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复习提要学案 (3、4册)
【第三册】
1、诸子喻山水
一.文学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他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3.老子,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即《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之作。
4.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兵家,齐国人。写了13篇兵法,便是《孙子兵法》,或称为《孙子》,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世界第一兵家名书”。
5.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
6.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贵族,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诸子关于山水的议论展示了先哲们对山水的思考和感悟,以山水的种种物象来比喻人生体验和感悟,从而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深入浅出,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从诸则短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古人那种勤于观察,勇于探索的思考精神,在生活中深入观察,体验,思考,感悟,从山水中获得种种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文章给人以鲜明清晰的认知和生动形象的美感。三.成语积累:
功亏一篑 上善若水 避实击虚 兵无常势 四.名言: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2、秋水(节选)庄子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庄子·外篇》,本文节选的是《秋水》的前面部分。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节选的文字可视为一篇独立的议论性散文,文章写河伯由狂妄自大到自知渺小的变化,写北海若对河伯讲述自然广大,宇宙无穷的道理。说明万物皆是相对,人不可自满。三.语言风格:
文字说理形象,富有气势,显示出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汪洋恣肆的特色。四.成语积累:
1.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贻笑大方: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3.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3、前赤壁赋 苏轼
一.文学常识:
1.赋,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体,较多掺用散文化的句式。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之作。文章以“乐——悲——乐”为感情线索,首段写乐,从第二段开始由乐转悲,文末“客喜而笑”,又转悲为乐,以畅饮,酣睡达旦作结。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想象丰富,变换奇妙,借景抒怀,寄情于理,写得波澜曲折,妙趣横生,画意,诗情,哲理交融一体,作者身处逆境,表达了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的旷达情怀。
三.苏轼文章特色:
1.语言如行云流水,活泼畅达 2.语言生动精炼 3.明快自然 4.讲究修辞,使语言臻于至美 四.文中哲理句: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4、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一.文学常识: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文中记述王安石和两位朋友及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的经过。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游记,但作者是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说明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三.写作特点:
借事说理,叙议结合。
5、宋词四首
一.文学常识: 1.《雨霖铃》选自宋代柳永的《乐章集》。“雨霖铃”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人,排行老七,人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后世亦称“柳屯田”。2.《踏莎行·郴州旅舍》作者秦观,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颇得苏轼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词集为《淮海词》。3.《苏幕遮》作者为北宋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品集为《清真集》。4.《声声慢》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济南(今属山东)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词集名《漱玉词》。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1.《雨霖铃》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2.《郴州旅舍》上片写景,描写贬谪之地的环境,极力渲染一份迷茫、落寞、凄凉的氛围;下片抒发贬谪之后愁苦、孤独以及不满的心境。3.《苏幕遮》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词之上片描写盛夏晨景,下片抒思乡之情。4.《声声慢》通过描写对秋天景色的感受,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哀愁。三.写作特点: 1.《雨霖铃》虚实相生,情景交融。2.《郴州旅舍》融情于景,运用典故。3.《苏幕遮》借景抒情。4.《声声慢》情景交融,多用叠词和双声词。
6、窦娥冤(节选)关汉卿
一.文学常识:
1.节选自元杂剧《窦娥冤》
2.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元代著名戏曲家。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三.主要人物及性格:
窦娥:淳朴善良,温婉柔顺,孝顺,刚烈
7、元曲二首 一.文学常识: 1.《【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其中【双调】是宫调名,“寿阳曲”是曲牌名,“远浦帆归”是题目。
2.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3.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1.《远浦帆归》描绘了一副闲适的江村渔人晚归图,表达了作者对安闲宁静生活的向往。2.《潼关怀古》作者将潼关的形胜和潼关的历史巧妙地结合,寓情于景,因景生情,以潼关为历史见证,揭示了封建历朝统治者的争夺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三.写作特点: 1.《远浦帆归》融情于景; 2.《潼关怀古》寓情于景,因景生情。
8、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西厢记》,作者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大都人。《西厢记》是根据唐代作家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创作的。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本文是《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描绘了崔莺莺送张生赴京应考的情景,刻画了崔莺莺难舍难离的痛苦和对爱情的忧虑,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三.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
【第四册】
1、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一.文学常识
1.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共一百三十篇。《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又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课文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渑池会表现了他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将相和表现了他的顾全大局的高尚思想境界,颂扬了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
三.主要人物及性格
蔺相如,有勇有智,能言善辩,勇挑重担,不畏强暴,顾全大局
