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学案

时间:2019-05-15 08:1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学案》。

第一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学案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曹刿论战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曹刿的军事思想。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曹刿军事思想的体现。

2、文中的人物及详略的安排。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5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5分钟检查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十年春,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鄙。

3、又何间焉?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间:参与

4、小惠未扁,扁 :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测:估计。伏:埋伏。

二)、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3、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 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云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

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三)、检查有关问题。(5)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8、文中为什么对战前战后的论述较详,而作战却写得略。

六、10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讽喻劝谏的方法。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人物形象。

2、掌握讽喻劝谏的方法。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5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5分钟检查

一)、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爱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偶然进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 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

三)、检查有关问题。(5)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六、10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围绕中心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3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10分钟检查 一)、检查词语解释

舜发于 被任用 人恒过 常;犯过失 傅说举于 被选拔 衡于虑 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 奋起

苦其心志 使┅┅痛苦 征于色 颜色

劳其筋骨 使┅┅劳累 发于声 吟咏叹息

锇其体肤 使┅┅饥饿 而后喻 了解

空乏其身 使┅┅贫困 法家拂士 同“弼”

乱其所为 使┅┅错乱 入则 在里面。指国内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 在外面。指国外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曾同“增”

二)、检查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经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五、熟悉课文内容(15)

一)、明确中心内容: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

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

三)、检查有关问题。(5)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六、7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观点-----舍生取义。

2、围绕中心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3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5分钟检查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 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天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

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三)、检查有关问题。(5)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

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六、12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神话的艺术。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愚公的形象。

2、掌握古代劳动人民的能力和气魄。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5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5分钟检查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焉,疑问代词。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 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 案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

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

三)、检查有关问题。(5)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 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六、10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复习重点:

1、掌握文中的观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围绕中心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3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10分钟检查

1、字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翻译句子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三)、检查有关问题。(5)

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六、10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出师表》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三条建议。

2、文中表达的情感。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3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10分钟检查

一)、词义解释

崩殂 死(皇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陟罚臧否 善恶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以遗陛下 给予 悉以咨之 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躬耕 亲自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夙夜忧叹 早晚 恐托付不效 实现 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咨诹善道 询问 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二)、句子翻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

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三)、检查有关问题。(5)

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

2002.11

【复习目标】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讲解】

总体要求: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着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都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4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实词

虽然最新《教学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由于词义演变的缘故。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

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了。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另作专题复习)

4.偏义复词。举例。

5.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另作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巩固训练】

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的古今异义

1.按 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拜 拜为上卿(《廉蔺列传》()

3.比 比至南郡(《赤壁之战》()

4.鄙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5.辟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6.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7.参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8.池 池非不深也(《孟子》)()

9.次 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

10.存 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1.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2.第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13.董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涉江》)()

14.都 中有都柱(《张衡传》)()

15.伐 此五霸之伐也(《信》)()

16.泛 大命将泛(《论积贮疏》)()

17.放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谭嗣同》)()

18.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19.管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崤》)()

20.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

21.会 会宾客大宴(《口技》)()

22.藉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赤壁之战》)()

23.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4.景 承天景命(《谏太宗十思疏》)()

25.戾 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26.廉 其行廉(《屈原列传》)()

27.令 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

28.略 秦进兵略地(《荆轲刺秦王》)()

29.冒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30.逆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

31.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屈》)()

再迁为太史令(《张》)()

32.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3.穷 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34.渠 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35.如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36.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37.速 始速祸焉(《六国论》)()

38.特 特示故人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39.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40.向 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41.谢 多谢后世人(《孔》()

42.寻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43.坐 何坐?坐盗(《宴子使楚》)()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44.严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

45.再 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46.走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47.奏 项如奉璧奏秦王(《廉》)()

48.卒 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49.正 妙尽璇机之正(《张衡传》)()

50.章 黑质而白章(《捕》)()

51.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52.初一 初一交战(《赤》)()

53.地方 地方数千里(《赤》)()

54.非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5.风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56.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57.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58.具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59.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

60.慷慨 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传》)()

61.可怜 可怜体无比(《孔》)()

62.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63.经纶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

