⑥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但仍不屈服,假装答应与其共事,最终骑马逃回。
B.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C.杨公则对百姓轻刑薄赋,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3)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当堂检测:阅读下列文言文,翻译黑体字的句子。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治,不可登基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若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翻译: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2
第三篇: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一、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二、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例题1: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③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④曰:“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
译: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例题2: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
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⑤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②牛何之(宾语前置)
③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6、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
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金城..
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③缙绅..
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自己死去)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⑥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二、例题: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答案: 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
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五、其他注意事项: 1.翻译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观照上下文语境 例题7:将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解析:画线句的翻译,难点在“物色”一词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物色”理解成动词“寻找什么人”,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词在介词以的后面,应该是名词,所以这里应理解成人的形貌外表。
3、联系平时的学习积累
例题8:将下面加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译文:(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解析: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
附录: 1.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如果......那么(就)......。俄而(尔、顷):不久,一会儿。而已:罢了。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且夫:再说,而且。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
1、......的原因,2、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无以......为:用不着。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毋(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如,如果。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以故:所以。以......故......: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哪个......?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是......吧?......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其......也......?是......还是......呢? „„与?抑„„与?是„„呢,还是„„呢?
盍„„矣(与)?为什么(不)„„呢? 有„„者:有人„„ 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 ⑴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②中心词+之+定语+着=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四方之士之来者=来之四方之士=来归顺的四方的士子 ⑵宾语前置句:
①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例句: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 ②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
例句: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3.文言文翻译歌决: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第四篇:《语文中考总复习》九下文言文 学案
《语文中考总复习》学案导学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范围:九年级(下册)第5-6单元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钟典课时:一课时时间: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审核人:兰桂芬
【教师寄语】
自主复习,奋战中考,百日冲刺,做考场最轻松的你。
【学习目标】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三、将文言文的重要句子或词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正确领会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分析。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六、背诵并默写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课前复习导学】
一、了解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复习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五至六单元背后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古诗文部分,将第18课《孟子》两章(P155-P158)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将第19课《鱼我所欲也》(P160-P161)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1课《曹刿论战》(P170-P172)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4课《诗经》两首(P182-P184)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
三、自主翻阅并复习老师在初三上新课时的一些笔记,书籍,习题与试卷,对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概述,复习部分除了导学复习一中提到的背默外,则重点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意、词类活用这几个方面着手。文学句式和字音也是我们在面对中考文言文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否则也很难着手对文言文的理解,故这两方面也要了解与加深印象。
★通过以上的指导,请将不懂、不熟、不能明确的内容写在这里,上课的时候同同学,组长,老师研讨交流。
【课堂复习研讨】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做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墨子九距之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动字,并加以解释。
(1)一鼓作气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惩山北之塞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请献十金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3)牺牲布帛,弗敢加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加拂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四、请解释一词多意词的意思。
故逐之()二者不可兼得()三里之城()故得城
公问其故()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城非不高也()
五、请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长勺()守圉()畎亩()法家拂士()公输盘诎()敝舆()犀兕()始龀()下视其辙()期年之后()
六、请判断给出的文言句子的句式,并加以翻译。
(1)宋何罪之有? 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感其诚。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之客曰。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舜发于畎亩之中。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训练巩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3)既克()(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个字)
4.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拓展延伸】
(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
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________________②一:________________③识: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课后成果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货吧,同时,也相信在收获一份知识与快乐的同时,是不是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呢?请你把在这堂课中的收货写在下面,同时,也把你发现的不足也记录在这里吧!下一次,就要改正不足,发扬有点哦。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成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我们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课堂预习
对照提纲,自主学习:
①大声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练习书写生字,难写的生字多写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在课本中做标注。
③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④标注自己不懂的问题。初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自我检测:、文言文两则——《学弈》
一、联系原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善:
专心致志:
思:
若:
智:
二、辨字组词:
悔()缴()弈()弗()惟()
诲()邀()奕()佛()唯()
三、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学弈》中弈秋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下棋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2、你欣赏哪个学生?为什么?
3、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用“专心致志”写一句话。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一、联系原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故:
决:
知:
二、辨字组词:
盂()沧()孰()汝()辩()
孟()苍()熟()如()辨()
三、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2、你觉得他们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3、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写两个你知道的孔子《论语》中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
四、交流问题,导学难点。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夸父逐日》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