廉颇,忠心耿耿,居功自傲,意气用事,狭隘;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四.文中重要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价值连城 刎颈之交
2、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文学常识
1.选自《魏郑公文集》,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
2.疏,意思为分条陈述。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表,古代臣下给皇帝陈请谢贺的一种奏章。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疏,重在“议事”;表重在“陈情”。
3.魏征,字玄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封郑国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诤臣”称之。
唐太宗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从中我们能体会魏征直言敢谏的勇气和胆量,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本文不仅表现出进谏者为国君担忧的拳拳之心,更显示了它强大的逻辑力量。
三.主要人物及性格
魏征,敢于直谏,善于言辞 四.写作特色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排比,反问
3、《新序》二则 刘向
一.文学常识
1.选自《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2.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西汉(朝代)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以“剑”为线索,以“许剑”“赠剑”“挂剑”为中心,论述了吴公子季札信守自己内心的诺言,不欺骗他人,不欺骗自己的良心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主人公言而有信,注重操守的传统美德。
《宋人有得玉者》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表明了子罕(人物)“不贪”的高尚品德,体现了他豁达超脱的情操。三.写作特色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善用伏笔
《宋人有得玉者》叙议结合,巧用比喻
4、训俭示康 司马光
一.文学常识
1.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康,即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
2.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晚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著有《资治通鉴》,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名《资治通鉴》。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本文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告诫儿子应洁身自好,不受侈靡的社会风气影响,并指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生活哲理,阐述了“以俭素为美”的思想。文章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的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三.写作手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过秦论 贾谊
一.文学常识
1.选自《新书》,过秦,推究指责秦的过失,“过”在这里是动词。
2.贾谊,西汉(朝代)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辞赋名家。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本文旨在论说秦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叙事描写多于说理,用词雅而不俗,按时代顺序,用大量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层层铺叙,层层推进,至末段发表议论,分析成败的原因。文章以史实为论据总结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秦为鉴,施行仁政,避免重蹈覆辙,明确历史兴亡取决于民的思想。三.写作特点 铺张扬厉,气势沛然的说理艺术特色。
欲抑先扬,铺陈对比,夸张,渲染,对比说理,排比,对偶。
6、师说 韩愈
一.文学常识
1.选自《韩昌黎文集》卷一。
2.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谥文,世称韩文公,又称韩昌黎,韩吏部,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
3.说,议论文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本文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所写,提倡从师学习的良好风尚。三.写作特点
论证: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引证,事实充分,说理深透
语言:言简意赅,整散结合,顶针,雄健明快,汪洋恣肆
四.思想进步性与局限性
1.提出了新的师生关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拘泥于老师的年龄、身份等。
2.明确了老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对巫医乐师百工有所轻视。
4.文中的“传道”只是指儒家之道,内容过于狭窄。
7、石钟山记 苏轼
一.文学常识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考辨性质的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表现了作者不迷信前人,注重研究的求实精神。
三.文章特色 叙议结合;结构严谨;说理透辟;行文有缓有急,波澜起伏;文笔变幻多姿
8、劝学 荀子
一.文学常识
1.节选自《荀子·劝学》 2.《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3.荀子,名况,主张性恶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散文的特色是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句,善于运用比喻 二.课文大意和主题思想
劝学就是勉励学习,课文节选的部分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认为学习需要积累、专心、坚持,方能有所成就。三.文章特色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第二篇:学案文言文3
云东北校区高三补班语文学案(24)文言文阅读
学习目标:
1、实词的推断和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
2、“莫及得被当”一词多义的巩固和练习;
课前预习指导:
阅读理解实词的推断方法完成课后三题
学习过程:
一,实词的推断方法 :
5.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
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如:
(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
D.卒为羁旅羁旅:寄居
【解析】 C项“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答案】C
6.依形推义法
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推知字义。如:
“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公,指传主李若水)其中“冀得一归觐”的“觐”字,可从这个字的形旁“见”上,猜出它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以判断出“觐”是“拜见”的意思。再如“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江苏卷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
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
“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
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
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依违两可依:赞成;违:反对;两可:二者都可以。指对问题态度犹豫,没有确定的意见)二公间,无有适莫(用情的亲疏厚薄),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尚主(娶公主为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 .B.及即尊位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⑪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⑫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⑬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三,完成下列一词多义的解释