64.其次 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狱中杂记》)()

65.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宴子使楚》)()

66. 首领 令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67.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68.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69.因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70.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二)一词多义

1. 乘

(1)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2)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5)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崤之战》)()

(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2. 除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信陵君窃符救赵》)((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

3.从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

(4)樊哙从良坐(《鸿》)()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4.辞

(1)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

(3)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崤》)()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

(5)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

(6)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

5.道))

(1)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5)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6)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赤》)()

6.发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

(2)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使人发书至赵王(《廉》)()

(5)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

(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8)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

7.奉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荆》)()

(2)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

(3)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

(4)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赤》)()

(5)何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

(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

(7)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8.举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

(7)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察今》)()

(8)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

9.见

(1)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往纳谏》)()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5)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

(6)图穷而匕首见(《荆》)()

10.信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

(2)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

(6)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孔》)()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三)通假字和古今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

2.召有司案图(《廉》)()

3.张良处,要项伯(《鸿》)()

4.堕军实而长寇仇(《崤之战》)()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

6.被明月兮珮宝璐(《涉江》)()

7.颁白者不负担于道路矣(《孟子》)()

8.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9.技盖至此乎?(《庖》)()

10.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11.甚矣,女之不惠。(《愚公移山》)()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1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

1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16.“离骚”者,犹离忧也。(《屈》)()

1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1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

19.文王之辟风雨也(《崤之战》)()

20.五万兵难卒合(《赤》)()

21.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2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23.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

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5.图穷而匕首见(《荆》)()

26.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27.天下云集,赢粮而景丛。(《过秦论》)(28.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29.汝识之乎?(《石》)()

3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

(1)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

(3)范增数目项王(《鸿》)()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

(6)遂墨以葬文公(《崤》)()

(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10)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

(1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

(1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2. 动词的活用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

(3)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

(4)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6)文嬴请三帅(《崤》)()

3. 形容词的活用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

(3)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馆记》)()

(4)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

(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谋攻》)()

(6)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

(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

(二)文言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5个虚词(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子 与 则 者 之),2002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2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文言虚词巩固训练】

1.之

代词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4)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屈(《廉》)()

助词

(1)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顷之,烟炎张天。(《赤》)()

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

2.其

代词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张》)()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

(5)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副词

(1)其皆出于此乎?(《师》)()

(2)其孰能讥之乎?(《游》)()

(3)公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

3.者 助词

(1)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

(3)二者不可得兼(《孟子》)()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

4.所

代词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

(2)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2)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5.以

介词

(1)余船以次俱进(《赤》)()

(2)以资政殿学士行(《指》)()

(3)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墨子》)()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

(5)以钟磬置水中(《石》)()

连词)

(1)拔剑切而啖之(《鸿》)()

(2)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辞》)()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4)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

动词

(1)皆以美于徐公(《邹》)()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6.于 介词

(1)积于今六十岁矣(《捕》)()

(2)得复见将军于此(《鸿》)()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

7.为

介词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

(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

(5)视为止,行为迟(《庖》)()

语气词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

动词

(1)窃为大王不取也(《鸿》)()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战国策》)()

8.而

连词

(1)蟹二跪而二螯(《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

(3)图穷而匕首见(《荆》)()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5)吾尝终日而思矣(《劝》)()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

代词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

动词

(1)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9.连词

(1)无苗时采,则实而沉(《采草药》)()

(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

(5)木受绳则直,金就厉则利(《劝》)()

副词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0.因

副词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2)因利乘变,宰割天下(《过秦论》)()

(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立过吏势(《论贵粟疏》)((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

(5)蒙故业,因遗策(《过》)()

介词

(1)后因伐木,因见此山(《雁荡山》)()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11.且

副词

(1)且放白鹿青崖间(《梦》)()

(2)吾攻赵,旦暮且下(《信陵君》)()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连词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廉》)()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

12.焉

兼词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使皇武子辞焉(《崤》)()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词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黄山记》)()

语气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2)君何辱讨焉?(《崤》)()

13.乎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若毒之乎()))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⑥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⑧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8)无以,则王乎?()

(19)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4.也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⑧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⑨是说也,人常疑之。()

