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 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咏莲作品中的典范。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出示课题:爱莲说)
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1.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等。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道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
含义:通过对莲花的歌咏,阐述爱莲的道理。
三、感知课文
1.预习检测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甚: 蕃: 予: 濯:
益: 鲜: 清涟: 植: 3.翻译下列句子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的同时,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5.学生齐读课文 6.指名朗读
四、探究课文(讨论点拨)
(一)连之美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课件演示)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二)莲之品
1.那么咱们读一下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作者把‚莲‛比作什么?(君子)(课件展示)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生:当然不是,写花其实是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你能读出来吗? 下面用‚文中用‘
’ 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莲的品质。(师举个例子,生先独立思考3分钟,再小组讨论。)
(三)莲之语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其污,濯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风度气质,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言志,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五、小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赞美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要像作者一样做一名君子,做一个遵纪守法,有道德情操的高尚的人。
六、能力训练(牛刀小试)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把你刚才写的‚我爱 ‛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短文。用上托物言志或衬托的写作手法。
八、课外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一个君子。其实,关于莲花的知识还有很多,如莲花的历史、品种,莲叶的防水技能,与莲有关的诗词、歌曲、谜语,著名的赏荷胜地,莲与佛教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莲文化,课后我们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让我们在优美的《采莲曲》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九、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托物 言志
菊 ——— 隐逸者
(正衬)
莲 —— 君 子
牡 丹——富贵者
(反衬)
第二篇:爱莲说教案
导语: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初夏,我们已经走过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的,是夏季。而夏季,那些不属于春天的花在这个时候开的正茂盛着呢!同学们在夏季最喜欢什么样的花?(2——3人)。
荷花正是在这样的季节里绽放的,荷花也称为莲花,它是中国画家们喜欢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有对荷花的描写。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同学们朗读一遍)
一:周敦颐是《爱莲说》的作者同学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现在,先让我们在了解一下周敦颐。周敦颐(yí),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在这里,我来跟大家说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能跟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写的。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二:《爱莲说》的“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1.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在课文中,下面几个字的注音要注意(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地方)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现在老师在把这篇课文翻译一遍。
课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草木的花,值得喜爱非常多。②东晋的陶渊明只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欢牡丹;③我只爱莲花的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一点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并不显得妖媚。④(它的茎)荷梗中间通透,外形笔直,不枝枝节节的,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可玩弄它。⑤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人;⑦莲花,是花中的君子。⑧唉!对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⑨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⑩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5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6.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立今译:种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7。加点词的解释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
直:挺立(中通外直);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三,分析课文
1.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上面的答案,我们还可以分析下面的问题,在上面的话中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体现连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3.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4.写作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5.总结: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令人回味。
齐读三个排比句,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者也)
第三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案 篇2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小节
(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
“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
(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
抒情 “噫”:唉,叹词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隐逸者 ]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
富贵者 —
君 子
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4、讨论体悟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背诵全文
爱莲说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4、课时安排
5、1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文做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爱莲说》。希望大家有一天也能成为古诗文达人。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鲜有闻(xian)
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学生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熟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
(1)落实重点字词,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
(2)把握句式特点: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理解翻译能力,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3)领会语句大意: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句意,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体验理解句意,根据事件的发展理解句意,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句意。
2、自读课文,同桌为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探讨疑难之处。还是不会的勾画出来。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重点字、词、句。
4、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甚蕃 :多
2、不染:沾染
3、濯清涟:濯:洗涤,清涟:清水
4、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节
5、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6、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7、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8、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9、独爱莲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凊,
译: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雅;
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的`去玩弄啊。
(指名学生做题,并在课本中标注出来。然后整理翻译、词语解释在笔记本上)
再读课文,分析莲的品质。
1、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明确:
描写角度
| 语句
| 赋予的品格
|
生长环境
| (出……不妖)
|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庄重、质朴)
|
体态、香气
| ( 中……益清)
|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美名远扬)
|
风度 气质
| (亭……亵玩焉)
| (独立高洁)(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五)、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
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自然段。
2、整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陶渊明
| 独爱
| 菊 (衬托)
|
| 隐逸者
| 惋惜
|
世 人
| 甚爱
| 牡丹(反衬)
|
| 富贵者
| 鄙视
|
予
| 独爱
| 莲
|
| 君子者
| 赞美
|
爱莲说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着眼全篇,品读结合,美文美读。让他们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感悟莲花的形象美,从而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八、板书设计:
完整的莲花图,绽放的花瓣承载着写莲的七个短语。
爱莲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 fán ) 颐( yí ) 濯(zhúo) 淤(yū )涟(lián)
蔓( màn) 亵( xiè) 噫( yī ) 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 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 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爱莲说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3、“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四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长葛市第一初级中学
郭桂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2、朗读
教学用具
CAI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CAI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有关“莲花”的诗句导入
学生依据大屏幕上的图片吟诵有关“莲花”的诗句 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导入语:莲,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古往今来被文人墨客们广为称颂。这不仅因为它的外表美丽,更因为它的美好的品格。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了解文体: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己介绍)
三、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xiâ)噫(y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一个文言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欣赏《爱莲说》视频,思考:
1、文章中哪一个词,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 明确:独爱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2、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一种人的化身呢?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4、作者写爱莲花,为什么写菊花、牡丹?
5、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交流展示)
重点讲解第4小题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六、入情朗诵,把握主旨
1.、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自评,再读再评。教师指导: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3、总结归纳: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2)读出节奏,舒缓有度(3)读出情感,抑扬有致
七、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则选择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学习生活谈谈你的观点。
2、联系社会生活说说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一位君子?
(此环节根据学生层次任意选择一个小题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八、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陶后鲜有闻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句子是。(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3、课文小结:
(1)《爱莲说》一文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作者以 作为线索把全文缀连成篇;而两个陪衬是指用 和 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即。(2)本文这种借赞美莲花来抒写自己人生志趣的写作手法叫。
八、教师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完成)
爱莲说
周敦颐
1、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2、君子
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令人敬重
4、衬托
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第五篇:爱莲说 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
柳林镇中心学校 宋绍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2、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B、染(沾染)妖(美丽而不端重)亭亭净植(植物)C、焉(助词)鲜(新鲜)宜(应该)
D、噫(叹词)亭亭(耸立的样子)不蔓不枝(树枝)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总结全文
九、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
(正衬)
隐逸者
牡丹
(反衬)
富贵者
托物言志
莲
君子者