1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①mù,通“暮”,日落之时,傍晚;②没有什么,没有谁;③不要;④不,不能。
⑪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⑫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⑬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⑭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苏轼《石钟山记》)
⑮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东南飞》)
⑯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⑱成语“莫()名其妙”“高深莫()测”“一筹莫()展”
2及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 .①赶上,追上;②到,到达;③推及,涉及;④如,比得上;⑤等到,到了;⑥和,与。
⑪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⑫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
⑬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⑮成语“望尘莫及()”“鞭长莫及()”“爱屋及()乌”“由表及()里”“过犹不及()”
3得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 .①应该,应当;②能够;③通“德”,感激;④收获,⑤体会、心得。⑥
取得、得到。⑦融洽。⑧对,合适。⑨复合词,得无=岂不是、恐怕、莫非。⑩读(děi)必须、应该。(北方人常常这样说这个字。)⑾得意,满足。
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⑫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⑬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⑭古人之观於天地„„,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⑮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7)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8)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⑾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⑿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⒀“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六国论》
⒁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被丰名乃被于吴越邪? 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⑦音同“披”,披散,散开。⑪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⑫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⑬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⑭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
⑮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⑯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⑰成语“泽被()后世”“被()发左衽”
5当疾满百日当解禄。
①在(某处[对着、面对]、某时[值、正在]);②占据,把守;③掌管,主持;④判罪;⑤抵挡,阻挡;遮挡。⑥担当,担任;⑦通“倘”,如果。⑨必定、一定。⑩符合⑾当作⑿抵当、抵押、两者相抵⒀应当。
⑪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⑫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⑬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思疏》)
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⑱不久当()归还,还必当迎娶。《孔雀东南飞》
(9)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10)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⑾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屈原列传》
⑿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⒁成语“当()家作主”“锐不可当()”
24号参考答案:
1答案:C(制:制度)2答案:D(①李丰当时还没有当官;②这是别人对李丰的揣测,且指李丰有所图谋;⑤李丰把所得赏赐给外甥们,是不贪财,但与做官无关)3答案:A(“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与“丰名乃被于吴越”矛盾)
4(1)明帝问身边臣子安国在哪里,身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要点:“左右”“所在” “对”)
(2)李丰的儿子李韬通过选拔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要点:“以选”“尚”“外……内……”“辞”)(平按:此处“辞”似乎已译为“辞让”更合适)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是谁?”(要点:
“缺”“谘”“谁可补者”)
三1答案:⑪没有什么;⑫没有谁;⑬不要;⑭mù,通“暮”;⑮不要;⑯没有什么,没有谁;⑰没有谁;⑱没有谁/不能/不能。
2答案:⑪如,比得上;⑫到;⑬等到,到了;⑭推及;⑮赶上,追上/到达/推及/到/到,到达。
3答案:⑪读(děi)必须、应该。⑫能够;⑬能够;⑭收获,心得;⑮能够;⑯通“德”,感激。(7)收获。(8)取得,得到。(9)得意,满足。
(10)取得,获得。
⑾岂不是、恐怕、莫非。⑿融洽。⒀对的、合适。⒁能够。
4答案:⑪覆盖;⑫音同“披”,披散,散开;⑬介词,表示被动;⑭蒙受,遭受;⑮音同“披”,穿;⑯音同“披”,穿;⑰覆盖/音同“披”,披散,散开。
5答案:⑪在;⑫抵挡,阻挡;⑬掌管,主持;⑭通“倘”,如果;⑮担当,担任;⑯判罪;⑰占据,把守;⑱必定、一定。(9)符合。⑩当作。⑾抵当、抵押、两者相抵。⑿抵挡,阻挡;遮挡。⒀应当。⒁掌管,主持/抵挡,阻挡。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原来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因为父亲的职务被召为随军。当初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他十七八岁,在邺城一带有清白的名声,品评辨别当时的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称颂,没有人不在意他。后来在许昌任随军,声誉渐渐地隆盛起来。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就命令人把门关上,命令他断绝与客人往来。当初,明帝还是太子,李丰是文学侍从。等到明帝当了皇上,得到了吴国的一个投降者,问他说:“江东听说中原的有名之士是谁呀?”投降者说:“听说过有个叫李安国的。”这个时候李丰是黄门郎,明帝问身边臣子安国在哪里,身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字竟然在吴越流传?”后来,李丰转职为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李丰任永宁太仆,因为他名过其实,才能和用处很少。
正始年间,李丰升职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中央机构,经常称病(不来工作),当时台省的制度是,生病(请假)满一百天应当解职。李丰生病(请假)没有满几十天,就暂时病愈(工作),不久又卧病,像这样好几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通过选拔娶了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当官开始的几年,都当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众人面前公开告诫两个弟弟。等到司马宣王长期卧病,李伟当了两千石的官,因为嗜酒荒废政务,使新平、扶风二郡治理混乱,但是李丰没有召唤他,大家认为李丰是在凭着皇上的宠幸(而胡作非为)。
曹爽专政,李丰在曹爽、司马宣王两派之间态度暧昧,没有表现出亲疏厚薄,所以在当时有批评他的文字说:“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的权势像浆水一样冰冷,李丰兄弟几个像鬼怪游光。”其中的意思是认为李丰虽然对外表现出无欲无求,但是内心图谋奸事,有像鬼怪游光的地方。等到司马宣王上奏给曹爽定罪,在宫门停下车,和李丰碰面。李丰害怕,马上敛住气息,脚软在地上不能站起。