⑩苟政猛于虎也!()

⑾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三)文言句式

(四)文言文翻译

(五)文言文综合阅读

(三、四、五皆另作专题复习)

答案解析

关闭答案

㊣来源:))

ý关闭窗口ý

------------------

高中语文教与学

第三篇: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教学案七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教学案七

八年级第三单元

学会负责

考查范围及要求

第7课行为与后果 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掌握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基本要求,增强责任意识。

第七课 行为与后果

考点解读

1.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1)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作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不作为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后果。(2)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会有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有的行为会产生一个后果.有些行为则会产生多个后果,甚至是连锁的后果;有的后果是由一个行为造成的,有的后果是由多个行为造成的;不仅个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后果,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为也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2.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责任意识

(1)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自由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任何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公民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2)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承担责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如得不到人们的信任;而且还会有损他人和社会的合法利益,从而受到人们谴责甚至法律惩罚。

(3)一个勇于承担道德义务的人,会情不自禁地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会以天下为己任,甘于承担重任接受挑战,从而用自己的行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添光增彩。3.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基本要求

(1)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捌节、自我引导与调控的过程。(2)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必须在行动前对行为进行选择。(行为前预见与选择)(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重视行为过程中的及时调控。(行为中自律与自控)(4)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集中体现在对行为后果的自省及自觉承担应负的责任上。(行为后自省与负责)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体育课上,同学们练习投篮。突然.一个篮球打在小刚的眼镜上,眼镜摔在地上碎了。小强赶快过来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小刚二话没说,上去就是一拳。作为小强的朋友,你的做法是

()A.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吃亏,帮助小强,好好教训小刚B.不能在老师的面前打架,劝小刚忍一忍,等放学后再伺机报复C.“法不责众”,多找几个好朋友来帮忙D.赶忙上前劝说二人,实在不行请老师出面解决

2.人们如果不承担许许多多的责任,其后果是

()①得不到人们的信任②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③受到人们的谴责④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古训告诉我们

()A.好的行为一定产生好的结果

B.不道德的行为一定会受到惩罚

C.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而且行为与后果之间具有一致性

D.对做坏事和做好事我们都不要评论,以后自有定论

4.在一次全校大会上,张华因为拾金不昧受到了表扬,而李明则因为考试作弊受到点名批评。这告诉我们

()

①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②我们要向张华学习③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违反了学校纪律④李明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一个人如果能把为别人解决困难作为自己的快乐,他一生都会快乐。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若要人喜爱你的价值,你就得给别人创造价值。”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B.要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 C.要对别人、对社会负责 D.对自己可以不承担责任但对社会要承担责任

二、非选择题

6.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我们在行为前都应该有思索和选择,《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反恩一下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要考虑到《日常行为规范》里的哪些要求?你做到了吗?

假如在放学路上,路过网吧门口,网吧老板说“进来玩一会,可以代写作业,没带钱还可以赊帐”,你能进去吗?你应该考虑的因素有:

单元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说:“雷锋再无私、高尚,他也拿了国家发给的衣服,领了国家发给的津贴,所以,英雄人物也像普通人一样有自私的一面。”对此,你的正确理解是

()A.承担责任,就要付出代价

B.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

C.承担责任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D.承担责任,是不能有回报的

少年陈某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深感对不起父母,最终自杀身亡。回答2—3题。2.上述事例表明

()A.只要上网就会导致不良后果

B.上网成瘾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C.网络是魔鬼,百害而无一利

D.只要上网就会上瘾

3.要避免上网成瘾,青少年应该

()①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②抵制上网行为

③增强分辨是非能力

④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谁对我负责”,回答首先是

()

A.自己对自己负责

B.他人对自己负责

C.集体对我负责

D.国家对我负责

5.在某网络组织的成人标准网络票选活动中,“责任”一词的选票高居榜首,成为入选成人标准的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简要分析题

11.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上,一幕名为《永不停跳的舞步》催人泪下。领首个关键词。这表明

()A.责任就是无私奉献

B.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C.承担责任就要不言代价

D.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6.右图漫画《无题》主要告诫我们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