到嘉平四年司马王宣死了以后,中书令的职位空缺,大将军询问朝中之臣:“合适补任的人是谁?”有人提出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个不是显要的职位,但是认为自己已和皇家联姻,该考虑依附皇上,因此领命而不推辞,于是大将军上奏任用李丰为中书令。李丰当了中书令两年,皇帝接连单独召见他和他说话,(别人)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景王知道他们是在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知询问内容),李丰不把实情告诉他,于是景王就杀了他。杀他这件事是秘密办的。
李丰先后在两朝当过官,不在意家庭生计,依仗俸银禄米(过活)罢了。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总是约束命令他不能有侵略夺取的行为,李丰经常得到了赏赐的财物,就把它们送去给亲人家族;等到得到了赏赐的宫人奴仆,别人大多给了家中的子弟,但是李丰都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的家产,家中没有余粮积银。
第三篇:《第4册语文书复习》学案(定稿)
第四册语文书复习
1、《故都的秋》——郁达夫
文学常识:
郁达夫,原名,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社创始人之一。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主旨:
作者采用 的手法对北平的秋色进行描绘,强调故都秋“ ”的特点,来表现,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写作特色:
1.远近结合描写秋景(第3段)
远景是 ;近景是,描写了清静幽远、天高气爽的秋意。
2.对比的手法
通过江南秋与北国秋的对比,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如第2段江南的秋的 作比较,突出故都秋的特点。
第 段再一次运用对比强调北国的秋味十足、浓烈。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的手法
第 段至 段是实写北国的秋景,第 段、第 段写南国之秋和第 段的议论则是虚写,以南衬北,以虚衬实,以淡衬浓,说明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到,突出故都的秋的感人至深。第 段的议论古今中外诗人对秋的咏叹,表明人们对自然之秋的感悟的普遍性,从而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
4.以情寓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的故都之秋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
※比较阅读
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而清新美妙的小品文一般都有“细、清、真”的特点,“描摹细腻为细、删繁择要使清、情景逼真传神。面对自然景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着力客观景物娓娓生动的描写少有主观情思的直接表达;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直接景语描绘不多,写景之间个性色彩浓烈感情流露坦率。
2、《晨昏诺日朗》——赵丽宏
文学常识:
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报告文学集《心画》等五十余种著作。主旨:
记叙了作者 经历,生动地写出了诺日朗瀑布的 和海子的,突出了 这一深刻内涵。写作特色:
赵丽宏把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晨昏诺日朗》一文很好的体现了作者所言的“文”的特征,将中国西部的壮丽景观——九寨沟诺日朗瀑布展现在读者面前。
1.善用对比、比喻手法(任选其一)赏析“我想起许多年前在雁荡山看瀑布时的情景„„使人的灵魂为之战栗。”
赏析“路旁的树林里突然飘出流水的声音„„笼罩了暮色中的整个山林”
2.顺序:文章按照 顺序描写了作者三次观赏诺日朗的景象,即夕照中的诺日朗瀑布、晨雾中的诺日朗瀑布以及诺日朗瀑布的源头——海子。
3.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
为了给读者描写出自然奇观,作者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创造了很多的生动奇特的比喻句,使笔下的景物形象可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
3、《瓦尔登湖》——梭罗
文学常识:
美国著名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书中记录了梭罗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畔自食其力,过一种原始简朴但又诗意盎然的生活的情景及所思所悟。其中对工业文明的反省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它反观自然,由大自然的心灵奇景体悟到生命的意义,借此提升现实生活的品质,是现代文明社会另类的修行。主旨: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的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也流露出他 之情。写作特色:
1.写景手法的多样化,远景、近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无不具备,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也为景物描写增色不少。
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描写叙述当中。
4、《守财奴》——巴尔扎克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小说《 》,作者是法国伟大的 主义作家,代表作另有《 》等,他的小说总集被称为“ ”,有“ ”之称。
四大吝啬鬼:(《 》)、(《 》)、(《 》)、老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李健吾先生说,四个吝啬鬼中最生动、最逼真,可以说是吝啬鬼中的吝啬鬼的,就是葛朗台。主旨:
在本文中,巴尔扎克塑造了 的吝啬鬼葛朗台的经典形象,揭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关系以及金钱对家庭关系、社会道德的腐蚀侵害性,对现代人也有警示作用。
四大主要情节: ——诱骗继承权——严守密室—— 写作特色:
(一)侧面描写,如:“拿侬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 分析:拿侬的话语从侧面展现葛朗台 的守财奴本性。
(二)正面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
1.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
“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分析:由这句话可见在葛朗台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只有,与女儿之间也只有“ ”的关系,金钱将亲情也灭绝了。
2.动作描写,如: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了一个熟睡的婴儿。” 分析:通过“纵”、“扑”的动作描写,及“老虎”这个比喻,写出尽管年纪已大,但对金子仍执着,突出葛朗台看到金子必须占有的 的本性。
3.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环境所做的细微、具体的描绘,能生动具体的表现事物的特征。
如: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子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
分析:通过描写葛朗台 表现出他当时的复杂心理:既有诱骗继承权将要成功的激动,又有担心,从而展现其 的守财奴本性。
(三)对比,如:
作者颂扬葛朗台太太的死“像洁白的羔羊一般上了天”,以及欧也妮放弃继承权时的毫不迟疑,与葛朗台的贪财蛮横形成对比,颂扬了葛朗台太太,突出葛朗台。
5、《关汉卿(节选)》——田汉
文学常识:
田汉,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和剧作家。话剧代表作 及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白蛇传》、《西厢记》等。
关汉卿: 代最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等。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文体:历史剧
戏剧的特点: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人物,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个性化的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主旨:
全文以对话的形式描写了关汉卿看到民女朱小兰蒙冤受害而罪犯李驴儿却逍遥法外,为伸张正义,毅然创作并上演《窦娥冤》,用生命与权贵酷吏作斗争的绚丽篇章,表达了关汉卿 的祟高品质。线索:
明线: 的正面矛盾冲突;暗线:王著和阿合马的矛盾冲突
主线: ;副线:王著刺杀阿合马和《窦娥冤》演出前后的事件 人物形象:
朱帘秀: ;叶和甫: 写作特色:1.忠实于历史,又追求艺术真实。
2.剧作在戏剧结构上,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3.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采取了“人中人”的艺术手法。
人物对话的作用: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发展;侧面介绍相关情节
6、《别了,哥哥》——殷夫
文学常识:
殷夫,原名,笔名还有。现代诗人,“ ”之一,无产阶级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作有。主旨:
《别了,哥哥》是一首向自己的哥哥告别的诗,是一篇 的宣告书。但这首诗没有当时许多革命诗歌标语花、口号化的通病,而是一首能够从情感上打动人的诗篇,能把“ ”与“ ”两种对立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写作特色:1.直抒胸臆,以情动人
2.语言明快,气势奔放,四句一节,结构整饬,节奏明快。
*
7、《告别权利的瞬间》——李辉
文学常识:
李辉,作家,著有《沧桑看云》、《巴金论稿》(合著)等。主旨:
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任总统(人名)的场面。他的告别不是迫不得已,许多人让他在干下去,然而一颗热切建设民主社会的赤诚之心使他不得不告别政坛;他的告别不是为了追求别人对其“让贤”的赞誉,而是为了实现一个伟大政治家崇高的理想,更是为了让自己的告别权利与自己当初掌权时的愿望始终吻合。写作特色:语言风格恬淡而蕴藉;注重细节描写
8、《拿来主义》——鲁迅
文学常识: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字。《 》的发表奠定了 运动的基础。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本文选自《 》 文体:杂文
直接的迅速的反应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散文的一种,特点是短小活泼,幽默而风趣犀利令人回味。既有政论的特点,又有文艺的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主旨: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 和一些人对待 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心论点:“ ” 送去 —— 主动送去,媚外求荣,自欺欺人 送来 —— 被动接受,没有选择,大受其害 拿来 —— 主动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写作特色:
(一)先破后立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二)比喻论证
如:作者用“大宅子”比喻,用“鱼翅”比喻,用“鸦片”比喻,用“姨太太”“烟具”比喻。作者还写了对这所“大宅子”的不同态度,有“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勇敢者,有“徘徊不敢走进门”的不敢接近的“孱头”,有“放一把火烧光”的全盘否定的“昏蛋”,也有“大吸剩下的鸦片”全盘接受的“废物”。这些,构成了文章比喻论证的有机部分,形象地论证了要“ ”这一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使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讲得,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语言犀利幽默
犀利(用极少语言深刻揭示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如“抛来”“抛给”;
讽刺幽默(反语),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使文章在论辩中还显示出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这些都来自对事物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如“ ”
鲁迅杂文特点:1.形象说理、比喻论证、就近去譬 2.篇幅短小、写法灵活
3.有现实针对性、及时性 4.擅长反语(犀利,暗藏讽刺)
9、《胡同文化》——汪曾祺
文学常识:
汪曾祺,创作受沈从文的影响很大,代表作小说。有“短篇圣手”之称。主旨: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 兼及京城市民 的议论散文。表现出作者对正在消亡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既 又有所、有所 的复杂情感。胡同特征:
胡同文化(北京市民文化)特征: 语言特点:
1.,极富表现力。
如:第8段写北京市民吃得简单却容易满足,作者着墨不多,一个“嘿”字,境界全出,传神地写出了一种。又如第2段历数胡同来源,所举例子都较有趣,看似信手拈来,却具代表性。
2.也有 的一面。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成,雅致的情调中感伤之气扑面而来。
*
10、《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
文学常识:
*关注P51注③④;P52注②③④ 主旨:
本文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现象入手,展开对诗歌与流行歌曲之间的复杂文化关系的论述。题为“唐诗过后是宋词”,实则议的是“‘诗’的时代是否让位给‘歌’的时代”。最后得出结论:如今是一个“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写作特色:语言幽默诙谐
*
11、《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于沛
主旨:
文章把“文化全球化”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作为靶心,经过层层驳斥,最终树立了自己的观点: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堪称任重而道远,同时还应该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来创造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
12、《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生物学晬锦》,是,属于说明文。贾祖璋,现代科普作家,著有《鸟类研究》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关注P64注③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南州: ;六月: ;丹:。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主旨:
本文是一篇 文。作者用富有文学情趣的笔调介绍 以及 等知识,具有 与 相结合的特点。
说明文相关知识
1.说明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2.说明方法
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等):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如“ ”
列数字: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这样,可以把荔枝的外形特征介绍得更加,更具说服力。
打比方:直接比喻说明,如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把荔枝比作,使荔枝的特征显得更生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富有文学情趣。
举例子:为了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 ”的例子,使说明更全面、详尽,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下定义(作用:准确、科学):“ ” 插图(作用:更直观形象)
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语言特点: 与 高度统一。
①。
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举例说明这些例子有现实的,有来自调查的,也有来自古籍的。数字说明有时用确实的数字,有时用估计数字,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的印象。
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②
除了注意介绍知识的科学性外,还使用了不少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艺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处引用了古代诗文,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13、《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磊
主旨:介绍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和机器人的过去与将来。写作特色:按机器人发展的时间顺序说明;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
14、《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
调查报告特点:
1.调查、占有大量资料;2.分析材料,提炼正确观点;3.叙议结合,观点和材料统一。
15、《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文学常识:
1.作者司马迁,字,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以其“,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被 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中还收录《 》,选自《 》。