()A.诚实守信 B.树立法治观念 C.勤奋学习D.关心社会

7.今天轮到小进所在的小组打扫卫生,可他马上要代表所在班级去参加和兄弟班的篮球比赛,他应该

()A.草草扫完了事

B.让小组其他同学做

C.不去比赛,谁让班干部没安排好 D.请朋友今天代自己打扫卫生,下一次自己再替朋友做

8.在校运动会的接力比赛中,小丽跑第一棒,传棒时,她把棒掉了,结果她们班得了最后一名,为此她非常伤心。跑第二棒的小红对同学们说:“不怪小丽,只怪我没把棒接好,下次我们一定跑出好成绩。”在这件事中,小红的行为

()①是主动承担责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表现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有责任感的表现③不可取,是不分是非,随便承担责任的表现④是对自己对班级负责的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有些地方性法规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用血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无偿献血者给予优先用{缸、免费用血等优惠。这体现了

()

①只要付出就应该有更多回报②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

③只有无偿献血,才能实现人生价值④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责”是指社会责任,我们要尽到社会责任就要()①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②维护国家的尊严

③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

④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舞者小李月原本是一位学芭蕾的孩子,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左腿,虽承受巨大内心痛苦,但她一刻也没放弃对芭蕾的追求,不想让舞蹈的梦想屈从于残酷的命运。她重新起舞,向世界、向伤残的小伙伴,也向自己证明:地震折不断我的梦想,超越自我,就仍能高高飞翔。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小李月面对挫折和逆境足如何实现她的梦想的?

(2)在小李月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心理品质?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磨砺这种高贵品质?

三、实践与探究题

12.湖南辰溪县莲花村党支部书记宋先钦。为了带领全村人致富,创办瓷砖厂。后由于种种原因瓷砖厂停产。停产,就意味村民投入的集资款不仅赚不到钱,本金也赔光,还得负担贷款债务。这时宋先钦站出来承担了全部的债务。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省吃俭用,宋先钦终于还清贷款与利息30万元。2005年春,在怀化市市直机关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所有在场的共产党员听了他的事迹后,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继续探究下列问题:(1)宋先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宋先钦事迹中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为什么宋先钦的事迹会感动那么多共产党员?

第四篇: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案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案

导入:学习文言文的四字口诀

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

一、作者及作品

1、《与朱元思书》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文题理解:“与”给予;“书”;信;题意: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文题理解: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传中的五柳先生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典型人物,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传”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3、《马说》

韩愈,“唐宗八大家”之首,字退之。唐文学家。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文题理解:“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马说”就是“论马”或“谈马”的意思,其内容是借千里马而发议论。

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勤奋好学。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文体常识:关于“序”:序,是一种文体。多为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文序。还有赠序,专用于赠别,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本文是一篇赠序。

5、《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学上以散文成就最大。著有《柳河东集》。《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均为名篇,其中《永州八记》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典范之作,历千年而传诵不息。

文体常识:游记——记述游览经历和地方风光的作品。它可以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以记述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笔调清新,形象生动。四、一词多义

1、《与朱元思书》

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百 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2、《五柳先生传》

如 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

晏如也(名词,……的样子)得 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

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

3、《马说》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4、《送东阳马生序》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故 故余虽愚(连词,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

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至 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

5、《小石潭记》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

隶而从者(动词,跟从,跟随)见 下见小潭(动词,显现,呈现)

明灭可见(动词,看见)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明灭可见(副词,可以)差 参差披拂(形容词,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五、古今异义词

1、《与朱元思书》

①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②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

③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

2、《五柳先生传》

①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

②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③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

3、《马说》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②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4.、《送东阳马生序》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古义为“问”,今常指“敲”等)

②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

③略无慕艳.意(古义为“欣羡”,今常指“鲜艳,艳丽”等)

④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

5、《小石潭记》

.. ①全石以为底(古义为“以之为,以全石作为”,今义指“认可”)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为“约,大约”,今常作能愿动词,可以)

.. ③崔氏二小生(古义为“年轻人”,今常作戏曲用语)

六、通假字

1、《与朱元思书》

. ①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

. 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2、《五柳先生传》

3、《马说》 . ①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③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 ④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4、《送东阳马生序》

.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披着)

5、《小石潭记》

. ①下见小潭(通“现”,露出)

九、主题理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解析:中考要求(1)直译法(2)四字诀——补、删、调、留、(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5)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6)林寒涧肃 6.文章内容理解

1、.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与朱元思书》

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奇特秀丽山水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归隐遁世的思想。

2、《五柳先生传》

文章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用生活、性格特点,描绘出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精神。

3、《马说》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4、《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5、《小石潭记》

本文记叙了游小石潭的经过,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通过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对比,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复习课)

学习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背诵课文,能熟练填空

2、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3、能力目标:能与同类文言文进行比较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学习重点:

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 学习难点:

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背诵法、比较法、情景陶冶法 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

(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搜索去寻找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和评价

二、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同学朗读,教师再逐条解析

1、文学常识、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主旨句、关键句、名句、特殊句式。

4、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三、复习作者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读准上面的文字,由作者欧阳修的谥号导出作者,点名提问作者的字、号、朝代、“”之一,再在屏幕上展示出来,由学生齐读。教师再强调出重点。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四、文体知识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它们都有一个“记”字,它们的文体都是“记”。、“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五、背诵课文

1、这个环节我采用了情景陶冶法,让学生在一组组图片的展示中背诵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又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教师在学生中巡视,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2、检查背诵

第一三段点名背诵,第二四段齐背,背诵完后对同学们的背诵进行评价,可以是老师评价也可以使学生评价

3、考考学生的记忆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总会有一些同学课文背得很熟练,可是却总是写错别字,于是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希望引起学生对文字的重视。

(1)其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2)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4)________,非丝非竹,________,________,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5)已而夕阳在山,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7)醉能同其乐,___________,太守也。

实施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填完后互相检查,教师再点名回答或齐答。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一些同学在互查的过程中,彼此出现的问题,出现的错别字,以便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考考你的理解力”这一环节,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文中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大唱所谓“人权”,其实__________________,目的在于干涉别国内政。(3)文中表现作者将游览之乐融入到宴饮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环节必须要建立在背诵课文和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中考时考查的“理解性默写”一类试题。

六、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选择文中典型的字词和句子并将他们展示在屏幕上,以提问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结束后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在屏幕上将以下字词展示出来: 1、对下列划横线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辄()野 蔌()阴 翳()伛 偻()觥 筹()2、一词多义

(1)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2)乐:而乐亦无穷()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3、句子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学生活动】在小组内练习结束后,回答逐步回答以上问题,可能是被点名回答,也可能是共同回答。

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填写情况,及时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因材施教。提问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友情提示:文言文句子翻译,尤其是在考试中,尽量要做到,字字有着落,补充所需,调整语序,译完之后,还需仔细,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七、回顾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一)1、引入:

亭周围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酿泉——有亭翼然 亭的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2、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3、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写归:太守归、众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展示以上脉络的同时,共同按照此脉络图再一次背诵相关的文字,熟悉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通过脉络图的展示,教师可以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和结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我们通过刚才的脉络图,回顾了文章内容。看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现在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讨论分析作者的政治理想,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1、设疑: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答案:醉能同其乐

2、分析:本文通过描绘滁洲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太守与百姓游山宴饮的乐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心境。3、拓展:乐是本文的文眼,而“醉”字在文中也多次闪现,醉和乐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八、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本文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为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分析一下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性和不同。

【学生活动】首先请两位同学背诵这两篇散文,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然后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最后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1、比较写作背景与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醉翁亭记》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拓展:对联的比较 说明:这是近几年在中考里出现较多的题型,因为它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联一: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联二:琅琊山幽深秀丽

联三: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参考:

(1)醉翁亭里欧阳修即景抒怀(2)洞庭湖壮阔浩淼 // 岳阳楼壮美雄奇(3)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共饮(同游,同醉)

九、作业:

请从两文中各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 出理由。思路链接:

第五篇:中考复习教学案.文言文《狼》练习

中考复习教学案.文言文《狼》练习

一、作者、作品: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二、文体:短篇小说

三、内容分析:

开端

1、《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屠惧” “投以骨”

3、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凶残和贪婪。

4、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

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而攻其后也”,可见他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透出了怎样的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屠夫遇狼 开端

屠夫惧狼

发展

叙事 屠夫御狼

屠夫杀狼 高潮、结局

议论: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练习

课前预习

一、读准字音

缀 窘 苫 弛 眈

黠 瞑 暇 隧 尻

寐 少时

二、通假字

止有剩骨 通

三、解释加点的字

1.缀行甚远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乃奔倚其下

4.而顷刻两毙5.意将遂入以攻其后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屠夫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屠户”投以骨”这样做的目的是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8、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9、狼的表现呢?

10、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11、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2、“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13、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14、文章结尾的议论有何作用?

15、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16.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

17、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课后巩固

《狼》阅读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途中两狼,缓行甚远。

(2)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夫jiǒng_______,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藏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míng________,意xiá_________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mèi________,盖以诱敌。

1、在文中横线上根据拼音填出汉字。

2、解释每组中加点的字:

A、盖以诱敌 B、其一犬坐于前

恐前后受其敌 满坐寂然

C、骨已尽矣 D、恐前后受其敌

食之不能尽其材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而|两狼这并驱|如故。B、其一犬|坐于前。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mèi: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选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和一句是

6、有关选文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写一个屠户半夜回家,路上发现有两只狼远远地跟着他。

B、选文第(2)段写一只狼得到骨头就不再追了,但又来了一只新的狼。

C、选文第(3)段写屠户不得已跑到了一个农民院子里的草垛下面。

D、选文第(4)段写屠户机智勇敢,杀死了两只狼。

7、“乃悟前狼假mèi,盖以诱敌”照应上文的“______ ”一句。

8、选文是《狼》这篇课文的记叙部分,请将课文中议论部分的原文写在下面。

拓展迁移:

9、你能写几个关于狼的成语么?从中可已看出人们对狼有怎样的认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狼的形象代表了什么?

10.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

11、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怎样理解的?

12、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 请联系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一zhuì jiǒng shàn chí dān xiá míng xiá suì kāo mèi shǎo

二“止”通“只”三 1缀:紧跟2故:旧,原来3.奔倚:跑过去倚靠

4.顷刻:一会儿5.意:想6.几何:多少 四 1.2.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3.投以骨。4.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退狼。5.贪婪。6.屠大窘,恐前后受其7.丢掉幻想,准备抵抗8.奔倚其下,弛担持刀。9.眈眈相向10.阴险狡诈,愚蠢11.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12.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13.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14.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15.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16.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17.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课后巩固答案:

1、窘 瞑 暇 寐

2、A敌人 攻击B坐在坐着的人C完 充分发挥D害怕 担心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其一|犬坐于前。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B

5、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6、D

7、目似暝,意暇甚

8、狼亦黠矣,……止增笑耳。

9、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狼奔豕突。关于狼的成语,没有一个是褒义词。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着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有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情绪,邪恶的化身

10、狼是一种对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动物,食物链中缺少了它,是不可想象的。

11、要点:人在大量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物种面临灭绝。

12、要点: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质,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

下载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文言文语句翻译教学案 教学目标:1.在阅读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断句意识; 2.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文言现象; 3.翻译后的句子要通畅顺达。 教学重点:1.在阅读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断句意识......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盐城中学 季明学习札记 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

    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教学案1

    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教学案1 课时: 2 总课时: 【复习目标】 1、训练应用汉语拼音方案正确拼读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2、辨析常见的多音字; 3、纠正地方方言中不符合汉语......

    初一语文上学期末文言文复习教学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末文言文复习教学案 目标提示: 1.背诵文言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运用所学阅读课外文言文。 各个击破: 1、给加点字注音 土砾鹤唳( ) 阙处 飞漱( )【指......

    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学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学案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 《变色龙》这篇小说作者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片断场面作为素材,经过提炼加工,用极其幽默的......

    16届中考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学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系统复习《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教学案(8)课外文言文阅读

    期末复习教学案(8) (复习内容:课外文言文阅读) 班级 姓名 学号(一)《赵普坚请》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