2.《史记》,又称《 》,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分为(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记述诸侯之事)、(记述天子、诸侯以外的人的事迹)、(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五个部分,和《汉书》《后汉书》《 》并称为“前四史”。
3.另编入教材的《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是纪传体断代史,《 》是纪传体断代史。
4.本文成语:、、刎颈之交、将相和、怒发冲冠、布衣之交
主旨:
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大智大勇:
、表现了他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表现了他 的高尚思想境界。
对于廉颇,主要从“ ”这个典型事件来反映他的自高自大,但又能、坦率真诚的性格特征。写作特色:
1、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
蔺相如对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中,能分析厉害,提出对策,令人信服,展现了一个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蔺相如。
蔺相如在和秦王的对话中,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
面对廉颇颇的“宣言”,蔺相如又能,以 为先。从他的话语当中就可以感知,如“ ”对于廉颇的心胸狭窄,蔺相如能不动肝火,从大局出发,委婉地劝导廉颇,致使廉颇放下私仇,真诚对待。
廉颇的语言不多,但能在仅有的几句话中把廉颇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将相和”中说“我为赵将,有攻城越野之大功”“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了他的、。而之后,廉颇又说“ ”,则让我们见到了廉颇的坦率真诚,知过能改。
2、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
3、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作者写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
16、《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文学常识:
选自《魏郑公文集》,魏征,字,初政治家,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 ”。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明得失。”
本文成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垂拱而治、择善而从之、善始善终 文体:
疏:。表示奏章的文体名还有:表(陈述某种意见或者事情)。
背景:
当时的唐朝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频上奏疏,劝谏唐太宗。
主旨:
文章以自然现象设喻,以历史教训佐证,规劝唐太宗李世民“ ”,要“ ”,力戒骄怠奢纵,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体现了魏征不顾个人得失,勇于箴言直谏的精神。
中心论点: 写作特色:
1、整散结合,朴实雄健(效果: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衔接自然)整句大量运用对偶和排比,如排比句“ ”,对偶句“ ”,还有第三节的“十思”,一连十句,语气连贯,一气呵成。再配以夹杂其中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等散句,显得文章既有,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又能充分的说明 的重大意义,强调了 的重要性。
2、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如:第二段中“ ”与“ ”;“取之易”与“守之难”;“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与“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与“ ”;“载舟”与“覆舟”,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将两种情况下截然相反的结果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强调 的积极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如:第一节,作者先设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用树木和流水来引出本文的正题:“ ”,形象生动地指出治国同树木和流水一样,都要讲究根本既“德义”,显得通俗易懂,不落俗套,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 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反: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17、《<新序>二则》——刘向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新序》。作者刘向,本名,字,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新序》和《说苑》是刘向在任校中秘书时编撰的两部分类历史故事集。所撰《 》,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主旨: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以“ ”为线索,记述了季札在徐君死后仍信守诺言,在徐君子嗣拒绝的情况下,把剑挂在徐君墓上离去的故事,表现了季札,不欺骗自己内心的高尚品格。
《宋人有得玉者》:通过 的手法,从人对待宝物的不同态度(不以物质的“玉”为宝,而是以精神的“不贪”为宝)展开议论,从而赞美、表现子罕“ ”的高尚品德。
写作特色: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运用对话描写展现人物的诚信品质;故事虽短,然故事的展开一波三折。
《宋人有得玉者》:在人物对话中文旨显现;在比较选择中结论自明。
通过 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引出“ ”的观点,进而突出子罕选择“ ”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
*
18、《训俭示康》 司马光
文学常识:
司马光,字,人称,晚年自号。史学家、文学家,谥。作品其作品收在《 》中。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学术上有不朽贡献,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也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记载1362年的历史。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为《 》。
相关文学常识: 《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战国策》:较好的 体史书。《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 》:第二部纪传体史书。《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后汉书》:第二部断代体史书。《 》: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旨:
本文是司马光写给儿子的家训,指出“ ”的哲理,告诫儿子不要受 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应。
写作特色: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三句话,并把节俭提到美德的高度来论述,批判了“以奢靡为荣”的不良的社会风尚。
2.例证法举例繁复但不显累赘
繁复:列举了古今因俭立名以及不俭自败的12个人的不同事例
不显累赘: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侧重对话,有的侧重行为,有的侧重结果,有的从正反不同角度论述。——事例详尽,论证充分,角度灵活多变,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如:
①士大夫宴请时,过去用市集上买的酒和一般的水果、菜肴、器具招待客人与当时用内法酿造的酒和珍异的水果菜肴形成对比,通过前后风俗的不同,突出当时社会奢靡之风的盛行,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②各朝各代不同人物作风的不同及其结果的对比:如 等正面事例,与 等的反面事例形成对比,揭示“俭”与“奢”与事业成败的利害关系,突出俭朴的生活作风的重要性,以此警示子孙。
19、《过秦论》——贾谊
文学常识:
贾谊,世称。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等。
释题: “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推究指责秦的过失,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主旨:
通过对秦统一前君臣一心、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及统一全国后采用愚民、弱民、防民的暴政进而导致迅速灭亡的过程的书写,指出“ ”是导致秦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而劝谏汉文帝要以秦为鉴,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实施,避免重蹈覆辙。
主旨句:
写作特色: 1.欲抑先扬
先写,后写,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突出秦灭亡的原因是“ ”。
2.铺陈夸张
作者所列举的二十名六国之士,是很长一段历史中各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贾谊为了强调秦国无敌于天下,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且六国联合攻秦一事,“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目的仍是夸张渲染秦国之强大,使攻守、强弱的对比更加强烈。
文中还有很多夸张的比喻,如写秦的不可一世,用“ ”、“ ”,写人民奋起支持陈涉,用“ ”等。
3.对比
四个方面的对比:
①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突出秦的灭亡原因。② 的对比:先写六国之强来衬托秦国之强,突出秦国当时磅礴气势。③ 的对比: 的强大、不可一世与 的平凡渺小作对比,突出秦灭亡的原因。
④ 的对比:以前者之速胜与当初后者合纵之难成相对比,以前者的平凡,突出消灭秦国之轻易,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4.排比、对偶句句式的大量使用(赋的写法)
排比、对偶句式的大量使用,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凝重逼人。如写六国名士联合谋秦,用 等句式排列;写秦孝公希望一统天下,用 等意义相同的句子并列;写秦的开拓疆土,用 等加以排列铺叙;强调陈涉之弱,用 等相同句型列举,读来铿锵有致,富于节奏感,语势与秦的勃兴速亡一致。
20、《师说》——韩愈
文学常识:
韩愈,字,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死后谥,又称,有《昌黎先生集》。与 同为 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 ”的观点。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人称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注P105注释⑤ 释题:
“说”是一种论说性质的议论文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主旨:
本文通过对、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的论述,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 的不良风气,提出了 的教育思想,倡导学必从师的风气,也表现出作者“奋不顾流俗”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写作特色: 1.对比
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 ”)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 ”与“ ”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
2.多用整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如“ ”等,使语言错落有致,感情色彩强烈,又富有抑扬顿挫的 美。
3.顶真
如“ ”等,这样的语言不但前后紧接,气势通畅,而且反映了前后事理的有机联系,准确而充分地阐明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1、《石钟山记》——苏轼
文学常识:
苏轼,字,号,谥,文学家。
文学成就: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歌:与 并称“苏黄”; 词: 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关注P106注释② 主旨:
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卒章显志,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 ”,切忌 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文章思路:设疑——释疑——评疑 线索:以 为线索 写作特色:
1.、和(表达方式)结合巧妙。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景物描写,用笔精炼,生动形象逼真。2.的写法,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
《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1、同:两文都是游记,在表达时都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形式,都是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的,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
2、两文的不同之处: ①叙议结构顺序不同:《石》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游》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写游山,后面发议论。
②记游描述侧重不同:《石》记游波澜起伏,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泊石钟山一段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过程,又有议论兼抒情的感慨。《游》扼要交代记叙游山,概括叙写景物,记叙简要明白。
*
22、《劝学》——荀子
文学常识:
荀子,名,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和 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 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主旨: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中心论点:
写作特色:
1.通篇设喻说理。
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设喻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有变(同类事物设喻、正反对照用喻)。
※学习的意义方面――
“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直”和“金就砺利”。※学习的作用方面―― △ “登高博见”:比喻学习如登高之见广,非学不能广识。△“登高见远”、“顺风闻彰”、“舆马致千里”和“舟楫绝江河”:。※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 △ “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正面设喻 △“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反面用喻。△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和 “锲而不舍”:反复从正反两面设喻 △ “蚓用心一”和“蟹用心躁”:正反对照 2.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排比句和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有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
23、《古代散文学习漫议》——张中行
第四篇: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一、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二、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例题1: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③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④曰:“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
译: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例题2: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
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⑤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②牛何之(宾语前置)
③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6、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
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金城..
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③缙绅..
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自己死去)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⑥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二、例题: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答案: 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
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五、其他注意事项: 1.翻译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观照上下文语境 例题7:将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解析:画线句的翻译,难点在“物色”一词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物色”理解成动词“寻找什么人”,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词在介词以的后面,应该是名词,所以这里应理解成人的形貌外表。
3、联系平时的学习积累
例题8:将下面加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译文:(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解析: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
附录: 1.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如果......那么(就)......。俄而(尔、顷):不久,一会儿。而已:罢了。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且夫:再说,而且。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
1、......的原因,2、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无以......为:用不着。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毋(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如,如果。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以故:所以。以......故......: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哪个......?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是......吧?......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其......也......?是......还是......呢? „„与?抑„„与?是„„呢,还是„„呢?
盍„„矣(与)?为什么(不)„„呢? 有„„者:有人„„ 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 ⑴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②中心词+之+定语+着=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四方之士之来者=来之四方之士=来归顺的四方的士子 ⑵宾语前置句:
①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例句: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 ②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
例句: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3.文言文翻译歌决: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第五篇:边消防文言文3学案
李文定报德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①,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③,极不敢忘,幸.被误恩④,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⑤,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注释]①通殷勤:叙述恳切深厚的情谊。②周恤:照顾,接济。③周旋:交往,交际。这儿引申为照顾,接济。④幸被误恩:幸好被皇上错误地施与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这是自谦的说法。⑤性度弘远:性情气度弘大长远。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谓公挟贵忘旧().
(2)极不敢忘().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
3.李文定在考中进士后,为什么对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谢之而已”?
4.李文定是一个怎样的人?
句章野人
句章之野人①,翳其藩②以草,闻唶唶③之声,发之而得雉④,则又翳之,冀其重获也。明日往聆焉,唶唶之声如初,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
郁离子曰:是事之小,而可以为大戒者也。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注释]①野人:农夫。②翳其藩:翳,遮蔽。藩,篱笆。③唶唶:鸟鸣声。④发之而得雉:发,扒开。雉,野山鸡。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是事之小().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
3.“翳其藩以草”的“草”在故事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善士于令仪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如其欲与之。既.
去,复呼之,盗大惧,语之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尔素寡过().
(2)既去,复呼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3.从文中看,邻舍子“卒为良民”有两个原因:(1)(2)
(3)4.文中从下面三个细节刻画于令仪的“善”:(1)耐心了解情况,表现他的宽容;(2)
王德用有量
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虽里儿巷妇,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
以为言①,乃罢枢密②,出镇③。又贬官,知随州。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久之,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愀然曰:“孔公以④职言事,岂.
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于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注释] ①以为言:意思是弹劾王德用。②枢密:宋朝的中央政府高官。③出镇:出朝廷,镇守外地。④以: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
(2)客有谓公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
3.下面两句话,表现王武恭公德用是个怎样的人?
(1)被罢免后,“举止言色如平时”
(2)“可惜朝廷一直臣”
(二十六)李崇断案
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
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李)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①,然后遣人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注解]①旬:一旬等于十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遇贼亡失().
(2)崇察知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禁经数旬,然后遣人知之
3.李崇“以儿还泰”的依据是
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二十七)顾况 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①。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
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②,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出《幽闲鼓吹》).
[注释] ①著作顾况:顾况当时官任著作佐郎。②个语:这样的诗句。
1.白居易是(朝代)的著名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诗作《》。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米价方贵().
(2)居即易矣().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
4.读了这则小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十八)人虎说
宋濂
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贩鬻者由①之。至正②丁未春,民衣虎皮,煅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绝类。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③而视,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虎跃出,..
扼其吭,杀之,或脔其肉为噬啮状。裂其囊,拨④其物之尤者,余封密如故,示人弗疑。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之。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皮而搏之。妇质脆柔,贩者得与抗。妇惧,逸去,微见其蹠⑤,人也。归谋诸邻,噪逐之。抵穴,获金帛无算。民竟逃去。
呜呼!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
[注释] ①由:经过。②至正:元惠宗年号。③缘木:爬树。④拨:挑选。⑤蹠(zhì):足跟,脚掌。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绝类().
(2)有负囊至者().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之
(2)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皮而搏之
3.“民竟逃去”说明了什么道理?
4.“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这句话能否删掉?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